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备课存在的问题

备课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1-02-03 23:07:08

Ⅰ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备课不充分
我觉得自己对备课没有足够的重视,课堂上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很多问题,直接诱因就是备课不到位。即使认真备了,但研究的深度不够,投入的精力不足。往往重视了大框的设计,对细节的关注不够;往往沿着一条路走下去,不能多个角度来设计;往往重视了探究内容,却忽略了方式、方法„„
二、教师过多干预
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流程,虽说一开始给学生时间去自主探究,但由于学生在汇报时不能按教师预想的结果汇报,会出现原有的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演变为教师的横加干预,教师讲解。
三、学生小组合作成效不高
大多数小组合作时,学生仍处于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的状态,原本能在小组解决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组员之间的配合度不够。
改进措施: 一、加强备课。
在生命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探究内容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等。要给学生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释惑,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达到好学、乐学,释放生命本能,发掘生命潜能的目的。
1、备教材
要注意的是教材中有哪些基础知识点,所备课的知识有什么特点,它在整侧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何,通过备课,这些都要明确。
2、备设计
精心设计探究内容和探究要求,做到名明确具体,易操作。依据是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合学生的基础能力。
3、备学生
教师应该对本班学生的基础情况了如指掌,包括学生的分布情况,习惯养成,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基础学力,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探究的内容和程序,预设教学情境(学生的困惑、生成的话题、教师参与的策略等)和教学效果。备学生是生命课堂备课的基点,因为适合学生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一,分组,分组是个难题。一般来讲,教师往往都是把附近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其结果就是优等生与优等生一组,后进生与后进生一组,组与组之间没有可比性,课堂还是那些优等生的舞台,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教师应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根据各自的特长学习新知,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争,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学习策略,适用于任何学习任务和内容。但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还要依据课堂标准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内容。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合作学习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会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第三,培养合作技巧。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后,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Ⅱ 备课存在什么问题提高备课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使之成为学习的目标,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能够主动专的去学习。不能想当属然学生应该会,应该多了解学生的体验和思想,必须围绕成长中的学生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更不是为了教师。
3、结合自己发挥特长
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对学生的兴趣,性格,有效的利用好教材,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要想备课的质量提高,必须先重视备课。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完成对教材的通读,确定知识网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结合教授对象、了解教课对象要全面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重视备学生这个环节。
2。这样,个人的教学强项才能发掘,课堂才有活力,用教学参考对照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的与学生进行接触。学生应该意识到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而不是为家长。结合教学内容,细化课标,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是连续性的细致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必须准备足够的时间并付出足够的精力。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1 、认真分析教材
加强对教学知识体系的把握

Ⅲ 提高课堂效率的事例

回首自己将近4年的教师生涯,我很庆幸在自己的周围存在着这么多好教师: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是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我,是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使我从一个对于课堂教学知之甚少的大学毕业生,到如今担任高二年级物化班教学工作同时身兼班主任的青年教师,虽然中间的过程充满着辛苦和汗水,虽然教学实践让我懂得了“累”字的含义,但也让我懂得了“爱”字的结构。懂的了该怎样去教我的学生,也懂得了该如何真正的去爱我的学生。每当自己面对教学中所取得的成绩时,当听到无论是领导或是同事或是家长的肯定时,我觉得为了学生,我再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相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着的心声,这也是我从教以来的心得。

衡量一位教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经验,特别是教学经验。对于物理课本中各章各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够,对于如何驾御课堂经验不足。如何改进呢?在将近4年的教学生活中,师傅(方兴荣老师、谢璞老师和杜守健老师)们言传身教,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着。他们的课堂我随时可以进去;有任何小问题我随时都可以去请教;遇到任何挫折我随时都可以去倾诉。在师傅们的教导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四多”:多看、多问、多听、多想。“多看”:在备课前多看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吸取百家之长。对这章节所考察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作到心中有数;“多问”:备课组里的老师都是我的师傅,每当我遇到任何教学上的疑惑,都会去及时请教他们;“多听”: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听同备课组里老师的课。这样,对于准备要教的课而言,我可以直接吸取其中的精华,即使是自己已经讲过的课,也可通过听课发现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立即加以改进;“多想”:对于别人教学上的成功经验,我不能死搬硬套,必须经过消化、思考后与自己的风格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真正得到进步。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教学的五个过程:备、教、辅、考、改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要想终端成绩优秀,“辅”的作用不可小视。通过作业、练习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要么进行全班的辅导,要么进行个别的指导。学生刚刚学到的新知识中所出现的问题被及时的纠正,这对于今后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下面我想就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和作业三个环节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备课

