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备课组经费

备课组经费

发布时间:2021-02-10 03:28:57

⑴ 职业院校教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包括哪些

纵向科研经费包含来哪些项目,横向科源研经费包含哪些项目,如下:
11、纵向科研项目按经费来源包括哪些内容?
(1)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社科规划办、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各部、委(局)批准立项的各类科研经费;
(2)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省社科规划办、信息产业厅、省发改委等各厅、局批准立项的科研经费;
(3)各市、地等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经费;
(4)学校与外国政府、学术机构间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
(5)由政府部门立项,由项目主持单位转拨到我校的项目合作经费;学校预算安排的科研经费、科研配套经费;由政府部门批准立项但经费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筹的项目经费.
12、横向科研经费包括哪些内容?
横向科研经费包括纵向经费及以学校名义(含校办产业及附属医院等)与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签订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合同所涉及的经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与境外企业、个人合作经费及科技捐赠项目经费.

⑵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7、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进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我认为教研组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是:“民主、合作、竞争、和谐”。
1、“民主”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只有组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
2、“合作”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3、“竞争”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
4、“和谐”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⑶ 市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包含哪些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水平,实现其科研项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本着有利于项目研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成果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各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和学科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以及有利于研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则,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各科研单位及个人以学校名义或利用学校资源承担的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第三条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由人文社科处主管,各学院(部)和校级研究机构是项目的具体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是研究项目的直接责任人,凡以学校名义承接的研究项目均须在人文社科处登记备案。 第四条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申报;督促、检查;结题验收和推广服务等。 第二章 科研项目类别 第五条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国际(境外)合作项目及校级科研基金项目。 纵向项目是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科研规划部门立项批准,并列入其科研规划,经费由政府财政资助的研究项目。 横向项目是指未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科研规划,由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委托或合作研究,经费由委托或合作单位资助,最终研究成果由资助单位应用的研究项目。 国际(境外)合作项目是指由国(境)外政府、基金会、国际组织、大学、民间团体资助的研究项目。 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是指由学校及各部、处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项目管理条例另定)。 第六条 科研项目实行分级认定制度,根据项目的来源及经费额度等综合因素,确定为A、B、C、D四级。 A级:国家级项目,包含:(A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国家重大项目等;(A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国家重点项目;(A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青年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国家级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 B级:省部级项目,包含:(B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B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部门和艺术科学规划部门设立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省级社科规划办设立的各类项目、国家其他相关部委设立的各类项目。 C级:市厅级项目,包含:省教育厅设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设立的各类项目、省社科联项目、市社科联项目、其他市厅级单位设立的各类项目。 D级:各类学会项目、校级项目。 横向科研项目到位经费20万元及以上或其研究成果被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纳或得到省部级单位领导重要批示的在相关方面可参照B(B2)级项目进行管理。到位经费10万元及以上或其研究成果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纳或得到市厅级单位领导重要批示的相关方面可参照C级项目进行管理。 第七条 为适应科研团队建设的新要求,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重大课题研究及开展国(境)际、校际科研攻关合作,特作如下规定: A1类项目可按不低于8万元/项划分子项目,级别为A(A3);按不低于5万元/项划分子项目,级别为 B(B2)。非A1类项目原则上不设子项目,如因研究需要确需设立子项目,须经人文社科处审核并报主管校长审批,其子项目级别最高为C级。 我校教师参加外单位研究项目,并主持子项目,科研项目级别按以下办法认定: 参加A1类项目,主持子项目,到位经费8万元及以上的,级别为A(A3);到位经费5万元及以上的,级别为B(B2)。参与其他纵向项目研究,主持子项目,到位经费3万元及以上的,项目级别为C。 第三章 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及结项 第八条 项目申报、立项由人文社科处代表学校组织申报的各类项目,经审查后方可签署学校推荐意见,并承担项目的监督检查及经费管理任务,提供相应的信誉保证。 项目批准立项后,人文社科处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由所在单位通知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须在接到项目批准书(通知书、合同书、协议书,下同)后的一个月内,明确项目组成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启动项目研究,同时填写《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书》(项目立项部门有专门开题报告书的除外)交人文社科处备案。人文社科处据此建立项目档案,作为业绩考核、津贴发放、提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横向科研项目一经批准,项目负责人须将项目申请书复印件、项目批准书复印件交人文社科处备案。项目经费进入学校财务处账户后,学校承认该项目的立项资格并确定相应级别。研究经费不进入学校账户的各类项目,学校一律不予认定。 第九条 项目管理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批准书的要求,及时开展研究工作,定期接受检查。项目检查工作根据立项单位要求进行,立项单位无明确要求的一般于每年年底进行,项目负责人须根据项目主管单位的要求认真填写《项目年度检查表》(以下简称《项目检查表》),并于规定的时间交人文社科处。凡无故不接受项目检查,不按时提交《项目检查表》或项目自立项后一年内未开展任何项目研究工作的项目,经人文社科处核定并报主管校长审批,学校将冻结该项目研究经费,必要时报请项目立项部门终止该项目。 项目研究过程中,一般不得更换项目负责人,如因负责人出国、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确需变更项目负责人的,须向人文社科处提交书面申请,经人文社科处同意,并报请项目立项部门批准后方可更换。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需更改研究内容、调整课题组成员、延长研究时间等而做出重大变更,项目负责人须及时提交重大事项变更申请,报人文社科处审核后向项目立项部门申请审批。 任何课题研究获准立项后,必须接受学校统一管理,研究经费原则上不得转出我校,确因研究需要转出研究经费,须经人文社科处审核并报主管校长审批。 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对本单位人员所承担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档案,同时为课题组成员开展项目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学校鼓励开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项目,并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类国(境)际合作项目。在国(境)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应严格遵守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我有利,政治无害攠的原则,在项目争取及实施过程中不得损害国家利益、泄露国家机密、违反国家涉外政策。 第十条 项目结项 项目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结项验收工作。纵向项目结项验收,由人文社科处按照项目立项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其他项目的结项验收,由项目主持人按照合同或协议的规定进行,人文社科处协助做好结项验 2011-9-22 18:38:02

