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福清语文阅读答案

福清语文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1-03-04 12:49:48

㈠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20篇及答案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家园如梦
山 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满头白发。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母亲还会为我采摘那些新鲜的三月莓。母亲的身影呈现在眼前,逐渐缩短母子间的距离。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闪耀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风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一回地爬上树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杈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出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那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远隔一方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快乐;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有您自己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3. 第二段说“母亲的声音已成回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5分)

14. 作者在描写父爱与母爱时,在选材上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6分)

15. 最后一段作者将家园比作“袄”、“鞋”、“伞”、“饼”、“线”,试说出这些比喻的含义。(6分)

16. 说说文章题目意义,并说说题目与文章结构的关系。(5分)

答案:
13. 母亲对我的启蒙、教化将引导我毕生的行程,母亲对子女的深爱和牺牲精神是我毕生的滋养和力量。
14. 选材上都选择了父母疼爱子女的生活细节。这样写真挚、亲切,亲情的温馨、细腻与深远,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写法上注意虚实相生,将往事与想像融为一体,忆事与抒情互相交融。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依恋与感激,营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5. “袄”比喻家园亲情给子女温暖。“鞋”比喻家园亲情激励子女闯荡人生之路。“伞”比喻家园亲情为子女挡风遮阳。“饼”比喻家园亲情不断地激发子女的精神力量。“线”比喻家园亲情是子女无法割舍的珍贵感情。
16. “家园如梦”即家园像梦一样温馨美好。全文的选材组材都是围绕家园“温馨美好”来写的。

《风筝》
(一)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恍然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苦心孤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人物 细节描写 内心活动
小兄弟
“我”
3、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并说说“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虐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了一本世纪末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这两节文字中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中拭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加点的“不幸”可以换成“有幸”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经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候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第一段的划线句中,“抓断”、“掷”、“踏扁”等动作描写,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划线句中“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来,“我”为什么要“去讨他的宽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和第八段中加点的两个“沉重”的内涵一样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种补过的方法,为什么会行不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兄弟记不起这件事,说明他根本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可“我”为什么“心只得沉重着”?
《春》:
(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1、第二段写出了春花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写春花,为什么要写蜜蜂、蝴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比喻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文中写出的春风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述文字中挑选一处你认为最能触发想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三段文字,作者分别描绘了哪两幅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触觉、味觉、听觉,并用手中的妙笔,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5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描写春风的和煦,再从嗅觉角度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从听觉角度描写春风送来悦耳声响。作者将春风描绘得有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卖弄”的原意是炫耀,含有贬义,这里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1、第一段文字描述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
2、给第一段文字加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
3、对“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迫(你去看那小草)。
B、说小草的颜色青得使人不能不注意它,极言小草色青。
C、小草靠近了人的眼睛。
4、对文中加点的句子所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充分地写出春雨连绵不断,令人烦恼。
B、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充分地写出春雨的细致、闪烁、连绵不断的样子。
C、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写出春雨又细又密闪闪发光的样子。
D、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形象突出地写出春雨闪闪发光连绵不断的样子。
5、第一段中所描写的雨中景物的正确顺序是…………………………( )
A、从动到静,从人到物,从近到远 B、从动到静,从物到人,从远到近
C、从静到动,从物到人,从近到远 D、从静到动,从人到物,从远到近
6、“城里乡下”表明_____________,“家家户户”表明_____________。说明春天给广大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7、本文写“春”,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济南的冬天》:
(一)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文中说“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那么,济南“出奇”的地方是什么?根据这段文字的有关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暖和而不冷?济南出现暖冬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出到济南人们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子“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 )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外貌描写
7、文中为什么把济南比喻成“小摇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填表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为什么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这句话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2、第一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济南雪景的?请摘出表现顺序的词语。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5、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是……………………………………( )
A、描绘济南雪后山景的秀美。 B、描绘济南山雪的可爱。
C、描绘济南傍晚景色的秀奇。 D、写济南的冬天不会下大雪。
6、这段文字描绘的对象是…………………………………………( )
A、山、树、雪 B、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山腰
C、山坡、微黄的阳光斜射的山腰
7、雪本来就是白色的,但文中为什么说“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是因为
8、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 )原名( ),字( )。
9、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上)语文部分精读课文阅读题精选参考答案
《风筝》(一)
1、① wù 、 形容突然醒悟。 ② yì 、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2、

