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论述教师如何备好课,并结合自己备课的经历,在分析自己备课的优点和不足的同时,谈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育格局的不断调整,青年教师在学校的比例增大,课堂教学改革已从“单兵”作业发展到集体合作,于是“集体备课”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教学前沿的一个时尚用语。许多学校把“集体备课”写进文件,作出具体要求,有计划、有过程、有检查,应该说集体备课是落实的、有效的,对教师的成长和个人资源的整合有着前所未有的促进,这样的备课形式,锻炼了一大批年轻教师,集体备课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中老年教师也在集体合作中吸纳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把生动的传统教学经历补充到了备课集体之中。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部分学校的集体备课只是徒具了一个形式,追逐了一时的热闹,同以前的单独备课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一、集体备课的现状
时下,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不仅抹煞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阻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是一人担纲,众人偷闲。学期初备课组将所任教的任务分成若干段落,或分配或抽签,责任上肩,任务到人,从形式上看是不错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人照搬了教案,有人下载网上教案,很少有个人独立的思考与创意,仅仅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东挪西移,完成任务了差事,教师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二是缺少环节,随声附和。教案拟定后,应该说,备课组有一个讨论会,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组内成员针对教案提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帮助拟定者精益求精,从而形成集体的智慧。但是,这个关键环节要么忽略过去,要么无关痛痒,没有从实质上整合集体的力量。使初步方案一跃而为既定方案,其结果是,教学课堂中,虽然班情各不相同,需要及时针对性地调整,但仍然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地运用。
三是反思乏力,停留于口述心记。授课结束,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有各种心得体会,一道例题,学生提出了创见性的解法,一次实验,师生有了新的发现。本可以在教学方案中预见的,却因讨论草率而未涉及。教后备课组又没及时组织总结,形成记录,即使当时感慨万端,也因停留于口述心记而作用不大,时间一长,便模糊不清,更不说下一次吸取教训了。
二、集体备课的内涵
集体备课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新的理念下,面对新的内容,新的资讯和新的教育对象而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的集思广益的一种群体性智慧整合与发挥的教学研究活动。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既要秉承传统的优秀成果,保持先进的适合校情班情的做法,又要向课程改革,力争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接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把个人的教育实践智慧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于集体合作之中。
首先,集体备课应有一个总体计划。一般地说,集体备课在备课组内先由组长执笔,拟定学期总备课计划,然后交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修订完善。计划核心要素当是各校学生的认知结构程度、心理年龄特征、区域信息常量、社会文化底蕴以及学校的层次定位等等。有了这样周详的考虑,其备课组的总计划才是可能的,也才具有一致的明确方向。
其次,集体备课要分步组织实施。备课组长根椐总规划,将各单元、各章节教学任务分配到人,组长要指导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洞察教改前沿动态,借鉴他人的典型课例和优质课教学经验,从而形成富有创见而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设计要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人”的因素放在显著位置,彻底摒弃过去“目中无人”,只有教材教参的传统观念。方案初定后,应交由小组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吸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形成集体结晶。
最后,集体备课要注重反馈,深入反思。我们常常在教完一个章节、一篇课文后,总有新的发现,或是对教材的新领悟,或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新解法,有时甚至是教材不足、教参讹误,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体会,而且一节课的内容,教师与教师收集的体会又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有一个交流平台,形成共识。备课组长遇到这种情况,要打破常规的备课组会议,趁热打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总结,形成文字。个人的感情可以在集体中得到肯定或是否定,解题的妙招可以推荐给他人,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引起预见性的关注。备课组长还可指导相关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写成教学案例甚至学术论文。
总之,集体备课应做到:“计划周详 ----环节落实----反思及时”。唯其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三、集体备课的作用
1、集体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个教师的成长成熟,总是与集体的关怀培养分不开的。过去,我们也生活在集体中,但却是一种自发行为,缺少归宿感,享受不到集体备课的成就感。即便有些教师出类拔萃,也几乎是全靠个人的艰难进取,这样的经历至少延缓了教师的成熟期。
集体备课只是学校集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教师参与最多、熏陶最多,也是直接关系到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集体备课无论是对中老年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是迅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个备课组,总是千姿万态的。有的人才情横溢,有的人活力四射,有的人待人宽厚,有的人思想敏锐。人格魅力强的,教学业务精的,业余爱好广的,齐聚一堂,置身其中,他人的优点长处,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人、熏陶着人、教育着人。同事间的交流坦诚真挚,教学上的研究各抒已见,互相关心,互为补充,个人的素养从思想政治、心理成长到业务能力都在短时期内得到大幅提升。
2、集体备课有利于备课组的成熟
备课组作为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单位,也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尤其应关注备课组自身的建设。由于备课组具有临时性特点,组内成员素质参差不齐,活动开展既要整齐一致,也要因人而异。
备课组的建设首先要立足于对每一个成员的培养,把锻炼机会呈现在教师面前,让教师通过听课、上课、评课、说课、看课 (包括光碟)、读课(杂志上的课堂实录)等一系列活动,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甚至成为校内专家或是在市县具有一定影响的人。备课组的责任就在培养教师,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同时建设自己。
其次,一个好的备课组,要有一两个灵魂人物。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全组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集体至上,团结至上的建组理念。
3、集体备课有利于科研兴校
综观科研成就显著,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校,几乎一致认为集体备课功不可没,即使是有特级教师的学校,他也是工作在集体备课中而又带动着集体备课的蓬勃发展。
对一所学校而言,集体备课是集团作战,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加强了学校领导的力度,好的集体备课组织,学校的教师一定是空前团结的。
集体备课可以较好地促进课题研究。我校“校园虚拟网的开发与应用”就是这样一个课题,不仅解决了管理、教学及后勤保障信息的畅通。也从理论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学校在这方面就全市而言,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集体备课与备课集体是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前述的现象分析及内涵与作用,已较充分地阐明了什么是集体备课,而备课集体则是高度和谐的集体备课形式,它是建立在集体备课基础之上的,有着自觉意识和行为的研究共同体,献计献策,共同发展成为备课组成员的一致追求。
同时,备课集体的外延相对集体备课要宽泛的多,它不仅是指同学科年级内备课组的活动,也可跨越年级界限,有着较强的凝聚力。下面就备课集体的形成、发展和影响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一、备课集体的形成
备课集体是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备课组的一系列教研活动的锻炼后,形成的一个由小到大,由核心成员到大众趋向的一个团队。
一般来说,备课集体是一种自觉行为,以备课组长或是某一核心人物为中轴的改变教育观念,乐于集体奉献,敢于发表创见的一群人,备课集体与集体备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是基于学校行政的需要而构建的一级业务组织,而前者则是一群志同道合又善于研究,敢于研究的群体。后者有一定的约束及指导关系,而前者则是以志趣、理想为凝聚点的。后者着眼点在于更现实、更直接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前者则更多地关注教育动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力图构建理想的教育人生,备课不仅仅是适用于课堂,更主要的是带着研究的眼光看教育。
比较之下,备课集体既密切相关集体备课,又跳出集体备课之外。我们知道,当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一旦走向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时,甚至可以跨越学校进行研究,可以文理兼容,这就是教育的境界。
如果一所学校,有那么一个研究群体存在,那么,它一定不仅是实现了集体备课,更主要的是崇尚着、融合到备课集体中。
二、备课集体的发展
备课集体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所学校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文化的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学校历史的增长,文化积淀自然增厚,但是,时间不等人,时代呼唤名师,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学校出台相应鼓励措施,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政策上、经费上保证备课集体的发展之需。
