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镇海中学2015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作文一篇
只有“知止”二字对这二字学者有不同解读
甲:朱熹曾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乙:老子有言“知止不殆”
㈡ 有人可以提供一套高考模拟的语文试卷(附答案)
200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拉纤/倩影 辅弼/果脯 差强人意/插科打诨
B.咀嚼/诅咒 逮捕/怠慢 龙盘虎踞/心广体胖
C.桎梏/诰命 倜傥/倘若 怙恶不悛/沽名钓誉
D.抠门/扣子 树梢/稍微 关怀备至/英雄辈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国宝级画家黄永玉大师在北京家中把一幅漫画赠与罗洗河,画上的人物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与罗洗河颇有几分神似。
B.近一段时间,陕西绥德发生的那起耸人听闻的校长因找县长签字被拘事件,因媒体的及时参与得以圆满解决。
C.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元旦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彩。
D.中国航天紧紧瞄准世界最新科技,亦步亦趋紧跟世界航天发展新动向,所以“嫦娥”工程才得以圆满成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夫都用在这里。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一个球队,能否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积极性,指挥是否正确,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你把教学楼的护栏损坏了,应该受到严肃处理。
B.你把教学楼的护栏损坏了,受到处理罪有应得!
C. 你把教学楼的护栏损坏了,受到处理是应该的。
D. 你把教学楼的护栏损坏了,不受到处理,行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高雅艺术与大众化
新年伊始,国家大剧院第一场音乐会30元一张的站票正式对外销售,出现“疯狂”抢购局面,不少人在寒风中守候通宵。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也出现参观者“爆棚”现象。
两件事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在中国,大众对文化的渴求是很强烈的;其二,大众只能追求消费得起的文化。
从中国的现状看,大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与愿望之间确实存在相当的差距。国内许多演出的票价在几百元至上千元之间,约为居民月均收入的20%以上,而在美国、日本,一场演出的票价约为月均收入的5%以下。国家大剧院30元的站票大体反映了大众文化消费的承受水平,但因票源稀缺,以致引起“疯狂”。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文化发展大体走的是一条从“贵族化”到“大众化”的路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具有某些商业性质,但当商品生产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时,文化也只有进入“大众消费”才有商业前景。电影、电视的出现,为文化“大众化”提供了技术条件,让人类进入了文化“大众消费”时代,这类文化形态在商业角度也有天然的“大众化”倾向。但对高雅艺术的现场演出,则由于资源、场地和环境的要求和限制,具有天然的“小众性”,供需常发生极大落差。
另一方面,文化权益是一种基本人权,文化不仅是产业,而更多的是一种公益事业。因此,各国政府必须承担保障大众文化权益的责任。对此,不妨借鉴一些其它国家的作法。
以法国为例:巴士底歌剧院是法国最新的国家级歌剧院,1982年始建,1989年基本完工。剧院的设计与建筑以现代化、大众化为目标。歌剧院内有4个剧场,其中,历来贵族气息最浓的歌剧院为体现大众化,设计了2703座的宽敞大观众厅。从运行费用看,歌剧院1996年总费用为8.35亿法郎,其中国家拨款5.5亿,票房收入2亿,其它收入0.85亿。这就是说,政府投入是保障高雅文化“大众化”的主体。
其次,社会扶持是高雅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在美国,资助文化事业的各种基金会不少,有人还开办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国家在税收等方面鼓励这种行为。
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高端的艺术演出也还是有“贵族色彩”。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富人的标志是:从纽约打“飞的”去巴黎看一场演出。政府用行政办法强行控制票价恐怕也不是办法,只会使售票“黑市化”,艺术爱好者还得买高价票,政府多花了纳税人的钱,只便宜了倒卖者。
如何给真正的艺术爱好者开一个口子,这是一个问题。出售站票是一个办法,开办针对学生和专业工作者的专场、针对性的售票也是一个办法。俗话说,借书看的人往往是真看书的人,同理,买站票听音乐会的人往往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真正的艺术经营者和艺术创造者应对真正的艺术爱好者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替他们想点办法,开个口子。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月22日)
5.对“高雅艺术”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雅艺术是少数人享受的艺术。
B.高雅艺术的现场演出,具有天然的“小众性”。
C.只有高雅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D.发达国家的高雅艺术演出也具有“贵族色彩”。
6.下列关于高雅艺术大众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许多演出票价的过高,是使高雅艺术不能大众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B.高雅艺术要大众化,首先必须要“贵族化”。
C.高雅艺术要大众化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如宽敞的演出场所、国家优惠政策等。
D.让普通民众消费高雅艺术是保护民众的文化权益。
7.让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措施,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出售站票,让普通民众消费得起。
B.开办专场演出,如开办学生专场、专业工作者专场等。
C.有针对性地进行售票,让观众凭票证买票。
D.免费演出。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jiǒng)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我值,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夷人昧利,可以赂 昧:糊涂
