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备课碎片化

备课碎片化

发布时间:2021-02-11 12:48:35

Ⅰ 标题语文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李先权
初中语文老师时常感叹:“我们该教的都教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够给力的了,可学生的语文成绩老是提不高,甚至越考越差。现在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了。”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本身是件好事,说明从一味践行教学开始转为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反思就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可能,但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很多老师却把一切原因归咎于学生,说现在的学生基础如何如何差,或者学生如何如何不好教,讲的都是客观原因,很少有老师从主观上找原因,从自身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查找症结,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每次下乡,我听了不少的语文课,总的感觉,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表面化、浅层化、或者是从已知到已知的教学,学生没有多大收获,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什么提高,基本上是走过场,无实效可言,试想,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浅显的低层次的知识内容和低要求的能力训练,学生又怎么能应对要求越来越高的考试呢?明年的中考,语文加20分,满分是140分,阅读题目的难度有可能还要加大,那么我们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不及时调整,其差距会越来越大,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愧对学校,更愧对学生家长。总而言之,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课堂教学可持续的有效性;二是缺乏课堂教学恰当的高度,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备课平面化
备课是教师课前应有的准备,充分与否,科学与否,决定课堂教学的好坏,有好的备课必然有好的课堂教学,那么有怎样的备课就必然有怎样的课堂教学面貌。目前,教师备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由于语文老师对一个单元的话题关注不够,对文本钻研不深,对学情考虑不周,致使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是找不到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教学目标设立过低,这就决定了当堂的教学是在很浅的层面上徘徊,学生显然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二是几个教学目标点之间没有梯度,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或一个层面上设立,导致课堂教学是平面化的教学,没有层次感,比如:一堂课教了字音后教字形,教了字形以后又教词语,虽然课堂教学设计的是字音、字形、词语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但都是停留在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教学层面上,即字词的教学;再如,有的语文教师站位稍微高一点,第一个目标设为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第二个目标设为理清全文线索,这两个目标既没有梯度,又没有深度,课堂教学只是在理解的层面上稍微展开了一下,没有上升到精读课文,领会思想内涵,进而品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因而鉴赏课文,欣赏写作的高妙。其次,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时也是单一化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点到为止的教学,没有广度,更没有深度;没有重点、难点,更没有核心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即使是在一个平面上反复进行,也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教学。因此,备课的平面化,必然会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表面化、浅层化、碎片化,这是导致初中学生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活动形式化
新课改推行以后的一段时间,大量的学生学习活动充斥着课堂,开始觉得很新鲜,因为沉闷已久的课堂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和吸引力,一旦我们听到满堂的掌声、喝彩声、笑声、讨论声,或看到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教学局面时,顿觉这样的语文课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充满生气的好课,赞不绝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实践的一次次检验,或者经过一次次考试的直接检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多大改观,我们开始反思,渐渐明白这是作秀的课堂,表面的热闹掩盖了课堂教学的本真,大量的学生学习活动附在课堂教学的表面,实质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动无序。
凡课堂上开展比较大型的学生学习活动如戏剧表演、辩论赛、采访等都需要老师精心组织,做到活动严谨慎有序,不要求有好高的水准,但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活动的散乱只能带来教学活动的低效或无效,除了活跃班上的气氛外,对本堂课的教学没有多大的辅助作用,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好的教学活动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探讨文本、研究文本,开展有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完整、深刻的体验过程。
2.活动过多、过繁。
好的课堂教学不以教学活动的多寡而论,要看实际需要。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活动是多余的,有些活动是重复的,活动不精简,占用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冲断了教与学的链条,掩盖了真实的教学过程,有时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上大打折扣。