一方面加快备课组的建设,使其更多的人才迅速成长,另一方面扩大教研组的视野,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借他山之石,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备课集体的深远影响
备课集体一旦在一所学校形成,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是突飞猛进,因为备课组聚集了一批教学能手,教改精英,甚至课程改革的专家型人物。
这样的师资队伍,学生是信服的,社会是认可的,家长是放心的。备课集体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教育能力乃至学术水平,不论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的影响,还是教师在教学中达成的艺术,都会得到社会的好评。
学校拥有了这样的教师队伍,自然地声誉遐迩,而学校与名师也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表里的。名师越多、备课集体影响越大、学校形象越好,反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也带动着名师的深造发展,使备课集体的内涵更加丰富。
总之,集体备课与备课集体有着质的区别,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我们崇尚备课集体的形成并迅速成长,同时,也希望集体备课更加完善,更能培养人,特别是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⑵ 目前初级中学老师一般如何备课,备课方式是什么
如今,学校进入又一个五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必将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面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必须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来引领学校事业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十二五”(2010-20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全国、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指南,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走“教育管理人本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教育手段现代化、育人质量素质化”的发展道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升学校品位,更加彰显办学特色。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善于合作,敢于竞争,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坚强,审美情趣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人本理念,倡导文化管理,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科研品位,创造学校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将学校办成校风端正、设施一流、理念先进、质量优良的学习型、科研型、现代化、特色化的农村优质高中,力争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 推进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育人工程。
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关注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行为能力的发展和现代意识(公民意识、主人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特点,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讲究德育工作实效,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专业过硬、责任感强、年富力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完善德育考评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要进一步开展学校德育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的科学体系。
2.明确德育工作主题。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按照学段特点确定德育主题有序推进实施,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系列化、课程化、特色化。
3.拓宽德育实施渠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课程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立体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4.形成德育长效机制。积极围绕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狠抓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狠抓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以简便易行为准则,寻找突破口,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德育案例和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价值所在。
5.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深入实施自主德育,切实改革评价体系,真正确立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信任、尊重、理解的原则,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班干部、团干部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在自主德育中的作用。
6.推行德育导师制度。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按照教师和学生100%参与的原则,根据班级内教师数和学生数确定教师与学生的结对比例,通过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师生结对对象。教师负责在课外详细了解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思想困惑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通过家访或网上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共同教育的机制,对贫困生或其他特殊学生提供救助渠道,了解学生的状况,学业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今后5年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强校方针,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发展弱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坚持稳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加选修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努力推出精品课程,出版校本教材,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在全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2.创新课堂教学策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转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同行者。重视课堂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推广,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大力倡导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与研究机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教师申报、学校立项、专家评审、学生试用的办法。今后5年,开发5门左右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学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学生导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4,兼顾学生个人兴趣、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特殊地位等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开发学生研究性课题;结合各类竞赛,确立重点研究选题。学校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并实行分类管理。
6.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艺体、科技及实用性人才。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高雅艺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三)打造专业化、研究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教育理论素质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以及教学品质专业化。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应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学校培养培训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各层次优秀教师预备培养制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批在姜堰、泰州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3.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好教学和德育指导老师,协调各部门力量做好青年教师工作,制定好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计划,将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及时放到教学、管理岗位上锻炼,充实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力量,促进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4.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实施“1133”计划,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统筹安排,系统管理。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明确培养目标,延长培养时间,加强考核管理。通过3~5年努力,教师中达研究生水平10人,姜堰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10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3名,校内名师30名。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人人参与重点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2个课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教学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范畴,并作为评优、奖励、晋级的依据之一。
