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写一篇有关贵州省情课程内容的调查报告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内容的调查报告.如果需要可以按照你的思路创作。。
B. 老师备课的重点是什么
扬雄曰:“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孙子曰“上兵伐谋”,可见谋的重要。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谋”,我认为备课的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备自己备课包括有形的备课和无形的备课,无形的备课就是备自己,是一种更高的备课境界。语文教师的无形备课应该包括文学修养、文化视野、人文情怀等方面。相对其它学科来说语文教师的无形备课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因为语文教师不光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快乐,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说来,语文教师要及时关注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钻研教育教学规律,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一定的管理知识。要形成丰富全面而又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结构,对专业外围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拥有广博的学识储备,站在知识文化的前沿。要练就高超的教学艺术,拥有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要了解并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或特长,比如表演、朗诵、简笔画,甚至动作、表情等,来吸引学生,使自己深受学生的欢迎。有了以上的储备,教师才可能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尽情发挥,不至于捉襟见肘。
备文本教师对所用教材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至少应对整个模块有个整体的把握,明确各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审视某一个文本的地位,从而确定它的备课方向。对文本,教师首先要原始阅读,就是在不受任何资料、观点影响的情况下,自己亲身走进文本,深入钻研,亲自感悟、体验、内化文本中的知识、文化、情感、哲理等,梳理章法结构,得其精邃。一遍没感觉就再读,一遍遍地反复阅读,这样的原始阅读能保证教师对文本有自己的个性化的解读。然后教师要广泛参考教参或报刊或网络等处的相关资料,打开视野,博采众长,及时调整、丰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时候再次走进文本,用更高更新的眼光重新研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之上再次形成自己对文本解读。这样教师带着独到的、深入的、新鲜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跟学生交流,才能自然地、有效地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C. 学贵州省情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贵州省情》的学习,对贵州的省情有了不少认识和体会,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收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质勘探技术.气象科学等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认识逐步由地面到地下.由感性到理性地逐步深化。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 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体上,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全省河川泾流量达到1145.2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总之,对贵州省情的认识,就是在多重比较中的认识,其关系到从经济到文化的全方位分析,关系到从现实到历史的深度评估,并且还关系到在世界宏观背景中对不同区域类型和发展模式的相互比较。只有这样,才可能全面理解“贵州现象”;而只有全面理解了“贵州现象”,才可能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且,这既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论问题,更是一个有待操作的实践问题。
D. “贵州省情”课程实践题有什么
六盘水市矿产资源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勘查与研究证实,六盘水市矿产具有资源较为丰富,优势矿产突出,主要矿产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规模大,质量良好,资源潜力大等特点。如何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证矿业权市场的正常秩序,对推进我市矿产资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矿产资源现状发展思路
一、六盘水市地理及矿产资源慨况
六盘水市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脉南端,云贵高原结合部。全市辖水城县、盘县和六枝特区及钟山区,介于东经104°18′―105°42′,北纬25°19′―26°55′之间。因地处黔中高原向滇东高原和广西丘陵向黔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乌蒙山东南支脉斜贯全境,成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海拔高度在1400―1900mm之间,最高海拔2900m,最低609m,喀斯特地貌发育,占全市总面积的63.2%。
六盘水市经长期地质矿产勘查,尤其是通过1964年以来,以煤为主大量而广泛的找矿与普查勘探,获得了丰硕成果。勘查与研究证实,六盘水市矿产具有资源较为丰富,优势矿产突出,主要矿产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规模大,质量良好,资源潜力大等特点。发现的矿产(含亚矿种)已达45种以上,其中不同程度探明资源储量的有26种,共有资源储量产地133处。其中尤以能源矿产煤炭及煤层气最具优势,在全省乃至江南占有突出地位;铁、铅锌、水泥原料、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等亦是该市具有重要价值的矿产。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六盘水市已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是贵州实施“西电东送”,加快火电发展的供煤基地,并建成为贵州重要的钢铁、水泥生产基地。
