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儿工作分类夹应该怎么备课
浅谈幼儿园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备课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研究教师如何备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课”并非指向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是涵盖了幼儿在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行话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由这两句话可见备课之于教学的意义。虽然,有效的教学并不完全是由备课的精细度决定的,但精心的备课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现在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为(主要指向教师的内在思维)。同时,通过日常下园与教师们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师们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我尝试着从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说起,接着谈谈备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几组关系,最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处理好这几组关系需要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
每次下园看活动时,我们都会跟老师们要教学计划,可能是半日活动计划,也可能是教学活动计划。通过计划我们能够了解教师的基本想法,进而了解其想法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于对大量教育活动计划的分析及与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的思路和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备课的习惯性思路:
教师们在备课时更习惯于从教育内容出发来设计活动。他们在设计活动时一般是先想内容,即“我想教给孩子什么”或“我想让孩子做件什么事,这件事应该挺好玩的”,然后再考虑“我想教的内容中包含哪些目标”,接下来是“我要怎么做”。
1、内容的选择
教师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大致包括两条途径:一是依据目标从现成的各种教材或生活中(如季节、节日)寻找相关内容,这是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的一条途径;二是教师围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选择内容。
其中,一些教师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或内容的新颖性,但这种考虑多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开展活动时,他们一般会说“我觉得这个内容挺好的,我们班孩子应该挺喜欢的”,或者是“我们班孩子最近对这个一直很感兴趣”,而当你再进一步询问他们“孩子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兴趣反映出孩子怎样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就说不清楚了。这反映出教师们在选择内容时缺少对孩子们与此内容相关的原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同时也缺少对教学内容或教材的独特价值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2、目标的设定
无论是通过哪条途径选择的内容,教师们更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现成目标搬进自己的计划中,或者按着往年习惯了的做法把过去的目标放到当前的计划里。从表面来看,这些目标多是《纲要》或《细则》中的原话,似乎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一经琢磨,不难发现这些目标表述比较空泛,几乎是整个学期都要培养的目标,看不出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联系和针对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时还会将目标与幼儿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为什么要让幼儿做这件事。这反映出教师在设定教育目标时,缺少对所定目标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缺少对幼儿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经验和能力或需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对既定教育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关键经验的具体思考。
3、过程的设计
在设定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们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一般是先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新奇,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把过程设计成几个步骤,或提出几个问题试图引发孩子的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都会直接指向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多是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所预期的答案。有时也会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练习、操作或者与同伴讨论。最后是小结,将老师认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再跟幼儿强调一下,以确定孩子们都能说出来或展示幼儿做出来的作品。这个过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畅的,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走过场,按着老师预设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进,直至有幼儿能够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重形式、重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缺少对幼儿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分析,缺少对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分析,缺少对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教师习惯性备课思路背后的观念及主要问题:
上述种种习惯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他们在设计活动时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现出了过多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儿想法及其背后需求的观念方面的问题。
1、以“我想教什么”为出发点,缺少对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和这个内容与幼儿当前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思考,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2、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过了”,孩子就“学会了”,于是以教的过程替代学的过程,缺少对幼儿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学会的关注和把握,导致学习的被动性。
3、以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为落脚点,缺少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即时反应的关注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导致教学的低效性。
综合上述分析,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可或缺地包含着几个关键的要素:幼儿的原有经验与需求、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幼儿学习反应、教师应答策略等。
二、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关注的几组关系
上述五个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构成了以下几组关系。而这几组关系经常是教师们在习惯性的备课思路中被忽略掉的。
1、教学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明确谁是活动的主体。《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当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生关系时(可能是幼儿喜欢的,也可能是幼儿感到困难的),他们才有可能产生想学的愿望和需要,也才有可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后续的学习过程才会对其产生意义,而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关系,由幼儿感兴趣的或感到困难的问题切入,从幼儿需要的角度引出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是老师们值得借鉴的思路。
