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9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1.
【答案】D
【考点】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解析】A.菁华(jīng);B.吐蕃(bō);C.梵文(fàn)。
【思路分析】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涉及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其中多音字可以通过记少推多(如“呱呱坠地”仅在此处读gū)、区别口语和书面语或区别词性、词义(如“冠心病”,“冠”,帽子(名词)/“冠军”,第一)。
2.
【答案】B
【考点】考查成语的选用,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思路分析】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适用范围和对象(如“明日黄花”、“春秋鼎盛”)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3.
【答案】C
【考点】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A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关联词“如果”前加“我们”。B项缺谓语导致“学”与“活动”不搭配,应该为“开展学雷锋活动”。 D项语序混乱或句式杂揉,将“为期两天”提至“这次”之前作定语,或将“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改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意见交流”。
【思路分析】辨析语病除要掌握《考试大纲》里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外,还应注意句中可能出现的标志词:两面词、否定词、数量词、代词、关联词和并列短语等等;考生可采用提取主干法(如B项)、语感审读法(如D项)来初步判别。
4.
【答案】B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首先确定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聪明”的例子。而⑤不能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因此排除C和D,“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天赋”应该还有下文,所以④不能做结语,进而排除A。
【思路分析】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如本题也可以这样思考:③⑥照应前文“忠义、勇敢”,⑤②照应前文“聪明”;注意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④中的“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指代的就是前文③⑥⑤②的内容;①照应后文“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做到话题一致、中心一致、色调一致,使句序合理,衔接与呼应自然;注意用排除法。
5.
【答案】D
【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与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D项“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错。原文在第三段:“‘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另外,前后分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并不因为拥有斧钺,所以才用“王”字表示军事首领。该项曲解文意且强加因果。
【思路分析】解题时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仔细的通读全文。结合重点词语、重点句子仔细推敲,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观点。
6.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三段:“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说法过于绝对,属于以偏概全;“最高统治者”不等于“军事首领”,且两处均属于无中生有。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进行判断。要注意命题者往往不会直接取用文中的某一句话,而是整合相关的几句话。这些内容往往隶属于不同的句子(句群)或段落。
7.
【答案】D
【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D项:有效信息在文末和第二段末,注意“这”的指代意义应该是“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个时代距离许慎太遥远了。吴其昌的正确解析就是对这一推断的否定。该项偷换概念。
【思路分析】推断的前提是要熟知文章的内容,准确地找到文中的已知信息,然后提取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推断时忌混淆已然和未然(已经/将来),可能和必然(大概/一定),部分与整体(个别情况或特例/全部,都)等等,还要注意主客颠倒、强加因果等等。
8.
【答案】D
【考点】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
【思路分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9.
【答案】D
【考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排除法,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A、B;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思路分析】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时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10.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11.
【答案】⑴(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⑵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考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⑴中“相”译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⑵“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分,大意2分,共6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12.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考点】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第二问: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个性解读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13.
【答案】(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2)忍忧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考点】考查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层级A。
【解析】考生在日常学习之中加强记忆,不仅对一些必背语段要熟练掌握,而且可外还得适当延伸。(1)句中注意“峨嵋”“巅”“崩”“摧”等字的写法。(2)句中注意“攘诟”“樯橹”“灰”等字的写法。
14.
【答案】(4分)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要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筛选区域,进行准确归纳。(一)第一问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2)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3)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二)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15.
【答案】(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象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考点】主要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答题时注意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概括整合。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
【答案】(1)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2)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3)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考点】主要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要找准相关文段,根据题干要求,即立足文本,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认识。
17.
【答案】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1)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2)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3)通过对天然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4)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文章得表达技巧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F级。
【解析】要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并明确常见的写作手法。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其答题模式是: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附:记叙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技巧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答案】③处的“她”改为“小芹”,⑤处的“她”改为“三仙姑”,⑥处的“她”改为“小芹”,⑦处的“小芹”改为“她”。
【考点】考查正确运用词语(人称代词)及语言的连贯,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要使语言简明,就要注意人称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做到既不重复罗嗦,又不能因为图简而产生歧义。
19.