3.活动失去依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论课堂上的哪一种学习活动都要有与之相依存的支撑点,否则,再好的活动只是游离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形式。教师设计或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首先应有明确的目的,其次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第三要有学习活动的组织要求,第四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要有积极性、灵活性、自律性。不然,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就会失控或者落空。因此,选择、组织活动的合理性应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行到什么阶段,上什么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不是随随便便的。比如讨论活动,不是遇到问题就讨论,而是遇到有探究价值的一般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才宜于开展。再比如交流活动,其前提一定是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才进行,其对应的问题大多数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较为充分的个性认识,再在交流中发生思想碰撞,才有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全面的认识,更多的是在同学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有更新的发现,有更独到的体会,从而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有意义,才有作用,才真正体现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边缘化
如果把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作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堂,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只是带领我们的学生在殿堂的围墙外辛辛苦苦地跑了一圈又一圈,没有找到殿堂的大门,没有真正踏上殿堂的台阶,享受步入殿堂的轻松、愉快,观光无限的美丽。所以我常说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围式的教学,或者是边缘化的教学,没有触及课堂教学的核心部位,问题的症结有四:
1.挖掘不够。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比较糟糕的是很多语文老师不分文体、不分单元、不分题材教现代文,偏离文本的教学价值太远,一般教得比较浅近,大多数老师花大量时间“磨”字词,美其名曰“夯实基础”,剩余一点时间再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显得仓促无力,根本谈不上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鉴赏课文。语文教师手头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其次是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应该分几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学前第一道工序是看单元提示和课后的练习题,把握单元话题和搞清编者的意图;第二道工序是深钻教材,吃透文本,理清课文几个相关联的教学核心点;第三道工序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文本要求,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第四道工序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第五道工序确定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才算基本完成。不然,教师无法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命脉。
2.着力点不够。
即使我们的老师明确了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又比较盲目,一种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大讲特讲,教学用力没有花在关键处;另一种情况是不知道怎样抓住教学的薄弱点和空白点趁热打铁,不知道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层层追问,穷追不舍,不知道发现学生的疑点和受阻点及时拓展,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很多语文教师一贯的做法是平均使力,课堂教学的节奏感不强,详略不当。
3.针对性不强。
教师不是以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落点,而是一心一意把预设的教学内容讲完,因而课堂上不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是严格依照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述,最终的结果是内容教完了,而学生在课堂上遗留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学生一个个先后掉队,后进生面越来越大,教学越教越差,教师越教越累。
4.落实不够。
课堂教学的落实除了清晰地完整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训练外,还要留有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精心设计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练习题,做到教什么练什么,教练统一,同时设计练习要讲究梯度、量度、强度、效度,让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真正落实过关。这个教学环节,多年来恰恰被我们语文老师所忽略,即使有,也显得比较随意,往往就汤下面,套用书本上或基训上的题,没有精心设计,一是时间不够;二是量度、强度、梯度不够;三是教练不统一,因此,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只不过择其我们完全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几个问题,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改变,摆脱眼下的教学困境,不然,摆在我们学生面前的依然是“一条弯弯的河”,不知道怎样渡过,教师茫然,学生痛然。

