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年级上册语文23课后习题答案
1,(1)顺着(2)赠(3)满(4)挑选 2,(1)同“屈”(2)通内“横”(3)通“父”(4)通“又” 3,(1)幅(容2)根(3)个(4)扇 4,明;魏学洢;涨潮;虞初新志 5(1)大约(2)靠近(3)像(4)举(5)平(6)清楚明白 6,(1)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东坡(2)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7,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8,内容多体积小技艺之巧 9,(1)都(2)对...感到奇怪(3)弯曲(4)总是往往 10,曾经有个人拿着一匹昂让裁缝裁剪(做衣服) 11,今之.先蓄觑觎之心 12,善于观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观察特点
㈡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课后习题答案
移项
㈢ 初一语文上册第23课课后习题答案
一
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
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㈣ 课堂10分钟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daan/bookid_46974.html
希望能帮助你。
如果版本不同,请自行搜索(搜内索练习册容)
㈤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21 22 23课答案
1课 与朱元思书
一、1.(1)Piǎo (2)tuān (3)miǎo (4)líng (5)yīng (6)yuān lì
2.(1)“转”通“啭”鸟叫声 (2)“反”通“返”返回 3.(1)一样的颜色。(2)独一无二。 (3)青白色。 (4)高。远。 (5)向。 (6)全都。(7)比箭还快。 飞奔的马。 4.略 5.略 6.梁 吴均 叔庠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二(一)7写景抒情的散文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8总写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总领全文。 9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声的奇; 10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 1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由景生情,从侧面表达了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的思想。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3(1)连接。(2)河流。(3)飞鸟。(4)覆盖,长满。 14绝壁、孤峰、绿嶂。15到这里随意走走,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在自由自在地欣赏山水美景时,人的内心会有所感悟的。16①山之雄奇;②山之绿;③溪流清澈;④鸟兽满山;⑤四季有景。17寄情山水,排遣烦恼;避世隐居;怡情养性。
22课 五柳先生传
一1(1)处所。(2)体会、领会。 (3)往,到。 就。 (4)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5)心情急切的样子。 2.(1)喜爱读书,却只求领会其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2)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3)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4)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的,遮不住风和阳光。 3不求甚解 先生的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工夫。 指不求有深入理解,停留于一知半解。4(1)魏晋 诗人 元亮 五柳先生《陶渊明集》(2)略
二(一)5好读书;性嗜酒。6环堵萧然……晏如也。 7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8是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人。(言之成理即可)(二)9告诉10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11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23课 马说
一、1.略 2(1)B A (2)A B (3)B A 3(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表现。 (3)“邪”通“耶”,语气词。4(1)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它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根本不认识千里马啊。5(1)它 难道 表肯定语气 (2)一顿 吃 喂养(3)鞭打 马鞭6.C 7.略
二(一)8如果没有“伯乐”的发现和爱护,“千里马”就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有也等于没有。作者借此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控诉。9统治者平庸浅薄,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大批的人才被埋没。10需要广阔的施展空间,需要统治者的赏识和提拔。11示例:文章托物寓意,寓理于事,字句上是在说马,其实是阐发关于人才问题的一些道理,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寄寓在人们熟知的故事之中,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12(1)动词,显灵(有灵异)。(2)靠近。遮盖。感应。产生神妙。(3)使……神妙。 (4)降雨,滋润。 水奔流的样子。13(1)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真正不行呢!(2)奇妙啊!龙凭借依靠的东西却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14一段:龙凭借云能变化无穷。二段:龙失去云则毫无神异。三段: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15A√B×(提示:“信不可欤”表达的是感叹语气。)C√D√16略
24课 送东阳马生序
一1.B2.(得到)(借给我)(担心)(等待)(最终)(腰佩)4D 5A 6B7.(1)支通肢,肢体(2)(3)被通披,穿8(1)汤:热水;汤汁(2)走:跑;行走(3)趋:快步走;趋势(4)或:有时;或者(5)卒:最终;士兵(6)假:借;不真实
二(一)9.勤奋刻苦10.远道求师,表现了求师的迫切愿望和坚定的学习信念
11.侧面表现前辈道德声望高,学识渊博,求教的人多。
12.色愈恭……又请焉。不论求师多么艰难,都恭敬地求教。
(二)14.(1)偷偷地(2)总是,常常(3)入迷(4)安静的样子(5)离开(6)通“披”,穿着15C
16(1)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2)自己穿着古代的衣服亲自跟在车后
17,品质: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25课
一、积累运用
1.Kē jǐ, liáo què qǐ chóu chú
2 (1).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2)增强、振作(3)销蚀(4)荒凉冷落(5)这里指史册(6)不能承受
3、(1)唐 刘禹锡 白居易(2)杜牧 唐 《樊川诗集 (3) 文天祥 履善,宋瑞,文山、浮休道人 《文山先生文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洵 苏辙。《东坡乐府笺》(5)
张养浩 希孟号云庄。元代 散曲家
4、(1)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
(2)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简答
5、交代作词的缘由,领起全篇 弟弟 苏辙 6、天 月 人生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9、B 10、B 11 词牌名 题目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3、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14、幼安, 稼轩 南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5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16树 雨 路 舞 缕 去 度 处17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8、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入大荒流 后天下之乐而乐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举杯消愁愁更愁 病树前头万木春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单元五答案
