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备课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为何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备什么 备课,不等于"背课"。尽管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牢记,但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概括地讲应包括: (一)备内容 1.备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所以,学习、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教学大纲,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2.备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是教学大纲的充实和展开,它反映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学科的整体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精神更易领会,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掌握。备教材或钻研教材,可分为三步或说三个层次: 熟悉教材要求:首先,通览教科书,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然后,精通教科书,不仅知其结构、系统、梗概,而且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对每一章节、单元,明其宗旨,知其特点,而且对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过堂",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最后,不仅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 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对章与章、节与节,都要弄清其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知道"是什么",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能说清"为什么",以及与其它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迅速、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即知晓"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形成能力);然后,找出哪些是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单元)的重点、难点、弱点,进而根据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的,确定每节(次)课的教学要求;最后,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处理教材要求:首先,按照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精讲、哪些简略,补充哪些、省略哪些,与已知有联系的部分怎样衔接、与其它学科相关的内容如何分工;然后,根据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把教材中滞后内容、欠妥之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各地区、各行业、各专业要求掌握的侧重点,进行慎重而必要的调整、增添或删减;对必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要科学地结合,及时地反映。同时也要防止盲目删减或不必要的"拔高"。亦即,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剪裁和恰当的调整,做到增删得当,详略适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形成一个崭新的、适宜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最后,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另外,还要善于使用教材。善于使用教材的标准:其一,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知识系统、图文系统及作业系统三者俱佳的教材;其二,能将文字语言变为教学语言,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为此,应以教科书为依据,既不摆脱教材,海阔天空、让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不照本宣科,拘泥原文,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教材,既注重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又追求艺术性,对教学方法进行再加工。既使教材更有系统性、针对性;又使讲解更加通俗化、趣味化,成为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 3.备教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成就。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在备教学参考资料时,要特别注意教材的"缝隙",即潜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要把握知识的"障碍点"、"闪光点",这些内容往往隐藏着开发学生智力的"引爆点",常常能发挥意外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缝隙"是哪些,在哪里,它们常常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简图或是一种构思、一种表现手法......第二,必须用心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勤查工具书,多做资料卡,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第三,须用心研究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志趣和思维方法,从中揣摩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发问",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临阵不乱"。' 通过备内容,最终要做到:所谓懂、透、化。所谓懂,就是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谓透,就是对教材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精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谓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 (二)备学生 在重视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贯彻量力性、高难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2.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 3.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 4.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田、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 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如:对习惯于采取记忆方法学习的学生,要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视其实际,指导学法或思路,启迪智慧,让他们产生乐趣,奋发向上。 (三)、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方法是集教师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的高层次内容。备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其中也包括教师"备自身",即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才华作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而进入角色。 备方法应包括: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和作业及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例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 备方法的要求:一是灵活多样。根据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
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切忌形成定势、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二是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学生能够"会学"。三是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要注重方法的优化,以使教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学得情趣盎然、喜闻乐"受",从而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事半功倍乃至最佳教学效果。 三、怎样备 备课的种种方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 备课时,对于需要统一和明确的各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但作为教师不能只依赖"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 (二)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备课范围应广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三是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只有"点面结合"、"点面相映";轻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备课应将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否则,"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地孤立备课,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四)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考集中、大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特点,提前备出一学期或几周舶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课前进行再备课,更不可少;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这样,一可弥补遗忘,二可增强记忆,三可相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 编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手段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工序,也是教师业务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此都应做到一丝不苟。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教案都是提前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课前还要熟记教案,以便更好地运用之,这是备课工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课上情况多变,故在熟记教案的同时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六)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次)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故称"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备课是艰苦的劳动过程,但其中也充满着艺术乐趣。当你在这项劳动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时,就会得到收益获得成功、感到欣慰、乐趣无穷。
