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语文成才之路答案

语文成才之路答案

发布时间:2021-02-25 13:14:41

❶ 成才之路 阶段测试一答案 人教版

第一章综合测试A,right?
dacdababbbbb
13.123 14.3√3/4(l^2-h^2) 15.l不包含于a 16.4/21
17

❷ 求高一语文成才之路答案

2014高中月考题库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来羞辱公孙弘,以观察他的反应。公孙弘拜见了秦昭王,昭王说:

孟尝君的薛地有多大
呀?

公孙弘说:

百里。

昭王笑着说:

我的国家,土地纵横几千里,还不敢凭此与人
作对。
如今孟尝君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
就要凭这与我作对,
能行吗?

公孙弘回答说:


尝君喜好士人,
您不喜好士人。

昭王说:

孟尝君怎样喜好士人呢?

公孙弘回答说:


持做人的准则,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为友,得意时不愧做人君,不得意时不肯做人臣,
像这样的人有三个。善于治理天下,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其主张如果能被采纳奉行,
能使君主称王称霸,
像这样的人有五个。
拥有万辆战车的雄君,
侮辱了使者,
使者退而自杀,
也定能血溅王衣,
就像我这样的人有七个。

昭王笑着道歉说:

客人何必这样呢?我同孟
尝君很友好,
希望您一定小心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

公孙弘答应了。
公孙弘可说是不
可侮辱的人了。秦昭王,是大国的君王;孟尝君,是只有千辆战车的诸侯。公孙弘树立千乘
之国的威严而使其不受大国的侮辱,可称得上是个士人呀。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
醉著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偓:晚唐诗人。

(1)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
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
又连用了两个“一村”,
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
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
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
翁、
小舟和大雪,
这和雪后四望皎然、
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
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
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2)
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
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
(
也可答为运用
了白描手法,
语言平易,
但却景物鲜明,
画意很浓。
文字虽然很短,
却高度凝练,
寓意深长。
)
(1)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歌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
现画面。
(2)
象征手法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
赋予文章以深意,
从而给读者留
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5

)
(1)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竞自由。

(2)
红军不怕远征难,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
往事越千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换了人间。

【答案】

见课本。

五、
(2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月诗选》序言
(
节录
)
陈梦家

我们喜欢

醇正



纯粹


我们爱无瑕疵的白玉和不断锻炼的纯钢。
白玉,
好比一
首诗的本质,
纯粹又美;
钢代表诗人百炼不懈的精神。
匠人在方玉石上要雕镂出奇美的图像,
他先要有一个想象,
再要准备好一把锐利的刀,
又要手腕,
要准确地把自己的想象描在玉石
上,
因为一个匠人最大的希望、
最高的成就是在作品上发现他自己的精神的反映。
醇正与纯
粹是作品最低限的要求,
那精神的反映,
有赖匠人神功的创造,那是他灵神的移传。在他的

工程中,得要安详的思索,想象的完成,是思想或情感清滤的过程。

诗,具有两重创造的含义。在表现上,它所希求的是新的创造,是从锻炼中提选出的坚
实的精华,
它是一个灵魂紧缩的躯壳。在诗的灵感上,需要那新的印象的获取。这才是一首
新的诗的内在,
是一首诗的发现。
所以写诗人的涵养是必不可少的,
真实的感情是诗人最紧
要的元素。
如今用欺骗写诗的人到处都是,他们受感情以外的事物的指使。
其次,
要把灵感
所激动的诗写出来,
他要忠实于自己。技巧是从印象到表现的过渡,要准确适当,
不使橘树
过了河成了枳棘。

有些撒种的人,
有好的种子却不留心把它撒在荆棘里、
石头上或浅土的地方,
种子就长
不起来。诗也一样需要适宜栽培的。
正如图画或音乐,一样需要色彩或声调的设臵得宜。诗
也要把最妥帖、最调适、最不可少的字句,安放在所应安放的地方,它的声调,它的色彩,
也要与诗的情绪相默契。