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害怕、绝望
愤怒,抓断,掷,踏。 气愤,傲然
3、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4、“我”对小兄弟精粹虐杀的一幕。 粗暴地摧毁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风筝。
5、作者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 后来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终于醒悟过来。
6、动手实践能力,创造精神。
7、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了惩罚,对旧“我”素质,良心受谴责,可谓“不幸”。
8、 倒数第2——3句,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儿童形象。
9、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0、比喻 说明我的心非常沉重。
11、不能,换为“有幸”,“我”良心遭受到谴责,心灵受到惩罚的沉重的心情就表现不出来。
(二)
1、独断专横,蛮不讲理 2、极度后悔、内疚、自责,感到万分沉重。
3、 “我”懂得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当年“我”的行为虐杀了精神,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4、 不一样。前一个“沉重”是对自己的过错深感内疚,想寻求宽恕而未得到的痛苦,后一个“沉重”是从弟弟对此事的淡忘,或者是习以为常中“我”深感这种悲剧还将延续的痛苦。
5、 因为小兄弟已经长大了,用这种方法显然不可能了。
6、我无从补过,也就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只得沉重着”。 7、(要言之成理)

《春》:
(一)
1、争相开放,绚丽多彩,花香味甜,野花遍地。
2、衬托出花的香甜。
3、通过触觉,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带着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和花的香。
4、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5、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6、① 抚摸 ② 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③ 鸟声、笛声
7、①引用,引出对春风的描写。②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令人倍感亲切。
8、 似人(排比);生动地表现春草的勃勃生机。
9、触觉 , 春风特有的芳香 , 有声 、 有情 。
10、显示自己的才能,将小鸟人格化,显得更可爱。
(二)
1、 春雨 、 细、密、多 2、 春雨图 3、 B 4、 B 5、 C 6、范围之广、 人数之多
7、作者写春的目的是抒情,正因为有美好的春景,才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

《济南的冬天》:
(一)
1、特别可爱的是一圈小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2、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有一圈小山围着。 原因是小山围了个圈的独特地理环境,使济南的冬天具有温暖之感。
3、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以及济南人对家乡冬天的喜爱之情。
4、比喻、拟人,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和慈善。
5、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6、 B
7、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像一个小摇篮。
8、 指小山,拟人,把山写活了,充满了人情味。
9、 因为有了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二)
1、 下点小雪使矮松越发青黑,给蓝天镶上银边,给山们穿上花衣。 总起并引出下文。
2、从上到下:山上,山坡,山腰。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阳光照在薄雪上映射出的颜色。
4、突出了作者对济南优美的雪景的赞美。
5、 A
6、 A
7、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而山腰覆盖着白雪。
8、 济南的冬天 、 老舍 、 舒庆春 、 舍予
9、 薄雪覆盖的小山

字数限制呀,要不你再问一遍,我给你剩下的

㈡ 初中语文考试名著阅读福建福清的

骆驼祥子很不好懂的~
谁有那个能力缩写啊。名著一缩写内涵就变了,你还是读全本的好~

㈢ 语文阅读题答案

1因为母亲怕卡罗纳伤心,想起他的母亲,我明白了不能在卡罗纳面前享受母 爱,这样对他来说是一种伤害 2读懂了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多给我分

