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要想上好课,首先必须备好课,那么,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呢?在这个炎热的暑假里,认真拜读了由杨九俊、吴永军两位博士主编的《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我深深地被专家的视角所折服。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它不仅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更能看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备课犹如工程师设计施工蓝图,又如打仗时指挥员设计作战方案,它是完成某项工程和获得作战胜利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可见其重要性。书中强调传统备课存在的问题有四点:1、忽视学生2、价值单一3、过程单向4、反思苍白。作为老师,不应该只关注怎样教,也不应该只关注学生怎样学,而是应该站在第三方立场看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吴加芳的妻子不幸遇难,但丈夫为了还妻子一个尊严,毅然将妻子绑在身上,用摩托车托回了家。这张图片曾经感动了全中国,我们认为吴加芳有情有义,对妻子不离不弃,甚至出现了"嫁人就嫁吴加芳"的流行语。外国媒体同样也刊登了这张照片,评论却截然相反:中国政府干什么去了?居然让一个灾民自己背着妻子的尸体去处理。由此可见,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判断。如何做到高质量的备课呢?我想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还是要从教材入手。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研究教材就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读后感《《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别说是年轻教师,就是那些教坛"老江湖"也常常感叹:"真不知教材到底要我们教什么。"可见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的重要性。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区的《3C知识形成中的学生思维发展研究》要求老师们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个方面分析教材内容,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们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要教什么(即学生学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思考怎样教的问题,否则就会张冠李戴,盲目教学。第六册《找规律》一课,无论是教材呈现的标题还是主题内容,似乎都在通过观察几组算式,对比、归纳得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和两个乘数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这两个规律。可细细分析,却不尽然,本课主要是解决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方法,找规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法。如果只是根据教材呈现内容来教学,势必偏离正常轨道。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时,我既重视规律的寻找与揭示,又有所侧重地强化口算方法的指导、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哪节课,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都有许多需要解决的内容。老师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否则,只会欲速不达,得不偿失。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老师们运用3C知识进行分析,罗列出了一大堆的知识点,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顶点、棱等等知识,如此众多的知识点能在40分钟内予以解决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一网打尽"了,也不能保证学生们都能完全吸收、消化掉。我想,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深入地认识,也避免学生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的,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备课就是教师的"自修",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除了学习专业理论以外,就是在备课这一环节中获得的。备课就是"治学",教师要在备课中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创造。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❷ 高效备课事例与指导读后感
写读后感要注意来
首先要设置一个源境界 把你读的文章引出来 后面加一句 读了之后深受感触等话语
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然后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写出来 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文章的观点
最后升化主题
简单说就是四个步骤:引,议,联,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读后感(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变化与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办学条件大改变,危房校舍变楼房,现代媒体课堂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教师待遇大转变,月薪几十到几千,医疗保障尽开颜。”这是毛菊观老教师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3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笔者用此来形容通化教育也不为过。
忆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业曾是发展滞慢,举步维艰。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学堂,1949年辽东省市属中学仅有5个教学班,市属小学54个教学班共145名学生和72名教工的简朴办学条件,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赶上国家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国家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劳动的观念,对学制、教材、教学时间都作了安排,整顿了教学秩序,恢复了师范院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恢复了少先队组织、中学的共青团组织。自此,我市教育事业也步入恢复、调整和发展轨道,百业待兴。那个年月,教育经历着“拨乱反正”和“披荆斩棘”,各级各类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校舍、教学设施、仪器等办学条件和环境都处于落伍、薄弱阶段,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别。
看今朝,30年后的我市教育事业可谓蒸蒸日上,累累硕果!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科学健康的发展态势。目前,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竞相争妍,国办教育与民办教育齐头并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各级各类学校1017个,在校生达到304177名,教职工达30204人的空前规模,实现了历史上的巨大飞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之振奋,为之欢呼!
