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北京语文高考答案解析版

北京语文高考答案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1-03-02 17:06:47

A. 求2010北京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èn) 穷源溯(shuò)流
B.一拉罐 转弯抹角 隽(jùn)永 令人发( fà)指
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āo)扰 一气呵(hē)成 囤(tún)积居奇
D.化装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à)
答案:C 解析:字音字形,难度相当小,每个错误选项中都有两个错误,且非 常明显。字音的错误(溯、隽、轧)也是相当明显。分别读穷源溯(sù)流,隽(juàn) 永 倾轧(yà) ; 字形错误像"供认不讳"的"讳(选项作“悔”)易拉罐"的"易"(选 项作"一")化妆品(选项作“装“),试题的简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 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 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 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 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答案:B. 解析: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 考生应该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 中的那个用法,不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 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藏身”。考题在延续往年成语题以"望文生义"为主的错误 选项设置方法的同时,又降低了一个难度。
3.下列句子中,没有并举的一句是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 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 超过 7 次的记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 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 报告指出, 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的开拓国际市场, 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是最容易产生纠结感的语病题,在 2010 年也显得那样平易近人。A 缺主语,“他们”。B“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C 项表意不 明,在“引以为豪”前加上“美国人”。我们甚至不需要弄清其它三个错误选项都是 什么语病,单从"无懈可击"这个标准出发,也能顺理成章地选到正确选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 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造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 物形象即是滑稽的有是发人深省的。
D. 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 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较往年相比略有难度,因为也许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清 楚塞万提斯的西班牙国籍,而对白居易《新乐府》的正确表述产生怀疑。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的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 最大的一条渠道通向山脚下是我白莲胡 ___① ___着那里的苍生万物。 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 _② _____________, 触须沿途四散,____③____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 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 浸润
B. 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C. ①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D. ①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答案:A. 解析:第五题则提供了往年高考试卷中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它作为将近义词 将近义词 辨析与语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辨析与语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当为今后语文基础题的命题提示一种新 滋养”与水有关 浸渍”是贬义词 颖的角度。 滋养 与水有关, 浸渍 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 颖的角度。“滋养 与水有关,而“浸渍 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
二、 本大题共 4 小题, 每小题 3 分, 12 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6----9 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 1 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 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 2,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 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3。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 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 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 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 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 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 又不为妄, 执其道不废, 卒以富。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 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 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 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 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 直:价值、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集,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答案:D 解析: A 选项考"居", 属于常用词的偏僻义项; 选项考"券", B 属于偏僻词; C 选项考"诣",是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学过的偏僻词。而 D 选项考"复",则 是实实在在应该掌握的常用词。复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 人
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益 厚报清。
答案:D 解析:A 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 选 项考的是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 选项仍是 在考虚词词性,两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 D 项的两个“益”都是 “更加”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译文: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译文: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 译文: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 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王者众矣天下 译文:那些穷困料到的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答案:A 解析:错误选项是 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 生有”的错误。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津津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 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 正文中宋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12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 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到长远索引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 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 的领悟。(不少于 200 字)(10 分)
10.(10 分)(略) 解析: 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 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 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 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 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来源:学*科*网]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 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 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 存户十发十中矣。
11.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 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 2004 年坚持至 今的特色。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 定.
12.在横线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 4 道题)(8 题) ①户庭无尘杂 ,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 。 (王羲之 《兰亭集序》 )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④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 (刘禹锡 《陋室铭》 )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 《虞美人》) ⑥山映斜阳天接水, , 范仲淹《苏幕遮》) 12 答案: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⑤只是朱眼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⑥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解析:一要看清题目,是限做,只须选 4 小题即可,不要全写,二是不要写 错字。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 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 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 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 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 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 ,而燕雀却得 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13.(7 分) 答案:①(3 分)A 解析:客观题的 B、C、D 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 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答案:②(4 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 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解析: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 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 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四.本大题共两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 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 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 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 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 年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 文或译文,也有着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 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 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 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 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 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 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 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 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市迈克耳孙和莫雷在 1887 年做的光速 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 1900 年发现得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 实际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 涉嫌技术、半导体、超 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民社会生 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热闹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 20 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答案:(3 分)D 解析:A 项原文是说“人类的创造力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艺术是用创 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对象弄 错。B 项原文是“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不是热闹的共鸣。C 项原文 是“定律的阐述越简单、 应用越广泛, 科学就越深刻”明显是正比, 不是反比关系。 D 项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 世纪的科技发展,才得以存在。” 表述正确。
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 分)
答案(5 分)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 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院里的普遍性。 解析:社科文阅读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了一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 2010 年的社科文阅读中戏剧性地会师,这当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人文科学 不再玄虚,自然科学不再枯燥,社科文阅读至少从阅读感受来说更具有亲和力; 而对于社科文阅读而言, 阅读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着难度的下降。 阅读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着难度的下降 从如此简明 清晰的文章中筛选信息,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 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 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 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 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 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 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 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 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 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 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 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 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 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 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 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 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 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 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 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 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 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 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 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 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 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 这里花之多。 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 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 缭乱而已。 ⑦但是, 真像一个奇迹似的, 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 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 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 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 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 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 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 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 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 年 5 月 29 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 于物的手法。
B.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 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 能如愿”。
D.上世纪 30 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 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 思考与省察。
答案:(4 分)A C 解析:B 项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 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 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 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 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17.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 分) ① 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 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 分)
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 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终点。 解析: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 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 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 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 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 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 分) 答案: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 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 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 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18. 18.(4 分) 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 境。 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解析: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 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 一句话就是答案了。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 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 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9.第⑧段“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 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 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 于 200 字)(10 分)
10 分)(略) 解析:现代文阅读延伸题,以 "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 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 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再一次保证考生不会偏题。可以说,阅读延伸题的实质 已经非常清楚:"阅读"是题干应有之义,它保证了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起跑线, 分数差距不至于过大; 而"延伸"则为试题区分度开疆拓土, 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 或者积淀,或者视野,很难来得半点虚假,"干货"才是王道。
六、本大题共一小题,共 60 分。
20.作文(60 分)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 诗歌外,问题不限 解析: 从题型上看, 北京卷也延续了去年的风格, 仍是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 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套作。"仰望星空"不过就是"理想"话题,"脚踏实地"也 不过就是"实践"话题,这两个话题都是考生在考前就准备过的,其中任何一个都 极易造成大量的"套作"现象。但命题作文不得自拟标题的规定则可以限制套作。 因为标题既已如此,则考生必须要写出二者的关系。即便事前已经对这两者做了 充分准备,但却很难针对二者的关系做足准备。关系型的命题作文就在很大限度 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套作行为。