㈣ 阅读答案。

可以告诉我
是什么样阅读吗?
没有文章么
那告诉我题目是什么
我去网络搜
①新房装修,水电管道改造好之后,便进入贴厨房和卫生间瓷砖的工序,大概需要10天。负责贴瓷砖的韩师傅,40岁左右,高高的个儿,略黑的皮肤,活儿很熟练,话不太多。干累了,他就在阳台上抽支烟。给韩师傅打下手的是他的妻子,一个略略瘦削、面容朴素的农村妇女,干活时,帮韩师傅递瓷砖或和水泥。
②干到第三天的时候,老公想表示一下心意,也是为了让韩师傅更加负责,决定请韩师傅和他的妻子在一家较有档次的酒店吃顿饭。前一天下午我们告诉韩师傅,他本能地拒绝,让我们不要客气,说这是他的工作,他会尽职尽责的。后来看我们真心实意并一再坚持,他答应了。
③酒店就在新房的对面。第二天中午,我和老公早早过去点了饭菜,约定的时间内,韩师傅两口子也过来了。看到他们,我略感意外:韩师傅穿了一件白T恤,深色的长裤,非常干净整洁;他的妻子也换了彩色的上衣。干活时,夫妻俩都穿那种深蓝色帆布工作服,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们的衣服上沾满尘土和水泥。显然,现在这身衣服是他们为了来吃饭刻意换上的,并且,韩师傅的头发刚刚清洗过,还没有干彻底,散发出淡淡的洗发水的清香。
④他们进到装修豪华的包间,并没有显得局促。韩师傅只说你们太客气了,接着给妻子拉开椅子,让她坐下,然后自己也落座——很绅士的举动。
⑤随后的进餐中,韩师傅没有再说什么客气的话,神情里,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坦然。他虽然话不太多,但每句话都大方得体,说起自己乡下的家、孩子和多年打工的经历。他说他不到20岁就出来了,什么杂活都做过,后来学会了贴瓷砖,一干就是这么多年……口气里,没有丝毫自卑,只是在平淡地讲述一种不同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历。
⑥吃过饭,我送韩师傅回去,顺便看看装修进展。我看到正在装修的杂乱的房间一角,放着干净的毛巾和洗发水。韩师傅的妻子说,韩师傅干完活就用凉水洗了头发,不想出去洗头耽搁时间,但是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再去吃饭。
⑦说话的时候,韩师傅已经在另外的房间换上工作服,然后开始干活了。工作中的韩师傅不再说话,专心细致。
⑧我不再打扰他们,同他们夫妻告别。韩师傅的妻子将我送到门口说: “谢谢你们。”
⑨我摇头,是我该谢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知道,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出身如何,我们的尊严是平等的。而我也知道,韩师傅那样正式地去赴那场小小的宴会,并不是自卑,而是对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⑩一个人,尊重别人并尊重自己,他的尊严就足够高贵。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3分)

11.从修辞和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5分)

12.阅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5分)
(1)韩师傅没有再说什么客气的话。
说说你对这句话中“再”字的理解。(2分)

(2)韩师傅的妻子说,韩师傅干完活就用凉水洗了头发,不想出去洗头耽搁时间,但是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再去吃饭。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1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哪些内容表现了韩师傅的“平等”心理。 (5分)

1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的感悟。(5分)

是这个吧
下面是答案
不确定对不对
借鉴一下吧
《平等的尊严》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10.本文叙述了“我们”为了让韩师傅更加负责地工作,从而宴请韩师傅夫妇,并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体会到了他们夫妇尊严的高贵。(3分,意思对即可)
11.画线句属于外貌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我”的“意外”,显现出韩师傅夫妻俩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也使后文“我”对他们产生好感和敬重之情显得更加合乎情理。(5分,意思对即可)
12.(1) “再”字承接上文“让我们不要客气”和“只说你们太客气了”,因为前面已经对宴请有过拒绝并表达过谢意,这里不“再”说,恰能表达韩师傅不矫情、真诚的性格特点。(2分)
(2)侧面描写。(1分)这是用韩师傅妻子的话侧面描写韩师傅,既照应前文“韩师傅的头发刚刚清洗过,还没有干彻底,散发出淡淡的洗发水的清香”,又烘托出韩师傅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2分)
13.①不轻易接受宴请。②准时赴宴,赴宴时能注重仪表。③进到装修豪华的包间,并没有显得局促,还绅士地给妻子拉开椅子。④话不太多,但每句话都大方得体;语气里没有丝毫自卑。⑤对待工作尽职尽责,专心细致。(各1分,意思对即可)
14.示例:文中的韩师傅参加饭局不做作、保持仪表整洁、说自己的经历不自卑等表现,表明他对自己及对他人的尊重。生活中,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学会尊重自己,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生活,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望采纳
到底哪个?
我码字那么久
采纳啦~

㈤ 求语文阅读题和答案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嵚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㈥ 语文阅读理解碎暖答案

