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主持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的运作方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4)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5)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二、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这大概就是“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是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压压担子,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同时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这样可以一举数得。
B. 教研活动如何集体备课求解答
一、集体备课的运作方法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2)集中研讨——“四备”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3)修改提纲——“五统一”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提倡“统一”不是要“一刀切”,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集体分析,作出合理安排,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4)撰写教案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5)信息反馈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二、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这大概就是“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C. 如何开展备课组活动
一、确定复备课内容:1、备教学制目标;2、备教材;3、备教学方法;4、备学生;5、备练习巩固。
二、备课组活动的组织形式:1、每个课题可选定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2、模拟试教;3、备课组的听课、评课。
三、提高备课组教研质量的措施:1、学校应高度重视;2、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4、保证备课组活动时间,使备课组活动常规化。
D. 如何进行有效地备课组活动
有效的备课组活动,可以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气氛,同时也可以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备课组是如何进行备课组活动的。
一、备课组活动流程
1. 活动前的准备
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备课组活动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了一学期的活动主题和中心发言人。在活动前组长会再次提醒备课组内的老师本次活动的主题,便于大家搜集相关的资料。而轮到中心发言的教师则需要提前一周写出发言材料,交给备课组长检查和修改,其他老师则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提纲式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由备课组长提前一周上传到网上。比如我们第三周的备课组活动的主题是“备课组问题研究资料的搜集、问题现状与解决措施的讨论、完成申请表”,主讲人是陈红老师。所以陈老师就在活动之前就写了一篇五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分析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其他老师则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搜集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2. 活动中的参与
在备课组活动的一开始, 先有中心发言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老师一起交流研讨,对中心发言人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由备课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还是以我们第三周备课组活动为例,在活动一开始,陈老师就我们五年级学生英语阅读问题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准备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一一阐述。其他老师在听了陈老师的叙述后,纷纷表示赞同。然后凌老师又提出了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读音规律拼读单词的语音教学;陆晓霞则认为在中高年级应该加强学生在句子结构方面的训练,加强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最后备课组长进行小结:09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备课组问题研究的题目为“如何提高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问题研究”,同时明确了本学期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备课组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又根据制定的措施来分工准备有针对性的阅读理解的文章,并要求老师及时做好统计与分析。
3. 活动后的反思
在备课组活动结束后,备课组长就及时整理好会议记录,把每次备课组活动后的感想都能记下来,而中心发言人也通过与大家的讨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及时反思,完成备课组活动记录表。然后由备课组长统一上传到校园网教师博客。
通过形式多样的备课组活动,备课组成员之间多交流,有利于优秀教师把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最具实效的做法等呈现出来,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友情,也提高了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
二、开展有效的备课组活动要注意的问题:
1、要树立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备课活动要想开展得好就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 重、互相合作的气氛。备课组老师会受相互之间的工作热情所影响,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所说的,“在社会交往中,一个成员的行为会激起另一个 成员的特定反应,反过来,这些特定的反应又促进了交互的对应反应,从而共同形成社会环境。
2、在备课组活动中,备课组长对备课组活动要善于管理。
“善于管理”就是善于调动备课组成员的积极性,挖掘组员的潜能,备课活动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做到组员分工协作、团结互助、优势互补。
E. 怎样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4)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5)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二、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这大概就是“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是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压压担子,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同时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这样可以一举数得。
F. 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备课组活动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毫无疑问,教研活动正是教师集体经验总结、问题反馈、集思广益的良好平台,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变化着的过程,光靠班主任或一、两个老师是不可能驾御好它的,而在经常的,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中,老师就可以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时,在对外交流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不会固步自封,可以使整个学校整体发展和提高,也可以帮助别人,使其发展,互利互惠。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往往不能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目的,成了一项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已,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们也没有积极性。
下面,根据本人的一点认识,简单谈谈我们怎样才能让教研活动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由于我是今年六月份才接手教导主任工作,以下的想法都是我的初步设想,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能有不足甚至不合理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
活动前:
出现的问题一:目的不明。主要是主持者选定的研讨主题过于空泛,落不到实处,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结果是导致参与者要不是泛泛而谈,就是无话可谈,活动自然谈不上有效性。
对策: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这样才能确保有“物”可研。活动主题不必要搞得“大而全”,“小而精”、“实用”的主题才是确保研讨成功和有效的前提。
出现的问题二:教师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提到教研活动,很多老师会说“我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还搞什么教研啊”、“教育研究是专家的事,我们又不是专家”等等,这一方面是教师认识不够,但最终的根源在于:我们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导致老师们“不感兴趣”。
对策:要让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前提是:一是教研活动必须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教师感到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收获,得到提升;二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只有“有用”“实用”,才能让教师们及基地参与到教研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另外一方面,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不是活动的主宰者,要把教师放在教研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从活动的策划、主题的遴选、活动后的落实、执行情况等都应该尽可能地让教师参与其中,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参与进来。正因为教研主题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活动中:
出现的问题一:对主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中,就因为某人一句题外话或一个幽默而偏离了讨论的中心,或者是跳到了下一个主题,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最后不了了之。
对策 :教研活动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学术讨论会,主持人要牢牢地把握研讨的主基调,善于捕捉发言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引导教师们围绕主题不断深入,层层剥离,呈现出问题的核心,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出现的问题二:有始无终:也许有的问题并不是大家在一次活动中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对于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的问题,往往就不了了之。
对策:对于悬而未决的问题,教研组要及时地通过查资料、与教师交流等多种途径,尽快找到突破口,在下一次活动中提出来让大家继续研究,直到最终形成妥善的解决方案为止。
出现的问题三:“研”与“教”脱节。我们以往的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教研是没有生命力的,显得苍白无力,谈不上有效性和实用性。
对策:教师的进步和提高、教法的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循环、提高过程,所以,在研究课题确立后,一定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组内的老师们都要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把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