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群英会蒋干中计 读后感
节选自名著的经典片段的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节选自《三国演义》第45回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也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被各种版本的教材广泛收录。人们对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蒋干的理解,长期以来一直停留于“盲目自信,志大才疏,胆小怯懦,愚蠢可笑”这一层面上,认为他的中计完全是他“愚蠢”的表现。我也一直这样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学参考书进行分析,并没感到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我再一次教学本文时,却强烈地感觉到,蒋干似乎并不像我们所分析的那样愚蠢,相反,我倒觉得“中计”是他的“明智之举”!
诚然,蒋干东吴之行的目的是要劝降周瑜,临行前也曾在曹操面前夸下“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的海口,但当他被周瑜“见面点破来意”“群英会禁提军事”“展示自己的成就与地位”“无人能动我心”等一系列举措“断其念”之后,蒋干的内心却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蒋干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先是“昂然而来”,对劝降充满了自信;继而“愕然”,因被识破动机而颇感尴尬;再是“惊愕,不敢多言”;最后则是“面如土色”。蒋干神情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折射出了他对劝降周瑜的信心在逐渐动摇,希望在一点一点丧失,最后的“面如土色”则是他对劝降的彻底绝望;但与此同时,蒋干内心又思考着如何回去给曹操一个交代,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深深的忧虑。他知道,如果完不成任务,生性多疑、脾气暴躁的曹操就有理由怀疑蒋干被周瑜收买,因为他和周瑜毕竟“自幼同窗交契”。如果真的这样,那么等待他的就将是一个人人都可以预见的结果。
因此,摆在蒋干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留在东吴或远走他乡,要么再回到曹操那里继续做谋士。第一条路显然走不通,不要说他的一家老小的性命还掌握在曹操手上,就凭他的才干,留在东吴或是别的地方都不可能有他目前的地位。那么,摆在蒋干面前的就只有想法子保全自己、平安回到曹营这“华山一条道”了。
于是,蒋干必须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什么是他的救命稻草呢?那就是周瑜精心炮制的、貌似天衣无缝的密信。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周瑜安排的“诱其盗”的那场“演出”,它真的是那么天衣无缝,可以瞒天过海吗?非也。尽管“周郎妙计安天下”,但这其中确实存在着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的两大破绽:一是周瑜如此精明,他怎么可能将关系到赤壁之战甚至整个东吴命运的“绝密文件”随便地放在桌上,让别人能轻而易举地拿到呢?二是作为敌方的蒋干在五更天的时候偷偷溜走,居然无人阻拦、无人盘查,使蒋干来得方便,去得容易,有这种可能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蒋干有没有看出其中的破绽。我个人认为,蒋干是应该明了这些的。他的中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毕竟,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曹操尽管生性多疑、脾气暴躁,但他有一个最大的长处,那就是唯才是举。试想,蒋干能够跟随曹操这么多年,成为曹操的“帐下幕宾”,当不至于是一个无能之辈,更不至于像教参上所分析的那样“愚蠢可笑”。对于周瑜的破绽,蒋干焉有蒙在鼓里之理?那么,只有一个理由能够成立,那就是蒋干甘愿中计,想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以便保证自己平安回到曹营。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万一曹操中计后醒悟过来,那蒋干岂非性命难保?尽管《三国演义》没有交代蒋干的命运,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蒋干暂时不会有性命之虞,因为有曹操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在为他保驾护航。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中曹操诛杀蔡瑁、张允二人后的表现看出。可见,蒋干了解曹操多于了解周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蒋干中计是一个主动行为,他以劝降为目的出使东吴,到最后中计而回,是一个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智之举”。
2. 高一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有那些
第一学期:
1.沁园来春源 长沙
15.诗经《蒹葭》
20.红楼梦《香菱学诗》
21.《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22.《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二学期:
14.阿房宫赋
15.黄州快哉亭计
16.项脊轩志
17.登金陵凤凰台、八声甘州、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登快阁
18.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注:就是《孔雀东南飞》)
19.梦游天姥吟留别
20.终南山、登楼、书愤
21.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
注:
1这是去年的,每年都会有些变化
2大部分学校会补充些篇目,建议从已有的篇目着手深入
3. 文言文解词方法(举例可以么)
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今年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义项)在课本里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现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济”作“成功”讲体现在“事又不济,反为所笑”(《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相与”为“一起”之义包含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其他如2008年春考的“属”、“怿”、“弥”,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语句,句子虽不同,但词义相同。
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2008年春考的“属”(下属)、2006年秋考的“排”(排挤)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另外,还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语,在解释时要分别组词,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题D选项的“可以”一词是由有单独意义的“可”和“以”构成的,解为“可以用来”。
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2008年春考的“弥”,我们可以联想成语“弥天大谎”的“弥”来理解,2006年秋考的“跻”,可以借助成语“跻峰造极”的“跻”来理解。又如一则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的句子,这里“登”的含义也许不好理解,如能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即“庄稼成熟”。
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加点字也可借助此法理解。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兹举两例: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如2007年春考的“宝”字,在“至今宝之”中后还跟代词“之”,为意动用法,应解释为“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收藏)”;2006年秋考的“冠”一词,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显作动词用,意为“居于首位”。类似的情况如“甲”(“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解释为“居于第一”、“是最好的”(2005年春考)。
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如今年高考试题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时的训练中多为“趁着”“乘机”义,但这里解不通,根据前文项城为叛军围困,县令李侃妇杨氏激励大家“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的叙述和后文“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等的描写,可以推断出“乘”为“防守”、“登”义。其他诸如2007年秋考的“矜”(注重),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4. 2012上海语文高考零距离文言实词的答案
我虽然没有,但我有常用的300个文言文。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③伤悼(为……哀叹)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2、爱
①喜欢,喜爱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②爱护,爱惜,顾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
③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⑤爱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③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④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
⑤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席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究
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5、案
①几案,短长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
6、拔
①超越,超过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攻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鸿门宴》
③提拔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
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白首不见招 《咏史》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
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
8、败
①破败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促织》
②败坏,毁坏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
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④打败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 《秦晋肴之战》
⑤凋残,衰落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谢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肴之战》
③拜见,拜会
拜夫人于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职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
⑤接受任命
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南录后序》
○6拜上,呈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10、报
①报告,告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似报主知 《促织》
②回答,答复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报复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④报答,酬谢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苏武传》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秦晋崤之战》