1、B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4、至 通“返”凭借 美丽的.5(10(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2)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6、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7、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8、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9、①借②周到③报酬④感到奇怪10、D
11、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12、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13、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
㈥ 初二语文作业本23课的答案是什么
1.(1)顺着 (2)赠 (3)满 (4)通“拣”,挑选
2.(1)屈 (2)横 (3)父 (4)又
3.(1)幅 (2)根 (3)个内 (4)扇
4.明 魏学洢容 张潮 虞初新志
5.(1)大约 (2)靠近 (3)像 (4)举 (5)平 (6)清楚明白
6.(1)中间戴着高帽,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2)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7.侧面突出微雕技术的高超水平。
8.体积小,人物多,精致,奇巧
9.(1)全 (2)对……感到奇怪 (3)(腰、背)弯曲 (4)总是
10.从前有个人拿着一批衣皂,让裁缝剪裁做衣服。
11.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觑觎之心。
12.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善于观察,把握特点,从实际出发。
13.略
㈦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1、爱国青年:讽刺。指当时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的含义?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是激愤时的反语,揭露了他们荒唐的逻辑,表达了鲁迅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划线的词语反映了什么?作者的情感?
反映了中国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对此作者深表痛心和愤恨。
4、“我”放弃学医并离开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他认为要改变中国国民的精神,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
5、“每当夜间疲倦……深恶痛疾的文字。”含义?作用?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政治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6、“呜呼,无法可想!”是针对什么情况而言的?作者为什么认为“无法可想”?
“无法可想“是针对中国群众闲看枪毙犯人而言的,作者深切地认识到当时中国国民的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程度,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是很不容易的。
7、如何写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更高大了”?
正面描写藤野先生的语言、添改讲义的情形,直接表明他认真负责的精神。用“爱国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比反衬,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8、本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写了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别离,最后写离开仙台后的怀念。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9、“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前后句序能否调换?
不能,添改讲义是分内事,改文法是分外事。原文是递进式表达,更能突出藤野先生工作极端认真负责。
10、“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作者为什么“不安”、“感激”?
“不安”是因为自己当时太不用功,讲义上的错误太多给先生添了那么多麻烦。“感激”是因为先生帮我认真添改讲义,给了我太多关心。
11、读下面几段话,回答问题
一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二他的性格……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我的母亲》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写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的体现在母亲平是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一生示范随“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品味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一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儿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二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20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又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20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三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示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4.文中写“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是否离开了中心?
没有,这从侧面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
5.为什么母亲选择在夜深人静时责罚“我”?
作者母亲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促使孩子自我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就保护了孩子的尊严。
6.作者说母亲是他的“慈母”“严父”“恩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主要从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两方面来表现。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写了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则罚。
7.说说下列语句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Ⅰ“每天天刚亮时……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从侧面写出了母亲每天都很早醒来,持家教子,十分辛苦。作者深感母亲不容易。
Ⅱ“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一万分之一二。”
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母亲承受的痛苦之深,流露出作者心疼母亲、理解母亲的感情。
Ⅲ“但她有时候也有刚气……侮辱。”
刚直有气节,为捍卫名节,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
《海燕》
1、文中的象征意象
“海燕”象征勇敢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狂风”、“乌云”、“雷声”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2、文中多次用“高傲”形容海燕,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这里是形容其对敌人的藐视,因为它知道,狂风乌云只是在作垂死前的挣扎,他们的最终灭亡马上就要到了。
3、这篇散文诗要塑造的是海燕的感人形象,中间为什么要大段描写海鸥、海鸭、企鹅?
