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蹲点备课

蹲点备课

发布时间:2021-02-16 10:37:52

A. 校本教研是怎么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只要把教育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把教学研修的任务落实到教师,就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从课堂教学切入,推进校本研修(研修与课堂的关系)聚焦课改,聚焦课堂,聚焦教师,既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因为,课堂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校本研修的主战场。坚持从教师当前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始终抓课堂、学科和班级管理的研修重点,从教师现有经验和方法入手,以教师参与为主要方式,以解决问题,改变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方法为目标,逐步推进校本研修。
2、以“自我反思”,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研修与反思的关系)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构成了校本研修的过程,其中个人反思对教师成长尤为重要。什么时候反思:可以课前反思,针对未来教学,包括讲授内容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课中反思,是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反思。反思内容包括教学呈现的顺序、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运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对过去教学的课后反思,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的反思,反思内容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败进行分析。怎么反思?把反思渗透到备、教、批、辅、改中去。课前反思是否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对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是否适应本班的学生,反思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优化等。课中我反思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即时进行调整。学生为什么不能回答问题,是我的引导不够,还是学生没有理解透彻;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是学生对此没有兴趣,还是因为我过于严肃。上完课后,我反思这节课上,有什么成功之处,有什么需改进的地方;批改完作业,我反思学生的作业有哪些优良不足之处;在辅导学生时,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在评价学生时,我反思自己的评价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
3、利用案例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研修与案例研究的关系)在教师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的课堂教学案例,从中直接获得教学经验,为自己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的提升找到简捷而有效的途径。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问题、难点知识、偶发事件、典型事例的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法的叙述。它不仅记录教学行为,还讲述教学智慧;不仅描写教学情节,还展示教学思想。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故事,总能让人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案例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行动故事,向大家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后果,引发观众的反思。在形式上,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有趣故事,也可以是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或困惑的记录,还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曲折经历。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有利于促使教师的分析与反思。案例还包括每个教师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功的事例。
4、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丰富校本研修内涵(研修与课题的关系)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教师进行课题科研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1)确定研究课
(2)明确研究目标
(3)扎根教学实践
首先,要积累与思考,做有心人。——写科研日记。
其次,要合作研究。
第三,要读书学习。
第四,写反思随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当代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这里,借用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一句话:教师参与课题科研研究,是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广大一线教师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5、以研促教,帮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提高综合素质(研修和综合素质的关系)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师专业有其特殊性,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很丰富。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与研修关系)校本研修除了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人的作用外,还要发挥教育网络的作用。实现三个对话:与专家对话,与理论对话,与实践对话。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在网上选择优秀的专家,在对话中分享教育智慧;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学会与理论对话,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会与实践对话,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是不是说没有这个网络信息技术,就实现不了这三个对话,不完全是这样。举例子说,教学手段的运用。这里只是强调信息技术将打破时空界限,提高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需要经济物质作为后盾。

B.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是教育改革带给我们学校管理层面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我今天的讲座权做抛砖引玉,不当的地方敬请各位指教!