六盘水是国内著名的煤田,是贵州、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炼焦煤资源基地。全市煤炭分布广泛,煤类较为齐全,产出煤层多,厚度大,地勘工作程度较高,煤质良好,盘县与钟山区、水城是贵州低硫优质炼焦煤的集中产区。历年探明资源储量产地82处,累计探明155亿吨以上,经多年开采至2001年末,全市保有资源储量148.67亿吨(不含原表外资源量),约占全省总量的28%左右,仅少于毕节地区,排名全省第二。在全市保有资源储量中,炼焦用煤高达90亿吨,占全省炼焦煤总量的85%,居江南之首,计占南方各省(区、市)炼焦煤总和的76%以上。
六盘水是全国著名的煤层气(瓦斯)分布区,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地质调查与勘查的四大重点煤层气片区之一。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等省内外单位的勘查与研究,煤层中蕴藏有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预测埋深2000m以浅的资源量1.42万亿m3,占全省总量的45%,成为贵州最大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区。以富甲烷煤层气为主,占总量的93.7%。按面积、资源丰度、含气量等多项指标进行定量评议排序,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列第12位。埋深500m以内煤层甲烷含量一般为12―20ml/g,最高可达38.4ml/g。以丰富资源为依托,六盘水市成为当今全省唯一抽取利用煤层气的地区。
六盘水市是贵州铅锌矿的主要产区之一,资源较为丰富,分布广泛。集中产于钟山区与水城县,六枝与盘县亦有少量分布。历年累计探明并正式编入储量表的铅锌资源储量为30.6万吨(铅8.6万吨,锌22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1/5。经长期开采消耗,尤其是重要的杉树林矿区资源储量已基本采尽,至今全市保有资源储量仅9.1万吨,其中铅3.8万吨,锌5.3万吨。六盘水市也是全省富铁矿的重要产区,尤以钟山区观音山铁矿产出最丰,该区探明资源储量2092万吨,经多年开采,现尚余保有资源储量1156万吨(不含原表外资源储量),是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的主要矿山基地。
全市沉积岩分布广泛,符合水泥用的石灰岩脱离其配料、冶金用石灰岩与白云岩、砖瓦原料和建筑用砂石等资源丰富,遍及各县(特区、区)。通过地质勘查,探明了丰富可供利用的资源储量。其中经多年开采消耗,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仍达2.31亿吨,约占全省总量的15%,列第三位;水泥配料(砂岩、页岩、粘土)共1720万吨;冶金用白云岩与熔剂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分别有6720万吨与11968万吨;砖瓦原料(页岩、砂岩)共1744万m3。
通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六盘水地区金矿的勘查,已在盘县等地发现了新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找矿前景良好。目前已探明盘县砂锅厂等产地的资源储量。同时近年来,在水城立火、沙沟一带等地区新发现了找新前景较好的锰矿,目前正开展勘查工作。
六盘水还探明了伴生、共生的稀有分散元素镉、锗、镓、铟、硒和银、铀、镍、硫铁矿以及石膏、玻璃用砂岩、萤石、饰面用灰岩等10多种矿产的资源储量,但由于资源有限或产出分布零星、矿石质量与开发利用条件等多种原因所限,大多开发利用价值小。其它已发现未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勘查工作程度低,据已有资料,目前难具规模型开发利用价值。
二、六盘水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国有大中型煤矿16对,地方小煤矿467对,新增煤矿地方小煤矿44对,铁矿矿山1对,锰矿矿山4对,铅锌矿矿山12对,金矿矿山12对,其他类矿山600余对。其中以煤开采最为广泛,各县,区的大部分乡镇都有开采,并成为贵州煤炭生产规模和产量最多的地区。在大量开采煤的同时,对煤层气进行了抽放利用,2002年达14404m3,成为贵州唯一开采利用煤层气的地区。铁矿、锰矿、铅锌矿、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及水泥配料(砂岩、页岩、粘土)、建筑用砂岩、方解石、硅石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六盘水市2002年矿石开采量达3667万吨(含万m3),煤占41.6%,达2078万吨,全市矿石总产值达23.62亿元,其中煤达19.95亿元, 占矿石总值93%。
三、开发与勘查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六盘水市矿产开发利用与勘查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有:
1、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一矿多开,大矿小开普遍。突出反映在全市优势矿产煤炭的开采上。煤炭井田已是开采的最基本单元,但很多已勘探的井田,不是一矿开采,而是多个小矿采掘。全市普查--勘探探明资源储量的煤炭井田或产地,浅部几乎都设置了小矿开采,使资源难以优质优用,达不到“大材大用、中材中用、小材小用”之目的。
2、开采规模小、产量低:全市矿山众多,但以小型矿山占主导地位。其中,开采最盛的煤炭计有矿井483个,除盘江、水城、六枝三大国有矿业集团公司具有大中型矿井16处(其中大型矿井5处,中型11处)外,其余地方煤炭矿井,绝大部分为3―15万吨的小矿,并以3万吨矿井所占数量大。全市矿石总产量低,绝大多数矿山、尤其是小矿,难以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3、采富弃贫,采好丢差现象较为严重。全市矿产开采普遍存在采富弃贫,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差的状况。尤以煤炭显著,全市多数地区可采煤层都在数层至10多层,很多矿井未能充分开采,采好丢差,回采率低,浪费资源状况较为严重。
4、开采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差。除大、中型开采的煤、铁、冶金用白云岩、熔剂用灰岩、水泥原料等少数矿山,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水平较好外,全市大多数开采矿山,以人工为主采矿,装备与技术落后,开采水平低,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5、采矿及其加工对生态环境破坏影响较为明显。由于矿山不合理的采矿,诱发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日越严重,引发的工农纠纷也时常发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破坏和浪费了矿产资源。