描写海鸥、海鸭、企鹅是为了对比烘托海燕的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写其它海鸟惊恐万状的丑态,通过对比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态。
4、品味以下语句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勾勒出海燕矫健、敏捷、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
“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这个敏感的精灵……遮不住的!”揭示了海燕怀着必胜信念的精神源泉。他的勇气来自与她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运用拟人、反复的手法,突出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强调了革命风暴就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抒写其豪迈的战斗情怀。
“这是勇敢的海燕……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写出了革命战斗的进一步激化,大海与闪电的斗争,在斗争中显示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力量,沙皇反动势力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海鸥……掩藏到大海深处。”“掩藏”表现了海鸥惧怕暴风雨却又要掩饰自己的恐惧。
“看吧,狂风……摔成尘雾和碎末。”运用拟人和比喻,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
5、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海燕是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作者在文中赞美的事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6、描写乌云风雷等形象,对表现海燕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反衬出海燕的战斗英姿和乐观的革命豪情。
7、将海燕放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大海场景中写,能收到什么效果?
从正面衬托了海燕勇敢无畏的战斗形象。
㈧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第23课的答案
(一)从此以后,……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这两段文字,一段写自己看到古藤那让人“毛骨悚然”的惨相后“悲哀至极”的心情,一段写古藤对“无端被人杀害”的“控诉”,你觉得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2.“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愚氓灭美”之事?(4分)
3.说说下列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 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2)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1.形式上是并列关系,实际上两段都表现“我”无比悲痛的心情.藤萝无知,藤萝的“哭泣”“控诉”实际上是“我”的感情迁移的结果,或者说,“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和“控诉”,是“我”在极度悲痛情况下的一种幻觉,是“我”在哭泣,在控诉.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回答酌情给分.
2.表现作者无比悲痛愤慨的心情.
愚昧无知也可以毁美,与血腥暴力有着同样的恶果,文章的揭露十分深刻.说明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否则就会制约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
3.(1)反问,突出表明自己心情的悲哀.(2)拟人,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丽.
评分标准: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
(二)14.本文写的是一棵古藤的悲剧,为什么标题却为“幽径悲剧”?(6分)
15.季羡林自称“经营派”,他认为散文要讲究章法,结构严谨,要“惨淡经营”,绝不能随意为之.本文也巧妙地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突出中心,请你分析并概括这种手法在全文中的具体表现.(6分)
16.文中第(10)段中画线部分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4分)
17.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14.(1)古藤生长在幽径中,古藤的悲剧也是幽径的悲剧.(2分)
(2)以“幽径悲剧”为题,能扩大悲剧性,因为这条曲径本有来历,也风景秀美,却遭破坏;(2分)
(3)幽僻之处,尚有悲剧发生,以“幽径悲剧”为题,更能揭示这也是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以此深化主题.(2分)
15.写幽径是为写古藤作铺垫;写古藤是为写一棵古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在文章中未能幸免于难,而独有这一棵躲过了劫难,为下边写它受到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从全文看,前边的描述为后边的抒情作铺垫.(4分)这样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十分关注和热爱.(2分)
16.将古藤比作“吊死鬼”“失掉了母亲的孤儿”,形象地写出了古藤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欲哭无泪.“微笑”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笑来写悲,更渲染了悲剧的表达效果.(两个要点各2分,共4分)
17.表达了作者对古藤命运不幸的伤感,对人们热衷于自己的名利而缺少应有的悲悯情怀而遗憾失望,以及对生命的怜惜和对美的追求.(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6分,共6分)
(三)①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3分)
2.选文第③段中写道“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3分)
3.在作者的心目中,幽径的这棵古藤是真、善、美的代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幽径悲剧”仅仅是指幽径中的一棵古藤萝被砍断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5.作为一种植物,古藤萝本是不会哭泣的,然而第⑤段中却说“听到古藤的哭泣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6.目睹曾经生机勃发的藤萝,面对现在在空中摇曳的藤萝枝,面对人类的现在,畅想人类的未来……你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面对生命呢?(3分)
7.文中第二段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4分)
8.“我”“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古藤的灭亡引起了“我”哪些“闲愁”?下文中写了两件事,道出了“我”的“闲愁”,请作简要概括.(4分)
9.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4分)
1.燕园幽径中仅存的惟一能给我一点安慰的一棵古藤萝被毁于愚氓之手,我感到无比痛心,并表示强烈的愤慨.(3分.意思对即可).