2、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幼儿与此内容相关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确定多数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具体经验是什么。教学难点是教师依据对幼儿原有认知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把握,来确定本次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自身难以突破的坎儿是什么。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育目标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再加上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途径或方法,目标就容易具有操作性和可达成性了。
3、教学过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落实重点目标进而突破难点目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教育目标之间紧密联系,想清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目的及其对于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深入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帮助幼儿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进而尝试着去突破难点,迎接挑战,体验到自我努力之上的学习的愉悦感。
4、幼儿学习反应和教师应答策略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在设计教育过程时如何使教师教的节奏适应幼儿学的节奏。这需要教师关注自身的指导策略对于幼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不同幼儿对于教师的指导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反应,以帮助教师减少自身的主观判断,更有目的地思考、筛选或调整自己的应答策略,进而使自己的指导更贴近幼儿的需要,因为适合幼儿需要的指导才是所谓适宜的指导。尤其是当幼儿出现了与教师的预期不一致的反应时,教师更要关注和思考幼儿产生这一反应背后的原因,进而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应答策略。而这一点正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
综合上述四组关系,它们都可以回归到一组核心关系上来说,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了上述几组关系,教师才能最终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也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尝试着从计划的来源、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目标的确定以及教育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简单地梳理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由于研究并不深入,所提问题并不全面、不确切,只是想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计划来源于哪里?回归到哪里?
(1)来源:教师的教育活动计划有3个可能的出发点,即观察/评估、确定目标、设计活动。在日常实践中,教师们更多的从设计活动或确定目标开始,而较少从观察/评估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出发来设计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们应该更多地在日常工作中去关注孩子在生活中感兴趣的是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样的需要等等。
2)回归:无论教师的从哪个点出发来设计的活动,计划的落脚点都应该回归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落实到孩子们运用自己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各方面的学习经验去解决自己或他人遇到的问题,让自己或他人更愉快、自信的生活。从更高层次来说,就是回归到幼儿高质量的生活上。
2.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
在此方面教师需要思考:
(1)活动是源于幼儿在生活中关注的兴趣点或遇到的问题,还是由教师提供的?
(2)如果是幼儿感兴趣的或存在的问题,关注点为如何融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教育价值?
(3)如果是教师设定的内容:关注点为如何将教师关注的教育价值转化为幼儿学习的需要
(4)对涉及到的教育内容或教材的分析:
l 是否是本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及本班幼儿可能的兴趣点或关注点?
l 是什么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l 与幼儿的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是什么?
l 是否对幼儿的学习尤其是思维的发展有挑战和思考的空间?
l 是否能整合多领域经验的学习?
l 该教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3.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
在此方面教师需要思考:
(1)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什么?幼儿需要学习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2)幼儿与此关键学习经验相关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包括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和技能水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已知、已会)?
(3)针对本次活动期望幼儿可以获得的具体学习经验(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操作性经验)是什么?
(4)不同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可能达到的不同标准是什么(对教育目标的分解)?
4.梳理有线索的教育过程
在此方面教师需要思考:
(1)幼儿与此教育目标或关键学习经验相关的发展线索和学习过程是什么?
(2)针对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过程,设计哪些环节才能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关注问题并愿意尝试解决问题)?
(3)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与教学重点(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4)教学重点是如何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并一步步接近目标的?
(5)教学难点体现在哪些环节中?突破的关键点在哪儿?需要用什么方式去帮助幼儿突破?
(6)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每一个环节中的观察点是什么?(提供几个可能的观察点)
l 幼儿的已有经验:如何在活动的开始环节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l 幼儿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何在后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幼儿自己的想法及其学习过程?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l 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感兴趣的或困惑的问题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想法反应出他们的已有经验有什么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什么不同?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l 幼儿当前关注的问题:如何将教师关注的问题逐渐转化为幼儿意识到的并想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l 幼儿对教师介入的反应和感受:如何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注幼儿的心理感受和需要?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l 幼儿的学习效果:如何在活动的后期或结束之后了解幼儿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明白的是什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7)如何关注到不同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幼儿,如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8)该活动是否应该与其他类型的活动建立联系?如何建立联系?(大体包括两个方面:提供准备或进行延伸)
l 是否需要在生活中先进行经验的感知和积累,或在生活中进行经验的运用?
l 是否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经验的准备和积累,或进行经验的练习、巩固与运用?