『贰』 如何用有效备课构建高效课堂
杭锦旗中学 高建忠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显的尤其重要,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有效备课”,而“有效备课”是相对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而言的。什么是无效或低效备课?是指老师在没有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掌握学生学情的情况下,照抄照搬,缺乏思考,没有创新的备课,表现形式有:“现抄现卖式”备课,备课缺乏计划性,课前看看教科书,翻翻参考书,设计一下教学过程,编写一个简单的教案,敷衍了事,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考核,备课内容与具体教学实际严重脱节。“重复昨天故事式”备课,就是一些相对年长的教师,认为对所教的内容已经教过或者还不止一遍,不去备课而是使用过去的旧教案,“穿新鞋走旧路”,有的甚至仅凭经验与感性认识上课,课堂上缺乏有效控制,教学随意性大。什么是有效备课?有效备课是相对以上无效或低效备课而言的,是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标,备学生、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力争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实施有效备课?就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教研组活动要围绕“三个一”展开,即备课小组每周备一节精品课、教研组每周上一堂优质课和研讨一节典型课。结合校本教研活动,我谈几点看法,供老师们参考:一、自主备课是前提自主备课就是教师独立完成的备课,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自备课应该是备精品课,要达到“三个层次”上的要求。首先是基础层次,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拿到教材后,凭着自己的认知水平,凭着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挖掘进行备课。其次是发展层次,即第二次备课,就是查阅参考资料、教学参考书后,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真正读懂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本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在反思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备课。再次为创新层次,即第三次备课,就是通过课堂上教学的实践认识和亲身体验,总结上课中的成败得失,再反思总结,实现跳出教材教教材,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备精品课、设计精品教案,是教师通过教材,对课标、对自己、对学生的分析,再经过深思、反思后的创造性劳动,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成长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二、合作备课是关键合作备课即集体备课。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备课小组,一是便于分组讨论互相学习,二是有利于相互检查自主备课情况。这环节要求首先是独立自主备课,然后交流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来明确备课内容在本册、本章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突破关键点的思路,统一设计合理的习题、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合作备课有很大好处,能集中多人的智慧和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也能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但集体备课组织起来有难度,费时费力,时间一长易流于形式,难长期坚持。为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做法,要“授之以渔”。(1)选定课例,每一周每一个教研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定一个典型课例。(2)确定主备人,要求主备人进行精心自主备课。(3)研讨,由主备人先说课(说课标要求,内容特点,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资源),全组教师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鼓励人人提出问题和见解,在思想上真正的交锋碰撞,就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辩论和思考,最后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最佳的教学方案。(4)执教,小组选定一位教师执教,可以不是主备人,推荐轮渡执教方法。(5)再研讨,在小组教师全体听课的基础上再研讨,总结得与失,成与败,进一步互相切磋、互相启迪、互相提升,让教师真正掌握教材处理方法,教学过程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创新等,以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三、反思备课能提升反思备课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应贯穿于备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前所述自主备课中就有两次反思,第一次备课的反思就是第二次备课的基础,课堂教学后的反思结果就是第三次备课。教师要经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操作性进行现场验证,对其成败进行归纳、整理、反思,撰写“备后感”和“教后感”,通过反思、体会、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一套适应学生实际,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本领。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再认识,教学经验的再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促进自己教学思想、教学特色的生成。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有效备课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备课不能流于形式,应“不拘一格”,要张扬个性、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有效”核心的统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强化备课环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沟通思想,真正落实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有效、高效课堂,不断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叁』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之教师如何备课
学本式教学模式就是课堂上关注学习的主体,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回活动,通过自主探究答,合作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类学习活动,避免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在做中学。
『肆』 集体备课灵活性模式有哪些作用各是什么
看了几位教师关于集体备课的心得的体会
看了几位教师关于集体备课的心得的体会,深有同感.下面我也就我校实施集体备课的情谈几点看法:
第一:每周一次集中集体备课,都有一位老师作为主讲人,主讲这一周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然后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大家讨论,形成授课思路。后,老师自己再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学生的情,加以修改,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备课模式。然后推选出每天的示范课领头人,把课尽量向前安排先讲,老师听课后加以改再讲.
第事:集体备课有许多可取处,集体备课真正集中了各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取长补短,为促教师“共同富裕”大开方便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对于新上岗的教师更是提供了难得的“教学蓝本”,引领新教师早日入门,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可以使新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缩短成长周期。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第三:个人单打独斗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落后,完全不适应时代及新课程的要求,而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同们行教研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第四: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毕竟课改施行的时间不长,有些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集体备课年老帮助年轻老师尽快的成长起来.
第五:集体备课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间学会协作和分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集体备课能大力促学校的教科研氛围.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受应试教育的冲击,搞的不是很好,集体备课使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逐步提高.
