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备课,备课应该做什么工作
一、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五个环节
备课作为教师上课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已引起众多教师的浓厚兴趣,并就如何搞好备课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师搞好备课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在“备教材”上下功夫。教师在“备教材”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2.在“备学生”方面做大文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应突出地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二是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在“备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目前的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如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但谁也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某节课可能只运用一种方法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另一节课就可能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个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而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适用奏效的优良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否则,即使已被众多教师公认的教法,如孤立地运用,或机械地运用也都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4.在“备练习”方面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方法的灵活多样。目前在课堂练习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重讲轻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不只限于以课堂练习来体现)显得薄弱;二是练习题设计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三是课堂练习的量偏大,学生手忙脚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四是课堂练习题单调,无层次和坡度;五是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忽视矫正错误这一环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鉴于此,建议每个教师在实施课堂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获取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对出现的错误必须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也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辅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综合运用的题目。
5.在“备作业”上要做到精心挑选,适量适度。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在逻辑体系来确定课外作业;二是在内容上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独创,由典型以变式,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做到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四是注意适量。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五是要注意适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并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
在谈及“备作业”这个问题时,笔者要特别提出的是作业的批改和讲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三个“不及时”,即不及时收作业、不及时批作业、不及时讲评作业。显而易见,不论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花了多少心血,并预期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若如此“不及时”则必将枉费心思。因此,教师对待作业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讲,要特别注意搜集通过作业反馈回来的重要信息,并建议每个教师在教案的备注或后记栏内记录好这些信息,真正发挥作业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关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前面也谈及一些,但有几点笔者还想概要地提出来(限于篇幅,不再详述)仅供同仁们商讨。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教学对象即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努力使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变不易接受为容易接受。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一旦脱离了与其适应的教学对象,都可能变得无能为力。
2.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常言道,备好课,不一定能讲好课,因此教师备课必须以自己依此能讲好课为首要前提,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都各有千秋,因此盲目效仿或生搬硬套必将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 一、为何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备什么 备课,不等于"背课"。尽管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牢记,但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概括地讲应包括: (一)备内容 1.备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所以,学习、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教学大纲,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2.备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是教学大纲的充实和展开,它反映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学科的整体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精神更易领会,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掌握。备教材或钻研教材,可分为三步或说三个层次: 熟悉教材要求:首先,通览教科书,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然后,精通教科书,不仅知其结构、系统、梗概,而且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对每一章节、单元,明其宗旨,知其特点,而且对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过堂",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最后,不仅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 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对章与章、节与节,都要弄清其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知道"是什么",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能说清"为什么",以及与其它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迅速、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即知晓"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形成能力);然后,找出哪些是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单元)的重点、难点、弱点,进而根据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的,确定每节(次)课的教学要求;最后,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处理教材要求:首先,按照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精讲、哪些简略,补充哪些、省略哪些,与已知有联系的部分怎样衔接、与其它学科相关的内容如何分工;然后,根据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把教材中滞后内容、欠妥之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各地区、各行业、各专业要求掌握的侧重点,进行慎重而必要的调整、增添或删减;对必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要科学地结合,及时地反映。同时也要防止盲目删减或不必要的"拔高"。亦即,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剪裁和恰当的调整,做到增删得当,详略适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形成一个崭新的、适宜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最后,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另外,还要善于使用教材。善于使用教材的标准:其一,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知识系统、图文系统及作业系统三者俱佳的教材;其二,能将文字语言变为教学语言,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为此,应以教科书为依据,既不摆脱教材,海阔天空、让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不照本宣科,拘泥原文,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教材,既注重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又追求艺术性,对教学方法进行再加工。