⑷ 如何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标、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效果却相差甚远。有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有的却越改越惨。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教学还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缺少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结果新课程是新课程,但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因而方法也还是那些方法。缺少了集体智慧的新课程,终究难以走出新瓶装旧酒的老路。由于目前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还仅仅是一个形式,没有具体的要求,没有可操作的方法,没有有效的检查,以致备课组变成学校可有可无的组织,除了听听课,评评课,就是完成学校一些杂事。而新课程缺少了集体备课的支撑,就变成了没有生育能力的美女,看是好看,但生不出自己真正的骨肉来。可怜一些名师如李镇西、于永正、魏书生等都成了个人英雄,除了到处讲些无关痛痒的学,似乎都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倒是洋思、东庐、杜郎口之流成了趋之若鹜的样板,他们可没有什么名师哦,有的是那些被称为三流的师资。难道真的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吗?睁大眼睛看看吧,他们的模式其实在李镇西、于永正、魏书生那里早就有了。问题是名师们成就了自我,东庐们成就了集体——学校。这样,我们该看到问题的实质了吧,名师是单兵作战,东庐们是兵团作战。下面我们就来先谈谈兵团作战的意义。
一、集体备课的现实作用
中国古代战争讲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的作用影响着战争的进程。西方电影也重视个人英雄主义,一部《007》系列成就了詹姆斯·邦德。但教学毕竟不是打仗和演电影,因为不存在我方和敌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它已经由个体对集体单边活动演变为集体对集体、由个体与集体共同实施的一个过程。其中加强集体备课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整合教学资源,积累教学经验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交换思想的过程,也是思想碰撞形成共识的过程。每个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都有机会出示自己搜集到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典型案例、课堂设计、课件和教辅资料等,并都可以表明自己对这些资源的理解,再加上各自的经验念,备课组成员可以共同分享资源与个人研究成果。通过针对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和广泛的交流讨论,互通有无,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然后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完备的教案。这样就避免了单一备课的偏移和失误,充实了每一位教师的备课资源。不仅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在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丰富了各自的教学思想。集体备课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和最有效的问题。集体备课时,对于有关知识,由于集体智慧的交流而得到思想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集体备课在丰富教学思想的同时,又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得到丰富和积累。
2、提高教育效率,促进专业发展
集体备课集集体之智慧,有效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无谓消耗,达到了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面对新课标,走进新课程,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合作、探讨、实践的途径。通过备课组成员思想碰撞,教学经验的分享,使教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了教学方法与思路,形成了科学统一的教学设计。老师们取长补短,使老教师得到充电,新教师获得经验。广大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化,老师的教学艺术不断的更新和全程优化。教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也是老师校本培训的过程。在这里教师有专业知识的探讨,有课堂教学的切磋,有对教学方法讨论,有对训练作业的设计,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这些就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离不开集体的智慧,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协作。因此,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培育团队精神 ,一起攻坚克难
