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淀测试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答案A卷
给题目啊
B.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小学六年级语文考试模拟题(人教版) 制卷人卢开泉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总分 总分人
(此卷120分钟内完成 )
得分 评卷人
(第一部分)拼音、字、词(32分)
一、 读拼音写词句,并用横线划出整体认读音节。(11分)
zī xún dī’àn yǔn nuò
( ) ( ) (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 )
二、照例写词语。(5分)
1、 绿油油: 、 、 。
2、人才济济: 、 、 。
3、整整齐齐: 、 、 。
三、组词。(4分)
悔( ) 概( ) 折( ) chā ( )
差
侮( ) 慨( ) 拆( ) chà( )
四、给下面的词语写出意思相反的词语。(6分)
渺小( ) 分裂( ) 干燥( )
愚笨( ) 卑贱( ) 藐视( )
五、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各组词重新排列。(2分)
(1)少数 全部 没有 一半 多数
(2)结果 发芽 播种 开花 长叶
六、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填入的字。(4分)
请( )自误 阴谋( )计
( )世闻名 波( )壮阔
得分 评卷人
(第二部分)句子(18分)
一、 缩句。(2分)
当过体育记者的我很难忘记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天的夜晚。
二、 改成有引号的句子。(2分)
庆龄笑着对李姐说,正因为她是领导才让她坐北朝南的……
三、 修改病句。(2分)
《为人民服务》的作者是毛泽东写的。
四、 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2分)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您最需要的东西吗?
五、 改为“被”字句。(2分)
诸葛亮把借来的箭交给了周瑜。
六、 用自己的话理解下面的句子。(2分)
何不试之以足?
七、按原文填空。(6分)
1、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 罢了,只有 罢了……我 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 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 啊? 《匆匆》
2、……白日 须 , 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 ,便下襄阳向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三部分)阅读(20分)
得分 评卷人
(一)课内阅读(14分)
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昨天晚上我挨(āi ái)了一(吨 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zháo zhe)了。老板jiūzhe ( )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那皮带(奏、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那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xīzhōu( ),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亲爱的爷爷,发发cíbēi( )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dǎo gào( )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
1、 选择括号里的正确读音。(1分)
2、 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1分)
3、 根据音节写词语。(2分)
4、 结合语句解释词语。(3分)
收拾 捉弄 打发
5、 短文已经用双竖线分为两层,你认为这段的构段方式是以下哪一种,请在括号里打勾。(1分)
因果( ) 并列( ) 递进( )
6、 请写出各层的层意。(2分)
7、读画横线的句子应用下面哪种语气:( )(1分)
a、请求 b、要求 c、哀求 d、命令
8、小凡卡在老板家受尽了折磨,他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告诉爷爷的: (2分)表现了凡卡的 。(1分)
(二)课外阅读(6分)
阅读短文,然后作答。
借粮
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绝粮断炊,于是便派学生子路与子夏两人去向当地农夫借粮.
一老农说 :“我听说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世间百物,无一不晓。你俩是夫子高足,当然也是学问渊博。我有一个小问题,你俩的解答如能使我释疑,再借不迟,否则就莫怪我不义。”
子路说:“请问老伯,是什么问题?”
老农说:“人的身上,头发要比胡须长得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子路一时愣住了,茫然不知所对。
子夏马上解释说:“头发是天生的,因为娘胎里就有了,所以长;胡须是后天的,弱冠(ruò guàn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时才有,所以短。”老农听了很满意,便把粮食拿了出来。
子夏拿到粮食后,拖着子路快走。子路有些迷惑:“这粮食是他自己甘愿借的,又不是我们硬抢的,还怕什么?”