如果考试题已经做过,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当然,需要你“更上一层楼”;

Ⅱ 如何让教学中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01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分析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形式化、程式化、碎片化等浅层学习的问题和现象。事实上,要想使得学生取得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只有在课堂中通过深度学习,才能不断建构自身的数学体系,同时体会思考的乐趣。
一、“求真”――深度学习的保鲜剂
学习情境的真实展现和学习过程的真实展开,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的必备条件,只有真正经历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1.开展真研究。
利用学生已知经验,组织学生研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但在课堂上往往受时空的限制,有时很难有效地完成,要么蜻蜓点水,要么变成个别同学的研究,最终演变成了假研究。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认识圆柱》时,常常请学生用带来的圆柱体物体观察交流,总结特征。从课堂教学来看,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研究中来。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启迪思维,真正感受圆柱的特征,课堂交流讨论就会更有质量,对圆柱的认识就会更深刻。
2.落实真经历。
学习中的真经历一定是遵循认知规律的,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亲历“重蹈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性步子”,学生才会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小数的意义》时,一个学生解释“一张桌子的宽是0.5米”时说:“0.5米就是分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回顾这位教师的板书,不难寻找到问题的根源。
板书:
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0.1= 0.01= 0.001=
0.3= 0.04= 0.005=
尽管教师在教学时依托情境,但板书时却屏蔽单位,从而导致学生认知的脱节。如果在例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带有单位名称的算式摘录在黑板上,比如0.1米=米,0.04厘米=厘米,组织学生读一读,充分感悟小数与分数联系,发现单位相同,然后再把黑板上的单位擦掉,那将会事半功倍。
二、“求新”――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数学课堂应是学生期待的课堂,每天都有新鲜事、新发现、新收获,教师需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活力,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数学课堂,催化学习的深度展开。
1.任务驱动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适当加工,设计一些学生能够“跳一跳”解决的问题,他们就会有新鲜感,自然愿意展开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下《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考虑到本学期在学习不进位加时,教材的编排都是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的模式,因而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尝试改变学习情境,直接利用开放题开展教学。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照样子,自己编一道26+□的加法算式。编完自己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编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针对学生的差异,笔者展开分层教学,比如通过“26+2”复习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而通过“26+4”和“26+7”分别完成教材中的例题教学任务。利用学生自我生成的素材,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实践建构新知。
数学的严谨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砍去那些不合逻辑的错误东西,保持数学的纯洁性,但如果教学中处理不好,它也会砍去数学中生动活泼的思想。在建构新知的过程中,要多实践多体验,去找回数学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建立厘米的概念,笔者借助1厘米小棒,同座合作把各自1厘米的小棒连起来,认识2厘米。而认识5厘米,则先估计,后用1厘米的小棒去量,边量边用短竖线做记号,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了一把简易的尺子。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不仅经历了尺子的演变和制作过程,感受到数学文化,更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神奇和意趣。
三、“求联”――深度学习的活性剂
数学教学除了要有一个横向的透视,也要有纵向的穿透,寻求数学的源与流。在教学中力求呈现数学动态统一、相互关联、鲜活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片断局部的、彼此分割的知识条块和记忆库。
1.整合建立联系。
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有机整合,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12×3”时,教材上呈现了摆小棒、口算和列竖式三种方法。面对这些素材,教师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建立起它们内在的联系。
(1)小棒、口算应为笔算服务。结合摆小棒,让学生观察发现“单根”有3个2,2×3=6,“整捆”有3个十,10×3=30,合起来是36。借助小棒为笔算的算理理解做好准备。
(2)比较两种算法。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里的竖式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教学时可以根据列出的竖式,结合摆小棒和口算的方法,让学生讲讲算理,结合讲算理的过程,展示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清晰计算每一步的意义。
(3)梳理小棒、口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计算12×3,我们可以摆小棒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那么它们在计算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知识的梳理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也渗透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方式。
2.沟通构建整体。
单元之间的承续,以及单元中每个知识点的衔接,都需要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多思考,教给孩子“打包”知识点的方法,他们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积和体积时都是不断转化成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来学习新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瞻前顾后的意识,这些知识点虽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和年级,但是教学时要有板块意识、整体意识,让学生能有效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
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提出的一种较高要求,作为教师只有深度钻研、深度反思,才能促成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乐此不疲。

Ⅲ 老师们的日常备课需要花多少时间

对于一个新的老师,他的日常备课时间是需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但是对于一位优秀的老师来说,他们是不需要任何时间来备课的。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在他们脑子里面。

Ⅳ 什么是大数据时代职业教师应该怎么做

随着大数据时代出现有人曾这样预言,随着MOOC、微课、学堂等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的出现,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弄不好是会下岗的。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呢?

对此,我们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我想说的是,当下这个“大数据”环境,究竟会给我们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又将如何应对?一言以蔽之,也即是说: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今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作业已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因为他们本就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50后、60后充其量只是网络世界的移民而已。问题是,原本也是原住民,至少是最初的移民的90后、80后、70后的中小学教师居然对网络背景下的学生知识的来源也缺乏清醒的认识,恐怕所谓“可能会下岗”的言论就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我们要明白的是,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在知识层面将无任何优势,当学生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老师的半桶水完全失去了意义。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构造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叫做训练。所以说,未来教师的有可能的体育教练型的,需要为学生制定一对一的训练计划。

大数据背景下,作为教师基本功的阅读、命题的能力早已经慢慢地弱化了。梭罗如果再世,恐怕会发出人们不只是发明了工具,更让自己成了工具的工具的感慨了。这是教师站在“人”的属性意义上,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尴尬。

荒蛮时代人们的知识主要来自生活,来自自然与社会;慢慢的,人们学会了书写,有了书籍,于是书籍成了人们知识的来源;再往下,出现了老师,有了学堂,人们的知识,就从老师和课堂那里来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有了无线电、收音机、电视、电脑、网络之后,人们知识来源的渠道就越来越多了。于是幻灯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电脑、网络、电子白板、微格教学技术一拨一拨地走进了教室,也一拨一拨地离开了教室。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到今天,有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尤其是出现了智能手机后,学生的知识,再不必完全依赖书本、教师或课堂了。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APP等社交圈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了。

