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研计划怎么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园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 幼儿园教研活动计划 。加强课题研究,凸现我园的特色教育。本学期教研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教研重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教师在工作之余,要坚持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教育方式组织学习,以饱满的教育热情对待孩子。为此本学期我们通过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教科研学习活动和自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具体 (1)积极借阅幼教刊物,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做好理论学习笔记,并且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积极参与本园观摩活动,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及授课水平。 (2)进一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纲要》进行深入理解、积极探索、切实落到实处。积极参与教师再培训教育 2、注重业务培养,提高保教质量 每位教师要认真对待教育各个环节,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活动延伸,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内容有: (1)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本级教师共同探讨制定主题活动计划、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及教学方法。各教师认真备课,做到先教案后行课,格式统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2)观摩交流,主要观摩本园教师的公开课,借鉴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保教手,段,课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评,由开课老师就这堂课的有关问题作介绍,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并从中寻求最佳教育途径。 (3)开展评比活动,适时开展两操评比、教育随笔、教玩具制作等各种评比活动,激发教师教育热情,努力营造我园良好的教育氛围。 (4)实行随机查课,“推门听课”的制度,督促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周4——5节)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并给予评价(记分——作为月考依据) 3、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真正发挥其辐射作用 (1)建立教研活动轮值制。轮流主持,充分创造机会让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形成教学互助,让教师既当学员,又当教员。(英语音乐(江平)珠算(李萍、何得群)美术 (2)研讨,是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重要形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较充分的表达思想、观点的机会,让思想和观念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本学期我们采取的研讨方式有: a、分年级组研讨。本学期各班对各主题的教学活动要深入开展,对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相互讨论,找出解决办法,并适时做好资料积累(备查),避免以后在教学中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集中研讨。本期我园将实施半日开放日活动,每周四由我带领全体教师共同讨论开放日的实施计划、实施方案、实施手段,并组织大家一起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好各项记录,切实保证实施质量。 4、进一步兴起岗位练兵活动,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不仅关系教师自身的成长,更是关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本学期根据上级指示,针对我园实际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兴起岗位练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做好师资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主要是绘画(每月两次字画展示)、舞蹈(黄远利)、音乐(江平)、手工制作、(张雨)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课件制作(由付金红、李萍指导)、活动过程的设计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不断反思,善于总结。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形式,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认真组织幼儿深入观察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分析,并不断调整计划,改进教育行为,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做好教育心得笔记。 (3)开展教师相互结对活动,相互听课每月不少于2节,并做好听课记录。 (4)每月一篇心得体会、月小节,两月一篇幼儿观察日记。月末认真拟订月计划(每月28日前交) 5、加强课题研究,凸现我园的特色教育。 (1)继续加强幼儿的常规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创建班级特色,如绘画、舞蹈、珠算等活动,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 (2)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在全园开展古诗背诵、礼仪教育等(每天早上7:40分由两名礼仪宝宝站在幼儿园门口用英语向来园幼儿及家长问好) 古诗、儿歌:(每月) 小班:3首 大班:4首 中班:4首 学前班:4首 (3)特色班将继续开设幼儿美术、舞蹈 、 珠算、音乐等特色课程,开发幼儿多元智 6、重视家园共育,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参与各类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保留好每次活动时的幼儿作品,学期末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真实地展示幼儿的成果。 幼儿园教研活动计划范文二: 一、工作思路:依据区学前科工作重点和园所自身的发展需求,以研究教学与研究幼儿一体化为基本思路;以片级联动、园级和各教研组的教研为依托;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常态教研为重点;将教研与科研、培训相结合,平行班教研与特色组教研相结合,各领域教学策略研究与特色教师的培养相结合;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提高教师专业意识和能力,提高我园保教质量。 二、现状分析: 1、在教研组建设方面,大家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同伴互助效果明显。本学期将继续深化项目研究,在园本教研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总结经验成果。 2、在队伍建设方面,教研组长由召集人、组织者逐步向专业引领者转化,在教研活动中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组织作用和专业引领的作用,但教研组长的专业能力与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但各领域的首席教师还不成熟;青年教师进步较快,创新意识强,但还需加强日常教学的各项基本功。本学期将加强研修,以评选“领域首席教师”、“艺术专长教师”等活动来促进不同层面教师的的专业成长。 3、在教研组织形式上,将平行班与特色组教研相结合,既满足日常教学所需,又引领和支持教师进行专业研究。本学期将继续延续这一做法,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高活动实效。 4、在教研内容上,从制定教研计划入手,以研究教学策略为抓手,将教研工作指向“真问题”,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缺乏对幼儿学习特点的了解。本学期继续将教学策略的研究作为园本教研的落脚点。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将研究教学与研究幼儿一体化,从研究教材教法走向研究幼儿的学习,在对幼儿学习的研究中获得教育智慧。 5、在教研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方面,各特色组都能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意识到要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幼儿的学。有的组思路清楚,从本领域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关键经验出发总结教育策略;有的组内容丰富,从幼儿发展特点出发,总结出不同年龄班提问设计的方法。但在总结中发现,有的组虽然作了很多工作,但由于不会总结、就事论事不会提升,影响了展示的效果和成果的推广。本学期加强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引导大家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做好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三、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 (一)继续深化“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项目研究。 1、参与联片教研。 在联片教研同课
B. 十个幼儿园可实验操作的科学课题
