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语文老师注重对学生文化道德

语文老师注重对学生文化道德

发布时间:2021-02-21 21:15:56

㈠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本身可谓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学生们在阅读学习成语故事中积累语言、在学习神话故事中感受神奇、在浏览学习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让学生们阅读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丰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传播,不禁由衷的赞叹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作为教师的我们,教给学生一些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一.教学汉字之形,感悟汉字之美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等之分,对于出入学的学生,我们当然不可与他们讲这些,那么做学生会觉得无聊,甚至对汉字产生厌烦,所以,我们不妨在学生学习汉字之时,给他们讲讲关于汉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猪”,但是涵义不同 ,“猪”在今天代表又脏又笨,但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为什么呢?中国人从古代就喜欢猪,也喜欢养猪、吃猪肉,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聪明又勇敢的。
又如: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恭……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再如,低年级的看图识字教学,图与字自然有些许相似之处,所以在学习时要先出示图,再与字进行比较,这样便于学生识记字形。通过此,学生不但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还会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从而乐于学习。
二.教学古诗之意,体味诗人之情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得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由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三.诵读经典韵文,完善人格品行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产。虽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易于诵读,脍炙人口。据说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不止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它更是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诵读《三字经》,起初只是觉得它易于上口,未曾多加关注,可是时间久了,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厚了起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三字经》的诵读。也因此,诵读《三字经》便成为了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组织学生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来说说在诵读《三字经》中收获了什么。如“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为了孟子的发展而三则其邻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便又告诉我们环境固然重要,但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过《三字经》的诵读,学生们不仅吸收了诸多知识,还懂得许多为人的道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不只这些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方法来教会学生感知感悟,从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各项教学中。