C. 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 播放器下载

但愿你有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几年来,作为教科研部门的我们一直在力求改变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不断实现教育科研创新,走进农村学校,倾听农村学校的呼声与要求;走近农村教师,了解农村教师的愿望与现状。变程序式教研为参与式服务,变灌输式指导为对话式互动,形成教研员对农村教师的个别指导、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的示范引领、教研强校对农村学校的教研示范,以及农村学校自主发展的有效教研的机制,从而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种有效的教研机制: 一、蹲点调研:建立农村教师与教研人员个体间的有效互动机制 蹲点调研就是教育科研部门组织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走进农村薄弱学校,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教研组活动等情况,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发现问题,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改正行为的措施和方法,从而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呈现知识的技能。蹲点调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全面性。通常教科研部门到农村学校的蹲点调研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五天或更长时间。在蹲点调研的过程中,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要对这所农村学校的全体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教研组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全面了解,特别是对全体教师的上课情况要安排逐个检查,然后教研员与教师就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蹲点调研是对农村薄弱学校所有教师个体的考量与指导。 二是互动性。蹲点调研是教研员与农村教师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互动研讨”。在互动过程中,教研员以同行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聆听教师的倾诉、体味教师的困惑,同时深入分析教师对教材文本把握的偏差。然后,教研员一方面创设合宜的情境,指导和促进教师积极地自主反思。另一方面又高屋建瓴地分析文本的编写意图、创新预设方法,最终在互动合作中指导农村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三是有效性。蹲点调研是学科教研员与学科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科教研员在深入了解或听课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课堂教学的修改意见,这种面对面的指导,促进了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实现了教学行为的自我重建。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必然会有内心的情感体验,或喜悦、兴奋、激动,或痛苦、焦虑、困惑,而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正是教师不断扬弃、不断生成、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蹲点调研对农村教师的指导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简言之,我们认为,蹲点调研的教研制度是指导农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非常有效措施。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定期的蹲点调研,并形成了包括确定学校、下乡蹲点、布置任务、定期回访等几个步骤的基本模式。 确定学校。我们教研室每学期确定2-3所学校作为本学期重点的蹲点调研学校,然后,每位学科教研员在下乡蹲点调研之前都要首先了解该校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以便在蹲点调研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 下乡蹲点。在下乡蹲点的一周内,各学科教研员逐一听取学校各位学科教师的随堂课,检查各位教师的备课本、作业批改情况,参与学校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一方面与教师互动讨论指导;另一方面给学校领导反馈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对学校与教师提出一些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措施。 布置任务。在与教师互动讨论、交流指导的同时,各学科教研员还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科教师提出一些平时要进行演练和行为跟进的作业与任务,以便今后检查。 定期回访。蹲点调研以后,组织各学科教研员不定期对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科教师进行回访,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年轻教师的进步f青况。这种“任务驱动模式’’的检查回访的确对促进农村学校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几年来的蹲点调研实践表明,这种教研员深入基层,走近农村学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效果确实不错,深受农村学校教师的

D. 如何落实系级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职责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E. 教导主任如何加强和改善教学管理及教师培养