子夏说:“如果我们不赶快离开,万一老伯追上来,问胡须与眉毛的比例,我又该怎么回答呢?”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2分)
高足
释疑
2、 为什么“子夏拿到粮食后,拖着子路快走”?(2分)
3、“子夏说:‘如果我们不赶快离开,万一老伯追上来,问胡须与眉毛的比例,我又该怎么回答呢?’”实际上是子夏怕老伯 。
(第四部分)作文(30分)
得分 评卷人
要求:1、题目自拟。
2、内容不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应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3、写出真情实感,书写工整。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综合练习八
一、填空题
1.十五亿八千零四十万写作( ),四舍五入到亿位记作( )。
2.3.04 L=( ) L( )mL
8 h 45 min=( )h(填小数)
3.a+b=3(a和b都是自然数),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乙班人数的比是( )。
5.把一个直径是10dm,高是10dm的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表面积的和比原来直圆柱的表面积增加了( )dm2。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2.假分数的分子一定大于分母。 ( )
3.因为3x=5y,所以x∶y=5∶3。 ( )
4.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做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 [ ]。
A.98%
B.99%
C.100%
2.平行四边形 [ ]。
A.是轴对称图形
B.不是轴对称图形
C.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3._______一定是互质数。
[ ]
A.两个都是质数的数
B.公约数是1的两个数
C.一个质数,一个合数
D.相邻的两个数
4.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底相等,它们的面积的比是1∶2,它们高的比是 [ ]。
A.2∶1
B.1∶4
C.1∶1
[ ]。
A.11
B.9
C.10
四、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2×1.25×4×5×8
五、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6375+450÷18×101
3.5.4×0.8+2.6÷2
六、列式计算
2.x的5倍减去37.5等于100。(用方程解)
七、几何计算
下图梯形的面积是450cm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八、应用题
1.青年农场第一天割麦8.5公顷,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割20%,第二天割多少公顷?
2.一份稿件,单独一人抄,甲要用10h完成,乙要用12h完成,丙要用15h完成。先由丙一人先抄4h以后剩下的由甲、乙两人合作,还要几小时可以抄完?
3.造纸厂1999年前7个月完成全年计划的75%,后5个月再生产1800 t就可以超过计划300t,1999年计划生产多少吨?
4.一辆汽车由甲城去乙城,每小时行45km,4h到达。回来时,
5.甲、乙、丙三个仓库共有粮食300万t,各运出40 t后,甲、乙、丙三个仓库所剩粮食重量的比是7∶5∶6,甲仓库原有粮食多少吨?
6.丽山小学六年级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情况,有部分数据已记载到统计表上,请你把统计表填写完整。(不要求列式)
7.一个圆锥形砂堆,底面周长是6.28m,如果这堆砂子的体积是1.57m3,那么这堆砂子的高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1.1580400000,16亿
2.3升40mL 6.75时
3.b,a
4.3∶2
5.200
二、1.√ 2.× 3.√ 4.√
三、1.C 2.C 3.A、B、D 4.B 5.C
四、1.10000 2.25
五、1.8900
3.5.62
7.2
六、1.1 2.x=27.5
七、375cm2
八、1.10.2公顷
2.4h
3.6000 t
4.3.6 h
5.110 t
7.1.5 m
C. 六年级下册语文考试卷期末答案
1+1=2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公理法是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
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
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 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
”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
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1+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
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
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
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物理学与1+1=2的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通常它们代表着: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
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
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
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
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
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
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
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
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
2i),i=1,2,…;3j和(2n-3j),j= 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
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
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1+1=?不就是等于二吗?是的,的确是这样。但是这个二却不可小觊。2可以分解成1+1、0.1+1.9、0.5
+1.5……1里面的成分是:0.5+0.5、0.1+0.9、0.56+0.44…换个角度1+1虽然等于二但是却有许多含义。譬如说1+1=2分解后就是:0.5
+0.5+1=2
其中0.5+0.5=天生+后天培养;1=汗水。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一个公式。当然要是换个角度,聪明的人就知道凡事无绝对。答案不可能只有1个,含义亦是如此。
1+1从脑筋急转来说也可以等于一个数字“王”、田、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