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备课中怎样备学生
要想“教“成功,必需“备”先行。“备”,字面理解为“准备”,教学活动中的备回课包括备教答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备学生可视为对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分析与研究。教师历来都很重视备教材和备教法,都能够较好地把握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并能理解教材的要点及内在联系。但长期以来,备学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使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现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谈一下。
一、了解学生的甚本情况
一个班级是由许多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性趣,爱好,身体状况,心理素质,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教育环境等有所了解,真正做到情感与心灵沟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业”。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与学生一起游戏,真诚地以大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往。这样,“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苏霍姆林斯基)。
『贰』 备课中如何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准备上课的意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专对老师也适应,想上好属一节课,充分的准备必不可少。
首先,确定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围绕这些内容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授课,在此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对于重点难点怎么破解,这些都属于教学过程,如果你是一个新老师的话,备课时一定要写的详细点,不然课堂会很尴尬。
『叁』 在备课活动中,教师要备学生的哪些方面
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一) 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对物理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和有丰富物理内涵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物理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学生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既要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更要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研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肆』 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专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首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认知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2、了解学生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设计教法
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促进他们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4、课时计划
上每节课之前制订。它对每一节课进行缜密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5、单元计划
在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包括单元(或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分配、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电化教学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项目。
『伍』 备课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为何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备什么 备课,不等于"背课"。尽管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牢记,但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概括地讲应包括: (一)备内容 1.备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所以,学习、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教学大纲,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2.备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是教学大纲的充实和展开,它反映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学科的整体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精神更易领会,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掌握。备教材或钻研教材,可分为三步或说三个层次: 熟悉教材要求:首先,通览教科书,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然后,精通教科书,不仅知其结构、系统、梗概,而且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对每一章节、单元,明其宗旨,知其特点,而且对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过堂",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最后,不仅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 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对章与章、节与节,都要弄清其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知道"是什么",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能说清"为什么",以及与其它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迅速、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即知晓"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形成能力);然后,找出哪些是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单元)的重点、难点、弱点,进而根据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的,确定每节(次)课的教学要求;最后,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处理教材要求:首先,按照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精讲、哪些简略,补充哪些、省略哪些,与已知有联系的部分怎样衔接、与其它学科相关的内容如何分工;然后,根据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把教材中滞后内容、欠妥之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各地区、各行业、各专业要求掌握的侧重点,进行慎重而必要的调整、增添或删减;对必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要科学地结合,及时地反映。同时也要防止盲目删减或不必要的"拔高"。亦即,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剪裁和恰当的调整,做到增删得当,详略适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形成一个崭新的、适宜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最后,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另外,还要善于使用教材。善于使用教材的标准:其一,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知识系统、图文系统及作业系统三者俱佳的教材;其二,能将文字语言变为教学语言,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为此,应以教科书为依据,既不摆脱教材,海阔天空、让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不照本宣科,拘泥原文,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教材,既注重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又追求艺术性,对教学方法进行再加工。既使教材更有系统性、针对性;又使讲解更加通俗化、趣味化,成为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 3.备教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成就。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在备教学参考资料时,要特别注意教材的"缝隙",即潜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要把握知识的"障碍点"、"闪光点",这些内容往往隐藏着开发学生智力的"引爆点",常常能发挥意外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缝隙"是哪些,在哪里,它们常常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简图或是一种构思、一种表现手法......第二,必须用心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勤查工具书,多做资料卡,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第三,须用心研究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志趣和思维方法,从中揣摩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发问",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临阵不乱"。' 通过备内容,最终要做到:所谓懂、透、化。所谓懂,就是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谓透,就是对教材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精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谓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 (二)备学生 在重视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贯彻量力性、高难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2.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 3.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 4.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田、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 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如:对习惯于采取记忆方法学习的学生,要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视其实际,指导学法或思路,启迪智慧,让他们产生乐趣,奋发向上。 (三)、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方法是集教师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的高层次内容。备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其中也包括教师"备自身",即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才华作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而进入角色。 备方法应包括: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和作业及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例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 备方法的要求:一是灵活多样。根据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