30年后的通化教育,坚持育人为首,德育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控辍工作成效显著,高考成绩逐年提高。2004年秋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进入新课程。重视教育科研,承担大量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课题。市直中学基本扫除信息技术“盲点”,开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网。全市建设校园网达到143个,全市中小学微机台数达到18778台,机生比达到1:1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盖率达100%。组织近万人进行“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工程”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实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双师型”教师培训和专业课教师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师德水平。
30年后的通化教育,职教发展势头良好,中职发展壮大。加快调整、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布局结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2005年以来全市职业教育新增建筑面积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入省百强校的地区。职业招生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加大薄弱校、偏远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4亿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万平方米,逐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积极支持和发展民族教育。近年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教学楼、综合实验楼、留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宿舍楼等,办学条件实现根本性改善。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发展。
30年后的通化教育,注重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通过“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做好市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工作,使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施“阳光分班、阳光课堂”等阳光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阳光总在风雨后”,30载教育沧桑巨变,旧貌新颜;30载教育荣誉不断,任重道远。市教育局每年获得的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和荣誉都在20余项(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优秀实验区”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市”。
如今,通化教育将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进程,积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为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加快小康社会的进程一路前行,再谱新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体制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1985年5月,中国政府《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关于地方的职责划分,原则上确定由各省(市、自治区)决定。执行中,各地基本采用“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做法。这个政策,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落到了乡镇政府头上。
❹ 求几篇读后感
天狼 本书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羊皮鼓译丛》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主要是介绍使用母语写作的当代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因此,它们实际上又是一套翻译文学丛书。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在新兴事物与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之发生的转变,现代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传统的与现代的、民族的与外来的、封闭的与开放的思想、意识、行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事件、人物性格、思维方式、生活场景等诸多方面,对生命、繁衍、爱情、死亡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并以极强的地域特色和语言的独特韵味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记得纯真少年时:书中所选的作家徐鲁的美文和励志故事,涉及了成长感悟、少年友谊、自尊自信、乡村怀念、珍惜亲情、享受大自然、亲近阅读等等主题。书中的作品主题健朗向上,充满温暖和明亮的励志精神;作品的文字清丽、雅洁、纯正,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和浓郁的书卷气。
最亮的一盏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洁的抒情散文。以少儿的成长为主题,细致描绘少儿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的亲情,友情,欢乐,烦恼,揭示其丰富迷人的内心世界。作品因为作家心中怀有的那一份大爱,而焕发着一份撼人心魄的大美。
其他的找不到啊
❺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变化与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办学条件大改变,危房校舍变楼房,现代媒体课堂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教师待遇大转变,月薪几十到几千,医疗保障尽开颜。”这是毛菊观老教师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3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笔者用此来形容通化教育也不为过。
忆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业曾是发展滞慢,举步维艰。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学堂,1949年辽东省市属中学仅有5个教学班,市属小学54个教学班共145名学生和72名教工的简朴办学条件,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赶上国家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国家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劳动的观念,对学制、教材、教学时间都作了安排,整顿了教学秩序,恢复了师范院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恢复了少先队组织、中学的共青团组织。自此,我市教育事业也步入恢复、调整和发展轨道,百业待兴。那个年月,教育经历着“拨乱反正”和“披荆斩棘”,各级各类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校舍、教学设施、仪器等办学条件和环境都处于落伍、薄弱阶段,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别。
看今朝,30年后的我市教育事业可谓蒸蒸日上,累累硕果!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科学健康的发展态势。目前,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竞相争妍,国办教育与民办教育齐头并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各级各类学校1017个,在校生达到304177名,教职工达30204人的空前规模,实现了历史上的巨大飞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之振奋,为之欢呼!