【答案示例】①展开的书点明读书月活动,②书页弧度和中间的圆点正好组一只眼睛暗示读书,③两本展开的书正好组成S代表“沈”,④中间的圆点也可象征“阳”字。
【答案示例】该标识以“书”和“沈阳”的首写拼音字母为设计元素,体现活动的主题与地域;翻开的书和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对“开卷有益”作出微妙表达。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和扩展语句。
【解析】可视图文转换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要注意将所给图中的图画元素和文字元素结合起来,要扣住主题“沈阳全民读书月”(特别注意“沈阳”和“读书”)和题干要求“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语言要求流畅、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
20.
【答案示例】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勤奋;荣耀是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
爱情是买不来的,有无真心,看你怎么灌溉;幸福是购不到的,可否如意,看你怎么呵护;永恒是唤不出的,能否长久,看你如何浇铸
【考点】主要考查仿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思路分析】仿写的三个句子,男人要前后相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内容积极健康。注意例句形式“…是…,有无…,看你…”,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有选择的表达意味,“工作”“ 业绩”“ 前途”有递进。
21.
【点评】这篇材料作文出得耐人寻味,可谓用心良苦。08年全国Ⅰ卷的作文类型是材料作文,材料是关于地震的,关注了社会热点,明确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很强的人文关怀意味。0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虽采用了寓言故事,看似与与现实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却字字句句切中现实的。而此作文暗切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等现实问题,且也包含较强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它考查了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程度,给考生提供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真知灼见可谈,切实落实了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新课标精神。
本道作文属于给材料类隐含性话题作文。材料以一则寓言故事为载体,题目相对平稳,打破了单一话题作文的格局,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材料虽长,提示语却很明确,因此审题难度不是很大。本题的审题方法是审材料提示语。
通过阅读所给寓言故事,考生可从中提炼出不同的话题和观点。
1、从宏观上看,今年的作文题和当前的政治热点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在全社会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潮流下,这样的作文题好像既出乎意料,实则又在情理之中。“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是多元化的,既有全面的发展,又有个性的张扬。因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思想开放和融合并存的时代。
正像材料中的仙鹤主张一样,兔子学游泳,我们不能苛求它就非得学会游泳,或者嘲笑它学了好久还不会游泳。因此,今年陕西卷高考作文立意的角度还是很宽泛的。首先可以从“勇于尝试,全面发展”这个角度去完成。这一角度和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相一致,也就是俗话说的“艺多不压身”,多一项本领多一条生存的路。
2、可以从“术业有专攻”这一角度去立意,即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由此可以联系到当今社会个人定位问题,如何认识自我,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还可以把“全”与“专”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当然这样的难度相对较大。总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避热点又不避热点,限制之中又无限自由,相信在考生的努力下,定会妙笔生花,佳作连连!
弄清立意后,可以从“长处”的内涵入手,揭示长处具体指什么。“长处”指某个方面的优点,特长或优势。它可以指某个人某个方面的思维品质、特长等,也可以写某个团体、国家、民族等的优点、特长或优势。
除此之外,也可以从“怎么办”入手,分析如何发展长处,如何正确定位,如何引导,如何努力等,列出几个分论点,这样立意就可以写成并列式议论文。
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立意,这样写正反对照式较合适。当然,也可以选择写成记叙文,构思几个人物或集体,通过故事情节去揭示发展长处的益处或弊端。在虚构故事时,如果能塑造出两个人物、企业、民族等,采用对比的手法,效果会更好些。
2. 求这篇英语阅读解答案
下个软件,可以识别,图文转换
3. 中考语文图文转换题目
不同地区中考题不尽相同,你这题目无法解答啊
你可以简单描述下问题的
4. 2010高考卷语文答案
北京卷
1.答案:C
解析:第一题字音字形,难度相当小,每个错误选项中都有两个错误,且非常明显。字音的错误(溯、隽、轧)也是相当明显。分别读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 倾轧(yà) ; 字形错误像"供认不讳"的"讳(选项作“悔”)易拉罐"的"易"(选项作"一")化妆品(选项作“装“),试题的简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 答案:B.