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切忌形成定势、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二是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学生能够"会学"。三是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要注重方法的优化,以使教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学得情趣盎然、喜闻乐"受",从而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事半功倍乃至最佳教学效果。 三、怎样备 备课的种种方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 备课时,对于需要统一和明确的各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但作为教师不能只依赖"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 (二)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备课范围应广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三是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只有"点面结合"、"点面相映";轻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备课应将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否则,"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地孤立备课,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四)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考集中、大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特点,提前备出一学期或几周舶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课前进行再备课,更不可少;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这样,一可弥补遗忘,二可增强记忆,三可相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 编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手段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工序,也是教师业务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此都应做到一丝不苟。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教案都是提前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课前还要熟记教案,以便更好地运用之,这是备课工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课上情况多变,故在熟记教案的同时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六)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次)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故称"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备课是艰苦的劳动过程,但其中也充满着艺术乐趣。当你在这项劳动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时,就会得到收益获得成功、感到欣慰、乐趣无穷。
『陆』 教学过程中备课包括哪三个方面
1.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回教材特点,针对授课答对象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2.认真钻研教材,广泛参阅文献资料,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每个章节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并能体现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4.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计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板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应与教学日历同步,合理、得当。
6.每次教案应包括学习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适量的作业布置等项目,并附向学生推介的必要参考书目。
7.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均按规定格式编写。
8.教学文件齐全,整体应包括“备课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表、学生平时考核表、教案”,且按此顺序进行装订。
『柒』 怎么备课,备课应该做什么工作
一、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五个环节
备课作为教师上课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已引起众多教师的浓厚兴趣,并就如何搞好备课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师搞好备课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在“备教材”上下功夫。教师在“备教材”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2.在“备学生”方面做大文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应突出地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二是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在“备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目前的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如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但谁也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某节课可能只运用一种方法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另一节课就可能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个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而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适用奏效的优良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否则,即使已被众多教师公认的教法,如孤立地运用,或机械地运用也都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4.在“备练习”方面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方法的灵活多样。目前在课堂练习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重讲轻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不只限于以课堂练习来体现)显得薄弱;二是练习题设计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三是课堂练习的量偏大,学生手忙脚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四是课堂练习题单调,无层次和坡度;五是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忽视矫正错误这一环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鉴于此,建议每个教师在实施课堂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获取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对出现的错误必须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也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辅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综合运用的题目。
5.在“备作业”上要做到精心挑选,适量适度。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在逻辑体系来确定课外作业;二是在内容上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独创,由典型以变式,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做到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四是注意适量。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五是要注意适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并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
在谈及“备作业”这个问题时,笔者要特别提出的是作业的批改和讲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三个“不及时”,即不及时收作业、不及时批作业、不及时讲评作业。显而易见,不论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花了多少心血,并预期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若如此“不及时”则必将枉费心思。因此,教师对待作业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讲,要特别注意搜集通过作业反馈回来的重要信息,并建议每个教师在教案的备注或后记栏内记录好这些信息,真正发挥作业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关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前面也谈及一些,但有几点笔者还想概要地提出来(限于篇幅,不再详述)仅供同仁们商讨。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教学对象即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努力使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变不易接受为容易接受。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一旦脱离了与其适应的教学对象,都可能变得无能为力。
2.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常言道,备好课,不一定能讲好课,因此教师备课必须以自己依此能讲好课为首要前提,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都各有千秋,因此盲目效仿或生搬硬套必将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 一、为何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备什么 备课,不等于"背课"。尽管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牢记,但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概括地讲应包括: (一)备内容 1.备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所以,学习、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教学大纲,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2.备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是教学大纲的充实和展开,它反映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学科的整体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精神更易领会,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掌握。备教材或钻研教材,可分为三步或说三个层次: 熟悉教材要求:首先,通览教科书,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然后,精通教科书,不仅知其结构、系统、梗概,而且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对每一章节、单元,明其宗旨,知其特点,而且对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过堂",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最后,不仅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 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对章与章、节与节,都要弄清其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知道"是什么",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能说清"为什么",以及与其它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迅速、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即知晓"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形成能力);然后,找出哪些是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单元)的重点、难点、弱点,进而根据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的,确定每节(次)课的教学要求;最后,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处理教材要求:首先,按照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精讲、哪些简略,补充哪些、省略哪些,与已知有联系的部分怎样衔接、与其它学科相关的内容如何分工;然后,根据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把教材中滞后内容、欠妥之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各地区、各行业、各专业要求掌握的侧重点,进行慎重而必要的调整、增添或删减;对必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要科学地结合,及时地反映。