操作材料: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碰到、感知、触摸的材料。 科学活动: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活动前教师要经过缜密的筹划,而不能偶发和随机的。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依据教育的目标、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以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订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幼儿园科学活动: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重要和有趣等 研究目标、内容 目标: 1、探索中班科学小组活动中操作材料运用的有效方式。 2、让幼儿在操作材料运用的过程中建构基本的科学探索的概念,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提升教师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 内容: 1、研究探索提供适宜的活动操作材料及操作材料投放的形式与时间; 3、幼儿在活动中有效的运用及幼儿操作中教师的指导。 实施方案(说明研究的方法、步骤) 方法: 1、具体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科学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具体有效的、积极的手段。 2、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参考书、网络资料、报刊杂志、外出参观学习等)关注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最大限度的把科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已达到科学教学的有效。 3、经验总结法:把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具体行为;自己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心得体会等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争取在幼儿园的范围内推广检测。 步骤: 一、通过教师集体备课,挖掘小组活动中操作材料运用的多种方式(1013、3—2013、6) 1、建立课题组学习资料资源库,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2、课题小组的成员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本学期数学活动两个知识点重点开展操作材料运用研究),根据活动内容进行集体备课,设计活动。 3、根据活动设计准备相关的操作材料,研究预设材料实际运用的多种实验模式。 (1)可以研究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操作材料的提供与运用达到的不同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2)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相同材料提供,但是材料提供的数量、提供运用的时间和运用次数、指导语等不同的效果的对比分析研究。 二、通过课例教学和反思、园内观摩学习,提高科学小组活动材料操作的实效性 (2013、9、2013、12) 1、通过课题小组的成员一课多上的形式验证预设的操作材料运用的实践模式; 2、通过课后反思,重新修改活动设计和操作材料的运用; 3、通过互相观摩、课后反思归纳同一活动内容中操作材料运用的经验和方法。 预期成果 1、教学设计:整理中班科学活动操作材料的设计;(课题组预期4节教学设计) 2、图片资料; 3、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4、活动展示。
C. 幼儿园教师跟岗培训每日反思笔记
为了统一认识到底什么是一堂好课,得出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初中部参照其它已获成功学校的经验,再参照我校原有的听课评价表,定出初稿,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几上几下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现已确定了适合初中部实际情况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思想先进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学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知识、智能和身心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缺一不可的,杜绝满堂灌,教师的本领不仅仅是占有知识,而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启发潜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在我校"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12字方针指引下,做为"保证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有意识、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卢梭讲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要看作是静态的固定的,而应看作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活动量越来越大,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减弱,其实恰恰相反,课堂中随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精神发挥的越来越大,对教师授课内容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知识经验逐渐提高和发展,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渐趋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心理上的独立性进入了最迅速发展时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其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及辩证观点,必须有一个高水平,高深度,高层次的主导意识,才会让学生信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教师本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只有人格化为教师的知识、才能、个性,才能通向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潜能开发的目的。
(2)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不脱离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以认知目标为切入点,以智能目标为主线,以情感目标为动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完成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要分清主次轻重,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效益,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考虑可以操作和测试,能及时反馈,弥补不足与缺陷。这学期抓课堂教改,首先抓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要求备课组首先熟悉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教学工作思路,上课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熟练、正确、科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脑中有大纲,要熟悉所教年级,所教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了解大纲对相邻年级乃至整个学段的整体要求,从宏观上一盘棋统筹安排教学时间,把握教学进度。
备课中要充分体现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同时强调各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是优化备课的保证。统一认识,备课时有几个知识点,哪些需要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作业的基本题统一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教学能力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新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思维。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首先要认真地记录在教案中。教学目标应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每节课的目标与知识点的目标都应是具体明了,还要落实,只要知识点的目标得不到落实,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教案要求详细认真设计书写,克服上课时教师主观随意性,不认真备课写教案,拿起教材随意上课,这样也许会有顿悟和新意,可这种随意性较大地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也违背了教学计划的特点,不写教案,浮想联翩,海阔天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成串,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讲的肤浅或不得要领,就会大大抑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备好课,写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求把这种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即写好教案),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备课的科学性。
D.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尖尖集体备课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尖尖的物品,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知道尖尖的物体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又有一定的危险,生活中会避开尖尖物品。 3.愿意接受成人的安全提示,尽量让自己不受伤害。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尖尖的物体,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 2.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尖头剪刀、大头针、牙签、竹签、树枝等每桌一份。 3.红色即时贴贴小圆点若干。 4.图片4幅:图1:小兔用尖尖的笔尖在小鸭子身上画画;图2:小猴在挥舞树枝;图3:小狗正确使用剪刀剪纸;图4:小兔拿着筷子在专心地吃饭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看一看、再轻轻摸一摸桌上的物品,初步感知尖尖的物品。 提问:桌子都有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组织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收集到得各种尖尖物体的照片,认识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尖尖的物体。 说一说这些尖尖的物体有很多,牙签、大头针、剪刀、竹签、针、刀子、削好的铅笔、树枝等都属于尖尖的物体。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了解尖尖物体存在的危害。 1.提问:它们谁做的对?为什么?怎样才能不受尖尖物品的伤害? 2.小结:尖尖的东西戳在身上会很痛,使用不正确会戳伤我们的身体,导致流血;戳到眼睛上,会使眼睛失明。所以在使用尖尖物体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手持尖尖的东西和同伴追逐、打闹;不能将尖尖的东西对着别人或自己;当看到别人拿着尖尖的东西时要尽量远离,不要让自己收到伤害。 四、玩游戏"找尖尖",让幼儿找出教室里尖尖的物品。 1.出示即时贴,请幼儿找出教室内尖尖的物品并贴上标志。 2.请幼儿说出:"我找到的尖尖是……"提醒同伴注意安全。 五、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生活中还会有哪些危险?怎样避开这些危险? 小结:除了尖尖的东西不能随便乱动外,还不能乱动电源、电器和热、烫的物体等。小朋友年龄小,生活中还有很多危险是我们想不到的,但只要小朋友记住爸爸、妈妈、老师给我们的安全提示并尽量照做,就会避开很多危险!
