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细菌布阅读答案语文

细菌布阅读答案语文

发布时间:2021-03-04 17:08:03

⑴ 谁来帮我找几道历届中考的语文阅读题啊

你可以去这个网找版一下权http://www.xkwx.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0016

⑵ 急求201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和卷2的答案谁有

全国语文卷I参考答案
一、(分,每小题3分)
1.C 2.B 3.B 4.A
二、(9分,每小题3分)
5.C 6.D 7.A
三、(9分,每小题3分)
8.B 9.B 10.C
四、(23分)
11.(10分)
(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那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炜。
(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的元朝廷的命运,我们的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
12.(8分)
(1)这首诗描写了素碟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碟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碟的活动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胜过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3.(5分)
(1)
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2)
渐车帷裳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可以为师矣
落霞与孤鹜齐飞
五、(22分)
14.(6分)
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4分)
(1)
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16.(6分)
第一问: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第二问:
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17.(6分)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六、(15分)
18.(4分)
①赫然;②悄悄;③扩散;④缀满;⑤汇聚;⑥显现;⑦陶醉;⑧映衬。
19(5分)
①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②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七、(60分)略
全国语文卷II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2.B3.A4.B
二、(9分,每小题3分)
5.D6.C7.A
三、(9分,每小题3分)
8.A9.D10.D
四、(23分)
11.(10分)
(1)(5分)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译出大意给2分:“贷”、“鬻”、“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译出大意给2分:“上”、“喟然”、“陷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2.(8分)
(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5分)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答出①②两点各给2分,答出③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3.(5分)
(1)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
不预则废
白云千载空悠悠芳草萋萋鹦鹉洲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荒于嬉毁于随
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1)题评分。
五、(22分)
14.(6分)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每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
(1)(2分)
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2)(2分)
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16.(6分)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6分)
第一问(4分):
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
每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
第二问(2分):
①提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六、(15分)
18.(4分)
①设立;②咨询;③核实;
④停止;⑤存在;⑥损害;
⑦保护;⑧免受。
每答对两处给1分,答对一处不给分,以此类推。
19.(5分)
①但是;②以致;③就;
④其实;⑤因为。
每答对一处给1分。如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即可给分。
20.(6分)
内容贴切,给2分;形成排比,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
七、(60分)
21.(60分)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富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⑶ 《学语文之友》2015年5月 第14期 阅读短文答案

拿到本期的《学语文之友》封面挺恐怖的,在一个阴暗的屋子
里三个孩子在花盆里长出一株暗紫色植物土是粉红色液体,以为你
生孩抓出绿色细菌。翻翻本书,《最快的发明家》、《不倒翁》挺
吸引人的。
《最快的发明家》,一个发明家拿了“最快的发明家奖”别人
一年发明两样东西,他发明一年发明一百样,速度可真够快,别人
都向他讨教。最快发明家这可不允许,这占了它宝贵的时间,为了
加快发明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越想脾气越古怪,爱随意抛弃,可
抛弃了这么都还达不到要求。他想到了,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
于睡眠了。他发明出一种防睡眠的药,累时只伸伸懒腰。可他抛弃
了许多,花园变得荒芜。发明了快速生长药水却违背了大自然的规
则。他放弃了许多,最好放弃了自己一半的生命,虽然发明了许多
东西,但下半生在睡眠中渡过。这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勤奋
固然重要,但不能把其他一切都抛弃。
《不倒翁》作者推它,它还能晃晃悠悠地站起。多梦坚强啊。
正如作者所说:他只是一个物,只扔任人摆布一生。这一生中,他
会被推倒无数次。但他一生只能这样,所以她微笑面对一切困难,
在他被推倒后拼出全力再次站起。一滴水就可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一朵小花即能蕴涵天堂的美好。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看似平凡
,但在谈们身上却蕴含真深刻的道理。当我们有心去审视,就会发
现给予我们奇迹的正是那些不起眼的东西。
本期的《学语文之友》一个小小的故事也蕴含着极大的道理

