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黄冈小状元二年级上册语文答案

黄冈小状元二年级上册语文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15 07:34:47

1. 二年级语文(上)最新修订 人教版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的所有标准答案在哪里找呀

二年级上册,一会儿小壮呀。

2.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冈小状元39页+一题看图写话答案

http://..com/question/982349719490693659.html找下试试看

3. 二年级语文(上)黄冈小状元第19页第7题答案

的“推敲”的讨论。

(一)第一场:和尚敲的是哪扇门?

潘志敏:唐代的苦吟诗人贾岛据说年轻时天资不佳,却酷爱诗歌,与表妹怄气后出家当了和尚,并声称写不出好诗,绝不愿还俗。一天,偶有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题李凝幽居》),其中该用“推”或“敲”,贾岛犹豫不定。后来,京兆伊韩愈问清情况,认为用“敲”字好,因为“敲”字以动衬静,更能突出夜之深、境之静。此后,许多文人墨客对此句“推”或“敲”的运用孰优孰劣,多次展开过激烈的论辩。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为用“推”字好,有利于突出夜深,寺里和尚都已歇息。一个和尚步月归寺,推开虚掩的寺门进去。
我认为,朱光潜先生与历代文人墨客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和尚敲的是哪扇门?是寺院的大门,还是隐士李凝幽居处的大门?而许多人(包括朱光潜先生)却往往断章取义,拘泥于这两句诗句的“推敲”,而没有把它纳入整首诗的范畴,从整体上予以考虑。
真的假的:我觉得这两个字各有妙处,强说其中一字胜于另一字有失公允。“敲”字从声形合一的方面确如韩愈所说胜过“推”字。从新韵读起来,“推”字要比“敲”字悦耳些。而且如朱光潜所说,“推”字更合当时静谧的气氛。
潘志敏:《唐诗鉴赏大典》说: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 ”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 ,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和尚敲的显然是李凝幽居处的门,而不是寺院的门。
《唐诗鉴赏大典》又说: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 。画家吴冠中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与‘ 宿 ’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 。”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
期待诸位辨析。
重元:根据诗题《题李凝幽居》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可以判断“僧”敲的是李凝“幽居”之门,而非寺院之门。因此,“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要妙于“推”字。对此,不难理解。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住处之门在夜间是要关上的,“幽居”(诗中指野外之住处)之门更应如此。李凝“幽居”之门,是关着的,这“僧”无法直接进入,才需要“敲”门,以通知主人前来开门;门是掩着的,也就可“推”门而入,而无须“敲”门了。至于“敲”字的其他好处,马茂元与赵昌平在《唐诗三百首》中已有妙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潘志敏:可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却认为,和尚敲的是寺院的门。相关文字如下: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我的两点疑问:
1、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改为“敲”字。(志敏评:未必人人皆知,由此段文字看,朱先生就“不知”!)
2、“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志敏评:教学此课时,我怀疑朱光潜先生是否看过《题李凝幽居》全诗,是否读过前人有关此诗的一些评论!)
我查看了不少教学辅导书籍及网上与《咬文嚼字》一文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一些教学新设计、教案),发现此前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以讹传讹。可谓:敲错一扇门,误导许多人!例如: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摘自张广祥《咬文嚼字(网友来稿)》)http://www.ruiwen.com/news/8027.htm)
道理是否真的令人信服,能否经得起推敲?
李天松:究竟敲了哪门?我个人现在的理解是可能是李凝的门。但不管是哪扇门,我们必须弄清两个问题: 1)李凝何许人?生卒何如?2)“草径入荒园”,“荒”字何解?
