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苏教版 急求答案!!谢谢
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创伤/重创敌军 投奔/奔走相告 蒙骗/蒙混过关
B.别扭/别开生面 旋风/旋转乾坤 专横/横行霸道
C. 谙熟/黯然失色 缜密/半嗔半笑 炮烙/刨根问底
D.渲染/煊赫一时 罢黜/相形见绌 辑录/缉拿归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俗话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D.商家重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们深思啊!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解释“应急科普”的含义,不超过35个字。(4分)
去年5月12日,当地震波来临之际,桑枣中学的老师大声喊道:“所有人趴在桌子下I”随即打开,教室的前后门。
地震第一波刚过,趴在桌下的学生们立即快速有序地冲出了教室。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全部集中到操场上,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仅1分36秒。
如此迅速的撤离,离不开平时的演练。为了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能力,桑枣中学每周二都结合实际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每天晚上教师对学生宿舍床位进行两次安全检查,每学期开展一次逃生演练活动。
中国科普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说:“桑枣中学之所以在危险时刻能作出这么迅速的反应,是 因为应急科普显示了巨大作用。”
答:应急科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话的方式有直言和婉言。参照示例,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5分)
示例:
[公园入口处标语牌]
直言:请勿扎扔果皮纸屑!
婉言:不要让别人说,朋友,你没来之前,这儿的地面还是洁净的。
(1)[某快餐店店堂告示]
直言:衣衫不整,谢绝入内!
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出版社有意请杨绛出席其作品研讨会,她谢绝了]
婉言: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直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5--B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土自)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幸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扣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土自),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勖:勉励
C.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尸事果寝 寝:搁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盲 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锝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 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土自)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土自),但和裴(土自)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入傲慢苛刻。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3分)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躬自悼矣。(《诗经·氓》)
(2) 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 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8)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l—14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跟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于,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干雪的记忆也就退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5分)
12.清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6分)
1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1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 性、仗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助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予,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 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作“开明天子”,把这一切揉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衣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于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
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
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16.“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二段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6分)
17.联系全文,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跳出地球看地球 ——记中国探月‘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周玉明
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程首席科学家。
当我好奇地询问他名字的来历时,他爽朗地笑答:‘我出生时,舅父在旁边念书,刚好念到‘有朋自远方来’。所以就取名‘自远’。现在我搞地球科学,这是天意吧!”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跨进了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后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在多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广泛学习,才使他具有今天洞察风云的能力。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卫星。欧阳自远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空间看清地球,在更大时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想研究天体,开拓这片处女地。这听上去有点离经叛道。可是侯先生不但同意了,还鼓励他自学天文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着手准备,打好基础,同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天外来客”——陨石。
1976年是欧阳自远科研经历的幸运年。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里他却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并被国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网络全书等引用。
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欧阳自远两次参与地下核爆炸实验,很少回家。好几年春节,都在戈壁滩度过。令人心酸的是,他偶尔回家,儿子不认识父亲,跟他妈说,家里来了位不认识的叔叔。
1978年,美国特使送给中国领导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猎物——“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只有1克重的岩石样品。这块岩石来自哪里?领导人问中科院:“你们有谁能搞清楚这块石头?”
