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有关教师对品德的备课

有关教师对品德的备课

发布时间:2021-02-23 20:56:59

Ⅰ 如何有效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备课工作

作为一名教来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源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Ⅱ 教师的职业道德内容主要有哪些

职业道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依法治教
1、自觉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2、遵守会议制度和学习制度,不无故缺勤。
3、自主学习,认真做记录,每学习一次要写一篇心得体会。
4、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爱岗敬业
1、热爱教育,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财产,维护学校利益。
2、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认真备课,严格遵守上课常规,认真批改作业,无错批,漏批,有条件时尽量面批,严格遵守教学常规,不敷衍塞责。
4、不迟到、早退、中途离开课堂,不带手机进课堂。
5、不随意发牢骚,说怪话;不传播封建迷信、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热爱学生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保持人人平等的师生关系。
2、发现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因素,严格要求学生,耐心教导,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3、坚持教学相长,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私自让学生停课、停学。
4、认真贯彻德育纲要,落实“三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5、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严谨治学
1、树立优良学风,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各项进修和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2、每人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丛书,有读书笔记。
3、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4、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突出个人专长,形成自己教学特色。
5、积极参加业务学习,认真作记录,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团结协作
1、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不做有损学校及他人声誉的事。
2、青年教师和老教师要互相学习,互相关心。科任与班主任要密切协作,共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3、向先进学习,对积极要求上进的教师给予热情支持,不讽刺、不挖苦、不说怪话。
4、在学生面前,不说笑打闹,不直呼姓名,不说有损其他教师的声誉的话,维护每一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5、理解和支持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严格遵守第一责任人制度,有不同意见,逐级向上反应,不无理取闹。
尊重家长
1、认真组织家长用好综合评价手册,主动与家长联系。
2、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
3、做好家访工作,每学期普访一次做好普访记录。
4、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不指责学生家长。
5、围绕家教主题,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集体活动。
廉洁从教
1、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
2、严格按收费卡收费,不收取学生的礼物。
3、不得用师生关系向学生家长索取利益。
4、不向学生推销商品,获取利益。
5、不利用职责之便贪占公共财产,谋取私利。
为人师表
1、遵守国家各项法律和社会公德,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
2、谈吐文雅、服装整洁,举止端庄,不使用低级庸俗语言。
3、严于律已,工作时间内不聊天,不玩牌,不下棋,不打球,不做个人私事,空节在自己办公室内备课,批改作业或学习业务知识。
4、举止文明,作风正派,不看黄色书刊,不赌博,不酗酒,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和传销活动。
5、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各室、组要把好三关(关窗、关门、关灯)注意防火、防盗,防触电。

