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2006江苏语文高考试卷

2006江苏语文高考试卷

发布时间:2021-02-20 23:30:40

❶ 2006江苏的一道高考题~~~~~~~~~~~~~~~~~

自动开关S闭合和断开时,用电器分别处于工作和不工作的状态。功率=电压的平专方/电阻,所以电属阻=电压的平方/功率=220*220/400=121欧姆
另一个电阻=1210欧姆
自动开关换成是二极管,因为二极管是单向导电,在一个周期里只有一半的时间导通,所以功要乘以二分之一。

❷ 谁有江苏省2006高考语文试卷急需!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6285&pgid=112018

❸ 谁知道06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啊

江苏

作文题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专人多了,就属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嘉宾的话

这是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是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❹ 2006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江苏

作文题来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源,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嘉宾的话

这是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是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❺ 求江苏近十年语文高考试卷和答案解析

搔哥不后道,MD最讨厌的就是自己求个东西,别人要你上网找了。Y的要能上...

❻ 2006高考英语江苏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卷江苏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11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7. 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志在试卷的相庆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A. £19. 15 B. £9. 15 C. £9. 18
l.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he tickets?
A. £7. 5. B. £15. C. £50.
2. Which is the right sate for the man's flight?
A. Gate 16. B. Gate 22. C. Gate 25.
3. How does the man feel about going to school by bike?
A. Happy. B. Tired. C. Worried.
4. When can the woman get the computers?
A. On Tuesday. B. On Wednesday. C. On Thursday.
5.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shirt for the party?
A. The size is not large enough. B. The material is not good. C. The color is not suitable.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22. 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Mr. Brown?
A. He is in his office. B. He is at a meeting. C. He is out for a meal.
7. 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next?
A. Call back. B. Come again. C. Leave a message.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 What kind of room does the man want to take?
A. A single room. B. A double room. C. A room for three.
9. What does the man need to put in the form?
A. Telephone and student card numbers.
B. Student card number and address.
C. Address and telephone number.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Fellow clerks.

B. Boss and secretary.

C. Customer and salesperson.

11. What does the man like about his job?

A. Living close to the office.

B. Chances to go abroad.

C. Nice people to work with.

12.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woman?

A. She likes traveling.

B. She is new to the company.

C. She works in public relations.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 When will the visitors come?

A. In March. B. In April. C. In May.

14. How many visitors are coming?

A. 8. B. 10. C. 12.

15. What will the visitors do on the second day?

A. Go to party. B. Visit schools. C. Attend a lecture.

16. Where will the visitors go on the final day?

A. To London. B. To Scotland. C. To the coast.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What is the first word the baby tried to say?

A. Truck. B. OK. C. Duck.

18. How old was the baby when he learned to say that word correctly?

A. About 18 months

B. About 21 months

C. About 24 months

19. What did the father do when the baby screamed that word at the airport?

A. He corrected the baby.

B. He tried to stop the baby.

C. He did himself somewhere.

20. Why did the mother pretend not to know the baby?

A. She got angry with the father.

B. She was frightened by the noise.

C. She felt uneasy about the noisy baby.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各题目,从题中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 I think I'll give Bob a ring.

-- You ________. You haven't been in touch with 'him for ages.

A. will B. may C. have to D. should

22. My most famous relative of all, _______ who really left his mark on America, was Reb Sussel, my great-grandfather.

A. one B. the one C. he D. someone

23. -- I don't suppose the police know who did it.

-- Well, surprisingly they do. A man has been arrested and ______ now.

A. has been questioned B. is being questioned

C. is questioning D. has questioned

24. This new model of car is so expensive that it is ________ the reach of those with average incomes.

A. over B. within C. beyond D. below

25. --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holiday this year?

-- I'd love to. I can't wait to leave this place ___________.

A. off B. out C. behind D. over

26. The committee is discussing the problem right now. It will _________ have been solved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A. eagerly B. hopefully C. immediately D. graally

27. Although medical science ______ control over several dangerous diseases, what worries us is that some of them are returning.

A. achieved B. has achieved C. will achieve D. had achieved

28. -- It took me ten years to build up my business, and it almost killed me.

-- Well, you know what they say. ___________.

A.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B. Practice makes perfect

C. All roads lead to Rome D. No pains, no gains

29. The owner of the cinema needed to make a lot of improvements and employ more people to keep it running, __________ meant spend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pounds.

A. who B. that C. as D. which

30. Whenever he was asked why he was late for class, he would answer carelessly, always ________ the same thins.

A. saying B. said C. to say ______ D, having said

31. _________ environmental damage is done, it takes many years for the ecosystem (生态系统) to recover.

