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实施初中语文的集体备课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于是,集体备课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个学校教科研的一大“亮点”。必须肯定的是,集体备课在发挥集体智慧,贯彻新课标理念,弥补教学不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列出当今集体备课中的不合理现象。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复制”。备课是每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对备课本的检查历来是学校各项常规检查的重点。于是,各个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在“集体备课”的名义下,将教材的各章节分配给同组的各位任课教师,而各任课教师更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网络上“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材料”。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却严重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集体备课”成了一种最简单的抄袭,没有了各任课教师的参与讨论,“集体备课”成了“集体不备课”。
现象二:集体备课只关注“备课”,而忽视“反思”。作为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备课和反思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教师在进行集体合作时,往往只关注集体备课,而忽视集体的反思。于是,理论和实践脱节,集体备课的意义被大打折扣。
二、集体备课资源
(一)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②因此,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实现新课标这一要求,使学生对语文能学以致用,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就要注重对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课程资源不仅仅包括书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环境资源等等。
语文教师应通过大小语文的沟通交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等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归纳起来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备环境资源:
1.具有适应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求的教学空间。
力求让学生得以在各种机会和场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可能在“学中做”。这种教学环境主要在对谈式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中创设;这种教学环境的创设,在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主要应注意的是“小环境”的设计和现场处置,如谈话线索和导向、问题预设和答问应对、合作组织的活动、选题评价、学习方案建议等等。
2.具有利于学生与周围进行交互作用的场景。
学生在学习中与各种信息、与他人、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协商讨论等交互作用,以加强在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实自己的学力。这类场景的特点是群体活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是通过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成果促进学习个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场景,主要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商讨、交流应该怎样创设这些场景做到恰到好处。
3.具有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的情境。
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媒体和资料主要的并非考虑教师辅助自己的教学,而是考虑如何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习经验的丰富。在这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讨论怎样安排、引介、设计相关的资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使用和控制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信息资源情境的设置主要应加强的是:学生应获取哪些信息的指导,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辅导。其中信息利用问题最为关键: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复杂,资源内容有时真伪、良莠混杂,对资源的文化品质高下、雅俗、正误的筛选、判别水平往往决定着资源情境的效应。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判别和选择了。
(二)备课件
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教育这一行特别是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制作高效精美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同时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一个好的课件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前要用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了课件辅助后,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语文教师应该把搜集了的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课件合理有效地制作呈现出来,使课件充分发挥其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具体做法是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尽量多而且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借鉴一些优秀课件,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制作出来的课件,其他老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爱好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率。如我去实习的那所学校,人手一台手提电脑,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用课件上课。但那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贪图方便大多都是在网上直接把课件下载下来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来给学生上课了。这样就达不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了。
总之,教师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而备课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应拘泥于事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视具体的学情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大胆处理教材”。老师不光是让学生在“教室里”看“标本”、仿“标本”,还要让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亲历”、“体验”,从而“活用”。这是知识的活呈现形式,生活化的呈现形式。要以这种形式呈现知识,单靠老师个人闭门造车很难造出一辆近乎完美的轿车,要使学生能敞开心怀驾驶到舒服的高质量的轿车,要想把“标本”尽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师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能把知识呈现得活灵活现。同时,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强化在言语实践和技能训练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的掌握过程“活动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生活化”、语文知识的价值体现“切身化”、语文知识的意义认同“‘功利’化”、语文知识的习惯经历“趣味化”,以期使语文知识教学长期以来的“应试原料”性质和“死呆”状况得到改变。
当然,除了这种形式还有其他很多呈现形式也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这就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多想办法,力求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集体备课开始,语文老师除了备知识,备教法,备环境,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一些老师在集体备课“重教轻学”,教师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教法,学生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一定要一起研究预设学生在学习此课文时由于一些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种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如很多课文学习完都要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对于积极向上的体会,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习;对于有些学生谈了些不健康或不那么正确的体会,又应该怎样去指导他们等等。这样备课就较胸有成竹,做到运筹帷幄,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一时不知所措而出现尴尬场面。
2. 初中语文怎样搞好集体备课