Ⅲ 新课程对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哪些素质要求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人民教师首要的素质是对人民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产生于对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的认识和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的情感.教师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伟业,把青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一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教师的崇高目的.人民教师高度责任心表现在:1、敬业态度,认定教育是最伟大、最光荣、最神圣的事业.立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许身孺子,义无返顾.不论寒来暑往,经年累月,终身甘为“人梯”.“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矩成灰泪始干”,发扬蜡烛精神,为了培养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栋梁,那怕耗干自己也不后悔.2、律己态度.严格要求自己,胸怀大志.努力学习,博取众长.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动.3、诲人态度.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认真负责,循循善诱,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品德后进的学生,要积极、耐心地做好个别教育.4、治学态度.对教学业务精益求精,精通专业.要认真备课,认真讲课,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为人师表,师德高尚.人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是教师的知识和道德的继承者.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直接关系着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应具备以下职业道德:1、热爱学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与热爱学生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情绪必须稳定而乐观,情感应当丰富而深厚,用自己的挚爱去感染学生.把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志愿和热爱学生时情感揉合起来,一辈子教书育人.2、勤奋好学.对教学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成为学生求知的好榜样.要精通自己所任的课程,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倒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倒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应该是湖泊或海洋. 3、奋战不息,意志坚强.为了克服来自主观或客观上的困难、障碍,胜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培养自觉、坚韧、果断、能自制的意志品质.自觉地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定不移地实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以顽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难,优质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对国家的教育决策和教学改革能深谋远虑,坚决落实到行动中去.尊重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身作则,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也要耐心沉着,防止简单粗暴,防止感情或义气用事. (三)、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要能够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自身学习观念要更新,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观念更新.首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现代社会信息和最新高科技知识.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最新知识,而且能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其次是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水平.教师必须立于信息和高科技时代的前沿,迅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才能培养出高级人才.再次是教师要有很强的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要始终站在新科学文化的前沿,特别注意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的现象出现,同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操作,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素质. (四)、教师的才能和智慧.1、专门与广博的知识结构.所谓专门,是指对自己所任课程要专业精通,即要熟练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机能和基本训练,还要了解本学科的新发现、新成果,进行相应的学科和教学的科学研究,以研究者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科和教学实际问题,同时,紧跟教学和教育的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和教法的最新科研成果.所谓广博是指要懂得相关科目的知识;还应具备文体方面的特长以便组织学生活动;此外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懂得教育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卫生、安全保健及环保知识.2、运用教材教法组织教学的能力.熟悉自己所任的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努力钻研教材并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体系.同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3、正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努力,讲好普通话,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易懂、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吐字要清楚,声音要宏亮,有节奏和丰富的语调感,能引起学生听讲的兴趣和注意力.4、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能力.首先要善于组织学生,迅速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或良好授课氛围,培养好班干部和学科积极分子,不断地提出学习目标,教育全班学生文明礼貌团结一致,为实现集体好荣誉和学习奋斗目标而努力.5、准确判断和妥善处理班级问题和课堂问题的能力.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授课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提高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机智和准确判断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果断有效灵活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五)、教师的威信.有的人认为,教师对学生要“镇”得住,使学生服服帖帖,其实这是对学生生硬粗暴的征服,这种“震慑感”丝毫也称不上威严,而造成他们惧怕和躲避教师的言行.威信是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对教师产生崇敬、信任和信赖感,他们相信老师正确,把老师当作自己学习、仿效的典范.教师威信越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越好.没有威信的老师,就缺乏教育的力量.学生和周围的同事是反映一个教师威信的一面镜子.调查表明,威信高的教师具有以下优秀品质:责任心强,爱护和了解学生,知识面广,有文体特长,有组织才干,讲课口才好,教学方法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导耐心,处理管理问题和课堂问题实事求是,公正廉明,平易近人.教师的威信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对学生真心实意的教育、教导、关心和爱护. (六)、必须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品德.我们强调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师德高尚、教学观念更新、才能、智慧和威信这些高素质标准是受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他的教育思想支配和影响的.做为人民教师必须认真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第三代中央领导人的思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勤奋尽业,努力工作,就可以成为一个素质高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Ⅳ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的转变 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第二、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思想品德活动课从课的内容到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课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怎样进行中学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呢?本文仅从活动课的备课和教学结构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备课设计 备课既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又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备好课,教学设计就能够顺利进行,就有针对性性,就能完成教学目标。思想品德活动课备课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2、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我们强调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从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蔽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3、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实施了素质教育。因而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的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立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4、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能够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要做到三个整合:首先,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内容整合,一是凸显经验性,以直接经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者各类活动;第三,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第四,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二、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1、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惟一准则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更富教育意义的设计,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差异,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捕捉、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为不同学力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支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当然,在现实条件下,每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在设计教学时,还是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这是求得教学实效并节约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必然要求。2、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而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扶持。所以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还成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基地。教学结构设计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通过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活动任务的“交付”、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动口、动脑和“做中学”、“用中学”的协作参与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能力。 3、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导向 我国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学生成了“信息库”,空有着大容量的静态的“知识”,遇到实际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具体的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人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知识授受的过程,还成为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津的一代新人。 4、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中,把教学过程考虑得细一点,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是涉及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时,多一些事前的准备,应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教学结构方案不是施工的图纸,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学情做必要的情境化的调整。一些教师常苦恼于是否完成了教案或是否走完了预定的教学程序,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作为事先的计划或构想,一成不变地得以实现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点调整,更何况在今天大家都强调学生主体性、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就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进行各种教学设计。在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前,方案、计划可以调整,它们可以因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而改变。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上下功夫,还应该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如地处理各种“意外事件”。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在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一种新的课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活动课?首先应理解中学思想品德活动课的价值,接着要知道如何去备课、完成教学设计,最后及时实施教学评价。