B.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任:任务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 厘:订正,改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 B.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D.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为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5分)
译文:
(2) 苏威不我值,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速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第二联中的“一枝”,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传说原为“数枝”,后作者求教于郑谷,郑谷建议改为“一枝”,齐己深为佩服。请简要说明你对上述改动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意愿?(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择其善而从之, 。 (《论语》)
(2))言之无文, 。 (《左传》)
(3)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4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5)别有幽愁暗恨生, 。 (白居易《琵琶行》)
(6) ,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疏影横斜水清浅, 。 (林逋《山园小梅》)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 。 (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丢草绳
陈传荣
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
每趟疟疾来时,先是怕冷,然后就是发高烧。冷的时候整个人浑身都在打着颤,三十几度的天,即便裹上两床被也还是不住地抖着。等过了一两个小时后,人就开始慢慢地发起烧来了,体温最高时,可以达到四十度,常常是高温过后,唇上总要留下一排水泡。每次疟疾过后,本已消瘦的我就愈发显得面黄肌瘦了。
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每次看到我生疟疾时那副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总是既焦急又难过,但却毫无办法,她惟一能够做的,也就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病魔快快从儿子身上走掉。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朦的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地跑了回来。
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而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三姨不是我的嫡亲三姨,是村上一位很普通的妇女,称她为三姨,仅仅是一般的客气。
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生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可母亲又说:“其实也不忍心。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呢!去时我只将那绳子朝那一丢就算了,也没想那么多!”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端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文汇报》2007.10.08 版次:11)
14.怎样理解“难忘”在本文中的含义?(4分)
15.“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本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16.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
17.文中“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6分)
六、(15分)
18.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4分)
2008年8月8日晚8时8分,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导演张艺谋向世人献上了自己筹备多年的节目。节目的演出经过电视的声光线的捕捉,效果不错。但在现场,缺乏大局观的外国观众却显得一头雾水。
一位乌克兰女记者与记者座位相邻。在文艺表演到印刷术那一部分时,这位女记者突然问记者:“场内是不是在表演搓麻将啊?”她的这个问题让记者啼笑皆非。一时之间,也难以跟她说得明白,只能告诉她:印刷术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后来经过朝鲜传到德国等欧洲诸国。
19.“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4分)
(1)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的军队侵略了奥地利,犹太人受到了迫害。主持精神分析学说的人弗洛依德是犹太人,处境十分危险。弗洛依德很爱国、不愿像逃兵一样离开,琼斯劝说:“教授,您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当‘泰坦尼克号’客轮遇险、锅炉爆炸的时候,有一名船员被气浪掀到了海里。后来有人问这个幸存的水手:“你是什么时候离开轮船的?”他自豪地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轮船,是轮船离开了我。”
琼斯要表达的意思是:
(2)《三国演义》中写到晋国司马炎灭吴国、俘虏吴王孙皓。在接见孙皓命他就座时,司马炎说:“朕设此位久矣。”
司马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不要超过18个字)
20.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7分)
昨天,雨下得非常大。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③不少于80字。
七、(60分)
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有人说,做一个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有人说,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还有人说……