(一)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的侧重是一方面,编者的侧重更重要。具体来说,编者把包含同一知识点的若干篇课文编入一个单元,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对此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快地掌握、运用这一知识点。如上文提到的《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第四单元的“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单元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单元里的若干篇文章割裂开来上。然而语文教师大多有这种经验,备一篇课文都觉得很辛苦,不要说备一个单元。集体备课在这时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利用集体的能力、智慧、手段等,帮助备课组的老师从这种劳累中解脱出来,使备课更加轻松,更加有效,同时也让学生能共享全体备课组老师的知识、智慧,因此确定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中是首要的。教参上虽然有现成的单元教学目标,但过于繁琐,如此多的目标不说学生掌握困难,老师也很难将其一一实现。如此,研究单元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则至关重要,找出课文间的共同点,大家讨论确定目标,不必拘泥于教参,目标不可过多,从人文性和工具性角度出发各设一个即可。
(二)划分课文主次:课本已将课文划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并按一定顺序编排,这为老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但老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自行调整文章顺序,这种行为一方面源于各人对文本认识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对单元目标的不明确。集体备课便要解决这种各自为阵的问题,语文知识体系异常庞杂,语文知识点异常繁多,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各自为阵,需要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另外语文课不是文学欣赏课,课文无论是否经典均只是例子而已,有时一个知识点在经典篇目中不一定典型,而在非经典篇目中却很典型,那么,非经典篇目就该详讲。总之,语文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开展,集体备课便能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哪些课文应详讲,哪些课文可略读。必要时可考虑调整篇目顺序。
(三)准备参考资料:上一堂语文课,当然可以只看教参,但要上得精彩,拓展或延伸必不可少。但个人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相较其他老师而言,语文老师的阅读或许更兼收并蓄,但仍不能保证上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做到举例信手拈来。教学参考资料在教参中当然可以找到,但每个老师的人生阅历不同,阅读习惯不同,掌握的知识范围也各有不同。有些老师爱读古诗,他对古诗知识了解可能较多;有些老师爱好历史,他对作品的背景掌握可能较多;有些老师爱好自然科学,在备说明文时举例更能顺手拈来;有些老师爱读散文,他对语言可能比较敏感等。而这一切爱好大部分人不会共有,因此当一位老师备到他不熟悉的内容时必须去搜集他并不感兴趣的知识,效率必然低下,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集体备课便能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备课组成员应毫无保留地提供本单元教学中可能用到的资料,以提高整个年级语文水平为己任,不宜偏私。
3. 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在初中语文中如何做到科学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首先,要认识到备课是一门艺术。科学备课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 地创造性劳动
1、教师备课要备教学内容。尽管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甚至教学参 考书都是固定了的,但是并不等于教师只要对上述教学内容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就行了,相反要求教师在这 种固定的模式下,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巧妙地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随机应变 调整和最佳最好的教学效果等等,这既表现了教师的科学头脑,也体现了教师的艺术风格,是教师心灵的一 种创造。
2、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面对的不是物, 而是人,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丰 富多彩的青少年个性。要教育他们,就必须充分了解他们。从他们的年龄、个性、心理和原有知识的特点出 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个任你驰骋的艺术天地 ,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单单学法上的指导,也就够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地劳动了。
3、教师备课还要备自己。备自己, 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
自己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 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要做到有机结合,和谐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靠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
其次,还要认识到备课艺术从根本上来讲,乃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课堂教学设计艺术和其它的 设计艺术一样,除具有创新、求美、灵活等特点外,还有独特性、科学性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说作为一种 设计的艺术,将对上述“五性”展开自己的追求
1、创新性及其要求。所谓创新性, 就是指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才能,使自己的备课 ,既不同过去的备课,也不同于别人的备课,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追求备课艺术的首选目标,因此, 许多有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备课的这个特点。然而要做到“创新”,却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摆脱旧思想,探索新的途径,这种开先河的工作要求语文教师付出比平时更 多,更为艰辛地劳动,甚至要到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地步,才能做到超凡脱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2、求美性及其要求。所谓求美性是指在备课活动中, 始终要“美”进行不懈地追求。不仅要追求内 容的美,而且还要追求形式的美;不仅要追求环节上的美,而且还要追求整体美;不仅要追求教师个性风格 美,而且还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得到全面发展。要使备课具有美的特性,需 要教师进行多个方面的努力,比如备课要有新意,教案要合理搭配,讲课要生动有趣,板书要美观大方等, 使美的旋律流淌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灵活性及其要求。所谓灵活性是指备课时要多设计几套方案,多考虑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做: 一是便于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效果来推进语文教学之车顺利前进。二是一旦发生突发 事件时,备有应急方案和挽救措施,不至于惊慌失措。把握备课艺术的灵活性,还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准确 又要敏锐,不能太离谱,也不能太呆板,要根据教材、学生和自己的特长来灵活备课。
4、独特性及其要求。所谓独特性, 是指在备课过程中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个性风格”。尽管在统一 的教育制度下,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着预先设计,但是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 情感特点、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以及不同等层次的能力特点,这一切都必须要在 备课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这就是备课的独特性。可以说没有了独特性, 就不能构成备课的艺术性。备课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师的“精神个性”和工作个性上。独特就是不 同,不同便包含着个性艺术。
5、科学性及其要求。所谓科学性是指备课不能马虎了事, 随心所欲。要具有目标的无误性,内容的准 确性,程序的合理性和效果的最佳性。比如备课前要知晓备课的目标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在分析归纳教 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语意的准确性,不能出现常规性的错误。另外还要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先上什么,后上 什么,什么时候板书,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讲课,都要有一种合理地安排,才能使教学过程和谐有序地 进行。最后备课的好坏还要经得起教学实践地检验,教学效果好,证明备课是成功的,为今后继续提高备课 的艺术性,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有益经验。教学效果不好,证明备课失败,也为今后备课提供了改正的方向 和有益教训。备课艺术就是这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证明,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更新而逐渐完美起来的。
最后,教师要掌握实现备课艺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由于备课艺术实质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按下列步骤和方法来进行。
1、理解、研究的艺术及其实施方法
由于备课是一种预先地设计,所以备课的第一步是要对备课的对象进行理解和研究。目前语文教学界提 倡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具。下面以备教材为例,来说明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如何 对备课对象进行了解和研究。
首先是通读教材。通过通读了解教材大致内容、体例安排和来龙去脉。
其次是精读教材。通过精读理解教材上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和内部联系,领悟其中的思想性、科学性 、艺术性的真谛,以便向学生传授。
再次根据不同的段落层次和性质特点,将语文课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特点,思想教育因素进行初步地分 析、排队,找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重点难点基本线索,层次系统来。