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

充分,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白费心机。

1、备课之前的做题

要想备好课,在备课之前首先要熟悉教材。除了熟悉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大纲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所应掌握的程度。获得这些信息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动手准备教案之前的做题,这点更多的是针对青年教师而言的。通过做题,一方面能了解本节内容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形,这其中包括典型的,以及比较新颖的,而且通过做题也能加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和智能的落差。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会因为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在教学上存在知识和智能的落差。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就越有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

只有通过作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真正作到对这堂课,对要交给学生的知识把握的准确到位。

2、备课

(1)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决于两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与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基本知识结构状况、思想动态发展与学习志向的选择。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决定。就拿在分科之前我所教的班级来说,三个班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的4班属于高一年级的实验班,7和9班属于普通班级。从高一刚开始进行物理教学时我就发现这两个层次的班级在整体上已经表现出了差距:实验班相对整齐些,在物理学习上几乎没有什么尾巴,而普通班由于学习习惯、学习志向等诸多问题使得整个班级虽然有些许冒尖的学生,但大多数同学在对待物理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中物理太难,早就不打算在学科时选择物理,同时所谓的“后进生”较多。所以对于这两个层次的班级,在教学上我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有了不同。对于4班,不仅每节课相关的知识要讲到位,而且还要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对于7和9班,我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调动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每节课上知识的难度不能加得过深,要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习并不困难,每节课他都能听懂,每次作业他都能做对。

(2)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对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的处理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听懂”、“学会”、“会学”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迷惘”、“困惑”、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气氛就会沉闷。知识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知识过于复杂,学生却因接受不了也提不起兴趣。所以,课堂学习的知识最好是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心理上产生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既有一定的知识坡度、难度,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能学习掌握,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高中的物理知识在开始阶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上都会存在一些困难,不少同学在进入高中之前就已经听说了高中阶段的第一次物理测验往往都是不及格的,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就抱着“物理肯定很难,我肯定是学不好的,我以后不选物理”的各种想法。任何人一旦有了这些想法,想学好都难。为了扭转学生的这种想法,在物理第一章力的备课时我有意将进度放慢,经常一课时的内容我会安排成两课时,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足够消化的过程,使他们在开始阶段将基础打牢。基础打牢了,成绩也就提高了;成绩提高了,兴趣也就有了。

3、备课在听课之前进行,修改在听课之后完成

对于所有的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都会去听自己的师傅或者备课组里其他老师的课。听听他们是如何处理自己即将要上的这堂课的。听课的目的是为了等到自己上课的时候能够对知识有更准确的把握,是为了弥补自己由于经验缺乏而可能在备课中备不到位的情况。听课确实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先听课后备课。就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将备课放在听课之前进行,将修改放在听课之后完成,效果更佳。作为青年教师必须要学会自己处理教材,纵使由于自己毫无经验,对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但若在听课之前先把课备好,哪怕是一节不成熟的课,等到听课的时候你必然是处于一种对知识已经了解,对教材已经有认识的基础上的听课,这样听课的效率必定会更高。听完课之后对教案的修改才能更深刻。上课时课堂效率的提高才有保证。自己的成长也会更迅速。

二、课堂

1、45分钟的布局

一节课45分钟,如何有效地利用?我将45分钟划分为以下三块:

(1)5分钟的复习提问时间:、

知识的学习总是前后贯通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将每堂课开始后的前5分钟用于复习提问,即能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也能起到承接新知识的目的。就我个人而言,复习提问的方式经常变换,有的时候是单纯的一问一答,有的时候是随堂测验两道题目,甚至有的时候是通过对上次作业的评讲进行复习。复习提问是计作平时成绩的,虽然分值不大,但学生终究对分数还是在意的,因此在上课前他总会花些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有帮助的。

