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讲课《声声慢》(李清照词) 希望提些建议或给个模式
可以让学生仿照李清照的词 再作词.....
不过本来就是那种婉约又伤感的词 很难讲得好
Ⅱ 声声慢 李清照 导入词,急需!!!
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回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答音乐)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
——《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Ⅲ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3)李清照的声声慢备课扩展阅读: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Ⅳ 李清照的《声声慢》课文解析
李清照《声声慢》——《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代表作。在靖康二年,由于金人的铁骑南下,打破了词人平静、舒适的闺房生活。特别是夫死家衰、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李清照悲愁无限。因而,积郁于心而行于言,用自己的血和泪写下了《声声慢》一词。在词中,词人李清照真切地表达了自己晚年凄凉孤寂的处境和悲苦的心境。全词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始的三句描写词人公愁苦心情。而这样的愁苦心情是怎样来表现的?在词中,词人连用了七对叠字,表现出在流离失所、生活飘零中心神不定的精神状态和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第一句写动作。一开始写词人不停地寻找,似乎失去了什么,在词中也没有说出。这样,词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营造了词的审美境界,从而吸引着读者去“寻寻觅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第二句描写的是环境。然而这“冷冷清清”的环境不正是词人苦苦寻找而无所获时产生的心境的表现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句直接写了此时此刻内心的凄凉与悲戚。从整首词来说,这三句不但具有总起的作用,而且表明词人的内心的悲戚,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xuán)寒”即乍暖乍寒,也就是“忽冷忽热”的意义。表明此词写的是秋日清晨,正是“晓寒犹重,秋风砭骨。”这里是环境的描写,接着的“最难将息”说明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自己年老体弱很难调养身体。其实这是表层意义。如果联系李清照生活处境及其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里李清照是通过自己身体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来暗示自己很难对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真是在“凄凄惨惨戚戚”中“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因而只好借酒消愁了。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上,心情悲戚的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借酒消愁。然而,这三杯两盏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分秋风的寒气。“晚来风急”也是明写自然环境,实则暗示恶劣的政治气候。这里也许是说词人到了晚年还遇到这样的政治环境,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痛苦,这一切都积郁于心。真有那“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辛酸与不幸。“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是指南来的秋雁。词人正在伤心时,天上一群大雁,正向南方飞去,这群大雁啊,不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联系李清照的一生来看,这三句具有多重意蕴。首先,李清照在词中借助大雁这一传书的意象,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表明昔日生活的幸福美好,今日却苦闷悲凉。比如,她在《一剪梅》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今“正伤心,雁过也”,即使“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这样更加突出了丈夫去世后的李清照的孤苦无依。其次,此时的李清照因国破家亡而南下,大雁因寒冷而南飞,由此而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触景伤情,寄情于物。再次,如今颠沛流离,无家可归,词人借助于南来北往的大雁,以寄托自己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园中开满了菊花,真是秋意浓浓之时。“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里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句反诘句,这里不但表明了由于自己忧愁之多之深,即使菊花已经开得堆满地,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而且李清照通过这一细节描写,以花喻人,女人如花啊!可词人运用了反喻,用菊花的繁盛,反衬自己的衰老与不幸。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活画出一个年老体弱、发愣发呆的人物形象。这里暗示出了李清照老来形影相吊,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怎生”即怎样。“生”即语助词。“独自怎生得黑”即怎样才能挨到天黑。这一句李清照借此感受暗示了自己度日如年及其苦闷忧郁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词人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词人李清照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听到的又是使人忧伤的雨声。词人从声音的角度来写,融声于心,“气之所动,物使之然也。”更何况词人内心本身就充满着忧伤与悲戚,而这雨滴打在梧桐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不是更加使词人心碎,使词人倍增忧愁吗?