6、地勘工作尚难满足矿山开发建设所需。全市煤炭勘查程度总的较高,但尚有1/3以上的资源储量仅达详查、普查或预查,难以满足规模型矿山开发建设之需,而诸如新发现的锰矿、金矿等矿产工作程度低,只达预查或普查,有待进一步提高勘查程度。
7、非法转让、“炒矿”现象十分严重。未经登记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私下买卖矿山现象十分严重,矿业权的二级市场非常混乱,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到私人“口袋”,同时也严重扰乱了矿业权市场的正常秩序。对这类问题的治理将是国土资源部门下步工作的重点。
四、工作思路
1、为了解决煤炭生产的供需矛盾,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005年8月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煤炭局联合下发了黔国土资发[2005]89号、[2005]90号文件,提高对煤炭的准入条件,我市将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对我市煤矿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开采规模小、产量低等现状,提出整合现有合法煤矿的重组意见,同时对严重越界、资源枯竭的将请示省国土厅进行关停。对新设的采矿权一律实行招拍挂。
2、针对采富弃贫、采好丢差、开采方式粗放的矿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4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61号),要严肃查处一批浪费、破坏煤炭资源的典型案件,坚决遏制破坏、浪费煤炭资源的势头,同时树立一批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正面典型,强制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化企业资源消耗的自我约束机制。为此,我市及各县都成立了相应的检查组,此项工作共分三个阶段,目前第二个阶段已结束,以后要把此项工作抓好、抓落实。让矿山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3、针对采矿权非法转让,省国土厅已于2005年上半年对非法转让的性质的认定的讨论讨论稿进行了多次调研,将于近期和省高院一起出台相关文件,以保证国家资产不流失,杜绝非法转让和非法“炒矿”,以保证矿业权市场的正常秩序,规范矿业权的一、二级市场。
4、采矿及其加工对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方面。我市已对部分矿山企业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而近期省国土厅正准备材料,对矿山收取一定比例的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报省政府讨论后能否实施,以保证群众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有责任单位承担,同时也给矿山企业增强环境保证的意识,以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5、近期和中后期至(2010年)我市的矿产规划。我市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贯彻实施公益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分开运行的新机制。2005年前开展与完成11处金、铜为主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力争提供4―5处可供进一步勘查与开发利用的资源基地,同时启动与开展24处煤炭旨在提高工作程度的商业性勘查,并开展14处以铅锌、锰、金为主的商业性勘查。至2005年完成其中52处煤炭的勘探,提交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备15亿吨以上,并完成10处以上的铅锌、锰、金为主的找矿普查,力争提供5―6处可利用后备资源产地。2010年的五年中,继续完成2005年前启动尚未结束的10处煤炭的商业性勘查,提交可供利用的详查与勘探资源储量40亿吨以上。同时规划2010年前动工兴建160对矿井,预计至2010年末新增设计生产能力4207万吨/年。将开工新建铅锌、金、硅石等4处矿山。
E. 贵州迷人风情教案
导读:贵州省情教案,第一章深化省情认识加快贵州发展,?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一、贵州形象—可爱的贵州,?(一)贵州印象,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的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二、贵州优势,贵州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65种,贵州能源资源丰富,使贵州成为中国少有的“水火互济”发展电力工业的最佳省份之一,贵州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优势,?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贵州含煤面积
贵州省情教案
第一章 深化省情认识 加快贵州发展
?三句话老话 ——新的解释
?天无三日晴——处处有森林
?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地无三里平——遍地是金银
?这是骡马时代的形容,而不是现代大交通的真实写照。
?人无三分银——美女多如云
?这是整体夸张的描述,而不是绝对的情况。
一、 贵州形象 — 可爱的贵州
(一)贵州印象
三句话老话 ——新的解释
天无三日晴——处处有森林
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地无三里平——遍地是金银
这是骡马时代的形容,而不是现代大交通的真实写照。
人无三分银——美女多如云
这是整体夸张的描述,而不是绝对的情况。
(二)、悠久的发展历史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的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现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有80余处。
“观音洞文化”的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桐梓人”、“水城人”、“大洞人”、“兴义人”、“穿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观音洞人”等人类化石。