解析:第二题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考生应该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中的那个用法,不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藏身”。考题在延续往年成语题以"望文生义"为主的错误选项设置方法的同时,又降低了一个难度。
3. 答案: D
解析:是最容易产生纠结感的语病题,在2010年也显得那样平易近人。A缺主语,“他们”。B“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C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上“美国人”。我们甚至不需要弄清其它三个错误选项都是什么语病,单从"无懈可击"这个标准出发,也能顺理成章地选到正确选项。
4.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较往年相比略有难度,因为也许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清楚塞万提斯的西班牙国籍,而对白居易《新乐府》的正确表述产生怀疑。
5.答案:A.
解析:第五题则提供了往年高考试卷中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它作为将近义词辨析与语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当为今后语文基础题的命题提示一种新颖的角度。“滋养”与水有关,而“浸渍”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
6.答案:D
解析: A选项考"居",属于常用词的偏僻义项;B选项考"券",属于偏僻词;C选项考"诣",是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学过的偏僻词。而D选项考"复",则是实实在在应该掌握的常用词。复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7.答案:D
解析:A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选项考的是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D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8答案:A
解析:错误选项是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9.答案:B
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10.(10分)(略)
解析: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11.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特色。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
12答案: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⑤只是朱眼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⑥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解析:一要看清题目,是限做,只须选4小题即可,不要全写,二是不要写错字。
13.(7分)
答案:①(3分)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②(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解析: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4. 答案:(3分)D
解析:A项原文是说“人类的创造力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对象弄错。B项原文是“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不是热闹的共鸣。C项原文是“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明显是正比,不是反比关系。 D项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确。
15.答案(5分)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院里的普遍性。
解析:社科文阅读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了一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2010年的社科文阅读中戏剧性地会师,这当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人文科学不再玄虚,自然科学不再枯燥,社科文阅读至少从阅读感受来说更具有亲和力;而对于社科文阅读而言,阅读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着难度的下降。从如此简明清晰的文章中筛选信息,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16. 答案:(4分)A C
解析:B项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17.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终点。
解析: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案: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18.(4分)
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来源:Zxxk.Com
解析: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9.(10分)(略)
解析:现代文阅读延伸题,以 "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再一次保证考生不会偏题。可以说,阅读延伸题的实质已经非常清楚:"阅读"是题干应有之义,它保证了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起跑线,分数差距不至于过大;而"延伸"则为试题区分度开疆拓土,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很难来得半点虚假,"干货"才是王道。
20.作文(60分)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解析:从题型上看,北京卷也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仍是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套作。"仰望星空"不过就是"理想"话题,"脚踏实地"也不过就是"实践"话题,这两个话题都是考生在考前就准备过的,其中任何一个都极易造成大量的"套作"现象。但命题作文不得自拟标题的规定则可以限制套作。因为标题既已如此,则考生必须要写出二者的关系。即便事前已经对这两者做了充分准备,但却很难针对二者的关系做足准备。关系型的命题作文就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套作行为。
天津: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A、砧板(zhēn),习惯误读字;C、着(zhuó)重,多音字;D、抵(zhǐ)掌而谈,注意和“抵”区别。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形。A、猩红;B、两全其美;C、挖墙脚。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决定:①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②决定的事项;③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④客观规律促使事物一定向某方面发展变化。确定:固定;明确肯定;坚定。文中意为“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应用“决定”。“即使”和“也”搭配。提升:提拔;用卷扬机等向高处运送。提高: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产业”应与“提升”搭配。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应用“息息相关”。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修改病句。A、搭配不当,在“是”前添加主语“天津”;C、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去掉“黄发”。D句式杂糅,去掉“组成”或者将“分”改为“由”。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引导人们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将“伦理道德观念”范畴扩大为“道德观念”。
