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各年级组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只要有一位教师有问题提出,两三个教师便在一起争论、探讨解决问题。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贰』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学习心得
(一)个人初步备课
在每次集体备课之前,个人都要熟悉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简要组织发言提纲,以便在集体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集体研讨备课
1、备全册。
学期之初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学前,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学习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明确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通盘考虑解决重点难点的策略,安排学期教学进度。
2、备单元。
根据集体备课情况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在单元测试后,还应该对测试情况作简要分析,同时制定补教补学措施,必要时同年级教研组可统一制定测试题进行补教补学。
每单元集体备课一次,每次有确定的中心发言人。计划的拟定一般提前两周进行。
同时注意:(1)单元备课必须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2)根据单元的侧重点,突出单元备课的创新性、开放性,切忌一人讲,大家听,搞形式、走过场;(3)不要把集体备课演变成教案审订,搞成“一人备课、集体定稿、分头使用”,使教学成为“千课一面”的机械表演。
3、备重点课时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弱校弱师的教学上水平,对每单元的重点课时非常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研讨时,主讲人要理清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并就每一环节设计的理念或依据、达到什么目的讲清楚,在集体中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形成教案。有条件的单位在单元备课时可组织教师执教先导课,教研组内集体听评,进而改进教案,供其他教师参照。
语文、数学每周保证至少2课时、英语每周至少1课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其它学科的集体备课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作统一要求。同时各学科还应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问题的研讨与交流。
(三)个人二次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使用,科学设计作业,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变处理等等。
1、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1)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密度。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
(2)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一是要先“钻”后“参”、不能以“参”代“钻”;二是对他人经验(或优秀教案)应采取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消化吸收的态度,不可照搬照抄。
(3)对自己过去的同课教案,可以作为参考,十分满意的教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及教改要求,按照“教老课,有新意”及讲求实效的原则,旧案新备。
(4)要超前一周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再补。上课时,要进一步熟悉教案并作教前修改,准备好教学用具。
(5)连续任某学科不足3年的教师要写精案,3年以上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写20课时的精案,50岁以上的兼课教师可以写简案。包班教师语、数可重点备某—学科,另一科可备简案。继续允许在保证实效性的前提下,进行备课改革。
(6)对于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成绩突出、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干、教师的备课实行免检制度,教师自愿申报,各单位根据自己的情况按5%—10%的比例,将免检教师的登记表送县教研室审批备案。对免检教师采用推门听课等形式实行动态管理。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的作用,让他们经常上示范课、公开课,做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等。
2、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渗透落实三维目标,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
(2)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3)教学方法要讲究技巧,体现巧、活、新;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思路要清晰,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启迪和开阔学生思维、发展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形式灵活,有针对性。
(6)教学札记(反思)要结合教学实际,记录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感悟,对教学设计有重建、有改进。
『叁』 如何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体现其实效性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各年级组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例如在网上交流,发表博文,在QQ群中讨论都可以。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只要有一位教师有问题提出,两三个教师便在一起争论、探讨解决问题。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像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活动后,张颖老师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教情和学情,设计了教学方案,在群众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体现出她自己的教学为风格。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