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2012年高考辽宁卷语文卷只要答案

2012年高考辽宁卷语文卷只要答案

发布时间:2021-02-13 23:35:23

A. 2012全国高考语文卷答案

网络上直接查呀

B.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答案解析
1.【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答案】C
2.【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答案】A
3.【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D
【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4.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解析】横,意外。
【答案】D
5.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析】B都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A第一句体现周顗的谦虚,第二句流露了对皇帝不能诛杀王敦的不满。C第一句体现了周顗的宽容,第二句体现了他的忠诚。D第一句体现周顗的率性自然,第二句体现他的忠诚。
【答案】B
6.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答案】B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逐项核对。
7.【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2)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
【答案】(1)(5分)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
【参考译文】
周顗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顗,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 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二十岁的时候,周顗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立,官位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周顗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气量。”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庾亮曾经对周顗说:“诸人都把您比拟为乐广。” 周顗回答说:“怎能刻画无盐女,来唐突西施呢。”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交给廷尉,将要杀害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顗待人宽容友爱。弟弟周嵩曾经醉酒后对周顗说:“您的才能不及我,怎能意外得到重名!”用燃烧的蜡烛投掷他。周顗神色没有变化,徐徐说:“阿奴用火攻击,本来就是下策罢了。”王导非常器重周顗。周顗曾经在王导的座位上傲然啸咏,王导说:“您要想效仿嵇康、阮籍吗?”周顗说:“怎敢就近舍您,就远效仿嵇康、阮籍。”
等到王敦谋划叛逆,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的这种举动似有所在,应当没有失实吧?”周顗说:“您年少没有经历事情。人主不是尧舜,怎能没有过失,臣子怎可举兵威胁主上!共同推重拥戴,不能数年,一旦像这样,怎能说不是叛乱呢!”王敦傲慢没有主上,他的意愿怎能有满足呢!”不久王敦的军队败了,周顗奉诏书到王敦那里去,王敦说:“你辜负了我!”周顗说:“您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不能不做事情,让天子的军队打败仗,因为这辜负了您。”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正当,不知如何回答。皇帝召见周顗,对他说:“近日发生的大事,宫内宫外都没有受害,诸人都平安,大将军还符合众人所望吗?”周顗说:“宫内宫外自然如英明的诏示,对于臣子等还是没有什么可知道的。”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周顗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被拘捕,经过太庙,大声厉骂贼人不绝,请求快速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于是遇害,时年五十四岁。
8.【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9.【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0.【考点】考查识记名篇名句
【解析】第一句中注意“藻荇”的字形,第二句中注意“晦朔”“蟪蛄”的字形,第三句中注意“幽”的字形。
【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方法点拨】名篇名句的背诵,功夫要下在平时,要将考纲中规定的背诵篇目识记准确。
11. (1) 【考点】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解析】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C项“语言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D项“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 【考点】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解析】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答案】(6分)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要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 【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析】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在全文”有何作用,因些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答案】(6分)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答案】(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方法点拨】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
12. (1) 【考点】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A与C可以说是相对项,A项中“全方位”分析错,本文只是“择取”。E项原文第二段第三行“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并非“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D项“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有误。
【答案】(5分)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 【考点】考查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题目中“如何”“理论家”“实践者”“协调统一”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结合全文概述”。
【答案】(6分)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2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 【考点】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析】“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与“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中“结合原文”,并且是“简析”。
【答案】(6分)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解析】“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忽视题目要求中“结合原文”,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数。回答探题时游离文本是大忌。
【答案】(8分)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方法点拨】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中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13.【考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解析】方寸之地:形容很小的地方。用在此处不合句意,句意强调的是“地域狭窄,物产匮乏”,并非“小”。
【答案】A
14.【考点】考查辨析病句
【解析】A句式杂糅,“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外”和“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被子外”两种说法糅在了一个句子中。B语序不当,把“如果”调至“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D搭配不当,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改为“沉甸甸的责任感”。
【答案】C
15.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解析】③中“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⑥④紧承③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①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
【答案】B
【方法点拨】解答语言表达连贯要注意语段角度的一致性。这里的“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不论是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叙述的角度。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文字不通顺。
16.【考点】考查压缩语段。
【解析】解答时要先揭示本质属性——水上运动装置,然后逐句提炼主要信息,表述时要注意顺序合理,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
【答案】(5分)飞行板是水上运动装置。使用者将脚绑在特殊的鞋里,借在鞋上的喷水器提供的上升力,双手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就可以在水中玩耍,
(内容完整,给2分;顺序合理,给2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17.【考点】考查仿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解析】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方法的要求。本题例句以“爱心”为话题,每句先用一个比喻句,然后阐述作用。
【答案】(6分)每写一句给3分,其中内容合理给1分,比喻贴切给1分,句式相同给1分。
爱心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使航海者看到了光明。
爱心是漫漫征途中的路标,使迷路者找到了方向。18.【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要准确理解乐家的话“人应隐藏于音乐背后”。材料中华丽的衣服是表面的名利的东西,音乐则代表着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但想要拿到高分也不容易。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作文,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和人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能为作文增色不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2)内在比外表更重要。(3)人生的追求在于内在的修养。

