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运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
2、结合实验现象对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合理分析,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教学准备:
学生探究准备:①保鲜袋每人4个、铁夹子4个②吸管1支、集气瓶2只、毛玻璃片2片、标签纸1张、竹签2根、火柴1盒;实验记录单
教师探究准备:兔子舞音乐、秒表;演示材料:保鲜袋1只、铁夹子1个;吸管1支、集气瓶2只、毛玻璃片2片、竹签2根、火柴1盒、气球2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来进行一项小小的运动比赛,谁愿意上来试试?出示两个相同的气球,有意识选择两位男同学(个头差不多,一位爱运动,一位很文静)上台吹,比比谁吹得大——规则:只能吹一口气,可以先吸足一口气,然后使劲吹,吹完后马上捏住气球口,防止气体外逃。
2、比赛:学生比赛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想这是为什么?和什么会有关系呢?
汇报:和他们的气量有关,和他们的呼吸功能有关,和他们的肺活量大小有关。
3、.揭示课题:刚才这个游戏说明人的运动和呼吸有着一定的关系,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运动和呼吸》。
(板书:运动和呼吸)
二、科学探究:
1、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刚才同学们说了,人体的运动和呼吸有关,那我们就一起先来体验一下,让我们来做几次深呼吸,并猜猜空气进入我们身体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然后又是经哪里出来的?
教师示范:深呼吸辅助动作。
a.体验:师生一起深呼吸。
b.交流:学生汇报
c.引导: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
d.交流: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后说说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看人体半身模型,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学生说说呼吸是怎样进行的,尝试描述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
e.小结:师生共同讨论小结吸气和呼气的路径。
2、活动二:体验空气变化——呼吸体验、—寻求证据(1)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人体的呼吸离不开空气,可我们把空气吸进去后怎么又呼出来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呼吸?你怎么知道它们不一样呢?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想研究一下吗?
(提示:先装一袋普通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尽量不要漏气,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口拧紧,不要让空气跑了。比一比:看看谁袋中的空气不会漏掉?把你们反复呼吸直至不能再呼吸的空气收集好,用夹子夹住)。(安全教育:不比时间长,要比不漏气。)
a.游戏: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
b.交流:学生交流活动感受。(越来越觉得闷,到后来就不能呼吸了)
c.提问: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了呢?
d.汇报:是空气发生了变化;空气的成分改变了。
e.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成分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却不能在同一袋空气中进行长时间的呼吸了,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与生活的联系: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会引起恶梦,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3、活动三:检验空气变化——分组实验、—寻求证据(2)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空气是不一样的,它们已经发生了变化,那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引导进行猜测。
a.引导: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吗?
b.汇报: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c.引导:物体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燃着的物体就会熄灭。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能不能直接将点燃的竹签放进保鲜袋?
d.指导:现在老师教你们一个办法:把你们前面反复呼吸过的气体倒入集气瓶。强调注意事项:袋子要倒着,袋口要捏紧。 (教师示范)
e.提问:为比较空气吸进去呼出来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就检验袋子里的空气就行了吗?为了效果更明显,我们需要几瓶空气进行对比,需要怎样的空气?
f.汇报:需要两瓶,一瓶是反复呼吸过的,另一瓶是没有经过反复呼吸的。
指导:收集方法指导。并要求贴上标签,用以区别。 (教师示范)
强调:①竹签要用两支。②毛玻璃片拿开应同时。③点燃后要同时放入。
④应倾斜着放入。⑤速度不能太快。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
延伸:学习资料、提升认识——寻求证据
科学家们对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专门进行了研究比较,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交流: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小结:科学家的研究和我们一致,说明我们的猜测和实验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人的呼吸过程就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把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
4、活动四: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看来,呼吸对我们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几次吗?如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想不想测量一下?
a.强调:测量时应注意什么?不能刻意控制呼吸,还要及时记录
b.讨论:怎样呼吸算一次(一呼一吸算一次)。
c.测量:测量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记录——平静测量
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并记录——随音乐做深蹲运动并测量。(播放兔子舞音乐。)
d.交流:选取几组学生代表汇报。
e.汇总:教师在黑板上完成表格填写。
f质疑:为什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呢?
学生分析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概括: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呼应开头:前面两位同学为什么个头大小差不多,但是他们吹出来的气球大小为何会明显不同呢?(是因为他们的肺活量不同。)
追问:什么是肺活量呢?肺活量大有何好处呢?怎样才能增大我们的肺活量呢?
