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7、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进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我认为教研组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是:“民主、合作、竞争、和谐”。
1、“民主”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只有组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
2、“合作”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3、“竞争”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
4、“和谐”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❷ 教研组学习什么是核心素养活动反思与建议
1.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来技能。自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
2.核心素养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 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都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❸ 如何加强备课组建设
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
一是成绩观——正确看待成绩。本学期以来,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小学数学备课组是一支务实高效的团队,老师们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工作尽心尽责,富有爱心,甘于奉献,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深入开展学科活动,狠抓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数学科成绩跃居全区前列。尤其是学科信息化建设、网络教研、奥数等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
二是问题观——沉着应对问题。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有待加强,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教学研究不够深入,学生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比较浮躁,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等等。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深入开展研究,积极寻求办法,妥善地把这些困难和问题解决好。
三是质量关——树立质量意识。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培根说过,“数学使人周密。”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优势,强化育人功能,打好人生的底子,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数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数学学习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即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我认为,就是我们讨论教学质量,必须把它放在整体育人的框架下来研究,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立德树人”永远是首位,数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具有高分数,还要有高品质和高品位。单纯抓分数,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抓不出成效来,因为现在考试的指挥棒变了,注重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学生既没有学习力,也没有发展力。因此,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数学不是为了数学本身,而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思想方法,能够解决一些非数学的问题。
四是人才观——进步就是优秀。我认为,对人才的理解应该宽泛,凡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应该是人才,像孙中山、杨政道这样的社会精英是人才,像我一样的清洁工、建筑工也是人才,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有健康的人生态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坚强的毅力,通过自食其力,获得生存的本领,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就是人才。
二、加强业务学习,明确评价标准
数学教师,最重要的两条,就是要有责任心和上进心。我们既要学数学教育学和教学法,更要学数学知识,一个数学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我们学校依据《区小学学科教研组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修订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职能及评估条例》,里面对备课组的职责、流程和评价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希望我们备课组利用专门的时间,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开展讨论,领会精神,深入实践。
三、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备课。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1、扣住关键点。按照“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定主发言人),“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要特别重视在集体备课指导下的个性化备课,每节课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恰当地确定三维目标,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好教材,做好必要的学法指导,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学会、会学。
2、寻求生长点。备课的重点和关键是抓好说课。以说课为中心环节,开展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说课要把握住“课标、教材、教法、过程、板书、反思”六个环节,深入开展实践和研究。
3、选好掘进点。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学习需要等,瞄准方向,找准问题和症结,集中精力,寻求突破,让备课切合实际,高效优质。
4、找准结合点。学校实行的“青蓝工程”“一课两讲”“两课一评”“教学质量诊断”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不是全能全优的,使用不当,便会功效全无。因为集体备课不等于个人就不努力了,集体备课是把教师从大量的、泛泛的备课劳动中解脱出来,转变为现在集中精力,深入研究,精心备好一个或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另一个原因是,资源共享不等于拿来主义,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自己教学风格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上课。认真落实学校“四重一主”的教育教学原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知识,即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能力,即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重个性,即注重学生秉赋、兴趣和特长的培养;重发展,即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主”,指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健康成长。此外,课堂教学还应该有情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和光彩。
——作业。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作业的能力,作业题要优选,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容量要适度,要体现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另外,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辅导。要“培优辅差”。我这里主要强调一下后进生的辅导问题,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要知道,差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厚爱后进生,不断给予期待,天长日久,孩子会终有所获的。课堂教学分梯度,作业设计分层,做到“三个优先”,即后进生作业优先批改,进步优先表扬,有困难优先帮助。我们老师及时而真诚的对学生进行表扬,“需不需要老师的帮助”,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在学校里,随时都可以获得老师的关爱和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检测。让学生明白,在学校读书,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人生不是一次终结考试,而是天天不断的突击检测”。要开展单元达标训练,平时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堂清、日清、周清、月清的“四清运动”,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四、开展教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小学数学很初等,比较简单。但我们老师要真正掌握和研究这门学科,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老师着眼要高,着手要实。英国著名数学家阿蒂亚说过,“数学的目的,就是用简单而基本的词汇尽可能地多解释世界。如果我们积累起来的经验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必须不断把它简化和统一。”意思就是说,我们老师要把复杂的数学变的简单一些,把难的变成容易的,把高等的变成初等的。
对数学学科而言,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数学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另外,数学思想在小学学科里的渗透,也是新课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函数的思想,工程方法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希望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深入开展研究,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推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❹ 教研组的建立可以遵循什么原则