⑷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

一.记叙文阅读
如何理解词语(短语)在文中的意思?
词语的表面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表达效果
怎样用一句话概括事情或情节?
人物+事情(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结果
如何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现了(人物性格、作者情感、人生哲理)
如何寻找线索?作用?
寻找标题,开头,结尾,每段开头反复出现的事物。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情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标题的作用?
概括全文的情节或中心事件;交代行文线索;揭示/暗示文章主旨等(醒目;吸引读者;引人思考···)
三种常见的记叙顺序各有何作用?
顺序:记叙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插叙:充分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是中心更突出。
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引起下文);承接上文; 开启下文; 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感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如何赏析句子?
技巧修辞+景物特征+语境含义+感情中心+效果(生动传神,富有情趣等)
记叙文有哪些表现手法?
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对比、烘托(衬托)···
描写和抒情各有哪些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如何结合原文和材料谈启发?
两者观点(感情)+概括共同点+自己实际(学习生活上受到的启迪,获得的感受)

二、说明文阅读
如何拟标题?
具体的说明对象+特征+关键词(语言要简练)
常见的说明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结构:
总—分;总—分—总;分—总
说明文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开头: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提出说明的问题;总括事物的特征,总领全文
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希望,展望,预测···
体会词语的好处: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一步:不能删去(依情况判断)
第二步:因为“××”词是···的意思,在文中是···的意思,表现···(事物及特征),删去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样说太绝对化了(或这与文意事实不符)
第三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打比方 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 具体说明了···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深刻。
作比较 把···和···做比较,突出了···的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准确,
形象深刻 。
分类别 把···分类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下定义 准确而简明的揭示了···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准确。
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有进一步的认识。
引用 引用了···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明,又增强了趣味性。

三、议论文阅读
文章推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注:不可以用判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文章中间用某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中心在议论。
2) 文章结构的作用:
引起下文;
总结全文;
承上启下;
3) 开头列举事例、引用名人名言、奇闻趣事的目的:
提出、引出论点/论题;
作为论据论证中心;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 开头的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
引出论题(都要求具体回答)
5) 结尾的作用:
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强化···的中心论点;
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6) 语言特点赏析:
其比较固定,有两个角度:①语言特点②语体特点。需要掌握关键词如: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一般只要抱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但还要注意这类题目一定要有具体的文字支柱,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为例子进行分析。
7) 写作特点的角度:
修辞:比喻,形象生动。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氛围。
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
8)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概括事例)论证了···(如果有分论点,则要写出它论证的分论点,否则写出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论证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更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论证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与···加以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论点。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真的说明里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论证了···的观点使论更有说服力。

⑸ 高中语文阅读题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3题。(93年,全国卷)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1.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2.文中说“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学的B.生理的C.生物的D.物理的

3.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产厂家的功用宣传不实。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答案与解析:
1.B ,“生物降解”这个术语使用不规范,是“研究人员”的看法,因为这些产品都不能达到科学家所认为的“降解”标准,这是一些生产厂家歪曲商业宣传曲解了科学术语,使其名不符实,因此B 项是正确的。文章有“真正的生物降解”等词句,可见A、C项的否定性说法是不对的。D 项说法与本文内容毫不相干。
2.C,文章开头“利用……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这句证明了C项是正确的答案。文中“二氧化碳、水、甲烷”这些化学术语容易迷惑人,会误选为A项。“物理上发生了变化”是生产厂家说的,试验是“K 大学研究人员”做的,二者不能等量齐观,选D项也是错的。
3.C、D、F,对照原文,A项“凡是……都……”的说法言过实,文章中说的是“大多数”。B项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无关。E项是生产厂家的见解,本身未必科学,且与科学家的试验无关。C、D、F 三项符合原文意思。

文字表述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这类试题综合性强,更能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综观几年来语文试卷的变化,我们发现淡化客观题,强化主观题已是趋势。但从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结果看,考生在这类试题的得分并不理想。笔者有幸参加2006年浙江的语文高考阅卷,针对考生答题失误的普遍现象,我以浙江卷为蓝本并涉及部分全国卷的同类问题作了归纳,尝试探索出几点应对策略,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主观题失误主要原因及探析