总之,理解和研究教材要求做到懂(弄清每个字、每句话的读音和含义)、透(对教材的谋篇布局结构 层次乃至微言背后的大意,潜台词等,都必须做到透亮明白)、化(教师的教学思路,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 生的理解水平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把这三者化为一体后,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选择取舍的艺术及其实施方法。
教师在掌握了材料和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部分和次要内容,教学的方法 、手段、目的、效果、详略、进度等都有所选择和取舍,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任 务。这种选择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进行多次,才能形成有效劳动。如果从一次性选择角度来看,在 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选择取舍主要有:
教学目标的选择取舍。语文教学目标取舍选择是指每节语文课必须达到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它既是 行动的指南又是预期的结果。比如在讲述《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其教学目的一般作如下选择:①理解课 文内容,认识对待缺点和错误,必须防微杜渐,切不可讳疾忌医的道理。②分清文章层次,学习按时间和事 态发展的顺序层层深入的记叙方法。③整理学过的“通假字”,了解关于古字“通假”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的选择取舍。所谓重点是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文基础知识。再以《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为例,其教学的重点必须从下面三点上作出选择:①赞扬扁鹊的高超医术。②告诫人们 不要讳疾忌医。③思想上的毛病应该早些医治。应该说本文的重点既不是放在表面上,也不能运用到引申义 中,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弄懂故事的基本寓意上,即以防微杜渐,切不要讳疾忌医为其教学重点,不必添枝加 叶。
教学难点的选择取舍。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有关内容。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或者抽象, 或者复杂,或者深奥,所以造成教学上的困难,突破难点也就意味着教学取得了成功。因此,突破难点是语 文教学中的攻坚战,攻克了它,胜利之花就会遍开在这次教学过程中。再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教学的 难点不应和教学的重点重合为一,因为讳疾忌医的道理,通过教学层层深入,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困难的是 了解古字“通假”的初步知识,掌握通假的初步规律。这就必须将已经学过的通假字整理出来,并且分类排 队,找出其共同特点和基本规律来。
教学方法地选择取舍。教学方法地选择是课堂艺术的体现,比如讲《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有许多教学 方法可供教师选择,如果教学方法选择恰当,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授课教师考虑到学生在学 习本课前已学过十多篇文言文,本课除了个别比较生僻的字句外,其余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已 经粗知,因此教师选择了以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完 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可谓是“毕其功于一役。”
3、调整组合艺术及其实施方法。
语文备课在做了一定选择取舍之后,就要对所选择取舍出来的东西进行调整组合,形成有序。调整组合 是一种极有丰富内蕴的艺术。如果调整组合得好,就能使语文教学如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让人获得美的享 受。语文教学的调整组合内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对讲授内容所进行的调整组合。包括那些内容先讲,那些内容后讲,那些内容详讲,那些内容略讲,那 些内容合起来讲,那些内容分开讲,那些内容要做补充,那些内容只消简单复述教材内容就行了等等。
对讲授的层次进行组合调整。语文课的内容往往具有多个层次结构,需要我们进行清理、展示乃至重新 组合,前者还只是做一种剥笋见肉的工作,后者就是一种极富开创意义的事,因为重新组合后的层次就具有 不同一般的艺术魅力了。比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分析其教材内容层次为三层。
第一层:开始……桓侯又不悦。写桓侯的固执、自信、不听扁鹊的劝告。
第二层:居十日……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说明桓侯的病,已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以上层次如果通过重新调整组合,可以改为两个层次。记叙时间的层次和交待事态发展的层次,两者排 列组合成:
时间:居十日 居十日 居十日 居五日
病灶:在腠里 在肌肤 在肠胃 在骨髓
经过这样的调整组合,不但脉络清楚,而且引人入胜,便于理解。
对讲授的系统进行调整组合。教师在备课时,常常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自己的讲授系统 。一旦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后,就需要对原有的讲授系统进行调整组合。
比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完全 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用讲述法来进行讲授,但教师考虑到
要较好地完成文言文通假字的教学,便改为以学 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看书,提出问题,师生讨论,再由教师来帮助归纳 启发,最后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是一种讲授系统的调整,具有智慧之光。
最后是对已有教案的调整。教案是教师上课前编写的计划和蓝图,一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形成的。 无论教案编写得如何完美,但是影响教学的诸种因素是处在一种经常的,捉摸不定的变化之中,当出现这种 变化时,原有的教案就不能适应需要,应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这种调整分为教学过程开始前的调整,教学 过程进行中的调整和教学过程后的调整。无论那一种调整,都是对备课中的不足进行匡补,使美的因素更加 浓烈和迷人。
4、整体构思艺术及其实施方法。
所谓整体构思艺术,就是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计划地科学地安排。比如,什么时候讲,什么时 候议,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板书,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终课等都要设计得很科学、很 妥当,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完整连贯,顺理成章,又疏密相间,错落 有致,波澜起伏,曲折变化。既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又无首尾失衡,生硬臃肿之嫌。在进行整体构思 时,教师应特别注意一些主要环节地设计和连贯:一是要有一个好的开讲,开讲就是开场白和导言,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因此,小说家要精心设计小说的引子;音乐家要苦心编排协奏曲的序曲;语文教师则要在讲 课的开场白上下功夫,因为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起着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起着第 一次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语文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设计好开场白。
二是要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思路。所谓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思维上的逻辑顺序,即教师讲课 时,思维活动条理性、规律性的一种体现。比如,有的教师是从感知——理解——巩固——运用为自己的教 学思路;有的教师则以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为自己的教学思路;有的教师则从基本练习——综合练 习为其教学思路。这些教学思路各有其优点和不足,采取什么教学思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 点来定。好的教学思路应该是将教材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再设计出 一条符合三者需要的一条思路来。
三是巧妙发挥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功能。比如板书,既是知识传授的提纲,又是颇具匠心的艺术展示,有 时候板书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不但十分重视板书地设计,而且也十分讲 求板书的书写,无论是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还是对字词书写的一笔一画,都要精心设计和认真考虑,使板 书确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整体构思的艺术,一是讲求完整统一;二是讲求环环相扣,前后相联。只有这样才能使备课在整 体上有较高的艺术性。
4. 初中语文如何备课的好呢
1、教学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备课或授课之前,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什回么?应该达到怎答样的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研究教材,确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状况的目标,如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对教材本身的研究来确定,需要强调的是确立目标一定要于课堂教学相一致,这样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重难点要突出
要确定重难点,首先教师要仔细揣测编者编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师应根据
5.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的
示例:字词教学,并不仅仅限于认字的层面。写正确的字,写端正的字,写规范字,也应当是初中字词教学中的一个内容。2005年临沂的中考中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你喜欢的一句,将其抄写在后面的田字格内。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2分)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
民族魂魄化凤凰涅槃