(2)35分钟的新授时间:

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教材进行了预习,因此新授知识的时间安排成35分钟是合理的。对于如何合理的利用这段时间我将在下面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中进行详细说明。

(3)5分钟的课堂反馈时间: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知识,衡量一节课效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及时的反馈练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加深。如果这节课我制作了课件,则课堂反馈练习一定将出现在课件的最后几张上面;如果没有课件的话,则会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教辅资料里的《随堂巩固训练》。反馈的题目类型多是选择和填空。选择这两种类型一方面是出于对时间的考虑,因为这毕竟是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用计算题考察的话题量势必会少,可能在剩余的时间里只能完成一道计算题。另一方面也是认为反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选择和填空这两种类型能比较好的实现这一点。

2、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想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物理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非常高的学科,一堂课的效率高还是低完全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开动脑筋,有没有跟着你转,即有没有真正地跟你互动起来。所以我上物理课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甚至可以是师生换位等。

我在初中教了两年,这两年的磨练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上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的调动起来。当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互动,首先应要求老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因为老师应当是课堂上良好气氛的首先带动者。

(1)师生对话: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着教学目标前进。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的过程。一堂课从引入到新授再到反馈的过程中都可以将师生对话的方式贯穿进去。在引入环节,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情景,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习提问等手法,为新课的引入铺路搭桥,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新授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这种对话。在做实验的时候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通过对话检验学生对此概念的掌握情况;在讨论的时候通过对话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课堂反馈中也离不开对话。有时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同学彼此之间进行讨论,或是由教师提问、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2)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书的内容;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在高一开学初期的物理课上我就发现,有时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会表现出各自的想法,当我在讲述自己的方法时,有些学生还不满足于此,着急地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于是我开始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暂时取代我的位置,就某一个问题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看法。刚开始的时候,当我问哪位来讲时,即使他们都有各自的想法,但却表现出不同的姿态:有的自告奋勇,有的犹豫再三,有的却回避着我征询的目光。起初我选择的是那些自告奋勇的学生,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到讲台上充当小老师了,甚至有的时候我只是想请他们在座位上回答问题,他们还嫌这样表达不透彻,会情不自禁地走到讲台前面来,自然的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有模有样的讲起来了。在小老师讲解的时候,我留心观察了其余的同学,他们各个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都在积极地思考着,讨论着。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事例“他带动了全班物理学习的氛围”:从高一第一节物理课开始我就发现高一(9)班学生的物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物理的兴趣普遍不浓,只有个别男生对物理有热情,这其中要属我的物理课代表王某同学最为突出。这是一个很有表现欲的学生,也是一个只要老师给点鼓励就能做得更好的学生。在当时困扰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9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一次很普通的物理课上,当幻灯片出现了一道思考题时,大家都在草稿纸上演算着。第一个算好的就是他。当我看了他的答案后先在全班面前给予了肯定。若按照以往的安排,再给大家一些思考的时间后就由我在黑板上将解题思路讲明,或请他在座位上讲出他的思路。但当看到他那种自信满满的表情时我突然有了“何不让他上台讲”的想法。于是在9班的课堂上我第一次尝试了这种方法:他上来了,我下去了。没想到效果奇佳。王某很大方,无论是板书还是讲解都比较到位;下面的同学则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他们比平常更用心的听,比平常更用心的思考。等他讲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这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尝试。让学生暂时取代老师的位置,将自己的想法讲给自己的同学听。而大家在听的时候没有了平常上课时在心理上与老师相距甚远的感觉,他们甚至会在同学讲解的中途就将自己的疑惑或没有听懂的地方讲出来,从而再次引发大家的思考。全员参与,全体思考。题目经过这样的讲解,知识通过这样的获得,想忘记都难。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这种方式就会被我经常的使用,不仅是王某,越来越多的9班的学生会自告奋勇的上台讲题。在不知不觉中曾经一度困扰我的如何提高9班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成绩的提高就是必然的了。)