总集体备课,给我的感触很深,我深深感到它的好处,也从中收获很多.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仅依靠个人孤军奋战,显然不可能的,.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交流,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我们数学学科而言,其效果甚佳。
概括一句话: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集体备课是一个常性的教学活动,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推行的今天,尤其重要,关于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对于集体备课,现在主要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实施,适当才有收获。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成了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其价值取向就在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因为集体备课至少有以下六点好处: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3、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4、能大力促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否则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5、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素质教育的今天,集体备课的积极作用正愈来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应用,集体备课好处多多。集体备课获益多
集体备课是中学教研组的一项常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校高三英语备课组在杨君坦组长的带领下,备课组活动不流于形式,不敷衍了,不搞“花架子”,全体组员积极配合,在各自充分“自主”研修的基础上,大家充分“合作、探究、创新”,各自的“预设”在经验分享中达成新的“预设”,各自的“生成”在信息传播中启迪智慧。这种“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同研一节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一年下来大家深感获益颇多。
1、获益一:集思广益。
我校的集体备课,主要有两种情,一种是开学前的集体备课,一般由备课组长先要求大家充分考虑这一学年特别是这一学期英语学科教学的全程安排及各阶段的要求,集体贝壳时实现由组长发言,然后大家提合理性的建议或修改或补充;另一种是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一般由一名教师经精心准备后作中心发言,中心发言人必须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他老师再给予完善,最后由组长在研讨的基础上行整合,确定下一周的教学工作。
我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备课组长也好,中心发言者也好,虽然苦思冥想、精心准备了,但也会有考虑不周、局部不细的情,有时甚至会出现知识性偏差(这对英语学科来说是正常的)。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知识的交融、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既可完善英语专业知识,又可优化教育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在同一年级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
2、获益事:直抒己见。
集体备课,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每位参与者都可以直抒己见,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法的运用、对练习的要求等的看法,提出来让大家评议。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够得到多数参与者的认同,就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备课组的“集体行动”。自己的观点,如果还得不到大多数参与者的认同,这里的因素还比较多,可能是你的观点太理想化了,你班可以这样做,其他班未必能做好;也可能是过于“传统”了,完全可以“现代”一点。对他人的意见,要行认真分析,觉得确实有道理的,就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觉得自己的观点还是蛮有道理的,也不排除在大的方向上按备课组的要求行的同时,将自己的做法在自己班上行试验。实上,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后反思“教”,是可以有差异的。厦门一中的文化就是这样,鼓励“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让教育变得有个性有诗意;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达成和谐。
3、获益三:思辨明晰。
古人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审问”也好,“慎思”也好,“明辨”也好,都要求我们“思辨”。
对于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观念、技能,我们必须认真地、刻苦地学习,尽快掌握。同时,我们更要注重活学活用,对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技能既大胆地吸收、借鉴,又灵活地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有选择、有批判、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用,决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集体备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思辨”的过程。课程改革轰轰烈烈,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技能不断出现,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各类培训,使大家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理解;教研组的一步学习,使大家在中观上又有了一步的理解;但课改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把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集体备课就“零距离”地对接了。比如,如何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英语教学新观念,经过学习、思辨,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英语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英语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获益四:合作学习。
以往教师的学习,多为“自主”。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的学习“合作、自主、探究”,其实教师的学习也应“合作”。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学习,共同构建教师合作文化。集体备课为合作学习创设了平台。
教师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学校中构建起学习型组织,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分享式讨论和反思对话。“同备一节课”,看谁备得有新意,看谁备得有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头脑风暴”;“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同研一节课”,太多的经验大家在分享,太多的反思大家在“对话”。老教师的科学“预设”、合理“生成”,值得年轻老师学习;年轻老师的激发情感、媒体活用也值得老教师借鉴。我们备课组的教师们都养成了积极合作的态度、彼此信任的诚意和开放的学习心态,从而大家在共同的学习中共同成长。
我们说为师要向同行学习,只有尊重同行教师,才能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向同行学习实际上就是团队合作学习,这种充分发掘和利用团队中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资源的学习,是促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5、获益五:师长引领。
一个备课组,学校在安排工作时,往往会考虑年龄、资历、经验、性别等因素。我们所在的高三英语备课组9人中就有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海归”教师、“老高三”教师和年轻教师。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特级教师人格高尚学识渊博,中年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年轻教师朝气蓬勃熟练媒体,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前面已经论述,但我以为集体备课对年轻教师的更为有利。
同样的教材,类似的学生,接近的教案,为什么师长上起课来就那么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呢?集体备课中,年轻教师从师长那里领悟到“备好教材,心中有书;备好学生,心中有人;备好教法,心中有术;备好开头,引人入胜;备好结尾,引发探索;备好重点,有的放矢;备好难点,突破难点;备好作业,讲求实效;备好学案,渗透学法;备多用寡,左右逢源;终身备课,养成习惯;研究性备课,深层探索”的真谛。
