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电子备课的弊端

电子备课的弊端

发布时间:2021-02-09 23:56:55

A. 微电子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体现及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从以往来看,教育的方式比较枯燥单一,就是教师、学生听讲,而也只是使用黑板,但从现在看来,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使用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必要的手段,近年来网上教学的模式更是流行起来,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行自主学习,使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
科技较发达的地区明显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者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门也尽知天下事。
虽然没有信息技术我们也可以进行教育改革,但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 信息技术初步构建成的信息化环境,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改变了 教学环境,为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信息技术资源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
3、信息技术培养出了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1.改革教师思想观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主要使用教案和相关参考书,课程资源馈乏,查阅起来太占用时间,在备课中,由于无法及时跟踪当今所授学科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本读不上“创新”二字。完全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掌握具有权威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师生交往趋于平等化、多样化,推动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自己。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和展开,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2、改革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演”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和灌输者,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的教学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出现, 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所能涉及的各个角落。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也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外的“”, 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理的沟通,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自身教学素质。
3、改革教育形式和手段
千百年来,教学是通过班级和黑板、粉笔来进行的。这种单一、简单的教学手段只能将教育限制在课堂内进行。现在这种教学手段越来越暴露出很大的弊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应该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官来进行,而黑板和粉笔知识利用了人的视觉器官,所以人们很多器官的功能都被搁置起来。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也不利于全面发展各种各样的人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纷至沓来。最初是幻灯、投影仪、电影、录音、广播、语音实验室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信息传递过程。到后来,卫星的运用、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普及应用到教学上,不仅极大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而且促成了“个别化教学”和cai的产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更加方便,并产生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现代教学形式;90年代后,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为教学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和更加丰富灵活的形式,教学不再局限于班级教学和小组学习,而是出现了“虚拟教育”、远程教学、交互式学习等一系列教育新概念。引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大变革。这是不可避免的大变革,它是人们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传输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些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为教学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你自己挑选

B. 老教师写了几十年的教案,为什么偏要写教案

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写教案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备课,备好版课才能上好课。权
写教案也是管理教师的一种手段,所以不能抛弃。电子备课是一种新形势,尤其弊端,也有其优势,学校政策不同,所以用不用电子备课是学校的问题。教案书是优秀教案的编选,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学生,备课不就是要备教材,备学生的过程么。