释疑:因为其中一位同学是体育委员,爱运动,而另一位同学则不爱运动,所以他们的肺活量大小会不同。
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从而获得更多的氧气。
三、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㈡ 心理健康课的教案设计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心情
——树立正确看待、解决问题的观念
教学目的:
1. 使中学生能正确认识各种事物、情绪(狂喜,悲伤)的发生,学会以不同的眼光(积极的)去看待它。
2. 帮助学生树立以积极、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应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绪。
树立正确的看待、解决问题的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以积极、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决问题
教学对象:处于青春期的初中,高中学生
教具:投影仪,电脑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活动学习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给学生看两张心理学上的两歧图。提问: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
2.阐述课题——换个角度看问题。
3.举例说明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引发不同的情绪和心境。(举古人-花的例子,或半杯水的例子)
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呵呵,还有半杯水啊,真好。
悲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咳,只剩下半杯水了。
4.强化主题。对刚才的例子让学生讨论,说说其产生的原因。再次引出课题,对其强化。
5.怎么换个角度看问题才是科学的?
积极的看问题 改变注意、认知的对象 注意观察、把握生活(美好的方面) 创新性
5.活动:邀请四个学生(最好是男生)上来,要求四个人不能用脚支撑身体也可以使四个人同时比较稳当的支撑在地面上。 备注:较好的方法四个人用手支撑在地上,脚放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6.活动的思考:此看来,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考的角度,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我们要常常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7.讨论:怎样树立树立正确的看待、解决问题的观念
一是知足常乐。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俗话说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还会有更多的欲望滋生,若欲望太多太高,则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在各种满足不了的欲望面前,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样会让我们好过不少。
其次是心理换位。各执己见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或者领导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这种矛盾和分歧会使人伤心气愤,若矛盾双方都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可能还会导致过激的言行,致使人际关系恶化,而人际关系恶化是非常有害于心理健康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心理换位:试着站到对方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其实对方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第三是要学会转移认知对象。当我们因某个问题而困扰,因某个偶发事件而过度紧张和焦虑时,不妨暂时将自己的注意力强行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烦恼,想得头脑也僵化了,这时如果转换一种活动内容,也就换了一种心情,你就有可能如释重负。
第四是要合理宣泄。比如找人倾诉,当心里感到困扰时,找个可以信赖的朋友说上一通,只要对方愿意耐心倾听,你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很多。又比如写日记,当身边没有可倾诉的对象时,把满腔的话语付诸笔端。另外,每个人总会有一些隐秘的东西是不能与人分享的,不妨拿出一纸一笔,在上面尽情挥洒,怎么写都不要紧,写什么都不要紧,写出来的东西通顺不通顺都不要紧,写完了,气消了,写下的“成果” 当场撕毁也好,留待日后细细咀嚼也好,都没关系,但是你的心情却可能轻松许多。再如听听音乐,唱唱歌,不过瘾时大喊几声,以排遣心中久积的郁闷和慵怠。实在觉得没法子,找个没人的地方或者躲到被窝里大哭一场,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是自我安慰。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愚昧可笑,但他那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却使他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感觉不到痛苦。当我们遭遇突如其来的沉重精神打击时,为防止精神崩溃,我们可以学学阿Q,不妨也来一个自欺欺人,对自己说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8.教师总结,再次点题。
㈢ 15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2、能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教学重点】
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较少”这一事实,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呼吸汇总表、集气瓶,毛玻璃片,自制的插有3根蜡烛的金属架,打火机、水槽等。
学生:记录表(长纸条),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是一堂竞赛课,后面做着的老师就是今天的评委,这些评委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我们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你会觉得紧张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来放松一下自己好吗?
刚才你是怎么呼吸的?(一吸一呼就是一次呼吸)(配合手势)
3、你又是用什么部位来呼吸的呢?
咱们用鼻子自由地再做几次深呼吸,同时数一数,当老师叫停的时候你做了几次,好吗?
你做了几次?(看来有的时候呼吸是可以控制的。)
4、但接下来我们要测量的是自然的呼吸,不能认为的去控制它。
二、测量“平静状态”和“运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1、测量“平静状态”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2、测量“运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3、各组反馈,随机抽取6组数据记录在呼吸汇总表上。
4、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汇总表的数据,据此提出研究的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5、试着分析“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
三、研究“呼吸为什么加快”
(一)、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呼吸时,相应的哪些地方有明显的感觉?这些地方有很多与我们的呼吸相关的器官。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2、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最后去了哪里?