一、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时,往往是粗略阅读一遍全文后,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第三问:⑶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是: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有的考生却答为:“具有一般性”、“人类所共有的特性”。语言的表述本身就不清晰,题干中的“结合全文”,也没有注意到,只是对“普遍”一词作了个字面解释,结果答非所问。

又如:(2006年全国卷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正确答案是: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我在用该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时,相当部分同学却答为:“虚实结合”、“与下文的嗅形成一种反衬”、“作者在感受这种声音,声音是虚的,这样写把虚物实写,实物动态化,更形象”、“体现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虚实结合”、“反衬”是表现手法,题干并没有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引出下文”、“动态化”“更形象”更是信口开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没有细读题干,审清题意,连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仓促答题。

二、研读不深,分析不透

高考阅读题大多在文意的深层领会上设题,而许多考生不能透过表象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只是跟着感觉走,不能综观全文,领悟要义。

例如:(2006年浙江高考卷第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是: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有的考生答为:“为让我买一副眼镜”、“我的两眼视力不协调”、“为了更好地说服自己买他的眼镜”、“只用一只眼睛看事物”等等。很明显考生对全文根本没有读懂,对于作者借用寓言形式所阐明的生活哲理,根本没有领悟,看到“眼镜商”几个字,立刻想到的是商人,想到商人的行为和心理,就断然作答,离题万里。

又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题)请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第2问:“秘密”是指

正确答案是: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

有的考生答为:“为握手而伸出平展的手与握拳头打人的手的对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时伸出舌头的对立”、“这些动作简单,而握手微笑易化解隔膜”等等。这类答案的错因在于考生遵循了答题可在文中找的技巧,但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没有领会本文的主旨。

三、归纳不全,遗漏要点

高考阅读很重视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此题的设置上,有时侧重于整篇文章中心主旨的归纳,有的侧重于几个语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例如:(2006年浙江卷20题)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⑴培根的绘画风格:

⑵杜飞的绘画风格:

正确答案为:⑴ 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②立体的。⑵ 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平面的。

而有的考生答为:“立体的带有侵略性,平面的充满自然界气息”。这个答案显然只概括出了一点,带有“侵略性”的作答,只是抄袭了原文,不够准确。另一考生答为:“真实,张扬、夸张”的答案,是没有联系全文,推断错误的结果。

又如:(全国卷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本题测试考生对全文的理解及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

正确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

②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③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此题6分,显然答案3点,每点2分。其实从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断出此题答案有三点。综观全文进行概括归纳,基本可以做到不遗漏要点。大部分考生失分原因就是归纳不全。

四、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阅读题的检测,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能读懂文章,但却不会表达,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全面、准确、鲜明的答题。

例如:浙江卷19题第3问,有的考生答道:“在人类社会中,多数人都是这样,除少数的独眼龙”,“为其利益而颠倒是非是普遍的”,“举的例子普遍,说明一般工作是二维空间动作、是平面的,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句子实在是让人费解。

以上结合例子略谈四点,虽然高考阅读文字题在解答中失误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就是没有读懂文章,不会审题,不会表达,不懂阅读规律与答题技巧。所以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及训练中,要清楚阅读规律,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以避免失误。

应对措施

一、遵循阅读规律,清楚试题设题规律,整体感知与深入分析相结合。

高考现代文的设置,强调整体阅读,是一个由分而总,有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所以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关系。结合每道题的要求,深入分析,自然就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例如:2006年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一文,是借助寓言的表现形式,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讽喻。几道阅读测试题都是围绕这个主旨而设置的。如果清楚了这个主旨,那么19题第2问很容易就能得出“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准确的答案,而不至于答出“隐藏在友好柔和和表面下暴力、丑恶的一面”这样离题万里的答案。

二、研读题干,掌握审题方法,从题干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

例如:(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如浙江卷19题第3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看到“使用”“原因”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层的东西,答题不全面或隔靴搔痒,没有答到点子上。

三、掌握答题技巧,把握答题要领。

领会了主旨,审明了题意,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想准确答题,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要领。

