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
二、有效的运作方式: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4)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5)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三、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做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⑵ “观课、议课、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都是从课堂教学出发,围绕课堂教学某些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探讨,课堂教学本身成了研究的对象。通过观课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形成共识,同时汲取他人的优点,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水准,达到预期教研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对观课与听课进行比较:
比较一:观课议课要求观课教师与上课教师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比如“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与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等等”,观课教师带有明确的目的进行的;听课不要求教师提前和上课教师沟通的,不需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
比较二:教师明确观课的目标后,观课教师要围绕观课目标,查阅有关资料,使自己对要观察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进而在观课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议课效果;听课往往老师是跟着感觉走,在走进课堂前还不明确要听什么。
比较三:观课教师在观察课堂时必须精力高度集中,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围绕观课目标发现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听课教师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很放松。 比较四:观课要求观课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这样可以更好地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探讨问题;而听课教师则往往坐在学生后面。
评课和议课也有区别:
区别一:评课侧重对教学效果作出自己的判断;议课是围绕某一约好的问题所提出自己的看法。
区别二:议课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地交流,观课教师与上课教师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要超越“谁说了算”的局面,上课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使困惑的问题更明朗。评课活动主要目的是上课教师展示自己教学之后,听取听课教师不同的 意见,汲取他人所长,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区别三:议课活动不怕上课老师出现问题,而且鼓励上课教师主动暴露问题,通过教师坐下来议课,以正确对待问题为价值取向,不断求得发展。评课则是听课教师在全面分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指出主要优点和不足,帮助上课教师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区别四:议课强调集思广议,统一认识,平等交流,促进理解,把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通过评课活动,促进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是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⑶ 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观课与听课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⑷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可区别
议课侧重点在于“我们应该怎样来上这一类型的课”;评课则重点是教者这一课上得怎样,优劣在何处。
⑸ 教研活动是听课评课好还是观课议课好
琼山区龙塘中心小学 胡赛琼 听课评课是我们平时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但由于评课者自身专业功底的不同,对一堂好课的认识也有所偏颇,更何况一把尺子是量不出好课的。不同类型的课,分别承担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任务。评展示课,重点考察该课展示了什么、展示得如何?评研究课,要重点分析该课研究什么,是否体现了研究主题的特定内涵和主张?评参赛课,要琢磨赛课的具体标准和特殊情况,关注参赛课的导向作用和标杆作用。评家常课,要关注教学常规、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的落实情况。 说到听课评课,我想起了陈大伟教授给我们做报告时讲到的: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比如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需要分出等第,就要对课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但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课’的方式更好。他的依据是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因此他特向我们中小学教师推荐观课议课这种方式。我很赞成陈教授的这一观点,也很欣赏并倾向于这种观课议课。观课议课提供的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对于观课议课,陈大伟教授是这样界定的: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我觉得平时的听课评课即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也应致力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改进课堂教学。但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好多时候都是这样的过程:教研组提前发出通知,让大家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课,听课结束后,首先是上课教师说课,接着是评课,评课时参与者各自发表一通意见,活动就此结束。这是听课评课中的常态。这样的听课评课,目的不明确,重点不集中,活动效益也低下。正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讨论对话往往失去共同的基础,评课时,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头,难以引起深刻反思,难以实现听课评课目的。 金伯康院长讲到的针对研究主题选择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这些内容时,我又想到了陈大伟教授讲的进行有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他讲到观课议课需要有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提出主题,围绕主题的对话和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是观课议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目标。 观课议课的取向决定了主题选择和确定的动机。即确定的主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有意义,为了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例如,确定的观课议课的主题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文意,但在实际教学中觉得最困难的却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托物寓意的学法,这就没有确定好主题。问题即主题,这是观课议课主题的一个来源。所以我们老师平时要培养问题意识,即反问自己平时有哪些课堂教学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就是教研活动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观课议课前得先调查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确定了主题后,还要对主题进行观察和研究方向的分解。如确定了怎样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观课议课主题后,可以对这个主题进行观察和研究方向的分解:(1)什么样的教学背景下(教材的特征、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更适合采用自主学习的策略;(2)自主学习前如何在兴趣、任务和方法上给予有效指导;(3)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和成效;(4)如何组织自主学习的成果交流。做这样的准备,目的就是让观课议课成为有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所以为了使活动有更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方向,我们主张对观课议课主题进行方向分解。 再如,主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诗情,可以进行方向分解为:(1)围绕特定主题在课前对教材进行研究,重点研究诗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是什么?可以落实在哪些文字和段落上?这是对教材和学习目标的研究。(2)在课中观察和研究特定目标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观察研究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安排了哪些有目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表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对教法的观察和研究。(3)观察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体会诗情的过程、状态和收获则是对写法和学习效果的观察和研究。 观课议课是为课堂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因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教学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观课过程中生成议题主题是必然的。因此观课老师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共享。议课时,可以先对预先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预定的主题讨论结束后,再讨论课堂上生成的其他有讨论价值的议课主题。当然,讨论生成的问题一定要先作价值判断。比如:有没有普遍性?有没有共同讨论的价值?如果只是偶尔不小心出现的问题,做人要厚道,下来悄悄提醒就行。如果讨论的时间不够,生成的问题可以成为下一次观课议课预定的主题。 对于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如果用观课议课把教研、科研、校本培训有机地整合起来,就可以使教研有理论支撑,科研有实践土壤,校本培训也与实际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是本人粗浅的 、不成熟的看法。
⑹ 如何看待“观课议课 ”和“ 听课评课 ”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如何评好课,直接关系到授课教师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方向。
教师上好课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领导听课是为了了解教师备课程度、上课水平,从而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领导评课目的是根据听课后的感悟材料来激励教师怎样能更好的备好课、上好课,也是为了督促、帮助课备得不细、课上得敷衍了事这部分教师更好的提高与进步。可以说听好课、评好课都是为教好课服务的。那么怎样才能评好课呢?
