① 小班《我是石头》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有用的石头。
2、课-照片:岩石。
3、幼儿用水彩笔。
4、幼儿搜集的小石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图片欣赏:漂亮的岩石。
教师提出疑问:漂亮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展开。
1、教师讲解岩石的形成。
岩石是经过风吹日晒,又经过雨水、空气等外力的作用,沉积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教师:你们出去旅游的时候看见过岩石吗?想一想在哪里见过岩石?(提示:海边,山林等)
2、实验。
出示: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
你们看这是什么?www.jy135.com现在,我们用吹风机吹一吹,看看有什么变化?
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
老师告诉小朋友,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呢。
3、了解岩石的沙化特征。
课件演示:岩石和沙子。
教师:看看照片上是什么?,你们知道沙子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结:岩石被风化成为小块后,还必须经水流的不断冲涮,才能形成沙子,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4、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认识石头。
(1)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2)启发提问: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5、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课件演示:《有用的石头》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
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三、结束。
引导幼儿在小石头上作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回家后继续收集不同的石头,了解不同石头的作用,然后讲给大家听。
② 求问怎样在备课中吃透教材、拓展教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并且目前还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滞后的现象,许多信息科技教师仍扮演着操作培训员的角色,采用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学生记忆和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它忽视了受教育者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受到压抑,学习兴趣将逐渐淡化,甚而消亡。因此,如何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人才,创造性人才方面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回顾十多年来信息技术教学的历程,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拓展教材,合理组织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要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并且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调整教学顺序。例如在“IE浏览器的使用”这一节里,IE浏览器简介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顺序,标题栏,菜单栏一带而过,而后,放下工具栏不提,直接介绍地址栏的使用,这样直接进入学生关心的内容:输入地址,打开网页。然后提出有关网页操作中的几个问题,根据问题反过来介绍解决问题的几个工具按钮,完成工具栏的介绍。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是硬性的掌握课本上的所有内容。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同时我们应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信息产业的现状,支持并引导学生关注信息产业的发展,适时地介绍一些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信息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如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编写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第四章走进因特网,教材强调如何利用MODEM拔号上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了解MODEM上网的同时,重点介绍宽带的接入和应用。二、抓住学生特点,精心运用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合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同时,我们要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校园网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1、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而自主地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内容细化设计成各个任务:学排小论文、学做贺卡、学编小报等,在教师教的同时,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习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并知道它可用来干些什么。2、推行协作学习法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个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协作学习的价值。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信息技术是一个大的概念,细化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乃是由一项项设置,一步步操作组成,很适于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助、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既解决了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的教学质量。 3、运用案例教学法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如在学习WINDOWS基本操作时,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WORD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word文档,图片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录成视频文件(可用“屏幕录象专家”)放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网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三、以人为本,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工具软件、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另外在计算机原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如对计算机组成,我把“cpu”比作人的大脑、“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比作人的感觉器官、“传输信息的线路”比作人的传递器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原理的兴趣;在介绍应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比如说,在word进行文字排版修饰的教学时,我把文字排版修饰作为一个总任务,在把总任务分成两个子任务,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合作完成逐级任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2、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说明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作用。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挫折。意志坚强的学生,有决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则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久而久之,自尊心受挫,信心不足,学习成绩就受到影响,以致完全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错按一个键,有时会影响到操作的执行,甚至前功尽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操作,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在文字输入练习中,要达到既快速又准确,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键盘指法并反复练习,坚持不懈,直至实现“盲打”,通过启发引导、严格要求,使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得到磨练,从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3、关心学生,寓情感于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扮演着“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只有教师赋予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建立真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成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而使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德国教育家底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的心灵,恰如明亮清净的池水,需要教师投进一颗激情的石子,以荡起他们的情感的波涛,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导他们在盎然的情趣中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认知的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备课、精心上课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教学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挖掘潜力,把握契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搞好信息技术教学,促进素质教育,更好地承担起“教学育人”的重任。