为什么一张图画装上了金框就显得清楚?为什么在城外看见落日圈进一道古城墙里就
更使我们欢喜?是的,
从有限中才发现无穷。
一首蕴藏无限意义的诗不在长,
也许稀少的几
行字句就淹没了读书的海。
诗是无穷意义的缩短。
限制或约束,
反而常常给我们情绪伸张的
方便。

紧凑

所造就的利益,是有限中想到无限。诗的暗示,捡拾了要遗漏的。我们不怕
格律。格律是圈,它使诗更显明、更美。形式是观感赏乐的外助。格律在不影响内容的程度
上,我们要它,
如像画不拒绝合适的金框。金框也有它自己的美,
格律便是形式上给予欣赏
者的贡献。
但我们绝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
因为情绪不容许格律来束缚时,
还是得听任
诗的意义不受拘束地自由发展。
我们绝不是在造自己的镣锁,
我们要求规范的利用。
匠人绝
不离他的规矩绳尺,即是标准。诗有格律,才不失掉合理的相称的度量。

这些主张,差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仅仅是一种方向,也不知道那目的离我们多远!
我们写诗,
因为有着不可忍受的激动,灵感的跳跃挑拨我们的心。
惑人的新奇,夸张的梦和
刺激的引诱,
我们谨慎不敢沾染。
把住一点儿德性上的矜持,
老老实实做人,
老老实实写诗。
我们写诗,只为我们喜爱写,好比是一只燕子在黑夜的天空里飞,她飞,低低地唱,曾不记
得白云上留下什么记号?只是那些歌,是她自己喜爱的!她的生命,她的欢喜!

14

就诗歌创作而言,
“作品最低限的要求”“匠人神功的创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6

)
(1)
“作品最低限的要求”指什么?
(
不超过
15
个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匠人神功的创造”指什么?
(
不超过
15
个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诗歌“醇正”与“纯粹”的本质。

(2)
在诗作中准确反映自己的精神
(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本文借匠人雕
刻来类比诗人写诗。
上文说“一个匠人最大的希望、
最高的成就是在作品上发现他自己的精
神的反映”,
而这种“精神的反映”,
则“有赖匠人神功的创造”,
把这个意思换到写诗上
就是: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准确反映自己的精神。
)
15
.文章第二段所说“具有两重创造的含义”,具体指的是哪两重含义?
(6

)
第一重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重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各不
超过
20
个字
)
【答案】

锤炼真实的感情,
追求新的创造性的印象

准确适当地运用技巧,
完成从印
象到表现的过渡
(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隐含意义的能力。“诗,具有两重创造的含义”是第二
段开头的一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原文的话来说,
第一重含义是“在诗的灵感上,需
要那新的印象的获取”,
要追求“真实的感情”;
第二重含义是要想“把灵感所激动的诗写
出来”,“技巧”是“从印象到表现的过渡”。把这两层意思加以组织即可完成此题。
)
16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这些主张”,
从全文看,
指的是哪些主张?作者产生“这些
主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些主张有:①写诗要锤炼醇正、纯粹的想象。②要准确适当地运用技
巧,使诗的语言、形式设置得宜。③要在不影响内容的程度上规范地利用格律,使诗更加紧
凑。
(2)
作者产生这些主张的根本原因是:喜爱写诗,把诗看作生命。

(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应从前四段中去找。第①
点答案来自第一段“醇正与纯粹是作品最低限的要求”等语;
第②点答案来自第二段“要把
灵感所激动的诗写出来”,“技巧是从印象到表现的过渡”等语;第③点答案来自第四段
“格律是圆,它使诗更显明、更美。形式是观感赏乐的外助。格律在不影响内容的程度上,
我们要它,
如像画不拒绝合适的金框”等语。
第二问的答案在末段,从“我们写诗,因为有
着不可忍受的激动,
灵感的跳跃挑拨我们的心”“我们写诗,
只为我们喜爱写”,
“只是那
些歌,是她自己喜爱的!她的生命,她的欢喜”等语中概括出来。
)
17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
A