(二)、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一样吗?能否用实验证明?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3、交流自己的感受,试着解释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4、教师做演示实验:
①比较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区别。
②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一次的气体、反复呼吸过的气体的区别。
③讨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小结。
㈣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设计及教学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2、能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教学重点】
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较少”这一事实,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呼吸汇总表、集气瓶,毛玻璃片,自制的插有3根蜡烛的金属架,打火机、水槽等。
学生:记录表(长纸条),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是一堂竞赛课,后面做着的老师就是今天的评委,这些评委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我们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你会觉得紧张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来放松一下自己好吗?
刚才你是怎么呼吸的?(一吸一呼就是一次呼吸)(配合手势)
3、你又是用什么部位来呼吸的呢?
咱们用鼻子自由地再做几次深呼吸,同时数一数,当老师叫停的时候你做了几次,好吗?
你做了几次?(看来有的时候呼吸是可以控制的。)
4、但接下来我们要测量的是自然的呼吸,不能认为的去控制它。
二、测量“平静状态”和“运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1、测量“平静状态”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2、测量“运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3、各组反馈,随机抽取6组数据记录在呼吸汇总表上。
4、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汇总表的数据,据此提出研究的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5、试着分析“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
三、研究“呼吸为什么加快”
(一)、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呼吸时,相应的哪些地方有明显的感觉?这些地方有很多与我们的呼吸相关的器官。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2、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最后去了哪里?
(二)、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一样吗?能否用实验证明?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3、交流自己的感受,试着解释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4、教师做演示实验:
①比较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区别。
②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一次的气体、反复呼吸过的气体的区别。
③讨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小结。
(三)出示: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表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人体的空气(100克)
78克
21克
0.03克
0.97克
呼出体外的气体(100克)
78克
16克
4克
2克
1、吸进的和呼出来的气体都有哪几种成分?
2、哪些气体没变化?哪些气体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3、从这些变化中可以发现: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4、运动后,我们对什么的需求量更大了?小结。
四、拓展与延伸
1、医学上,规定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为肺活量。出示测肺活量的装置。
2、两位同学分别上台测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3、小结。
㈤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1.进行数据合理的分析。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记号笔或水彩笔、铅笔盒;
2. 教师准备
课前发放:记录呼吸次数用的纸。
中途发放1:认识呼吸器官的资料
中途发放2:保鲜袋。
中途发放3:(1)水槽、吸管、打火机。每桌一份;(2)集气瓶、毛玻片、竹签。每桌2份;
教师材料:课件、一瓶“二氧化碳”(贴好标签)、时钟(备用)
五、课前谈话:
教师演示在水槽内用习惯吹气。问:水面上看见了什么?(气泡),你有没有办法在水中吹气时,水面不看见气泡?(或问: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气泡装起来?) →教师演示“排水取气”的具体操作。
【意图: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为“排水取气”法作铺垫】
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了解排水集气法
教学过程
一、测量运动前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师:小朋友们喜欢运动吗?
师:喜欢什么运动项目呢?
师:那你们运动过后有什么感受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出示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
师:今天天气也比较冷,老师决定让大家一起动起来。但在运动以前老师要布置一下任务:
先看一下书本第69页的记录表,看的懂吗?这个表格让我们干什么?
2.测量
(1)指导
师:我们该怎么测量呢? 我们不停的呼吸怎么才算一次呢?
预设生:吸入到呼出(请学生演示)
师:我们在测量时还要注意不要故意控制呼吸、测量时间要一样多,并要及时的记录下来。
师:心跳的次数怎么测?
生预设:摸手上的脉搏,摸心跳
师:大家一起来感觉一下自己的心跳。
(生各自摸自己的心跳和脉搏)
师:说说你感觉到的心跳是怎么样的?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可在一分钟内呼吸和心跳要同时记录下来,为了使我们的测量数据更准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测量
师:老师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觉得两个同学为一组先请走边的同学自己测自己的呼吸,右边的同学测左边同学的心跳,一分钟后请左边的同学做蹲起动作一分钟,一分钟后按照原来的方法测心跳和呼吸!你们觉得怎么样?