既使教材更有系统性、针对性;又使讲解更加通俗化、趣味化,成为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 3.备教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成就。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在备教学参考资料时,要特别注意教材的"缝隙",即潜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要把握知识的"障碍点"、"闪光点",这些内容往往隐藏着开发学生智力的"引爆点",常常能发挥意外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缝隙"是哪些,在哪里,它们常常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简图或是一种构思、一种表现手法......第二,必须用心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勤查工具书,多做资料卡,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第三,须用心研究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志趣和思维方法,从中揣摩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发问",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临阵不乱"。' 通过备内容,最终要做到:所谓懂、透、化。所谓懂,就是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谓透,就是对教材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精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谓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 (二)备学生 在重视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贯彻量力性、高难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2.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 3.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 4.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田、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 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如:对习惯于采取记忆方法学习的学生,要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视其实际,指导学法或思路,启迪智慧,让他们产生乐趣,奋发向上。 (三)、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方法是集教师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的高层次内容。备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其中也包括教师"备自身",即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才华作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而进入角色。 备方法应包括: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和作业及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例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 备方法的要求:一是灵活多样。根据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 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切忌形成定势、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二是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学生能够"会学"。三是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要注重方法的优化,以使教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学得情趣盎然、喜闻乐"受",从而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事半功倍乃至最佳教学效果。 三、怎样备 备课的种种方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 备课时,对于需要统一和明确的各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但作为教师不能只依赖"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 (二)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备课范围应广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三是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只有"点面结合"、"点面相映";轻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备课应将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否则,"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地孤立备课,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四)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考集中、大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特点,提前备出一学期或几周舶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课前进行再备课,更不可少;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这样,一可弥补遗忘,二可增强记忆,三可相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 编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手段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工序,也是教师业务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此都应做到一丝不苟。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教案都是提前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课前还要熟记教案,以便更好地运用之,这是备课工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课上情况多变,故在熟记教案的同时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六)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次)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故称"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备课是艰苦的劳动过程,但其中也充满着艺术乐趣。当你在这项劳动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时,就会得到收益获得成功、感到欣慰、乐趣无穷。
『贰』 教师备课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1、在“备教材”上下功夫。教师在“备教材”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2、在“备学生”方面做文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应突出地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二是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在“备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目前的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如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但谁也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某节课可能只运用一种方法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另一节课就可能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适用奏效的优良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否则,即使已被众多教师公认的教法,如孤立地运用,或机械地运用也都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4、在“备练习”方面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方法的灵活多样。目前在课堂练习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重讲轻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不只限于以课堂练习来体现)显得薄弱;二是练习题设计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三是课堂练习的量偏大,学生手忙脚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四是课堂练习题单调,无层次和坡度;五是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忽视矫正错误这一环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在“备作业”上要做到精心挑选,适量适度。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在逻辑体系来确定课外作业;二是在内容上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独创,由典型以变式,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做到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四是注意适量。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五是要注意适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并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