(9)是否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家长合作的结合点在哪儿
② 早教老师备课不足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处理方法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备课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研究教师如何备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课”并非指向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是涵盖了幼儿在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行话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由这两句话可见备课之于教学的意义。虽然,有效的教学并不完全是由备课的精细度决定的,但精心的备课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现在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为(主要指向教师的内在思维)。同时,通过日常下园与教师们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师们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我尝试着从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说起,接着谈谈备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几组关系,最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处理好这几组关系需要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
通过计划我们能够了解教师的基本想法,进而了解其想法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于对大量教育活动计划的分析及与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的思路和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备课的习惯性思路:
教师们在备课时更习惯于从教育内容出发来设计活动。他们在设计活动时一般是先想内容,即“我想教给孩子什么”或“我想让孩子做件什么事,这件事应该挺好玩的”,然后再考虑“我想教的内容中包含哪些目标”,接下来是“我要怎么做”。
1、内容的选择
教师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大致包括两条途径:一是依据目标从现成的各种教材或生活中(如季节、节日)寻找相关内容,这是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的一条途径;二是教师围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选择内容。
其中,一些教师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或内容的新颖性,但这种考虑多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开展活动时,他们一般会说“我觉得这个内容挺好的,我们班孩子应该挺喜欢的”,或者是“我们班孩子最近对这个一直很感兴趣”,而当你再进一步询问他们“孩子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兴趣反映出孩子怎样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就说不清楚了。这反映出教师们在选择内容时缺少对孩子们与此内容相关的原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同时也缺少对教学内容或教材的独特价值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2、目标的设定
无论是通过哪条途径选择的内容,教师们更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现成目标搬进自己的计划中,或者按着往年习惯了的做法把过去的目标放到当前的计划里。从表面来看,这些目标多是《纲要》或《细则》中的原话,似乎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一经琢磨,不难发现这些目标表述比较空泛,几乎是整个学期都要培养的目标,看不出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联系和针对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时还会将目标与幼儿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为什么要让幼儿做这件事。这反映出教师在设定教育目标时,缺少对所定目标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缺少对幼儿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经验和能力或需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对既定教育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关键经验的具体思考。
3、过程的设计
设定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们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一般是先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新奇,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把过程设计成几个步骤,或提出几个问题试图引发孩子的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都会直接指向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多是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所预期的答案。有时也会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练习、操作或者与同伴讨论。最后是小结,将老师认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再跟幼儿强调一下,以确定孩子们都能说出来或展示幼儿做出来的作品。这个过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畅的,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走过场,按着老师预设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进,直至有幼儿能够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重形式、重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缺少对幼儿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分析,缺少对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分析,缺少对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教师习惯性备课思路背后的观念及主要问题:
上述种种习惯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他们在设计活动时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现出了过多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儿想法及其背后需求的观念方面的问题。
1、以“我想教什么”为出发点,缺少对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和这个内容与幼儿当前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思考,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2、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过了”,孩子就“学会了”,于是以教的过程替代学的过程,缺少对幼儿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学会的关注和把握,导致学习的被动性。
3、以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为落脚点,缺少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即时反应的关注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导致教学的低效性。
综合上述分析,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可或缺地包含着几个关键的要素:幼儿的原有经验与需求、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幼儿学习反应、教师应答策略等。
二、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关注的几组关系
上述五个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构成了以下几组关系。而这几组关系经常是教师们在习惯性的备课思路中被忽略掉的。
1、教学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明确谁是活动的主体。《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当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生
关系时(可能是幼儿喜欢的,也可能是幼儿感到困难的),他们才有可能产生想学的愿望和需要,也才有可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后续的学习过程才会对其产生意义,而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关系,由幼儿感兴趣的或感到困难的问题切入,从幼儿需要的角度引出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是老师们值得借鉴的思路。