(3)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也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我使用的一种方法。尤其在试卷讲评课的时候用到。试卷讲评课一直都是比较难上的课,一般的做法都是老师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但一节课如果这样毫无起伏的进行下去的话,学生肯定会听地疲倦,从而影响课堂效率。考虑到试卷上的每道题基本上不可能是全班都错,在同学中间总会有对的人,而且大家经过做题,对这道题总有自己的思考,没对的原因或是想法上存在一点偏差,或是差一步点拨。因此经常当我在黑板上准备将下一道题的版图画出来的时候我就会要求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就这道题进行讨论。这样即利用了画图的空余时间,也让学生在我开始讲评之前对题目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作业

1、作业的种类:预习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以及练习册上的作业

*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也就是让他们作好精神上的准备。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习也是一样。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哪些比较简单,自己已经比较好的掌握,哪些是自己不太明白的,这也正是这节课该重点听的地方。高中物理相对较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需要时间和悟性的,但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将课停下来用于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而学生上课都是比较情绪化的,一旦某个环节他听不懂,他就没有信心没有耐心再继续听下去了,长久下来,他必然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上课的效率自然降低。因此预习就显得很重要。其实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学科知识进行预习,但真正能作到的恐怕只是那些学习习惯非常好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课前要预习”这句话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因此预习作业就给了预习以硬性的保证。就我个人而言,由于学生身边物理的教辅材料中分为《基础知识输理》、《关键内容升华》、《随堂巩固训练》、《夯实双基训练》等部分,其中的《基础知识输理》就是对该节知识的发掘与整合,它把关键知识设计成填空、选择的形式,非常适合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完成,而且题量适中,一般只有3~4道题。因此在每节新课之前完成该节的《基础知识输理》就成为预习作业。这个作业是要在第2天随本子上的作业一起收上来批改的。长久下来我发现预习作业不仅对学生有利,保证他们切实的作到预习,还可以让老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在上课之前就清楚学生在这节知识上哪些地方理解上存在问题,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的有的放矢。

2、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反馈

及时批改,及时讲评是所有老师都能作到的,但及时反馈,这里的反馈是指在作业上某种类型的题目出现错误的情况下紧接着在下次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题目考学生的反馈确可能被老师所忽视。以前我对于作业也仅限于批改和讲评,但长久下来发现错的题目讲过了等下次再做的时候哪怕是一模一样的题目还会有人再错。是讲的时候他们不理解吗?不对,从讲评时候与他们眼神的交流你知道他们都听懂了。但听懂了不代表掌握了。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就在前段时候的一个课间班上的一个同学问了我一道物理题,在我们共同分析下他很会心地点了点头,很开心的走了。我想他的开心是因为这道题他懂了。第二天我主动叫他进了办公室,拿了一道跟昨天几乎一样的题目(只是数据变了变),给他做,令他自己没想到的是昨天在问我之前这道题目他在那边思路卡壳的,今天还停在了同样的地方。究其原因学习方法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问了后,懂了后就以为会了,从来不会在晚自习的时候再回顾一下,自己试着再做一下。学习方法的问题是个长期问题,如果等着学生靠自己慢慢养成好的学习方法来杜绝这种错了再错的现象的话,恐怕会是个很漫长的等待。于是我尝试着在后一次作业中通过变化数据、变换情景等方法将原来的错题重新出现,进行反馈,以这种形式尽量杜绝同一道题讲了再错的现象,发觉效果不错。

回首自己进四年的教学生涯,我深切地体会到:

1、学生学习的兴趣来源很多,但若能在课堂让他听懂,让他参与,让他成功,他一定会对你这门课感兴趣的。一旦学生对你这门课有了兴趣,你不叫他学他都会自己主动学的,这样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教学成绩真正的提高不是在拼命的要课、上课。关键在于课堂45分钟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