(四)完善科学化、动态性管理机制。
创新和进一步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化、管理工作责任化、管理过程精细化、考核评价科学化,保证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开放、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1.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成立校级、年级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设置,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岗位体系;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把学校质量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员、落实到日常工作每个环节。
2.创新分配制度。完善评聘分开、以岗定酬、绩效挂钩、多劳多酬、优教优酬、优劳优酬、优管优酬机制,全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部门、年级组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理顺部门与年级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关注细节,注重过程,突出绩效,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4.实行动态人事管理模式。根据奖先促后、追求适合的原则,依据学校有关考核的综合情况,实施各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保持学校人力资源的调配最优化。
5.构建“文化管理”格局,激发共同遵从的校园价值取向,形成“发展学校、成就未来”的清晰办学理念,优化自然环境,和谐人际环境。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努力实施和谐、透明,充满文化底蕴、饱含人文关怀的智慧管理。
(五)建设交互性、数字化网络平台。
1.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让所有教师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实现校园数字化升级。重视硬、软件建设与改造,逐年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整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图书信息中心,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全面的网络互动化、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工程,建成校本资源库及课件研发制作室,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市的领先水平。
3.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包括智能办公系统、教学及管理系统、家校互联系统、家长信息自动传发系统等,探究远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效能。
(六)开展全员性、草根式教育科研。
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方向,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实施教师成长三年规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1. 克服“功利主义”干扰,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完善教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推动教科研向应用和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转变,建立学科交*、队伍整合、资源共享的教科研体制,完善教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制定和完善“教科研立项制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等教科研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校本课题研究。
2. 坚持“草根研究”法宝,构建开放的教科研网络。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开放式的学校教科研网络,为教师获得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类公开课、论文评比、课题研究、学科基本功大赛、专题论坛等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了解教改信息,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鼓励教师积极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 紧扣“课堂教学”改革,回归务实的教科研本源。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围绕“教学有效”“课堂高效” 开展广泛的校本专题研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高度重视教学反思,每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科室要及时展示优秀的专题研讨案例,并做好论证推广工作。各年级要大胆设立 “教改试验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争取在“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出成果、创特色。将教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考核内容之一,对教育教学研究成绩优异者实行重奖,从而大力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
(七) 锤炼高品位、特色化校园文化。
文化性是学校的重要特性,是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一流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学校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成为文化圣地。今后几年,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生态化、人文化的学校
1.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根据学生发展兴趣、特点,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使学生社团成为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强大动力源、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
2.培育高端精品文化。学校制定经典阅读计划,推荐必读、选读书目,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通过举办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经典、亲近经典、理解经典,要求每个学生高中三年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范围内系统、深入地阅读3~5本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3.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注重学校形象设计,以更生动的时代形式反映学校精神。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凸现学校人文特色,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将校园变成一本鲜活教材,激励师生斗志,不断地追求卓越。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建设,烘托学校人文特色,将校园变成一座生态化的公园,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营造一个宏伟典雅、充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文明气息的花园式学校,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发挥示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让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规范宣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建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办好“职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面展示教职工的才艺,充分愉悦教职工的身心。
6.办好 60周年校庆活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建立较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
(八)提供高质量、人性化后勤服务。
探索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经验,加快学校后勤保障建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迅速启动学生食堂新建工程和运动场升级工程,一年内建好学生食堂和运动场。
1.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工作效率高的后勤保障队伍,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继续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3.强化成本意识,注重精细管理,创建节约型校园。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堵塞浪费漏洞,加强环节监管,做到物尽其用。
4.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生态校园”。重视环境育人功能,精心打造一流育人环境,努力实现绿色满校园、处处闻鸟语、四季有花香的绿化美化效果。将绿色理念拓展到教育、教学、管理各个领域,实施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程和绿色后勤,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保障监督机制
制定和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制定过程须广泛征求意见,经专家论证,教代会通过,最终形成共识。为此设立以下保障条款: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规划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大问题,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寻求政府、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外部支持。