“匠人在方玉石上要雕镂出奇美的图像”比喻诗人要在诗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
感。

B
.“橘树过了河成了枳棘”指有些撒种的人不留心将好种子撒在荆棘里,以致长不起
来。

C
.“一张图画装上了金框”所强调的是在诗歌创作中恰当运用格律,能使诗更具感染
力。

D
.“造自己的镣锁”比喻拘束诗意自由发展的写诗方法,结果会影响读者对形式的需
求。

E
.“一只燕子在黑夜的天空里飞”表达着诗人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孜孜以求的爱诗之
情。

【答案】

BD(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出自第二段,“橘树过了河
成了枳棘”在文中用比喻技巧用得不好,
从印象到表现的过渡就会不准确、
适当,
而不是用
他的原意。
D
项出自第四段,
“造自己的镣锁”也是一个比喻,
指诗歌完全受到“规范的利
用”,就是说,诗歌创作必须受格律的束缚,
D
项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
六、
(15

)
18
.将下面几个短句改成以“北京地区”为开头的一个长单句。
(
可以适当增删个别词
语,但要保留最基本信息,不得改变原意
)(4

)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
不但一般民众喜欢,
一些高层次学者对作品的评价也很高。
金庸
作品如
《雪山飞狐》
等已选入北京地区今年
9
月使用的高中语文新课本。
这些作品能促进教
材的多元化。金庸小说的文笔很不错,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北京地区今年
9
月把雅俗共赏的、
文笔不错的、
一般民众和高层次学者评价
也很高的、
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金庸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新课本的新举措,
使教材内
容变得越来越丰富。

19

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
(
可调整语序,
适当增减词语
)

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
又语言简明。
(5

)
新华社记者王殊在
2007

7

6
日讲述了他在
1969

12
月被派到联邦德国首都波恩
担任常驻记者期间亲身见证的中国和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69

12
月,新华社记者王殊被派到联邦德国首都波恩担任常驻记者。在
这期间,他亲身见证了中国和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过程。
2007

7

6
日,他讲述了
这一段亲身经历。

20
.阅读下面一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6

)

(1)
写出这幅漫画所表示的主要内容。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对漫画中的争吵事件作简要评价。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勒令一些过于低俗怪异的、超越社会公德底线的商店
摘牌换名,却因为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而陷入僵局。

(2)
①“饭醉团伙”
“黑心汤圆”
“飞发走丝”
“高等发院”
“井茶局”等这些店名过于低
俗怪异、超越社会公德底线,应该摘牌换名。
②从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角度讲,也不应该乱
拟店名,
这会造成语言文字在运用上的混乱。
③作为执法部门,
既然认定别人的店名是违规
的,
为何当初又准予注册?人家挂牌了,
你又要人家摘掉、
换掉,
出尔反尔,
岂非自掌嘴巴?

七、
(60

)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

已经成功发射,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

嫦娥奔月

的传说
将变为现实。
有人充满深情地歌咏:

一轮皓月万里霜,
飞天几时还故乡。
今宵故国有来客,
人间盛世非汉唐。

中国人是有月亮情结的,皓月当空,曾惹起多少文人墨客的万般情愫:
征人思妇,望月而叹;骚人墨客,赏月抒怀。悲欢离合,离愁别绪无不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
东升西落而变化。似乎一切的忧愁烦恼统统是被月亮无端招惹出来的。

那么,
面对撩人情思的月亮,
你又作何感想?抑或有什么动人故事或见闻要倾诉?请以
“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不能少于
800
字;
③不得抄袭。

【佳作赏读】

月亮坐过的台阶

月,
你是从故园月季的肩胛上升起的吧?月,
轻轻飘落,
携着我透明玻璃质的衣裙摇曳
在清朗的夜色中。终于落到地面,无声无息地,透过斑驳的树隙,
停留在了一个石板铺就的
台阶上。