C. 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哪些弊端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无效沟通会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沟通不当必然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师生双方沟通不和谐,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授课方式与沟通方法造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克服沟通障碍,提高沟通的表达能力,加强教学交流,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师生沟通 存在问题形成原因 解决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沟通问题
教育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与学生交往就离不开沟通,如何与学生沟通,决定了教育教学能否成功,而每一次无效的沟通,都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阻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敢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动手能力。有效沟通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存在沟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一)沟通不当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诱导学习动机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的模式,力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模式演变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片面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枯燥,依照操作程序机械套用,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再者,学生受自古以来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从沟通的角度来讲,师生沟通中就有困难。例如:在语言的沟通中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在身势语的沟通中,教师常常会出现身势语的使用不当,容易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透露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教师通过身势语容易体现出对某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学生极为反感的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再次,师生在沟通中常常会出现情感沟通缺位的现象,师生间的沟通基本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客观事件的沟通,而缺乏在情感、信念、价值、态度、道德等情感领域中的深度交往和沟通。
(二)无效沟通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固然不错,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语言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却表现得截然不同,往往是口是心非;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所谓加强行为培养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殊不知,还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2]学生长时间受到这种灌输就形成了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应对考试尚可,但对行为素质的提高功效不大。除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种缺点与不足,思想政治课中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更为突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多是进行“条条”教学,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学过程变成了生硬的灌输。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不愿意接受,沉闷而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让学生提不起任何的兴趣。由此便发展成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的一门受冷落的课程。
二、师生沟通障碍的形成原因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因为一些细小的差错而使师生间的沟通无法实现,更要命的是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师生间的沟通无法实现,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我国现今的中小学教学中,基于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通常会出现对学生以激烈的言辞进行批评,甚至会以不适当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情况。虽然教师的出发点可能也是为了学生,但如果只注重教师权威而不在乎学生感受,忽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观念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惧怕和反抗的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冷漠,并进而引发师生进一步沟通的障碍。作为一种特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具体的、带有情境性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引发的沟通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给师生间的沟通造成障碍。例如:有人罗列了教师的12个不同角色:知识的来源和学习助手、行为的示范者、社会的表征、学生行为的裁判和调解员、团体领袖、代理家长、自信的支持者、不良行为的侦探、保姆、泄愤的目标或替罪羊、亦师亦友、偶像。[3]以上这些教师角色中的绝大部分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而教师受到这些角色因素的影响,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将矛头不自觉的指向学生。强调问题的来源都是学生一方造成的,如此不但无法疏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针对这种观念,现代教育提倡尊师爱生,但潜在的规则仍然是尊师第一,爱生第二。长期下去,必将扼杀学生表达的勇气,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我决定及承担责任的自主性。这样的方式终将无法建立起开放式、鼓励性且有建设性的正向沟通。
虽然历经多次改革,现实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和教育研究者们所倡导的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差距还很遥远。而在教育中关于什么是知识,教师应该如何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道德和态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才会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基本问题在中小学中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4]
(二)由师生双方引发沟通障碍
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中的独立的个体。由于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班级规模通常都比较大,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即时性的直接沟通。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的性格开朗大方,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也有部分学生性格腼腆、自卑、喜欢独处、不善于交际,对教师发出的沟通信息反映不强烈;学习兴趣浓,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愿意与教师沟通;而那些认为课程没意思、迫于分数与规章硬着头皮来上课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根本无心与教师沟通;成绩差的学生因为心里自卑也不愿与教师沟通;有的性格保守、内向的学生想与老师
沟通又怕有“溜须拍马之嫌”故而也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样就会对沟通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影响师生沟通的主要障碍不单只是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同样,师生双方在成熟度(如知识、经验、情感、抱负、态度等)、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兴趣等因素中存在的差异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的信息量不同等使及时有效的交流无法实现。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在交流时,师生也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看法,双方之间存在代沟因而缺乏共同语言等,由此也就产生了这种特殊的人际沟通障碍。
(三)授课方式与沟通方法造成的沟通障碍