6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无中生有。C、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不一致。D、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重在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选择,不具有政府的强制力。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能力层级为C级。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10.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11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参考译文】
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他,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无限的宝石。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做标记。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要挖掘它来奖赏军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12答案:(1)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2)但:只。不之虑:宾语前置,不虑之。(3)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13.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14 答案(1)小人长戚戚
(2)还顾望旧乡
(3)齐彭殇为妄作
(4)生长明妃尚有村
(5)叶上初阳干宿雨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能力层级为A级。此题应该谨记高考阅卷要求和规则,一空错一个字就不得分。此题中易错的字词是:长、彭殇、雨打风吹。
15答案:(1)相似之处:都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收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主要分歧: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2至4段,第2段说明相同之处,第3、4段说的是分歧。
16、答案(1)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2)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然后再欣赏画作;(3)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对应语境区间是文章的第三、四、五段。关键在于抓住结论性的句子。另外还要注意句间的逻辑关系(如条件、因果等)。
17答案:有意义,艺术与科学联姻,有助于科学地把握艺术规律,使审美活动理性化。
没意义,用 自然科学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是审美,无法解读作品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这是一道主观性、开放性非常强的题目。如果回答“有意义”,思路应该从文中的观点和作者的态度出发来组织答案。如果回答“没意义”,则要突出艺术是有其内在规律的,然后做到自圆其说。
18答案:答案 生命短暂 生命力顽强 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C级。这个段落的主体在中间部分,抓住这部分中议论性的句子,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回答第二问时,最好答出修辞效果。
19.答案:亲人,是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使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了神话色领略神灵之光;梦境,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从而产生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3至5段。做题需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到每一段中心句和关键句,进行组织。
20.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
(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
(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人生基础;
(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
(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为引子,以文章线索为牵引,多角度思考作者写每一个对象的意图是什么,综合组织答案。
21.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文学作品,能力层级为E级。此项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知识。思考时要注意语境,通过句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各句的来龙去脉。这里“活生生的人”是指笼罩于神话光彩之下的凸显人性本真的人。
22答案:
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解析: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
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的卸除了演员的特点。
23.答案示例: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知识,能力层级为D级。这个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表明对象,第二句介绍其特征,第三句说明结果。拟写一句话新闻的要点是确定对象及其特征、事件的经过结果。所以第一、二句可以压缩在一起,加上第三句话就基本上是答案了。最后参照字数要求,进一步压缩。
24、
答案:标题符合画面内容,画面解说符合情景,有创意,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和简明准确”的知识,能力层级为D级。图文转换的题目要注意图中突出、夸张的部分,也要注意图中变化的地方。
25、解析:当代青年处在一个丰富多彩、飞速发展的时代,“大世界”的种种感召,“小世界”的点点关爱,共同构成了青年学子具体的生活环境。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对当今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该话题利于考生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写出观察到的世界,体味到的人间真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展示出审美情趣和思想个性。
该话题富于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考生可以鸟瞰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可以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写世界对我的影响,也可以写我对世界的责任……大处着眼,可以写得深刻开阔;小处落笔,可以写得细腻感人。
话题中的“我”,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个体感受,“我手写我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理念。话题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每个考生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使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
此外,话题本身包含着主与客、大与小、虚与实、物质与精神、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等关系因子,考生无论选择什么文体,都比较容易捕捉到思辨性内涵,体现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 高考语文的图文转换中数据分析应该先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
先横向看清对象再纵向对比
6. 语文(高中)图文转换题在格子里答题时标点符号需要占一个格子吗要算入字数吗
要的。标点符号必须要占一个格子并且计入字数,而且如果不写在格子里面是要额外扣分的......控制字数吧,能简则简,有些重复的段末一起总结可以省下很多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