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语文怎样搞好集体备课
(一)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的侧重是一方面,编者的侧重更重要。具体来说,编者把包含同一知识点的若干篇课文编入一个单元,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对此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快地掌握、运用这一知识点。如上文提到的《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第四单元的“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单元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单元里的若干篇文章割裂开来上。然而语文教师大多有这种经验,备一篇课文都觉得很辛苦,不要说备一个单元。集体备课在这时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利用集体的能力、智慧、手段等,帮助备课组的老师从这种劳累中解脱出来,使备课更加轻松,更加有效,同时也让学生能共享全体备课组老师的知识、智慧,因此确定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中是首要的。教参上虽然有现成的单元教学目标,但过于繁琐,如此多的目标不说学生掌握困难,老师也很难将其一一实现。如此,研究单元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则至关重要,找出课文间的共同点,大家讨论确定目标,不必拘泥于教参,目标不可过多,从人文性和工具性角度出发各设一个即可。
(二)划分课文主次:课本已将课文划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并按一定顺序编排,这为老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但老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自行调整文章顺序,这种行为一方面源于各人对文本认识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对单元目标的不明确。集体备课便要解决这种各自为阵的问题,语文知识体系异常庞杂,语文知识点异常繁多,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各自为阵,需要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另外语文课不是文学欣赏课,课文无论是否经典均只是例子而已,有时一个知识点在经典篇目中不一定典型,而在非经典篇目中却很典型,那么,非经典篇目就该详讲。总之,语文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开展,集体备课便能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哪些课文应详讲,哪些课文可略读。必要时可考虑调整篇目顺序。
(三)准备参考资料:上一堂语文课,当然可以只看教参,但要上得精彩,拓展或延伸必不可少。但个人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相较其他老师而言,语文老师的阅读或许更兼收并蓄,但仍不能保证上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做到举例信手拈来。教学参考资料在教参中当然可以找到,但每个老师的人生阅历不同,阅读习惯不同,掌握的知识范围也各有不同。有些老师爱读古诗,他对古诗知识了解可能较多;有些老师爱好历史,他对作品的背景掌握可能较多;有些老师爱好自然科学,在备说明文时举例更能顺手拈来;有些老师爱读散文,他对语言可能比较敏感等。而这一切爱好大部分人不会共有,因此当一位老师备到他不熟悉的内容时必须去搜集他并不感兴趣的知识,效率必然低下,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集体备课便能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备课组成员应毫无保留地提供本单元教学中可能用到的资料,以提高整个年级语文水平为己任,不宜偏私。
② 中学语文如何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以以本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语文教学法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集体备课忌走过场,故注意以下几点:1、组织管理:
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指定一名备课组长并负责具体实施。
2、活动过程:
(1)活动计划准备: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研究讨论: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充分发挥民主,有重点有难点,详略得当。
(3)修改提纲: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教学思想,“双基”、“双力”(智力、能力),课时安排,达标题目,考核要求等的统一。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4)撰写教案: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
下一次集中备课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周期: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总之体现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活动过程
③ 中考复习计划
初三中考复习计划 一、 第一轮复习 1、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牢记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一个题,你能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是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基本宗旨是: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圆等。配套练习以《初中双基优化训练》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务实基础,今年中考题难:中:易=1:2:7,基础分占总分150的7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决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从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注意气候,第一轮复习是冬、春两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五月份之后,天气酷热,会一定程度影响学习。 (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 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7)注意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 (8)应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体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的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 二、第二轮复习(五月份)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式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型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型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全品中考复习》。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第二轮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得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有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重要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体后的反思.。 (5)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6)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是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7)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8)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六月份)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地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平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丢分。 (5)给特殊的题加评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在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的形式给予讲解。 (6)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十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7)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8)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4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题需要4节课的讲评时间。 (9)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10)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一要讲透,二要展开,三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 (11)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2)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身心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是要注意,解放不是放纵,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 (13)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14)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
④ 语文集体备课应该如何备
集体备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最重要的载体,是实施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抓手。集体备课如果只注重了形式的完善,而忽视了实际的效果,最终失去的恐怕绝不仅仅是备课这一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是整个教学的全部。所以,有效教学应该从有效备课抓起。通过长期的摸索研究,笔者以为,有效的集体备课必须扎实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集体研读教材。集体研读教材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关于研读教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段话堪称经典,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铭记。于老师如是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所以,要想课堂高效益,教师就必须在研读教材上花大力气。只有把教材研读透彻,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教师真正读进教材,教师才能找到处理教材的入口,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能读进教材,读懂教材,读通教材,只是以己之昏昏,欲使学生之昭昭,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学校抓语文集体备课应该从抓备课组集体研读教材开始。 要抓好集体研读教材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利用每年寒暑假,学校可以分学科按年级组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研读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体例,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研究每篇课文每个章节的解读,研究教材的处理,交流研究的体会。第二步,按教材单元,将备课组分成若干小组,研究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单元中每篇课文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单元集体备课的初步方案,然后在备课组内再进行集体讨论。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分工落实任务,利用寒暑假期,争取形成全册教材的一个初步的教案,并统一打印分发到备课组的所有教师,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 二是抓好集体研讨教案。