只要年轻教师虚心请教,师长们还会就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年轻教师走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求,诸如“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备课的基本策略有:开放性备课策略,预设性备课策略,结构性备课策略,反思性备课策略”等等。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听师一席话,胜教几年书。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备课是年轻教师成长的“摇篮”。
6、获益六:团队和谐。
TCL集团的团训是:“敬业、团队、创新”,可以说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三要素”。学校发展同样需要这“三要素”。有了这“三要素”,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在紧张、高效、和谐、有序的状态下行,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高三英语备课组就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团队,而集体备课就为这个团队的实现共同愿景创设了沟通、合作、交流、研讨的平台,集体备课的氛围和效果,就是这个团队和谐的“雨表”。
当今时代,竞争已不限于商界,只要有群体协作工作的地方,都存在着个体间的竞争,教育也不例外。今后,教师面对的可能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回避竞争不是明智举,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教师要以拼搏、取、贡献为荣,以落后、平庸、无能为耻。作为备课组,首先要在竞争中整体提升备课组水平,其次才是教师个人间的竞争。但竞争应该公平的、范的、高尚的,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教师工作性质又决定教师要讲合作。集体备课就是合作,实践证明,有效的集体备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确产生了显著的效果,能有效推动教师团队和谐发展,整体步。高尚竞争、追求卓越使备课组充满活力,团结合作、协同行教使备课组充满和谐温馨。我们这个备课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走向“多赢”的境界。
『伍』 备课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答:教学有法:教师肩负着教学的重担,那么在教学中教学要讲究方法。这个法是指被教学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般有讲授、谈话、演示、实验、参观、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无定法是指具体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各方面的不同情况,不套用或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工作公式化和模式化,而是思路要开拓,方法要灵活多样,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首先必须是有法,才能在有法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飞跃。这两者是有关联的。 在备课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要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年龄特征等具体情况而定。一个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和程度是不一样的,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适合的教法。课文内容的不同,也决定了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在备课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适合本班级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陆』 韩立福: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二:备课改革
●《加快东西部教育合作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人文社科、教育类核心)2003年第7期。
●《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观——一种面向未来教育的评价理念》,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人文社科、教育类核心)2004年第3期。
●《建构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式》,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人文社科、教育类核心)2004年第4期。
●《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法策略研究》,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人文社科、教育类核心)2004年第7期发表。
●《论中西文化对学生评价的影响》发表于《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2004年第8期(核心期刊)。
●《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议》发表于《科学与决策》(总第191期)2004年第45期(核心期刊)。
●《教育政策的时间、滞延效应分析》,2004年全国博士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收录在《管理科学论文集》,并且在管理科学分论坛上宣读。
●《法国高考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日本高考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2005年参与所级科研课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高考制度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中国)效益评估报告》,是2005年主持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中国)效益评估项目时撰写的总评估报告,约20万字。得到教育部师范司和美国英特尔总部的高度评价。
●《新课程课后拓展行动策略》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2期(核心期刊)。
●《要科学合理地建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发表于《科学与决策》(总第210期)2005年第17期(核心期刊),2006年编入《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出版社出版)。
●《“观、评、训”三位一体校本培训之探索》发表于《初中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我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范式的转型策略》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核心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1期(核心期刊)。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中国)实施效益评估综述》发表于《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7期。
●《关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实施保障策略分析研究》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第8期(合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谈构建新课程师生观的十点策略》发表于《初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论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发表于《教学与管理》(核心期刊)2006年第11期。
●《自我发展评价方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评价策略》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发表于《教育管理》2007年第2期。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成就及问题分析》发表于《科学与决策》2007年第20期(核心期刊)。
●《论学习型学校的制度基础》发表于《民办教育新观察》2007年第9期。
●《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发表于《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11期(核心期刊)。
●《论高考改革新思维》发表于《山东教育》2007年第11期。
●《后现代语境中的教学话语转型研究》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1期(核心期刊)。
●《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现状、问题和建议》发表于《新农村学校通讯》2007年第3期。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策略研究》发表于《现代教育报》2007年11月22日第3版。
●《论构建“知识建构型”有效课堂教学的转型策略》发表于《江苏教育》2008年第1期。
●《论高质量问题的生成策略》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1期(核心期刊)。该文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论“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2008年第20期。
●《论新课程有效教学新思维和新模式》发表于《内蒙古教育》2008年8月。
●《高考制度创新:高中生毕业后隔年报考》发表于《科学决策》2008年12期。