③ 教师怎样备课和书写教案
教师怎样备课和书写教案
做到目中有人。否则,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要等情况若明若暗,一无所知。即使教材备得滚瓜烂熟,也容易因为脱离学生实际,而造成教学的失败。
教师备学生应做到以下六个了解。
(一)了解班级基本情况。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闭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等。
(二)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
(三)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又要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2.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3.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
(五)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山、记忆山、想像山、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是有很大个性差异的:教师要从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力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六)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还了解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
3、备教学资料——掌握四项原则。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但是,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这势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样,让学生感到一点油、盐、酱、醋的味道也没有。怎样才能把课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这就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死课活教。
那么教师怎样去学习和吸收各种教学资料呢?应掌握这样几项原则。
(—)博览精选,厚积薄发。作为教师应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些。
(二)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不能机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宾夺主,重在消化吸收,贵在创新运用。如对教学参考书不能照搬,而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去创造。
(三)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错误。
(四)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要避免陈糠乱谷子。
4、备教学方法——掌握教改动态。备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多形式。但总体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两大类。
(一)单一性教学方法。单一性教学方法是狭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方法所进行的教学。
(二)综合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如魏书生创造的“定向→自学→时论→设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等都属于综合性教学法,
教师备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多半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包全杰的“小学循序训练作文教学法”,张思中的“外语教学十六字教学法”等。另外,教师还应看一看国外的一些教法研究资料。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
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
教师备学法指导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通常教师指导学法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
2、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
3,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师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等)
(二)学法指导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要想卓有成效应遵从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
(2)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3)体现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
(4)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5)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
(三)学法指导方法。学法指导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l)渗透指导。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2)讲授指导。这是开设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学法知识。
(3)交流指导。这是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4)点拨指导。这是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恰当点拨提示。
(5)示范指导。有些方法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
第二部分,新课程下我们如何书写教案
一、首先提高对书写教案的认识。
1、教案不但要写而且还要认真地写,因为它是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师的教案犹如一名士兵的战刀必不可少。 教师好像一个导演。如果想要做一个优秀的导演,导演好整个课堂,我们该有一个好的剧本,我们对于剧本的操作、角色的配置都该有预见性,而这个“预见性”就反映到了教案里。
教案也是促进我们自己反思的一个过程,我们到底成功在哪里,我们失败在哪里呢?没有教案,我们不知道,就好像我们做了事情,但是我们不知道是如何做的一样。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年纪大的老师,有经验的老师,他们是不是可以不用备课呢?我翻阅了很多特级教师成长的过程,最后发现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在认真地备课。
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的变量,今天对一个人管用的激励方法第二天不一定还有用,对一个人有效的激励方法不一定对第二个人有用。时代在变,我们的学生也在变,难道我们永远凭经验办事情吗?很多老师,他们在教学经验上很有一套,可是当让他们写一点东西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不能写了,为什么呢?这与不写教案还是有关系。
2、不应该提倡不写教案
假如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他从来还没有教过课,还没有什么经验。那么他教课以前,就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备课,这个过程是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研读教材的过程,更是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有了认真备课这个前提,他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作为自己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的教案,不仅仅见证了自己的从教过程,而且会成为自己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一个阶梯。教案就好像是份历史档案,以后再教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再备课就会相对轻松一些。所以,对于新老师来说,写教案是促使自己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有经验的老师也是需要写教案的。不过,因为老教师有经验,写起教案来会相对简单一些。简单不等于不写,简单也不能够说备课不认真。现在的教材变换很快,有许多新知识,新课文,假如上课以前不好好研读的话,老教师也可能会很被动。能够上课是一回事,上一堂精彩的高效的课又是一回事,经验丰富的老师要想精益求精,也必须好好设计上课的思路、设计问题、设计过程,顺手把这些记录下来,写成教案,其实也不是很烦琐,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写成教案,心里就有了谱,就避免了手忙脚乱,当然应该提倡。
现在,有条件的老师采用网上备课的形式,这大大减轻了自己的劳动强度,但网上备课也不可能完全把人家现成的教案搬来使用,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这其实也是一个备课的过程,我认为夹杂了自己劳动的,取舍以后的教案其实也应该是自己写的教案。
这样看来,写教案实际上是任何年龄段的老师都应该做或者说都会做的。一些学校检查教案也是对老师的一种督促。我看,老师们还是少一些怨言,多一些实干,把写教案当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好写吧。
3、教案是老师教学的镜子。
写教案是一个体现备课思想,或者是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案要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的精华,或者说教学中的思维的灵光,教学中的得失。成为及时的反馈教学、总结教学的一种模板。这样的教案才有意义。
教案是一种教学态度的体现,一种教学思想的展现,一种教学思路的展示,一个老师教学的镜子。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所以我说,教案一定要写,新教师要写,优秀的教师更要写!
