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术要怎么备课
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离开了课堂,就远离了美术。备课时,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力争做到:学“生活”、用“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
备课中可采用以下方法体现生活化理念: 方法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如设计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表演、变魔术等等。生活情境的创设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在玩中学”的乐趣。
方法2: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设计问题
如在教学生怎样设计纸拖鞋时,提问:在设计纸拖鞋时同学们会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往往会根据已有经验回答: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式样;怎么装饰得漂亮;选什么颜色;大小是不是合脚等。然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思考,比直接灌输要好得多。
方法3:浓缩生活形式设计活动
这是行之有效的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方法之一,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首先活动的内容要体现生活性(是生活形式的浓缩);其二,活动形式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其三,活动要有意义,不哗众取宠,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方法4: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教学后点拨学生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课后让学生用花边装饰墙报、日记本,用作品装饰自己的房间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反三,是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
方法5:将信息引进美术课堂,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实物或电教媒体重现生活,使原本充满艺术的美术活动恢复生活本色,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
总之,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类知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往往具有辅助意义。
❷ 如何使用网络开展美术集体备课小结
一期来,我组在教务处、科训室的正确领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向课堂要质效为方向,以培养具有优秀审美素养的中学生为终极目标,努力打造团结奋进、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备课组形象,工作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不计得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小结如下: 一.教研氛围浓厚 开学初,我组三人都自发从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制定全面、详实、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学期结束,每人都提前写好教学工作总结,撰写经验文章(或论文),按时做好学生期末成绩考核工作。在学校教学过程管理检查中,全组成员成绩优异。 要教好书,首先要备好课,集体备课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与专业发展,促进集体凝聚力。这学期,我组坚持集体备课,每次备课组内成员都能深入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在思想,再根据本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后共同形成精品教案。 我组成员间还坚持相互听课,特别是高中两位教师之间,本期相互听课多达30节以上。每次听课,我组均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进行点评,总是努力帮助对方成长。 二.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专业引领超强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虽然我组成员共同的专业都是美术,但每人的专业领域不同,设计、油画、国画工笔、写意、书法等每位成员都有专长,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利用中午时间组织成员学习国画、练习书法,正因为平时不懈的努力、积极的付出,才涌现了省教师书画展二等奖、市书法现场赛一等奖、市技能赛二等奖获得者
❸ 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应怎样备课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必然引起我们对教学作全面反思。但课改不能仅停留在观念的变革上,它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对学校来讲,对广大教师来讲,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教学创新,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新课程下新老教材的课怎么上?实行新课程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核心的问题就归结到如何备课上。
当前,我校的师资不算紧、课程不算多,教师任务不算很重,教师为应付检查(教师应付学校检查,学校应付上级检查)照抄旧教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教案流于形式,把动态的学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旧备课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师教法陈旧、思想观念转变慢,新课改对他们来说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青年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个人喜好备课、上课,他们某些观点新奇,但得不到理论支持;骨干教师虽然走在课改前沿,但他们校内外活动多,好的观点和做法仅仅在每学期的一两次教研课、公开课中体现平时亦忙于应付。就是有些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其实质仍然是应付检查(教研活动检查)的个人备课。因为,教研组的做法一般是,把备课的任务分配给几位教师,每人承担一定量的备课任务,然后交流(交换)。这种集体备课虽有交流、自主修改,但缺少情感的沟通,缺少争论,缺少商榷,缺少思维碰撞。这样备课只是手工劳动;几乎没有经过大脑的过滤的教案,只能是财产的浪费,体力的浪费,生命的浪费。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呢?下面就新课改下的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扬弃传统的备课观,树立互动生成的备课
扬弃意味着继承和发展。备课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对教材的钻研,有对学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设计,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还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等。直面新课改,我们不能把传统的备课观一棍子打死,而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进行扬弃。如传统备课中提出的吃透两头,掌握双基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知识和技能相吻合,并不矛盾。关键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创造性的工作,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考虑进去,设计出符合新理念的方案,并在实施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对话,即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将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上课不再是执行教案者,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的互动生成者。因此,教师要树立互动生成的备课观。教师的备课,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交往的平台,具体地说:一是能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二是能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三是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四是要能关注学习的积极评价。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写成的。能成为教材,自有其价值存在与相应的精神穿透。这就要求我们备课前一定要先对全册教材内容有个简要地了解与整理,对整个知识系统有个全面的感知,再针对单位备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最终形成程序方案。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好的教材也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课标》所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牵涉到备学生情况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则需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 挑战;如果对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比较难,较为抽象难解,则要考虑是否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与坡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成功,激发良好的学习意愿。然而,备学生是一个复杂、难把握、具有较高弹性的问题,为使每节课都能确保顺利,遇到问题有个回旋的余地,教师必须做好教学时的应急预案,也就是尽可能的多想几种可能。在不断解决问题,战胜问题的创造性劳动中逐渐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使用教材还包括扬弃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与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课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等。资源的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是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应该注意的是,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而他们往往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所以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这样课堂的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四、提倡集体备课,努力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
借助于集体备课加强对课程、对教材、对教学的研究与交流,用科研提升教研,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课程改革,进而有效的帮助组内每一位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有效的集体备课,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环节:
1、个人预案
集体备课的前提是教师独自写出个人预案。每位教师生活阅历、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互不相同,因此教师钻研教材、设计个人预案时,不必写详案,而是个人在某个环节的独特见解,或是对他人教案某些认同章节的摘录、修补。个人预案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独自的教学风格,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良好开端。