4分)(1)老李头和妻子,为了儿子放假回家能将屋子弄暖和,冒着寒风,拣了一个月的煤块。(2分)
(2)写运煤的战士为了多洒些煤让老两口拾,有意把车子开得不稳当。(2分)
14.(4分)(1)指老两口用受寒冻之苦,换得儿子假期回家屋子的暖和;(1分)(2)老人为孩子付出,心里感到的温暖;(1分)(2)运煤战士故意洒煤块以换得两位老人大雪天的暖和;(1分)(2)战士为自己关爱老人,心里感到温暖。(1分)
15.(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雪比作扯碎了的棉花套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下得大且急,突出了天气的寒冷(1分),这是环境描写,(1分)烘托了两位老人冒着严寒起早捡拾煤块的不易,表现了他们对儿子深深的爱(1分);也为下文战士战士故意多洒煤让老人温暖驱寒的情节作了铺垫。(1分)
16.(6分)A句:为这次捡的煤比往天都多而感到高兴(庆幸)。(2分)B为仓房已经堆了很多煤而欣慰,觉得没白辛苦。(2分)C想到目标快要实现而兴奋,对儿子回家充满期待。(2分)
17.(3分)车速慢了一些,可能是因为土路不平整,加之雪厚,车时快时慢地颠簸着从他们身边驶过。(1分)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于是脸上的笑就更灿烂了。(1分)今儿比往天都多,看来这场雪下得真好。(1分)

㈦ 语文阅读题,求答案!!!急~~~

1 同一时刻指的是那位骨髓匹配的少年也与得了白血病的少年一样躺在病床上。
2 可以内看出这位台湾青年舍容己为人,无私奉献,急切的想要帮助得了白血病的人的精神。
3 不一样。因为第一句表达出来了取出骨髓的艰难环境,体现出了李博士与捐送骨髓的青年的紧张的心情与他们的决心,而第二句就很平淡。
4 本文是由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事件的,这样能让文章条理更清晰,更能让读者体会之中的感情
(我的答案可能不是很好,但希望能帮助你,谢谢!)

㈧ 语文阅读答案

题呢????

㈨ 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感**彩如此浓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置于语境。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一般来说,"置于语境"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遇到题目首先考虑运用这种方法思考;在运用置于语境的方法仍然无法解答时可用"情景体验"这种方法来思考;如果运用前几种方法仍无法解出题目,就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以求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结合中心"是思考问题时时常都不能忽略的方法,只有结合中心来思考问题,回答才会对路子。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责任编辑:殷朴夫)

㈩ 语文阅读理解

13.联系全文,谈谈小说标题“玉米人”的含义。(2分)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句中加点字好在哪里?(2分)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开篇写“我”遇见玉米人,“他似乎患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暗示了玉米人整天站在外面卖玉米受风吹烟熏,工作环境差,表现了他的辛苦劳累。
B.文章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表现玉米人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第12段写出摊主的精明,与前文对比,衬托出玉米人放弃眼前利益,为他人着想的品格。
D.从第14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又黑又冷,作者饥寒交迫,想买烤玉米来充饥。
16.根据文章第13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描写玉米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3分)

17. 玉米人拒绝利益,坚守一份关爱。其实,古今中外,很多人也常选择坚守,请选择人物仿照示例写一句话。(2分)
人物选择:李白、文天祥、贝多芬、托尔斯泰。
示例:陶渊明远离尘嚣,坚守一份自适;
▲ ,坚守 ▲ 。

《玉米人》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13.(2分)一方面是指文中买玉米的生意人,(1分)另一方面是指那种淳朴的像“玉米人”一样,勇于付出,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现实利益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1分)
14. (1)(2分)示例:(1)“沉”细腻的神态描写,(1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玉米人对“我”的嘲笑有力回击的样子,从而反映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温饱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1分)
(2)(2分)表达了作者决心向玉米人学习的愿望,(1分)舍弃眼前蝇头小利,不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宁愿选择冷清,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哪怕是只为了少数读者。(1分)
15.(3分)D
16.(3分)答案要点:要写出“他” 此时内心一开始惊恐、害怕、诧异(1分),后来转变为宽容、淡然(2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其实,我不卖给你的理由不也是为了他人吗?要是为了我自己,我怎么可能不卖给你?唉!算了吧!”
17.(2分)答案示例: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自信;
文天祥拒绝降元,坚守一份节操;
贝多芬身残志坚,坚守一份信念;
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

正确答案

阅读全文

与福清语文阅读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