A. Even if B. If only C. While D. Once

32. -- There is a story here in the paper about a 110-year-old man.

-- My goodness! I can't imagine________ that old.

A. to be B. to have been C. being D. having been

33. I wish you'd do _________ talking and some more work. Thus things will become better.

A. a bit less B. any less C. much more______ D, a little more

34. A poet and artist _________ coming to speak to us abou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afternoon.

A. is B. are C. was D. were

35. We haven't settled the question of ______ __ it is necessary for him to study abroad.

A. if B. where C. whether D. that

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3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I knew I should have told the headmaster at the time. That was my real 36_______.

He had gone out of the study for some ___37___, leaving me alone. In his absence I looked to see___38___was on his desk. In the___39___was a small piece of paper on which were written the___40___“English Writing Prize 1949: History Is a Series of Biographies (人物传记)”.

A(n)___41___boy would have avoided looking at the title as soon as he saw the___42___. I did not. The subject of the English Writing Prize was kept a___43___until the start of the exam so I could not___44___reading it.

When the headmaster___45___, I wa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I should have told him what had ___46___ then. It would have been so ___47___ to say: "I'm sorry but I ___48___ the title for the English Writing Prize on your desk. You'll have to ___49___ it. "

The chance passed and I did not ___50___ it. I sat the exam the next day and I won. I didn't___51___to cheat, but it was still cheating anyhow.

That was thirty-eight years___52___when I was fifteen. I have never told anyone about it before,___53___have I tried to explain to myself why not.

The obvious explanation is that I could not admit I had seen the title ___54___ admitting that I had been looking at the things on his desk.___55___ there must have been more behind it. Whatever it was, it has become a good example of how a little mistake can trap (使陷入) you in a more serious moral corner (道德困境).