从考题不难看出,出题者的用意是引导学生要用规范端正的字体答题。我们区内期中、期末考试中也体现了这一意图。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对“写字”的教学落实不多。这固然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在小学养成了较为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真正的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③适时补充一些关于造字法、多音多义词的教学内容。
④把字词教学和文章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准确提问,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将课文学习落实到语言的层面,课就显得朴素、扎实,学生能够有比较实在的收获。
4.有效检查促进写字正确率。
方法例举:
①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字词默写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样的活动对程度稍差的学生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随堂随机检测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手段。
②随堂随机检测。此法偏重于落实到后进生身上,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端正他们的态度,形成一定的默写习惯。
③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方法是:建立错别字字库。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把自己平时在默写或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等到考试或默词之前加以复习,一般都会起到避免重复犯错的作用。
④《幸运52》“幸运搭档”环节被运用到语文词语复习中。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词语,给关键字注音。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恰当运用。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在两分钟内完成两个词语,包括猜出词语,正确书写词语,给加点字注音,三项内容每个词语分别占40、30、30分,共100分,两个词语共计200分。
B两人在合作时,表演一方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做动作辅以表现,但不能说出题面上的任何一字,也不能进行拆字(例如:油,不能说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由)。两人表现时,声音要洪亮,让全班同学听到。
C在比赛过程中,其他小组应尊重选手且不能发出提示性信息,否则取消比赛资格并受到惩罚。
奖惩规则:
A全班21个小组,200分的为冠军,冠名为“心有灵犀”组,170分的为亚军,冠名为“心心相印”组,160分的为季军,冠名为“心领神会”组。
B在21个小组中,得分最低的小组将受到“惩罚”:写比赛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朗读全本书中所有词语两遍。
5.自主识字和写字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方式。
〈〈课标〉〉明确规定:中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而且要 “提高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速度。
一个新的教学单元的生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按“一找、二查、三练、四测、五评、六记”的合作学习方法“据为己有”。
“找”,即在通读的基础上挑出生字词,整理成识字卡片。
“查”,即借助字典、词典独立地弄清其音、形和常见义,进而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境义。
“练”,即每天按50字的小训练量练习正楷和行书,加以互报听写、互纠失误等方式逐渐掌握内化。
“测”,即每个小组按照老师提供的题型范例,结合本单元的字词特点编出一套试题,小组间抽签轮流作答。
“评”,则是由命题小组进行答卷评估,反馈识字和写字效果。
“记”,即有针对性地记住易错的字词,每到考前复习则有一轮系统全面的合作识字与写字强化训练。脑筋,给学生必需的营养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6.教学中及时和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
“教是为了不再教”,这似乎也正是给广大教师坚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字词教学指点了一条迷津。请看下面的专家案例。
示例: 《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小她三岁的弟弟是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一位总工程师,正当盛年,患上绝症,生命即将终结。带着焦虑和悲痛,姐姐独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在一树盛开的紫藤萝面前,她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投影:盛开的紫藤萝画面)
那淡紫色的瀑布般的紫藤萝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在向她倾诉着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作者。提醒“藤”“璞”的字音字形)
……
师:“挑逗”一词在这里应该怎样理解?它不是一个贬义词吗?
(学生不语)
昨天,我在教室门口听到你们班主任说:“某某同学不要讲话了。”然后听到一名同学说:“他挑逗我。”
( 一生立即纠正):我说的不是挑逗,是挑衅。
师:那文中的“挑逗”怎么理解?“逗”给人以什么感觉?
生:调皮,活泼。作者用这个词写出了花的顽皮可爱。
……
师:还有哪些是你喜欢的画面?
生:我喜欢这一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就要绽开似的。”
(师板书“沉淀”、“忍俊不禁”两个词,提醒学生“淀”“禁”的读音,并在黑板上注音)
师:“忍俊不禁”是什么意思?
生:忍不住要笑。
师:忍不住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笑应该是怎样的?
生:甜美的,动人的。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领会到,课堂字词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家常菜”。教师不必在花样翻新上动太多的
扪心自问:当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出现字词方面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像上述案例中的老师那样,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在不经意间融入字词教学的元素?这种看似平淡的教学过程其实正包含着高超的教学技巧。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这种技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就会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二)阅读教学:
走进文本,架设心灵桥梁;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A.走进文本,架设心灵桥梁
当我们为一个个必须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纠缠”着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你(教师)和文本之间是否缺失了许多“链接”?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但是,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或深或浅的鸿沟,这往往使我们成为文本的“局外人”,使我们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背后站着的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许多语文课,师生们好像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教学状态:品读文本,老师介绍了作者、背景知识,扫清了字词障碍,概括了文章内容,分析了写作特点,就浅尝辄止了。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老师往往只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贴标签式的分析,犹如隔靴挠痒一样,不到位,不深刻。一节一节语文课,平淡的时光像流水一般逝去,“水波不兴”。日子久了,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有人戏说,这样的语文课真像走马观花,走了个过场。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意义上的真正有效的对话过程?这是一直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前提条件是:老师自己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走出文本,“跳出来”,不被某一篇具体的文章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文本。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老师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
许多不尽如人意的语文课,要么死气沉沉,老师一言堂,要么热热闹闹,老师满堂问,总是使人感觉到老师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课程改革以来,许多热热闹闹的语文课或多或少的忽视了文本思想感情这个核心,给人一种肤浅而又隔阂的感觉。
我们不妨来点反思,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进文本。
1.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吗?
不可否认,我们对文本的研读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语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应该花在对文本的研读上。(研读透了,目标、重点、难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为了教学的厚积薄发,我们要多花时间研读文本,多研读与文本同类的文章,多研读同一作家的文章,这样的备课就努力已不多见。可能我们有诸多的理由在申辩,但是,没有消化的东西究竟不是属于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把它们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来,也只是“鹦鹉学舌”,在课堂传达的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中若干信息的传递,哪里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们在研读文本时,深入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吗?