E. 幼儿园教代会优秀提案可以写什么
各位代表,本次教代会筹备期间,代表们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积极献言献策。大会共收到5份提案,议题涉及多个方面。学校行政高度重视这些提案,专门召开会议审议如何答复。今天,我在这里代表大会主席团作提案答复,不能尽意之处还望继续沟通、探讨,以形成共识。
提案一:给老师创设适度的自由时间和空间
郑老师等6人
答复:这份提案比较长,我先做一个总体评价。这是非常好的一份提案。很专业。这份提案,涉及到很多教育原理和管理理论,提案人水平很高,从标题到理由到建议,几乎是滴水不漏。这次教代会的提案数量不多,但有这一份也可以以一当十。其实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管理层在思考的东西。其中有些概念和观点,每一项都可以成长篇大论。但是今天限于时间,我不能详细解答,会后有机会,还可以继续探讨。
一、理由
1、自由是智慧之源、创造之源。当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时,思想就会十分活跃,创造性就被不断激活。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能动性、创造性劳动,教师拥有了一定的自由度,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反思教学、反思生活,总结并创造出更多的教育智慧,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感、成就感和价值感。而无处不在的程式化、教条式管制,则会使老师穷于应付,压抑创造性,造成心理上的逆反与抵触。
答复:关于自由,应该有两种:一是思想言论的自由,二是人身活动的自由。我想,这里所提出的,应当更多的是指后者。人身活动的自由,有时确实表现为对思想自由的制约,因为“精力”有限,所以“时空”的限制,有时也是思想智慧的限制,虽然不完全对等。我们学校没有在教师“时空”自由上的限制,除了作为一个单位必要的、基本的作息、纪律要求外,没有特别的条例和约束。上班差不多是“半弹性化”,上班的空间,就完全没有约束。所以“思想”包括诸如“反思的智慧”的产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自觉和勤奋(如郑女英老师读书不辍,就常有智慧的产生)。我们希望,“学而不厌”成为教师职业的生存常态。我们最担心的,正是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的生存状态。我们想倡导的,正是行为的自觉和思想的自由。
“程式化”的问题,有可能是老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误解。我们现在的课堂改革的目的,是以“有效”为原则和出发点。它包括四个方面:1、课前有效的准备,2、课堂人际(师生关系)的和谐;3、课堂有效的组织、实施,4、课后有效的作业练习。如果这些程式化的东西能够落实,那是一件好事。“满堂灌”和无程序会降低教学效果。当然,在落实这些程式当中,我们不希望有教条化的东西出现。
2、教育教学是件“良心活”。老师是具有一定学识修养和品德修养的知识分子群体,职业特点决定了老师相对一般人而言,更注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如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仅仅满足于多赚点钱。因此,领导首先要相信大部分老师在工作中是具有一定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失误在所难免,必要时需要给予相应的监督、指导、调控和服务和尊重,在管理上少些统一模式、多些个性展示。
答复:这一条理由说的非常好。我们倡导教师多一些精神追求,多一点浪漫气质,避免过早、过度的物质化(不是不要关注物质)。教师作为准知识分子群体,绝大多数人都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也有不自觉和不主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工作的失误,只要不是因主观态度造成的,给两次、三次机会也没有关系。指出工作中的失误是为了今后减少失误,帮助进步。人无完人,文过饰非肯定不行。对于行政,我们正在努力倡导服务意识和下位意识。
3、繁杂琐碎的事务束缚了教师自由思考的灵感。在列计划、写总结,查资料、填记录,编学案、制课件,选习题、改作业,忙开会、做家访,看早读、查晚修,跟两操、跑宿舍,找谈话、做辅导,以及复习、考试、评卷、阅卷、听课、评课等等事无巨细的忙忙碌碌中,老师缺少的恰恰是自由的空间和思索的时间。实际上,一堂好课往往来源于一个灵感,而灵感往往爆发于身心自由舒展下思考中的一瞬间。
答复:这里所列举的教师的“繁杂琐碎的事务”,正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生存状态的写照。这是由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的角色特征决定的,每一项都是体制内的,只不过在这里作了一个加法,但是对于领导来说,这些还不够,还包括:迎检查、受评估、保安全、防吸毒、团委妇联加工会,维稳党务关系户。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做人就要做教授》,其中有一段话,不妨读给大家听一听:
“当今的中国,教师一职,清贫且苦,然而教授是不在其内的。做教师当做大学教授,千万不可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师与教授,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足不能出三里之外,手不能写百字篇章,眼不能雄视半山之下,心不能包藏九城之廓。只需起早贪黑,与乳臭未干或刚干的学生摸爬滚打,絮絮叨叨,细细碎碎,作业来,粉笔去,品德来,安全去,考试来,分数去,如保姆,如家仆,如圃丁,如狱卒。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利薄名少,直到退休,英年早衰,身心疲陋,形容憔悴,皱纹白头。而教授则不同。教授可以出书,可以论坛,可以科研,可以休闲,可以出国访问,可以悟道参禅,可以左右政府决策,可以指导公鸡下蛋。无关学生吃喝拉撒事,有硕士博士跟着后面转。一言成鼎,一言换金,一字予生,一字夺命,学术权威,名利之星,居高临下,指挥若定,个个鹤发童颜,人人耳目一新。教授一职,委实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们不能做教授,只能做老师,所以这是没办法的事。如果这些体制内的“繁杂琐碎的事务”不做,或者少做,我们的生存就会出问题,除非体制上发生了改变。当然,怎么做,方法和技巧要讲究,要注重效率。
4、老师的自由不仅在于有积极思考的时间、主动选择的空间,也在于一种能被人理解的愉悦心态。老师不怕辛苦付出,就怕不被理解。若发生一些工作失误,被简单地指责不配做教师,这不仅伤了老师的自尊,也贬低了老师的能力,最终造成老师身心俱疲、职业倦怠,失去工作活力和创造潜能。
答复:这一条提得非常好。但是,事实上,确实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老师。“配与不配”的评价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但是至少可以起到警戒的作用。在一个团队当中,如果管理得好,绝大部分成员都是优秀的,但也确实有“瑕疵”的存在。把“瑕疵”挑出来,打磨打磨,使之变得光亮,当然是应该的。否则将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成绩、社会的评价。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一是靠内在的自觉,二是靠外在的管理,缺一点都不行。外在的管理当然要讲究方法,“简单指责”当然是不对的。
二、建议
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一门艺术,是三者的统一。学校领导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既要“严格执法”,也要“热情服务”;既要规范化管理,也要人性化操作。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激发热情,调动活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用放飞与唤醒代替压抑和禁锢。建议从五个“减少”着手创设老师的自由时空。
答复:“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相结合,规范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提得非常好。“我要做”是主人翁的姿态,这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最高追求。
1、减少名目繁多的会议。提倡开短会、开“并会”,可开可不开的会就不开,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和书面材料,甚至博客、QQ、手机短信等形式传达会议内容,进行工作安排,积极创新会议形式、手段和内容,提高会议的实效。
答复:这个学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班子的磨合、迎接水平评估、迎接教育强区评估、学校制度的完善),会议是相对多了一点,但真正感受到会议之苦的,却是我们行政,而不是一般教师(其实开会我们很照顾老师,每一次都控制时间)。将来,我们会规范各种会议的频率、时间长短、效度,更多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科组、级组、班主任可以设置QQ群,加强沟通。通知、文件、资料、课件等可以利用校园网、顺德教育信息网和ftp共享,也准备建立校园短号系统,方便联系。但是,该开的会议是不能不开的,像今天这样的会议。