1、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

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浙江卷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如果考生注意到“请联系全文对话部分”一句,就能很快找到答题的区域,从文中对话的内容可见文中由“我双眼的交替使用”谈到了我所见的两个世界——一个平面世界,一个立体世界。那么就容易归纳出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的原因,应该是两点:一是“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又如第19题第一问“四个动作分别是指?”,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找到“题中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找出有关动作描写的语句,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信息,从“首先”到本段结束,自然就会得出“友好的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正确答案。

2、语言操作力求准确、精炼。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浙江卷18题答案中的“左眼近视,右眼远视,不能交替工作”“二维的平面世界,三维的立体世界”,第19题第1问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文中都有这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到了这些关键词,以此为基础,再略加工一下,标准答案就出来了。

(2)、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从答的角度,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3)、语言一定要精炼。

高考阅读文字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题目明确规定字数,不超字,又能把要点答全,这需要答题的语言要精炼。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例如:浙江卷20题,我们在答题时明了作者举两位画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现实中两个不同世界的同时,还要研读有关描述两位画家的语句,抓住“过分”、“侵略性”、“螺旋状”、“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轻快的鸟儿”这些词句,透过这些形象的语言,感悟两位画家的风格,进而转换为“夸张、批判、立体”,“优雅、歌颂、平面”这样抽象、概括的语言。

现代文主观阅读题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概括起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类型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词语理解型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语段信息】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温馨提示】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的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⑹ 语文阅读题...急用啊!!!

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高考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增强的趋势。阅读能力主要是由认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其中,阅读的基本功则是理解和速度,在构成阅读能力的诸多能力中,又以理解能力为核心。
现我们就从分析历届高考中的语文阅读题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3题。(93年,全国卷)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1.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2.文中说“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学的B.生理的C.生物的D.物理的

3.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产厂家的功用宣传不实。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答案与解析:
1.B ,“生物降解”这个术语使用不规范,是“研究人员”的看法,因为这些产品都不能达到科学家所认为的“降解”标准,这是一些生产厂家歪曲商业宣传曲解了科学术语,使其名不符实,因此B 项是正确的。文章有“真正的生物降解”等词句,可见A、C项的否定性说法是不对的。D 项说法与本文内容毫不相干。
2.C,文章开头“利用……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这句证明了C项是正确的答案。文中“二氧化碳、水、甲烷”这些化学术语容易迷惑人,会误选为A项。“物理上发生了变化”是生产厂家说的,试验是“K 大学研究人员”做的,二者不能等量齐观,选D项也是错的。
3.C、D、F,对照原文,A项“凡是……都……”的说法言过实,文章中说的是“大多数”。B项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无关。E项是生产厂家的见解,本身未必科学,且与科学家的试验无关。C、D、F 三项符合原文意思。

⑺ 适合小学三年级的语文阅读训练题,最好是专项的!!

三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
星期六,我们去公园春游。
公园的春天真美!一进公园,映入眼帘的就是东墙边那一棵棵桃树,玫瑰红的、粉红的、粉白的,一树一树的桃花争先恐后地开放,美丽极了!快看!西墙边一排垂柳就像一个个小姑娘披着淡绿色的纱巾,长长的柳条像一缕缕长发在风中飞舞。挺拔苍翠的松树经过寒冬的考验,更给公园增(zēnɡ)添了一份活力。快听!小鸟在歌唱。
哎呀!这么美的公园里也有不和谐(xiã)的音符。瞧,一个小男孩“啪”地折了根柳枝,在编草帽呢!他嫌(xián)太短,又举起手来。我赶紧叫住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们在公园里唱啊跳啊,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

1.短文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划记。(2分)
2.短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桃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3分)
3.找出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玫瑰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写具体,至少补充两处。(2分) 小鸟在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争先恐后”写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对小男孩说了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并补充在横线上,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3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选自《盘古开天地》)
1.(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2分)
(2)你知道文中省略号的作用吗?(2分)

2.我发现这段话中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你能找出来吗?(3分)
( )──( ) ( )──( ) ( )──( )

3.形容速度很慢的词语有很多,文中就有两个你能够找出来吗?(2分) ( )( )

