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1.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2.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感同身受酝酿情感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Ⅱ 如何指导学生语文课堂上的朗读
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如果离开朗读这一中介,学生很难走进课文,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要求与方法:一、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一开始,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省略号被忽略了。后来,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身受重伤,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这种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即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二、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见周晔读《水浒传》马马虎虎,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便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还有,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读这样的话,表情特别重要),通过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地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三、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如《惊弓之鸟》的魏王和更羸,《西门豹》中的西门豹、巫婆和官绅。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指导学生朗读《惊弓之鸟》,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学生读魏王的话就有了国王味,读更嬴的话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读魏王说的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 指导朗读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读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范读要选择好时机,一般不要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份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即使这样,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我总是这样说:让我读读看好吗?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学生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 二、借助录像 由于学生的年龄、智力等方面的特点,加之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要求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完全投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运用录像这种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让学生进入形象的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 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壮烈牺牲场面时,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几位战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声上。当要求学生情感朗读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放开喉咙,提高音调罢了,完全没有读出悲壮的感情来。于是,我上网选取《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几个片断,播放给学生看,当播放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镜头时,学生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悲壮气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万岁的雄壮口号,语调慷慨激昂,情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从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读,并对理解课文内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借助音乐 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音乐虽然不像录相那样直观,不能造成视觉可见的图景,不能叙述事件的经过,但是它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 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这部分内容时,文中有一段文字相当优美的描写,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描写了海面由平静平和到风卷浪涌的变化。在教学时,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音乐,学生从乐曲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了音乐由先前的舒缓宁静,慢慢变成激越慷慨。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洒满月光的海面的这种变化,当我要求他们去朗读时,他们已经有了对这首乐曲的情感体验。知道如何去把握语音、语调、语速的转折变化,听着他们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时而柔和,时而高亢的朗读时,连我也深深地陶醉了。 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与大脑共同参与的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朗读训练沟通着听说读写,联接着知情意行。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的情感,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Ⅲ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
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中专学,由属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Ⅳ 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见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备好朗读教学.教师认真备"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就不能很好地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备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x0d教师在备朗读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课前应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明确与阅读、习作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2、全面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及尺度,对文中不同的语气、重轻音、停顿、力度等指标能做到心中有数.3、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并安排好实施朗读指导的手段、方法等,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4、课后注意掌握基础较差学生的朗读进展情况,为下一课时朗读指导打下基础.\x0d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x0d.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x0d教师范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根据目的的不同,范读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讲读课文前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时的范读,要求平稳,速度略微缓一些.如果这时速度过快,学生听起来跟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范读效果.二是讲读课文时的范读.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要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三是讲读课文后的范读.可以是全课或片断的范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x0d教师范读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教师范读时,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可以是边听边看课本;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范读,但时机与次数要把握好,不能过多.\x0d(二)加强朗读指导.1、朗读指导的内容.(1)基础的训练:朗读最基础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朗读训练中要始终贯穿这一训练,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要求,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2)节奏的训练:书面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思想感情.同样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我喜欢游泳"\x0d,把"我"读成重音,就回答了"谁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喜欢"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不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游泳"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什么运动"这一个问题.小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从而才能使学生的朗读做到有节奏的流利.(3)、语调的训练: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教师要告诉训练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对没有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4)、情感的训练: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5)、朗读指导中常用的符号;"|"--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x0d"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的字行下面.\x0d"●"--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x0d"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x0d"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2、朗读指导的方法.(1)示范法:即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要注意学生的模仿朗读,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模仿.(2)讲授法:即以分析为先导,教师或学生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的记号,然后再练读,指导读.(3)比较法: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细微差异,以提高学生朗读技巧.常用的师生朗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选择的运用.如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4)情境法:即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语目染,自然入境.如用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5)欣赏法:即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x0d总之,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应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