2、减少无效的、形式上的检查。对集体备课记录、谈心记录等数项实效性不大的检查项目,可以取消。把常规检查变成与老师沟通、协商和对话的过程,变成对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诊断和指导。鼓励教师探索尝试,不用统一的模式和过多的检查束缚手脚。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则尽量减少老师的参与。
答复:当前确实有一些为检查而检查的检查,如果行政部门只用“检查”来代替平时的干预和管理,那是一件偷懒的做法。但对于“备课”和“谈心录”之类的检查,如果能够发现做得特别好的,以此来激励那些做得不好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检查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如果大家都很自觉,那我们奖励先进总是应该的。把检查变成沟通、对话、协商的过程,理论上很好,实践上又会增加别的负担,比如会议的负担。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需要老师配合的,一定要参与。当今的社会,分工特别细,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哪怕一个老师上好一堂课,都是许多人对你做出了贡献——班主任、电脑老师、卫生员、文印员、后勤工作者。上次有一个老板请全校老师吃饭,一些老师以为这完全与工作无关,去不去是个人的事,但我认为,不去至少要打一个招呼,这一方面表明你是集体当中的一员,另一方面,拒绝善意和美意,让行善者不觉得热脸贴上冷屁股,也是应有的礼貌吧。
学校有相当多的工作,一般老师是不知道的,老师是没有参与的。上次有代表说,“一年到头,不知道德育处做了些什么。”如果我叫德育处把他们收到的上级部门的信息、通知、文件打一个清单给老师看,恐怕会吓坏你。我也希望营造一种诗意的学校生活:行政在上面忙俗务,老师在下面读雅书。这种境界很有诗意,有点像桃花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减少重复、交叉、突击性的活动。学校对上级非业务部门组织的活动以及与校外的交流活动要进行有效选择,对师生发展意义不大、且花费大量精力的活动应妥善拒绝,对有实效性的活动则集中精力提高质量。形式主义少做不做,面子工程能推则推。
答复:突击性的活动不是我们说减少就可以减少的,除非是我们自己“瞎折腾”。对上级非业务部门的活动,有时由不得我们来选择。我前面说过:“迎检查、受评估、保安全、防吸毒、团委妇联加工会,维稳党务关系户。”没有一项可以选择。对学生的教育,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无为而治”肯定不适合做教育。一项活动,对学校发展有无意义,有时不是立即就可以看得见的,比如有些学校承担全国高考,承担教育局、教研室或教育组各种活动,意义大不大呢?关起门来做“底子工程”和打开门来做“面子工程”,两者有时都需要。完全关起门来办学,在当今学校开放化的时代,是不行的。不与外界沟通、联系,得不到社会、家长、政府的支持,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在“瞎折腾”。
4、减少不必要的计划和总结。提倡写教学专题材料,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梳理和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
答复:不必要的计划和总结肯定要减少,甚至完全不写。但是必要的计划和总结一定要写。东庐中学的陈康金校长讲过一句话:不会写总结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总结甚至比计划还重要。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成长、提高。至于提倡“写教学专题材料,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梳理和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只不过更专业化一点,那还是计划和总结,难度比一般的计划总结还大。我们现在有些老师,几年不见一篇像样的文章,是懒惰的缘故。
5、减少盲目跟风的“折腾”。学校发展规划应多求长期效应,少点急功近利。给学校的定位要立足现实,下达的工作任务要量力而行、把握尺度,否则,高压下的教师在过大的张力下就缺少了弹力。这样,教师节省出适度的时间,用于参加有益活动,阅读教育经典;认真研究学生,仔细琢磨教法;自觉进行课改,增强教学实效;提高自身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形成教学个性,实现专业成长;从而和谐校园氛围,提升幸福指数。
答复:桂洲中学以前不跟风,现在依然不跟风,估计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现在所说的跟风,如果是指在“忧患意识”下的“见贤思齐”,比如招生的宣传,美术展的宣传,那是必须的。学校定位在“顺德区品牌学校”这个位置,正是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不像有些学校要办“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学校”——要全国一流干什么呢?我们又不是向全国招生。但是,目标相对要高远一点,这是肯定的,否则希望在哪里?动力在哪里?我们不是常说,“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倡导教师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是学校领导班子正在关注的话题,但同时希望老师们主动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不是完全靠学校的推动。倡导教师阅读,那简直正中下怀。我上次在南京夫子庙,很想给每一位老师买一本《论语》,一块钱一本的袖珍本,后来想一想,怕人家说我“迂”,就罢了。不要说别的什么教育经典,老实说,做老师的如果把《论语》学透了,不像老师都有三份像了。
F. 幼儿园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内容如何写
各位代表,本次教代会筹备期间,代表们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积极献言献策。大会共收到5份提案,议题涉及多个方面。学校行政高度重视这些提案,专门召开会议审议如何答复。今天,我在这里代表大会主席团作提案答复,不能尽意之处还望继续沟通、探讨,以形成共识。 提案一:给老师创设适度的自由时间和空间 郑老师等6人 答复:这份提案比较长,我先做一个总体评价。这是非常好的一份提案。很专业。这份提案,涉及到很多教育原理和管理理论,提案人水平很高,从标题到理由到建议,几乎是滴水不漏。这次教代会的提案数量不多,但有这一份也可以以一当十。其实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管理层在思考的东西。其中有些概念和观点,每一项都可以成长篇大论。但是今天限于时间,我不能详细解答,会后有机会,还可以继续探讨。 一、理由 1、自由是智慧之源、创造之源。当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时,思想就会十分活跃,创造性就被不断激活。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能动性、创造性劳动,教师拥有了一定的自由度,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反思教学、反思生活,总结并创造出更多的教育智慧,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感、成就感和价值感。而无处不在的程式化、教条式管制,则会使老师穷于应付,压抑创造性,造成心理上的逆反与抵触。 答复:关于自由,应该有两种:一是思想言论的自由,二是人身活动的自由。我想,这里所提出的,应当更多的是指后者。人身活动的自由,有时确实表现为对思想自由的制约,因为“精力”有限,所以“时空”的限制,有时也是思想智慧的限制,虽然不完全对等。我们学校没有在教师“时空”自由上的限制,除了作为一个单位必要的、基本的作息、纪律要求外,没有特别的条例和约束。上班差不多是“半弹性化”,上班的空间,就完全没有约束。所以“思想”包括诸如“反思的智慧”的产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自觉和勤奋(如郑女英老师读书不辍,就常有智慧的产生)。我们希望,“学而不厌”成为教师职业的生存常态。我们最担心的,正是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的生存状态。我们想倡导的,正是行为的自觉和思想的自由。 “程式化”的问题,有可能是老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误解。我们现在的课堂改革的目的,是以“有效”为原则和出发点。它包括四个方面: 1、课前有效的准备, 2、课堂人际(师生关系)的和谐; 3、课堂有效的组织、实施, 4、课后有效的作业练习。如果这些程式化的东西能够落实,那是一件好事。“满堂灌”和无程序会降低教学效果。当然,在落实这些程式当中,我们不希望有教条化的东西出现。 2、教育教学是件“良心活”。老师是具有一定学识修养和品德修养的知识分子群体,职业特点决定了老师相对一般人而言,更注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如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仅仅满足于多赚点钱。因此,领导首先要相信大部分老师在工作中是具有一定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失误在所难免,必要时需要给予相应的监督、指导、调控和服务和尊重,在管理上少些统一模式、多些个性展示。 答复:这一条理由说的非常好。我们倡导教师多一些精神追求,多一点浪漫气质,避免过早、过度的物质化(不是不要关注物质)。