语文老师对文本的关注内容往往决定着教学的内容,也影响着老师的着力方向。
教师对现成教师用书的过分依赖,缺少对文本的专心研究、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导致有时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肤浅甚至错误。例如,有教师用书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二者而”这样解释:“这句话作者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试想想,满怀政治理想、遭遇贬谪、无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时那地,怎么可能有“闲情逸致”的生活呢?“闲”的意味复杂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须到苏轼的历史遭遇中、苏轼的人生理想中去寻答案。
3.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和文本、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所在吗?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和文本、和老师都存在着某种隔阂,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会和文本、和老师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阅读中的正常现象。但这些正常现象未必是正确的现象。语文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用自己的慧眼发现隔阂所在,从而去判断、去引导,或给予肯定,或给予纠正。一句话,发现了隔阂所在,利于我们架设以座心灵之桥。
有时候,是学生的理解出了偏差。例如,阅读《背影》不再感动。甚至有人认为父亲攀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并因此对父亲有非议。又如《变色龙》,我们在嘲笑之余还有对走狗的鄙视和愤怒,但偏偏有些学生欣赏他的“机智灵活、善于周旋”。对于这些偏差,我们可能会意外,震惊,但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正确地因势利导,纠正学生偏差的思想航向。
有时候,是我们的认识过于保守。例如《愚公移山》“人定胜天,愚公征服自然的决心和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觉得这样老掉牙的话是自欺欺人。
总之,教师只有以心灵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深刻的文本体验和真切的文本意义,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有一个真切而深刻的前提。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她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示例:魏书生老师教学《渔歌子》,在启发学生的想象中,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图画,引导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中畅游。
在大脑的荧屏上放映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的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的 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说脑子里出现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丁冬流淌,欢快跳跃的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集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们还可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蜜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B.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也没有定法,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朗读一定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
反躬自省:
1.你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经常事业朗读教学法吗?
现象:老师分析多,学生放声朗读少
2.你在组织朗读教学时有明确的目的吗?
现象:不分文体都有感情读,没有读透就分角色读;读中没指导,读完没及时评估;喜欢配乐读等。
3.你对朗读教学的处理是否简单化了?
现象:朗读方法简单化,朗读评价简单化
示例:公开课,学生预习不充分,读得结结巴巴,教师耐心陪读完。他把朗读作为了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课堂形式。
对适宜于朗读的课文来说:
1.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2.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3.朗读教学的组织要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范读是引路;慎用齐读;不同形式读放在不同环节
反躬自省:
1.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努力的挖掘?
2.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现象:课堂过于限制(引导刻板,分析肤浅)或过于放任(组织教学随意性强,文本没理解透,急于自主探究)
他山之石:
1.在诵读中品味。“熟读唐诗。。。”
2.在语境中品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在比较中品味
示例:“推”“敲”的故事
四、有效教学,走进孩子心灵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脑袋上顶的不是个肉球,是会思考的脑袋。
策略一:走进孩子心灵世界
学点心理学
读懂孩子
和孩子交朋友
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交流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策略二:学会沟通
处理问题的原则: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先处理自己情绪,再处理对方情绪!
不要拣气生!
2.表达尊重和关怀。
策略三:做孩子激励大师,唤醒学习动力
1.孩子在迷茫:“我为什么而活?”
物质的目标不堪一击,强大的内动力是精神追求!
让孩子真正内心有力量!!!
例:高中毕业20年,还记得老师早早送到宿舍的温暖的棉袄。我想棉袄的包裹的身躯能不努力学习吗?
2.不做评评家,做建设者。
教育是系统的学习,教师要系统学习,要做到真正的继续教育。
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人生目标、人生使命、民族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例:城市的孩子到一所希望小学,愤而呼要消灭穷人(贫穷)。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没被唤醒的孩子。
走不进孩子的心里,不会激励
要及时帮助孩子,走进孩子心灵,学会激励。
策略四:让孩子快乐学习
——经常沐浴微笑(标准的微笑:露出你的上下四颗牙)
教师要提升,要学习。有时候父母教师看不透问题的本质。
例:四岁半的孩子问奶奶:“我什么时候退休啊?”
可怜的孩子在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在面对名次分数的询问时,孩子说还有比我差的呢)
不要问学生爱不爱你,你可不可爱?
你如果是金牌教练,你的孩子就能拿金牌。
不要怪孩子,你(教师)的水平如何?
策略五:责任和感恩的培养
四责任:对自己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组织负责
对社会负责
——把责任还给孩子!
例:结婚三年,一方负责的,另一方就不问了。
策略六:积极的心理暗示
试验:闭上眼睛,听:千万别想大西瓜,千万别想红瓤黑子的大西瓜,千万,千万,千万!
——心理暗示,负面暗示起作用!
结束语
四块糖果的启示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不到5分钟的谈话,却让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难忘。让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每块糖果的味道:
第一块糖,奖励遵守时间的好习惯,甜;
第二块糖,奖励尊师爱长的好品质,甜—酸;
第三块糖,奖励见义勇为的精神,甜—酸—苦;
第四块糖,奖励主动承认错误的良知,五味俱全。
在四块糖果的背后,陶先生不同凡响的功力还表现在:
第一, 看到并制止打人事件,但事后并未围绕“打人”谈话;
第二, 及时进行调查工作,谈话有备而来;
第三, 谈话超乎心理定式范围,使男生解除心理反抗,情感因素起作用。
第四,从过失中发现优点,心态平和,手法细腻,实事求是。
通过谈话,男生不仅认识了错误,也强化了优点,同时感受到的是理解和鼓励,他还进而可从校长身上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好习惯、好品格都是靠点滴积累的,让我们也像陶先生那样,多用一点心思,为孩子创造机会,从点滴做起。
孩子害病,老师吃药。
孩子学习好的秘密:要想孩子好好学习,教师要天天向上!
人活的是心态!