2、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幼儿与此内容相关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确定多数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具体经验是什么。教学难点是教师依据对幼儿原有认知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把握,来确定本次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自身难以突破的坎儿是什么。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育目标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再加上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途径或方法,目标就容易具有操作性和可达成性了。
3、教学过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落实重点目标进而突破难点目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教育目标之间紧密联系,想清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目的及其对于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深入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帮助幼儿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进而尝试着去突破难点,迎接挑战,体验到自我努力之上的学习的愉悦感。
4、幼儿学习反应和教师应答策略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在设计教育过程时如何使教师教的节奏适应幼儿学的节奏。这需要教师关注自身的指导策略对于幼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不同幼儿对于教师的指
③ 幼儿园老师备课,怎么写的
幼儿园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备课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研究教师如何备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课”并非指向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是涵盖了幼儿在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行话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由这两句话可见备课之于教学的意义。虽然,有效的教学并不完全是由备课的精细度决定的,但精心的备课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现在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为(主要指向教师的内在思维)。同时,通过日常下园与教师们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师们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我尝试着从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说起,接着谈谈备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几组关系,最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处理好这几组关系需要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
通过计划我们能够了解教师的基本想法,进而了解其想法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于对大量教育活动计划的分析及与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的思路和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备课的习惯性思路:
教师们在备课时更习惯于从教育内容出发来设计活动。他们在设计活动时一般是先想内容,即“我想教给孩子什么”或“我想让孩子做件什么事,这件事应该挺好玩的”,然后再考虑“我想教的内容中包含哪些目标”,接下来是“我要怎么做”。
1、内容的选择
教师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大致包括两条途径:一是依据目标从现成的各种教材或生活中(如季节、节日)寻找相关内容,这是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的一条途径;二是教师围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选择内容。
其中,一些教师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或内容的新颖性,但这种考虑多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开展活动时,他们一般会说“我觉得这个内容挺好的,我们班孩子应该挺喜欢的”,或者是“我们班孩子最近对这个一直很感兴趣”,而当你再进一步询问他们“孩子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兴趣反映出孩子怎样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就说不清楚了。这反映出教师们在选择内容时缺少对孩子们与此内容相关的原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同时也缺少对教学内容或教材的独特价值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2、目标的设定
无论是通过哪条途径选择的内容,教师们更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现成目标搬进自己的计划中,或者按着往年习惯了的做法把过去的目标放到当前的计划里。从表面来看,这些目标多是《纲要》或《细则》中的原话,似乎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一经琢磨,不难发现这些目标表述比较空泛,几乎是整个学期都要培养的目标,看不出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联系和针对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时还会将目标与幼儿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为什么要让幼儿做这件事。这反映出教师在设定教育目标时,缺少对所定目标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缺少对幼儿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经验和能力或需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对既定教育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关键经验的具体思考。
3、过程的设计
设定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们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一般是先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新奇,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把过程设计成几个步骤,或提出几个问题试图引发孩子的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都会直接指向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多是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所预期的答案。有时也会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练习、操作或者与同伴讨论。最后是小结,将老师认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再跟幼儿强调一下,以确定孩子们都能说出来或展示幼儿做出来的作品。这个过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畅的,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走过场,按着老师预设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进,直至有幼儿能够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重形式、重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缺少对幼儿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分析,缺少对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分析,缺少对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教师习惯性备课思路背后的观念及主要问题:
上述种种习惯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他们在设计活动时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现出了过多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儿想法及其背后需求的观念方面的问题。
1、以“我想教什么”为出发点,缺少对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和这个内容与幼儿当前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思考,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2、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过了”,孩子就“学会了”,于是以教的过程替代学的过程,缺少对幼儿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学会的关注和把握,导致学习的被动性。