(二)机制保障
加大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工了解规划,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增强执行实施规划的权威性、自觉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此规划高效开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促进校务公开。
(三)物质保障
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编制每年预算。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率。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用于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设施配置、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对外交流等。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最大效益。
⑶ 教师该怎么实现自我成长
怎样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几点建议
我概括为五字成长模式----定、学、磨、思、创
1、定------定位、定向、定标。即找准立足点,确定发展方向,明确奋斗目标。
我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岗位?这是每一名新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实的岗位就是当前的立足点,就是发展的原点。作为新教师就是要客观的思考自己的现状,了解自己的要求与职业要求的距离,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的岗位,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好的出发点,由此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
目标应该有层次—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没有大目标,就没有气势,没有中目标,就没有精神;没有近目标,人就不勤快。
首先要争取作一名合格教师----做自己认可、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学生认可的教师;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做自己满意、领导、同事赞赏,教学小有成就的教师;作一名知名教师---成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有一定的教学成果的教师。
关注学生----关注自我----关注评价----关注学生,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境界。
例如,新教师开始往往更加重视熟悉教材,摸索教法,追求好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的基础是教师职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关爱学生。每一位新教师都需要把握住这一点。当出现教学效果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结果时,怎样考虑问题?不能一味埋怨学生,而首先应当承认自己的经验不足是第一位的原因。要注意在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框架中具体考虑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式。
2、学----实学、师学、书学。即在实践中学,向有经验的教师学,向书本学。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自己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体验,一定要注重积过程性资料累---备课纪录,班主任工作记录,教后记,典型作业批改,典型课堂实录,典型学生情况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积累本身就是学习。
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一是向身边的教师学,学备课,学上课(跟踪性听课),学管理学生,虚心一点,勤快一点,多问一点,少说一点,必有收获。二是向外边的教师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观摩课、示范课,参加研讨课活动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向书本学习。我建议大家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作为走上教师之路的启蒙读物,注意结合实际精读相关内容,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够加以通读。当然,与所教专业密切相关的书也要踏踏实实的读,还有新课改方面的指导书也需要选一两本一读。我建议大家选择教育刊物的时候,自选《教师博览》甚好,《人民教育》《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以及学科专业杂志,其中不乏有启迪性的文章,对指导自身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希望每一名教师都有一份自己喜爱的教育刊物。
3、磨----模仿、琢磨。即模仿有经验教师的做法,琢磨有经验教师的做法。积极投入新课改实验,在课改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
模仿。模仿有经验教师的做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当然,不要简单模仿,而是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一定要模仿效果好的做法,同时还是能够引发自身共鸣的做法,即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做法。以尝试教学法为例,尝试教学法的基本要点是“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前提是“相信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尝试学习,并且能够成功”。基本程序是“出示准备题,确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第一次尝试(学生自学课本、尝试做题,教师点拨指导,第二次尝试,课堂小结。”把握了尝试教学法的基本要点,各个学科都可以根据这个原则设计教学,从实际出发运用的得法,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济南燕山学校的反思探究教学法、济南市文化东路第二小学尝试探究教学法等都是很好的范例)。还有解放路第一小学的和谐育人、自由读写,燕山学校小学部的阶梯式教学,历下实验小学的学科足迹式评价,济南五中的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琢磨。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是显性的,其背后往往有着更加深厚的功底,需要学习者认真琢磨。“功夫在诗外”,道理是相通的。仍以尝试教学法为例,其创立者邱学华先生16岁即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从师于刘佛年教授,毕业后留校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以后又到师范学校、教科所,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一线教师一起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为一线教师所掌握的、简便易行、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历经二十余年,使“尝试教学法”逐步成熟起来,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们无论模仿、借鉴哪一种做法,一定不要仅仅学一点皮毛,要“法乎其神而略其形”,琢磨其神韵,努力做到不仅形似,更要神似。
新课改强调,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切实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什么是自主学习,怎样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都是我们在新课改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我们完全可以在切磋与琢磨的过程中,尽快的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4、思-----思考。即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即积极争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专心读一点书,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课前思考其实就是怎样实现有效备课的问题。我历来主张,一定要整体备课,整体把握教材位置,整体把握学情。然后思考具体的实施步骤。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一句话要因学定教。这是课前思考的主要问题。
课中思考就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认真落实教学方案,一方面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课堂组织与教学的策略,一句话注重实效。
课后思考就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做好教后记。教后记什么呢?第一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兴趣、习惯的培养,学习的效果、效率等。第二反思教学方法,师生课堂上的交往情况的效果。第三反思教学内容的处理情况。或者是记录自我感受最深刻的某一方面,学生个例,突发事件,处置策略,达到的效果等。
参与课题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新教师经验不足是现实问题,但是面对实际容易提出问题可能又是一个优势。课题来自问题,来自实际中确实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把问题转化成课题,明确目标,确定方法,研读相关理论,及时总结经验,发现新的规律(不一定是大规律),这样的过程古人称之为大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当然,如何将教学实际问题转化课题研究,也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怎样对待实际现象或问题,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应该说这是一条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5、创-----创业、创新。即抓住机遇、打牢基础;解放自我,开拓创新。
按照当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规律,一般教师成长需要经历四个时期,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当着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进入了适应期,上边谈的“定学磨思”四个方面,很大成分都是强调如何积极适应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有人说“一年上路,三年成熟,五年成名”,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适应与发展、创造不可以截然分开。在前进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创造。
怎样发展,怎样创造?