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心态有关系。
6. 如何抓好初中语文的课前备课环节
首先,要认识到备课是一门艺术。科学备课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 地创造性劳动
1、教师备课要备教学内容。尽管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甚至教学参 考书都是固定了的,但是并不等于教师只要对上述教学内容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就行了,相反要求教师在这 种固定的模式下,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巧妙地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随机应变 调整和最佳最好的教学效果等等,这既表现了教师的科学头脑,也体现了教师的艺术风格,是教师心灵的一 种创造。
2、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面对的不是物, 而是人,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丰 富多彩的青少年个性。要教育他们,就必须充分了解他们。从他们的年龄、个性、心理和原有知识的特点出 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个任你驰骋的艺术天地 ,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单单学法上的指导,也就够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地劳动了。
3、教师备课还要备自己。备自己, 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 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要做到有机结合,和谐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靠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
其次,还要认识到备课艺术从根本上来讲,乃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课堂教学设计艺术和其它的 设计艺术一样,除具有创新、求美、灵活等特点外,还有独特性、科学性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说作为一种 设计的艺术,将对上述“五性”展开自己的追求。
1、创新性及其要求。所谓创新性, 就是指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才能,使自己的备课 ,既不同过去的备课,也不同于别人的备课,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追求备课艺术的首选目标,因此, 许多有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备课的这个特点。然而要做到“创新”,却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摆脱旧思想,探索新的途径,这种开先河的工作要求语文教师付出比平时更 多,更为艰辛地劳动,甚至要到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地步,才能做到超凡脱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2、求美性及其要求。所谓求美性是指在备课活动中, 始终要“美”进行不懈地追求。不仅要追求内 容的美,而且还要追求形式的美;不仅要追求环节上的美,而且还要追求整体美;不仅要追求教师个性风格 美,而且还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得到全面发展。要使备课具有美的特性,需 要教师进行多个方面的努力,比如备课要有新意,教案要合理搭配,讲课要生动有趣,板书要美观大方等, 使美的旋律流淌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灵活性及其要求。所谓灵活性是指备课时要多设计几套方案,多考虑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做: 一是便于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效果来推进语文教学之车顺利前进。二是一旦发生突发 事件时,备有应急方案和挽救措施,不至于惊慌失措。把握备课艺术的灵活性,还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准确 又要敏锐,不能太离谱,也不能太呆板,要根据教材、学生和自己的特长来灵活备课。
4、独特性及其要求。所谓独特性, 是指在备课过程中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个性风格”。尽管在统一 的教育制度下,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着预先设计,但是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 情感特点、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以及不同等层次的能力特点,这一切都必须要在 备课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这就是备课的独特性。可以说没有了独特性, 就不能构成备课的艺术性。备课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师的“精神个性”和工作个性上。独特就是不 同,不同便包含着个性艺术。
5、科学性及其要求。所谓科学性是指备课不能马虎了事, 随心所欲。要具有目标的无误性,内容的准 确性,程序的合理性和效果的最佳性。比如备课前要知晓备课的目标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在分析归纳教 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语意的准确性,不能出现常规性的错误。另外还要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先上什么,后上 什么,什么时候板书,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讲课,都要有一种合理地安排,才能使教学过程和谐有序地 进行。最后备课的好坏还要经得起教学实践地检验,教学效果好,证明备课是成功的,为今后继续提高备课 的艺术性,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有益经验。教学效果不好,证明备课失败,也为今后备课提供了改正的方向 和有益教训。备课艺术就是这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证明,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更新而逐渐完美起来的。
最后,教师要掌握实现备课艺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由于备课艺术实质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按下列步骤和方法来进行。
1、理解、研究的艺术及其实施方法
由于备课是一种预先地设计,所以备课的第一步是要对备课的对象进行理解和研究。目前语文教学界提 倡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具。下面以备教材为例,来说明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如何 对备课对象进行了解和研究。
首先是通读教材。通过通读了解教材大致内容、体例安排和来龙去脉。
其次是精读教材。通过精读理解教材上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和内部联系,领悟其中的思想性、科学性 、艺术性的真谛,以便向学生传授。
再次根据不同的段落层次和性质特点,将语文课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特点,思想教育因素进行初步地分 析、排队,找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重点难点基本线索,层次系统来。
总之,理解和研究教材要求做到懂(弄清每个字、每句话的读音和含义)、透(对教材的谋篇布局结构 层次乃至微言背后的大意,潜台词等,都必须做到透亮明白)、化(教师的教学思路,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 生的理解水平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把这三者化为一体后,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选择取舍的艺术及其实施方法。
教师在掌握了材料和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部分和次要内容,教学的方法 、手段、目的、效果、详略、进度等都有所选择和取舍,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任 务。这种选择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进行多次,才能形成有效劳动。如果从一次性选择角度来看,在 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选择取舍主要有:
教学目标的选择取舍。语文教学目标取舍选择是指每节语文课必须达到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它既是 行动的指南又是预期的结果。比如在讲述《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其教学目的一般作如下选择:①理解课 文内容,认识对待缺点和错误,必须防微杜渐,切不可讳疾忌医的道理。②分清文章层次,学习按时间和事 态发展的顺序层层深入的记叙方法。③整理学过的“通假字”,了解关于古字“通假”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的选择取舍。所谓重点是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文基础知识。再以《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为例,其教学的重点必须从下面三点上作出选择:①赞扬扁鹊的高超医术。②告诫人们 不要讳疾忌医。③思想上的毛病应该早些医治。应该说本文的重点既不是放在表面上,也不能运用到引申义 中,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弄懂故事的基本寓意上,即以防微杜渐,切不要讳疾忌医为其教学重点,不必添枝加 叶。
教学难点的选择取舍。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有关内容。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或者抽象, 或者复杂,或者深奥,所以造成教学上的困难,突破难点也就意味着教学取得了成功。因此,突破难点是语 文教学中的攻坚战,攻克了它,胜利之花就会遍开在这次教学过程中。再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教学的 难点不应和教学的重点重合为一,因为讳疾忌医的道理,通过教学层层深入,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困难的是 了解古字“通假”的初步知识,掌握通假的初步规律。这就必须将已经学过的通假字整理出来,并且分类排 队,找出其共同特点和基本规律来。
教学方法地选择取舍。教学方法地选择是课堂艺术的体现,比如讲《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有许多教学 方法可供教师选择,如果教学方法选择恰当,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授课教师考虑到学生在学 习本课前已学过十多篇文言文,本课除了个别比较生僻的字句外,其余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已 经粗知,因此教师选择了以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完 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可谓是“毕其功于一役。”
3、调整组合艺术及其实施方法。
语文备课在做了一定选择取舍之后,就要对所选择取舍出来的东西进行调整组合,形成有序。调整组合 是一种极有丰富内蕴的艺术。如果调整组合得好,就能使语文教学如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让人获得美的享 受。语文教学的调整组合内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对讲授内容所进行的调整组合。包括那些内容先讲,那些内容后讲,那些内容详讲,那些内容略讲,那 些内容合起来讲,那些内容分开讲,那些内容要做补充,那些内容只消简单复述教材内容就行了等等。
对讲授的层次进行组合调整。语文课的内容往往具有多个层次结构,需要我们进行清理、展示乃至重新 组合,前者还只是做一种剥笋见肉的工作,后者就是一种极富开创意义的事,因为重新组合后的层次就具有 不同一般的艺术魅力了。
最后是对已有教案的调整。教案是教师上课前编写的计划和蓝图,一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形成的。 无论教案编写得如何完美,但是影响教学的诸种因素是处在一种经常的,捉摸不定的变化之中,当出现这种 变化时,原有的教案就不能适应需要,应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这种调整分为教学过程开始前的调整,教学 过程进行中的调整和教学过程后的调整。无论那一种调整,都是对备课中的不足进行匡补,使美的因素更加 浓烈和迷人。