3、以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为落脚点,缺少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即时反应的关注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导致教学的低效性。
综合上述分析,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可或缺地包含着几个关键的要素:幼儿的原有经验与需求、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幼儿学习反应、教师应答策略等。
二、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关注的几组关系
上述五个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构成了以下几组关系。而这几组关系经常是教师们在习惯性的备课思路中被忽略掉的。
1、教学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明确谁是活动的主体。《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当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生
关系时(可能是幼儿喜欢的,也可能是幼儿感到困难的),他们才有可能产生想学的愿望和需要,也才有可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后续的学习过程才会对其产生意义,而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关系,由幼儿感兴趣的或感到困难的问题切入,从幼儿需要的角度引出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是老师们值得借鉴的思路。
2、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幼儿与此内容相关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确定多数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具体经验是什么。教学难点是教师依据对幼儿原有认知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把握,来确定本次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自身难以突破的坎儿是什么。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育目标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再加上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途径或方法,目标就容易具有操作性和可达成性了。
3、教学过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落实重点目标进而突破难点目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教育目标之间紧密联系,想清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目的及其对于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深入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帮助幼儿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进而尝试着去突破难点,迎接挑战,体验到自我努力之上的学习的愉悦感。
④ 幼儿园教师如何备课
个个幼儿园备课的方法不一样吧,我们就写了教学活动
⑤ 幼儿园怎样提高组员备课,教学质量
首先要制定教学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商讨制定备课和教学的计划,并安排有具体的时间表,还要严格根据时间表来落实,并随机进行抽查监督评比,将检查结果及时公开并反馈给相关老师,最好与老师的收入适当挂钩。
⑥ 校园局域网规划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激发起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育的希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发现、协作学习、因材施教、主动建构等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切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正因为如此,建设和应用校园教学网,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已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置疑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我们学校自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筹建校园教学网,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使今日的教育为明天的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分步实施
以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社会悄然而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接受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浪潮的洗礼,尤其是学校领导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如今,网络走进了教育教学领域——出现了网络教学,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信息技术,为现实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和机遇。
为了紧跟步伐,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网络化,我们学校领导以创建现代化基础教育为目标,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千方百计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资金的投入。
1997年学校成为江阴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后,年年投入资金。1999年规划建设校园局域网,至2000年校园局域网基本建成,两个校区(一区、二区)信息即时互通。2001年启动“校校通”工程,2002年校园局域网以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其基本结构是三层交换,分布式连接(由HP-NE2000作路由)。校园网与教育城域网用光纤连接,校园内部建立了主干千兆,桌面百兆的数字化网络,中心机房到两个校区也用光纤连接,校区的各楼层、学生机房、各工作站间以超五类双绞线连接。目前,学校校园网已有193个节点上Internet,其中包含4只学生机房(网络教室)143个点,小班教室10个点,两个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阅览室、媒体制作中心及各处室、办公室40个点。
学校教学网的初步建立,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建立制度完善职责
校园网的建立为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要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强化管理,制定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它涉及大量技术、设备、使用、资源、宽带等问题,更有许多诸如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超时工作等管理方面的问题。计算机、大屏幕彩电进教室,安全和维护问题相当突出,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光驱和软驱,并可上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各工作站计算机容易感染病毒,并波及整个网络。
学校根据新情况,责成现代教育技术办公室拟定相应的制度和职责,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规范:一是硬件方面,包括网络的使用规范、上网的规范、各工作站的管理、各计算机室的管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制作室的管理、电教室的管理和维修保养制度;二是软件方面,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的购买、收集、制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保管制度等。现代教育技术办公室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督促教师运用校园网开展教学工作,把校园网的使用和年度考核工作结合,实行奖优罚劣。
学校根据实际和经验,初步制定了如下一些规章制度:《顾山中心小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条例》、《顾山中心小学校园网管理人员职责》、《顾山中心小学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顾山中心小学计算机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顾山中心小学教师计算机知识培训及使用奖励制度》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
采用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对提高校园网资源的利用率大有益处。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关键。教师是校园网使用的主要成员,他们的使用水平直接影响到网络应用的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能接纳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会独立完成计算机的操作,能应用计算机组织备课、上课、组织学生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