Ⅳ 如何开展小学品德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如何开展小学品德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每个单元,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指定一个主讲人主讲,然后不同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意见,以便共享。在这样资源共享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能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帮助老师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集体协作能力。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片面注重学生的知识目标,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往往忽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清教学内容,分清重点和难点,做到难易适中,重点讲解到位,难点讲解透彻。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讲授法、举例法、实验法等等。现在学校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诱——思——释——练”四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个人初备,集体讨论,完成教案。
主讲人制定教学预案,要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参和相关的资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都要对所讲内容认真备课,做到有备而来。对于同一教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了更透彻的诠释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达到集体智慧的共享,增强集体备课的时效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要集体充分讨论。备课组每位成员,各抒己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理顺,由主讲人在教学预案“改进措施”一栏中记录下改进措施,经过再加工形成教学实施方案,其间也会有很多分歧,甚至争论,就是在这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锤炼。
集体研讨结束后,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结合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教案进行修正,使之更适于自己的风格和学生风格,以便更好地授课和提高课堂效率。
四、课后反思。
课程讲授完毕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终结。课后反思是总结备课阶段的内容,备课组的教师授课后进行交流,要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肯定其优点,并指出其缺点不足,以利于今后备课和总结教学经验。

Ⅵ 怎样备好一节思想品德课求解

(1)理解《课标》中的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 B、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C、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D、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的倾向,从过分重视传授道德知识转向重视促进德性发展。 E、强化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F、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教育内容是不断生成的。 (2)渗透《课标》中的新理念。 这是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的需要。鉴于观念转变的艰巨性,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一堂课时,至少重点贯彻其中一个理念。而实际上,这六个理念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贯彻一个理念的同时,也就不自觉地执行了另外几个理念,我们不过是有所侧重罢了。 (3)依据《课标》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要明确教材和《课标》的关系,即教材是在《课标》的指导下完成的,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之一,而非唯一的载体。教师更需要依据的是《课标》,而不是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要面向每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课标》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内容标准,并将“具体内容标准”较详细地列在每一“二级主题”的表格当中,教师应该据此来确定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不应像以前那样纯粹地“教教材”;应该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根据实际需要重新编排或更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更好适应本地区、本学校乃至本班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用教材”。 (4)依据学习目标动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内容标准”一栏中,还规定了基本的学习目标,句子的开头都有一个关键的行为动词“理解”、“说明”、“分析”、“尝试”、“体验”、“学会”等等。例如,“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中的“学习”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具体要求是:“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那么,教师就应该遵循调节情绪的要求,考虑用引导的方法来启发学生对“调节情绪”知识的思考(包括情绪分类、情绪特点、情绪与性格关系、情绪的作用等)。并且通过学习情绪,能上升到调控情绪,达到乐观的精神。 类似的提示都很详细,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对照附录中的“学习目标的说明”,从而确立恰当的教学方法。 (5)充分利用《课标》中的案例开展探究活动 《课标》中的每个一级主题下至少都有一个活动建议,这些活动案例与教材中多数的案例比较起来,不但设计详细,从课时安排、方法步骤到讨论等等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易行,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范例。因此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案例,在保证探究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备课程资源,领会并验证课标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备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应用好实验教材。教过旧教材的教师,备课时尤其要就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即注意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改变。新教材无论在内容编排还是在内容选择上,与旧教材都有很大出入,教师要注意对比。例如,新教材《课标》构建了以“成长中的我”为主线的知识编排体系,因此,每一堂课都应注意围绕这一主题,渗透人文精神。如果有条件,学校应备有其他版本的教材,以供教师在备课时选择和利用。 同时在备教材时还应该做到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A.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B.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活动。 (2)提出教材修改建议,验证课标在教材中的体现 验证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际操作中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是实验区的任务之一,也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因为只有通过教师们具体的实施,才可能使教师处于教学的第一线,在使用新教材的实践中,能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现教材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内容编排的不科学性、表达不明确或错误之处,为探究活动设计更佳方案等,为修改教材、验证《课标》提供第一手的证据。 (3)备其他课程资源,选择与目标更为贴切的资源 准备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用具等,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视频、图片等,教师必须在课前经多次播放和演示,才能在课堂上实施。重要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学校现有的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室、挂图、模型、图书馆等);社区或学校周围的课程资源(如社区、敬老院、残联、自然保护区、学生家庭等);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家长等)。注意充分考虑这些课程资源的作用,使物尽其用,将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使思想品德学科富有学校或地方特色;同时,也会在极大程度上构建和充实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备学生,明白学生是课堂的主题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1)备学情 教师应通过各渠道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既表现在智商上,又表现在情商上。这就决定了他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深度上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迟一些。因此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备学法 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课标》研制组强调,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此次思想品德课程和教材改革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的成败所在。 《课标》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总之,应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备教师,体现课堂指导者的指导作用 (1)备观念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革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教学行为习惯。“态度决定一切”,观念不转变,课程改革无从谈起,教师在工作之余,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领会课改精神;自觉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和资料;研究《课程标准》,以研究的态度参与课程试验;正视自己教育教学中需要改革的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重视自身的角色转换,努力把观念转化为行动,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单向“传授”,学习也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应成为“导学”,教师不能再坐享“师道尊严”,也不该再单纯充当“红烛”或“春蚕”。因为,教学需要“双赢”。 (2)备教法 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不等于否定。 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应该保持和发扬,关键是如何运用。例如,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法,在新课程中运用时,教师考虑更多的应该是“讲什么”、“怎么讲”?是过去那样的口若悬河,还是适时、有效的引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 (3)备弹性教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A.将教学环节设计成可以移动的“板块”。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延伸、课堂小结,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如果说“新课导入”、“新课展开”、“巩固延伸”没有多大的移动余地的话,那么“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移动余地就相对较大。复习铺垫从教学内容来看,更多的是与新授知识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这一环节不是非要不可,可视学生的情况取舍;这一环节也不一定要放在导入之前,也可以放在导入之后,甚至放在新课展开以后。这里决定教学环节次序变化的因素就是课堂上的学生行为。如果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新知识,这个环节显然是多余的了;但如果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于需复习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就可以再次铺垫。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于复习铺垫的内容,只是作为一个准备随时可用的板块,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 B.将中心环节设计成可供选择的方案。自主探究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在自主探究环节,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成可供选择的方案,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进程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C.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何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五、教后反思,做到前事之鉴,后人之师 每堂课上完后,教师应及时反思。其目的有四:其一,检查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所用的教法、学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何优点,什么环节需要改进,并最终形成新的课堂设计,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其二,验证实验教材和《课标》的可行性;其三,为课题收集素材。其四,为下一节课或者类似目标、知识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提供经验与教训。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具体来说,教学反思应该包括四个部分。 一思:思考教学重难点的实施情况。 二思:上课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 三思: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适用。 四思:方案实施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反思总结出课堂的成功之处与应改进之处,并及时做好记录,以便今后教学可以对照和改进