4、整体构思艺术及其实施方法。
所谓整体构思艺术,就是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计划地科学地安排。比如,什么时候讲,什么时 候议,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板书,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终课等都要设计得很科学、很 妥当,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完整连贯,顺理成章,又疏密相间,错落 有致,波澜起伏,曲折变化。既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又无首尾失衡,生硬臃肿之嫌。在进行整体构思 时,教师应特别注意一些主要环节地设计和连贯:一是要有一个好的开讲,开讲就是开场白和导言,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因此,小说家要精心设计小说的引子;音乐家要苦心编排协奏曲的序曲;语文教师则要在讲 课的开场白上下功夫,因为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起着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起着第 一次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语文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设计好开场白。
二是要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思路。所谓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思维上的逻辑顺序,即教师讲课 时,思维活动条理性、规律性的一种体现。比如,有的教师是从感知——理解——巩固——运用为自己的教 学思路;有的教师则以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为自己的教学思路;有的教师则从基本练习——综合练 习为其教学思路。这些教学思路各有其优点和不足,采取什么教学思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 点来定。好的教学思路应该是将教材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再设计出 一条符合三者需要的一条思路来。
三是巧妙发挥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功能。比如板书,既是知识传授的提纲,又是颇具匠心的艺术展示,有 时候板书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不但十分重视板书地设计,而且也十分讲 求板书的书写,无论是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还是对字词书写的一笔一画,都要精心设计和认真考虑,使板 书确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整体构思的艺术,一是讲求完整统一;二是讲求环环相扣,前后相联。只有这样才能使备课在整 体上有较高的艺术性。
7. 谈谈初中语文备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语文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堂课,满腔热忱进课堂,但学生听课时却提不起精神,甚至有厌倦感。备课时花了大气力,应该是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可能是教师备课时没能真正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等心中无谱,取舍不当,实际教学时自然就会无的放矢、效果不佳了。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从教实践浅谈怎样做好初中语文备课。其一、怎样备课。首先要明确教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准绳,其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落实到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及各篇课文之中。每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须认真仔细地推敲。任何体裁的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从语文知识的传授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可教的东西很多,教师备课时要勤加钻研,尽量做到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把自己的钻研所得倾囊相授给学生,应有尽有,西瓜芝麻一把抓,课不然是模糊一片,重点消失,学生难以掌握。每篇课文的教学,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取舍,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可教的内容、写法、语言十分丰富,但放在初中教,重点在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对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意能理解和感悟,至于怎样选材、怎样剪裁、语言的风格等等,就不作探讨了。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取舍。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取什么,舍什么,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来作决断。教材特点不是一般性的说说,而是要深入研究,掌握它不同于类似文体、类似题材的个性。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具备得如何,教师心中要有底。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教学,学生是绝对不欢迎的。比如景物描写,从小学到初中,如果只是一般化地教,说要抓住特点,要仔细观察,学生就味同嚼蜡。如果深入研究,找出景物描写的个性——如有的是勾勒,气氛悲凉;有的是工笔细描,细腻入微;有的是油画,光感、质感清晰,等等,学生就会兴奋,感到求知的愉快。教师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在备课时要弄清文本的来龙去脉,深究底里。准确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定的 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要明白:教材要拿来为我所用,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法,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可以匠心独运,但前提必须建立在把握教材个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能凭主观想象,违背语文教学规律,要把实际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搞形式,或异想天开。第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宏观备课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是微观备课的指南。而微观备课是对每一课时,从知识到方法的逐一设计,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备课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常年备课。也就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他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观察,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这就是说的常年备课。2、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学期备课可粗一些。学期备课后可编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3、单元备课。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单元备课拟出单元的教学计划.4、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5、课前复案。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6、课后备课(课后反思)。这是教者课后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写教学后记。第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显然,要完成单元的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靠每一个课时教学计划逐一落实。所以课时备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全单元和全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好与坏。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课时备课呢?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吸纳(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学方案)——输出(编写教案)三个阶段,分三个步骤来操作。通常教师备课之初不应急于编写教案。一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方方面面搜集吸纳备课信息。因为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备课信息吸纳的愈多,愈有助于对备课内容和方法的理性认识,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二是对备课信息进行构思加工,设计教学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以简驾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编写教案。教案编写应详略得当,言简意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总是反复修改得以完善的。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吸纳备课信息中有对信息的加工,在加工信息中也常会伴随着对备课信息的吸纳。尤其是在编写教案过程中,有时既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信息的加工,又是信息输出的物化过程。不过,教师按三个步骤三个阶段来考虑备课将会更有效提高备课的层次和质量。第三、从网络到课堂——知识信息的取舍过滤网络世界中缤纷芜杂的信息就像“三千弱水”,如何备课,重点就是在这“三千弱水”中,“取哪一瓢”给学生“饮”的问题。 学生们虽然通过网络搜索与浏览,可以获得和教师相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并且也缺乏在这众多信息源中及时捕捉住那些最具导向意义的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项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就成了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那么,哪一瓢“弱水”,才是学生最需要“饮”的呢?最能适应学生的知识积累需要、能力培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就是教师备课中需要准备的那“一瓢”。从知识积累的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信息,而代之以 “路标”性的信息资源。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将是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未知,由知识走向能力、由现象走向思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就如同知识旅程中的无数的岔路,每个岔路都通向着不同的目的地。备课的作用,就是要在这旅途的每一个岔道口处设置一个有价值的路标,然后用这路标引领着学生沿着教师提供的最有价值的那条路继续行走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才能在此后的教学中辨伪去妄、直达目标。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依照欣赏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批判的信息,这是备课中必须要取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置于学生的理解力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过分艰深或过分浅易都没有价值。