望采纳,十分感谢。
Ⅳ 我们应该如何定位朗读教学目标
乍一看这一条教学目标,似乎是非常的合情合理,也很准确,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第一、二、三、四学段)中都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再细细咀嚼这一句话,就不难发现,这句话虽然给我们的语文朗读教学提出了目标和要求,但是内容却是空洞的。为何?因为这句话其实就是句“高、大、全”的套话,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的废话,它可以将所有的要求囊括其中,也可以作为评判任何课堂朗读指导效果的依据,但却让人有“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感觉,就像我们在许多报纸上看到的类似于“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之类的的宣传口号一般。试问,学生朗读到什么程度就叫“正确、流利、有感情”了?我们又是通过何种教学方式(手段)使得学生达到这一要求的?写在备课本中的这一朗读教学目标并没有能够给人以明确的答案。笔者认为,我们在备课定教学目标时,对于朗读教学的目标,切不可仅仅是停留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空洞口号中,因为这个口号太大了,再说我们在一节语文课中,也不可能指导学生朗读整篇课文,这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因此,我们应该将朗读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朗读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呢?首先,我们可以在定朗读教学目标时可以聚焦于某个(些)字。例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的朗读关键就在于“啊”字,而且“啊”字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爱你啊,中国”这句话中有时又有位置的变化(即“啊,我们爱你,中国”和“我们爱你啊,中国”),可以这么说,“啊”字出现的位置不同,正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因此读出了不同位置上“啊”字的味道,诗歌中洋溢的自豪之情便会溢于言表。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朗读目标定位为“能够体会‘啊’字在不同位置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其次,我们我们可以在定朗读教学目标时可以聚焦于某个(些)词。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小稻秧》的课堂教学片段吧。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要么是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学生笑)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不难看出,上述案例中,于老师通过幽默的点拨,指引学生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词语“有气无力”的意思,并指导其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学生读出了“有气无力”这一词的味儿,就证明于老师朗读指导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因此,对于《小稻秧》这类的童话课文,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朗读目标定位为“能够体会小稻秧(某一人物)的角色,读出‘有气无力’(能表现人物的一些关键词语)等词语的味道”。还有,对于一些对话描写比较多的课文,如《负荆请罪》,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就应该特别注意语气提示语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角色。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朗读目标定位为“分角色朗读,揣摩并读出语气提示语(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关键的语气提示语拎出来,写在目标里)”。其三,我们可以在定朗读教学目标时可以聚焦于某个(些)句子。例如《丰碑》一文,其结尾是“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这一反问句。可以这么说,这句话正是作者在描写完军需处长牺牲的原因之后所发出的感慨,也是其情感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朗读目标定位为“体会反问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比如,如果某篇课文中的排比句比较重要,我们就可将朗读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排比句的朗读要领,体会其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如果某篇课文中的某一感叹句特别重要,我们就可将朗读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感叹句的朗读要领,体会其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当然,标点符号亦是如此,例如一些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中有分号、破折号、省略号等,我们也可以直接将朗读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分号(破折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并读好相关语句”……其四,我们可以在定朗读教学目标时可以聚焦于某个(些)语段。几乎所有的课文都会有重点段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需平均用力,指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重点段落,自然就能达成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例如,《莫泊桑拜师》中的第七自然段:“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切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这段话在形式上共有九个问号,既有反问句又有疑问句,整体上又连成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正是福楼拜教莫泊桑观察的方法,也能让学生们从中获益良多。可以这么说,朗读好这段话,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朗读目标定位为“朗读好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中九个问句”。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孟子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标准,要具体明确。我们朗读教学的目标亦应如此!笔者认为,只有我们每一节课堂(每一篇课文)中的朗读目标明确具体,并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才有可能在经过长时间(一个学段,抑或是几个学段)的学习之后,真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目标。
Ⅵ 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一)备好朗读教学。教师认真备"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就不能很好地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备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在备朗读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课前应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明确与阅读、习作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2、全面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及尺度,对文中不同的语气、重轻音、停顿、力度等指标能做到心中有数。3、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并安排好实施朗读指导的手段、方法等,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4、课后注意掌握基础较差学生的朗读进展情况,为下一课时朗读指导打下基础。 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 。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教师范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根据目的的不同,范读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讲读课文前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时的范读,要求平稳,速度略微缓一些。如果这时速度过快,学生听起来跟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范读效果。二是讲读课文时的范读。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要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三是讲读课文后的范读。可以是全课或片断的范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教师范读时,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可以是边听边看课本;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范读,但时机与次数要把握好,不能过多。 (二)加强朗读指导。1、朗读指导的内容。(1)基础的训练:朗读最基础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朗读训练中要始终贯穿这一训练,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要求,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2)节奏的训练:书面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思想感情。同样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我喜欢游泳" ,把"我"读成重音,就回答了"谁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喜欢"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不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游泳"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什么运动"这一个问题。小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从而才能使学生的朗读做到有节奏的流利。(3)、语调的训练: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教师要告诉训练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对没有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4)、情感的训练: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5)、朗读指导中常用的符号;"|"--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的字行下面。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 "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2、朗读指导的方法。(1)示范法:即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要注意学生的模仿朗读,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模仿。(2)讲授法:即以分析为先导,教师或学生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的记号,然后再练读,指导读。(3)比较法: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细微差异,以提高学生朗读技巧。常用的师生朗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选择的运用。如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4)情境法:即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语目染,自然入境。如用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5)欣赏法:即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应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