二、编写教案要领
1、教案编写的原则:
(1)符合科学性。依标扣本,避免出现知识上的错误。
(2)加强创新性。构思巧妙,避免千篇一律。
(3)注意差异性。各尽所能,避免千人一面。
(4)强调操作性。以简驾繁,避免臃肿繁琐。
(5)考虑变化性。灵活运用,避免死板教条。
2、编写教案的详与略:
对教案的详与略要正确理解。详案也不是事无巨细,越详越好,大段的叙述文字,照抄教科书上内容,致使一节课的教案长达10几页,这不仅耗时费力,应用性也不强。简案也不是越简越好,除了罗列几个标题以外,教学过程的导人、练习、板书、提问什么设计也没有。
通常,教案应简明扼要,不应写得过详,一个有充满教学经验的教案是简短而实在的。例如有位中学教师在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此文是9000个字,但他的教案仅写了400来字。一是理清文中人物间的关系;二找出对比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形象的文字、分析其异同;三以《西江月》词为全文之纲,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上述三条,安排教学环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用,目的明确,学生有事可做,课堂秩序井然。一二两条学生自己处理,教师巡回答疑,第三条教师重点讲解,点明作者为“封建王朝”唱挽歌的哀惋。
三、新教案模式特点:
1、程序清楚,一目了然。新教案模式分设教学程序栏,把教师环节和步骤设计以及时间安排直接体现出来,这就会使教学过程的程序设计一目了然,又有条理性,又便于教者操作。
2、独立设计,避免抄袭。新教案的教师指导和学生活动栏目的设计就逼使教师设法独立处理教材,主动去筹划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这既能减少和避免教师的抄袭现象,也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3、体现主导主体作用,“教”为“学”服务。新教案格式上客观要求,要设计出教师指导活动和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动脑、动口、动手情况,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学服务。
4、言简意赅,减轻负担。传统教案一般都要求写详案,劳动量大。新教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处理,写出思路和知识点以及师生活动就可以,这样能适当减轻教师的一些负担。
当然这种教案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有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四、怎样设计和书写教案。
1、具体做到:
(1)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独立思考并设计,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但不能照抄。
(2)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不强求一律。
(3)书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书写清楚,保持干净整洁,始终如一。
2、要写清楚以下几项内容:
(1)授课题目:即本节课的课题
(2)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
(3)课 型:即本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习作指导、讲评等。
(4)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与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写教学目标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程度;二是有关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三是对有关思想情感的渗透。
(5)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学情分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情况。
(7)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8)教具、学具的准备:即本节所用的如:卡片、小黑板、投影、投影片、录音机、实物等等。
(9)教学过程(也叫教学程序):
这是教案书写的重点,也很复杂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也是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写教学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
①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②写出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
③写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也可以说主要写清楚:创设情景的导入;师生合作的交流;课堂效果的反馈(如设计的练习题)课堂教学的小结。
(10)板书设计。教案中要单列板书设计,板书要直观精练,易归纳小结,易引导,纲领性强,板书使用合理。
(11)课后反思。新的课程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而怎样写课后反思,写什么等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
一是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反思中加以记录。
二是教学的不足之处,如小组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况、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
三是学生的独到见解。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四是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
写课后反思追求“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
附:教案设计2例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执 教: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联合小学 李金英
教案设计: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陈长胜
指导教师:鞠凤霞 薛玉春
教学内容:教科书32—33页的内容,练习五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
④ 备课:如何备学生
提到备课,人们自然会想到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等等。对于备大纲、备教材、教师们历来都很重视,能较好地把握大纲对章节或课时的教学要求,正确分析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但对于备课要备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现结合本人教学体会,谈一下备课中该如何备学生。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教师备课的起始点。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并且已经感知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一条线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还能得到一个整体的1/2、1/3等。有了上面的分析基础,我们就可以知道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把这样的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不能只是按教材的前后顺序来分析,来自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基础分析同样重要,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例如低年级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如果只按教材来分析,似乎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1元=10角”,因为这是学生初次学习人民币的知识。但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是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早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本节课中大可不必反复强调如“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1元=10角”等等知识,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分类来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然后通过苦干个买卖活动的场景模拟,通过不同的付款方法来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二、了解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
学生学习数学,在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的思想方法也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这既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本质把握,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具有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正确分析,同样是全面了解学生所不可或缺的,这是教师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以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一一把平行四边形这一特定的未知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知识;另外,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这样分析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通过数学实验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最终推导化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常说数学知识是载体,要通过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所谓的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了解学生具有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教师制定能力目标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课堂教学就会回到灌输知识的老路子上去。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要达到的,不能期望通过几节课就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做到“渗透”而不“灌输”。