4.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的双眼变成了 (和)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 )„„(3分)

5.这段话选自《 》是一个( )故事,你还读过别的神话故事吗?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故事的名字。(1分)

我爱花城
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春天,那昂立枝头的木棉花,色彩鲜艳,给人以坚定、朴实、凝重的感觉。 怪不得市民们选它为市花呢。
夏天,花城是白兰花的天地。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在白兰花浓郁的清香里。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狭长的枝叶和洁白无暇的花朵,还有它清幽、淡雅的香味。
继白兰花之后,最美的要数凤凰花了。它的花似红云,像彩霞,一枝枝,一片片,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火红,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秋风飒飒,菊花成了花中的姣姣者。当我走进菊花园中,不禁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黑里透红、白里掺黄的„„色彩各异,五彩缤纷。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有的孤芳自赏„„真是千姿百态啊!
一阵北风过后,百花凋零。这时,在每家的阳台上,放着一盆盆盛开的水仙花。它亭亭玉立,碧绿的叶子衬托着白黄色的小花,散发着芬芳,十分惹人喜爱。
啊,我爱花城,我爱花城一年四季的花,我更爱把花城打扮得如此绚丽的人们。
(1)认真读短文,然后填空。(5分)
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它分别从 四个不同季节写了花城的美丽。其中写了春天开 ;夏天开白兰花和凤凰花;秋天开 ;冬天开 。
(2)哪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2分)
(3)在文中找出两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抄写下来。(2分)

(4)请你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下面几种花的特点。(3分)
木棉花: 凤凰花: 菊花:

画眉,全身羽毛金褐色,颈部和背部有暗褐色条纹,腹部白花花一片,眼晴四周画了一条白色眉线,依依可人。
翠鸟,碧绿的羽毛,点缀(zhuì)着蓝色和金色,羽毛的颜色特别美丽。 鸟儿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 队形次序都有一定规矩 大雁打头 幼雁居中 老雁压阵 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靠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1. 作者抓住了鸟儿羽毛的( )来写出画眉和翠鸟的美丽。(1分)
2. 请给短文最后一段空白处填上标点(3分)。
3. 短文介绍了 、 和 ,三种鸟。(3分)
4. 请仿照“白花花”一词的形式,再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 )。
5.朗读下面的句子要用什么语气呢?请你选择(1分)。 欢快 赞美
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
6.“鸟儿不仅外表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2分)

7.你最喜欢短文里的哪种鸟?为什么?(2分)

⑻ 2010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的答案。急需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语文

声明:本答案非标准答案,为本人自己完成的答案,仅供参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

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a)荆钗布裙(chāi)

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

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

【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D

【解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答案】D

【解析】“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A项将冬季抑郁症视作更严重的例子,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可以从症状中勉强推断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答案】A

【解析】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胺量的多少。

【考点定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答案】D

【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屈原《离骚》)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阅序》)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示。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的鸟巢图案就_①_映入眼帘。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什么的时候,只见红色_②_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滴。在水滴逐渐_③_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随后水立方幻化成_④_点点繁星的夜空。令人称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不断变大,最后_⑤_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伴着美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_⑥_为国家大剧院。正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_⑦_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晴空的_⑧_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答案提示】①赫然②悄悄③散落④缀满

⑤扩散⑥显现⑦陶醉⑧映衬

19.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5分)

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例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