于是这块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交到欧阳自远手中,不久,国内8个研究单位的几名科学家集聚到欧阳自远麾下,对这块月球岩石进行了多项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确认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采集的样品,而且确认了岩石的采集地点。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6岁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着,总有一天,中国要启动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近年来,“重返月球”的热潮席卷而来,月球将是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欧阳自远坚 持奔走,呼吁我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月球的探索,深化关于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变的认识,并及时、系统地整理7月球研究的资料,主编《月质学研究进展》,为将来我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7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
1994年欧阳自远提出探月构想,十几年来,他一直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从没想过放弃。
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一年。72岁的他动情地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实现再次探月。”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自远”名字的来历,表明欧阳自远的生命属于探月,他早有宏图大志。
B.欧阳自远学过地质,又学过核物理,所以曾负责两次地下核爆炸的实验研究。
C.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已经实现了首次探月的夙愿。
D.对岩石样品进行综合研究之后,欧阳自远以多篇论文确证了岩石采集地点。
16.欧阳自远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请简要说明原因。(6分)
17.从欧阳自远的经历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6分)
七、作文(70分)
18.作文。
“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又可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
请以“出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0翅。(10分)
柳屯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苏子瞻学际天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姑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 价自减半矣。
(选自李清照《词论》)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20.柳屯田、苏子瞻分别指_______、________,(2分)
21.李清照在上文中提出了哪一个著名的词学观点?(2分)
答: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凤凰涅梁》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诅咒和鞭挞丁黑暗的旧中国,呼唤并礼赞自由、解放、光明与中国的新生。
B,《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徐庶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C.《边城》,细致地描绘了湘西边地的风情:元宵放烟火,端午赛龙舟、抓鸭子,中秋赏月,以及青年男女月下对歌等,营造了一个田园诗般的环境。
D.鲁迅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闰土、孔乙已,祥林嫂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巴金写《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的蛮横与粗暴,他在《家》的代序中写道:“我要向这个垂死的制度交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
23.简答题(10分)
(1)下面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分别出自名著中哪些人物之口?(5分)
①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②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③我们先前一一比你闻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④你是萍,—一—凭,——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⑤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向我交账!
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 ________ ⑤ ________
(2)决心为父复仇并要“重控乾坤”的哈姆雷特,为什么要装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宏大的“缶阵”引起轰动,其创意和效果都非同凡响。“缶阵”之缶,据说是依据曹侯乙墓之青铜鉴缶仿制。鉴和缶都是先秦礼器。此鉴缶由内外两件组成,外面为方鉴,方缶置于鉴内,鉴击组合后,之间的空隙正好用来盛冰。其功能类似现代冰箱而不是乐器,主要是在丧礼场合保证祭祀用酒的醇正。
先秦时期乐器的定型有漫长的过程。只有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可能出现陶缶一类打击乐器。击缶而歌的目的是节奏,而不在于缶音。随着钟、鼓的出现,音响、音质始终有问题的缶就不可能像丝竹、金石类乐器那样成为主流乐器,进入中原的礼乐序列。陶器本为生活用品的大路货,饭饱酒酣之余击缶而歌多是率性而为。因此,先秦时期的缶只是偶然作为乐器,不用于礼乐场合。再者,先秦的乐器分类是按照乐器的质地,即所谓金、石、土、革、丝、竹等八音。以“蒙皮发音的“缶阵”之缶,是革一类之鼓,而不是土一类之缶。
将缶阵之缶称为传统之缶,显然是—种误读。准确地说,或可称之为“鉴缶状电子发光鼓”。
然而无知无畏。知识、文献、专家或权威在文化创新上往往是桎梏。一般而言,在无现代文化干预的情况下,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突变很难发生,而误读却很容易造成文化的传承出现差异性和多元化,这是对文化发展的很好补充。试问,有哪一种方式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比这种误读更有力?又有哪一种方式比误读给传统文化带来如此新的活力呢。
24.作者说:“将缶阵之缶称为传统之缶,显然是一种误读。”依据有哪些?(9分)
2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缶阵”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哪些启示?(6分)
㈡ 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附加题答案
19.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回半矣.
20.柳永.苏轼
21.词别是一家答
(如抄原文“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别是一家”,可得1分。答“词有自身特点”“诗词各有优劣”“诗词各有特点”可得2分。)
22.B.D(B.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 D.祥林嫂是<祝福>中人物,出自小说集<彷徨>)
23.