『叁』 备课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为何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备什么 备课,不等于"背课"。尽管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牢记,但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概括地讲应包括: (一)备内容 1.备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所以,学习、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教学大纲,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2.备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是教学大纲的充实和展开,它反映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学科的整体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精神更易领会,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掌握。备教材或钻研教材,可分为三步或说三个层次: 熟悉教材要求:首先,通览教科书,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然后,精通教科书,不仅知其结构、系统、梗概,而且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对每一章节、单元,明其宗旨,知其特点,而且对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过堂",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最后,不仅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 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对章与章、节与节,都要弄清其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知道"是什么",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能说清"为什么",以及与其它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迅速、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即知晓"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形成能力);然后,找出哪些是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单元)的重点、难点、弱点,进而根据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的,确定每节(次)课的教学要求;最后,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处理教材要求:首先,按照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精讲、哪些简略,补充哪些、省略哪些,与已知有联系的部分怎样衔接、与其它学科相关的内容如何分工;然后,根据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把教材中滞后内容、欠妥之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各地区、各行业、各专业要求掌握的侧重点,进行慎重而必要的调整、增添或删减;对必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要科学地结合,及时地反映。同时也要防止盲目删减或不必要的"拔高"。亦即,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剪裁和恰当的调整,做到增删得当,详略适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形成一个崭新的、适宜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最后,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另外,还要善于使用教材。善于使用教材的标准:其一,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知识系统、图文系统及作业系统三者俱佳的教材;其二,能将文字语言变为教学语言,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为此,应以教科书为依据,既不摆脱教材,海阔天空、让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不照本宣科,拘泥原文,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教材,既注重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又追求艺术性,对教学方法进行再加工。既使教材更有系统性、针对性;又使讲解更加通俗化、趣味化,成为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 3.备教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成就。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在备教学参考资料时,要特别注意教材的"缝隙",即潜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要把握知识的"障碍点"、"闪光点",这些内容往往隐藏着开发学生智力的"引爆点",常常能发挥意外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缝隙"是哪些,在哪里,它们常常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简图或是一种构思、一种表现手法......第二,必须用心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勤查工具书,多做资料卡,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第三,须用心研究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志趣和思维方法,从中揣摩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发问",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临阵不乱"。' 通过备内容,最终要做到:所谓懂、透、化。所谓懂,就是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谓透,就是对教材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精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谓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 (二)备学生 在重视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贯彻量力性、高难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2.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 3.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 4.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田、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 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如:对习惯于采取记忆方法学习的学生,要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视其实际,指导学法或思路,启迪智慧,让他们产生乐趣,奋发向上。 (三)、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方法是集教师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的高层次内容。备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其中也包括教师"备自身",即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才华作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而进入角色。 备方法应包括: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和作业及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例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 备方法的要求:一是灵活多样。根据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
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切忌形成定势、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二是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学生能够"会学"。三是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要注重方法的优化,以使教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学得情趣盎然、喜闻乐"受",从而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事半功倍乃至最佳教学效果。 三、怎样备 备课的种种方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 备课时,对于需要统一和明确的各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但作为教师不能只依赖"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 (二)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备课范围应广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三是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只有"点面结合"、"点面相映";轻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备课应将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否则,"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地孤立备课,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四)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考集中、大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特点,提前备出一学期或几周舶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课前进行再备课,更不可少;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这样,一可弥补遗忘,二可增强记忆,三可相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 编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手段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工序,也是教师业务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此都应做到一丝不苟。