抓住机遇,打牢基础。机遇可遇不可求,所谓抓住机遇,首先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凡事勤快一点,主动一点,开放一点,虚心一点。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我个人体会打基础的东西,必须认真地对待,不妨先集中于一点,除了刚才提到的《给教师的建议》外,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更是一个值得发掘的宝藏。我建议大家试一试,读一点,背一点,“先读后背、背而后思、思而后悟、悟而后弘”,贵在坚持,必有收获。可以定一下量,比如“三个一百”,即每天背一百字,背一百遍,得一百分(只要坚持做了就是一百分)。可以带动学生一起背。推荐内容,《大学》、《劝学》、《学记》、《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不管做什么,要以激励为好,比方说背诵,运用升级的要求可能就比过关的要求,效果会好一点。可能我们会说没有时间,时间紧是事实,但是只要想抽还是一定能抽出来的。当然更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急功近利必然导致肤浅”,打牢基础不可以急功近利。
解放自我,开拓创新。我认为一个善于解放自我、开拓创新的教师,一定是努力提高自身人格修养的教师,说到底,教师是靠人格育人。要关注学生,就要跳出自我,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解放”“创新”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玩花架子,而是善于钻研,往高处攀登,努力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课要常教常新,事要常做常新。保持一个常新的心态,总能够找到创新之路,取得事业的成功。
更多详情请点击:青海教师考试网http://qh.zgjsks.com/
⑷ 跨越自己的作文600字长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奥运会举办的权利。
在迎接奥运会到来的这段时间里,不管是谁都在努力拼搏,努力奋斗,努力争取,努力学习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无处不在鼓舞着每一个人。奥运明星刘翔:2004年110米栏金牌获得者。直到现在,他每天都在跨越自己刚刚取得的最好成绩。在他做的广告里,他说:“我能更好吗?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和他一样,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断地在跨越自己,每天老师都会留一张试卷回家做,但并不要求做附加题,可我会把附加题全做上,不管难与不难。因为我相信,我能更好!有时遇到困难,我就跨越它;遇到挫折,我一样也会跨越它!
姚明:中国的优秀篮球明星,他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他每次打球时,都在改善自己(为自己找出毛病,错误),更好地而又更快地提高自己。我们现在总在做题签,每次发下来我都会平心静气地想一想,错了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才能不错?下次怎么办?我相信自己是最强的。‘我能更好’是姚明说过而被我引为座右铭的话。
超越自己,跨越自己,相信自己,永远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能更好!”
⑸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之教师如何备课
学本式教学模式就是课堂上关注学习的主体,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回活动,通过自主探究答,合作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类学习活动,避免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在做中学。
⑹ 幼儿教师的教案怎么写呀
一、教材的选择 我们选择教材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一节课的内容深了、浅了、多了、少了,都是不恰当的,只有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先发制人,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制定原则上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一个活动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 1、认知 2、能力 3、情感 如儿歌《过桥》的目标是: 1、学习口齿清楚、声音自然地朗读诗歌。 2、尝试简单地仿编。 3、体验活动的乐趣。 目标1 学习朗读、学习儿歌是知识层面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目标2 尝试简单地仿编是能力层面的,是能力的提高和锻炼; 目标3 体验活动的乐趣是情感层面的,是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⑺ 以跨越自己为题目的作文700字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奥运会举办的权利。
在迎接奥运会到来的这段时间里,不管是谁都在努力拼搏,努力奋斗,努力争取,努力学习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无处不在鼓舞着每一个人。奥运明星刘翔:2004年110米栏金牌获得者。直到现在,他每天都在跨越自己刚刚取得的最好成绩。在他做的广告里,他说:“我能更好吗?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和他一样,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断地在跨越自己,每天老师都会留一张试卷回家做,但并不要求做附加题,可我会把附加题全做上,不管难与不难。因为我相信,我能更好!有时遇到困难,我就跨越它;遇到挫折,我一样也会跨越它!