我们学校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学习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积极性,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
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是用好校园网的技术保证。校园网建成以后,其日常维护、资源开发以及技术推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技术含量高、更新快。校园网中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网络设备和技术以及各种应用和管理软件。因此,从事网络管理和资源开发的教师,他们知识的更新、网络技术的再学习和网络管理技术的提高是建好、用好校园网的关键。
我们学校现有计算机专职教师5人,大多具有计算机专业大专学历。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选送他们进修学习、短期培训或脱产学习,并订阅相关专业书籍,让他们更新知识,做到一般教师要学的,他们先学,一般教师会操作的,他们必须熟练操作,以适应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需要。
二是建设各学科教师队伍。校园网应用的主体是各科教师。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改革管理机制,通过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观念,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校园教学网对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的作用。
因此,学校多层次地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校园教学网的能力。学校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培训、操作、考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借助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让广大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的学习,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与无锡电教馆联办了FLASH动画制作的培训班,让所有教师都能掌握制作网页、应用网络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研究水平。
通过培训,要求教师使用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学科开课率达40%以上,学科覆盖率达100%。
通过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学校现已形成浓厚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形成了以计算机教师、骨干教师、各学科教师为梯队的教师队伍,为校园网的快速建设和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好资源库拓展应用面
校园网仅仅是信息的框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和实质,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比校园网本身的建设更重要。
建设好教育教学资源库是一项覆盖面广、内容多、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学校从开始建设校园网时就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我们采用的是分学科组、部门分工合作的形式,共同收集、制作、加工、整理信息资源,同时购置一些公共信息资源,然后由学校网络管理人员将这些信息资源按科目、类别上传至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库,统一进行管理和资源共享。
现在,学校校园网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及资源库主要包括:国之源、自制课件库、学校征订的素材库(积件库)、教育城域网资源、“Internet”资源、浙大校园网管理系统(ZDnet)、“教海拾贝”校园论坛等。利用“国之源”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搜索、下载、上传、审核、管理;“ZDnet”浙大校园网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学校管理、信息发布、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图书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等。基本实现了校园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校园网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充分运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学校充分挖掘网上资源,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
一是利用校园网实现教学管理。学校给每个处室、办公室配置了电脑:学校的通知可以在网上传递,国内外新闻可以在网上了解,填写的教学资料在网上可直接交到指定服务器文件夹。课余时间可以方便地查阅、下载教育教学信息,充实自己的备课内容。教师还可到教师电子阅览室办公,在这里还可提供更便捷更丰富的教师备课中需要的校园网上的资料。
二是利用网上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校园网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随手可得的事。教师只要在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或办公室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借助校园网在自己教室或多媒体电教室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喜欢制作成交互式的网页或网站(网络课件),在网络教室即可进行学科教学。这些课件因为是交互式的,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围绕某个主题在网上探索学习,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些网站(用连接Internet),让学生在网站上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利用校园网开拓学生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班级中的计算机工作站制作自己的主页:把自己写得好的文章,让大家阅读;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发布在校园网上;喜欢的故事可以在网上阅读;给学校、老师的建议可在网上发表,让校园网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推动着教育技术的进步,更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她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探索校园网的建设与有效应用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⑦ 《期中小结》不少于300字
写作思路:要紧扣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或无关的,要少选或不选。所选的材料还要真实、具体,真实,不凭空编造,不夸大也不缩小。
正文:
回首这学期,心中就产生了许多感触。这学期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
现在我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是仔细琢磨后又不尽然。或许在以后也会嘲笑现在的渺小,但我们不得不笑着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
这次考试,我总结一些点滴: 在学习上,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
中学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时间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
其次,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抓住点滴时间学习。
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尽管感觉良好,但还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
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当然我要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⑧ 怎样组织数学课堂教学