●《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发表于《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1期。该文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有效策略》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4期
●《“差生”转化策略研究》发表于《山东教育》2009年3月刊。
●《中小学督导评估的意义与方式创新》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新课程FFS”教学模式》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该文已经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16期)“论点摘编”转载。
●《推进素质教育新思路》发表于《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第四期。
●《有效教学的新特征》发表于《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5月27日第五期。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个新视角》发表于《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7月29日第七期。
●《促进学生发展:学生评价的价值追求》发表于《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9期。
●《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报告》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1日(第二作者)。
●《课改成功与经济发达不成正比》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5月增刊。
●《走出瓶颈: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12月增刊。
●《以创建有效教学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专访)发表于《中国教师报》(核心期刊)2010年12月8日(第B1版)。
●《论课型创新的新探索》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12月增刊。
●《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对话韩立福博士》(专访)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12月增刊。
●《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应从课堂改革起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刊。
●《以三个假设思考“先知学生”》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日第7版。
●《“走班制”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商榷》发表于《特区教育》2012年第4期
●《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角》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5日第8版。
●《课改先锋、引领全国》发表于《深圳商报》2012年4月16日版。
●《课堂教学范型的六种境界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6期
●《教师观念应从“形转”到“心转”》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3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一:教师观念转型之专家观点)。
●《从教师搭台走向师生搭台》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5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二:备课改革之专家观点)。
●《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导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6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三:问题导学之专家观点)。
●《预习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奠基工程》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7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四:学生先学之专家观点)。
●《学习小组改变课堂“基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8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五:小组合作之专家观点)。
●《展示对话学习 焕发生命活力》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9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六:展示对话之专家观点)。
●《从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0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七:课型创新之专家观点)。
●《要从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1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八:课堂模式之专家观点)。
●《选择适合实际的行动路径》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3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九:行动路径之专家观点)。
●《从传递走向建构:论教学思维转型》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6期。
●《如何看待“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教学过程思维》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5期。
●《论“学案”教学利弊及改进建议》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28期。
●《南山:全国课改的;领头雁》发表于《特区教育》2013年增刊(南山教育特刊)。
●《“问题导学”: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新方向》发表于2013年第1期《江苏教育》。
●《学本课堂: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发表于2014年4月22日《现代教育报》。
另外,在地方教育期刊、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
『柒』 备课中的教学手段是什么
根据目前备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上和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认真编制一学期的学科教学进度
凡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备课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制定本学期所任教学科的教学进度,除自留一份外,还需上交学校教导处一份。因为,它是执行学科教学计划和完成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要求的准绳。
对于制定学科教学进度这一项工作,在备课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太认真。
1.多数教师对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总时数采取“平均分布”,此分布法虽然“平均”,但“不合理”。
2.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进度时,安排得“前紧后松”,造成提前结束课程。
3.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进度时是认真的,可是在执行计划时又是随意的,自然会受到惩罚。
笔者认为,编制一学期的教学进度是有一定依据的,不是随意的。既要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根据市(区)、县、镇(乡)教研部门以及学校和教研组对一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来进行编制。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教学教研活动从上至下步调一致,也避免了在教学工作安排上互相间发生冲突。
另外,在编制一学期的学科教学进度时,一定要分布合理,不仅要把本学期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全部容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把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分配尽量充分些;另外,对其他预想不到的一些活动,在制定教学进度时要留出机动时间。
二、教师备课的“源”在于认真钻研教材
教师备课,既不能单凭课本教材来编排教学内容;也不能“主次倒置”将“课本”当作参考书的补充”来着手备课;更不能完全脱离课本的基本内容去另搞一套。而是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本身的魅力,把教材系统地纳入到自己的认识之中并化为自身的东西。
1.在确定教材内容时,教师应进行思考:(1)能够迷住我的学生的心是什么?(心理学选择原理——兴趣);(2)我的学生需要什么?(目的论选择原理——有用);(3)对我的学生来说什么重要?(价值论选择原理——价值)。
2.在编排教材内容时,教师也要进行考虑:(1)哪些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2)哪些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3)学生在哪些方面会有不同于自己的看法?等等。