教师讲课生动、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会爱听,就愿意与教师交流;而教师过于死板、学究气浓、教学方式僵化、只会填鸭式教学,学生就会不愿意听,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另外,教师的个人风格也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开朗、大度、诚恳、个人魅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吸引学生;而面对那些过于严肃、冷漠、自大爱摆架子的老师,学生都不愿意与其沟通。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凭借经验和想象与学生进行沟通,无法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心灵。在师生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无意中就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情感,进而就会影响到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或敌对,那么此时无论教师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会不接受,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三、促进思想政治课有效沟通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每周的课相对较少,课与课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再加上一名政治教师兼多个班级的课,学生的人数多,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也就少了。而思想政治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实际。因此,我们必须变过去的只靠上课接触学生为平时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在课问、自习或其他空闲时间,经常到教室、楼道、操场走走,或与他们交谈,或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不但了解到他们的各方面的情况,还培养了师生感情。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对老师的言行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轻信和盲从,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以取得学生的信任感。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经常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做到“台上是良师,台下是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可见师生的这种情感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
1、实现角色转换,一切以学生为本
长期以来,作为课堂中管理者与控制者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求知的参与者等角色转换。师生关系的交往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朋友间的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因此,教师作为师生沟通互动的主体行为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沟通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沟通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2、理解学生,达到情感认同
要真正理解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对学生持有固有的偏见与主观的判断,应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走不进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终将无法接纳和理解他们的经验与感受。
3、尊重学生,获得平等交流
有效的师生沟通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并且这种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师好心恩赐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被迫给予学生的,而是教师相信、看到并珍视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而非强调成绩好坏、品行优劣、出身贵贱、相貌美丑。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视学生为平等的朋友,是与自己一样值得尊重、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
4、真诚对待学生,实现心灵互动
我们常常听学生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因为老师对我好。”在学校中,几乎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是出于对学生的好心。但是,不同的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学生对他们的真诚度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卸掉伪装和防御,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甚至言语中的一下停顿,都传递着对学生的肯定、赞赏、满意,实现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沟通,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时时处处与学生进行着有形无形的心理沟通,而这种沟通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对学生以诚相待,持之以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学生一定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的。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克服沟通障碍,是有效沟通的策略
沟通在课堂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沟通的本质性要求是沟通的有效性。要克服沟通的障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选择最佳的沟通渠道,合理组织教学,并注重信息的反馈。
1、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教学本质上都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效如何,固然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高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为教师的施教质量所左右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应具备多种较高的素质。具体而言就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5]只有当教师具备了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良好的仪表与作风习惯、较强的责任心和挫折忍耐力以及健全的人格等优秀品质,才能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教学的实效。
2、克服沟通的心理障碍
疏通学生的心理是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学生个体,运用生活幽默疏通学生心理,可以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沟通的障碍必须注意以下心理因素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学生心理背景,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以便准确、及时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从而批判自己,纠正自己,这也是个内省的过程。其次,增强记忆是消除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心理措施。记忆水平高的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内容,接受起来也比较好。再次,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6]
(三)提高沟通的表达能力,加强教学交流
1、提高沟通的表达能力
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首先讲话要有重点,使用语言文字时要简洁、明确,叙事说理要言之有据,条理清楚,富于逻辑性;措辞得当,通俗易懂,不要滥用词藻,不要讲空话、套话。其次要善用比喻,即使很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简单的比喻讲出来。其三可以借助手势语言和表情动作,以增强沟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对方容易接受。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言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思想政治课和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不同,思想政治课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一种凭借和桥梁,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其观念,影响其行为。思想政治课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要讲究讲课的艺术,不仅道德观点要讲懂,还必须有感染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行动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主张学生在听课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必要时可进行讨论,还可以采取试讲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由单一的听众变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学生为了胜任教学舞台的角色必然会集中精力听课,认真思考,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这种相互交流和沟通,沟通的有效性才会比较高。教师作为教学舞台的导演,只有认真备课,对所要讲授的内容了如指掌,使交流和沟通的信息充分且有效,才能达到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方式,将课堂教学导演的多姿多彩,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四)学会沟通的有效倾听,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