学校的团队精神反映了老师个体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了学校的高效率运转。集体备课讲究的是相互尊重,团结协作。集体备课可以培养老师的群体意识,备课组通过成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大家的思想,引导全体组员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意无意之间使团队精神在集体备课中孕育形成和发展。集体备课的成败取决于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与协作精神如何。人是各种资源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学校的发展必须合理配置人、财、物,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团队精神就是将人的智慧、力量、经验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使之产生最大的规模效益。教学过程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得到心理支持,从而产生新的想法;通过相互合作充实自己的想法;通过集体努力减少工作负担。集体的智慧使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双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要真正实现集体备课的效能又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
二、集体备课的现实困难
我到过赣州市所有的重点中学,集体备课执行得最好的是南康中学,早在十几年前我就说过他要超过宁都中学,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它的升学率基本上位居全市第一。其次是定南中学,所以它后来居上。对于集体备课的好处应该说每一所学校都知道,只要你去走访一下各级各类学校,他们都能拿出各自的集体备课制度或方案。但如果你要进一步刨根问底,问问怎么具体落实的,所得到的答案多数是支支吾吾、羞羞答答的。为什么?极少有人认真关注过,更谈不上深入研究。究其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学校只是捂住钱袋子,对于教学研究则漠然视之。尽管在集体备课方案里还挂了猪头羊脑,但要问他具体内容,他是七窍通了六窍,就是一窍不通。他有足够的理由敷衍:有分管的负责,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老师太不听话,自己水平有限等等等等。其实说白了,或者打心眼里就没有把它当回事,或者要投入必要的经费,不舍得,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集体备课就只能生活在纸上,与上级检查人员见见面,或者眼不见为净,任由其自生自灭。
2.老师参与不够
老师对集体备课认识同样模糊不清,因为反正学校视为虚设,老师就更没了热情。于是参加集体备课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应付学校检查的敷衍。甚至把这种活动当作空耗光阴,大家谈天说地,巴不得快点到点,好回家烧饭。有些稍微开展得好一点的,也有所谓中心发言人发言,但孤家寡人,听众甚少,你看老师们有的改作业,有的看闲书,有的聊小天,有的侃大山。将中心发言人的辛苦当作耳边风,久而久之,听的不听,讲的也就懒得讲了,集体备课就变成了老师们受苦受难的炼狱。
3.老师心态不一
因为集体备课的前提是个人要毫无保留的拿出自己的宝贝参与二次分配,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宽阔的胸襟、大公无私的精神。因为二次分配可能有出入,有的拿出很多,得到却少,有的拿出甚少,得到却很多,甚至有人毫无付出,只是吃进。这样就造成一些人的心理不平衡。于是有人就开始嘀咕,我倾囊相授,别人却留有余地,我岂不吃亏。到头来徒弟打师傅,末位淘汰不就淘了我?而一些年轻教师又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满腹经纶,来此一遭的目的就是要做匹黑马,要是能一脚踩死前辈,岂不唯我独尊?不愿合作。于是人心开始散漫,集体缺少了真心。特别是一些女老师更多的备课组,更容易出现斤斤计较的问题。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就很难使集体备课有效运行。
4评价机制不适。
现在各校流行的老师评价机制对于集体备课一块主要是检查出勤情况,对于活动内容关注较少,至于备课指导那几乎为零。评价机制的漠视造成老师的冷淡。另外许多学校的教学评价都侧重于对老师个体的评价,极少甚至根本不关注集体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造成老师对集体备课重视不够。如果不培养老师的团队意识,不加强合作共赢的引导,集体备课就落不到实处。
5激励机制缺失
对于集体备课,各校只有方案,缺少实质性的检查与激励。如备课经费的保障、备课成果的奖励等等没有形成制度。集体备课备得好与备得不好一个样。没有对备课组成员提出共同提高的目标,甚至奖励也在备课组内搞评比,造成备课组组员之间关系紧张,形成优秀教师、弱势教师,影响了老师团结。学校要建立一个重视集体进步的教学激励机制。重视备课组之间的评比,淡化备课组内部老师之间的评比,尽量减少内耗。保证集体备课大家既出工,又出力,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智慧,共享大家的成果。