可见,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观念,低碳经济其实①,低碳经济也涉及②。

答:①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

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⑼ 帮忙找一下语文试题

语文历届高考试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

--------------------------------------------------------------------------------
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2007-2-9
【字体: 】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拜谒 哽咽 液晶 弃甲曳兵 奖掖后进 B.虔诚 乾坤 掮客 潜移默化 黔驴技穷 C.山麓 贿赂 辘轳 戮力同心 碌碌无为 D.阡陌 悭吝 翩跹 谦谦君子 牵强附会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晦涩 待价而估 茶毒生灵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杜撰 杀一儆百 欲盖弥彰 胜不娇,败不馁 C.斑驳 集腋成裘 毛骨悚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D.端祥 轻歌曼舞 焕然一新 玉不琢,不成器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 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身 辨别 品评 C.终生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认 品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C.黄昏时分,站在山顶远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处一片灯光闪烁,那里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水乡古镇东平庄。 D.现在许多小学允许学生上课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老师讲课中插嘴,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严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7.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8.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9.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蔡京以官僚之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推讲而力行之耳 连衡而斗诸侯 C. 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 以疾卒,年七十九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①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 ③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绩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绩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勋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劫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绩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1)战战兢兢, , 。(《诗•小雅•小曼》)(2)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3)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堂 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8.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4分) 19.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20.(6分)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答:[ ][ ] 六、(12分) 22.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23.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4分)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 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 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 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① ② ③ ④ 23. 转换的要点:①“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 ②“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 ③“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 ④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24.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4分)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江苏卷)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D 2. C 3. D 4. A 5. B 6. C 二、(12分,每小题3分) 7. C 8. B 9. A 10. D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 B 12. A 13. A 14. D 四、(18分) 15.①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责力)*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②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③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7.①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②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五、(18分) 18.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19.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20.⑴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1.B D 六、(12分) 22.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23. 转换的要点:①“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 ②“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 ③“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 ④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24.略 七、(60分) 25.作文(略)
相关搜索: 语文历届高考试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

⑽ 给几道语文阅读题,跪求啊

楼主你好:

现代文类:
假币

终于熬到了下课,辰盯住围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同学中的老教授,好歹待大家散尽,他才跨前一步,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地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头,将钱装在上衣兜中。
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自己没有更多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同学们个个是贵胄公子,只他一个穷孩子,假币的事抖落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辰决定主动坦白。
次日,辰恭候在老教授上班必经的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
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
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陪小心,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的钱,并且直接怪他学费交得迟!想到教授总穿一件皱巴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非出人头地不可,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
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学习期满,辰交了大运,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不愁没钱。
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1万元现金,专程来家。
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德,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3张该死的假币……”他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
“老师,那您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
“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
“为什么?您当时完全可以揭穿。”
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来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这区区300元钱,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
1、请你给本文拟个题目:________(1分)
2、全文的( )为线索写了辰和老教授两个人物,对辰侧重运用了( )描写。(2分)
3、辰在交钱前后心里活动有哪些变化?(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辰为什么说老教授“可怜兮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壶口, 壶口

莫 伸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B】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选文有改动)

11.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2分)

【答案】雄心勃勃的黄河得到了释放的舞台,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评分标准:答出“得到了释放的舞台”,得1分;答出“造就出”和“伟大和不朽”,得1分。共2分。

1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4分)

【答案】(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4分)

(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答案】形容词贬义褒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并赞美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答案】动词,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流们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

评分标准:(1)答出“贬义褒用”,得1分;有恰当的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计2分。(2)答出“形象有力”(有表现力),得1分;有恰当的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计2分。共4分。

1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第一问:【答案】象征。或:托物言志。

第二问:【答案】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评分标准:第一问回答正确,得2分。第二问能答出“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即可得2分。共4分。

15.请从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处,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4分)