学习方式的变化势必带来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可悲的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技术,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甚至原始时期:一味地拼时间,游题海,上班签到,下班签走,上班期间还有没完没了的巡查、通报。管理者更多地将精力转移到备课笔记检查、推门听课、教学质量分析(其实就是开会表扬和批评)上了。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老师们呢,也不得不将精力放在了应付这些检查和考核上,很少有人还有精力用于研究学生、教材、课堂上,更不要说研究教育了。同时,作为教师基本功的阅读、命题的能力早已经慢慢地弱化了,我们几乎尴尬地陷入了一个离开了参考资料和电脑网络就无法进行教学的境地了。

在这个网络社会,一方面我们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支离破碎的。单就阅读而言,我们的阅读已经没有了深度,我们的阅读更多的是“浅阅读”式的。微博不就是一句一句的吗?而且,这一句一句还往往是没有联系的,就是那最长的一句也超不过七十字——试问:即便是这一句,我们又有多少人、多少时候能耐着性子慢慢推敲呢?写的人一般不会,看的人更不会。我们关注的是抢人眼球的犀利的另类的词语,于是标题党出现了。

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和学校还是知识的权威和殿堂吗?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教师如何做教师?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要走进网络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许多情况下是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比如在线教育、PK学堂(国内首创竞赛式学习平台,好玩刺激、激发兴趣,高效快捷,成就名师,线上学习从PK学堂开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借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生活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进网络,关注网络上与我们所教学科有关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否则,我们这些移民跟那些原住民的沟通是会发生阻滞的。即便是“屌丝”、“打酱油”、“油菜花”之类的网络词语,看起来肤浅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不走进网络,我们在原住民面前就永远只可能是一只“菜鸟”,即便是这样低层面的东西,我们如果一无所知,也是会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匹配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尽可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去。我们如果真想要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示,我们就得走进幕后,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或是默默的支持。所谓“从台前走到幕后”,即尽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你成为他的帮助者,影响者。而“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强调的则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早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一步,几步了。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然而,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我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东西就在这里,仅此而已。

Ⅳ 课程直播都有哪些形式

1、智慧教室直播:

直播场景:金融数据解析直播,理科推算类课程直播,数据分析类课程直播等

以上直播形式选取自德胜智课。仅供参考。

Ⅵ 社会科学总在发生变化,大学老师怎么轻松备课

想当老师呢,就别指望一篇课件用几年
人文社科的知识日新月异,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是永不停滞的,课件至少一学期要翻新一次
教师时间比较多,虽然是碎片化时间,干别的不行,备课绰绰有余
一个课都不想备的老师,要么是老专家,要么就是小傻瓜了,你说呢~