(1) ① 贾宝玉
② 夏瑜
③ 阿Q
④ 侍萍
⑤ 葛朗台
(2)①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
②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
③借疯言疯语,发泄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第①②点各2分,第③点1分。
第①点的得分点为“保护自我”,如答“不让叔父对他有戒备之心”“为了迷惑其他人”“不引起他人的怀疑”可得2分。第②点如答“为报仇做准备”“有利于调查父亲的死因” 可得2分。如①②点合并答为“因为怕被叔父看出他要报仇,所以装疯呆在宫中,这样可以伺机寻找机会报仇”可得4分。)
㈢ 新高三南京市一模语文考试内容。
作文题目具体内容如下:用水冲刷、冲洗,去除有用之物中的杂质,叫“淘”。你好~可以以此写一篇重点关于保持道德传统的议论文,可从最常说的“诚信
㈣ 2012南京语文一模答案大神们帮帮忙
南京市、盐城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A.yān / yīn ,yìng ,shé/zhé ; B.lǜ/shuài ,pí/bì ,mò ; C.xíng ,zhàn/chàn ,qiáng/qiǎng;D.jià/jiǎ ,ào/niù ,wù/è) 2.B(A.搭配不当。“驱散”与“天气”不能搭配,应去掉“天气”。C.成分残缺。“至少”与“左右”任去其一。D.语序不当。“继承、学习”应为“学习、继承”) 3.①形成激突波;②激突波传动;③启动涡轮。 【评分建议】4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 4.示例1:“嫦娥”奔月,远古神话变现实;“神舟”升空,千年梦想终成真;“天宫”载人,空中楼阁可期待。 示例2: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势头迅猛,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如初升朝阳蒸蒸日上,如离弦之箭势不可挡。 【评分建议】(1)紧扣材料、内容恰当,2分;(2)运用排比手法,2分;(3)语句通顺,1分。 超过字数,扣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B(腹心:犹言至诚之心,即衷心) 6.C(②说的是夏侯详的人生态度,④说的是夏侯详辞不就职,⑥说的是夏侯详谦虚退让。三者均与人物的“多谋善断”无关) 7.C(“一同来抵抗高祖”表述错误,应为“两人共同响应”) 8.(1)况且现在北魏军队靠近淮河边驻扎,全军的去留无法预测,恐怕有别的图谋。(“次”“去就”“异图”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去就”也可以译为“去向”“行动”等) (2)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及辅政”“大用”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 (3)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去。(“未下”“如”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2分)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2分)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分) 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2分) (3)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1分)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愤之情。(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信誓旦旦 (2)不悱不发 (3)所以动心忍性 (4)奈何取之尽锱铢 (5)庄生晓梦迷蝴蝶 (6)挟飞仙以遨游(7)衣冠简朴古风存 (8)壁立千仞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作者的心理活动复杂而有变化:开始半信半疑、怀疑,又充满期待;接着分析推测,又等得不耐烦;最后心里终于踏实。 【评分建议】4分。总说1分,分说1点1分。 12.抗战终于结束了,我们终于胜利了,许多耻辱终于勾销了(长年在肩的重担终于放下了)。 【评分建议】5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5分。 13.卖瓜人招呼士兵吃瓜的举动,表现了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给作者带来了轻松、爽朗、愉快的心情;预示并象征着一段新的历史即将开始。 【评分建议】5分。前两点各2分,第三点1分。 14.⑴使立意深刻:不仅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也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⑵以小见大:选取抗战始末的两个片段,从侧面反映了重大主题(内容)。 ⑶使结构紧密:“喘了一口气”前后呼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 ⑷便于抒发情感:巧妙地流露了作者深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抗战的感受。 【评分建议】6分。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得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首先,论述口述历史的价值和作用;(2分) 其次,指出口述历史也会有误差或失真(偏差和失误)并分析产生的原因;(2分) 最后,呼吁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2分)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16.可以丰富历史记忆的细节;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可以记录和保存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17.应慎重对待口述历史,避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口述信息失真;应给予传承城市历史记忆的老年人群体足够的尊重;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老年人开展专题性的大规模的口述历史采访。
采纳哦
㈤ 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苏教版
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创伤/重创敌军 投奔/奔走相告 蒙骗/蒙混过关
B.别扭/别开生面 旋风/旋转乾坤 专横/横行霸道
C. 谙熟/黯然失色 缜密/半嗔半笑 炮烙/刨根问底
D.渲染/煊赫一时 罢黜/相形见绌 辑录/缉拿归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俗话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D.商家重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们深思啊!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解释“应急科普”的含义,不超过35个字。(4分)
去年5月12日,当地震波来临之际,桑枣中学的老师大声喊道:“所有人趴在桌子下I”随即打开,教室的前后门。
地震第一波刚过,趴在桌下的学生们立即快速有序地冲出了教室。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全部集中到操场上,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仅1分36秒。
如此迅速的撤离,离不开平时的演练。为了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能力,桑枣中学每周二都结合实际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每天晚上教师对学生宿舍床位进行两次安全检查,每学期开展一次逃生演练活动。
中国科普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说:“桑枣中学之所以在危险时刻能作出这么迅速的反应,是 因为应急科普显示了巨大作用。”
答:应急科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话的方式有直言和婉言。参照示例,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5分)
示例:
[公园入口处标语牌]
直言:请勿扎扔果皮纸屑!