教师作为准知识分子群体,绝大多数人都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也有不自觉和不主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工作的失误,只要不是因主观态度造成的,给两次、三次机会也没有关系。指出工作中的失误是为了今后减少失误,帮助进步。人无完人,文过饰非肯定不行。对于行政,我们正在努力倡导服务意识和下位意识。 3、繁杂琐碎的事务束缚了教师自由思考的灵感。在列计划、写总结,查资料、填记录,编学案、制课件,选习题、改作业,忙开会、做家访,看早读、查晚修,跟两操、跑宿舍,找谈话、做辅导,以及复习、考试、评卷、阅卷、听课、评课等等事无巨细的忙忙碌碌中,老师缺少的恰恰是自由的空间和思索的时间。实际上,一堂好课往往来源于一个灵感,而灵感往往爆发于身心自由舒展下思考中的一瞬间。 答复:这里所列举的教师的“繁杂琐碎的事务”,正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生存状态的写照。这是由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的角色特征决定的,每一项都是体制内的,只不过在这里作了一个加法,但是对于领导来说,这些还不够,还包括:迎检查、受评估、保安全、防吸毒、团委妇联加工会,维稳党务关系户。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做人就要做教授》,其中有一段话,不妨读给大家听一听: “当今的中国,教师一职,清贫且苦,然而教授是不在其内的。做教师当做大学教授,千万不可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师与教授,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足不能出三里之外,手不能写百字篇章,眼不能雄视半山之下,心不能包藏九城之廓。只需起早贪黑,与乳臭未干或刚干的学生摸爬滚打,絮絮叨叨,细细碎碎,作业来,粉笔去,品德来,安全去,考试来,分数去,如保姆,如家仆,如圃丁,如狱卒。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利薄名少,直到退休,英年早衰,身心疲陋,形容憔悴,皱纹白头。而教授则不同。教授可以出书,可以论坛,可以科研,可以休闲,可以出国访问,可以悟道参禅,可以左右政府决策,可以指导公鸡下蛋。无关学生吃喝拉撒事,有硕士博士跟着后面转。一言成鼎,一言换金,一字予生,一字夺命,学术权威,名利之星,居高临下,指挥若定,个个鹤发童颜,人人耳目一新。教授一职,委实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们不能做教授,只能做老师,所以这是没办法的事。如果这些体制内的“繁杂琐碎的事务”不做,或者少做,我们的生存就会出问题,除非体制上发生了改变。当然,怎么做,方法和技巧要讲究,要注重效率。 4、老师的自由不仅在于有积极思考的时间、主动选择的空间,也在于一种能被人理解的愉悦心态。老师不怕辛苦付出,就怕不被理解。若发生一些工作失误,被简单地指责不配做教师,这不仅伤了老师的自尊,也贬低了老师的能力,最终造成老师身心俱疲、职业倦怠,失去工作活力和创造潜能。 答复:这一条提得非常好。但是,事实上,确实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老师。“配与不配”的评价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但是至少可以起到警戒的作用。在一个团队当中,如果管理得好,绝大部分成员都是优秀的,但也确实有“瑕疵”的存在。把“瑕疵”挑出来,打磨打磨,使之变得光亮,当然是应该的。否则将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成绩、社会的评价。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一是靠内在的自觉,二是靠外在的管理,缺一点都不行。外在的管理当然要讲究方法,“简单指责”当然是不对的。 二、建议 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一门艺术,是三者的统一。学校领导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既要“严格执法”,也要“热情服务”;既要规范化管理,也要人性化操作。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激发热情,调动活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用放飞与唤醒代替压抑和禁锢。建议从五个“减少”着手创设老师的自由时空。 答复:“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相结合,规范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提得非常好。“我要做”是主人翁的姿态,这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最高追求。 1、减少名目繁多的会议。提倡开短会、开“并会”,可开可不开的会就不开,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和书面材料,甚至博客、QQ、手机短信等形式传达会议内容,进行工作安排,积极创新会议形式、手段和内容,提高会议的实效。 答复:这个
G.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怎样使它们都竖起来》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专写意图、完成属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H.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有哪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要了解幼儿,首先要深入观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有效提问,由浅入深地启发幼儿思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有效策略的提问可以让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自由探索;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提问鼓励幼儿开拓思维,通过多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想出别处心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途径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地体现。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较枯燥,难以理解;易给直观形象为主的幼儿在学习中造成困难。为此,教师不仅要准备好充分的教学材料,而且还要组织好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如果还能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的提问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巧妙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提问的含义及类型——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在集中讨论,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提问应体现层次性,发展性的原则,并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分层提问,逐渐加深层次,体现有效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图形分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先提问:“圆形和三角形想回家,怎么办?请你们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在幼儿按形状分类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圆形家中,它们想按形状住在一起,你能帮他分一分吗?“幼儿根据问题按颜色形状完成了分类后。教师又提问:“你们能按图形的大小再把图形分一分吗?”于是幼儿又进行了第三次分类。教师通过逐层深入的方式提问幼儿,使幼儿参与的每次活动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导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又使幼儿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进步,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分析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提问的现状