一、做好上课前的备课工作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备课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学的前奏。由于教学工作量大,有的教师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在备课时,写的备课教案机械地遵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不能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与课上教学脱离,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缺乏了备课的实践效果。实践证明备课环节做得好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效率高。反之,如果对教材和学生都没有一定的把握,课堂教学比较盲目,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做好备课工作。备课依据的是教材内容,知识不是独立的体系,是环环相扣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吃透教材,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把一系列备课所涉及的内容形成教案。教案就是教学活动的方案,编写教案,主要目的是把教学设计以文字和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提倡数学教师要写详案。教案中要列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课时、教法、教具、板书及教学过程(含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小结、作业设计等)。备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此,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备课的方向,即从本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分析,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学校组织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之间共同进步,提高备课能力。集体备课活动是教师们最熟悉的活动,可以吸取优秀骨干教师备课的先进经验,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教师们之间互相学习、探究,也是教师们智慧碰撞的重要场所。我都特别留意学校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性材料,主备人的讲稿是用心去备的,是有价值的,参与人是积极的、主动的,互动是真实的、有效的,研究是深入的,理解是透彻的。每一次的集体备课都能让教师有所收获,引发思考。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几点内容。备课时间要明确。如每周一次,每次集中时间不少于2课时,备课量为下一周5-10课时量,由备课组长负责。备课组活动必须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定主题,对活动情况要有详细记录;集体备课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主备人要负责打印教案,分发到每个教师手中,其他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针对本班实际,做好复备,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二次备课。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主轴。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要围绕这一思想展开。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过程,教与学既是密切联系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又各有自己的独立活动,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有些教师对此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某种程度上把主导作用夸大化、绝对化了,认为教给学生的知识越多,主动作用就越有力。课堂上搞“灌输式”“一言堂”,似乎教师多讲,学生就能多学;教师少讲,学生只能少学;教师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习。因而,教学中无论什么性质的内容,教师总是采用一讲到底或以讲为主的方式来处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和书本的内容教条地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等于零。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要从学生的学上体现,也就是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失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主体性能否体现,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主体性教学观,不能包揽学生的学习,要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自主性,使学习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
三、多媒体教学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特有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成为教学手段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教科书、模型、挂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枯燥。运用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比如,①用多媒体来示范知识。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过去总是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而利用多媒体划出线条,用闪烁、移动的功效,帮助学生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让学生容易感知;②用多媒体克服思维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正迁移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负迁移能障碍学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可能出现的学习面,用多媒体介入,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让问题化繁为简、化虚为实,让学生的思维少走弯路。如在教学角的大小时,出示动画演示,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旋转,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跟长度没有关系。通过化静为动的动态演示,学生不容易混淆,思维清晰;③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学习几何。几何是逻辑性强的科学,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要求高。通过在多媒体上看到的实物,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正确认识几何体不同的形状、特征,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如把各种房屋建筑、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搬到多媒体画面上,让学生对照比较学习;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由于测量误差,计算结果与180度有差别,教师也很难用语言讲清楚。可以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把这个结果映在银幕上明显而易理解。
总而言之,以上几个教学组织的案例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部分,并不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全部。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教无止境。教师在教学之路上总会面对新问题,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挑战。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灵活、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
⑨ 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
一、 教师要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理想,就是一个人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没有目标,无以至千里。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不同教师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分工不同,工作就会有差别。物理教师要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选其一二,划定标准,确定目标。学科知识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普通话达到什么水平,课堂教学达到什么要求,班主任工作达到什么程度,认真研究,不断实践,实现理想。干就干出个模样,当教师就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 爱护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爱,能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才会乐意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才会觉得不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把爱当做教育成功的法宝。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用心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没有足够的爱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