1、学会沟通的有效倾听
倾听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内涵。有效的倾听能增加师生的信任感,是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条件。倾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听”,心理学上将它划分为“外在表现上的倾听”和“心理上的倾听”两大部分。所谓“外在表现上的倾听”,是指教师在行为上采取一种积极参与姿态,去倾听学生的谈话,与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倾听”层次则更深,既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述,也要细心地观察学生非言语信息的表达,从学生的眼神、语气、手势、面部表情等行为动作中,“听"出他言语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不是不能听,而是不愿听。要学会倾听,可以从倾听所必备的态度入手,包括:接纳和平等、专注和警觉、鉴赏和学习、执着和冷静、参与和体验。这样的倾听就是真心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变为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变为具体的听。倾听的同时,还要和学生及时的互动,以表明正在听并积极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使倾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
师生进行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在师生沟通上,教师一般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予以学生最恰当表现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教师都会采用面对面谈话式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能立竿见影。
但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师生之间不方便直接面对面沟通,那么就需采用间接的方式。比如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方便拉进彼此间的距离,能很好的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等问题,又能保证沟通的及时性。通过电子邮件、QQ、MSN、博客等进行交流可以使师生间的沟通更为深入,能了解到学生平时不易掌握的一些情况,甚至能直面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
(五)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旋教”的观点,他主张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根据人类心理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的特点,教学中的沟通应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灵活运用。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适合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D. 论信息化时代的优与劣,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多媒体、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语文课堂上逐渐推广使用,大部分高中学校给每一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提供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工具,方便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还有走在前列的学校要求教师采用电子备课,课堂上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文字的时间、空间局限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制于文字,学生学习课文所得到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自身生活的感受,但对于一些离自己久远的课文,像战争题材的文章,文字就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显示教学信息,将很多大容量的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加强了可视效果,让学生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的学生知识信息量已大大丰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日益增多,让学生有机会摆脱以往的应试教育,并且教育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平台,使得教师的讲解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
但是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它的不足之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施,很多弊端也慢慢露出水面。
一是耗费时间、精力多,但效果短。制作一个课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课堂运用的时间却很短,往往花了半个小时制作的课件页面,在课堂上可能就五分钟就结束了。这让大多数的教师苦恼不已,想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感性、视觉认识,却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
二是造成课堂上语文味不足。经常有教师开玩笑,一堂多媒体教学课,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看得不亦乐乎,学的知识也忘得不亦乐乎。虽然玩笑归玩笑,但教育信息技术的弊端还是值得我们多加重视。一节课运用多媒体多了,就可能出现用过多的现成的形象化的资料代替学生的形象化体验文本的过程,忽略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冲击语文教学的主体。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多媒体课堂上最省事的就是板书,教师也喜欢用一张张编排好的画面给学生展示,但恰恰是这种省事的板书往往让学生过目即忘,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画面如何精彩的切换,对课堂上识记的内容并不上心。语文是听、说、读、写多方面的练习,不是单方面的增强学生理解能力,课堂上的读和写是语文知识巩固的一个重要方式;三是情感功能降低。学生学知识不单纯是文本知识的理解,还包括情感的沟通。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肩负着育人怡情的功能,语文丰富的人文性更多地蕴含在它的文本信息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信息而受到感染、获得感悟。而人机对话交流则会削弱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机器再先进也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是无法言传的,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局限性。
既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是不是语文教学就应该放弃现代教育技术呢?如何看待现代教育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呢?一味的拒绝不是应有的态度,消极的抱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正视现代教学技术优点与缺点,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策略,不要畏惧这中现代技术,先拿来使用,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强化、优化,争取把它转变为丰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样能够让现代教学技术中的优点为我们所用,一些缺点也能迎刃而解。面对制作课件耗费时间多,效果短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把网络中已有的优质课件拿来进行必要的修改,为我所用,以降低课件制作的“成本”。此外,应充分认识到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只是整个教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使用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时则用,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决不能整堂课都充当一个幻灯片放映员,出现“以机代教”而本末倒置的现象,失去语文教学应有的品格。面对情感功能降低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情感上的,只要能让语文的思维在师生之间迸发。尽量避免人机交流的环节,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口头回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维护语文课堂上的语文性。
总之,教育现代化需要现代观念、现代技术的支撑。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大势所趋,它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一扫那种沉闷单调的学习形式,使学生全方位多侧面获得知识,受到熏陶,得到体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教学材料极大丰富,改变师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促进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但语文教学决不能失去自己,本末倒置,被动地成为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俘虏。让我们用勇于实践的态度,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丰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寻求人文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稳步推进。