第一、从听好课入手,记好听课时的第一手材料
通常我们听课做记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录型,这种形式如同录音机一样,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仿效的用意之多,这种记录方式一般不可取。因为听者记得多、想得就少;另一种是选择型,选择某一侧面或某些问题,而选择记录内容的依据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如主讲人的优势所在、课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等。
第二、从记录的材料中,思考评课时应点评的内容
任何一种课,评者都应从教的角度去看待教者的优势、特色、风格、需改进的地方、需商讨的问题。更应从学的角度去看待主体发挥程度、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情况、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等。
第三、倾听授课教师的自评,做出对点评内容的取舍
授课教师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新秀、有骨干,也有能手、名师,有活跃型、也有内向型,有严肃型、也有可亲型,形形色色,各有差异。作为评课者为了达到评课的目的,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倾听其自评,从而做出判断,做出点评内容的取舍。切不可一意孤行。因为任何人的点评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来评无定法,评课也无法用条条框框的标准准确量化。只有评课者与教者达成一致,点评内容才落到了实处。
第四、思考以什么方式加以点评,实现点评的目的
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分析授课教师的心理也好,倾听教师本人的自评也好,其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是或激励、或督促、或帮助,所以了解点评的形式很重要。目前而言,就点评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这种形式比较多见,大都是有这种传统的心理,良好的开端是点评成功的一半。
2、先谈需研讨商榷的问题,再把优点加以点评。这种点评开门见山、有针对性,一定要注意指出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3、在每一条“优点”中,再重新加以设计,提出改进方向,以求更好。这种评课方式给听者造成思路并不很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4、评者只谈体会,不直接谈优点和不足,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体会,给授课者留下思考、留下启迪。或激励赞扬、或蕴含希望。这种点评层次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需因人而异。
第五、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使点评别有一番风味
要想真正评好课,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演讲与口才,学习课的模式,掌握学科特点,熟悉各种课型,并在实践中学会推敲点评的语言,这样才能给优秀者锦上添花,给不足者雪中送炭,使点评别有一番风味。
如何评课(二)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那这个三角形就不平衡。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反映了这三个目标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显然也就不完整了。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
⑺ 学习《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的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一书,觉得收益非浅,也因此产生出了写读书体会的冲动。
平时,常常听到老师们说工作很累,备课累、上课累、批改作业也累。这其实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在传统的备课里,往往花很多时间来写(本质是上抄)教案,而这些教案对上课却是帮助不大,它的功能主要是应付学校的检查;课堂上的教学,虽然教改喊了很多年,喊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直到目前,大多数老师仍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形式,把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而不是想方设法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为了巩固又要布置许多的课外作业。如此一来,学生、老师均在忙碌中度过一天又一天,不累才怪。
书中的许多案例,都很详尽地剖析了新课程下的备课、说课、观课和议课的过程。案例里老师们的做法,表明他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新课程下的教学规律,理解了“以学思教”的思想,他们把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知识的引导者。从备课中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到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情感氛围等诸多措施,使学生参与了课堂的教学,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求知,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课堂的效率与传统的教学不可同日而语。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规律、课堂操控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明白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不过这本书使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进行反思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观念的反思。教师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验自己已有观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二、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师角色地位、教育教学知识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等方面进行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三、教学效果的反思。教师讲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就会更合理、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不单单是教师要反思,学生的学习也要反思,学习了某一知识、某一技能,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呢?如果做不出题目,是哪方面理解不透呢?会做题了可以说明你真正掌握了吗?如果题目有了变化,你还能不能很快而且正确的解决它呢?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反思。学习新知识后需要反思,做题后也需要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不会自满,才会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而学生一开始是不会反思的,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也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只有善于反思的学生,才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⑻ 简述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区别与联系
评课来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自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比如,实行绩效工资以后教师的工作质量如何考核?以分数作为标准只会导致加班加点,学生负担不堪承受;而且生源质量、学生家庭生活背景都不是老师所能操控的,这些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考试分数。可以说用分数评价教师,不仅本身存在很大的不合理,而且导致了不好的结果。评教师评什么呢?我认为,学校和教师的劳动产品就是课程,课程是影响学生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和根本因素,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水平、能力的具体表现,评价教师就需要对教师的课程进行评价,评价课程就需要走进课堂,就需要评课。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
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第时,可以评课。什么情况下观课议课呢?我以为,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课”的方式更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有这样的观点:“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与“听课评课”比较,可以说,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