(三)光荣的革命传统
1854~1874年间的农民起义:
刘仪顺领导的以汉族农民为主体的号军起义。
张秀眉领导的以苗族农民为主体的黔东南起义。
张凌翔领导的以回族农民为主体的黔西南起义。
姜应芳领导的以侗族农民为主体的天柱起义。
潘新简领导的以水族农民为主体的荔波起义等。
二、贵州优势
富集的资源
勤劳的人民
(一)丰富的生物资源
1、丰富的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6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1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1个。有各类草山草坡近500万公顷,全省有野生牧草1410种。
贵州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65种。其中属于国家1级保护的14种, 2级保护的51种。
栽培作物:辣椒、水果、茶叶、烤烟等。
(二)“煤水结合”的能源资源
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在已发现的能源资源中,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具有持久开发优势。特别是煤炭与水能资源结合,使贵州成为中国少有的“水火互济”发展电力工业的最佳省份之一。
1、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度大于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由于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因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总蕴藏量1874.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8%,全省水能可开发量1683万千瓦,占全国总开发量的4.4%。横贯全省的乌江是国内著名的水能“富矿”,水能可开发量达836.5万千瓦。
贵州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优势
建设的大、中、小型水电站较为均衡地分布于省内各地,大多距负荷中心近。
河流大多上游开阔,中、下游较狭窄,上游可以兴建“龙头水库”,有利于提高梯级电站的发电效益。
可供开发的水能多处于高山狭谷河段中,兴建电站工程量较小,淹没损失及迁移人口少,工程相对简单。
水能开发利用具有造价低、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
2. 储量为江南第1的煤炭资源
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丰富,分布既较广又相对集中,而且煤种齐全,煤质较优。
贵州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全省88个县(市、特区、市辖区)中有74个产煤,资源相对集中于西部的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全省煤炭资源总量超过2400亿吨,探明的资源储量535亿吨,经开采消耗后保有储量529亿吨。资源保有储量是江南12个省、区、市的总和。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积极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把贵州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3. 洁净新能源——煤层气
煤层气俗称瓦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洁净、方便、高效的新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已将之列为21世纪重点开发利用的新能源。
贵州煤层中蕴藏有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经研究预测,全省埋深小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可达3.1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22%,仅少于山西,排名第2位。 ?丰富的资源与产出集中的良好区位,使贵州煤层气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丰富的矿产资源
贵州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门类较全,矿种众多,是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大省之一。
贵州发现的矿产有9大门类,矿种123种,发现矿床、矿点3700余处。探明了储量的有76种。
贵州有41种排列前10位,其中列全国第1位至第5位的有28种,铝土矿、汞、锑、锰、金和磷、重晶石、水泥原料等最具优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贵州已成为中国10大有色金属省区之一和全国最重要的铝工业基地、磷化工基地、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地。
1.量丰质佳的铝土矿
贵州是中国铝土矿的3大产区之一,已探明资源储量达4.13亿吨,经多年开采消耗,现仍有3.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7%,仅少于山西,名列第2位。全省铝土矿集中分布于乌江流域中段的贵阳—清镇—修文—遵义一线,尤以清镇、修文两市县最多,占全省总量的74%,贵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氧化铝、电解铝及镓金属生产的重要基地。
2.甲冠九洲的富磷矿
贵州是中国著名的3大磷矿产区之一。累计探明资源储量近27亿吨,经开采消耗后保有储量26.26亿吨左右,略少于云南,排名全国第2位。约占全国富磷矿总量的44%,成为华夏九洲之冠。开阳磷矿富磷矿储量占全国的28%左右,逾3.7亿吨,是国内外著名的富磷矿产区。
3.储量位居中华之首的重晶石
贵州重晶石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天柱、黄平、施秉、麻江等县,经多年开采消耗,保有资源储量仍高达1.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居中华之首。天柱县大河边是国内外罕见、资源储量超过1亿吨的特大型重晶石产地。既有大量符合油气钻井利用的重晶石,又有较多可供化工、轻工、建材及医药等多个行业用的重晶石。
4.新兴的黄金资源基地
贵州早在1000多年前就发现有金矿。在黔西南的大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等地10多个县市发现有产出。特别是发现与探明了贞丰滥泥沟、兴仁紫木凼、安龙戈塘等大型金矿的资源储量后,改变了贵州黄金资源贫乏的纪录,并一举成为中国新崛起的新兴黄金资源基地。已探明储量超过200吨,金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0位.