B. 2011高考语文北京卷(带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活性炭 韬光养晦 冗(rǒng)长 恪(kè)尽职守
B. 谐奏曲 咄咄逼人 怆(chuàng)然 怙恶不悛(qǔn)
C. 威慑力 暇不掩瑜 攫(jué)取 唾(chuí)手可得
D. 笑咪咪 按图索骥 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怙恶不悛应为quān;C项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唾手可得应为tuò;D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荒谬应为miù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受方言影响误读的字特别多,
【备考提示】注意形近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不合语境。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
【备考提示】使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词义的轻重,对一些易望文生义的词尤其要引起重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C不合逻辑,在“发现”前加“被”;D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
【高考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备考提示】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今年重点考查的是结构性语病,对于这类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B.“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所创作的90多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堪称法国社会的“网络全书”。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家应为评判现实主义作家
5.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 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 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 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考查语句的连贯,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 略是“简要”的意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将选项答案带入到语境中加以分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的活用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然应为却,表示转折关系。
【备考提示】勾连前后句,可以确定。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证错

第二部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参考答案】熹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词 章/ /以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之 法/ /具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当 熟 读// 深思 而 问 辨 之.

【试题分析】单斜线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备考提示】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点以及具有标志性的虚词的用法。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莫春者,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鹏之徒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4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楼船夜雪瓜洲渡, ,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6 ,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参考答案】(1)春服既成 浴乎沂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庶竭弩钝 攮除奸凶 (4)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5)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6)青山遮不住 江晚正愁余
【试题分析】要养成“一字不差”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试题分析】要解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城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 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适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需求。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比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他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了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酵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参考答案】C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5分)
【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技术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6-19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参考答案】BC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
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门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对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解题思路】审题思路:“材料加导语”是今年作文的最大特色。这些看似孤立于材料之外的部分,既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对考生的提示。同时缩小材料范围,强化考察力度。有导语的材料作文,导语比材料重要一万倍!所以这里的三条导语也就意味着三种解读材料的方向和态度。
这里的三个导语均可从正反两方面下手:
学生甲在肯定自身实力的同时,似乎也有些理智的过了头,只注重一国输赢的观点难免显得不够宏观和长远。
学生乙在发扬风格的同时,似乎又过于感性,荣誉不是随便可以拿来施舍的,并且错误的理解了分享的含义。
学生丙的观点看似是站在乙的对立面上,尽管理性却又与甲不完全一样。
确定了方向与立意,其他的就好办了。既可以写逻辑严密,有理有据的议论文;亦可以写以我笔写我心,源自生活的散文。具体的材料与语言只要符合以上立意,越发挥个人特点越好……

阅读全文

与北京语文高考答案解析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