30年后的通化教育,坚持育人为首,德育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控辍工作成效显著,高考成绩逐年提高。2004年秋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进入新课程。重视教育科研,承担大量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课题。市直中学基本扫除信息技术“盲点”,开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网。全市建设校园网达到143个,全市中小学微机台数达到18778台,机生比达到1:1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盖率达100%。组织近万人进行“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工程”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实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双师型”教师培训和专业课教师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师德水平。
30年后的通化教育,职教发展势头良好,中职发展壮大。加快调整、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布局结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2005年以来全市职业教育新增建筑面积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入省百强校的地区。职业招生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加大薄弱校、偏远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4亿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万平方米,逐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积极支持和发展民族教育。近年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教学楼、综合实验楼、留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宿舍楼等,办学条件实现根本性改善。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发展。
30年后的通化教育,注重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通过“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做好市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工作,使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施“阳光分班、阳光课堂”等阳光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阳光总在风雨后”,30载教育沧桑巨变,旧貌新颜;30载教育荣誉不断,任重道远。市教育局每年获得的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和荣誉都在20余项(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优秀实验区”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市”。
如今,通化教育将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进程,积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为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加快小康社会的进程一路前行,再谱新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体制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1985年5月,中国政府《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关于地方的职责划分,原则上确定由各省(市、自治区)决定。执行中,各地基本采用“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做法。这个政策,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落到了乡镇政府头上。
❻ 《备课最需要什么》读后感
读《备课最需要什么》有感
读《备课最需要什么》,感觉获益良多。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日常备课最需要什么”,“有效备课最需要什么”,“特色备课最需要什么”和“备课反思最需要什么”。学习完这书后,让我对如何备好课有了更深入更细致的了解。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这节课,备课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是教师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然而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每个老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要使课堂生动起来,学生的学更有成效,其前提就是课前要精心地进行备课。
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不能掌握;学生知识贮备不足;学生无法理解文本含有深意的部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欠佳;师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互动……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为我解决了许多困惑。让我知道了备课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和教材,更应关注“备学生”,课前要做好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效率,才能真正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新理念,才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才能是我们的课堂成为思维火花碰撞天地、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有效的!
为了让教学设计在课堂中能够顺利实施,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以及在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以前所掌握的和学习目标有关的技能有所了解。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对教师备课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特别是在新生刚入学阶段,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在识字量,拼音等语文基础知识上有巨大的差异,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果贸然开始备课,开始进行课堂教学,一定会问题百出——教得浅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对此毫无兴趣;教得深了,学生一问三不知,课堂完全陷入沉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起点水平进行一次调查。教师可以运用摸底测验等方式,对每位同学以前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再进行仔细的分析,为之后的教学备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关注学生的练习和测试情况,对较为突出的情况进行统计,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与之相应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突破,对于个别问题则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对他们学习新的学习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备好课,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步骤。
“备课首先是备学生。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备好课,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❼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读了很多次,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读后感。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后感《读后感》。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提高课堂效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我们要做到的,作为教师上好课,做好预习,提高效率,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❽ 《一线教师》读后感
[《一线教师》读后感]
对比假期读的几本书,《一线教师》、《德育纲要》、《数学纲要》、《备课的变革》,《一线教师》还是很“直观的”,通俗易懂,《一线教师》读后感。
管老师书中记录了管老师作为一线教师,每天发生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看了仿佛身临其境,不觉中就浮现出自己做小学老师的琐事。这些琐事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学生学上的问题、纪律上的问题、团队上的问题、卫生上的问题等等,管老师设身处地地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在忙碌与艰辛中快乐地工作着,用自己的智慧,以探究的精神记录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管老师道出了我们每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的心声,同进也为我们在教学方法,管理策略作了很好的引领,对我们真是大有裨益,读后感《《一线教师》读后感》。
在书中管老师将凌乱繁杂的教师工作概括成“十个一线”:即“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
十个一线,无数个爱心、无数的智慧。
反思我们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类似的学生,我们是积极面对了,还是消极抱怨了?而让我佩服的是管老师,也是管校长,他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告诉我们,其实一线教师可以不用抱怨,其实一线教师可以很幸福。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认识教师这个工作,又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不可避免的这些繁琐事。这里不妨改一下歌词:你好,我好,全都好啊!这种心态,老师工作起来是幸福的,学生学习也是幸福的,连带起来就是幸福的大磁场!管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一线教师需要在教书的同时做个思想者,做个有心人。
〔《一线教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