C. 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答案!急!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答案解析
1.【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答案】C
2.【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答案】A
3.【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D
【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4.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解析】横,意外。
【答案】D
5.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析】B都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A第一句体现周顗的谦虚,第二句流露了对皇帝不能诛杀王敦的不满。C第一句体现了周顗的宽容,第二句体现了他的忠诚。D第一句体现周顗的率性自然,第二句体现他的忠诚。
【答案】B
6.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答案】B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逐项核对。
7.【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2)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
【答案】(1)(5分)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
【参考译文】
周顗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顗,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 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二十岁的时候,周顗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立,官位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周顗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气量。”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庾亮曾经对周顗说:“诸人都把您比拟为乐广。” 周顗回答说:“怎能刻画无盐女,来唐突西施呢。”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交给廷尉,将要杀害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顗待人宽容友爱。弟弟周嵩曾经醉酒后对周顗说:“您的才能不及我,怎能意外得到重名!”用燃烧的蜡烛投掷他。周顗神色没有变化,徐徐说:“阿奴用火攻击,本来就是下策罢了。”王导非常器重周顗。周顗曾经在王导的座位上傲然啸咏,王导说:“您要想效仿嵇康、阮籍吗?”周顗说:“怎敢就近舍您,就远效仿嵇康、阮籍。”
等到王敦谋划叛逆,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的这种举动似有所在,应当没有失实吧?”周顗说:“您年少没有经历事情。人主不是尧舜,怎能没有过失,臣子怎可举兵威胁主上!共同推重拥戴,不能数年,一旦像这样,怎能说不是叛乱呢!”王敦傲慢没有主上,他的意愿怎能有满足呢!”不久王敦的军队败了,周顗奉诏书到王敦那里去,王敦说:“你辜负了我!”周顗说:“您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不能不做事情,让天子的军队打败仗,因为这辜负了您。”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正当,不知如何回答。皇帝召见周顗,对他说:“近日发生的大事,宫内宫外都没有受害,诸人都平安,大将军还符合众人所望吗?”周顗说:“宫内宫外自然如英明的诏示,对于臣子等还是没有什么可知道的。”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周顗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被拘捕,经过太庙,大声厉骂贼人不绝,请求快速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于是遇害,时年五十四岁。
8.【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9.【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0.【考点】考查识记名篇名句
【解析】第一句中注意“藻荇”的字形,第二句中注意“晦朔”“蟪蛄”的字形,第三句中注意“幽”的字形。
【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方法点拨】名篇名句的背诵,功夫要下在平时,要将考纲中规定的背诵篇目识记准确。
11. (1) 【考点】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解析】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C项“语言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D项“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 【考点】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解析】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答案】(6分)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要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 【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析】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在全文”有何作用,因些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答案】(6分)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答案】(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方法点拨】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
12. (1) 【考点】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A与C可以说是相对项,A项中“全方位”分析错,本文只是“择取”。E项原文第二段第三行“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并非“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D项“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有误。
【答案】(5分)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 【考点】考查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题目中“如何”“理论家”“实践者”“协调统一”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结合全文概述”。
【答案】(6分)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2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 【考点】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析】“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与“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中“结合原文”,并且是“简析”。
【答案】(6分)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解析】“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忽视题目要求中“结合原文”,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数。回答探题时游离文本是大忌。
【答案】(8分)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方法点拨】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中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13.【考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解析】方寸之地:形容很小的地方。用在此处不合句意,句意强调的是“地域狭窄,物产匮乏”,并非“小”。
【答案】A
14.【考点】考查辨析病句
【解析】A句式杂糅,“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外”和“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被子外”两种说法糅在了一个句子中。B语序不当,把“如果”调至“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D搭配不当,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改为“沉甸甸的责任感”。
【答案】C
15.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解析】③中“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⑥④紧承③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①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
【答案】B
【方法点拨】解答语言表达连贯要注意语段角度的一致性。这里的“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不论是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叙述的角度。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文字不通顺。
16.【考点】考查压缩语段。
【解析】解答时要先揭示本质属性——水上运动装置,然后逐句提炼主要信息,表述时要注意顺序合理,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
【答案】(5分)飞行板是水上运动装置。使用者将脚绑在特殊的鞋里,借在鞋上的喷水器提供的上升力,双手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就可以在水中玩耍,
(内容完整,给2分;顺序合理,给2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17.【考点】考查仿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解析】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方法的要求。本题例句以“爱心”为话题,每句先用一个比喻句,然后阐述作用。
【答案】(6分)每写一句给3分,其中内容合理给1分,比喻贴切给1分,句式相同给1分。
爱心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使航海者看到了光明。
爱心是漫漫征途中的路标,使迷路者找到了方向。
18.【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要准确理解乐家的话“人应隐藏于音乐背后”。材料中华丽的衣服是表面的名利的东西,音乐则代表着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但想要拿到高分也不容易。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作文,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和人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能为作文增色不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2)内在比外表更重要。(3)人生的追求在于内在的修养。