Ⅶ 语文课堂教学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李先权
初中语文老师时常感叹:“我们该教的都教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够给力的了,可学生的语文成绩老是提不高,甚至越考越差。现在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了。”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本身是件好事,说明从一味践行教学开始转为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反思就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可能,但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很多老师却把一切原因归咎于学生,说现在的学生基础如何如何差,或者学生如何如何不好教,讲的都是客观原因,很少有老师从主观上找原因,从自身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查找症结,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每次下乡,我听了不少的语文课,总的感觉,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表面化、浅层化、或者是从已知到已知的教学,学生没有多大收获,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什么提高,基本上是走过场,无实效可言,试想,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浅显的低层次的知识内容和低要求的能力训练,学生又怎么能应对要求越来越高的考试呢?明年的中考,语文加20分,满分是140分,阅读题目的难度有可能还要加大,那么我们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不及时调整,其差距会越来越大,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愧对学校,更愧对学生家长。总而言之,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课堂教学可持续的有效性;二是缺乏课堂教学恰当的高度,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备课平面化
备课是教师课前应有的准备,充分与否,科学与否,决定课堂教学的好坏,有好的备课必然有好的课堂教学,那么有怎样的备课就必然有怎样的课堂教学面貌。目前,教师备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由于语文老师对一个单元的话题关注不够,对文本钻研不深,对学情考虑不周,致使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是找不到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教学目标设立过低,这就决定了当堂的教学是在很浅的层面上徘徊,学生显然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二是几个教学目标点之间没有梯度,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或一个层面上设立,导致课堂教学是平面化的教学,没有层次感,比如:一堂课教了字音后教字形,教了字形以后又教词语,虽然课堂教学设计的是字音、字形、词语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但都是停留在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教学层面上,即字词的教学;再如,有的语文教师站位稍微高一点,第一个目标设为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第二个目标设为理清全文线索,这两个目标既没有梯度,又没有深度,课堂教学只是在理解的层面上稍微展开了一下,没有上升到精读课文,领会思想内涵,进而品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因而鉴赏课文,欣赏写作的高妙。其次,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时也是单一化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点到为止的教学,没有广度,更没有深度;没有重点、难点,更没有核心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即使是在一个平面上反复进行,也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教学。因此,备课的平面化,必然会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表面化、浅层化、碎片化,这是导致初中学生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活动形式化
新课改推行以后的一段时间,大量的学生学习活动充斥着课堂,开始觉得很新鲜,因为沉闷已久的课堂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和吸引力,一旦我们听到满堂的掌声、喝彩声、笑声、讨论声,或看到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教学局面时,顿觉这样的语文课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充满生气的好课,赞不绝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实践的一次次检验,或者经过一次次考试的直接检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多大改观,我们开始反思,渐渐明白这是作秀的课堂,表面的热闹掩盖了课堂教学的本真,大量的学生学习活动附在课堂教学的表面,实质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动无序。
凡课堂上开展比较大型的学生学习活动如戏剧表演、辩论赛、采访等都需要老师精心组织,做到活动严谨慎有序,不要求有好高的水准,但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活动的散乱只能带来教学活动的低效或无效,除了活跃班上的气氛外,对本堂课的教学没有多大的辅助作用,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好的教学活动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探讨文本、研究文本,开展有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完整、深刻的体验过程。
2.活动过多、过繁。
好的课堂教学不以教学活动的多寡而论,要看实际需要。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活动是多余的,有些活动是重复的,活动不精简,占用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冲断了教与学的链条,掩盖了真实的教学过程,有时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上大打折扣。
3.活动失去依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论课堂上的哪一种学习活动都要有与之相依存的支撑点,否则,再好的活动只是游离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形式。教师设计或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首先应有明确的目的,其次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第三要有学习活动的组织要求,第四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要有积极性、灵活性、自律性。不然,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就会失控或者落空。因此,选择、组织活动的合理性应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行到什么阶段,上什么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不是随随便便的。比如讨论活动,不是遇到问题就讨论,而是遇到有探究价值的一般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才宜于开展。再比如交流活动,其前提一定是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才进行,其对应的问题大多数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较为充分的个性认识,再在交流中发生思想碰撞,才有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全面的认识,更多的是在同学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有更新的发现,有更独到的体会,从而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有意义,才有作用,才真正体现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边缘化
如果把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作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堂,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只是带领我们的学生在殿堂的围墙外辛辛苦苦地跑了一圈又一圈,没有找到殿堂的大门,没有真正踏上殿堂的台阶,享受步入殿堂的轻松、愉快,观光无限的美丽。所以我常说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围式的教学,或者是边缘化的教学,没有触及课堂教学的核心部位,问题的症结有四:
1.挖掘不够。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比较糟糕的是很多语文老师不分文体、不分单元、不分题材教现代文,偏离文本的教学价值太远,一般教得比较浅近,大多数老师花大量时间“磨”字词,美其名曰“夯实基础”,剩余一点时间再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显得仓促无力,根本谈不上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鉴赏课文。语文教师手头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其次是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应该分几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学前第一道工序是看单元提示和课后的练习题,把握单元话题和搞清编者的意图;第二道工序是深钻教材,吃透文本,理清课文几个相关联的教学核心点;第三道工序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文本要求,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第四道工序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第五道工序确定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才算基本完成。不然,教师无法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命脉。
2.着力点不够。
即使我们的老师明确了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又比较盲目,一种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大讲特讲,教学用力没有花在关键处;另一种情况是不知道怎样抓住教学的薄弱点和空白点趁热打铁,不知道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层层追问,穷追不舍,不知道发现学生的疑点和受阻点及时拓展,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很多语文教师一贯的做法是平均使力,课堂教学的节奏感不强,详略不当。
3.针对性不强。
教师不是以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落点,而是一心一意把预设的教学内容讲完,因而课堂上不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是严格依照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述,最终的结果是内容教完了,而学生在课堂上遗留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学生一个个先后掉队,后进生面越来越大,教学越教越差,教师越教越累。
4.落实不够。
课堂教学的落实除了清晰地完整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训练外,还要留有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精心设计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练习题,做到教什么练什么,教练统一,同时设计练习要讲究梯度、量度、强度、效度,让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真正落实过关。这个教学环节,多年来恰恰被我们语文老师所忽略,即使有,也显得比较随意,往往就汤下面,套用书本上或基训上的题,没有精心设计,一是时间不够;二是量度、强度、梯度不够;三是教练不统一,因此,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只不过择其我们完全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几个问题,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改变,摆脱眼下的教学困境,不然,摆在我们学生面前的依然是“一条弯弯的河”,不知道怎样渡过,教师茫然,学生痛然。