备课时,教师若能在明确地回答以上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之后,再去探讨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生动活泼的接触点,进而去组织、编排教材……这样,才能称为是在为学生备教材,而不是为备教材而备教材。
三、备课时,“重点”要找、“难点”必寻、“关键”不能被遗漏
在备课时,发现大多数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或任新课的教师)往往把“关键”这一环节给遗漏了,这是不对的。因此,人们常说的“重点易找,难点难寻,关键被遗漏”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关键”是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突破口,有它一定的重要性。
1.必须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一节课的“重点”就是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核心,它可以从概念、理论、法则、公式或方法中去找。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寻找本节课的“难点”,其确定方法在于;(1)有的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了解的又少的;(2)由于知识本身的隐蔽性较强,学生一时识破不了的;(3)某些知识在使用上灵活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4)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跨度较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的;(5)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较强的;(6)知识内容较精湛,学生
很难理解的等等,以上这些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形成难点。
3.在此基础上,去认真地确定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突破口“关键”,其方法是:(1)必须在找出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进行;(2)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3)“突破口”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所在部位,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运用启发式教学。
对于同一教材,重点和难点可能是相同的内容,也可能是不相同的内容:而是否能构成难点又会因人而异。在备教材时,如果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寻找到关键,从关键之处入手,攻克难点、解决重点,那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一定会予以高度重视。
四、“了解学生”是教师备好课的又一重要条件备课的根本是“备学生”。备课是教师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凭借教材进行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师就没有备课权。所以,备课前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能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关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将学生的体验、理想、情感、态度渗透到整个备课之中。教和学需要用心、用情来
体验的,备课也是一样需要用心、用情参与的。
1.需要了解学生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1)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达到“心中有学生”;(2)还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便区别对待;(3)根据每一课教材的备课情况,研究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能作出较为正确的预见等。
2.在了解的途径和方法上有:(1)从学生的档案中了解学生,或者直接深入到学生之中通过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谈话来互相间进行了解;(2)可以听取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对该班学生思想、纪律、学习等情况的介绍以达到了解;(3)利用召开有各方面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上的意见和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等。
教师只有这样从多方面并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五、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准备和
计划教学的手段
备课时如何选教学方法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备课时的教学方法选择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教师准备和计划教学时将采取哪种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花到“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上。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教学方法不仅依据教学目的、内容、阶段,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等因素;还要考虑自己本身的个性、修养,工作熟练程度等因素。
1.对诸方法至少应有所了解,才能知道在哪种条件下该运用哪种方法。
2.要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当使用某种方法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3.每一节课具体教材内容不一样,要求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4.应该让学生领会你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那种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中“启发式”是它的核心。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选定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方法,不唯方法,倡导多元化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不仅仅指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指导学生学的方法。由于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起到一种示范作用,这种效仿和启迪对学生来说是永久的。
六、编写教案是备课最为深入、具体的一步,这是准备和计划上课的重要依据 ,教案是经过教师认真备课和精心设计后写成的为课堂教学而准备实施的具体计划方案,也是证实教
师个性化教学的天然凭据。
对这一备课环节,一些教师一直在延续着抄袭课本、教材参考资料、或其他教案来备自己的教案的做法,虽然抄写过程也算是个熟知材料的过程,但不可取;尤其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教案“盗版式”的“拿来”已不再是新鲜事,电脑打印、复印代替了手写,教材还没有翻一翻,教案已经齐全了,此现象不能不深思。
教师要想自己编写好一节课的教案,应在设计一堂课的基本思路和如何实施这一计划上下功夫。在动笔写教案之前,首先要构思并提出设想,包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关键在何处等。另外,对一些技术细节在教案上要进行细化并体现出来,如复习哪些内容;采取何种形式提问哪些学生;怎样运用启发式把问题交待清楚;在解题中哪些
学生易出错,如何防止,哪些地方学生易模糊,如何提醒;对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等。
编写一堂课的教案没有完全统一的模式,但它的共性是存在的。教案不仅是上好课的需要,也是为自己总结和研究教学工作积累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编写自己的教案或讲稿。
综上所述,备课是教师准备和计划教学的前奏。无论国家怎样进行课程改革,教师依然是关键,这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眼下,教师走进新课程目标实施开放式教学,其更具有建设性的问题是,教师如何能更好地进行课前准备和设计。可见,备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愿教师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平台,既不墨守成规,又要勇于超越,还回一个真我备课。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达到“心中有学生”;(2)还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便区别对待;(3)根据每一课教材的备课情况,研究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能作出较为正确的预见等。
2.在了解的途径和方法上有:(1)从学生的档案中了解学生,或者直接深入到学生之中通过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谈话来互相间进行了解;(2)可以听取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对该班学生思想、纪律、学习等情况的介绍以达到了解;(3)利用召开有各方面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上的意见和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等。