Ⅳ 反思过去的教学管理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方面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既有众多研究者对教学反思的涵义、意义、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更有广大的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的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本文拟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和改进建议等略作分析探讨。
一、我国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 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何其精辟凝练!而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2. 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诚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 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如果所有教学反思都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来开展,所有的教学反思都转来转去离不开同一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然过于机械化、程式化,而且这种遍地开花、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2. 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问题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进而也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3. 重教师而轻学生。
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4. 多叙事而少分析。
存在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如:一位教师在叙述完自己在初一尝试“预习──质疑──讨论──反馈”四环节作文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况后作了如下反思: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显然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层面
总的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方法有些单一和封闭。事实上,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录像反思法、录音反思法、日记反思法等等,若以反思主体为标准,反思方法还可划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而撰写教学日记只不过是其中较为简便易行的,并不是唯一的和仅有的。教师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因此,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可尝试进行群体性反思,公开化、开放性反思,探索多样化的反思方法。
二、原因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两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教师自身因素
1. 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反思作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觉关照,是思想的反刍;同样,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需要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
简言之,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因此,它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而不只是口头的宣讲,或者是胡乱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
2. 理论分析方面: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运用不够。
有研究者认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而在其中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影响作用、教育的伦理价值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原理基础等等宽厚的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而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分析也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较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依据,这种分析个人的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我们只能称之为“准反思水平”。
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愿意反思,主动思考外,还应多多学习和接受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做指导。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从“怎样教”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工作方式、教学策略、研究方法等诸多宏观、中观的问题进行探讨;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思”三者一体化。
3. 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但反观目前我们的教学反思,不难发现其深度、广度是极为欠缺的。
(1)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也可称之为“立体反思”[2]。比如我们多数教师在反思时只关注自己“怎么教”的问题,某个知识点如何讲解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就事论事,关注点狭窄,难以深入下去。往往比较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学校、社会等相关的较为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视界不够广泛和开阔。

Ⅳ 如何加强备课组教学教研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

Ⅵ 翻转课堂集体备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从学生角度说,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否真正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对于传统教育的诟病在于,对待不同的孩子搞“一刀切”,不仅在教学上是如此,考试时更是如此,这也就使得很多成绩一般的孩子只能在班级中“跟着跑”,而不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消化水平定制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翻转课堂虽然将学习的掌控权给了学生,但是我们应该看清目前国内学生的情况:不擅于提问和主动性不强,这两点直接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效果。
从老师的角度看,国内的教师是否具备引导学习的职业素质?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答疑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其实不是被淡化了,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有所加强,它要求老师能够通过设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这对其职业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与学生一样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老师群体,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转变。
从家长的角度看,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去量化?中国的家长对于教育非常的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心愿,虽然年轻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加新潮的观念和更为开放的思想,但是有一点始终不变,就是如何量化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过去通过考试来为学生排名次,为老师测评,但在素质教育观念影响下,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对于翻转课堂来说,要翻转的不仅仅是教与学过程中的顺序,相对应的还要有最终的效果评估机制。
学生在家看视频效果如何把握
回家看视频学新知识点,上课则不讲新课直接讨论,翻转课堂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这对中国式课堂来说,可谓是“本末倒置”,因此也有一些一线教师提出质疑。比如,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能力有差别,学生做作业可以有书面显示,教师比较能把握学情,而看视频学习的效果究竟如何呢?“翻转课堂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加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把作业完成。回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学生也不是看完视频就算,学校有个平台可以让老师知道学生看视频的情况,老师会及时地与孩子们进行沟通。”游府西街小学万代红校长解释道。
大量视频制作考验老师能力
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老师创建教学视频,这对老师借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是一大考验。“我做一个视频至少要花2个小时。”金陵中学王守明老师表示,做视频是对老师来说十分耗费精力的一件事。
翻转课堂是不是降低老师上课作用
新课老师不讲,课上主要讨论,这种课堂是不是降低了老师的作用?对于这个疑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慕课专家吴志宏教授说,慕课强调的是课前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的结合,它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不是降低老师的作用,而是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线学习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微视频,老师把讲的内容、知识点编制成微视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看,这种自行观看微视频的最大好处就是形象生动、方便记忆。并且,学生在家里看的时候可以自己掌控节奏,不断地看、反复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接受得快,有的学生则相对来说慢一些,在课堂上直接教学,老师需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所以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用视频的形式在课前让学生先去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充分起到了预习的效果,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使老师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老师在其中起到的是一种助教、助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一般的课堂上所处的一个以老师为中心的地位。课堂上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的形式最成功的是在理科方面,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因为理科相对来说知识点比较集中,老师在编制微视频的时候可以将问题带入,但是通过半年对翻转课堂的探讨发现,其实每一门学科都可以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学,只是各个学科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方式方法。