婉言:不要让别人说,朋友,你没来之前,这儿的地面还是洁净的。
(1)[某快餐店店堂告示]
直言:衣衫不整,谢绝入内!
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出版社有意请杨绛出席其作品研讨会,她谢绝了]
婉言: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直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5--B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土自)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幸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扣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土自),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勖:勉励
C.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尸事果寝 寝:搁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盲 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锝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 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土自)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土自),但和裴(土自)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入傲慢苛刻。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3分)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躬自悼矣。(《诗经·氓》)
(2) 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 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8)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l—14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跟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于,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干雪的记忆也就退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5分)
12.清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6分)
1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1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 性、仗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助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予,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 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作“开明天子”,把这一切揉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衣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于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
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
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16.“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二段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6分)
17.联系全文,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跳出地球看地球 ——记中国探月‘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周玉明
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程首席科学家。
当我好奇地询问他名字的来历时,他爽朗地笑答:‘我出生时,舅父在旁边念书,刚好念到‘有朋自远方来’。所以就取名‘自远’。现在我搞地球科学,这是天意吧!”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跨进了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后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在多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广泛学习,才使他具有今天洞察风云的能力。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卫星。欧阳自远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空间看清地球,在更大时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想研究天体,开拓这片处女地。这听上去有点离经叛道。可是侯先生不但同意了,还鼓励他自学天文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着手准备,打好基础,同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天外来客”——陨石。
1976年是欧阳自远科研经历的幸运年。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里他却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并被国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网络全书等引用。
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欧阳自远两次参与地下核爆炸实验,很少回家。好几年春节,都在戈壁滩度过。令人心酸的是,他偶尔回家,儿子不认识父亲,跟他妈说,家里来了位不认识的叔叔。
1978年,美国特使送给中国领导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猎物——“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只有1克重的岩石样品。这块岩石来自哪里?领导人问中科院:“你们有谁能搞清楚这块石头?”
于是这块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交到欧阳自远手中,不久,国内8个研究单位的几名科学家集聚到欧阳自远麾下,对这块月球岩石进行了多项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确认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采集的样品,而且确认了岩石的采集地点。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6岁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着,总有一天,中国要启动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近年来,“重返月球”的热潮席卷而来,月球将是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欧阳自远坚 持奔走,呼吁我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月球的探索,深化关于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变的认识,并及时、系统地整理7月球研究的资料,主编《月质学研究进展》,为将来我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7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
1994年欧阳自远提出探月构想,十几年来,他一直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从没想过放弃。
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一年。72岁的他动情地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实现再次探月。”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自远”名字的来历,表明欧阳自远的生命属于探月,他早有宏图大志。
B.欧阳自远学过地质,又学过核物理,所以曾负责两次地下核爆炸的实验研究。
C.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已经实现了首次探月的夙愿。
D.对岩石样品进行综合研究之后,欧阳自远以多篇论文确证了岩石采集地点。
16.欧阳自远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请简要说明原因。(6分)
17.从欧阳自远的经历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6分)
七、作文(70分)
18.作文。
“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又可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
请以“出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0翅。(10分)
柳屯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苏子瞻学际天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姑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 价自减半矣。
(选自李清照《词论》)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20.柳屯田、苏子瞻分别指_______、________,(2分)
21.李清照在上文中提出了哪一个著名的词学观点?(2分)
答: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凤凰涅梁》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诅咒和鞭挞丁黑暗的旧中国,呼唤并礼赞自由、解放、光明与中国的新生。
B,《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徐庶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C.《边城》,细致地描绘了湘西边地的风情:元宵放烟火,端午赛龙舟、抓鸭子,中秋赏月,以及青年男女月下对歌等,营造了一个田园诗般的环境。
D.鲁迅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闰土、孔乙已,祥林嫂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巴金写《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的蛮横与粗暴,他在《家》的代序中写道:“我要向这个垂死的制度交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
23.简答题(10分)
(1)下面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分别出自名著中哪些人物之口?(5分)
①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②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③我们先前一一比你闻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④你是萍,—一—凭,——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⑤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向我交账!