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我们再设计一节数学活动时,有时把提问看成是集体教学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已有经验水平上探索发现。然而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整体偏向于教师的主体思路,幼儿的回答也是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一)不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不了解幼儿的知识水平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的提问偏离幼儿实际生活、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和谐等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或备课过程中,由于问题的设计没有充分的思索和考虑或没有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很聪明,先坐下”,“等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活动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失望、不满足等,调动不了幼儿的积极性,使教师在一节课中处于被动状态中。
(二)不会引导和控制氛围的提问。教学活动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教师控制不住,不让说也说;二是幼儿答非所问,幼儿回答的问题不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造成课堂混乱;以上两种的出现会让老师不知所措,使数学活动无法进行,活动中心偏离。
(三)教师过多的提问。许多教师认为只要一节课中多提问幼儿与幼儿互动就不是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所以活动中过多的提问从而使自己从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幼儿会顺着提问的方向去思考,而封闭了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让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师产生依赖,不愿意动脑筋,时间一长,最终导致思考意识的丧失。
三、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时刻围绕着我们,它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同样,在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衡量问题,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引导性。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启迪幼儿的思维,正确引导,避免幼儿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精益求精、不要颠三倒四,以免弄得幼儿在活动中不知所措。如在小班数学《比多少》探究活动中,教师将沙子分别装在两个容器里,再让启发引导幼儿“怎样才能知道两个容器里面的沙子哪个多哪个少”?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计了一个辅助性问题:“奶奶蒸米饭时该拿多少米呢?用什么方法?”这一巧妙的启发性提问,使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用称称重量的、用碗盛的,也有的说用勺子的,还有的说用水杯来盛的。最后老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总结出:像沙子、面粉、大豆、大米这类不能用数数的方法来知道物体多少的,可以用量和称的方法来知道。
(二)合理性。是指教师既要熟悉幼儿,又要熟悉幼儿教材。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和操作能力范围,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幼儿思考。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能太过简单地答“对”与“不对”,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太深奥太难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自信心和积极性,太过于简单的又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的思维得不到开拓。例如小班数学活动《比多少》时,教师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进行导入,6个孩子、5把椅子,游戏开始后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椅子?孩子和椅子分别有多少?哪个多?哪个少?再在椅子上放上装有不同数量水果的篮子,让幼儿进行比较数量的多少。这样用实物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恰到好处,整个教学活动幼儿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师幼配合默契。
(三)趣味性。幼儿园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很容易去探索、想象。所以教师在提问问题时要根据3—6岁幼儿的性格特点去设计问题,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激活数学教学活动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大班数学《认识门牌号码》的活动设计中,我们利用ppt给幼儿出示了多张门牌号码,让幼儿初步认识楼号、单元号、楼层号、门牌号,在通过“给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幼儿加以巩固,如:“小兔子住在302号房,那302在哪里?是第几层、第几个房间呢?”整个活动过程,幼儿的参与性很高,气氛活跃,从而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有趣。再如小班数学《图形找家》,教师引导幼儿把迷路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送回它们的“家”里,教师创设这样的游戏情景,幼儿注意力马上集中,这些趣味性的问题有助于幼儿亲近数学。
(四)递进性。是指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牵引着幼儿步步向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之间存在着能力、智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数学活动的实际作用,我们应做到难以结合,使每个幼儿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如《比多少》的最后环节,教师准备了大小、高低、粗细不同的几个杯子,引导幼儿操作思考“一样多的沙子舀入粗细不同的一组瓶子里,会怎么样?”紧接着老师进一步设计了第二个问题:“都是装了2勺,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呢?”幼儿被老师的提问所吸引,开始展开讨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瓶子有粗又细、有高有矮,所以同样装有2勺的沙子在不同的杯子里有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实际的容量是一样的。通过这一活动又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比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的单一模式更能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更能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幼儿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学习的主体来说,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说明幼儿正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我们认为是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扼杀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我们在惯常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的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这种单一、灌输式的教学,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最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教师是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良好的提问能优化幼儿数学活动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和教师之间一直处于和谐的活动氛围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幼儿和教师之间的纽带,是启发幼儿思考、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美轮美奂、充满活力!