Ⅶ 年级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什么

1、备课要求欠科学。在参加学校的各类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反映,备课应该根据教师年龄分层次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由于备课要求整齐划一,因此也缺少了个性,缺少了创新,有的就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同时,集体备课如何规范并发挥效益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课堂教学管理欠手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校都对课堂教学制定了较详细的要求,可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却不够落实,表现在有的教师备课一套,上课又是一套;有的教师备课很认真,而上课却时有把握不住重点,把握不住课堂纪律。其实授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如果我们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控制,使每一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不仅可以提高课时效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班级设置欠规范。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严重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阻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作业的设计、班级管理不够科学化。目前全处70人以上的班级有36个,个别班级人数达到90人。而个别学校却为生源不足发愁,有的班级只有17人。
4、综合实践活动欠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亮点,但这么多年以来,仍然是一些学校的管理难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师资安排不够稳定,校本培训不够,教师认识不够。二是缺少系统规划,工作没有形成套路。三是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实践”,有些活动学生还能在家长的配合和学生自主探究下完成,有些活动需要组织外出实践,又担心安全问题,只好放弃。
5、校本课程开发欠教师。现在学校都在自主开发属于本校的校本课程,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责任心要求较高,而目前教师最缺乏的就是有关课程设计和评价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极大的制约了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6、教学活动与德育活动欠整合。教育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除了受师资素质、教学设施、学习风气等校内因素的制约,学生的社交、家庭教育等校外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在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德育活动中实施学科教学便尤为重要。如何有效调控二者的关系,现在的研究也还是零星的、点滴的

Ⅷ 教师在培养自己孩子方面有哪些独特的方法

某专家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什么优秀教师反倒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线教师如何教好自己的孩子?专家建议,教师需要认真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因为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势与隐患都与教师的职业有关。对症下药,身为教师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十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招

自身定位:不做老师做朋友

教师大多数是管理主义者,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管理;而教育不是管理,是互相影响和沟通,就如孔子那样,与学生一块生活,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如苏格拉底一样,跟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创设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

教师在学校是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面前庄重、严肃,在家里仍习惯性地做权威、当老师,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孩子在学校要面对很多老师,会产生一些紧张的情绪,回到家里需要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可是如果你回到家里仍然以教师的面孔出现,孩子的紧张情绪就得不到排解,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就会使孩子的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受到影响。教师在学校要严格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回家后应该立即转变角色,变成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妈妈、开朗爱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

第二招

拒绝“斯文”:让孩子充满活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方式较稳定、且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学习是最有益的,所以教师的孩子“问题生”占的比例很少。但是,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也有害处,可能会造成孩子应变能力的缺乏。一旦生活不规律,孩子就难于适应,害怕挑战性的活动和生活,生存能力差。

做教师的家长要避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太文静、太规律、太清静,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提高机体的运动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也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的过程。以免将来真的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吃大亏。

第九招

榜样作用:热爱知识注重再教育

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有时想不到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甚至于大批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造成孩子人格、个性成长上的缺憾。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中获得好的成果,才能在家里创造一份和谐,很好地维系亲子关系。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第十招

从心开始:沟通交流产生美

教师在学校教会了那么多孩子,使那么多孩子优秀,回到家里就很自然的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得优秀。教师千万别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不用教就会的孩子或有先知先觉的孩子,否则就很难有耐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每天在学校要上课、要跟学生交流,说了太多的话,回家后就什么话都不想说了。这确实是一个职业性的问题。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在了解了这个现象之后,就应该主动跟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密切亲子关系,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每天发现一点解决一点,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开始变得优秀了。

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应当客观地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阅读全文

与备课存在的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