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校本研修需要做什么
校本研修计划
一、校本研修的指导思想
校本研修是立足学校教学实际,以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科组为单位,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以以合作交流为渠道,针对学校实际、教学实际、个人实际,促进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英语学科成绩。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营造浓厚的校本研修文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本研修的目标
1、坚持以校为本,加强英语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有特长、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2、积极探索听力教学模式。
3、进一步宣传和确立校本研修的新理念。加快教师的角色转变。树立新型的师生观、科学教学观、终身的学习观、和谐的职业观。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由单纯的教学执行者转变为文化知识的优选者、教学的研究者;由教人者转变为学习者;由说教者转变为生活示范者。
4、做好现有课题的研究工作,着手规划下一轮课题研究。
三、校本研修的保障及措施
校本教研要着眼于课堂教学,以集体备课活动为重要载体。坚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集中教学智慧,形成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共同提高。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努力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适用的校本研修之路。校本教研的主要是学校大力支持,保障研修。采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学校成立监督小组,组织教研,提供所需的听力设备。
1、自我反思
教师在研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中,应加强教学反思及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重视案例的积累。为了使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我认为应该:A、每期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教学经验总结;B、每月完成一篇经课后反思重新调整的教学设计;C、强化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反思;D、每期完成一篇自己满意的典型案例;E、认真作好读后反思。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了一体,使教师逐渐成长。
2、同伴互助
倡导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反思、案例及时交流。在校本研修活动时间里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探讨解决办法,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实现经验共享。充分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开展同组同伴互助。每次活动各组、各教研协作区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反思、案例、困惑、示范课、研究课、优秀课或集体备课中涉及问题作为研讨内容,要指定中心发言人,大家集思广益,平等交流,求异求新,互相启发,实现经验共享。
3、专业引领
学校业务指导小组采取业务指导。学校组织听课、评课、参加研讨,评价案例、反思,帮助指导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四、研修活动安排
八月:1、校本培训;2、组织教师参加远程教育; 3、加强课例和案例的研修;4、收集班级工作小结、个人研修小结。
九月:1、教研组研修计划中,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校本教材编写计划;3、配合校本教材编写,组织各年级测试研讨会;6、落实课题组工作;7、组织评选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十月:1、检查组研修工作落实情况;2、组织教师交流学习;3、全面展开研修评议活动。
十一月:1、检查研修工作落实情况;2、研修组举行示范课教学评议学习活动;3、组织教师撰写心得体会。
十二月:1、全面开展评价活动;2、研修组学期小结;3、寒假备课布置;4、读书笔记及反思日记收集汇总。
❷ 如何填写 校本培训-----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 科 年 级
主 讲 人 记 录 人
时 间 地 点
参与版人员
备
课
内
容 权
学
情
分
析
讨
论
过
程
讨
论
过
程
总
结
备
课
笔
记
备
课
笔
记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难点
教学
重点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环
节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❸ 什么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内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容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3)校本研修中的集体备课扩展阅读:
一、教学特征
1、 立足于工作岗位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
2、 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生命。
3、 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二、发展情况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
❹ 教师备课中小组课和集体课有什么区别
集体备课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些,学校在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不能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❺ 在校本研修中,有效的集体备课应具有怎样的特点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
--------------------------------------------------------------------------------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因此新课改将集体备课作为校本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呢?
1集体备课的意义
1.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么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时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1.2 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能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的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3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定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五一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仅从以上备课的意义上看,单凭教师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备课组的力量,群体的智慧才能完成。
2集体备课的程序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合作备课,它的好处人人皆知。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在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
现在流行的集体备课模式,无非是如下三步:
第一步,分配任务(每人一学期都有两到五个不等数量的课时主备任务——主备教师),个人进行准备(按一定要求写教案);
第二步,集体交流个人备课,大家进行;
第三步,学校或个人把修改的教案打印下发到每个相关教师手中,要求其他教师修改使用,使用后要写出教学反思。这样的要求如果做到实处的话,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这样的一次集体备课,与其说是集体备课,倒不如说是一次主备教师的教案共享!