教研组建设可遵来循以下原则进源行,一是要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一般来说,同一学科教师在三人以上,学校应考虑成立教研组;不足三人者,可将性质相近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多科性的教研组。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教研组成立后,就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教研组的定期会议制度、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考勤制度等。三是要选好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最好上下结合来选定,应德才兼备,管理能力较强,在业务上也有较高的学科教学能力,并在教师中享有一定威望。
❺ 教师教研组队伍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 切实做好常规工作
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老师们平时扎实的教学,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是教研组教学的基本要求。组里按照要求每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检查教案时,除了检查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同时检查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后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成绩记载等等。平时要求组内教师做到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落实订正。从每月的常规检查来看,组内老师都能根据学期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认真备课,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月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反馈了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方案进行教学。切实做好常规管理工作,是我教研组教学组风良好的必要条件。
2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始终围绕教育教学这一条主线,组里有一大批刚从高校走出来的新教师,在课改口号如日中天的时候,她们的业务能力急待提高。于是充分利用教研活动,讨论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组内老师的业务能力和课改能力,同时努力创造一些机会、增进老师之间的交流、协作,密切联系,并在工作上互相帮助,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使每一个人倍感集体的温暖和同事的友爱。教研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统筹安排,每个教师以主体者、研究者的角色参与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一般采用专题研讨活动,可以根据课改需要,为突破一些重难点的教学问题而设计的专题;也可以是针对某一时期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专题进行研讨。如安排《PLC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专题、《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专题、“五课调研、两课评比”活动专题、对外公开课专题、信息化大赛的教学设计专题、电类课程标准修订专题、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如何提高课堂实效专题等等。教研活动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互动交流―达成共识。教师通过成功经验的开掘与分享,在互相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中发挥了群体效应,达到扩展视野、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注重学习教学新理念
教师空有满腔教育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现在有一些教师的教育方法陈旧、简单,即使有“苦干”的精神,但教育效果很差,究其原因,他们没有注重学习教学新理念。
职校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薄弱,思维比较惰性,用传统教育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很多同学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效果不理想。作为一名承担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面临着“本领危机”。不断学习教学新理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极大发挥职校生的潜力,爆发他们的能量,改变职教的不力局面。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学习就应该成为每个教师每天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教师会学习了,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特点,教育形势,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当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学便会变得轻松而又有质量,教学也就成为了一种乐趣。
4 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我们这个教研组里有骨干教师4人,分别是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无锡市教学新秀1人,惠山区教学能手1人,惠山区教学新秀1人,群英荟萃,他们是我们组内的业务骨干,因此,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组内每学期均要安排骨干教师进行公开课示范并开设讲座,通过学习、反思等环节开拓其他教师的思路,引发教师学习兴趣,启迪教师积极思考,让教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利用科研课题来拉动教师学习,也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方式。在近两年中,教研组内课题丰富,有徐益清老师主持了省级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强高培老师主持了省级课题《电气控制与PLC项目课程课例开发与实施研究》、蔡艳老师主持了校级课题《龙门加工中心横梁预调平系统的研究》、肖满云老师主持了校级课题《基于DSP的光伏陈列并网逆变器研究》、钱英老师主持了校级课题《全自动洗衣机模糊控制系统设计》,每个课题组内教师都大力参与,教师们通过选择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总结,通过查找资料,学习理论,对自身的基本素质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们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不断的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不断地改进课题研究的实践,写出经验总结和反思,无疑会使承担课题的教师素质有了空前的提高。科研能兴校,科研也能兴师,这条路是许多教师的成才之路,会使他们成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5 时刻体现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忽视教师自身成长,特别是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这种现象则更加明显。
组里工作未满5年的青年教师有8个,占47%,这些老师一般都还承担着班主任,由于年轻,工作经验少,我校又是封闭式管理,对学生的束缚比较多,职校生个性分明,管理难度较大,有的老师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单单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我认为远远不够,他们还应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与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相比,其重要性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需要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主动和他们多交流,沟通思想,努力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闲暇时多与组里教师在一起探讨家庭、婚姻、子女、身体等生活问题,平时多倾听教师的心声和抱怨,对组里教师的情况有所了解。教师出现问题时要多劝慰,碰到挫折时要多鼓励,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换位思考。教研组里有任务时,作为组长的我身先士卒,不管是集中教学周教学,还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公开课,时刻与老师们共甘苦、同奋斗,分配工作时刻注重公平,尊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和独特性价值。
以我的绵薄之力,给予教师一点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达到“充分的存在”;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创造并维护一种良好的办公室文化,教师整天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从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❻ 学科备课组的建立目的
教师能否上好课,关键在于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内致的备课,备好课容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21世纪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依靠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更需要老师们精诚合作、共同提高。建立备课组势在必行。
2、通过备课组的活动,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3、教师是教育问题的直接研究者和解决者,他们的工作与教材的发展、课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评价等方面紧密相连。通过开展备课组的活动,时刻关注课堂的教学过程,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行动研究素养的培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
4、教师备课组的活动以其解决问题时效性强、获得效果佳而有效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❼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研组建设,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内师发展的空间,同样需要容制度的保障。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吸引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然后让教研组进入“我要听课”、“我要研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等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状态。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捷径,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通道。
❽ 如何加强备课组教学教研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