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 ________ ⑤ ________
(2)决心为父复仇并要“重控乾坤”的哈姆雷特,为什么要装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宏大的“缶阵”引起轰动,其创意和效果都非同凡响。“缶阵”之缶,据说是依据曹侯乙墓之青铜鉴缶仿制。鉴和缶都是先秦礼器。此鉴缶由内外两件组成,外面为方鉴,方缶置于鉴内,鉴击组合后,之间的空隙正好用来盛冰。其功能类似现代冰箱而不是乐器,主要是在丧礼场合保证祭祀用酒的醇正。
先秦时期乐器的定型有漫长的过程。只有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可能出现陶缶一类打击乐器。击缶而歌的目的是节奏,而不在于缶音。随着钟、鼓的出现,音响、音质始终有问题的缶就不可能像丝竹、金石类乐器那样成为主流乐器,进入中原的礼乐序列。陶器本为生活用品的大路货,饭饱酒酣之余击缶而歌多是率性而为。因此,先秦时期的缶只是偶然作为乐器,不用于礼乐场合。再者,先秦的乐器分类是按照乐器的质地,即所谓金、石、土、革、丝、竹等八音。以“蒙皮发音的“缶阵”之缶,是革一类之鼓,而不是土一类之缶。
将缶阵之缶称为传统之缶,显然是—种误读。准确地说,或可称之为“鉴缶状电子发光鼓”。
然而无知无畏。知识、文献、专家或权威在文化创新上往往是桎梏。一般而言,在无现代文化干预的情况下,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突变很难发生,而误读却很容易造成文化的传承出现差异性和多元化,这是对文化发展的很好补充。试问,有哪一种方式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比这种误读更有力?又有哪一种方式比误读给传统文化带来如此新的活力呢。
24.作者说:“将缶阵之缶称为传统之缶,显然是一种误读。”依据有哪些?(9分)
2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缶阵”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哪些启示?(6分)
㈥ 2015南京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范文
什么是幸福?这是很多人的追求,更是那些年轻女孩的向往,她们大多都是为了一生的幸版福托付于自己心爱权的那个人。然而,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可能每个人对其的要求不同吧。对于每天饥饱难定的人来说,幸福就是一份稳定的生活,每天不要为生存去担忧。对于温饱而贫困的人来说呢,幸福则是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因为自己缺少什么东西,他就会渴望的去得到,认为拥有了自己想要的,那便是幸福。人们对于爱情,渴望的幸福大多都是男人能疼自己心爱的人一辈子,不离不弃,便是幸福,人们往往用尽全力去追求幸福,而恰恰忽略了那身边一直在发生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很简单。有时候它是一顿早餐,有时候它是一句问候,有时候它又是一次关怀。看了一则采访,就是咨询未婚和已婚女士所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未婚女士大多都对未来抱有很多向往,而已婚女士呢,都是用生活的一点一滴去诠释这个以前也曾经追求过的幸福,它是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都能够体现到的,用心去感受,处处皆有。幸福是爱情的象征,亲情的后盾,其实,一直都陪伴着我们。
㈦ 南京市中考以及一模语文课外阅读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不要复制别人的答案!!!