其实,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理解教材、探索教法,拓展教学思路,以期通过集体备课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同时提高参与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但是真正的教学高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思考:
2.1了解备课目的,认识集体备课的作用
许多教师把备课当成写教案、找教案、抄教案,自然也就把集体备课当成是集体修改教案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非常简单,信息时代的特点,网络上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有的甚至是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教案精选,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输入教案两个字,就可以轻松获得所需教案。这些教案从理论上来说都称得上不优秀的教学设计。但从写教案来讲,我们的教师再怎么努力也写不出来的,这又为何不去采用,何苦要再去动脑,吃力不讨好呢?——教师不是不愿意备课,而是觉得没有必要。显然,教师把集体备课的内容窄化为推荐或照搬名家的现成教案。当然,专家们的作品值得学习,其它途径得到的资料也可借鉴,这是新课标一再倡导的资源共享理念,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照搬照用别人的教案。这种思想的存在说明教师对备课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自然对集体备课的作用也就模糊不清了。
教师能否上好课,关键在于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为课堂教学丰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其表现有: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如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根据信息提供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的要求:(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是怎么想的?(2)我发现……,等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允许有不同问题产生。也允许有不同的发现,只要达乐于表达的总要求就行;2对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教学留有余地。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如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的综合应用和实践活动等,为教师开发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带到商场、室外,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边实践边学习,大大在家了教材内容,同时开放的教学方法,也将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5。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内容。
上述这些不确定因素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资源共享,进行“同伴互助”才有解决的可能。
2.2确定备课内容,进行备课集组合
备课内容的全盘的计划,备课集体随内容给合。备课内容为备学生,相应的集体就为以班为单位的任课教师;备课内容为备知识,相应的集体就为同科教师;备课内容为系统知识,备课集体就为相关年级教师;备课内容为单元知识,备课集体就为同年级同学科知识。
1)备学生时,其目的有: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为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学科成绩变化,为后进学生的转化等。在集体备课时,一定要针对目的,研究形成问题的深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集体决议。如习惯的培养费,先研究我们学生的习惯怎样?那些习惯不好的,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怎么改?对策是分工负责(每个教师分管几个习惯的养成监督)或是重点分工(每人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等。形成决议就是确定今后一段时间具体怎么做,做到怎样的程度,措施是什么?等等;关于学生变化,先交流哪几个学生发生了怎样明显的变(不做作业、上课走神、成绩下滑等等),再分析变化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调查、家访、谈心、补课等),最后形成决议;关于后进生的转化,先要确定后进生都是谁,怎么个后进(学科知识水平如何),后进的原因(智力原因造成、兴趣原因造成、家庭原因造成、其他个别原因造成)?寻找对策(对症下药),开成决议,针对某个学生确定教师要约法三章(如,对学习某科没兴趣的学生,一定要单独要求,培养自信心,相关教师多给予关注、给予温暖等等)。
2)备系统知识时,其目的有了解新课标对整体知识的要求,了解整体知识的年级要求,了解整体知识的教材分布、相关表述及能力要求。形成决议,相关年级要做到哪些工作(知识要掌握哪些、能力培养到什么程度)?
3)单元备课时,其目的和决议的内容有:
①教学目的和要求。②教学内容分析。③教学重点难点:指出本单元或章节的重点难点,并备出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④学情分析。⑤注意事项。⑥教学方法建议。⑦课时分配。⑧单元或章节过关测试题等。
内容要具体、简便易行,有针对性、可操作,灵活有效、留有教师的余地自由发挥的空间。
2.3集体备课时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合作意识。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备课组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要根据各们教师的长处,务课组长指定专人负责,准备阅读、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练习材料。
(2)整体意识。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例如,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或整个常年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3)超前意识。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制定好整体教学计划后,集体备课时最好能提高准备一、两个单元的课。
(4)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众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都是十分重视写教学后记。有位学者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将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判性反思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最基本的教学原始资料,可为积累教学经验奠定基础。
3集体备课需要注意的几点
3.1教师接到授课任务,首先要钻研本门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论据,也是教师具体地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依据。教学大纲学仅规定每门学科的总目的,总要求,也规定了课题各单元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具体的内容。因此,教师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智力发展等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
3.2教师要熟练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教师要在钻研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所教的学科教材全部熟读一遍,因为科学知识都是有连贯性,系统性的,教材和教科书的编排也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如果教师不知道后面讲授的内容,就很难确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也很难把每节课讲深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过认真钻研教材,就可以逐步掌握教材。教师要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三个小的阶段,即“懂”“透”“化”,“懂”就是逐字逐句弄清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透”就是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材,并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化”就是把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达到精通的程度。
3.3教师备课一定要有“备学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备课中必须进行了解学生的工作,这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需要,思想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以便对教学中以及学生学习中可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个大致的估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工作。
3.4教师备课还要考虑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
提供最优化的设计:通用性教案汇的是一些较优秀的、较具普遍性的教学设计,要吧做为教师实施教学的“底线”,为实现教学最优化提供前提保证。
3.5留有自主改进的余地。通用性教案不再像剧本一样设计得“事无巨细”,在通用性教案之外的“自留地”里,任科教师可以结合班情进行个性化改进。这就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增加了余地。
