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是13、《只有一个地球》、14《鹿和狼的故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6,《青山不老》 .其中14、16是略读课。
二、本组课文学习目标:
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 略读课文2~3课时, 习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第五单元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积累名言警句。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 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6
2.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内容。 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六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是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行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三、 目标导向: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四、过程与方法:
策划、活动、交流、评价、总结。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六、 教学与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活动。 七、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2课时安排教学。
7
第七单元
一 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目标
编写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课时安排
老人与海鸥 2课时 跑进家来的松鼠 1课时 最后一头战象 2课时 金色的脚印 1课时 习 作 3课时 回顾拓展七 2课时 第八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
8
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 2课时 月光曲 3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 1课时 我的舞台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