㈡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呢?
一、 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曾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经典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强盛的顶梁柱。
二、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真心悦纳书籍,与书籍成为好朋友,享受读书之乐。
三、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五、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可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开展书画比赛、诗歌诵读比赛、传统美德故事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传统节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喜爱自己民族悠久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可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结合踏青、郊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熏陶。
七、通过主题班会,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本土民族精神、道德风尚、品德特性的沃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的复古,而是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无论是文学、舞蹈、艺术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是紧密结合的。通过主题班会,能够培育学生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
总之,对于弘扬这些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就应该不断学习、丰富提高自己,来完成这一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㈣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道德文化是指以文化为基本形式所体现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的道德活动和道德现象,具有道德规范和影响意义,其核心是道德价值和道德精神。
随着市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社会出现了无法回避的道德文化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控制机制弱化。非道德现象泛滥:诚信缺失、以职图利、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吸毒赌博、卖淫嫖娼……尽管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些地区的部分人群中,但是影响极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一、 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教育。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道德文化教育的一块阵地。语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道德文化的内涵,学生沉浸其中必受到深深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熏陶。像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背影》都充满着高尚的道德文化的因素。初中教材中类似的篇目很多,阅读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道德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
二、 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道德文化水平。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生活反思的过程,也是道德和灵魂得到净化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写作教学方案指导下,不仅要对写作素材用道德文化这个标准进行评判,还要根据自己的道德文化标准对材料进行取舍整合,并以自己的道德诉求对原材料进行想象、联想和拓展,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我们在设计写作教学方案时,有意识地把道德文化的培养作为指导思想,则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到高尚的道德文化的境界中去。例如,指导学生写作《一个……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确定写作对象、选材、构思、写作过程中主动自觉地用一定的道德文化标准进行衡量、评价;而在《谈道德滑坡》习作中则可以直接地由当前道德滑坡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在对若干个不道德现象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道德文化素养。
三、 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文化素养。口语交际是初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与社会成员的交流和沟通的一系列环节中,体现道德文化的内容。无论是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交际行为的体现、语言表达的效果、社交服装的设计、交际表情的流露,还是交际目的的确定、氛围的营造等,都需要有一定的道德文化作为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体现道德文化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培养道德文化素养。像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就安排了一个《说话尊重对方,增进理解》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教材不仅阐述了为什么要在说话时尊重对方,而且还提供了正反两个口语交际的案例,以说明尊重对方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训练要求。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情境进行训练,其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效果肯定是好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
虽然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平台,但是仍然需要一些其他条件的保障,像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教学和训练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道德文化素养培养中的积极性等,只有如此,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㈤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课改中,也随之产生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危害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教学实际工作,本人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新课程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些方法,以共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 教学质量 语文素养 新时期以来新修大纲、新课标的出现引发教学思想的一次又一次变革,创新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既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更重视吸取现代教学理念,使之融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之中。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但在课改中,也随之产生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危害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改革教学方法、扎实地抓好语文训练 语文教改是一个以实用为基础的开放体系。这个开放体系正好与封闭体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要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显示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我们的教改必须广泛吸收外国的先进成果,多多研究教材与教学的适应情况,研究学生心态和思维方式,坚决反对对某种传统教学思想加以绝对化、凝固化,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样才能使我们教改的范围与内容越来越广,呈现出真正的繁荣局面。 语文教学改革决不是脱离语言文字,离开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去搞花架子,搞些形式主义,而是要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所以,我们要改革语文教学,要简简单单为学生,扎扎实实抓教学。教学目标要找准,教学方法要简便、实用。语文教学要反璞归真,要在朴实的教风上下工夫。要把语文基本功落到实处。即落到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上,特别是读写的基本功。语文水平主要看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一定要求实,解决好教什麽、学什麽的问题。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好基础。一方面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打好精神底子。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既教语文,又教做人;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爱学到学好到会学。这里,一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基本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 即善于识字,善于习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既不能否定传统,又不能固守传统,所以在改革中就要求新。 求新,首先是理念新。核心是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有时代感,体现人类进步、科学发展、体现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我们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处理好使用教科书和利用相关资源的关系,后者不应是对教科书的干扰,而应是完善、补充拓展。第三是教学方式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赖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赏识。每个学生不缺少优点,缺少的是对优点的发现。教师要善于激活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学生充分投入自主学习和各项语文实践的基础。 1、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导学功能,这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的、也是最见教师功力的,是怎样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包括理解内容的、体会感情的揣摩写法的),并且自自然然地把它们纳入到教学思路中,逐一得到圆满的解决。既不能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仍然按课前设计走教案牵着学生走,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迷失了教学目标。还不能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设计两张皮一会儿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会儿又想起了教案,照着教案去教,使教学显得杂乱无章(师生一起钻进暗胡同)。教师要在应势利导上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变通。 2、教师要认真备好教学的课前设计,预设好课中设计、课后及时反思。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随时调节教学内容,及时调节教学方式。正确使用教学媒体,变静为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一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身正为范;二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一点语文教育史。有了一定的理论根基,心里就会有底,不会人云亦云:实践就会有准,不走弯路。三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多读书、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学高为师,自己知识底子厚了,视野开阔了,经验丰富了,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实践的水平必然大幅度地提升,把自己锻炼成名师。 二、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好语文训练的目标 (一)、教学内容要精。 依据年段的课程目标。教材的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综合训练等,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个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的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 我认为每教一篇课文必须认真钻研两个问题:一是训练什么,二是怎样训练。训练什么就要确定训练内容。训练内容概括地说有识字训练、词语训练、句子训练、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等等。这些训练又可分解为多项具体的项目。各个项目又有不同深浅层次的要求。当然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但也不可能只有一个训练项目,应该有重点的训练项目和一般训练项目组成。教师要根据年段训练重点,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确定训练要求和内容。要求和内容要明确具体,恰当、合理。 语文教学的精髓应该是让学生读书悟道,教师只是做个引路人。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去提高读写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结合语言训练,按年段由低到高、由简到繁,设计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体现出各年段训练的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如精读课文,一是抓朗读。读出语感,对语言的感觉。二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和关键的词句来理解的能力。三是能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四是能领悟基本表达的方法,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二)、教学内容要简: 教学三要素:教材、教师、学生。学生学习存在着许多矛盾,对教材的认识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离不开学生的自学,离不开师生的对话。学生的自读自悟,静心思考是阅读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自学要解决一个问题,不懂的问题,初步掌握的内容,找出感兴趣的问题、不懂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但防止用集体讨论、合作学习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貌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多少年语文实践经验证明,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任务。反之,就会失去语文工具性的魂。 三、把握教材是改革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著名教育家吕淑湘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则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是离不开课本的,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引导学生去感受、领略、体验祖国的语言美,诗意和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地把握教材是改革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在不同的课文中善于把握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运用语言的特点,把握教材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深入钻研教材中的语言现象,准确地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四、加强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培训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因此,要搞好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事实正是这样, 教师的职业是承先启后的职业, 教师肩上担子很重。 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本专业的系统知识,而且要具有通观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从现代社会中获取新信息,才能跟上时代节拍,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战斗作用。

㈥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不知这个是否对你有用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心”教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 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 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中营 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五心” 教育活动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更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 务。 一、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 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 、斗争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 进行“五心”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的放 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五心”教育即会 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 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 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 谋、志、智”四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这 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 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 祖国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灵,朴实的语言,果敢的行动将潜移默化为动力,成为鼓舞学生为中华 民族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优秀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在牺牲前“ 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一心想着战 友,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不正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写照吗?当同学们读到:“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 地打开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堆火柴,象一簇火焰在跳起。”无不更加庄严肃穆,更 加感动,这哪里是火柴,这分明是一个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这爱心聚集在无名战士在生命 最后时刻与死神搏斗中,这爱心体现在无名战士对战友对部队的深情厚意之中,这不是最诚挚的爱的奉献吗? 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