5.水泥原料的“王国”
贵州是中国沉积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石灰岩和页岩、砂岩等水泥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遍及省内各地。其中最主要的是水泥用石灰岩,在绝大多数县市都有产出。现已在41个县市探明了储量,经开采消耗后的保有资源储量超过15亿吨,丰富的资源,为大力发展水泥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贵州共有汉族、苗族等49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成分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3位。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因各种原因迁入并散居省内各地的,还有31个民族的成员和一部分尚未认定族称的人群共同体。
民族文化绚丽多姿
民族节日丰富多彩。
民族歌舞狂放热烈。
民族服饰艳丽多姿。
民族建筑风格迥异。
民族饮食风味独特。
民族习俗气象万千
民族工艺特色鲜明
民族体育别具一格
民族节日 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就有10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斗雀、摔跤、赛龙舟、玩龙灯、演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布依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瑶族盘古王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族灯会等。这些民族节日是展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节艺术的百花园。
民族歌舞狂放热烈
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
苗族所唱的歌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婉转,优美抒情的“游方歌”,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侗族的侗歌大都旋律优美,曲调多样,内容丰富,且因词选调,歌与词水乳交融,既有独唱,也有合唱。
?黔南、黔西南一带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苗族、侗族所跳的芦笙舞动作潇洒风格纯朴、舞姿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总之,贵州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民族服饰艳丽多姿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其共同点:喜尚青,重素雅,妇女多系裙,爱着银饰。男子服饰以对襟衣、宽脚裤、包头帕为主。各个民族的服饰及头饰又各具特色。
苗族妇女服饰仅在贵州境内就有几百种,朴素之中追求华丽重彩,以刺绣、挑花、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贵重银饰后显得富丽堂皇。
布依族服饰偏重简约、清淡的装束,妇女多穿短襟长裤,配有栏干花纹装饰。
侗族分南北部服饰,南部服饰接近古代,妇女穿裙束髻绑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长裤。水族妇女着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
F. 贵州省情综合对贵州省情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写一篇“我爱贵州”的文章 要求700字 求急
写作思路:要抓住景和物的特征写。所谓特征就是同其他物体有区别的地方,抓住特征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家乡在贵州,它地处渤海湾,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我的家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小麦、玉米等粮食的主要产区。还盛产苹果、梨子、山楂、等各种水果,尤其是京东板栗,味道甜美闻名全国,还出口到国外呢。家乡还有许多美味食品如花生酥糖、蜂蜜麻糖、棋子烧饼、万里香烧鸡、芦花鸡……每当我想起这些美味,就忍不住直流口水。
家乡的矿产丰富,开滦煤矿是全国第二大煤矿,已经开采了一百多年,还有铁矿、金矿、银矿等。家乡的工业发达,唐山陶瓷、唐山钢铁等全国闻名,还有药业、纺织等产业也很有名。
家乡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如清东陵、腰带山、古长城、京唐港等等,如果你到家乡来,一定会流连忘返的。
家乡不仅物美、景美,人更美。这里的人们勤劳、勇敢、善良、热情,唐山大地震后,人们用勤劳的双手重新建立起了我们的家园。近几年,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修起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幢幢高楼,人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善了生活条件,使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我爱我的家乡——贵州,我为生活在家乡感到骄傲。如今我已经离开家乡几年了,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家乡,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贡献力量。
G. 学习"贵州省情"课程,如何构建和协贵州
理科生无奈
H. 学习贵州省情的目的和意义
进一步了解贵州抄,认识省情,对于以后贵袭州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培养贵州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需要。人们的爱乡之情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基于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形成的。只是将贵州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和资源、人口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展现在面前。
是科学决策,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需要。省情是决策的基础,正确地认识贵州省情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保证。对省情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影响着整个目标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