师:开始行动!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钟自由测量运动前后的呼吸次数并记录。教师一起参与其中。
课件提示:(用小时钟计时)
先测量平静时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注意不要故意控制,记录下来)
在原地运动一分钟请注意安全!(请同学们做顿蹲起运动)
运动后站着测量一分钟后的呼吸及心跳及时记录。(时间到后拿上测量并记录)
最后比较这两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儿童心跳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平 均每分钟70--80次。8~14岁每分钟20~16次,接近成人呼吸次数。)
(3)讨论
(教师随即抽取3张记录纸依次展示)
师:比较这两个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心跳也会加速
师:和他们小组意见一样的小组请举手!(板书: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及数据对比得出运动后呼吸和心跳会加快,并产生为什么会加快的疑问。
二、实验探究为什么呼吸会加快
1.讨论
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伴随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小组之间轻轻讨论一下
生 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目标:关注学生的想法,引发学生的相互间质疑,最好引导学生想到呼吸让我们从空气中获取对我们身体有利的物质
2.学生体验: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
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我们呼入与呼出的气体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真的不一样吗?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将袋子装满空气,用一根吸管插进袋中并用橡皮筋扎紧袋口,用最反复呼吸袋中的空气,体验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说明了什么?注意:只要有明显感觉了就停止实验。(大屏幕提示)
学生体验活动后汇报
师: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预设:闷、热,呼吸气体不一样
师(小结):看来,气体从吸进到呼出的过程中真的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关注:学生是否感受到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差别
3. 实验:观察火焰在两种气体中的燃烧情况
师:为什么会有闷,喘气困难
生预设:氧气不够了
师:可惜那些都只是大家的感觉,能用眼睛看到种气体的不同特点就好了!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们还能用其他实验来证明吗?)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点燃的火柴去试试看
师:要去检验他们就的先收集,怎么收集呢?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吸入的空气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可以直接收集,呼出的气体可以用我们课前的排水法收集,并作示范)
师:收集好后,分别用两根点燃的火柴深入瓶中,注意同时。观察发生的现象(教师指导并做示范,尤其是如何点燃、熄灭火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师:说明了什么?
目标:让学生明白吸进去的气体支持燃烧,呼出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4.学习资料:《呼吸前后气体成分比较表》(呼吸时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变多了)(课件展示)
师: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呼出的气体与呼入的气体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资料吧!
师:依次看图,有哪几种气体?哪种气体有变化?哪种气体没变化?怎样变化的?
师: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了,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课件展示:呼吸实际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那这个气体进入身体内会经过那些器官呢?(气体在人体的哪个器官进行交换的呢?)
师:其实外面的空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在经过气管到达支气管到肺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经过交换后的气体在通过支气管、气管、鼻腔到空气中(让学生一起做深呼吸感受一下并指一指)!(课件展示呼吸器官图)
师:同学们在图上也看到了还有横膈膜这个结构,这个结构在呼吸时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可以让胸腔扩张和收缩一边更好的完成呼吸运动!
师:如果我们把肺泡放大我们还会神奇的发现还有肺泡,(课件展示)其实肺泡才是真正的气体交换场所。也就是说外面的空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在经过气管到达支气管到肺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经过交换后的气体在通过支气管、气管、鼻腔到空气中完成一次气体交换!
三、总结与延伸
1.总结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运动和呼吸,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会加快了;经常运动,我们的呼吸器官就会得到锻炼,我们的呼吸能力就会提高,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气了。所以经常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2延伸
师:想不想知道你呼吸能力是强还是弱?我们可以测试每个人的“肺活量”(肺活量就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多少反映了我们的呼吸能力)
课外活动建议:(1)自制测肺活量装置,测量一下自己现在的肺活量,和一个学校网球队的同学比较一下肺活量有什么不同?(或自己坚持煅炼一个月后,再测一下肺活量,有什么不同?)(2)比较一名爱运动的同学和一名不爱运动的同学,测量它们在跳动1分钟后,恢复到平静状态下原来的呼吸次数需要多少时间?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看能不能解释这样现象。
㈥ 教科版科学四上:《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班人数较少,学生上进心强,善于钻研,喜欢探讨问题,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
教学内容分析:
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教学重点
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塑料袋、橡皮筋、吸管、秒表、水槽、水、集气瓶、玻片、竹签、打火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我们先来做两个小活动。请大家把手放在鼻子下面,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我们不呼吸行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憋气游戏。请大家紧闭嘴巴,捏住鼻子,看能坚持多久。憋不住了就举手,恢复正常呼吸。
学生活动。