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上次,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在铜陵上的一节示范课《螳螂捕蝉》,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老师的朗读引导和范读极具魅力。教师把课文浓缩以后,出示其中四小节,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读完,张老师让学生猜猜,他对这两名学生读得满意吗?想不想跟老师读的比一比?学生兴趣高涨。紧接着教师引导:蝉在树上,会有怎样的心情,你会怎么读?(悠闲……)然而课件中前三段都有一个字,表现了蝉、螳螂、黄雀都有危险,请不要说出那个字(却),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时学生们又跃跃欲试。老师又找了一名学生起来读,表扬他找对了那个字,并奖励他继续往下读。这时张老师又幽默地说:“他读得很好,但是跟我比,还差一点?”学生这时都要求老师读,老师就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悬念,一定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创设情境,读中体验
在朗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能引导学生进行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自己情真意切的朗读去描绘它、表现它。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草原风光,让学生直接感知到草原的美丽。从草原上碧绿的草,洁白的羊群,迂回清澈的小河,明朗的天空这些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另外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那种向往,赞美的感情,学生自然能读出感情。
三、范读引导,培养语感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范读,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尤其是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词句。如在教学《可爱的中国》一课中,“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生之欢乐,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一段慷慨、激昂的文字,我就范读了2遍,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掌握节奏、语气、停顿等以及获得情感共鸣。学生能感受到方志敏烈士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他坚定的信念,相信中国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练读,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这种长期的熏陶和训练中,培养了语感。
四、读好语气,突出重音
低年级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对话及人物心理叙述。然而正是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对话、心理描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比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这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狐狸说葡萄酸是因为它吃不着也不想让别人吃的自私心态。而小兔和小松鼠的轻信让他们根本就不想尝试了,小猴子的好动聪明机灵从“迫不及待”等词语中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了。这样再去根据人物的特点去朗读演绎,对孩子来说就生动容易多了。
五、形式灵活,指导朗读
在指导朗读中,我经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集体读,男生读,女生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要求学生认真读,读出感情,品出韵味,读后及时评价,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让其模仿读,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执教《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我便采用表演读的形式,学生分角色来表演狮子大王,可爱的猴子,和猫头鹰袋鼠等角色,学生还会自己配上合适的动作,一个个兴趣盎然,朗读效果就很容易地达到了我追求的效果。
六、再造形象,想象朗读
根据他人的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基本特征是以他人的描述、说明、图示为想象发生发展的前提,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造出新的形象。再造想象是在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学生以往经验,借助形象思维创造出新形象。它是学生认知图式发生变化的起步。充满想象地朗读《山沟里的孩子》,仿佛会看到在大山深处的山梁上有一群莘莘学子正背着书包艰难的行走在山路上;朗读《雨在歌唱》,会出现小雨点在小溪里欢快的舞蹈。文思可以冲破时空,想象可以飞翔万里。只有根据文本开展最大化想象的朗读,才有可能用声象再现文本意象,还可通过听觉反馈不断调整声气,使朗读声象和文本意象更加和谐统一。比如,学生在朗读《雨在歌唱》时,从她们脸上的表情可以发现学生们已感受到了那种愉悦和兴奋,而且眼前会呈现出一幅“春雨图”。这是再造想象完成了朗读模式的结果,也是超常韵律唤醒了大脑左右半球的语言区、图像区和主管兴奋情绪的神经系统,是左右半球功能整合的结果。
现在的课堂上,多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不同感悟地朗读,但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而要想把课文读好,那是不可能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可见,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作者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只有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能敏锐地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才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
总之,朗读能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学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有效指导。
Ⅷ 如何培养孩子朗读能力集体备课活动简报
一、吃透教材的策略:
教师如果不真正了解教材及其编写意图,就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更难掌握放、收的时机和火候,因此教师上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弄清教材内在的联系、以及每一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哪些内容有利于实现认知目标、哪些内容采用何种方式有利于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分清哪些先学、哪些后学,从而确定教学过程的层次,教师只有对教材、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运筹帷幄,才能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才能从全面去把握,例如:人教版第九册第25课《珍珠鸟》一课,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固然是珍珠鸟逐步信赖作者的关键,但珍珠鸟的聪明、机灵、通人性在信赖作者的过程中则尤为重要。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去感悟,那么这个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具体操作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47自然段,听一听小珍珠鸟告诉你,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然后指名概括故事的内容并指导朗读相应的课文内容。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二步先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这三个故事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然后按不同兴趣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并相互取长补短,(交流过程实际是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后再认识的过程),第三步组织交流: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例:对第4自然段教师先进行逻辑引读:起先随后渐渐后来,然后让学生看这大屏幕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朗读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适当加些动作,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张扬个性的换位想象(例:小珍珠鸟,你俯下头来喝茶时,偏过脸看到了‘我’怎样的反应?、小珍珠鸟,醒醒啦,告诉我,你梦到了什么?)让珍珠鸟信赖作者的过程在学生的心目中血肉丰满起来,从而揭示信赖,一定能创造美好境界的道理,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二、动态生成的策略: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预测。
由于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不同,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如果只是按原先设计的唯一思路去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放的思路,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外,还要考虑学生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每一种情况如何应对,即要备动态生成式的课。学生自主探究后的教学环节怎样进行,将根据出现的情况来确定,如果出现备课预测到的情况,则按照既定对策去教,如果出现了与预测相驳的情况,则与教学目标相比较,采取相应的对策去教,从而生成新的教学思路,使课堂能放、收自如。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后施教、动态生成。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对不同学生发言的差异和包含的智力成分迅速作出判断,然后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即要上动态生成式的语文课。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在检查复习之后安排了一个质疑环节:这节课,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我对学生质疑的预测是:五壮士是否幸存?可没有想到,一个学生却问道:老师,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