Ⅶ 对教师德育教案的评价

德育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作为德育教材,不要说一出版,就是在刚刚酝酿要形成文字时就已经滞后了。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德育教学心得,欢迎查看。
德育教学心得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方便快捷,人们的思想道德及对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育课堂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教学效
益差”的困境.
现行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对于引导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教材的局限
性,以往的德育课堂出现了一些弊端。

德育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作为德育教材,不要说一出版,就是在刚刚酝酿要形成文字时就已经滞后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教材的变
化远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从而形成理论和实际脱节。不同的学校学生的特点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德育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讲解难免会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
接受的东西却很少。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来学习德育,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率,这学期张主任带领我们进行了德育教学课改活动,虽然任务艰巨,备课量难度
加大,通过一学期对十二个专题的讲解,从学生那里得到证明我们进行的课改是很有成效的,为此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对于如何上好德育课有了更新更多的认识。

每个人对一节课的评价和衡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尺度。一堂好课有它自己的基本要求,但是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我认为一堂德育课最起码的应
该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得到一些感悟、引发一点思考。如果所教的学生能在德育课堂上有这三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德育课堂是成功的。

一、 让学生懂得一些道理

这个道理包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道理、科学道理、人生道理等等。德育课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从小倍受溺爱及社
会环境的影响,致使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尊重他人及尊重他人的意义,进而不知尊重老师和课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每一堂课的前五分钟开展了对学生的习礼活动,这
一活动包括让学生提前一分钟静候老师的到来、迟到的同学要敲门向老师报告、准备好书本笔、上课下课时要起立问候老师、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上课
时不要接打手机等。通过这些规范,学生增加了对德育课堂和德育老师的重视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德育课的学习中,学生也会把在德育课堂上的好的行为习惯带到
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了全校的课堂教学效果。

除了让学生学习礼仪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在每个专题的讲解重都通过创设与学生贴近的情境,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如在讲生命教
育这个专题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
鱼。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拣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把它们仍回大
海。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仍?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讲完之后我让学生假设他们是这个散步的人,看了小男孩的举动并听了小男孩的回答后你会怎样做,很多同学都说他也会跟着小男孩一起把尽可能多的小鱼扔回大海,并知道了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命,活着就是幸福的,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二、 让学生有所感悟