并非原创,仅供参考

E.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利弊

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会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崛起引发担忧,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据报道,对于机器人的崛起,专家们曾发出警告,“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力可能致使人口冗余”,他们担心“这种超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人类的驾驭能力,”如今,一些人表示担忧,若人工智能继续进化,我们会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丧失存在感,甚至会被“终结者”们赶尽杀绝。但事实上,这些恐惧与两个世纪以前人们对机械化和蒸汽机发展的讨论如出一辙,那时,人们针对机器威胁展开一场名为“机器问题”的讨论。而现在,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利弊的辩论正在悄然兴起。
诞生初期,人工智能技术(AI)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AI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建立大规模(或者“深度”)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微博)搜索、Facebook的自动图片标记功能、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度学习的产物。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会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机器问题”和解决方案
启示人们最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会破开牢笼,变得邪恶而不可控。早在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时,人机矛盾已经出现,现在的矛盾不过是披上了人工智能的新外衣,人类的焦虑依旧,《科学怪人》及此后类似的文学作品都是这种担忧的映射。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一门显学,但是它们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务。想在智商上战胜人类,AI还差得远呢。此外,AI是否真能超越人类还未可知。名为安德鲁的AI研究人员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无异于在火星殖民还未实现时就担心人口膨胀的问题。在“机器问题”上,人们更加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失业恐惧由来已久。“科技性失业”的恐慌在20世纪60年代(公司开始安装计算机和使用机器人)和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上市)都曾弥漫开来,似乎大规模的自动化办公马上就要到来,让人类下岗。
但事实上,每一次恐慌之后,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多于它杀死的过时职位,我们需要更多人从事全新的工作。举例来说,ATM机替代了一些银行柜员,为银行设立分行节约了成本,让雇员进入了机器不能做的销售和客服领域。同样地,电子商务的出现增加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间。而在办公中引进电脑则不是为了取代员工的位置,员工习得新技能后,会成为电脑的辅助。尽管此前曾有报道称,未来10年或20年间,美国47%的岗位将面临自动化,但是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一数值恐怕连10%都不到。
尽管短期内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会被全新职位出现的长期影响完全抵消且带来更大的好处,但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经验表明,转变的过程极其痛苦。从停滞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经济的增长需要几百年,而从显著的收入变化上来看只需几十年。人口从乡村大量涌入城市工厂,在当时的欧洲引发动荡。各国政府花费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构建新的教育和福利体系适应这种转变。
这一次的转变似乎更为迅速,当前科技传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得益于技术的辅助,高技术工作者的薪资会更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正在不断加深。这给用人公司和政府带来了两大挑战:如何帮助工作者学习掌握新技能;如何让后代做好准备,在满世界都是人工智能的社会求得工作机会。
聪明的回应
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的需求产生变化,工作者必须适应这种转变。这意味着要调整教育和训练模式,使其足够灵活,从而快速、高效地教授全新的技能。终生学习和在职培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线学习和电子游戏式的仿真模拟会更加普遍。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制定个性化计算机学习计划,依照工作者技能差距提供新技术培训机会。
此外,社会交往技能也会变得更加重要。由于工作岗位的更迭变快,技术革新的脚步也逐渐加快,人类的工作年限越来越长,社交技能成了社会的基石。它能在人工智能主导的社会保持人类的优势,帮助人类完成基于情感和人际往来的工作,这是机器无法拥有的优越性。
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担忧也催生了人们对“安全网”的渴望,有了它普通人就能免受劳动力市场动乱影响。一些人认为应该革新福利系统,让每个人都享有保障生存的“基本收入”。但是在没有充足证据表明技术革命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锐减的形势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反之,各国应该学习丹麦的“灵活安全系统”制度,让企业裁员更加容易,但是在被裁员的职工接受再培训和再求职期间提供保障。这种制度下,福利、养老金、医保等应该跟随个体本身,而不是与职员身份挂钩。
尽管技术快速进步,工业时代的教育和福利系统并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相关制度也不够灵活。革新势在必行,决策者必须行动起来,否则当前福利系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19世纪40年代,约翰·穆勒写道,“没有什么比立法者对这类人的照顾更为正当了”,他们的生活被技术的发展所累。在蒸汽时代,这是真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同样也是。