36. A. plan B. fault C. grade D. luck

37. A. reason B. course C. example D. vacation

38. A. this B. which C. that D. what

39. A. drawer B. comer C. middle D. box

40. A. names B. words C. ideas D. messages

41. A. honest B. handsome C. friendly D. active

42. A. desk B. paper C. book D. answer

43. A. question B. key C. note D. secret

44. A. help B. consider C. practise D. forget

45. A. disappeared B. stayed C. returned D. went

46. A. existed B. remained C. happened D. continued

47. A. tiring B. easy C. important D. difficult

48. A. saw B. gave C. set D. made

49. A. repeat B. defend C. correct D. change

50. A. take B. have C. lose D. find

51. A. remember B. learn C. mean D. pretend

52. A. past B. ago C. then D. before

53. A. either B. never C. nor D. so

54. A. by B. besides C. through D. without

55. A. But B. Though C. Otherwise D. Therefore

❼ 谁有2006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 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 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 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 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 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 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 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 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 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 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 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陆大江,大府急 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 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 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 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 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 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 “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 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祜二年, 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 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 新。槐囚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 军中肃然。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 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 洊③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 “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 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 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乡用:重用。
③游洊(jiàn):再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遇: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 责:谴责
C.斩以徇师 徇:示众
D.麾妇人出 麾:挥手使……离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B项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该句中的 “责”应解释为“要求”,全句的意思是“我们将要求他偿还侵占的军饷”。这一义项在文言文中极为常见,如“楚使者在,方急责布发兵”(班固《汉书·黥布传》)。
2.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 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王好战,请以战喻
C 不然,籍何以至此
D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 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例句中的“以”是介词,义为“用,拿”。四个 选项的句子均出自高中课本,A句出自《烛之武退秦 师》,句中的“以”是目的连词,义为“来”;B句出自《寡 人之于国也》,句中的“以”是介词,义为“用,拿”;C句 出自《鸿门宴》,句中的“以”是连词,义为“因”,“何以” 是文言文中的惯用词语,此处义为“怎么”;D句出自 《五人墓碑记》,句中的“以”是承接连词,义为“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丸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他父亲很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淳右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 级。
A、B、D三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均没有错误,C项错在“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原文的表述是“槐骑从数人于火所”,该句中的“从”是使动用法,是“使……跟从,带领”之意,而该项却把它错误地理解成“跟”的意思了。“从”的这种用法在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答案] (1)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2)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3)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句的翻译要注意如下三个评分要点:“民,吾民也”应译出判断句式;实词“振”应译为“救济”;虚词 “胡”应译为“为什么,有什么”,表现反诘语气。(2)句的翻译要注意如下三个评分要点:“罢”是通假字,通 “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民罢于征发”应译出被动句式;复音虚词“所以”应译为“用来……的做法”。 (3)句的翻译要注意如下三个评分要点:“大雨”“烈风雷电”“衣冠”均为词类活用,都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分别译为“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穿衣戴帽”。此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其它词语的直译以及语句的通畅。只有把准了上述这几点,才能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译文]
董槐,字庭植,是濠洲定远县人。小时候喜欢谈论军事,暗地里研读孙武、曹操的兵书。·董槐体貌很魁伟,额头宽阔,脸颊丰满,又有漂亮的胡须,谈论事情意气激昂,自比诸葛亮、周瑜。父亲董永,对待董槐很严厉,听说他的自比,发怒而又嘲笑他说:“不努力读书,又沾沾自喜说大话,这是狂妄的书生罢了,我不希望这样。”董槐心里觉得惭愧,就向永嘉的叶师雍求学。
嘉定十四年,被起用做广德军录事参军,百姓中有人诬告富人李桷私铸兵器结交豪杰来响应李全,郡里逮捕了李桷并把他关进了监狱,董槐审察到他的冤枉,把这事禀告给太守。大守说:“替造反的人开脱罪责,是要被灭族的。”董槐说:“当官的明明知道案件有冤枉之处,却挤兑他到死路上去来附和法律,难道法律认为那些被告的人,无论他冤枉不冤枉,都可以杀吗?”大守不听从他的意见。不久,太守因为服丧离职,董槐代理通判办理州里的事务,叹息说:“李桷确实冤枉,现在再不为他洗脱罪名让他出狱,他就没有机会活了。”于是替他推翻了判词,表明他并未造反,丈书上传,最终使李桷从牢狱中脱身。绍定三年秋天,董槐临时代理镇江府通判。到了州里,适逢李全叛乱,判军渡过淮河到了大江岸边,上级官府急忙调动州兵。、董槐当天就带领军队渡江向西进发,李全逃离,董槐才回头。嘉熙元年,出京掌管常州。到任后三天,又调任湖北刑狱提点。常德军作乱,夜里纵火喧闹。董槐骑马带领几个人赶到火场,并且询问骚乱的原因。骚乱的人说:“将军马彦直侵占了我们一年的军饷,我们将要求他偿还侵占的军饷,并没有作乱。”董槐坐在马上,召来彦直,在马前杀了他,骚乱的人又回到队伍中。嘉熙三年,掌管江州。秋天,渡江前来归附的流民有十多万人,商议的人都说:“正当用兵之时,郡地急需储备粮食,没有空闲来供养这些流民。”董槐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归附的流民如同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淳祜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当地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很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说:“我到任后,如果官员还侵吞赋税而不自我悔过,我将杀了他!”官吏于是震惊恐惧,希望能改过自新。董槐乘机清除百姓们的祸害,副将卢渊凶残狡猾不听从命令,董槐杀了他在军中示众,军中一片严肃。皇帝一天天地重用董槐,董槐谈论事务没有任何隐瞒,他的用心在于阻止国君的错误,而不足为了取悦皇帝。皇帝问及修缮太乙祠的事,董槐就回答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皇帝询问边境的事务,他回答说:“外部有敌国,就要自己考虑先自强。能自强的国家,别家就害怕我们,我们就不惧怕别国了。”董槐每次上奏,皇帝总是称好。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天色已晚,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挥手使妇人离开,对各位门生讲说《兑》、《谦》二卦。问是夜里什么时候了,学生们回答说半夜了,于是董槐就去世.了。

❽ 2006年江苏高考满分是多少啊每门几分呢

满分是750分共考5门每门150分,其中三门必考(数学,语文,英语),还有两门是在 化学 生物 物理 地理 政治 历史,从中选两门是150分一门,两门是300分,所以一共750

❾ 近六年江苏高考语文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

注意事项:

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4分)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6、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3分)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⑸综一苇之所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

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病蚌成珠的事例说明,砂粒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事物的中心,可以创造美丽的结果。

B.作者以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C.作者以过热现象中沸石的作用说明,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异类的参与来化解体系突变的危险。

D.作者列举父亲逼迫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的事例,意在批评恶俗的假异类现象。

16、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1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七,作文(70分)

18、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 2、C 3、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4、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D 6、A 7、C

8、(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又重之以修能 (2)吾尝跂而望矣 (3)蓝田日暖玉生烟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5)凌万顷之茫然

(6)雄关漫道真如铁 苍山如海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15、B

16、(6分)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17、(6分)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乙、实用类文本

15、B

16、(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17、(6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七,作文(70分)

18、略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20、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3分)

21、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23、简答题(10分)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2)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6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24、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2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26、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6分)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20、意气,辞句,学问。 21.刘向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A E

23、(1)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2)①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②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③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24、(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25、(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26、(6分)①象征手法。

②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

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阅读全文

与2006江苏语文高考试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