I. 幼儿开展集体备课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幼儿快乐而又有效地学习。集体教学活动开展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智力、体力的发展,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近三年开展来的“苏中地区幼儿秩序感养成之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集体教学活动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它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而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
一、存在问题
那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是如何呢?课题组的老师在各项集体活动中对幼儿进行了跟踪观察和个案分析,发现:
(一)部分幼儿规则意识比较模糊,自制力较差,活动中难以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常常打断别人的发言;有的幼儿的注意力会游离于活动之外,做与活动无关的事,影响集体活动顺利开展。
(二)不能按要求整理、收拾材料,动作无序。活动中,部分幼儿随心所欲,不会按老师的指令进行有序操作。有的幼儿在活动结束后,也不能及时将用过的一些操作材料如绘画工具、乐器等放回原处,做事无条理;
(三)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或体育活动中,有的幼儿找不到新朋友,不会找空地,容易碰撞他人,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纵观这些违规行为的发生,我们发现在集体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规则制定不明确,从而使幼儿不知其所以然,班级常规出现混乱,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幼儿没有真正了解遵守规则的价值和意义,如上课为什么不能随便说话?取放材料时为什么要有序等待等。还不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遵守集体规则,从而干扰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和实践,在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分析自身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思考着“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有效提高幼儿有序操作能力的策略?”和“怎样合理共享空间”等相关问题。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亲历亲为中,逐渐理解规则、内化规则,从而自觉遵守规则,以保障集体教学活动的有序、有趣和有效。
一、多种途径,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我们发现在幼儿园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幼儿只有耐心倾听老师的讲述,倾听同伴的发言,才能有意识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也才能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表现欲强,再加上多数是独生子女,常常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想说就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倾听别人发言的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不能安静地、集中注意力地倾听,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加以反馈。我们分析:这些孩子其实并没有掌握倾听的具体要求,不知道倾听是一种参与学习的过程。我们试着从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入手,通过针对性的游戏,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提升倾听品质。
(一)故事解读,明了倾听的要求
故事、儿歌一类的文学作品,通俗易懂,幼儿喜欢,乐意倾听,而且注意的时间较长。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常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情节有趣、富有教育内涵的作品作为教材,如《小青蛙听故事》、《大熊有一个小麻烦》、《我知道》、《小羊过桥》等,让幼儿在与作品的互动中,逐渐明白倾听的具体要求,学会耐心倾听。
案例:语言活动《小青蛙听故事》
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一遍故事后,用夸张的表情,学“月亮婆婆”皱着眉头、生气的样子,轻轻问幼儿:“为什么月亮婆婆躲起来不给小青蛙讲故事了?”沉浸在故事之中的幼儿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也皱着眉头,撅着嘴巴说:“因为月亮婆婆生气了,不高兴了,所以就不讲故事了!”“那月亮婆婆为什么会生气呢?”教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小朋友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因为小青蛙不好好听故事,呱呱乱叫!吵死了!”有的说:“因为它没礼貌!”……接着,老师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在讲话的时候,被别人打断,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让幼儿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接下来,老师与幼儿分别扮演“月亮婆婆”和“小青蛙”,通过语言对话和动作表演,让幼儿直接了解倾听的要求,即别人说话时要注意耐心倾听,不可以随便插嘴。要尊重发言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也得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这才是有礼貌的行为。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地解析,幼儿很快掌握倾听的要求和做法。
另外,我们还在教室里开设专栏,请幼儿轮流到集体面前讲述,如“我高兴的事儿”、“故事大王”、“天气预报员”、“新闻广播员”等。幼儿间互相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事儿,孩子们非常乐意倾听,既丰富了知识经验,又培养了耐心倾听的习惯。
(二)游戏强化,提升倾听的品质
《纲要》指出: “游戏是幼儿进行各方面学习的主要途径。”我们知道,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因此,在游戏中进行倾听能力的训练时最为有效的。
1.“传声筒”。
游戏方法:幼儿分成若干组排好队,教师事先准备一句完整的话,(小班的语句注意要简短易记)轻轻告诉每组排头的幼儿,让排头的幼儿依次向后传话,看哪一组的幼儿传得又对又快。幼儿在这个游戏中会凝神倾听,时刻注意与同伴积极配合,经常玩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2.“奇妙的声音”。
游戏方法:带领幼儿到周围熟悉的环境中,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数一数一共听到了多少种声音,并用语言进行描述。如我们带孩子们来到美丽的马洲公园,让他们仔细地分辨周围的声音:“听到一种声音就伸出一个手指。”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游戏。他们闭着眼睛,努力集中思想,排除干扰,专注倾听。有的孩子最多听出了六种声音:小朋友说话的声音、脚步声、汽车声、摩托车声、风声、鸟叫声等。
3.“找错误”,
游戏玩法:教师事先准备一段话,让幼儿仔细倾听,如:乌龟天上飞、白云水里飘、公鸡会下蛋等,让幼儿指出其中的错误并纠正,或者请个别幼儿说出一段话,让大家判断语言的对错。这个游戏诙谐有趣,能锻炼孩子专注倾听和即时辨别的能力。
4.“听指令”,