姚明:中国的优秀篮球明星,他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他每次打球时,都在改善自己(为自己找出毛病,错误),更好地而又更快地提高自己。我们现在总在做题签,每次发下来我都会平心静气地想一想,错了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才能不错?下次怎么办?我相信自己是最强的。‘我能更好’是姚明说过而被我引为座右铭的话。
超越自己,跨越自己,相信自己,永远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能更好!”
⑻ 大学教师怎么自我成长
怎样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几点建议
我概括为五字成长模式----定、学、磨、思、创
1、定------定位、定向、定标。即找准立足点,确定发展方向,明确奋斗目标。
我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岗位?这是每一名新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实的岗位就是当前的立足点,就是发展的原点。作为新教师就是要客观的思考自己的现状,了解自己的要求与职业要求的距离,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的岗位,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好的出发点,由此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
目标应该有层次—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没有大目标,就没有气势,没有中目标,就没有精神;没有近目标,人就不勤快。
首先要争取作一名合格教师----做自己认可、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学生认可的教师;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做自己满意、领导、同事赞赏,教学小有成就的教师;作一名知名教师---成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有一定的教学成果的教师。
关注学生----关注自我----关注评价----关注学生,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境界。
例如,新教师开始往往更加重视熟悉教材,摸索教法,追求好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的基础是教师职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关爱学生。每一位新教师都需要把握住这一点。当出现教学效果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结果时,怎样考虑问题?不能一味埋怨学生,而首先应当承认自己的经验不足是第一位的原因。要注意在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框架中具体考虑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式。
2、学----实学、师学、书学。即在实践中学,向有经验的教师学,向书本学。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自己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体验,一定要注重积过程性资料累---备课纪录,班主任工作记录,教后记,典型作业批改,典型课堂实录,典型学生情况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积累本身就是学习。
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一是向身边的教师学,学备课,学上课(跟踪性听课),学管理学生,虚心一点,勤快一点,多问一点,少说一点,必有收获。二是向外边的教师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观摩课、示范课,参加研讨课活动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向书本学习。我建议大家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作为走上教师之路的启蒙读物,注意结合实际精读相关内容,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够加以通读。当然,与所教专业密切相关的书也要踏踏实实的读,还有新课改方面的指导书也需要选一两本一读。我建议大家选择教育刊物的时候,自选《教师博览》甚好,《人民教育》《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以及学科专业杂志,其中不乏有启迪性的文章,对指导自身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希望每一名教师都有一份自己喜爱的教育刊物。
3、磨----模仿、琢磨。即模仿有经验教师的做法,琢磨有经验教师的做法。积极投入新课改实验,在课改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
模仿。模仿有经验教师的做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当然,不要简单模仿,而是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一定要模仿效果好的做法,同时还是能够引发自身共鸣的做法,即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做法。以尝试教学法为例,尝试教学法的基本要点是“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前提是“相信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尝试学习,并且能够成功”。基本程序是“出示准备题,确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第一次尝试(学生自学课本、尝试做题,教师点拨指导,第二次尝试,课堂小结。”把握了尝试教学法的基本要点,各个学科都可以根据这个原则设计教学,从实际出发运用的得法,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济南燕山学校的反思探究教学法、济南市文化东路第二小学尝试探究教学法等都是很好的范例)。还有解放路第一小学的和谐育人、自由读写,燕山学校小学部的阶梯式教学,历下实验小学的学科足迹式评价,济南五中的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琢磨。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是显性的,其背后往往有着更加深厚的功底,需要学习者认真琢磨。“功夫在诗外”,道理是相通的。仍以尝试教学法为例,其创立者邱学华先生16岁即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从师于刘佛年教授,毕业后留校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以后又到师范学校、教科所,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一线教师一起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为一线教师所掌握的、简便易行、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历经二十余年,使“尝试教学法”逐步成熟起来,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们无论模仿、借鉴哪一种做法,一定不要仅仅学一点皮毛,要“法乎其神而略其形”,琢磨其神韵,努力做到不仅形似,更要神似。
新课改强调,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切实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什么是自主学习,怎样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都是我们在新课改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我们完全可以在切磋与琢磨的过程中,尽快的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4、思-----思考。即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即积极争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专心读一点书,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课前思考其实就是怎样实现有效备课的问题。我历来主张,一定要整体备课,整体把握教材位置,整体把握学情。然后思考具体的实施步骤。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一句话要因学定教。这是课前思考的主要问题。
课中思考就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认真落实教学方案,一方面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课堂组织与教学的策略,一句话注重实效。
课后思考就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做好教后记。教后记什么呢?第一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兴趣、习惯的培养,学习的效果、效率等。第二反思教学方法,师生课堂上的交往情况的效果。第三反思教学内容的处理情况。或者是记录自我感受最深刻的某一方面,学生个例,突发事件,处置策略,达到的效果等。
参与课题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新教师经验不足是现实问题,但是面对实际容易提出问题可能又是一个优势。课题来自问题,来自实际中确实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把问题转化成课题,明确目标,确定方法,研读相关理论,及时总结经验,发现新的规律(不一定是大规律),这样的过程古人称之为大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当然,如何将教学实际问题转化课题研究,也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怎样对待实际现象或问题,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应该说这是一条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5、创-----创业、创新。即抓住机遇、打牢基础;解放自我,开拓创新。
按照当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规律,一般教师成长需要经历四个时期,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当着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进入了适应期,上边谈的“定学磨思”四个方面,很大成分都是强调如何积极适应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有人说“一年上路,三年成熟,五年成名”,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适应与发展、创造不可以截然分开。在前进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创造。
怎样发展,怎样创造?