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教案都是提前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课前还要熟记教案,以便更好地运用之,这是备课工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课上情况多变,故在熟记教案的同时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六)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次)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故称"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备课是艰苦的劳动过程,但其中也充满着艺术乐趣。当你在这项劳动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时,就会得到收益获得成功、感到欣慰、乐趣无穷。
『肆』 如何备课这类型的书,求各位推荐
一、 备课须“三知”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必须要 “三知” 。 一、 知教材 这里所说的“知”,既是对全册乃至全套教材内容的通盘了解,也指对具体篇目的深入理解。如,对语文教材,既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区别和写法,又通晓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前途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选入中学课本古今中外的写“梦”的文章,如果我们把它割裂开来孤立的理解,教学效果就不那么好;如果通盘考虑,深知其意,又能结合实际进行类比教学,效果定然及佳。如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是对名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但梦惊醒后即感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发出伤感的慨叹。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将月”是由古人的显赫功绩,想到自己沦落失意,功不成,也不就,而寄情酒月,寻求解脱。杨朔的“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既是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也是作者自身意愿和高尚理想的表白。而莫泊桑笔下的路瓦栽夫人发的一连串“梦想”,正是由虚荣心酿成的散发铜臭气的梦;正是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悲剧的必然结果。把这些写梦想的文章向学生作深入的比较,而后让学生写篇作文,正题为“梦的启迪”,副题让学生自拟。这样读写结合,比较教学,学生学习、思想双丰收,一举两得。当然,只有深知教材,才能进行比较。 二、 知学生 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基础和爱好,才能更好的选用和确定教学方法,决定讲授内容的详略取舍,才能有的放矢,目的性更强,否则,就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在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反感生怨,这就是脱离学生的基础、心理、要求的实际所知;相反,有些内容,教师较熟悉,胸有成竹,只写简案,把时间花在了解学生,倾听意见,改进方法上,由于讲授的内容在详略取舍方面与学生的心理、基础、要求相吻合,讨论的问题与他们的兴趣、意愿相通,方法的选用也适合他们的口味,结果讲得轻松自如,学生听得有趣有味,教学效果就好。可见,了解学生的重要。 知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有经验的老师一般是非常注重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导入新科、讲授新课、课时小结、单元复习都各有方法。导入新课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讲授新课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序幕演得好,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注目,激发兴致,出奇制胜的作用,如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是用母亲导入的。这样的导入不仅不落俗套,而且能起紧扣主线,点明题旨,激发兴趣的作用。在讲授新课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课就讲的较活。实践证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兴趣不减,而且精力旺盛,思维更积极。此外,课时小结、单元复习常用归纳法、比较法,运用得好,能收到以少带多,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法则是讲知识的重要手段。熟知三者方能因材施教,教学得法。 二、 备课应“三寻” 一、寻思路 作者写文章得有思路,教师教学就得有教路,学生学习也得有学路。所以,备课时就要寻找作者反映事物本身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思路规律,或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时空位置的转换;或按事物不同特点的不同方面,如此等等。依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思路特点,备课就能顺藤摸瓜,干支分明,既能保证“三路” 一体,又能突出教学层次。这是备课的首要条件。否则,备课就如同盲人骑瞎马,路线不明,胡乱拼凑,费时费力穷索枯肠,也是吃苦不讨好。 二、寻方法 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备课须兼顾到学科的特点、文章的思路、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善于总结积累自己的备课经验,已形成自己驾驭教材、设计教法、思维敏捷多问的备课风格。备课规律虽不能以一言蔽之,但备课百遍,能以神悟,久而久之,探得捷径,便驾轻就熟。 三、寻讲练点 讲练点就是学生的疑点,教学的重点。备课就好象构思剧本,可用剧本的情节来比喻课上的双边活动,用剧本的主题来比喻课上的讲练点,剧情必须为表现剧本主题服务,课上的双边活动必须有利于突破讲练点。教师备好课,必须明确大纲提出的该年段的讲练要求,把握每册教材各单元的讲练序列及课文的讲练重点、难点,必须有的放矢,心里有底,免得备课时无所适从,惶惶乎不得要领。 三、 备课要“六忌”。 一、 忌简单照搬 目前,各种教学参考资料较多,这些资料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的。如果教师备课单纯为了应付检查,不加思索地抄抄录录,死搬硬套,表面看来备课效率高,其实流于形式,不能适用,是结不出果的花。 二、 忌千头万绪 备课前应先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成竹在胸,切忌在备课时,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面面俱到,千头万绪。老师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无需全盘端给学生,讲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讲什么,不讲什么,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盘考虑,以独到的眼光做到选择恰当,以精取胜。讲课时,避开学生之所知,讲其所不知;点出其“不知所以然” 的地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 正因为如此,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是根“指挥棒”,决定了讲授的内容。抓住教学重点,才能避免平均使用力气,把课讲活。所谓难点,就是比较难懂的不易掌握的知识。有些难点本身就是重点,只有把它解决了,重点才能解决;有些难点不是重点,可以讲,也可以不讲;还有些内容只有重点没有难点,比较好办。 解决难点有很多办法:可以字斟句酌,深入解释,然后综合;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集思广益;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加以辨析;还可以通过挂图、参观、电教手段等解决难点。 三、 忌不顾实际 教师备课时,必须心里想着班级的学生,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应该了然在胸,切忌闭门造车,不顾实际。否则,势必降低讲课效果。 四、 忌琐碎设问 有的教师习惯一问到底,备课时,常常把课文内容用几个问题串起来,把重点内容的讨论化成简单的一问一答,无视授课内容的特点,不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忽略选择突破重难点的最优方法,不顾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要不得的。 5、 忌盲无目的 教学目的是备课时努力目标,备课内容应该受教学目的制约。有的教师备课盲无目的,随意发挥,课上,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茫茫然,所得甚微。 陆、 忌程式定势 根据学生好奇求新和好胜的心理特征,教师备课时,必须因文而异,教法富于变化,努力寻找新颖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不宜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形成定势,这样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关于怎样备课的探讨对教师而言是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备课备什么,总体来说,那就是: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这里有个顺序性,先备教学目标,再分析教材能否体现或达到教学目标。其次被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最后是结合教材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伍』 背盲文点位有没有什么口诀,就像顺口溜什么的,好记点啊!