2.“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作者他笔下的“伟人”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鄙视厌弃的感情.(3分.意思对即可).
3.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3分.意对即可).
4.悲剧不仅仅是指古藤萝被砍断,更悲的是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没有人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任那些愚氓者任意地践踏生活中的真、善、美.(3分.意思对即可).
5.作者这样写是借助古藤的哭泣来描摹自己痛苦、悲愤的内心感受,非常逼真,含泪带哭的诉说更增添了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3分.意对即可).
6.不设统一答案.要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共同发展.(3分.).
7.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的一棵幽径古藤被无端砍断,“我”悲哀至极. 8.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9.①怕见古藤枯干闭着眼疾趋而过②隐约听到古藤的哭诉 .
(四)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2.依次概括下列语句所表现的古藤萝的特点.(3分)
①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
②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③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3.上文中,作者发出了“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的感慨,这两句话矛盾吗?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回答问题.(4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同样的事物,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试揣摩一下,两文的作者借助于“藤萝”这一特定的事物,分别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1、生命力极其旺盛的,给我带来惟一一点安慰和寄托的古藤萝被毁灭,我感到无比的痛苦.(2分.语言表达不求相同,意思对即可)
2、①生机勃勃;②需求甚少,生长顽强;③毫不张扬,默默无闻,颇有隐者的风范.(共3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3、不矛盾.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是因为古藤萝给悲愤、惆怅心情中的我带来了一丝安慰,使我觉得人生还有快乐;而说“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是由于给我安慰的古藤萝被砍断了,使我感到无比的痛心,“愚氓毁美”的事实使人感到人生的悲哀.(3分.若只谈到不矛盾一方面的理由或理解给1分)
4、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幽径悲剧》选段:善待生命,善待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紫藤萝瀑布》选段:正确对待生命中的不幸,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懈努力.(共4分.视语言的情况酌情给分)
(五)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1.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2.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后面的内容可否调换,为什么?
4.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7.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2.其实写的是作者内心对古藤被砍的独特感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用“群树”、“荷花”对古藤的深表同情衬托“我”的感受,用人们漠视古藤反衬“我”的感受.3、4、5见教参 6.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反复:“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排比:“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比喻:“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7.略
(六)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
(2)这几段文字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的呢?每个方面写景有什么特色呢?
(3)选段第二节写景有什么特色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4)“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写夏和冬的语句来说明这点.
夏天:_____冬天:___
(1)写幽径四季之美.(2)是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的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3)这一节是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合写冬天景象.作用是表明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更突出幽径的浓烈的勃发的生机.(4)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冬天: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七)①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qiú________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yè________.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②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hú________闲愁.……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字.2.“我吓了一大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当我看到被砍断的古藤时,古藤被砍的时间不久,这有________语句可表明.
4.选段①表达出了十足的悲味,请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②中的第1句是作者的________之说,该段中这样的语句还有,如________.
6.加粗的“如此”指代________.7.联系全文看,对古藤的被砍,表现了作者极大的________和________,抒写了作者热爱美丽的________的情怀.
1.虬 曳 斛 2.发现那棵古藤被人砍断 3.花朵还在微笑 4.吊死鬼 砍断 痛哭 5.自谦 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甘为……流泪叹气 6.我是一个渺小的人 7.悲哀 愤怒 大自然
㈨ 八年级下语文书第23课(马说) 课后练习题第2大题的答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版无权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用鞭子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竭尽它的才能,听他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得千里马啊
策之:鞭打马;之,代词,千里马。
其;代词,千里马
之:无意义,起衬音节作用
策;名词,马鞭子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恐怕,表推测语气
是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