同时也要防止盲目删减或不必要的"拔高"。亦即,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剪裁和恰当的调整,做到增删得当,详略适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形成一个崭新的、适宜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最后,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另外,还要善于使用教材。善于使用教材的标准:其一,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知识系统、图文系统及作业系统三者俱佳的教材;其二,能将文字语言变为教学语言,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为此,应以教科书为依据,既不摆脱教材,海阔天空、让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不照本宣科,拘泥原文,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教材,既注重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又追求艺术性,对教学方法进行再加工。既使教材更有系统性、针对性;又使讲解更加通俗化、趣味化,成为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 3.备教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成就。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在备教学参考资料时,要特别注意教材的"缝隙",即潜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要把握知识的"障碍点"、"闪光点",这些内容往往隐藏着开发学生智力的"引爆点",常常能发挥意外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缝隙"是哪些,在哪里,它们常常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简图或是一种构思、一种表现手法......第二,必须用心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勤查工具书,多做资料卡,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第三,须用心研究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志趣和思维方法,从中揣摩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发问",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临阵不乱"。' 通过备内容,最终要做到:所谓懂、透、化。所谓懂,就是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谓透,就是对教材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精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谓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 (二)备学生 在重视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贯彻量力性、高难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2.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 3.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 4.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田、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 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如:对习惯于采取记忆方法学习的学生,要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视其实际,指导学法或思路,启迪智慧,让他们产生乐趣,奋发向上。 (三)、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方法是集教师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的高层次内容。备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其中也包括教师"备自身",即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才华作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而进入角色。 备方法应包括: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和作业及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例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 备方法的要求:一是灵活多样。根据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 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切忌形成定势、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二是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学生能够"会学"。三是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要注重方法的优化,以使教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学得情趣盎然、喜闻乐"受",从而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事半功倍乃至最佳教学效果。 三、怎样备 备课的种种方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 备课时,对于需要统一和明确的各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但作为教师不能只依赖"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 (二)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备课范围应广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三是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只有"点面结合"、"点面相映";轻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备课应将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否则,"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地孤立备课,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四)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考集中、大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特点,提前备出一学期或几周舶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课前进行再备课,更不可少;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这样,一可弥补遗忘,二可增强记忆,三可相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 编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手段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工序,也是教师业务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此都应做到一丝不苟。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教案都是提前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课前还要熟记教案,以便更好地运用之,这是备课工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课上情况多变,故在熟记教案的同时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六)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次)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故称"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备课是艰苦的劳动过程,但其中也充满着艺术乐趣。当你在这项劳动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时,就会得到收益获得成功、感到欣慰、乐趣无穷。
『捌』 备课中如何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科课程领域的基本规范。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而准确理解和揣摩课程标准的内涵,并将其物化到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二.备教材。 一堂课摆在案头,先做什么?第一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清楚每册书、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具体说出某一知识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具体到某一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作到彻底理解;其次是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再次是掌握教材,作到灵活运用。总之,凡是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必先掌握,而且要远远超过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 通过备教材,教师要做到: 1.能分析出教学重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 2.对于教材中设计到的某个教学内容,教师要知道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知道此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什么基础; 3.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技能得到提高; 4.能准确熟练操作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 5.除去教材中设计到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 6.会使用教学软件一些小技巧。三.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在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备学生,教师要做到: 1.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及欲望。 根据这些考虑如何将学生的思想、欲望等配合到教学中。比如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把“玩游戏”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制作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或开发智力的小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上的实际水平。 这对于采取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实际水平的同时,要对班上每个学生情况有一具体了解。如:谁家里有电脑?谁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谁有条件在课下搜集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等。有了这些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这对于设置练习、创设学习情境具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人,对于周围的生活是再熟悉不过的。那么在教学中如能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大大加强,学习效果也会随之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