三、集体备课的实际操作
学校要有适合老师操作的集体备课计划,使备课组长知道怎样执行,使所有老师知道该做那些事情,使检查部门知道怎样检查。
1.确定备课时间地点。
学校要给予各个备课组每星期的固定集体备课时间,保证时间足够,至少每周一个上午或下午。也可以学习一些发达省市的作法,进行寒暑假集中备课。在这个时间内老师不能做任何与备课相悖的事情,要全身心的参与讨论交流。学校要实行多重考勤,既要保证准时出席,又要保证始终坚持。集体备课地点也要固定。除了要准备必要的桌椅,还应该准备足够的备课资料,有条件的还有准备投影仪和打印机,以便适应新的形势。地点环境要相对独立安静,以免打扰别人或被别人打扰。
2.确定备课内容和备课人员
每学期开学前的学习期间,就要着手进行集体备课的准备。建议由备课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至少利用半天时间学习课标、统揽教材。明确本学期、本年段、本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各章、各节、各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期时间长短、周课时安排,共同讨论学科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学校要预先提供较为详细的校历表,让备课组清楚的计算出一学期的节假日消耗课时数、测试与讲评课时数和确切的上课课时数。然后根据课时数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以课时为单位,确定课题小组和主备人。一般要求三人为一小组,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带两个年轻老师,三个人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就具体的每一课时先独立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参阅资料、研究教法,形成各具个性的教案交集体讨论。
3.确定集体讨论的程序。
每星期备课组长召集组员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先对上周教案执行情况进行集体反思,并将反思意见记录在案,以备下届参考。然后对下周内容进行集体探讨。探讨时,可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提出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进行叙述性说课,让其他教师特别是另外两位参备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也可以打好电子稿先在网上交流或者先打印好文字稿并留好空白,以便进行修改.然后,经验丰富的教师就如何围绕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展开教学,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呈现、教师教学方法如何运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等加以说明。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解和经验,充分讨论、相互切磋,最后确定出预习导入、课堂研讨、知识延伸、课堂练习等内容,再对教学方法、注意问题、课堂把握进行细致的研磨。最终形成最接近课堂的教案。可以是纸质文稿,也可以是电子文档.再对课后练习、单元测试等进行综合评价,突出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典型性,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集体讨论过程中备课组所有成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主动公开自己的教案设计、教学经验、资料信息,以利资源共享。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应发挥所长,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发挥指导和带头人作用。
集体讨论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还要把老师们通过讨论达成的共识,及时填写在集体备课记录表的复备栏目中。对于形成共识的修改,有的可以当场修改,有的可以查看资料后再修改。最后由主备执笔形成统一的教案,印发给老师或学生。
4.临时问题的个别交流。
老师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形成统一教案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设计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操作性强的完整的个人教案。在个人微调时,难免产生一些临时性的,甚至是个别性的问题,执教老师可以与主备个别交流,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进行个别调整,并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提出讨论。
5.展示范式。
对于某内容的课可以形成基本的模式,让全组老师参考使用,可以有效杜绝课堂垃圾。特别是一些文科性课程,按照基本的流程去做,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集体备课的实际考核
没有考核,集体备课就容易走过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除了加强考勤检查以外,还要就以下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批评意见和改进意见,对于拒不执行者要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教育。
1.检查教学进度安排。
学校要设计更为规范符合集体备课要求的教学进度安排表。可以由以下子表组成:周内容安排表——明确进度,课时安排表——按流水号确定备课内容与备课人员,月考、单元练习、命题安排表——按单元落实到人。
2.检查集体备课情况记录。
主要包括三个备课人员的详细教案、集体备课记录表、最终确定的教案、上周执行情况反馈表。要以周为单位进行认真检查。对于敷衍了事的备课组和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团结合作精神。
3.检查个人实际教案。
因为有了集体备课,有些懒惰的老师很可能坐享其成,不再进行个人的二次备课,即课前备课,这对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老师个体差异、学生个体差异必然存在,没有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案。集体备课主要是统一了必须统一的东西,并不排除个人的创造发挥,否则千篇一律的课堂只能死水一潭。所以学校要及时检查老师二次备课情况。另外还要检查老师教学反思情况。绝对不能脚踏西瓜皮,摔倒哪里算哪里。目前,比较成熟的学校已有一种软件,可以根据电脑扫描对老师二次备课情况作出判断。
4.检查课堂教学。
采用对同年级同学科同内容不同老师的对比听课,检查教师使用集体教案的情况和主动二次备课情况。这是上海崇明中学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比考察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深入程度和教师的自主程度,检查集体备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这样,有没有集体备课一听便知。
5.检查课后作业、单元测试批改讲评情况。
采取抽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是学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要有专门的机构由专门的人进行专业检查,把检查情况列入教师考评。对于不合格的老师要有必要的措施,强行入轨。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要在集体备课中安排相应的时间对课后作业、单元测试、月考试卷批改讲评情况进行专门的讨论研究,按周设计一些补偿练习,消除学生知识漏洞。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老师备课时应自己先做一遍。理化生教师在上实验课前,应事先亲自操作,并协同实验教师检查实验器材和药品的准备情况,确保实验成功。
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增进了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了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了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了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可以说,加强集体备课时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⑸ 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
二、有效的运作方式: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4)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5)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三、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做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⑹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是教育改革带给我们学校管理层面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我今天的讲座权做抛砖引玉,不当的地方敬请各位指教!

阅读全文

与备课组经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