教案在动态之中生成:与以往教学前一气呵成的教案不同,新式教案不再是课前一锤定音,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教学前不断改进,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任科教师而言,则是一个真实的“设计——实践——反思——完善”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3.6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解放了绝大多数任科教师(尤其是兼任学科杂、任教级部多的任科教师)的手脚——他们不用再把设计撰写教案视为身心的负担,不用再时间和精力过多的花费在教案的机械性摘抄上;个性化的“自留地”可以引导任科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转移投放到教材与学情的把握、教案的个性化改进以及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来——这才昌一条务实高效的专业化成长的快车道。
3.7确立备课制度,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为了集体备课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必需的:①成立集体备课小组,领导小组由领导与骨干教师组成,小组成员根明确的分工。相关备课,学期初由相关负责人根据需要制定好计划提高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做好配当。②集体备课时,要做好记录,特别是形成的决议,要人手一份,学校要存档一分(对参与教师进行考核,对另一轮备课给以参照)③个人备课,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决议每个教师要有个性的进行落实,要写出落实计划——课时教案,课时教案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本班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决议,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3.8集体备课与校本研究相结合。集体备课可以作为一种教研的有效形式,备课的内容就是研究课题;备课的准备就是学习研究;集体交流就讨论研究;决议就是研究方案;课堂教学就是实践;反思就是结题。让教案成为教师成长的载体,教案形式的改革可以产生“牵一发而活全局”的实效。
“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开成研讨氛围,发挥“团队效应”的优势。“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❻ 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建立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主题教研机制,是探索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和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是教研方式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是以“主题研讨课、主题研讨会”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 一、校本主题教研过程 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适中。 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专题理论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实践前学,定期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实践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学习的方式分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教研组长事先查找相应的理论资料,筛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组员自学,组员也要根据主题自主查寻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召开集体学习研讨会,研讨会上要有组员对主题学习的自主体会,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加深认识,明确每个人承担的相关事务,设计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够参与,有所收获,为下一步组织主题研讨课作准备。 3.集体备课,共同讨论 集体备课主要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 4.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实施主题教研有效性的保证。 5.主题研讨,反思教学 主题研讨会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反思,同伴反思。反思的问题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到了吗?”“我能不能做得更好?”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这一环节要求教研组的每个教师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就形式而言,是以往“你讲我听”、“你说我记”培训方式的解构,是教师将实践与反思相互联结的行动学习,是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的培训方式。 6.行为跟进,生成问题 有效的教研活动中文本讨论是重要的,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它需要使行动具体化。行为跟进是将讨论中的东西进行结构化,在理性认识提升之后落实到行动之中,这是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校本主题教研特点 校本主题教研是以教师感兴趣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实践性主题为主线,在专题理论的指导下,一组成员通过看书学习、观察讨论、模仿操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形式,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它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以问题为驱动的教研方式 是从现实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师教学行为中的困惑为目标,最终又回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尤其是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中有很多现实的困惑需要得到解释,所以,对在职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一定要重视教师的现实经历与情感体验,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概念,理解概念,并把这些概念转化为教师的内隐语言,提高自身的智慧技能。 或许因为故事的主角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教师们发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现实问题原来自己身上也有,大家顾虑没有了,对话变得畅所欲言,大家毫无保留地叙述着自己的喜悦与困惑,使得每一位教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每一种意见都有存在以及值得尊重的理由,这种教研方式气氛是民主的,和谐的,它可能导致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问题的生成使得校本教研的实际内容有了保证。 2.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教研强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深度卷入,整个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们“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 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活动计划性、针对性差;(2)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3)理论学习离课堂实际太远;(4)以应付考试为中心;(5)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这显然偏离了教研活动的核心“教学研究”。主题教研活动避免了以上这些问题,突出了活动的目的性、真实性与针对性,大家围绕主题开展的讨论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追求问题的本质,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4.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 因为亲自参与了、实践了,所以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人人都有发言权,这样的主题教研就不再是个别骨干教师或教研组长的“专利”,使得广大教师不再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教学实践之外,而是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就能逐步形成。5.源于需要并充满期待的教研方式 有效的,有质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是教师所需要和所期待的。从主题教研的整个过程看,它是需要经过精心策划的,要进行大量的教师访谈;要对教师们可能有的收获有所规划;要设计好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要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有所贡献,有所收获。 总之,校本主题教研活动作为校本研修的一种形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个教师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收获,它的乐趣在于每个人都经历了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过程,获得共同提高。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以建设性的方式渗透经验并进行学习,关注点从形式走向本质,从课堂全面走向局部的细节,有可能实现“反思与实践之间的建设性联结”,使现实的教育教学行动更加有效。 三、校本主题教研评价校本主题教研的评价要突出以下原则: 1.过程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主体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者必须参与到校本主题教研的相关活动中,并根据教研组的《主题教研活动记录册》,结合听课、主题研讨进行分析评价。评价者按照评价标准,根据评定的等级写出简要的、有针对性的评语。作者: 董文起 来源:《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