请以“定位”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⑥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0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A(A项分别为q¡àn fǔ chā B项分别为jǔ/zǔ dà¡ Pán C项分别为gù /gào tǎng
hù/gū D项分别为kōu /kòu shāo bè¡)
2.A(A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B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此处与语境不符。C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多用于贬义。D亦步亦趋:自己没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含贬义。)
3.D(A项歧义,“这里”指代不明确;B项去掉“使”,成分残缺;C项两面对一面,照应不周,可去掉“否”)
4. D
二、(9分,每小题3分)
5.C(C项说得过于绝对,不符合文意。)
6.B。(B项说得过于绝对,原文“文化发展大体走的是一条从“贵族化”到“大众化”的路径”。)
7.D。(D项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三、(9分,每小题3分)
8.B.(任:负荷,承担)
9.B.(A.介词,相当于“因为”。B.代词,相当于“他的”/副词,表示希望或婉商语气,可译成“可要”等。C.疑问代词“为什么”。D.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0.D.(“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叙述不当,应为“因苏威而获罪的有名人士有一百多人。”“得罪”文中是获罪的意思。)
参考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万年县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招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部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极谏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杂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样式,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相互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四、(23分)
11、(10分)⑴(我)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前句,3分;句意正确,1分,“张弓”、“平世”,各1分。后句,2分;句意正确,1分,“弛”1分。)
⑵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前句句意正确,1分;“不我值”1分,“措”1分。后句句意正确,1分;“何以”1分。)12、(8分)(1)“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既突出诗题中的“早”,又因为“一枝”显示此梅不同寻常的奇丽而使读者感到诗人的惊喜之情。(4分)
(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4分)
13.(5分,每题1分,有错误不得分。)
⑴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行而不远 ⑶长河落日圆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⑸此时无声胜有声 ⑹江天一色无纤尘 ⑺暗香浮动月黄昏。
⑻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22分)
14.答案:既指“难忘”母亲对患病的我的疼爱和嫁病于人的不忍,(2分)也指“难忘”三姨为了带走我的病甘冒生病危险的善心。(2分)
【解析】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该题注意两点:一是抓住“当年的故事”。在“我”患病期间,施恩于“我”的有两个人——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姨”,她们一个施予的是亲情,一个施予的是乡情。二是抓住“日后的回忆”。后来,母亲常常唠叨的是那个夏天“丢草绳”的事情,而我常常想起的是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正是因为有了当年的“深情”,才有了日后的“难忘”。
15.答案:它不仅是写“实”,写出了乡村景色的自然和谐;(3分)而且还写“意”,昭示着下文“三姨”将“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从而写出乡土民风的淳厚朴实。(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对环境描写的作用,二是对人物描写的作用,三是对文章主旨的作用。明晰了这三点,本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6.答案:①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通过“三姨”与“母亲”的对话,补充交代了“母亲”并没有将草绳丢在乡亲们必走的路口。②从文章的主旨凸显来看,通过对并非我嫡亲的“三姨”这一形象的刻画,将“母亲”身上善良的品质从“个体”(点)推及到“群体”(面),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每点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该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主要人物刻画的作用,二是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17.答案:不是。理由有三:①母亲在得到“丢草绳”这个办法时就唉声叹气,她不忍心为了自己的孩子病愈而让乡里乡亲带去疟疾。②母亲在准备为我“丢草绳”时心里很矛盾,既心疼被疟疾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我,又不忍心乡里乡亲带去疟疾。③母亲在为我“丢草绳”时,并未选择乡亲们必走的路口,而是将它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每点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母亲“丢草绳”的原因,前文已经作了充分铺垫,沿着这条情节发展的线索将这些暗示信息筛选出来,该题就迎刃而解了。
六.(15分)
18.答案:老外不了解中国,错把印刷当搓麻。(老外缺少大局观,错把印刷当搓麻)(4分,毎点2分)
19.答案:(1) 琼斯要表达的意思:你离开祖国是形势所逼,不是背叛。 (2分)
(2)司马炎的言外之意是:我灭吴之心萌生已久(2分)
20.答案:略.(7分。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2分。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2分。语言表达3分。字数不足扣1分)
七、(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