教导主任务必明了以下工作:
1 信念与责任
信念是方向。没有信念就失去了目标和希望。教育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可以一点一点的改变人。在特定场所,只要一个人改变,身边就会有一群人改变,从而会改变一代人,改变一个国家和改变整个民族。要坚信只有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
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工作,毫无怨言地承担,并认认真真地做好。二是要对自己的工作承担造成的不利后果。培养责任感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是教育者的价值追求。教导主任要为教师当好表率,要思考把教师培养成什么样子的人,如何培养教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 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
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指导激励等活动,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体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2.1 正确地确定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目标和重点,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使学校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协调运行。
2.2 健全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明确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发挥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2.3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
2.4 完善学校教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2.5 充实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组织好为教学服务的各项工作。
2.6 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改革。
2.7 组织对教学质量的考查和评估工作。
2.8 深入教学实际,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教学工作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导处的地位和作用
3.1 是在校长领导下,协助校长做好教学工作管理体制的办事(研究制定战术)机构。
3.2 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最重要、任务最多最重的一个系统。
3.3 是执行教学工作计划管理工作的枢纽。
3.4 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其他工作的协调者。
3.5 是校长管理教学工作的参谋机构。
3.6 是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信息服务、物质服务、内涵发展——教师培养)的机构。
4 教导主任的职责
4.1 组织管理教学工作:听课、教研、经验交流、检查等。
4.2 负责教务管理工作:制订计划、课程表、作息时间、学籍管理、 考勤、图书实验、教学制度。
4.3 组织教师进修学习。
4.4 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
4.5 领导班主任工作。
5 教导主任的基本功
5.1 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政策法规水平。
5.2 必须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管理学。
5.3 必须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熟悉教学计划,明确课程标准,明确各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双基”要求。
5.4 必须熟悉了解教师和学生情况。 教师:家庭、文化程度、业务能力、教学特点、专业爱好、思想个性、身体状况等。 学生:主要是“两头”学生,)(尖子生和后进生)
5.5 善于积累资料、分析情况、总结教学经验。
5.6 熟悉学校教学装备情况:仪器、电教、,图书等。
5.7 做到一专多能。
5.8 熟练科学地编排各种表册。
6 教导主任如何抓好教学工作
6.1 抓好“三基”:一是基础年级;二是基础学科(语数外);三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6.2 在一个学年度中,开学初侧重抓一年级,年中侧重抓中间,年末重抓毕业年级。在一个学期中,开学初抓紧组织、订计划。期中抓检查、质量分析、抓备课、上课。期末抓复习、考试、总结经验。
6.3 教学组织方面:主要抓课堂教学。
6.4 深入第一线:即课堂、班级、教研组。如何深入?要做到三点:一是听课,二是蹲点,三是兼课。
7 教导主任如何制订教学计划
7.1 类别:按时间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
7.2 基本要求:
1、确保教学工作计划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2、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点(要分析本校条件、实际情况)。
3、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发动教师参与。
4、保持整体协调一致。
5、要在开学前完成年度计划。
7.3 教学计划的内容:
1、教学工作基本情况分析。
2、教学工作任务和要求。
3、具体措施:
(1)改善和加强教学工作领导的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的措施;
(3)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措施;
(4)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措施;
(5)完善管理制度,稳定教学秩序的措施;
(6)加强学生学习指导,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7)开展课外活动的措施;
(8)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教学工作的设备、条件,充实电教手段,做好教学物质保证和服务工作的措施。
各项措施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要具体可行,注重实效。一句话:订计划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完成? 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计划: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团队、工会、班主任、教研组、年级组等计划,都是根据学校管理工作计划要求任务去制定。
8 教导主任如何观课评课
观课和评课要同时关注教和学两方面。
8.1 教的方面:
教学目标:是否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认知和行为目标结合是否和谐、可操作、能落实;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是否有不同达标要求。
教学内容:知识是否正确,容量是否适当,学生能否接受;是否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和重点,突破难点;是否以教材为例,训练学生能力,指导学法。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流程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体现教学思路与学生思维,心理是否协调,
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结构流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教学节奏、密度是否适当,时空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本学科课型特点。
教学手段:是否具有教法注意提示认识规律和学法指导;情境创设是否恰当、有效;问题系列设计是否严谨,情、知是否有机交融、和谐;教学挂图、教具和电教媒体的选用是否合理、高效;教法能否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
教学调控和效果:是否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有效纠正,完成教学任务;是否精心安排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练习;是否以师之情唤生动情,师生和谐平等;是否给学生一定消化思考余地,课业负担合理,轻负高效。
教师素质:教态是否大方自然,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演示操作是否规范,指导是否得法;
板书是否科学、工整、美观;运用直观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是否使用正确熟练,合理优化;是否善于组织教学,能否随机调整。
教学特色:在课堂结构创设学境、教法和媒体运用等方面有无独特创举,效果是否显著。
7.2 学的方面: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或有个别不参与,或20%左右不参与,或1/3以上不参与。
交往状态:学生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学生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有无良好的合作氛围。
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学生问题与见解有无挑战性与独创性;
学生能否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展开创造。
情绪状态:学生有无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学生是否入境生情,意志得以锻炼;学生情感共鸣的表露是否自然明显。
9 教导主任如何培养教师
引导教师悉心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整合教学、分层教学和学科技能训练的能力。
9.1 整合教学策略:整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知识主干(重点)、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不一定适合不同的学生需要和适合所有的学习过程的需要,同时,一般的教材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也没有明确提出教师必须怎样做才能突出知识主干。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按照实际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剪裁、取舍、增删、组合)。只有整合教学内容,削枝强干,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益。
9.2 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的目的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统一的讲授和课后的辅导,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解决的办法是,教师必须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让学生的学习中的问题暴露出来,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尤其是差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内个别、及时辅导。
9.3 学科技能训练策略:学科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得起题)。教师如果只注重知识、概念的教学,尽管讲清楚了概念、知识、命题或结论,学生能背诵或默写,而缺乏学科技能训练,没有让学生形成学科技能,学生是没有学懂的。这是产生大量的差生的根本原因。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在课内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技能训练——设计有阶梯性、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反馈。
总之,要想改变教育,必须改变教师。好教师较多才是真正的好学校。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都是永恒的主题。对教导主任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愿望,而是积极有效的行动!