集体研讨教案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环节。集体研读教材,形成初步的教案只是为集体备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不意味着集体备课已经结束。而对形成的教案的进一步研讨,才是集体备课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集体研讨教案也不能就教案研讨教案,而是,首先要明确一名教师在一个班级进行试上,备课组其他教师集中听课,听课之后,根据课堂实施情况,目标达成情况,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再对教案展开研讨,做到有的放矢,讨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教学目标定位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流程如何更加合理,教学难点突破有没有更好更新的办法,教学课件需要进行怎样的修改完善等等。通过集体听课之后对教案的深入研讨,使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做到不仅心中有案,而且心中有课。 三是抓好个人的二次复备。个人的二次复备是提升集体备课质量的保证。各个班级有各个班级不同的学情,各个教师有各个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性,所以,即使再完美的教学案也不能完全照搬,还必须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个人的二次复备。在二次复备过程中,一要重视对班级学情的分析,真正做到备课不仅备教材教法和学法,更要备学生;二要重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和准备,让课堂在预设中顺利前行,在生成中绽放精彩,使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三要重视对学生课堂质疑的研究和准备,努力使课堂探究不浮光掠影,能够抓住实质,不断引向深入,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文本之后的东西,使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要重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的不同的作业和练习设计,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练习中有收获,有成就感。五要记下备课感受和听课研讨的心得体会,形成教师自我的教学反思。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最终将集体备课之后形成的个人二次备课的教案再交备课组长审阅签字,教师拿着签阅的教案再走进课堂,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定会大大提升。
⑤ 如何实施初中语文的集体备课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于是,集体备课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个学校教科研的一大“亮点”。必须肯定的是,集体备课在发挥集体智慧,贯彻新课标理念,弥补教学不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列出当今集体备课中的不合理现象。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复制”。备课是每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对备课本的检查历来是学校各项常规检查的重点。于是,各个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在“集体备课”的名义下,将教材的各章节分配给同组的各位任课教师,而各任课教师更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网络上“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材料”。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却严重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集体备课”成了一种最简单的抄袭,没有了各任课教师的参与讨论,“集体备课”成了“集体不备课”。
现象二:集体备课只关注“备课”,而忽视“反思”。作为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备课和反思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教师在进行集体合作时,往往只关注集体备课,而忽视集体的反思。于是,理论和实践脱节,集体备课的意义被大打折扣。
二、集体备课资源
(一)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②因此,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实现新课标这一要求,使学生对语文能学以致用,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就要注重对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课程资源不仅仅包括书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环境资源等等。
语文教师应通过大小语文的沟通交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等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归纳起来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备环境资源:
1.具有适应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求的教学空间。
力求让学生得以在各种机会和场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可能在“学中做”。这种教学环境主要在对谈式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中创设;这种教学环境的创设,在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主要应注意的是“小环境”的设计和现场处置,如谈话线索和导向、问题预设和答问应对、合作组织的活动、选题评价、学习方案建议等等。
2.具有利于学生与周围进行交互作用的场景。
学生在学习中与各种信息、与他人、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协商讨论等交互作用,以加强在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实自己的学力。这类场景的特点是群体活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是通过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成果促进学习个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场景,主要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商讨、交流应该怎样创设这些场景做到恰到好处。
3.具有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的情境。
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媒体和资料主要的并非考虑教师辅助自己的教学,而是考虑如何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习经验的丰富。在这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讨论怎样安排、引介、设计相关的资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使用和控制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信息资源情境的设置主要应加强的是:学生应获取哪些信息的指导,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辅导。其中信息利用问题最为关键: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复杂,资源内容有时真伪、良莠混杂,对资源的文化品质高下、雅俗、正误的筛选、判别水平往往决定着资源情境的效应。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判别和选择了。
(二)备课件
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教育这一行特别是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制作高效精美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同时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一个好的课件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前要用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了课件辅助后,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语文教师应该把搜集了的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课件合理有效地制作呈现出来,使课件充分发挥其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具体做法是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尽量多而且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借鉴一些优秀课件,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制作出来的课件,其他老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爱好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率。如我去实习的那所学校,人手一台手提电脑,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用课件上课。但那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贪图方便大多都是在网上直接把课件下载下来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来给学生上课了。这样就达不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了。
总之,教师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而备课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应拘泥于事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视具体的学情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大胆处理教材”。老师不光是让学生在“教室里”看“标本”、仿“标本”,还要让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亲历”、“体验”,从而“活用”。这是知识的活呈现形式,生活化的呈现形式。要以这种形式呈现知识,单靠老师个人闭门造车很难造出一辆近乎完美的轿车,要使学生能敞开心怀驾驶到舒服的高质量的轿车,要想把“标本”尽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师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能把知识呈现得活灵活现。同时,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强化在言语实践和技能训练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的掌握过程“活动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生活化”、语文知识的价值体现“切身化”、语文知识的意义认同“‘功利’化”、语文知识的习惯经历“趣味化”,以期使语文知识教学长期以来的“应试原料”性质和“死呆”状况得到改变。
当然,除了这种形式还有其他很多呈现形式也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这就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多想办法,力求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集体备课开始,语文老师除了备知识,备教法,备环境,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一些老师在集体备课“重教轻学”,教师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教法,学生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一定要一起研究预设学生在学习此课文时由于一些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种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如很多课文学习完都要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对于积极向上的体会,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习;对于有些学生谈了些不健康或不那么正确的体会,又应该怎样去指导他们等等。这样备课就较胸有成竹,做到运筹帷幄,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一时不知所措而出现尴尬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