⑤报效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滕王阁序》
○6通“赴”,到……去
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11、暴
①突然
屡撩之,虫暴怒 《促织》
②同“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劝学》
③暴躁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凶恶,残酷
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⑤暴露,显露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12、备
①具备,完备,齐全
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 《劝学》
②防备,准备
行则备一夕之卫 《秦晋崤之战》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秦晋崤之战》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指南录〉后序》
③周到
备极护爱 《促织》
④备有
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 《送东阳马生序》
13、被
①覆盖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②表示被动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
操吴戈兮被犀甲 《国殇》
③被子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④遭受,蒙受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左忠毅公逸事》
14、倍
①加倍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过秦论》
②同“背”,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15、悲
①哀痛,伤心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黄州快哉亭记》
②眷顾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史记?高祖本纪》
③思念,同情
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④叹息,感慨
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16、北
①北方
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 《鸿门宴》
②特指元军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③向北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④败逃,败逃的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
⑤相背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 《战国策》
17、背
①脊背,背面,反面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左忠毅公逸事》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苏武传》
②背上背着
草屦,背筐,手长镵 《左忠毅公逸事》
③背离,背叛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鸿门宴》
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④离开,引申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⑤背诵
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三国志?王粲传》
18、奔
①跑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黄州快哉亭记》
②逃亡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序》
19、本
①草木的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②本来,原来
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 《病梅馆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苏武传》
③来源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诸子喻山水》
④探求,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⑤抄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指南录〉后序》
20、彼
①指示代词,那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前赤壁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
②他,他们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彼实构吾二君 《秦晋崤之战》
③别人,对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21、逼
①接近,迫近
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促织》
②强迫,威胁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2、辟
①开,打开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②开垦,开辟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病梅馆记》
③同“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秦晋崤之战》
23、蔽
①遮住,遮掩,掩护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前赤壁赋》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②掩饰,隐藏,蒙蔽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
24、毕
①完,完成,结束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项脊轩志》
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左忠毅公逸事》
②使……结束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全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25、便
①有利,便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沦》
②(piáan)能说会道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就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合适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6、遍
①到处,普遍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
②全,全部
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 《训俭示康》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诸子喻山水》
27、表
①外,与“里”相对
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怀古》
②表明,表白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 《在狱咏蝉》
③给皇帝的奏章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
④标记,作标记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察今》
28、并
①合并,吞并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沦》
②并行,并列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③一起,都,一并
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促织》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苏武传》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苏武传》
④并且
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 《促织》
29、伯
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晋侯秦伯田郑 《左传?僖公二十年》
③古代一方的 首领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④同“霸”
桓公,五伯之上也 《韩非子?难四》
30、薄
①微薄,薄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促织》
②迫近,逼近,靠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③轻视,看不起
不薄今人爱占人 《戏为六绝》
④(土地)贫瘠
薄田五十顷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⑤与“厚”相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曼》
○6浅薄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31、泊
①停船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
②恬静,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诫子书》
32、博
①宽广,广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换取,讨取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促织》
33、步
①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秦晋崤之战》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
②脚步,步伐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促织》
③举足两次为 一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34、栽
①裁衣服,剪裁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同“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③裁决
唯大王裁其罪 《韩非子》
35、苍
①深绿色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前赤壁赋》
②灰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36、操
①拿着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传》
②从事,担任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③掌握,控制, 操作
津人操舟若神 《列子?黄帝》
④操守,品德
虽贾人,有贤操 《汉书?张汤传》
37、草
①草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苏武传》
②在草间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
③初稿.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左忠毅公逸事》
④结草:报恩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
38、策
①计策,策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归而求救国之策 《〈指南录〉后序》
②竹制的马鞭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③拄着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
39、曾
①曾经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训俭示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②竟,竟然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赋》
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此儿当及其曾祖 《晋书》
40、差
①差别