你可以把两两对称的记下来,例如an eng p iong 我记得口诀是 安 生 屁 用 一下子就能记住四个 我就是这样记得,很好记。
『陆』 教师备课要求
备课的要求:
1、传授知识的精准性。
凡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简单的概念问题,也要准确把握,不能出现问题。有争议、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一般应予回避,不能轻易搬上课堂。
2、明确课堂的目的性。
教师应对每堂课,每个章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要求,都必须十分明确。这样才能依据目的合理处理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否则会东拉西扯,随心所欲,使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备课的主体是学生。
备课必须心目中有学生,时时想到学生,处处想到学生。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4、统筹全局,有计划性。
就整册教材而言,课时的分配,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与检测的安排,均应有计划。就每课而言,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演示,都是统筹安排,有一个合理的“序”。
5、备课时提前预知每一种“可能”。
备课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当然有明显的预见性,我们要求的是“准确”。在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的基础上,要准确的预计到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设想好应变的措施,以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预见性准确,教师上课时就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始终掌握主动权,不会出现忙乱无绪的情况。
(6)备课盲背扩展阅读
1、备教材。
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它是包括熟悉教学大纲,熟悉全册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每一篇章,每一课的内容,明确它在全册的地位和前后的联系等。教师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必须查阅资料,认真钻研,使教材由“薄”到“厚”。
如,对语文教材,既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区别和写法,又通晓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前途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备学生。
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须备学生,备学生要备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备好学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教学活动。
3、备教法。
备好教材与学生,只是具备了搞好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要备好教法。这是抵达彼岸的桥梁。教无定法,教师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身素质等特点选择最优的教法。
4、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成果的升华和结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教案可详可简,可写在教案专用纸或本上,也可以评注形式写于教材上,视具体情况而定。
5、写教后。
课堂教学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按教案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实际往往会纠正、充实原教案。以写教后的形式总结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作下一次备课的借鉴,是教师提高备课水平的重要方法。
『柒』 教师备课应该注意什么
1、讲点什么。
即这节课应该给学生讲点什么内容。
注意,这里所说的是“讲点”什么,而不是“讲些”什么,二者的区别在“量”上。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当前情况,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与任务。力求少而精,具体而实在;力求能讲得明、练得透、用得活。如果内容过多,会冲淡主题,易出现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现象,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腹部肿胀”,严重的还会出现“暴雨成灾”现象。还不如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稳扎稳讲好。
“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所讲的内容,应该是当前学生特别应该学习的知识,或是该节课特别需要进行训练的能力,或是具有导火线性质的内容,力求做到一“课”中的。
因此,在备课时应该爬梳洗剔,选其要点,择其关键点,抓其提挈点。
2、留点什么。
教师上了一节课,如果没让学生留下点知识或能力,那这节课就白上了。有好些课,很精彩,掌声四起,赞美声一片。可是,三五年后,十年八年后,学生还记得吗,心中还有什么痕迹?对学生影响深远的,是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印痕的东西。
让学生时时回忆起、时时鞭策自己,能受用终身,有这样效果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才是真正成功的课。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思考这节课能给学生留点什么,能带给学生点什么?学生在心中留下的往往少于教师所讲的内容。留下的内容不必多,一点两点足矣,但必需深刻,有像墨水浸入白布那样留下难以抹除的印痕,才能让学生长时间能记住,长时间受益,否则只是过眼烟云,一闪而过。
事实上,若能做到一节课就留一点让学生受用终身的东西,那一期下来多少节课,给学生留下的东西该有多少,对学生的影响还小吗!能把课上到这个程度的教师,想不当教育家都难!
3、用点什么。
即用点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完成“讲点什么”的任务和达到让学生能“留点什么”的目的。
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方法很重要,可以提高效率,提高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很多,有效的也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都适用。有的成本高,有的成本低,有的易于操作,有的步骤繁琐,有的是立竿见影,有的长期见效。所以,备课应思考这节课用点什么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分析教师自身情况,从大量的方法中进行甄别筛选,找到最佳的方法,方法不需多,只要易于操作,有效即可。这跟医生治病一样,良药不需多,一两味即可,对症才是最好的药。用药多了,成本高不说,药效可能会相互排斥,甚至还有可能生成毒素。
管用的方法不一定复杂,复杂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关键是要因材施“法”。比如,对于一个饿得快死的乞丐来说,解决的最好方法是给他稀饭,而绝对不是给他航天飞机。
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抓住这三个“点”,省去一些冗杂的问题,删去一些无关的环节。这样,目标会更集中,指向更明确,任务更具体,脉络更清晰,方法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