㈦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学生学会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就以说理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评.通过本文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习白求恩、雷风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再如,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积累.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二)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三)自我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四)自我实践
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团总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一、语文的独特魅力
我国学者张伟明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过:“语文是世间最美的一幅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想感情和品德修养共同组成了语文这门学科。顾名思义,语,就是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就是文化,包括文章与文学,文化是由蒙昧向文明转化过程中的精神活动。不管是语,还是文,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学习语文,就是学会用祖国语言进行思维活动,通过历史的、现实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活动,获得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进而为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注入力量。
毋庸置疑,语文的确是独具魅力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缤纷,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受到感染和熏陶。于漪先生讲过这样的话,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那杨柳岸的残月,赤壁的江月,让我们轻轻吟唱生命;在秀竹瑟瑟的潇湘馆、宏伟秀丽的滕王阁,我们感悟人生;“日忽忽其将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人先贤的劝导让我们倾注热情和心力追求幸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种相思刻骨的感受让我们懂得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在语文这个大世界中,有着姹紫嫣红,春光无限的好风景。丰厚的人文,美丽的语言,深邃的哲理,绵延的相思,对青少年而言,是长见识,增性情的好素材,可以诱发无尽的联想。沉浸在语文的怀抱中,道德情操必将充满灵动与清纯。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学的世界十分广阔,所以教师不仅要发挥语文基础学科的作用,还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因为学生终归要走上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他们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仅有文化知识,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是不行的,只有做到“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相统一”,学生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经过一番摸索,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进行渗透和激励的。
首先,重视课文里的形象性,通过高尚、美好的形象和画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这里所说的形象性,除了人物形象之外还包括许多其他事物的形象性。例如在我们教过的课文中,有一篇是郭沫若所写的抒情性状物散文《石榴》,此文盛赞了石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誉之为整个宇宙向上的夏天的心脏,通过石榴美丽华贵的形象,传递的是火热向上的感情;茅盾在《风景谈》里也展示了六个美丽动人的画面;还有朱自清在他的名篇《绿》里极尽对梅雨潭不同凡响的绿的衷心赞美,还别出心裁地比喻成十三、四岁的小女孩,称之为“女儿绿”。这种“绿”的形象何等清新、何等醉人啊!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形象性,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去讲解渲染,引导学生在接受这些美丽多彩的形象之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激励学生追求光明,充实自己,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其次,通过课文中正、反人物的对比、分析,去启发学生,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树立雄心壮志,报效祖国。语文课本中选进了不少小说和古文,因而形象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人物呢,千人千面,各各不同,有英雄人物,有革命志士,有芸芸众生,也有奸佞、坏人。教师在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时,一定要态度鲜明,如对屈原、文天祥,左光斗、夏瑜、刘和珍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人物,教师一定要表现出内心的赞许,仰慕和崇敬之情,以此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而对那些民族罪人,如楚怀王、南后、子兰、靳尚、南宋统治者、反动军阀及刽子手,教师则要深刻揭露、遣责,并表示出憎恨与不齿。同时,还要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答辩、质疑、采用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正反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从历史唯物的角度认识这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是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者之间的殊死斗争,是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搏斗,让学生明辩是非的同时,培养起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胸怀大志、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社会进步作出有益贡献的人。
再次,抓好课文中的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哲理性句子的教学,使学生在这些思想火花的照耀下获得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人格力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理深刻、意蕴隽永,内涵丰富,思想容量博大精深的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放过,这些都是前贤、伟人、强者、智者、勇者千虑一得的思想精华,或者是经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的思想火花,具有振聋发馈,启愚顽,指路明灯般的作用。例如:毛泽东同志所写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每逢我们在讲课中遇到类似这样的句子时,不但着重提出来讲解,向学生郑重地“推荐”,还适当地提问,甚至作简短的讨论,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还指导学生在课内外对这类句子摘抄,归类,甚至做学习卡片。待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我们有时运用课尾,或每学期专用一、二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每人三句的形式,上讲台向同学们推荐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这类句子,这种学习和交流方式是十分有益的,学生们不但享受到求知的乐趣,而且,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获得升华,增强了斗志和上进心。教师在指导这些句子的分类学习中,发现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方面是有长足进步的,从学生的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以及平时言行中完全可以看出来。这些前人先贤的思想精华确实变成了学生的精神财富,甚至座右铭。这种思想道德,精神方面的精华确实能艺术地泽进学生的头脑里,开启学生的心智,焕发学生的志气,端正学生的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方式远不止本文所述的三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渗透激励学生,养成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积极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在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程中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陈娟.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对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1).
[2]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2010(Z1).
[3]唐江澎,梁国祥.诵读:新诗教学的本真回归[J].中学语文教学,2012(03).