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差错,错误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
③稍微地,比较地
吴公差强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
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赋》
41、尝
①品尝
尝之而甘于口 《荀子?荣辱》
②试探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权术?心术》
③副词,曾经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项脊轩志》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42、长
①长(与“短”相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
方首长胫 《促织》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②擅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二章》
③长久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
④一直,经常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⑤生长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种树郭橐驼传》
⑥增长,成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⑦年长的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训俭示康》
⑧列在首位的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石钟山记》
⑨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说》
⑩长久的,久远的
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诸子喻山水》
○11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并序)》
43、超
①一跃而上
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秦晋崤之战》
②遥远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平原忽兮路超远 《国殇》
③超过
听言则远超于上圣 《十渐不克终疏》
44、朝
①朝拜,朝见,上朝
先轸朝,问秦囚 《秦晋肴之战》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项脊轩志》
②使……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过秦论》
③朝代(朝廷)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陈情表》
④早晨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苏武传》
45、陈
①陈列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②陈述
陈情表 《陈情表》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苏武传》
③陈旧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④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勿击堂堂之陈 《孙子兵法?军争》
46、称
①声称
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 《训俭示》
②号称,称作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黄州快哉亭记》
③称颂,赞许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
④适合,符合, 相称
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与妻书》
⑤称量
度而取长,称而取重 《商君书》
47、诚
①确实,的确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诚既勇兮又以武 《国殇》
此为宰相厅事诚隘 《训俭示康》
②真心,真诚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陈情表》
③如果,果真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思疏》
48、出
①出,出来
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鸿门宴》
②出去,外出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左忠毅公逸事》
③逃出
果以富得罪出亡 《训俭示康》
④拿出,交纳
因山己虫,纳比笼中 《促织》
⑤产生,发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⑥出现,显露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古之圣人 《〈指南录〉后序》
⑦超出,超过
其出人也远矣 《师说》
⑧出任,调任
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并序)》
⑨出兵,出征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秦晋肴之战》
⑩使……流出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苏武传》
49、除
①台阶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苏武传》
②去掉,清除
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左忠毅公逸事》
③授官。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50、辞
①言辞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
②告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我从去年辞帝京 《琵琶行(并序)》
③遣去
臣等不肖,请辞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推辞,不接受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莫辞更坐弹一曲 《琵琶行(并序)》
⑤口供,讼词(受辞:受审讯)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苏武传》
⑥文体的一种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⑦辞谢:婉言谢绝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资料:网络文库
5.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
目 录
第一单元 把握内容要点
一 雅舍 梁实秋() 二 同题散文两篇()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罗曼·加里() 三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四 脚印 王鼎钧() 写作
口头作文: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村镇)() 段落仿写: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席发言()
第二单元 梳理文章思路
五 胡同文化 汪曾祺() 六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七 东山岛梦蝶 毛志成() 八 灯下漫笔(节选) 鲁迅() 写作
段落仿写:叙议结合() 自主写作:社会见闻()
第三单元 应用文写作
九 条据启事() 一○ 书信() 一一 通知请示() 一二 计划总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于“企业欢迎什么样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调查 ()
第四单元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
一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一四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http://wenku..com/link?url=-_MQ3X0NO3QlNBxr3Ufsae1DSBRAMJW-tlc3
6. 荆轲刺秦王 高一 资源与评价语文必修一练习册 第四题求答案谢谢 没答案的知道几道告诉我几道 我谢谢
兵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
①<名>兵器;武器。《肴之战》:“束载、厉兵、秣马矣。”《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名>军队;士兵。《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
③<名>战争;军事。《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教战守策》:“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④<名>战略。《谋攻》:“战上兵伐谋。”
图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
①<动>谋划。《屈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动>图谋;谋取。《论积贮疏》:“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③<动>贪图。《群英会蒋干中计》:“某等降曹非图仁禄,迫于势耳。”
④<动>考虑。《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⑤<动>料想。《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⑥<名>图画。《游黄山记》:“下瞰峭壁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⑦<名>地图。《荆轲刺秦王》:“图穷比首见。”
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和读音:
yí
①<动>遗失;丢失。《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②<动>放弃;舍弃。《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名>遗失的东西。《乐羊子妻》:“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④<动>遗留。《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
【又】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wèi
①<动>赠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②<名>给予的东西。《送东阳马生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风】流传下来的风尚。
【遗民】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卒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和读音:
zú
①<名>步兵;士兵。《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②<名>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③<名>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动>死。《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⑤<动>完成;完结。《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⑥<副>终于;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cù
<副>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引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
【引决】自杀。
乃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
①<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动>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副>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副>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⑥<副>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⑧<副>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⑨<连>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