感悟包括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爱的感悟、心灵的感悟。学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了,才是接受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我们的课才是有意
义的课。我在讲宽容这个专题时,直接把这个专题的题目命名为感悟宽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宽容,我首先是让学生理解宽容,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知道宽
容不仅要宽容你的亲人、朋友,更重要的是要宽容你的敌人。其次,是让学生懂得宽容的意义,我通过陶行知的“四块糖”、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及学生中的一些
典型事例,让学生感悟到了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学会宽容即学会容人之长,容人之短等等。通过以上的设计让学生真正的感悟到了
宽容并在以后的生活重能做到宽容,

三、 让学生引发一点思考

课堂内容本身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老师的故事、课上即兴的事例,都能引发思考。包括自我的反省、对自己各种行为的思考等。无论是知识、道理、感悟和思
考,都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的,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教师多和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
多提一些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如,讲习惯这个专题时,让学生知道好习惯的重要性之后,就应及时让学生思考自己有那些好习惯以后应该注意培养哪些好习惯。

一堂课,一定要有一点、一个地方、一个细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学生每天要上的课很多,凭什么我们的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我们的课堂
上,就应该出现其他课堂、其他老师没能给学生的、又能让学生受益的东西。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具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的东西,能够使学
生茅塞顿开。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烦我们的课堂。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多年的教学和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我会继续在教学岗位上探索和实践,让我的课堂更加精彩有意义。

德育教学心得二:

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常常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
动地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片面地把其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
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
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
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
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
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
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现将我个人的观点陈述如下: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
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
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
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
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
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
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
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
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
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
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
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
泄;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 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二
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
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三
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
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
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
得以提高。

总之,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德育教学心得三:

学生朱进,本来成绩不错,操行尚可。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成绩直线下降。在家中想方设法骗钱,同学中到处借钱。他虽然在班级中尽管只是极少数,却有着
不可忽视的坏影响。矫正他的不良品德,不仅关系到这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对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心血,乃至长期、艰巨的努力工作。这种矫治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有难度并不是不能矫正,因为青少年学生的可塑
性很大,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一、改变认知,转化态度

认识是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行为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规
范,产生不良行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所以,矫正行为不良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认识,使他们的态度发生
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间接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
信息。当行为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
养和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要经常进行评价的示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加深,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
评价能力,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行为。

二、创设情境,感化引导

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
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的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有"捧出
一颗心来"的精神,主动改善与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从而把老师当做
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强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行为不良学生,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
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就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就会以新的集体中的一员的姿态参加
集体活动。

三、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的行为和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
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他们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诱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为不良学生转化为优良学生,就必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
响,锻炼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增强他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能不受影响、战胜不良的个人欲望和需求而
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
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曾违反过校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这种考验,可以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
己的信任,产生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
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如:教师交给行为不良学生某项任务,怎样才能使之完成得好?这就需要引导。当他们完成了任务,做出了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他
们表扬、鼓励。行为不良学生原来受到的批评、指责较多,一旦受到表扬,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迫切要求进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强与不良诱因
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与不良诱因决裂、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四、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
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
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
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认识水平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
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改变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
到学生认识上的彻底转变。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扬善弃恶,扬长避短,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教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教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时机,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其三,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行为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
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他们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
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立志脱胎换骨。

随着教育的深入,朱进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一致认为,与以前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初三毕业后,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

Ⅷ 如何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的集体备课

所谓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集体备课也是新课改的一种体现,新课改的发展就需要团队精神。
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要使集体备课更有效地进行,首先要精心组织。教研组要有计划的认真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确保集体备课的时间充裕、地点固定和内容落实。其次要做好准备。集体备课首先要有一个组织者,这个组织者就是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前要根据实际制定出备课的计划、内容和范围,立足课程标准,梳理出教学的目标、难点和重点,拟出备课要讨论的重点提纲。参与备课的教师要依据课标,通览教材,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初备,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困惑与反思。只有组织者和参与者从思想和内容两方面均作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才有内容可备,才能有效、顺利的进行。第三是要充分交流。加强交流,充分发表意见,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环节。集体备课既要有重点发言人,也要有大家的集思广益。创设集体备课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组织和引导大家畅所欲言,适时把握讨论的话题,重点讨论与交流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部分、教师个人备课的困惑、教学实践的反思等,还有部分教师教学实践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只要对大家有借鉴,都是难得的财富和智慧。第四是要充实完善。备课后的完善阶段是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分享集体教育智慧,吸纳营养,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再创造、再提升的过程。备课后的充实完善环节做得越具体,越能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集体备课才能够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Ⅸ 如何备教材——浅谈思想品德备课心得