教师只有这样从多方面并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五、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准备和计划教学的手段
备课时如何选教学方法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备课时的教学方法选择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教师准备和计划教学时将采取哪种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花到“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上。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教学方法不仅依据教学目的、内容、阶段,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等因素;还要考虑自己本身的个性、修养,工作熟练程度等因素。
1.对诸方法至少应有所了解,才能知道在哪种条件下该运用哪种方法。
2.要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当使用某种方法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3.每一节课具体教材内容不一样,要求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4.应该让学生领会你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那种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中“启发式”是它的核心。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选定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方法,不唯方法,倡导多元化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不仅仅指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指导学生学的方法。由于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起到一种示范作用,这种效仿和启迪对学生来说是永久的。
六、编写教案是备课最为深入、具体的一步,这是准备和计划上课的重要依据,
教案是经过教师认真备课和精心设计后写成的为课堂教学而准备实施的具体计划方案,也是证实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天然凭据。
对这一备课环节,一些教师一直在延续着抄袭课本、教材参考资料、或其他教案来备自己的教案的做法,虽然抄写过程也算是个熟知材料的过程,但不可取;尤其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教案“盗版式”的“拿来”已不再是新鲜事,电脑打印、复印代替了手写,教材还没有翻一翻,教案已经齐全了,此现象不能不深思。
教师要想自己编写好一节课的教案,应在设计一堂课的基本思路和如何实施这一计划上下功夫。在动笔写教案之前,首先要构思并提出设想,包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关键在何处等。另外,对一些技术细节在教案上要进行细化并体现出来,如复习哪些内容;采取何种形式提问哪些学生;怎样运用启发式把问题交待清楚;在解题中哪些
学生易出错,如何防止,哪些地方学生易模糊,如何提醒;对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等。
『捌』 如何进行“高效备课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思索。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有效的备课呢?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一、认真备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教材是学生学习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融入了先进的学习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利用教材。教师只有认真细致的研究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但同时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讲出新意和深意。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必须有效的备好课。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因此,我们的备课既要有利于教,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二、认真备学生,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备课,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让学生课堂上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回归教育的真实。三、认真备方法,探究高效教学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们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更何况,学生群体不同、教学背景各异,都可能制约方法的选择。所以,我们要善于向自己质疑,要挑剔每一个教学细节,要敢于否定自我。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课堂通畅有序,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从而创造出高效率的教学。如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应该是层层渐进,逐步突破。或是给学生一个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去探索。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探索、不断地分析最终才能自己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四、认真备习题,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当的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链条,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在备课时我们要重视习题的设计,避免机械、重复、单调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具体就是要目的明确,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要有变化性,多样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英语练习课中,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最好采用分层练习,一些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全做,对于一些较难的练习让学生选做。五、认真备好自我反思,克服自己弱点教师根据上课情况自我检查,进行反思,要求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要充分认识自己。教师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反思和设计自己。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认识过程,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使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减少到最低点,以最佳的心态和形象投入到教学氛围中,全面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新课程教师在认真而全面认识自己基础上,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达到长善救失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特征等方面准备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己弱点。每次上完课后,教师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来回忆一下课上讲的内容、学生的听课情况,从中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然后记录下来,作为课后总结的基础材料,以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其次是教师间的交流,即上完课后教师之间互相交换信息,介绍各自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共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记录下来作为资料。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找出上课过程中的不足,给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避免重复性错误的发生。教师有时不能准确地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可以通过座谈会、不记名留言条等方法让学生来提意见,可以反映一定的真实情况。须注意的是教师应以求教者的身份虚心请学生发言,少听赞扬,多听批评,尽量不为自己辩解。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密切师生关系,听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真实意见,有助于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高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