1、 提高修养,师德表率。师德是教师执教的灵魂,正所谓“正人必先正己,立己方能育人”。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存则其教已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依法执教,为人师表。
2、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让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做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寄托着祖国的希望,是父母的孩子,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眼中无差生,只有差别的学生。教师的工作就是培养他们,转化他们,转变他们。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具备一名合格教师的品质。在教师眼里,所有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尽力关注每一个孩子,“为了一切孩子”是优秀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3、 因材施教。“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孩子千差万别,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三、 正视压力,不断探索,悦纳任务
优秀的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工作能力是在实际岗位上赶出来的。所谓孰能生巧、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有任务就有压力,怎样对待工作任务,持什么样的态度,是迎接挑战还是逃避?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成长,因为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确看待任务,欢心接受任务。对待任务态度不正,屈于权力的压力,憋着心去干,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为了完成任务而玩笑横任务,不会有真正的收获。态度正了,为提高自己而迎接挑战,即使没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爱迪生时为了找到一种耐高温的灯丝,用了1600多种材料做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碳丝来做灯丝,世界上第一批碳丝白炽灯问世了。有人问他:你怎样看待你的1500多次失败,爱迪生说,我不认为我以前的1500多次实验是失败,如果没有这些实验做基础,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实践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都会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这样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薄发,出类拔萃。
所以一个人,特别是年轻教师,一定不要怕出力,应该把每一次任务都看作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一个人对待任务的不同心态,套用一句老话:吃亏是福!任务产生压力,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则是提升能力的发动机。一个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的去对待工作,对待任务和压力,就能使自己子啊愉悦的氛围工作着,收获着,快乐着!积极的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
四、 不断学习,勤奋进取
深厚的教学底蕴、超前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授课技艺,是优秀教师的追求。古代有教育家告诫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非师也。”亚圣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只有高素质老师才能带出高素质学生。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主学习抓起。教育者必须先学习,教育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不能只靠培训,自觉、主动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勤学广集,才能厚积薄发。
1、 学会学习。加强学习,学会学习,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现代化教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多层的、宽广的。首先要求精和深,其次是宽和新。精和深,是指对其所教专业知识应当精确掌握、深刻理解。所谓宽,即知识面宽。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是可以迁移的。新则是追求时代发展,追求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优秀教师身上并不过分。优秀教师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教师不断自觉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简洁精练的语言,准确生动的阐释,都是靠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得来的。
2、 学会思考。思,让人思维敏捷。思,使你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平时观摩、学习、培训给教师提供学习素材,一节优质观摩课,一次参观学习都是很好的提高机会。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才能获得收益,是自己得到提高。
3、 学会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这里的研究不是指所谓的课题研究,而是正如苏联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分析自己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得失等。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有得的、有经验的教师。中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珍珠”珍藏起来,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第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最大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教师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是最好的教育科研。研究教学的得与失,找出闪光点,指出不足之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进步。
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教师的战场和舞台是课堂,教师的素质高低反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将平时理念、观点通入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理论——再实践,再提高教学质量。多上课,上好课,上骨干课,上攻坚课,上有挑战性的课。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将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课堂当做实验基地,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并不断将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需要创新,没有哪一堂优秀课、示范课是教学的范本。拘泥条条框框,习惯于照本宣科,不创新,不开拓,是教师职业的大敌。地域不同,学生不同,学生存在差异,教师对各种培训、讲座和学习要吸收其精髓,融入自身可让教学,构建自己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老子曾经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育人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认真对待关于学生的每一件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因此,把小事做细致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一名教师要想成为名师,没有绝招,也没有捷径。没有哪一位名师是在几年之内一步登天的。他也是从每一次认真研读教材,用心地进行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写好每一篇教学随笔,批改好每一份学生试卷和每一本作业开始的。从备课、上课到听课、评课,从问题设计到板书设计等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小事能体现教师是否优秀,也能造就优秀教师。
七、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健康,超越自我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会阳光思维,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分开看问题。只有自己有了健康、积极的心态,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幸福、快乐。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每天多做一点点,就是从成功开始;每天创新一点点,就是领先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每天谦虚一点点,就是被接纳的开始。只要我们朝着优秀教师这一目标不断前进,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