抓住机遇,打牢基础。机遇可遇不可求,所谓抓住机遇,首先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凡事勤快一点,主动一点,开放一点,虚心一点。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我个人体会打基础的东西,必须认真地对待,不妨先集中于一点,除了刚才提到的《给教师的建议》外,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更是一个值得发掘的宝藏。我建议大家试一试,读一点,背一点,“先读后背、背而后思、思而后悟、悟而后弘”,贵在坚持,必有收获。可以定一下量,比如“三个一百”,即每天背一百字,背一百遍,得一百分(只要坚持做了就是一百分)。可以带动学生一起背。推荐内容,《大学》、《劝学》、《学记》、《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不管做什么,要以激励为好,比方说背诵,运用升级的要求可能就比过关的要求,效果会好一点。可能我们会说没有时间,时间紧是事实,但是只要想抽还是一定能抽出来的。当然更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急功近利必然导致肤浅”,打牢基础不可以急功近利。
解放自我,开拓创新。我认为一个善于解放自我、开拓创新的教师,一定是努力提高自身人格修养的教师,说到底,教师是靠人格育人。要关注学生,就要跳出自我,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解放”“创新”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玩花架子,而是善于钻研,往高处攀登,努力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课要常教常新,事要常做常新。保持一个常新的心态,总能够找到创新之路,取得事业的成功。
⑼ 教师的备课怎样和课件合理结合
如今,学校进入又一个五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必将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面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必须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来引领学校事业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十二五”(2010-20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全国、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指南,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走“教育管理人本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教育手段现代化、育人质量素质化”的发展道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升学校品位,更加彰显办学特色。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善于合作,敢于竞争,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坚强,审美情趣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人本理念,倡导文化管理,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科研品位,创造学校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将学校办成校风端正、设施一流、理念先进、质量优良的学习型、科研型、现代化、特色化的农村优质高中,力争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 推进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育人工程。
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关注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行为能力的发展和现代意识(公民意识、主人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特点,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讲究德育工作实效,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专业过硬、责任感强、年富力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完善德育考评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要进一步开展学校德育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的科学体系。
2.明确德育工作主题。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按照学段特点确定德育主题有序推进实施,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系列化、课程化、特色化。
3.拓宽德育实施渠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课程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立体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4.形成德育长效机制。积极围绕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狠抓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狠抓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以简便易行为准则,寻找突破口,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德育案例和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价值所在。
5.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深入实施自主德育,切实改革评价体系,真正确立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信任、尊重、理解的原则,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班干部、团干部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在自主德育中的作用。
6.推行德育导师制度。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按照教师和学生100%参与的原则,根据班级内教师数和学生数确定教师与学生的结对比例,通过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师生结对对象。教师负责在课外详细了解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思想困惑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通过家访或网上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共同教育的机制,对贫困生或其他特殊学生提供救助渠道,了解学生的状况,学业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今后5年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强校方针,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发展弱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坚持稳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加选修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努力推出精品课程,出版校本教材,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在全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2.创新课堂教学策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转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同行者。重视课堂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推广,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大力倡导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与研究机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教师申报、学校立项、专家评审、学生试用的办法。今后5年,开发5门左右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学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学生导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4,兼顾学生个人兴趣、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特殊地位等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开发学生研究性课题;结合各类竞赛,确立重点研究选题。学校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并实行分类管理。
6.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艺体、科技及实用性人才。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高雅艺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三)打造专业化、研究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教育理论素质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以及教学品质专业化。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应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学校培养培训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各层次优秀教师预备培养制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批在姜堰、泰州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3.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好教学和德育指导老师,协调各部门力量做好青年教师工作,制定好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计划,将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及时放到教学、管理岗位上锻炼,充实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力量,促进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4.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实施“1133”计划,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统筹安排,系统管理。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明确培养目标,延长培养时间,加强考核管理。通过3~5年努力,教师中达研究生水平10人,姜堰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10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3名,校内名师30名。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人人参与重点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2个课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教学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范畴,并作为评优、奖励、晋级的依据之一。