是啊,
在月亮坐过的台阶上,曾有多少文人墨客、
羁旅游子浅吟低唱。
愉悦时人们赞美


湖光秋月两相和


思念时人们咏叹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而今晚,无边的
苍穹浮泛的银光,在我的眼里徘徊成温柔的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候,从未真正体味到此
诗的意境。
这被月亮坐过的台阶,
如今也被我坐上了。
不知那时漂泊羁旅的游子是何等悲伤,
月光伤人。现在,在这清静的夜晚,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在宿舍里,我把手悄悄地伸出窗
外,掬起那一缕缕愁丝,这时,晚风吹来,心一紧,似乎被刺了一下。

我抬头一看,是它
——
乡愁。漂泊异乡的我,才逐渐领悟到诗中隐含的乡愁。这思念,
这离愁,
在夜深人静、
孤独寂寞的时候尤为清晰和真切。
多少个不眠之夜,
多少次午夜梦回,
多少次被寒风唤醒之时,
眼前总是呈现出温暖的一幕幕:
母亲细语呵护我兄妹入睡的那份关
爱,
母亲举灯为我们盖好被子的情景,
母亲为我们寻找冬衣的那份焦急,
父亲迎着寒风小心

翼翼地为我们拉好窗户的那份关心
„„
月亮是我思乡愁绪飘飞的莫名心痛。那遥远的故乡
啊,我精神上的皈依!身在异乡为异客,只把他乡认故乡。

乡愁,被挂在村头的树梢上,打了结。夏日炎炎,一群老人在树下消闲,树荫的浓郁最
终消除了酷热。桌台上的一壶酽茶,却把岁月浸泡成红色。

乡愁是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山水画,
它总是在我的梦中悄悄出现,
在我的迷茫里高高耸
起。

乡愁,是一坛陈年的美酒,在遥远的异地也会闻到它的浓香。于是,那高悬的月亮上,
到处布满了游子的气息。

每当明月升起的时候,
我深深地思念着我的故乡。
那条小径就像一条刚劲的鞭子,
抽打
着每一位游子的心。

月亮也是因为离愁,
因为思念而被人类注入深沉的感情的,
月圆的时候思念也圆,
月缺
的时候思念也缺。那一轮皎洁的月啊,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诗,
一首首动人的曲,寄托人们那
无限的乡愁。

月亮坐过的台阶,就是游子带着乡愁坐过的那层台阶。

【名师点评】

月亮成为与作者生命密切相关的一个符号。
作者懂得欣赏月亮圆缺的美
景,懂得向月亮倾诉遥寄相思之苦。月亮赐予作者神秘的梦境,唤起他灵感和艺术的直觉,
令他浑然不觉地接纳月亮的精神内涵。

❸ 成才之路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答案

书店有卖,去买 __-____有个网站上好象有,但要钱~~~~~~

❹ 语文《成才之路》必修4阶段性测试1、2、3、4、5、6的答案

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人能够主动地改造世界。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结论(图示):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8、崇高理想的作用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部分唯物论(一)重要考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物质的含义 , 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3.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阔的反作用。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从实际出发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 入具有主观能动性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 , 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3.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 , 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 识是物质的反映 , 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4. 意识的能动作用 , 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 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 , 但强调能正确反映 , 要求人类不断探索 , 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 :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5. 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 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 从物质出发 ,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 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6. 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 , 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7.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体现了认识论。

❺ 语文成才之路答案

积累

❻ 求2010语文必修五苏教版成才之路的答案

明天就考试,这东西谁猜得准啊!!!一年换一个样,我也是五年级我加你,考完试我们对答案,ok?

❼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答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的风格是鲁迅还是韩寒或是巴金
还是徐志摩。。。。。。把你的感受很好的表达出来,多写多练,多实践!

❽ 7年纪上册语文 状元成才之路答案

子数太多了

❾ 求人教版高一语文《成才之路》必修一参考答案

http://wenku..com/search?word=%B3%C9%B2%C5%D6%AE%C2%B7%B8%DF%D2%BB%D3%EF%CE%C4%28%C8%CB%BD%CC%B0%E6%29%B1%D8%D0%DE1%BF%CE%BC%FE&lm=0&od=0

阅读全文

与语文成才之路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