F. 日常教学中手机的使用给老师带来哪些利弊

笔记本不知道,貌似慢。。。 电脑的倒有 电脑的利与弊 调查: 1.家长是否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电脑。 (调查人物是家长,总人数100人。) 赞同:32 不赞同:68(其他的人家无电脑) 我们认为电脑对人的有坏处也有好处,坏处主要有:有些过于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控制力较差,便会踏进网络的陷阱。有关资料显示,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有百分之89以上成绩是直线下降。网络游戏会使青少年有过强的虚荣心,导致了青少年有些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阻碍青少年的正常发展。还有游戏中的打打杀杀使青少年有的认为现实生活也可以象虚拟的网络世界那样,由弱肉强食来统治当今世界,导致走向犯罪道路。游戏中的那些反派角色,使男生变的象女生,而女生便的象男生。第二有网络陷阱,有些人因对社会不满,在网络上放射自己的欲望,导致别人遭到网络上的骗局,被骗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 总之网络对自己控制力差的人来说(当今社会及大数是控制力差的)的坏处数不胜数,而电脑有没有益处吗?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吧! 现在,电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我是教师,对用电脑备课的好处深有体会。 省时间,省力气 以前备课完全靠手写,费时费力,修改得多了还得重抄。现在用电脑备课是“半自动”了,把上课要教的知识事先全部输入电脑,经过排版、修改、保存,最后把它打印出来;对于相同的环节还可以复制。电脑真是省时、省力的好帮手,它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法。 易纠错,便补漏 我教两个班的数学,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不理想是常有的事。以前,我只能在备课本上修改。这样一来,辛辛苦苦写好的备课资料又变得乱七八糟,既不美观又影响上课。可现在不同了,发现错误,下课可以马上到电脑上去修改。这样,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教案,方便、快捷,而且页面仍旧清晰美观。 制动画,快又好 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出示图片,对一般挂图,有时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运用电脑制作动画、图片,可动可静,生动活泼,能获得手工所绘制的投影片无法产生的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学生非常感兴趣。 当然,开始用电脑备课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数学,运用电脑不熟练的人会觉得还不如手工画方便。但只要不断地实践,掌握电脑技巧,就会觉得这些并不难,而且画出来的图特别漂亮。 实际技能:高水平的软件、适应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软件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并训练他们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帮助儿童的学习,例如:关于字母、数字、形状、颜色和韵律等。一个高品质的软件产品还能帮助儿童发展他们因果关系的理解力,解决一些在他们看来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激发儿童的思维,拓展他们的创造空间。 情操培养:计算机可以促进儿童对自尊自信力的建立,这种重要的培养就来自于孩子们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并运用计算机实现他们的愿望。 社交能力的培养:儿童的一大特点是喜欢群体活动,学校的班级的设置就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在家里,如果可能,孩子更愿意同父母一起做事情,从而发展社交能力。计算机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人的能力、性别、年龄、种族)通过模拟各种各样人物的软件并借助因特网将社会活动的范畴扩展至全世界。 总之电脑的好坏来源于你对他的使用。 电脑的利与弊 电脑,这一现代化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最初的庞然大物到现在的小巧伶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已经变成得越来越数字化,大众化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方便,可是同时也具有负面性,它究竟有哪些利与辟弊呢? 2002年我国拥有6000万网民,2.1亿手机用户,100万台家用计算机……计算机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越来越多,上网查阅信息,发表文章,观看电影,网上远程虚拟学习等功能,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益处。过去,查询资料需要去图书馆进行检索,借阅,而今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的网络化,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计算机畅游电子图书的海洋。以前,想要与异地的亲朋好友联络,都要靠信和电话来进行。而如今,利用电子邮件,QQ等软件就能与对方进行沟通,还可以在网上打电话,只要对方在线就能相互交谈,装上摄像头还能彼此看到对方。利用计算机,人们还可以随时了解当天的最新天气信息。新闻事件和旅游信息,还可以看到当天的报纸,可以足不出户的在家里炒股,购物,娱乐和休闲,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以上如此多的好处,正是当今电脑普及的原因。 难道电脑就只有好处吗?不是的,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电脑,会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病毒的攻击,会导致计算机系统产生破坏。青少年不正确的使用计算机,会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青少年长期沉醉于网络世界,就会不懂得和现实进行交流,下网后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和身体不适等症状,荒废了学业和工作。有一名韩国青年在一间网吧麋战了86个小时后精疲力偕的倒下,随后死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 电脑是把双刃剑,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出它的功能。所以,我们使用电脑时,必须要做到《网络文明公约》,合理上网,正确的使用这一高科技的产物。让它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G. 如何做好初中英语电子备课的探索

在英语教学中抄运用电子备课,极大地简化了教案的制作过程,减轻了英语教师的备课负担,并成功地实现了教案的共享、积累与交流。在与时俱进的今天,电子备课对学校、对教师都是一种新的理论和经验、新的挑战和机遇。 拿我们学校来说,主要潮流就是开始使用101教育PPT来备课,极大的减轻了我们备课的负担,并且增加了课堂的活跃度,学生的参与度,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H. 当今教育问题存在的弊端有哪些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1. 学习效率低下,

2.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3.教师压力过大,

4. 学习过程无法监控,

5. 学习效果无法保证。

I. 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1、课堂来学习
课堂学习是以教师为源主导,以课堂为教学的中心,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灌入式”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至高无上性。

2、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是指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谋求打破教育垄断,这是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课堂学习是言传身教,能够保证知识传达的有效性,而网络学习则是以“互联网+教育”的形式,可以提升“言传”的效率,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完全实现“身教”的功能,
但网络学习的优势非常值得关注,譬如:
(1)优势资源的普遍共享;
(2)推动教育的全球化与普遍化;
(3)在技术手段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比如学生行为监控的全过程,学生参与从部分到全部,从举手等待同意到不受限制的表达观点;过程性评价的实现;
(4)符合新生代00后互联网原居民的行为习惯;
(5)迎接百年之最大变局的世界发展趋势,教育不能落后趋势,教育应该引领发展。

阅读全文

与电子备课的弊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