三、设计学生的活动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编排得再好的体操不动拳脚也学不会,就如同要在游咏中学习游泳一样。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其实质是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要求,就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动手操作活动。①分一分: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为学生各小组提供一个苹果、8支小棒、10个圆片等,通过分一分这些物体,看能得到哪些分数。比如8支小棒,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1支就是这个整体的1/8;平均分成4份,其中2支的就是整体的1/4,6支就是整体的3/4。②摆一摆: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倍”的概念,要求学生摆两行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数。③画一画:如学习“行程应用题”,为帮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从图中可以明确知道,客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客车所行的路程,货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货车所行的路程,这其实是“量量对应”数学思想的渗透过程。④量一量: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为各小组提供一个纸盒(如档案盒),对制作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有的小组去测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测量其中三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只测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但学生都能正确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求出的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必须测量出长、宽、高的数据。⑤剪一剪:如学习“对称图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剪一个对称图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放手让学生去剪,然后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有了这样的剪、拼活动,学生自然会看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后,可以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活动其实也是“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渗透过程。⑥折一折:如低年级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折一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也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为学生准备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和等底等高,放手让学生做盛水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知道,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才能建立起联系,并且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有了以上的实验基础,总结概括圆锥体体积公式将不会成为困难。
数学制作。数学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数学制作活动可以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定情况,既可以放在课内,又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等制作一个长方体,虽然不十分美观、标准,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这会为进一步观察、概括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学习“圆柱体的认识‘”可提前布置学生用图画纸制作圆柱体,上课时展示、评议,看哪些同学制作得美观,并让这些同学说一说制作圆柱体的过程。这样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只是圆柱体特征这一显性知识,而且还挖掘出了“怎样制作圆柱体、怎么发现圆柱体特征”这一隐性知识。
数学游戏。游戏是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游戏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有愉快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如一年级学习“7的认识”,四人一个小组,桌面上用线绳围一圆圈,把7个石子同时扔到桌面上,看圆圈内有几个,圆圈外有几个,在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好地理解了7的组成。再如学习“时、分的认识”,可设计“找朋友”游戏,把时刻表示的两种记法制作成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找自己的朋友。另外,还可以通过“做游戏”来实施教学活动,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下面的题目:小华昨天做了6道题,今天做了同样多的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题?一年级学生对于“同样多”不理解,即便是教师讲解说明学生仍不理解。可以这样设计:请6个小朋友上台来唱歌,同时让6个小朋友来伴舞,然后,引导学生抽取出题目:老师请小朋友表演节目,6个小朋友唱歌,跳舞的同学与唱歌的同学同样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在表演节目的过程中,由于“同样多”是以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同样多”再也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在解题时也就有了一个可以借鉴参考的原型。
四、研究学生思维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学生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其心理活动如何,思维流程怎样,同样是全面了解学生所不能缺少的,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教学设计才更能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教师要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而引发的思维。比如学习“圆锥的高”,由若干个不同的圆锥可以看出圆锥有高矮,那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首先会想到自己体检时被医务人员量过身高,家长给自己经常量身高,自己也曾测量过同学及窗台、桌子的高度,即然是测量高度,那么方法应该是同样的,学生有能力想出测量圆锥高度的方法。教师大可不必耽心学生测量时会把测量工具(三角板)放斜,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中多次测量活动早已告诉学生--垂直的距离才是高度。至于课本总结的测量方法,是对学生测量活动的理性概括与总结,因此,“圆锥的高”教学活动就应该是: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小组测量--汇报方法--总结概括。
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学生,不能用课本理性的语言来束缚学生。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3-8”,从13根小棒中去掉8根,得多少根小棒,解决这一问题有几种方法,难道非让学生算减想加吗?其实不然。从13根小棒中先去掉10根,剩3根,再从去掉的10根中拿回2根,一共剩5根;从13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再去掉3根,合起来一共去掉了8根,还剩5根;从13根小棒中拿8次,每次拿1根,这就等于拿走8根,还剩5根;从13根小棒中拿4次,每次拿2根,这就等于拿走8根,还剩5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得到了同一个结果,既“13-8=5”。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剩下的5根与去掉的8根合在
一起就是原来的13根。“算减想加”其实是对几种方法的概括,是对减法计算的本质认识,而这种本质认识如果脱离了学生的探索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这样分析以后,一个新的思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对几种方法进行总结、剖析,揭示问题解决的本质,彻底改变教材中以“算减想加”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法。
五、设想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案
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几个思维水平不同的层次,对每一个层次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设想,以便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⑤ 小石匠教案
托班抄数学活动:大和小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区分大和小。
2、学习用大和小说一句话。
3、体验给猫喂鱼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小猫图片、大小鱼、大小雪花片。
2、大小篮子、大小盘子。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1)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两位动物客人,他们是谁呢?(师出示图片)“我们一起同动物客人打个招呼吧!”
(2)师:“小朋友真有礼貌,这两只猫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它们哪只是大猫哪只是小猫呢?
(3)幼儿回答,教师帮助幼儿完整说句子:“红色的是大猫、绿色的是小猫。”
(4)师:“我们一起大声的说一遍吧!”再请幼儿大声的说。
2、通过游戏,认识大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