抓住文章的题目,每篇文章起码读三遍,筛选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中心观点,认真审题,完善简洁地回答问题等是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戏曲,说明的中心是中国戏曲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在记叙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
其次,不要随意联系现实。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联系现实,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完全不顾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
再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自己会做,就盲目乐观,精神松懈,考生常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
譬如《扬州个园》中有这样一段话,“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如果根据此段内容设置问题:此园名为“个园”的原因是什么?考生会感到回答此题非常轻松,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采分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因此,考生越是认为试题容易,越应该慎重。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说明文提炼信息准确度好把握,信息点回答不全面却是个大问题。那么,如何全面筛选信息呢?像上面介绍的例子,只要考生在阅读时注意到“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前有一个“又”字,此题就不会轻易丢掉采分点了。所以在阅读时,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
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比如在回答“请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实论据,或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一类的问题时,考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如果是正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了,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没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
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审慎对待,细心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须知: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考点、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考生因不仔细审题而丢失的分数,往往多于没有掌握知识点而丢失的分数。如题干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干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都是不注意审题所致。这类考生在答题时,往往是“想当然”,思维总停留在见过的题型上,总认为此题似曾相识,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答题,而很少去领悟此次考试出题者的意图。成绩发表后,才追悔莫及,为时已晚。所以,越是似曾相识的题,越要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采纳吧,我就要升级了,大神
㈧ 2015年一模考试题语文作文
独自一人走在山间小道上,戴上耳机,感觉风吹过,一切都是那么自在。风掠过路边的草,它们在风中摆动,更显绿意,在它们的映衬下,那几朵野花显得更加婀娜妖艳,我顿悟,生活原来是绿色的。原来是如此鲜活蓬勃。从宁静的山林来到嘈杂的都市,一切都是如此新鲜,道路上车水马龙,街边商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于是我长叹一声道:“生活原来是彩色的,原来是如此忙碌的,”我跟在人群后来到人才交易市场,目视一位位壮志青年含恨离去,一位位无能青年,只因他们父母可一手遮天,或是学会应付官场(拍马屁)而得到重用,我唉叹一声默念到:“生活原来是黑白色调,原来是如此只重财权,不重真识才学。”所以生活又是充满虚伪的。来到球场,抱着篮球,眼睛呆呆的注视着篮筐,高高跳起,对着篮筐将球投出,在耀眼的阳光照耀下,篮球显得光彩夺目,但球却稍稍偏出,望着篮球缓缓的滚出场地,我转过身,对着太阳高声喊道:“原来生活如此冷酷无情,对任何人都只给一次机会,错过了,就会懊悔一生,抓住了,就会终生受益。"不知怎的,一人径直走到车站,车下一对对难舍难分的亲人,或搂或抱,谁都不愿提到分离之事,以免勾起他人伤痛,但在分离时,还是难免留下一两滴眼泪,那生活的滋味就蕴藏在这几点真情的泪珠中,生活走过的足迹就是那道道泪痕,生活让人在悲伤后重现微笑,即使那是装出来的,那也等于是最善意的伪装,因为谁都不希望在分离时太过悲伤。来到自己的书桌前,看着眼前的书本发呆,“又在想啥呢?还不好好学,眼看中考就到了,你怎么一点也不紧张……"又是那些重复过千遍万遍的训斥语,我知道母亲是为我好,但我们是正处发育阶段的孩子,多少存有叛逆心态,所以对大人的话只能当作耳旁风,而父母就以这个理由给我上过多次思想政治课,想到这,手里的笔不自主的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原来生活并不是纯自由的,生活束缚了我们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只会坐在书桌旁,为分数挥泪撒汗,在失误时还要有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分数而活,我快乐吗?”我低声自问答。我眼中的生活是蓬勃的是忙碌的是虚伪的是充满亲情,友情,爱情的是受拘束的。总之生活中有好有坏,就看你是以什么心情,什么眼光去欣赏它,去鉴赏它,去剖析它。要问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谁也无法说清楚,只有自己去体验其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