【答案示例】 [示例一] 填选项:【A】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示例二] 填选项:【B】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意想不到的镜头》
在扬州瘦西湖公园的林荫道旁,长长的画廊里,翻译老陈边走边向日本富田长永先生谈论着我们祖国的文化,古代建筑,从白塔谈到五亭桥,从小金山谈到平山堂。富田长永边听边不住嘴地“喷喷”称赞。他从口袋里掏出从日本带来的香烟,扔掉烟纸,点燃了抽起来。
在富田长永点烟的当儿,老陈一眼瞥见身后跟着位年约十多岁的男孩。只见男孩一弯腰。把刚才富田长永扔在地上的烟纸捡起来。老陈望见这种情景,心中陡地一沉,脑海里顿时浮现出社会上有些人向外宾索要礼品的事来。他再看看刚才捡烟纸的男孩,此刻正把印有外国商标的烟纸捏在手里。老陈心中火气上升:难道外国的东西什么都是宝贝?但碍于外宾在场,又不便发作,只好忍着。
登上五亭桥,富田长永凭栏远眺,禁不住连声称好,马上扔掉手中半截烟头,从包里拿出一架高级照相机,拉住老陈要拍照留念。老陈接过相机,摆开架势,正准备拍摄,眼角梢却瞄住了刚才那位捡烟纸的小男孩。此刻,他正弯腰从地上捡起那半截烟头。啊,老陈直觉火往上冒:一个中国孩子,从地上捡外国人扔的烟头,这多难看哪!这时,他也看到富田长永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老陈气呼呼地把照相机递给富田长永,跟在小男孩的后面,想赶上去训诉他一顿,然后问清学校,家庭住址,给予教育。他走到小男孩身后,正要一把拉住他,只见小男孩走近一个“青蛙”废物缸面前,把刚才捡的烟头连同烟纸一起投进“青蛙”嘴中。
“啊,多好的孩子!”老陈庆幸自己没有抓他,否则就要错怪男孩子,老陈上前亲切地说道:“小朋友……”他不知说什么好了。
男孩大概意识到了怎么回事,脸红到耳朵根,说:“我,我是想让公园干净点……我就……”男孩有点腼腆。
突地,男孩面前出现一张彩色照片,这正是男孩刚才把烟头烟纸扔进废物缸的一霎那。原来,富田长永敏锐地感到眼前发生的是怎么一回事。他见男孩把自己乱扔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上的烟头,捡起来投进废物缸,立即把这使他大为感动的情景拍摄下来。
当男孩从富田长永手中接过彩色照片时,身子也被富田长永高举了起来。他激动地称赞说“中国人,美,了不起!”

l.画出第2段中描写老陈心理活动的句子。老陈为什么对小男孩的行动反应如此敏感和生气?

2.阅读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老陈为什么“不知说什么好了”?

(2)小男孩为什么“脸红”和说话吞吞吐吐?

谁是选文的主要人物?为什么?

答案:1,难道外国的东西什么都是宝贝?
认为男孩会向外宾索要礼品。
2,(1)因为小男孩的行为出乎意料,自己错怪误解了孩子,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2)男孩知道对方误解自己,想解释清楚,又有些不好意思难为情。
3,男孩,因为男孩是个爱护环境,懂得社会公德,有修养的好孩子,文章重在颂扬这种精神,男孩的行为正表现了这一精神。
4,欲扬先抑,这样写,造成出乎意料的效果,更突出了男孩的高尚品质。

说明文类型:
绿色塑料
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成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碱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⑦转基因型塑料是由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索姆维尔等人研制的。他们利用生语文试题第6页(共12页) 物工程技术,从一种叫做营养佳良产碱杆菌的土壤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然后把这一基因转移到一种遗传结构墒单的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一种适宜种植的名叫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秆、根都能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用这种颗粒制成的塑料可以完全被降解。受索姆维尔研究的启发,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则干脆将这种塑料基因直接植入土豆和玉米之中,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合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不久,人们就可以像种植庄稼那样大面积种植和收获塑料了。
⑧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加速进展,绿色环保塑料的新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
1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3分)
1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分)
15.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2分)
16.仔细阅读第⑤、⑥段文字,说说“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和“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有什么异同。(4分)
相同:
不同:
17.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向一位正在使用普通塑料袋的人宣传“绿色”塑料袋的特点及使用意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4分)
(本题满分15分,共5道小题,其中第13小题3分,第14、15小题各2分,第16、17小题各4分)
【参考答案】13.说明了研制绿色塑料的原因、绿色塑料的特点及种类。(共3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14.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后果十分严重)。(共2分,“用具体事实”1分,说明“白色污染问题严重”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15.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共2分,大意正确即司.得相应的分)
16.相同:最终都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不同: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碱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共4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3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17.答题要点:使用普通塑料袋的危害;“绿色”塑料袋的特点;使用“绿色”塑料袋的意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一)湖群,在消失