因此,备课中,精心挑选这些材料,十分重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吃透文本,解读文本的深义。这就迫使教师在备课中要在阅读借鉴他人的同时,在信息资源中纳入自己的价值取舍。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各种信息的把握,不仅要“广积粮”,还要“深挖洞”。并把“深挖洞”之所得,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教师“深入浅出”,才能学生“浅入深得”。 其二、备课还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教学都与教师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教材有关。为此教师在课时备课时,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1.弄清《课程标准》精神。各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2.弄清教材体系。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3.弄清教学重点、难点。我们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学生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这就构成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备课时就要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例如有一位老师说:“每个假期我总把课文通读二至三遍,了解重点难点。备重点时,我要反复细细体味,记下许多零散笔记,然后归纳总结,再去琢磨教法。有时,一课书在我头脑中孕育许多天,设计多种教案,我总是要反复推敲才定下教案。”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是知识的关节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较大。教学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它们占教材知识总量比例较少。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教学难点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局部性的特点。4.弄清教材特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如小学数学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等。从中学语文来看,对记叙文的分析,要从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则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缘文脉,洞察作者心头的感情;而议论文则要抓住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论证方法。由于教材的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恰当的方法。5.弄清教材疑点。所谓疑点,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语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与胃的不同这就是疑点;数学的除法性质、分数性质和分式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个数,其大小不变,这个数必须强调“零除外”等。教师在备课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质疑,以便给以释疑解惑。二、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一位老师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感烦生怨。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从这位教师的体会可以看到,教师要上好课既钻研教材,又必须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牛的学习情况,做到目中有人。否则,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要等情况若明若暗,一无所知。即使教材备得滚瓜烂熟,也容易因为脱离学生实际,而造成教学的失败。教师备学生应做到以下六个了解。1.了解班级基本情况。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闭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等。2.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又要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2.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3.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山、记忆山、想像山、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是有很大个性差异的:教师要从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力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6.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还了解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三、备资料——掌握四项原则。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但是,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这势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样,让学生感到一点油、盐、酱、醋的味道也没有。怎样才能把课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这就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合理取舍,死课活教。那么教师怎样去学习和吸收各种教学资料呢?应掌握这样几项原则。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作为语文教师应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些。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要科学取舍,不能机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宾夺主,重在消化吸收,贵在创新运用。如对教学参考书不能照搬,而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去创造。3.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错误。4.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要避免陈糠烂谷子。四、备教法——掌握教改动态。备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多形式。但总体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两大类。1.单一性教学方法。单一性教学方法是狭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方法所进行的教学。2.综合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如魏书生创造的“定向→自学→时论→设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等都属于综合性教学法,教师备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多半是综合性教学方法。五、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教师备学法指导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学法指导的内容。通常教师指导学法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2、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3、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师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等)(二)学法指导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要想卓有成效应遵从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 (2)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3)体现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 (4)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5)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三)学法指导方法。学法指导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l)渗透指导。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2)讲授指导。这是开设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学法知识。 (3)交流指导。这是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4)点拨指导。这是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恰当点拨提示。(5)示范指导。有些方法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安排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最忌讳把课堂变成教师演讲的讲台,学生无须动脑筋,无事可做,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潜能受到抑制,就不可能精神振奋的学。 语言不是无情物,诗和文都是情铸成的。教师备课时要深味文中情意,受熏陶感染,有真切体会。文字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师先被文本感动,领悟、品味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才能带着感情教,领着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学生心田得到滋润,主动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 学习是十分艰苦的事,尤其是语文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十分必要。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对新异的刺激物特别有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精心安排整堂课的总体布局,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导入课文的语言以知识吸引学生,寻找探讨问题的切入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训练语文能力。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设计,效果会大相径庭。心中有学生,处处从学生的学考虑,就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备课,在某种意义上和作文一样。详细解读文本以后,要确定教学的方向,然后把细读中呈现出来的的琳琅满目的素材依据确定的中心进行取舍。与主题相关联的留下,相距较远的舍弃。教师在备课中只有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才能让教学不至于成为一棵挂满铃铛的圣诞树,体态臃肿不堪。也才能达到线条明晰,结构干静,简约而丰满的境界。
8. 请教各位语文老师,怎样才能高效率备课呢,我现在备一堂简单的课都要7.8个小时,感觉自己效率好低。【
课文熟悉,来字词过关,熟练朗源读,查阅文章相关信息,这是最基本的。
然后可以参考借鉴网上或其他老师的教案,课堂实录等,再结合自己的风格习惯、学生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好教案,准备课件等。说实在话,认真备好一堂课,真的要7、8个小时。
建议可以注册几个语文网站,会减轻我们的负担。
9. 初中语文如何备课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二、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三、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