D. 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第二题不理解

C项是“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版情感性、文化权性”这句话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D项,原文说“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然后分别说了三种居住层级的区别,然后又说了只有“乐居”才是和谐的,是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所以是居住的最高目标。

这两项在原文中都有依据,你在阅读时不能只看原文,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然后做题才不容易错。
希望对你有帮助。

E. 2012年语文高考重庆卷和辽宁卷的答案

2012重庆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2.D 3.D 4.D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5.B 6.C 7.C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8.A 9.B 10.A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1.(10 分)
(1)翻译①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②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2)用斜线(/)断句: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行之/以蓄成其得
12.(6 分)
(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旧钓矶。
13.(6 分)
(1)夕揽洲之宿莽(2)陶朱、猗顿之富(3)扪参历井仰胁息(4)翠峰如簇(5)传奇(6)狂人日记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14.(4 分)
(1)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
(2)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15.(6 分)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 “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16.(6 分)
(1)以更多寻梦者不同方式的寻梦,表现了不同人生的共同追求。
(2)以更多美丽感人的梦想,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
(3)表现寻“梦”过程的艰辛,表达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
17.(6 分)
(1)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的过程又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如:老刘作画是现实,老刘的理想是梦)。
(2)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六、(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8.(4 分)
有语病的一项是:③可针对性修改为:改“更加”为“依然”,也可在“他不为”与“所动”之间插入“讽刺”或“后者”二字。
19.(4 分)略
20.(4 分)
(1)②(2 分)(2)略
21.(4 分)略
七、(本大题 60 分)略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宁、吉、黑、晋、豫、新)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
1.C 2.B 3.D
二、(36分)
4.D 5.C 6.A
7.(10分)
(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
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
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0.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望中犹记 佛狸祠下
三、(25分)
11.
(2)
①匀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
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
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
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四、(25分)
12.
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性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
作为科学家,解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
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
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
生动。
(4)
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不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
设:②为国家建设雷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时事业充满热诚.
作为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
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
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五、(20分)
13. B
14. C
15. D
16.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17.略