F. 对本学期幼儿园整体教学工作是否满意,有何合理化建议100条

100条,吓人啊,让我想起了100遍啊100遍 幼儿园教育教学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改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再上新台阶,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扎实开展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讨《纲要》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学常规活动,引导教师切实领会《纲要》的基本内涵,促进理论向实践层面的转化。幼儿园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坚定信念,丰富理论素养,提升实践能力。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将《纲要》精神落到实处。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严禁违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实验”、“特色”、满足家长需求等为名,擅自设置识字、学拼音、学英语等课程,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致使幼儿园教育方向和教学秩序遭到干扰,杜绝幼儿园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及游戏需要,组织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创设宽松和谐、自由自主、快乐成长的探索空间,为幼儿提供说说、玩玩、做做等实践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游戏增长知识,通过游戏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去发现、学习、建构和积累成长的经验,使幼儿在满足自身快乐的同时获得发展。同时,教师要以环境的维护者、教学的观察者、行为的示范者及幼儿活动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等身份支持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对话,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映,察觉他们的需要,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做出适宜的应答。 二、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和加强幼儿教育教学管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园要定期检查各班级常规管理执行情况;要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一起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1.实行“一纲多本”,优化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和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领会《纲要》精神,通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选择教材、科学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实行“一纲多本”。所谓“一纲多本”,主要指在《纲要》指导下,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结合本地实际,博采众“本”之长,结合幼儿实际,选取或创设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幼儿生活且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系统地设计出适宜的主题及各种教育活动,使确定的课程主题既能承载教育目标又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和兴趣。各班级课程主题不宜过大、过多,一般情况下每个主题大班不超过三周,中小班不超过四周。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确定切实可行主题目标,尽量兼顾平衡各教育领域,小班要尽量贴近幼儿自己的生活,中班要以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为主,大班要突出生活中的探索与创造性。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活动组织。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纲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特点、发展需要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注意其综合性、趣味性,将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等适宜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中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实践,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活动的内容要相互渗透,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资源意识,注重各领域内容的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活动形式,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自主进行活动。让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资源及幼儿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实施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落脚点,提升教育活动的水平。 3.改革评价方式,探索科学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教育评价的内容应主要考察以下方面: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评价幼儿的发展时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对幼儿的评价应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的评价不同的幼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各幼儿园要为每一个幼儿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收集幼儿的绘画、手工、语言表述等作品,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定期对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将之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 4.统整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发掘蕴藏在自然环境、社区、家庭、日常生活中以及幼儿身边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来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并注重收集、积累、整理和应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1)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要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坚持废品利用、变废为宝的原则,重视对具有教育价值的废旧材料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教师应具备选择与判断的能力,善于发现、选择和运用各种优质资源来帮助、支持自己的教育教学;要善于利用当地条件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拓展幼儿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优化幼儿的成长环境。 (2)要重视来自于教师和幼儿的教育资源。教师既要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态度和言行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更要积极发掘幼儿个体及同伴的经验,创设相互展示、交流与多向互动的空间。 (3)要充分重视家长资源。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支持的原则,主动、真诚地争取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教学乃至各项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通过家长会、家园联谊活动等,加强家园间的交流与互动,家园共

G.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7、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进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我认为教研组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是:“民主、合作、竞争、和谐”。
1、“民主”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只有组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
2、“合作”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3、“竞争”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
4、“和谐”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H.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阅读全文

与蹲点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