(四)完善科学化、动态性管理机制。
创新和进一步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化、管理工作责任化、管理过程精细化、考核评价科学化,保证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开放、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1.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成立校级、年级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设置,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岗位体系;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把学校质量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员、落实到日常工作每个环节。
2.创新分配制度。完善评聘分开、以岗定酬、绩效挂钩、多劳多酬、优教优酬、优劳优酬、优管优酬机制,全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部门、年级组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理顺部门与年级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关注细节,注重过程,突出绩效,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4.实行动态人事管理模式。根据奖先促后、追求适合的原则,依据学校有关考核的综合情况,实施各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保持学校人力资源的调配最优化。
5.构建“文化管理”格局,激发共同遵从的校园价值取向,形成“发展学校、成就未来”的清晰办学理念,优化自然环境,和谐人际环境。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努力实施和谐、透明,充满文化底蕴、饱含人文关怀的智慧管理。
(五)建设交互性、数字化网络平台。
1.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让所有教师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实现校园数字化升级。重视硬、软件建设与改造,逐年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整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图书信息中心,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全面的网络互动化、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工程,建成校本资源库及课件研发制作室,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市的领先水平。
3.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包括智能办公系统、教学及管理系统、家校互联系统、家长信息自动传发系统等,探究远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效能。
(六)开展全员性、草根式教育科研。
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方向,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实施教师成长三年规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1. 克服“功利主义”干扰,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完善教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推动教科研向应用和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转变,建立学科交*、队伍整合、资源共享的教科研体制,完善教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制定和完善“教科研立项制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等教科研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校本课题研究。
2. 坚持“草根研究”法宝,构建开放的教科研网络。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开放式的学校教科研网络,为教师获得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类公开课、论文评比、课题研究、学科基本功大赛、专题论坛等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了解教改信息,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鼓励教师积极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 紧扣“课堂教学”改革,回归务实的教科研本源。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围绕“教学有效”“课堂高效” 开展广泛的校本专题研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高度重视教学反思,每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科室要及时展示优秀的专题研讨案例,并做好论证推广工作。各年级要大胆设立 “教改试验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争取在“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出成果、创特色。将教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考核内容之一,对教育教学研究成绩优异者实行重奖,从而大力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
(七) 锤炼高品位、特色化校园文化。
文化性是学校的重要特性,是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一流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学校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成为文化圣地。今后几年,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生态化、人文化的学校
1.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根据学生发展兴趣、特点,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使学生社团成为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强大动力源、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
2.培育高端精品文化。学校制定经典阅读计划,推荐必读、选读书目,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通过举办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经典、亲近经典、理解经典,要求每个学生高中三年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范围内系统、深入地阅读3~5本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3.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注重学校形象设计,以更生动的时代形式反映学校精神。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凸现学校人文特色,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将校园变成一本鲜活教材,激励师生斗志,不断地追求卓越。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建设,烘托学校人文特色,将校园变成一座生态化的公园,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营造一个宏伟典雅、充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文明气息的花园式学校,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发挥示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让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规范宣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建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办好“职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面展示教职工的才艺,充分愉悦教职工的身心。
6.办好 60周年校庆活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建立较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
(八)提供高质量、人性化后勤服务。
探索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经验,加快学校后勤保障建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迅速启动学生食堂新建工程和运动场升级工程,一年内建好学生食堂和运动场。
1.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工作效率高的后勤保障队伍,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继续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3.强化成本意识,注重精细管理,创建节约型校园。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堵塞浪费漏洞,加强环节监管,做到物尽其用。
4.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生态校园”。重视环境育人功能,精心打造一流育人环境,努力实现绿色满校园、处处闻鸟语、四季有花香的绿化美化效果。将绿色理念拓展到教育、教学、管理各个领域,实施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程和绿色后勤,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保障监督机制
制定和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制定过程须广泛征求意见,经专家论证,教代会通过,最终形成共识。为此设立以下保障条款: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规划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大问题,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寻求政府、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外部支持。
(二)机制保障
加大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工了解规划,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增强执行实施规划的权威性、自觉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此规划高效开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促进校务公开。
(三)物质保障
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编制每年预算。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率。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用于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设施配置、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对外交流等。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