㈨ 小议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

闲暇时刻,掩卷沉思,追忆历史的岁月,反思自己近十年年的教学历程,特别是这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我一直反复问自己: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已经有几年了,到底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素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自我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知识、技能、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走自我创新之路,在实践和反思中走向专业化。(一)较强的道德素质语文教学过程首先是启迪人、感化人的思想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教育魅力,首先源于他做人的示范,如果教师本身思想境界不高就很难在学生心田播下师表的种子。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思想道德素质,他怎能教育出品质高尚的学生呢?怎能完成素质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一任务呢?所以说语文教师平时就应从心理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道德高尚,无论条件、环境怎样都应爱岗敬业,自觉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抱怨不气馁,形成热情、开朗、诚实、正直、乐观、温和、豁达的个性品质,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以这种较强的道德素质去影响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打下先决基础。(二)丰富的知识素养现代语文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更新知识观,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知识意识;另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建立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层复合、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学术性学科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居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层面,是最基本的教师素养。首先是优化语言、文章与文学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章读写、文学鉴赏评论、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知识、中西文学发展和中外母语教育发展的知识等。其次是一两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可以是邻近、相关的(美学),也可以是相距甚远的。教师在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素养,即“教育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语文教师更好的把握语文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教学中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处理。能帮助教师作出心理咨询与指导,心理测量与评价,以及阅读写作的需要等。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设计和教学设计的知识,直接可以应用于课堂的知识。(三)优秀的人文素质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与有机融合,是文与道的统一。人文性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语文教师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德育培养,情感孕育,意志砺炼的精神引领者,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其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即视生如子的关爱情怀。教育的核心是爱,视学生为子女,倾注全部的爱心和关怀,有教无类,关爱每一个孩子,与学生心连心,心相应,建立亲如母子(父女)般的亲情师生关系,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关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有了爱,就会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天梯,思想的纽带,交流的平台。(四)过硬的技能素养学会选择。在丰富而繁杂的教育世界中具备睿智的眼睛,选择出适合教育目标和情境的教学资源。选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材选择,二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学会表达。教育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加强的教育修养,这是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表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口语表达,二是书面表达,三是体态语言表达。学会交往。教育交往是现代学科教育中教师每天面对的活动,教育交往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要倡导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学会管理。管理意味着语文教育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各个环节。要掌握课堂管理的艺术。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培养教学监控能力。学会创新。更新语文知识结构,善于反思,善于批判,终身学习(五)深厚的审美素养美的语言,语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语言的艺术要声情并茂、规范流畅、幽默机智。美的课堂,把握课堂节奏 导入的艺术开篇引导 课堂指导 收尾诱导美的形象,语文教师的形象要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来,成为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品格高雅,有文学的熏陶,教师的阅读审美倾向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要提高语文教师素质,途径和方法很多,如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等等。不论如何,笔者认为,要始终抓住“三多”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一)广泛涉猎,多阅读。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去。教师的阅读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如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你自己没读过,你又何以去指导学生?你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我们应该确立终身阅读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提高自己的阅读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语文老师要读什么呢?我认为:一是读书,生活智慧方面的书;工具书;教育散文、教育故事;文学名著;名牌期刊等;二是读图像读网络,如经常看电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大学生辩论赛”等栏目;三是读人,走进课堂向同事学习,走进会堂向专家请教,读透学生等;四是读大自然,经常走进大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纯净与美好。(二)自我反省,多思考。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指向,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大胆实践,而且更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积极、善于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某一教学理念的运用、某一教学活动的开展等等进行反思,使自己日有所得。自我反省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师应将每堂课的成败得失记录下来,实事求是。将这些一手资料保留下来,以供慢慢分析。这些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旦得到解决,那你的教学水平在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三)自觉练功,多实践。语言是心志的表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行为是思想的再现,语文教师应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苦练基本功。一是多写。语文教师,既应该是文化的传承者,也应是文化的创造者,教师的写作在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的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思考加以认真的总结,赋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深层的文化意义;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着近距离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给学生予文化的魅力冲击。二是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语文教学。在教育领域,开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一种时代的变革,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日益成为国际语文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成为当今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关注点。语文教师要自觉的投入到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一种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海洋中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提高学习能力。三是把握机会,展示自身才华。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的自身的文字表达的优势,报道学校的最新动态、先进人物和事迹、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等;利用我们标准的普通话主持学校文艺活动,表演朗诵等;利用我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参加各级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抓住每次的机遇,积极地善待,认真地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借助这些过程,使自身不断得到锻炼,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示,素质得到肯定,让自己在参与中得到提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阅读全文

与语文老师注重对学生文化道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