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桂花雨 赏析
7*桂花雨
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一小 詹 玲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 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 花 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王林)
㈡ 四年级上册哪个景色在四川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王村镇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
一、教材简析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其中,这四篇课文语言生动,知识性强,可读性强。课文都配有精美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帮助学生熟读、背诵。习作3是写给远方亲朋好友的一封信。
练习3共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绿线内的23个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的读课文,抓住课文中关键、准确、生动的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了解课内外的知识。
4、能按习作要求,选择家乡于众不同的一两个方面,借鉴例文的写作方面,写一封信,向远方的亲朋好友介绍自己的家乡。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6、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做记号,激发读书热望,继续积累四字词语和歇后语,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真诚待人,学会赞美他人。
7、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建议
(一)、《泉城》
《泉城》这篇课文描写了闻名天下的济南泉水。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读来饶有兴味,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通过朗读体会济南泉水的特点上,感受其美丽和神奇。
课文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开篇,作者就抓住了济南七十二泉的特点:或白浪翻滚,或银花盛开,或晶莹剔透,或虎啸狮吼,或声音低细。2-5段是全文的重点,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
抓重点,促难点,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我们可以从泉水流动特点入手,抓重点词语,以点带面,体会四泉的奇丽。指导学生读课文,抓住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泉水流动特点的词语:涌、汇住、喷吐、冒,通过不同形式的的朗读,从优美的语句中感受文字的感染力,体会用词的妙处,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对课文进行充分品读之后,学生体会到泉城的泉多、水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九寨沟》
《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神奇而美妙的自然景观。我们可以以问题“这是怎样的一条沟?”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从浅层的“几条”“山沟”进入深层的“神奇”“童话世界”的感受品读。
课文语句清新,词藻华美,重墨浓情,是一篇值得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好课文。
(三)《田园诗情》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综观本文,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的积累优美词句。
在整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体会文字营造出的宁静优美的意境。对于重点的语句,拟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让这些语言形象,能深深地记忆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如什么样的绿草,什么样的鲜花,什么样的骏马等,让学生能深深地记在脑中,形成很好的语言积累。
最后,我们可以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把预设和学生的生成有机结合,以学生的提问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再次读课文,回到文字,进一步领会课文,然后讨论交流。学生有可能不仅进一步能把握文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且还会认识到“只有懂得享受宁静的人中,才不会去破坏自然,才能拥有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的意蕴。这时学生可以说是真正读懂了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经历了一次熏陶和升华。
(四)《桂花雨》
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我们认为,重、难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一是要多读,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想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和意蕴。
. 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
(五)、习作3
本次习作训练的安排旨在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书信体写作的格式,并通过与朋友的通信,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观察的过程,也是选材、构思的过程,同时更是学生情感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作的情感随着活动不断深入,逐渐升温,直到情绪饱满地诉诸笔端。
(六)、练习3
练习三的训练重点在口语交际和读读背背
读读背背要让学生把词语读正确,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词典解决。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词语的意思,在学生大体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去领悟每组两个词语在意思上的关系和异同点,并知道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最后达到熟记于心,但不要求学生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