广义上的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和音像材料,文字教材,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的自学指导书等;音像教材,如录像带、磁带、电影片、幻灯片、光盘、磁盘等。①本文主要探讨狭义上的教材,即教科书。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凡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一般都有相应的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的物化形态,教科书规定的内容限定了教学的范围,成为师生双方教学的最重要资源。②备课涉及的环节有很多方面,有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而备好教材是我们教师备课时的重要环节。备教材包括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单元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等等。备好教材将有助于我们呈现课程标准,完善实现课程目标,是我们与学生共有教学资源的重要桥梁。
首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备教材之前要始终明确我们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1、思想品德新教材体现教育内容的生成性,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发展技能的需要。新教材的内容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即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成功地体现了教育内容的生成性和有利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积极互动,有利于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改革。2、教材追求内容的整合性。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不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而是按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为主线,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内容,依据其内在关系整合为统一整体。这种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德行健康发展。3、教材的结构具有开放性。新教材呈现了或以问题为基础,或以情境为基础,或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它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将为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③了解这些特点之后,在备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环节:
一、研读教材知识结构,把握整册书的知识脉络及本框题在其中的位置
新学期开始之后,我拿到新教材后着手的第一件工作是研读教材的整体知识脉络。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总体上把握本学期教学的总体内容和思路。(在这里需要我们教师运用两种辅助工具:《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这样我们对本期要教学的单元主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能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如: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材以法律常识为主,以帮助学生能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为主题。整册书共四单元,第一单元统领全册教材,从宏观上介绍了权力义务的基本知识,后几个单元分别介绍了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崇尚公平和正义等内容。每备到一框题的具体内容时,我总会回顾这一框题在教材总的脉络中的位置,这样提高了自己把握每一框题教学内容的高度,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有清晰的整体思路。
二、熟悉本框题的教学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在这一方面,我们同样要利用好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教师如果不熟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那么在备教材时就是盲目的,十分不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运用。非常幸运,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单元都清晰的介绍了单元的地位、内容结构,以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依据和教学建议等。教师在备教材之前运用好相关用书,把握上面的相关内容的话无疑是事半功倍。
三、读透教材中每一框题的教学内容
在这里,我的心得是:看标题,读内容,析活动。
看标题思想品德教材的每一框题都有框题题目和标题,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的框题题目是: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全文有两个标题:我有肖像权和维护姓名权,只要注意这些标题就能在备课过程中把握本节课的总体思路了;
析活动新教材设计了形式众多的活动,目的是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活动是教材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材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或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自行根据实际设计活动,在活动中使用教材;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抛开教材去活动,致使教材的工具、向导、资源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为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每个活动方块。首先要读懂活动的设计意图;其次,分析活动的实际操作的步骤;最后还要考虑该活动的可行性和学生可能的反应,这样有助于我们应对在教学中应对突发状况。
四、以学科目标指导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使用新教材,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道德践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而不能只局限于讲授和讨论教材有关知识。为此,新教材使用要求教师要完成三个转换:一是要将教材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三是以教材为媒介,实现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为了实现这三个转换,教师必须深刻领悟教材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在找到二者结合点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道德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④五、反思教材,开发教材
我们备课不可能一步到位,尽善尽美,设计和实际操作总会有些许意外。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好反思工作。教师在教学后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在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上的经验和不足,短期而言,我们可以依据反思发现不足,以便利用后面的教学时间补足;长期而言,可以提高教师的备教材的能力和让新一届学生受益。
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我认为一线的教师在教材的开发上虽然不是扮演最主要的角色,但我们可以添砖加瓦: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这样有利于我们在运用教材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我们要善于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充实教材,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备好一堂课不是一件简易之事。以上是我在备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和关注的问题,希望能为其他教师在备教材时提供有益的帮助。

Ⅹ 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专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首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认知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2、了解学生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设计教法

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促进他们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4、课时计划

上每节课之前制订。它对每一节课进行缜密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5、单元计划

在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包括单元(或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分配、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电化教学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项目。

阅读全文

与有关教师对品德的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