2、集体研讨
在教研组里,分单元确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主题进行集体讨论。采取先逐人谈设计意图、教法学法指导、学生参与情况,即交流个人预案;再共同探讨,确立共性的东西,形成共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中心发言人把讨论过程及内容作好详尽的记录,整理形成材料并作总结发言。
3、整合实践
中心发言人从总结材料入手,把优秀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设计,融入本单元教案,诉诸笔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体详案,再分发给组内成员。这时的集体详案,虽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交流与研讨已比较合理,但每个教师的观念与行动间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老师要以集体详案为蓝本,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二次加工,并在实践中检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而完善。
4、认真反思
新课程对我们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备课中的反思,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我们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最终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出发,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
5、实践成案
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对上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的反思稿进行再实践,即运用反思稿在自己班级里进行教学,验证反思后形成的解决方案是否切实有效。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从而又进入反思与修正,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教学案例成案。从以上几个环节来看,备课确实是一个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在师师、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必然会在思维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留下真实的缺憾。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激发我们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细致分析,进行案例分析,进而面对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时,能随时提取移植,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备课也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然而,要备好课并在备课中有效的实施新课程,就得更新备课的概念,懂得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书写教案是备课,查阅资料是备课,了解学情是备课,上课后的教学反思、总结更是备课,而且是重要的环节。
❹ 小学集体备课有哪几方面
集体备课应按“定量主备——集中说评(初备)——集中说评(复备)——交流反思”四个环节进行。
首先,按照集体备课安排表确定主备人辅备人(定量主备)。其次,主备人按照备课安排表的内容对某一间课认真详备{集中说评(初备)}。再次,备课组成员对主备人的设计的某间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确定教学目标、商讨最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修改意见,整理并形成复案{集中说评(复备)}。最后,全体成员参加听课、评课(交流反思)。主备人负责记录研讨内容并做好教案整理工作,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进一步改进教案后进行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课后还要对本节上课情况进行反思,不断丰富实践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❺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内容要点;?备课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集体备课的意义;?集体备课的原则;?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误区及对策;一、备课的基本理念;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内容要点
? 备课的基本理念
?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 集体备课的意义
? 集体备课的原则
?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 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误区及对策
一、备课的基本理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备课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教具准备、资料查找、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探讨、编写教案、学案等等。备课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也有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1.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预设情境引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衔接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备课时应慎重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障碍。
3.活动的设计适合多变的课堂。于是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控课堂。
4.让学生学会反思。课后小结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评与互评的能力,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还有那些问题未掌握,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每个同学的发现与反思都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影响备课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教材和学生。我们传统的观点只注重备学生和备教材。而新课程不仅备学生和教材。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谈谈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新问题。
1.教师的理念不够“新”或“吃”得不够“透”。新课程的理念包括对教材、课堂、活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多方面的正确认识。教育的规律昭示:思想的变革是最艰难的变革。换言之,教师曾经接受的教育模式,不是一两次新课程研修学习和短时间的参与新课程改革能彻底改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新的,但由于我们的教师的理念是旧的,或是说是夹生的,那就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们的备课。到头来,课程改革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施的少;即便是实施,也是注重形式的多,重理性的少。
2.教师的知识不够“用”。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教师主要精力在学科知识的吸取上,较少注意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也不注意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新课程对我们这种传统的生存状态带来了冲击。所以,在面临新的教材内容时,我们感到了诸多困惑,一是感觉缺乏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教师通过怎样的途径、怎样的方式、利用什么时间,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其实是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和备课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教师就无法真正的应对新课程改革。
3.教师的能力不够“强”。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文化知识,最终都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学中。具体说来,新课堂要求教师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发起并维持课堂的多向活动;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备课前,教师的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求凸显。过去教师的课程资源来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参,知识结构就是教材先后编写顺序,对新课程的新教材来说,这一套已经是行不通了,因为内容已经大大增加,教师首先必须学会选择,然后教会学生选择。
4.教师的时间不够“花”。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完成从思想到行为方式的变革,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的:从书上学、从网上学、与同事一起探讨学、走出去学、引进来学等等。这都是备好课前题。实际上,我们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真正做到这些的,自然备课质量就受到影响。
特别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因为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还不熟悉,教学的环节还不熟练,所以经常把教师上课的每句话、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甚至哪里需要停顿,哪里是重音等等都烂熟于心,甚至写在教案上。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常常是“眼中无人”的,一节课几乎就是自己“背课”的时间。
要解决这一问题,青年教师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积极融于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应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从而使备课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
1.备好课前课
课前备课宜粗不宜细。预设的教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
2.备好课中课
课中的备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3.备好课后课
课后备课要多样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写教后录?教师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明确撰写的支持路径,这样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录的高质量。
(1)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反思: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从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反思: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从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反思: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从学生活动方面进行反思: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从目标达成方面进行反思: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