为什么要关注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关系到,僧到拜访幽居时,李凝是否还活着或推测出幽居是什么光景,如果人不在了或幽居不需关锁,那么也不会“敲”字更合适。从全诗来看,该诗当是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心态。从现有资料来说,李凝当是一个隐士,隐士对关锁门窗有什么讲究?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疑点是,后几句当是诗人寻访密友不见归途所见场景。后两句的景是寺中所见还是园中所见还是途中的见之景?是不是诗人寻隐后不遇,到寺中不能平静,或见园中荒芜,或是别的原因,让诗人产生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感慨?我想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楼主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潘志敏:和尚开的是哪一扇门,不应只是“推”、“敲”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反映了治学态度是否严谨,教学过程中是否提倡质疑精神。
重元: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李凝是诗人贾岛的一位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但这并不影响对此诗的理解。
此诗,题为《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叙事、写景、抒情。叙事,叙述的是诗人访问友人“李凝幽居”而未遇之事;写景,描写的是“李凝幽居”及其周围环境(前两联),以及归途所见之景(颈联),诗中之“荒”字,意为“荒野”,与“幽居”相吻合;抒情,抒发的是诗人的“幽情”(尾联)。
写夜行的,贾岛尚有《暮过山村》等诗;而写访隐者不遇的诗,诗人尚有《访隐者不遇》、《题隐者居》。《访隐者不遇》一诗脍炙人口,全诗仅四句二十个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它写诗人去山中访问一位隐者,结果“不遇”,诗中也仅是叙述了这样一件事,并未交代诗人与隐者的关系,也未说明诗人此次访问的原因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题李凝幽居》也是如此。诗人知道李凝的姓名,并去访问他,可以肯定李凝是诗人的一位友人。诗人前往访问,而未遇李凝,可见诗人当时尚不知道李凝的近况,而从尾联则可推知这李凝事实上尚在人世。李凝未死,而又不在家,惟一的解释便是他云游去了,如同《访隐者不遇》中的隐者——童子之师一般。他外出了,则其“幽居”之门关了,“僧敲月下门”,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诗,毕竟不是科学,不是纪实文学,其内容无法也无须一一坐实。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这是诗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诗的魅力所在。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前一个帖子的补充说明吧!
吴礼明:我的看法可能同潘先生有所不同。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想论诗,因为论家各站在不同的立场,说着不同的话,难免会有不相同的结论的。同是老桐城的马茂元先生和朱光潜先生,照理说,他们应该有同一的声音,但是没有,原来一个是要追求“有声有色”的画面效果,一个要寻得一种贴近作者的“幽绝的境界”。
显然诗歌鉴赏要追求的是“有声有色”的画面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古代诗歌中我们所能见到的通例。但是,从追求诗歌,尤其要联系诗人贾岛的个人风格来说,欣赏者要达成一种“幽绝的境界”,似乎还很有难度的。这样一解释(“有声有色”的画面效果),也似乎淡化了作为苦吟诗人的幽寂的心灵感受;而且,也将唐代早期的诗歌与中晚期的诗歌风格与意趣相混了。所以,我们看到了画家吴冠中——从一个艺术家的眼里看到的一个更接近自然的看法。也许在这种“诗画互涵”中我们可以寻得一些解释的玄机来。

回答者: zhangxuxin8765 - 十四级 2006-12-24 20:35

贾岛,在思考用退还是敲时,撞到了韩愈的队伍,体现其细心捉摸的特点

回答者: steven

4.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冈小状元

黄风小状元

5. 二年级语文(上)黄冈小状元第5页第七题答案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6. 谁有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二年级数学和语文上 的答案(人教版的)

答案请见 :乘法口诀,亲

7. 二年级语文(上)黄冈小状元语文52页三题答案

2. 静 净 径 境
3.诗经 唐诗 宋词 元曲
文学作品 诗歌 古诗 【静夜思】
杨柳依依 赤日炎内炎 凉风习习 雨雪霏容霏
4。比喻 夸张 拟人 双关 反问
5。对 对 错 错 错 对 对
6.中山 庐山 敬亭山 阴山 长江 黄河 楚山 长江 荷花 杏花 扬花 桃花 黑 绿 黄 绿 紫
还要吗?

8. 二年级黄冈小状元语文上册78页第一题答案

果实累累
兴高采烈
五颜六色
五谷丰登【最好不要重复】

供参考!

9. 黄冈小状元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7页第十题答案

自己写啊五一节

阅读全文

与黄冈小状元二年级上册语文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