谈话:看来呼吸对我们很重要了。接下来请大家把手放在左胸,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其实,心脏在跳动不光可以在胸前感觉到,还可以在手腕的脉搏处感觉到。请大家把手臂自然伸平放在桌面上,把两个手指压在手腕处,你感觉到心脏在跳动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呼吸和心跳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心跳和呼吸
1.测量平静状态下的心跳和呼吸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要呼吸,我们的心脏也在跳动。你们知道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分别是多少次吗?想测量一下你们四人小组中某位同学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吗?现在请四人小组先确定一位被测量的同学。四位同学分一下工,被测的这位同学负责测自己一分钟的呼吸次数,一位同学测这个同学的心跳次数,另一人当记录员,最后一位同学负责监督。
学生活动。
谈话:在测量活动开始前请注意以下事项:
(1)被测的同学任务很艰巨,你们不但是被测量的同学,同时也要负责测量自己的呼吸的次数,由于呼吸的快慢是可以控制的,这里老师要求大家要平静自然地呼吸,一呼一吸算呼吸了一次。
(2)负责测心跳的同学先摸到被测同学的脉搏,并且要不间断的测量,并记下一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3)老师为你们计时。听到老师“时间到”的口令,立即停止测量,把测到数据告诉记录员填在记录表里。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各组测得的数据并简单评价。
2.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谈话: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是这样的,如果激烈运动后人的心跳和呼吸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
谈话:真是这样吗?下面要请刚才被测试过的同学到过道上,跟随音乐跳动1分钟,回到座位后,各组还按刚才测试的方法测量这位同学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并记录数据。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各组测得的数据。
谈话:请大家对比大表上的被测同学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数据,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归纳:运动量增加,呼吸和心跳次数也会增加。
谈话:刚才被测试的同学没有运动了,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
接下来请各组再测一测刚才被测试过的这位同学1分钟呼吸和心跳各是多少次。
学生活动、汇报、教师记录。
引导学生说说这次测得的数据又说明了什么。
谈话:我们在休息了一会之后,呼吸和心跳的速度有所减慢。如果再休息3分钟、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呼吸和心跳的速度会怎样呢?
学生推测。
引导学生归纳:运动量增加,呼吸和心跳都加快;运动量减小,呼吸和心跳逐渐减慢,直至恢复到平静状态时的次数。呼吸和心跳的快慢和运动量的大小是相关的。
(二)探究呼吸和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原因
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都知道了呼吸和心跳的快慢和运动量的大小是相关的。你们觉得我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吗?
学生提出疑问。
提问:能猜想一下原因吗?
学生猜测。
谈话: 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2.探究运动量加大时呼吸和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1)感受新鲜空气与反复呼吸过的气体的不同
谈话: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呼吸过的空气的成分是否有变化?每位同学的抽屉里都有一袋新鲜空气。请大家捏住鼻子,用嘴含着吸管吸进袋内的空气,然后呼入袋内,如此反复呼吸多次,体验有什么感觉。如果身体有不舒服的感觉,马上停止试验。
学生活动、汇报。
谈话:为什么反复呼吸袋内的气体后,身体会感觉难受?请各小组讨论,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活动、汇报。
(2)寻找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体不同的证据
提问:我们的猜想对还是不对呢?老师告诉大家,物体燃烧需要氧气,像竹签这样的物体燃烧时也离不开氧气。请各小组试着找出能证明我们的猜想的办法,并说说那样做的理由。
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
谈话: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做。老师要请一位同学上来与我共同完成这个实验。
教师收集新鲜空气、反复呼吸过多次的气体。师生共同完成测试燃烧的竹条在反复呼吸的气体和新鲜空气中熄灭时间的实验。
学生汇报熄灭顺序。
提问:实验现象证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谈话: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P71,观察《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表,说说在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哪些气体发生了改变?
学生观察并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吸入的氧气多,二氧化碳少;呼出的二氧化碳多,氧气少。
(3)认识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
谈话:出示人的呼吸系统图,说明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我们的肺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站。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处加以利用,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因此,人吸进的空气中的氧气多,二氧化碳少;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少了,二氧化碳多了。
(4)认识运动量加大呼吸和心跳会加快的原因
谈话:运动量加大时呼吸和心跳为什么会加快呢?请大家试着解释一下。
学生回答。
(三)了解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肺活量能加大
谈话:同学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比不经常运动的人的肺活量大,也就是他们每次吸进的空气比不经常运动的人的多,得到的氧气也多,爆发力也就强。比如运动员的肺活量能达到5500毫升,而常人只有3500毫升。我们云南省在全省的范围内开展“三生”教育,“三生”课要求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我们现在通过体育锻炼,增加自己的肺活量,锻炼我们的意志,锻炼好身体,这是不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呢,所以大家要把身体练得棒棒的,你们有信心吗?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量增加 →呼吸、心跳速度加快
↓
消 吸入 氧气 多 二氧化碳 少
耗
大 气体交换
量 呼出 氧气 少 二氧化碳 多
氧
气
附:学生活动记录表、大统计表
呼吸、心跳次数记录表
第 实验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