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孟子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正确答案:B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正确答案:C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正确答案:C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正确答案:B
Ⅱ 语文阅读 求答案
你什么意思啊?答案你都写上去了
9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10一是说明中国皮回影戏历史悠久,二答是增强文章趣味性。
11传到国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很多,去掉“之一”显得绝对,表达就不准确了。
12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剧目丰富
Ⅲ 求语文阅读答案
我的被子和毯子被冲走 主席派人送了被子
第一自然段,事情的起因,我失去了被子和毯子。
二至五自然段,事情发展,主席派人送了被子。
之后,我深深感动
以后自己做
Ⅳ 语文阅读题,求答案!!!急~~~
1 同一时刻指的是那位骨髓匹配的少年也与得了白血病的少年一样躺在病床上。
2 可以内看出这位台湾青年舍容己为人,无私奉献,急切的想要帮助得了白血病的人的精神。
3 不一样。因为第一句表达出来了取出骨髓的艰难环境,体现出了李博士与捐送骨髓的青年的紧张的心情与他们的决心,而第二句就很平淡。
4 本文是由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事件的,这样能让文章条理更清晰,更能让读者体会之中的感情
(我的答案可能不是很好,但希望能帮助你,谢谢!)
Ⅳ 语文阅读,求答案
她常回忆起八岁以前的日子:风吹得轻轻的,花开得漫漫的,天蓝得像大海。妈妈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辫梢上扎蝴蝶结,大红,粉紫,鹅黄。给她穿漂亮的裙,裙摆上镶一圈白色的滚边儿,还有鞋头上缀着花朵的红皮鞋。妈妈带她去动物园,看猴子爬树,给鸟喂食。妈妈给她讲童话故事,讲公主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王子了。她问妈妈,我也是公主吗?妈妈答,是的,你是妈妈的小公主。
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妈妈一脸严肃地对她说,从现在开始,你是大孩子了,要学着做事。妈妈给她端来一个小脸盆,脸盆里,泡着她换下来的衣裳。妈妈说,自己的衣裳,以后要自己洗。
正是大冬天,水冰凉彻骨,她瑟缩着小手,不肯伸到水里。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妈妈也不再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了,而是让她自己胡乱地用皮筋扎成一束,蓬松着。她去学校,别的小朋友都笑她,叫她小刺猬。她回家对妈妈哭,妈妈只淡淡说了一句,慢慢就会梳好了。
她不再有,金色童年。所有的空余,都被妈妈逼着做事,洗衣,扫地,做饭,甚至,去买菜。第一次去买菜,她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地站在菜市场门口。她看到别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过,那么的快乐。她小小的心,在那一刻,涨满疼痛。她想,我肯定不是妈妈亲生的。
她回去问妈妈,妈妈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只是埋头挑拣着她买回来的菜,说,买黄瓜,要买有刺的,有刺的才新鲜,明白吗?
她流着泪点头,第一次懂得了悲凉的滋味。她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快快长大,长大了去找亲妈妈。
几个月的时间,她学会了烧饭、炒菜、洗衣裳。她也学会,一分钱一分钱地算账,能辨认出,哪些蔬菜不新鲜。她还学会,钉钮扣。
一天,妈妈对她说,妈妈要出趟远门。妈妈说这话时,表情淡淡的。她点了一下头,转身跑开。等她放学回家,果然不见了妈妈。她自己给自己梳漂亮的小辫子,自己做饭给自己吃,日子一如寻常。偶尔地,她也会想一想妈妈,只觉得,很遥远。
再后来的一天,妈妈成了照片上的一个人。大家告诉她,妈妈得病死了。她听了,木木的,并不觉得特别难过。
半年后,父亲再娶。继母对她不好,几乎不怎么过问她的事。这对她影响不大,基本的生存本领,她早已学会,她自己把自己打理得很好。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路顽强地长大。
她是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时,流下热泪的,那个时候,她已嫁得好夫婿,在日子里安稳。动物世界中,一头母狮子拼命踢咬一头小狮子,直到它奔跑起来为止。她就在那会儿,想起妈妈,当年,妈妈重病在身,不得不硬起心肠对她,原是要让她,迅速成为一头奔跑的小狮子,好让她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很好地活下来。
1.”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一切全变了样“的根本原因。
2.”第一次去买菜,他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的站在菜市场门口“中的”攥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3.没有文章的最后一段,本文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删除最后一段,你觉得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提问者: hejiajun39
Ⅵ 语文阅读理解
1。严”,为了抄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
2。“信”,每句话都说了算数,连随口说过的一句话也要兑现
3。“导”,看到儿子读书不用心,不是训斥打骂,而是忍痛把织了一半的布割断
4。在母亲的诱导下,孟子“旦夕勤学不息,遂成天下之名儒”。
1。没有孟母就不可能有亚圣孟子称她是“最伟大的母亲”。
2。感动与她的谆谆教诲,培养孩子。
3.感慨现代人应当怎样做母亲。
Ⅶ 语文阅读4、6,很急啊!求答案
你自己复答了吗,我说两句,你参制考下,自己再想想吧
6题. 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戴
感受到作为子女应该多关心体贴父母,要孝敬父母,要做好自己,让父母放心,让父母为有一个好女儿或儿子而感到更加欣慰,快乐,幸福
Ⅷ 求关于孔子、孟子、读书的试题
《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 和 。 (2)孟子,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被尊奉为“ ”。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 的书。 南宋理学家 将 、 、 、 合编为“四书”,其中 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5)孔子的教育观-- 二、看故事 猜成语 明事理学做人 (1)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韶乐.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极动听优美)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 (2)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 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学者啊?’” (3)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 (4)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品质好起来呢?” 三、读名言悟至理 获启发 利于行 (一)孔子名言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A.善于向别人学习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B.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3、三人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更不应强加于人 4、 必有我师焉 D.准备充分才能做事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E.对人要守诚信 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F.为人要光明磊落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G.要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 8、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H.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推动力 (二)孟子名言 1.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A.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仁爱的人所向无敌 3.尽信书不如无书 C.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 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D.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5.仁者无敌 E.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F.爱别人、尊敬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爱与敬 7.爱人者,人恒爱之; G.凡事要有规则约束 敬人者,人恒敬之 8.养心莫善于寡欲 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 四、2007年9越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诞辰2558年纪念日。世界各地举行了空前的2007全球联合祭孔活动。群殴吗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感受到这位圣人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根据你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 (2)写出与孔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 (3)下面是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一副对联,请为它对出下联。 上联:先师功德垂青史 下联: (4)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五、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后人的推崇,你觉得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影响?
Ⅸ 求语文阅读答案 急急急急!!!!!!!!拜托各位大神
1、画出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我站在门口,好像从天空降下了版一个既厚又宽权的大布帘。雾越来越浓了,真像一位仙女披着洁白的纱裙。
2.把作者描写具体事物的词句摘抄下来。
大雾在天地间弥漫着,雾在我周围缭绕,浸润着我的脸。望采纳!谢谢!
Ⅹ 求语文阅读题和答案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嵚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