Ⅷ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该怎样备课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出现。这些教学新理念,对我们的备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备课形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方面,也有我们必须大胆抛弃的一面。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既要备形式又要备内容
备形式,是指常规的传统的备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具使用、教学过程等要素,要在我们的备课中能加以体现。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这些形式的东西,未必要在文字上有很多的表述,最重要的是审视这些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审视,看看我们的教学设计过程,有没有加以体现。这些“体现”,又有多少内涵反映了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怎样的新课改理念。传统的备课形式是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的先后次序在备课笔记上加以显现的。如果,我们把备形式和备内容,硬性地做个区分的话,备教学过程就是备内容,教学过程前的所有要素的准备过程,就是备形式。实际上,备形式和备内容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整体中的两个部分。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可以继承传统的方法,按照原来的次序安排备课的过程。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当我们把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设计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对照前面的那些备课要素,检查我们对教与学的设计过程。这种审视与检查的过程,就是把备形式与备内容有机结合。或者,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直接摆在备课的首要环节,在完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设计之后,再从中提炼出我们课堂教学上应该关注的教学要素。
既要备知识传授又要备做人道理
备知识传授和备做人道理,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新课改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生成,更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就是注重做人的培养。根据教材,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学情出发,设计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备课时应该要充分注意和必须把握的原则。
其一,注意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支点上,生长出新的知识,便于学生建构起知识体系,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不仅要注意和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还要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其二,注意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取与知识相关的信息,来发现知识,验证知识,直至达到最高的境界,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三,注意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各种感性的经验,这是学生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把这些感性的经验,转化为理性知识,需要发挥大脑对感性经验的“加工制作”作用。这,是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的关键。此时,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引导、点拨、提示等等教学手段开启学生的思维。而且这里的引导、点拨、提示,不仅是来自教师本人的,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起来的某种学习形式,比如同伴交流、小组互助。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悟,这更加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与创新的教学理念。
其四,注意知识与情感的联系。新课改所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注意创设情感氛围,运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到位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思考,达到情感的升华。并通过这种情感的雕塑,坚定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既要备教的过程更要备学的过程
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既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又是分工合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有独立的静静思考,也要有彼此之间的互助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新课改理念更要求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灵感的火花,产生创新的果实。据此,笔者认为此时备课,就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式,设计教师教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与创新,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倾听、观看、回忆和阅读)。其二,让学生进行思考(演绎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其三,让学进行交流与表述(这是思维的延续和碰撞)。与其相对应,我们教师教的过程就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温故复习,出示一段多媒体视频,讲述一个现实案例来引导、设疑,让学生进入新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去进行回忆和阅读,调集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储备。其二,点拨与启示。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所对应的则是老师的点拨与启示。把课堂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不是只要老师作为一个冷静的看客。在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或者交流之后,学生仍然不得思维的要领。此时,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知识,需要老师在思维的方法与技巧上,给予适当的疏导。老师点拨之后,通过学生自我思考,再自我发现,这才是新课改理念所要求的真实内涵。而不是把思考的过程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其三,概括和总结。概括和总结应该在以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之后,是对学生思维成果进行的综合评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之后,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这样更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过程中,教师还要发挥组织教学的作用,发挥“情感渲染”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序有效的目标层层推进。
既要备教学的自然生成更要备课堂的节外生枝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的课堂相比,由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知识的在学生大脑中的自动生成,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总是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一些。所以,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我们预设之外的情况。此时,备课就要考虑到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之后,由于学生的不同视野,不同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以及这些思考方式所呈现的不同的思维结果。尽可能的让这些“节外生枝”,囊括在自己“预设”之中。囊括不了,我们也不要盲目地给予肯定和否定的评价,可以将这样的“节外生枝”留待课下,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思考。
如果说前面三点是我们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对传统备课的继承和发展。

阅读全文

与备课碎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