长江中下游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寿命剧减。

①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②1949年,面积缩减为4350 平方公里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③40年来,每年淤积在湖内的泥沙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达7-9.2米,加上大肆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和湖容都减缩了一半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平方公里。④八百里洞庭徒有虚名,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⑤可惜,荣居全国第一的鄱阳湖也同样是厄运难逃,只不过相对洞庭湖,它的萎缩速度稍慢那么一点而已。⑥40年中,鄱阳湖由于造田和淤积,湖面缩小了1/5以上。⑦湖北素称“千湖之省”。⑧1949年时,面积超过0.5平方公里的湖泊确实多达1066个。⑨经过40年的水土流失和围垦,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仅为先前的1/3,湖面锐减达6000平方公里。⑩还有江苏,几十年来因围垦损失湖面已达1600平方公里。

这样,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在50年代还有22000多平方公里,到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公里,减少了45.5%。曾经星罗棋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纷纷失去了它们那迷人的光泽。据调查统计,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50年代以来由于围垦和淤塞而丧失的淡水储量就达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拟建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还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已不再和长江相通连。

湖泊大量消失,严重影响了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岩数米到十数米。40年来,为3600公里长江干堤和30000公里支堤,投入了不知多少劳力和资金,完成土石方40多亿立方米。长江的堤防工程远远超过了黄河堤防,而长江的洪水比黄河的洪水更为可怕,长江沿岸直接受洪水威胁的人口也比黄河沿岸多得多。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险越加,越加越险。人把生态义务扔进长江,长江把人的生存权利冲进大海。

1.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10句话可分为几个层次?用“∣”在下面序号中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用横线在文中标出总起来说明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剧减的一个句子。

4.第3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4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湖泊大量消失有哪些危害。(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本段文字共有5段文字组成,通读全文后,首先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总体上看,本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是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由于水土流失围湖造田而急剧减少;第二是湖泊大量消失而带来的严重危害。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前三个自然段。第一段提出了后两段所要说明的内容,即 “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寿命剧减”;二、三段就以生动的事例,具体、确凿的数据以及今昔的比较来说明这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包括四、五两段,第四段主要从行洪、蓄洪能力的角度说明湖泊消失造成的严重危害,而第五段则从人的生存权利的角度更进一步地指出了湖泊消失的危害的严重程度。

①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致使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泊大量消失,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②第2小题是让我们分析第二段文字10句话之间的层次结构。

第二段主要是以事例和数字来说明“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寿命制减”这一内容的。这一段中所举的例子主要有四个:第一是洞庭湖的例子;第二是鄱阳湖的例子,第三是湖北省湖面锐减的例子,第四是江苏省湖面损失的例子。所以整个第二段的10句话就可以分为四层:①至④句是说洞庭湖的例子,⑤⑥句是说翻阳湖的例子,⑦⑧⑨句是说湖北省的例子,而⑩句则是说江苏省的例子。

③第三小题的要求中说明是标出总起来说明长江中下游湖面剧减的句子。通过以上对全文内容的总体分析,我们知道:文中的第二、三段是来说明长江中下游湖面剧减的内容的,而其中的第二段又是举了四个具体事例,并不是以总体上说明,那我们就可以从第三段落中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第三段中有四句话,其中第①句是以具体数字来说明湖面锐减这一内容的,第②句则是写湖泊的迷人景色业已不再的,第③句则是以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云南高原的湖泊为例说明的,也不是从总体上说明的,第四句不是说明湖泊面积问题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符合要求的句子是第①句。

④第三段中的四句话,第一句中用了举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通过具体,确凿的数字以及今昔的比较突出说明了湖泊面积锐减这一内容,而第三句则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⑤对第四段的内容前面已经有了简要分析,具体归纳一下湖面锐减的危害:前两句说明严重影响了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第三句说明长江的堤坊工程所浪费掉的人力、物力;第四句说明长江沿岸发洪水威胁的人口众多。

⑥最后一句共有两个小分句,“人把生态义务扔尽长江”意在说明人类没有尽刻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长江把人的生存权利冲进大海”则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人类不能保护环境甚至破坏环境导致的严重后果——失去生存的权利。

文言文类型: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答案发不下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细菌布阅读答案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