游戏玩法:老师发出指令,要求幼儿根据指令来完成任务,“摸摸**物品跑回来”,“用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右耳朵”,“向前跳三步,往后退五步”等。这类游戏需要幼儿在倾听的同时还要正确判断做出反应,带有挑战性,颇受幼儿喜爱。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我们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分步骤、有重点地训练,培养幼儿耐心听、细心听、善于听、喜欢听,同时与说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他们倾听的专注性、坚持性、持续性得到发展,从而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二、注重引导,提高有序的操作能力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操作活动不但能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幼儿只有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操作,才能对材料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一)有序地操作材料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艺术性的语言指导能使幼儿形象地了解操作的顺序和方法,从而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主动探索、有序操作的活动中来。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思维(或者行动)特点,我们在语言指导方面各有侧重点:小班注重形象性,中班注重层次性,大班注重条理性。
如:小班美术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学会在轮廓线内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涂满、不涂出轮廓线外,我们用“油画棒宝宝溜冰”或“给小动物、水果娃娃穿衣服”等方法,使幼儿较好地掌握涂色的方法和顺序。
小班幼儿初次接触绘本,还没掌握按序翻书的技能,我们指导幼儿:书就像一列小火车,书的封面是火车头。书里面是一页一页的,就像许多小车厢,车厢里藏着很多秘密呢!我们把书一页一页地翻着看,就会发现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事儿,这就是车厢里的秘密。最后,把车子的“后门”(封底)关上,一本书就看好了。同时,我们还编了形象的儿歌:小小图书真神奇,前封面,后封底,一页一页翻过去,有趣的事儿在书里。用儿歌配以简单的动作,帮助幼儿学习有序翻看图书,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有序地取放材料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常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如:绘画活动前准备颜料、彩笔、画纸;手工活动时人手一份剪刀、浆糊;阅读活动时要准备图书;科学活动准备操作材料等等。活动过程中需要分发材料,活动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收拾和整理。为了保证活动效率,避免消极等待,幼儿必需要学会有序地取放材料。
1.借用标记,按序取放
图示法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容易引起幼儿注意,便于幼儿领会,有利于幼儿记住。
我们与幼儿一起设计了很多标记,如颜色标记、图形标记等,贴在水彩笔盒子和柜子上,让幼儿看着标记一一对应,学会按序整理。到了中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使用的标记范围就更广了,我们采用了数字标记、汉字标记、几何图形或者直接写上物品名称、幼儿的姓名等,让幼儿看着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取放材料。
2.依次传递,迅速取放
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紧凑、有效地进行,我们还让幼儿学会依次传递材料。
如数学活动中,当幼儿的座位呈纵向六组排列时,我们老师做“火车头”,小朋友做“车厢”,请“车厢”一节一节开动,练习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传递图书、画册等材料;音乐活动中,当幼儿的座位是半圆形时,请幼儿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一个接一个传递打击乐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快了取放速度,还锻炼了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3.任用“组长”,积极取放
幼儿喜欢为集体服务,更喜欢做老师的小帮手。老师们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让幼儿轮流担任“小组长”的方式,请他们协助老师做好集体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活动后的整理工作,幼儿很乐意参加。分组活动时,由“小组长”按序分发一部分操作材料,带领小组成员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小组长”安排大家一起收拾材料,孩子们都积极参加。时间久了,集体活动的秩序就大有改观。“小组长”的任用既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学会合理取放材料,还培养了幼儿为同伴、集体服务的意识。
三、科学组织,保证空间的合理共享
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有限的环境和空间内面向全体幼儿进行的。由于幼儿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辨认能力较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由于不会合理利用空间,经常会发生碰撞、拥挤等无序现象。这既影响了幼儿的情绪,又干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培养幼儿的空间秩序感,发展幼儿与他人共享空间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幼儿在运动过程中的快速调控反应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借助参照物,合理分享固定空间
在集体活动时,我们会根据活动的需要,组织幼儿围坐成半圆形、马蹄形、直线形等,这样的坐位既是为了便于教师指导、观察幼儿,同时幼儿也能自如地活动、游戏。
在小班时,由于他们的空间知觉发展不完善,我们借助固定的点和线,以此为目标,帮助幼儿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如音乐活动中,教师请幼儿两两相对做律动,为了帮助幼儿快速找到自己的朋友,教师分别请男小朋友站到绿点上,面朝圆圈上站好,女小朋友站在红点上,和一个男孩子面对面。这样,幼儿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同伴。中班时,我们利用地面的直线或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如操场上的大树、篮球架或教室里的黑板、钢琴等作为参照物,引导幼儿迅速找到合适的位置。到了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和空间知觉都有所发展,我们便取消外部条件的帮助,常借助语言指令发出提示:“你可以选择喜欢的小伙伴和他坐在一起游戏,但不能碰撞到别人!”或者引导他们用目测的方法找到合适的位置,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共享有限的空间带来的快乐。
(二)巧妙引导,合理使用自由空间
当幼儿参与集体游戏时,需要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能够与不同的伙伴交往和合作。但是在游戏中有些幼儿因交往得不到满足,或因不会及时避让,常会与同伴发生碰撞、拥挤,影响了游戏秩序。
因此,当幼儿因交往发生问题时,我们首先带领幼儿讨论:在游戏中怎样才能顺利找到好朋友?结合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幼儿通过交流,得出:在游戏中要想找到好朋友一起玩,首先要有礼貌,学会与别人友好协商,其次要遵守集体规则,这样别人才愿意和你合作游戏。为了教会幼儿学习避让,避免碰撞,我们常在幼儿集体活动前先规定一个合理、安全的空间范围,让每一个幼儿都在教师的视线内。
如玩体育游戏“揪尾巴”时,我们要求幼儿在画有跑道线的范围内自由活动,玩音乐游戏《熊和兔子》时,要求幼儿在圆圈线内自由活动等,这样既便于我们及时观察和指导幼儿,也可以随时注意幼儿的安全。其次,我们要求幼儿做动作时不影响他人,也不让他人影响自己,学会避让和保护自己。如小班体育游戏“战胜灰太狼”中,活动开始部分“小羊羊”跟着“妈妈”出来,一窝蜂地拥挤到一起,这时,“妈妈”举起手臂,一边转,一边带着幼儿念起儿歌:手插腰,慢慢转,不要碰到好伙伴;手伸平,慢慢转,不要碰到好伙伴;慢慢转,慢慢转,碰到朋友让一让。儿歌念完了,幼儿也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活动顺利有序进行,充分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