F. 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答案解析
1.【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答案】C
2.【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答案】A
3.【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D
【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
判断。
4.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解析】横,意外。
【答案】D
5.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析】B都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A第一句体现周顗的谦虚,第二句流露了对皇帝不能诛杀王敦的不满。C第一句体现了周顗的宽容,第二句体现了他的忠诚。D第一句体现周顗的率性自然,第二句体现他的忠诚。
【答案】B
6.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答案】B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逐项核对。
7.【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2)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
【答案】(1)(5分)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
【参考译文】
周顗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顗,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 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二十岁的时候,周顗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立,官位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周顗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气量。”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庾亮曾经对周顗说:“诸人都把您比拟为乐广。” 周顗回答说:“怎能刻画无盐女,来唐突西施呢。”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交给廷尉,将要杀害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顗待人宽容友爱。弟弟周嵩曾经醉酒后对周顗说:“您的才能不及我,怎能意外得到重名!”用燃烧的蜡烛投掷他。周顗神色没有变化,徐徐说:“阿奴用火攻击,本来就是下策罢了。”王导非常器重周顗。周顗曾经在王导的座位上傲然啸咏,王导说:“您要想效仿嵇康、阮籍吗?”周顗说:“怎敢就近舍您,就远效仿嵇康、阮籍。”
等到王敦谋划叛逆,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的这种举动似有所在,应当没有失实吧?”周顗说:“您年少没有经历事情。人主不是尧舜,怎能没有过失,臣子怎可举兵威胁主上!共同推重拥戴,不能数年,一旦像这样,怎能说不是叛乱呢!”王敦傲慢没有主上,他的意愿怎能有满足呢!”不久王敦的军队败了,周顗奉诏书到王敦那里去,王敦说:“你辜负了我!”周顗说:“您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不能不做事情,让天子的军队打败仗,因为这辜负了您。”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正当,不知如何回答。皇帝召见周顗,对他说:“近日发生的大事,宫内宫外都没有受害,诸人都平安,大将军还符合众人所望吗?”周顗说:“宫内宫外自然如英明的诏示,对于臣子等还是没有什么可知道的。”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周顗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被拘捕,经过太庙,大声厉骂贼人不绝,请求快速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于是遇害,时年五十四岁。
8.【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9.【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0.【考点】考查识记名篇名句
【解析】第一句中注意“藻荇”的字形,第二句中注意“晦朔”“蟪蛄”的字形,第三句中注意“幽”的字形。
【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方法点拨】名篇名句的背诵,功夫要下在平时,要将考纲中规定的背诵篇目识记准确。
11. (1) 【考点】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解析】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C项“语言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D项“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 【考点】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解析】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答案】(6分)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要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 【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析】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在全文”有何作用,因些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答案】(6分)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答案】(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方法点拨】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
12. (1) 【考点】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A与C可以说是相对项,A项中“全方位”分析错,本文只是“择取”。E项原文第二段第三行“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并非“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D项“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有误。
【答案】(5分)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 【考点】考查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题目中“如何”“理论家”“实践者”“协调统一”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结合全文概述”。
【答案】(6分)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2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 【考点】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析】“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与“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中“结合原文”,并且是“简析”。
【答案】(6分)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解析】“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忽视题目要求中“结合原文”,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数。回答探题时游离文本是大忌。
【答案】(8分)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
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方法点拨】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中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13.【考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解析】方寸之地:形容很小的地方。用在此处不合句意,句意强调的是“地域狭窄,物产匮乏”,并非“小”。
【答案】A
14.【考点】考查辨析病句
【解析】A句式杂糅,“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外”和“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被子外”两种说法糅在了一个句子中。B语序不当,把“如果”调至“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D搭配不当,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改为“沉甸甸的责任感”。
【答案】C
15.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解析】③中“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⑥④紧承③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①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
【答案】B
【方法点拨】解答语言表达连贯要注意语段角度的一致性。这里的“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
不论是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叙述的角度。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文字不通顺。
16.【考点】考查压缩语段。
【解析】解答时要先揭示本质属性——水上运动装置,然后逐句提炼主要信息,表述时要注意顺序合理,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
【答案】(5分)飞行板是水上运动装置。使用者将脚绑在特殊的鞋里,借在鞋上的喷水器提供的上升力,双手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就可以在水中玩耍,
(内容完整,给2分;顺序合理,给2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17.【考点】考查仿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解析】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方法的要求。本题例句以“爱心”为话题,每句先用一个比喻句,然后阐述作用。
【答案】(6分)每写一句给3分,其中内容合理给1分,比喻贴切给1分,句式相同给1分。
爱心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使航海者看到了光明。
爱心是漫漫征途中的路标,使迷路者找到了方向。
18.【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要准确理解乐家的话“人应隐藏于音乐背后”。材料中华丽的衣服是表面的名利的东西,音乐则代表着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但想要拿到高分也不容易。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作文,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和人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能为作文增色不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2)内在比外表更重要。(3)人生的追求在于内在的修养。

G. 辽宁高考2012语文答案

你好:
高考成绩和批次线将在6月21到27陆续公布,
各个地区时间有所差别。
建议到内时候查询,
然后容根据自己成绩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另外,高考的试卷和答案等,网上已经有了,上来搜一下就有。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
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哦!
及时采纳,谢谢。

H. 2012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只要试卷不要答案

学科网有,注册还能下载高清版

I. 2012年辽宁高考是不是全部用全国卷

楼上的不要误人子弟,好吗?根据我的了解,辽宁的出题情况如下
2012年辽宁高考的理综合科目专是继续使属用宁夏,海南卷,辽宁省不参与理综和科目命题。数学,语文,英语名义上为辽宁省自主命题科目,但实际上是由辽宁省教育厅招生考试办公室全权委托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命题,辽宁省的命题人员只参与最后3天的试卷校队和修改工作,但实际上是不会有修改的。

J. 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卷详解答案及2012高考试题分类在哪里找到

详解答案最好咨询老师,网上的不太靠谱。这个一般学校发布啊

阅读全文

与2012年高考辽宁卷语文卷只要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