所以,词人在最后,把情感推向了极高之处,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呼喊。“次第”指光景、情景。“这次第”是对上面的总结。“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用一个“愁”字作结,首先,集中地把上面的一切做了概括,并归结出其内在意蕴,点明词的主旨。其次,词人在“愁”字前加了一个“怎”字,其后加了“了得”一词,其意义就是“了不得”,概括不完的,同时构成反诘句。词人运用反诘句,不但揭示了词人李清照内心的愁之多,而且具有“欲说还休”的审美效果,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吸引读者去“寻寻觅觅”,而且更加感受到词人李清照晚年无限的痛苦与悲凉,认识到国破家亡给人民带来的不幸。
Ⅳ 求对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重要意象的解析~
《声声慢》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回令之花,令人伤感,答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风能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雁象征离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Ⅵ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调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优裕的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精谙经史,擅长诗文。母亲王氏,亦为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格非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崇尚真情与个性的苏轼的影响,于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与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传统不同,这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三岁就能将歌吟熟谙在心;四五岁就读书认字,念念有词;六七岁就博览诸子百家唐诗宋韵。就这样,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的名字成为聪颖智慧的代名词。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
李清照的夫婿为赵明诚,两个人彼此欣赏。赵给她带来了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做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
李清照前半生虽说没有受过生计之苦,但是官宦门第中政治活动的耳濡目染,使她对国家大事也有所了解,并怀有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宋亡后,其辗转江南,倍受流离之苦,加之明诚病殁,更是雪上加霜。
李词根据婚前、婚后、南渡后时间分界线,三个阶段所抒写的内容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但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遵礼守规的大家闺秀,或家庭妇女,而是有了个性、气质、人格,有了生活理想追求的知识女性。
由如以上所述,李清照由于自身的天赋禀性、加之家庭教育熏陶、曲折的个人经历、自觉的艺术追求,她在词的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下就此作以简单论述。
1,锤炼语言见“本色”,清新淡雅显自然
古典诗词对遣词造句的要求尤为严格。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的造诣被公认是特别出色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形象,清新隽永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的词,语言虽经千锤百炼,却毫无雕琢痕迹,而以自然、本色的面貌出现。她还善于提炼口语,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李清照词在语言上的独特个性,在其代表作《声声慢》中得到了充分表现。这首词情真、意深、语新。姑且不论其它,仅就语言艺术而言,即令人叹为观止。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的如行云流水,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如《怨王孙》中“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1](以下文中所引李词语句不加说明的,均同此出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菩萨蛮》)……这些语言明白晓畅,让人觉得:“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即使在她奇句中,如“绿肥红瘦”(《如梦令》)“宠柳娇花”(《念奴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永遇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也不露斧凿之痕,反给人留下“人工天巧”、词家本色的天然美感“易安体”独特的语言风格。
词由民间转入文人之手后,成了所谓“艳科”,花间派人开了艳丽的词风,他们认为词应“镂玉雕琼,拟化工而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2]。和这种丽的审美观相反的是淡雅。艳丽属华美,有如牡丹、芍药;雅属素美,有如秋菊、春兰。虽各有特色,但填词尚雅,却大家名家所公认。李清照却把淡雅这种词风推向了一个所未有的高峰。她只用极寻常的词语写出典型的形象,绝的细节意义和深刻的内心情感,令人一读就懂,而又百读厌。她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词章,用的都是很平常的词语,“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牵牛织,莫是离中,甚霎而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宠柳骄花”(《念奴娇》)等,几乎全是口语,信手来,全无雕琢痕迹,但是细细品味起来,却又蕴含深意,言有情,自然天成,犹如鬼斧神工。做到了既生动又浅近,既然又淡雅。如“肥”、“瘦”二字,本来极为普通,简直平常不得了,缺少文学色彩,但一经李清照运用到《如梦令》中,就大不一样了。她把“肥”、“瘦”两个形容词巧妙地与“绿”、“红”搭配,并把“绿”、“红”两个形容词名词化,使他们由叶颜色、花的颜色变为直接代替叶和花的名词。不但形象地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而且十分生动传地表达了寂寞深闺中少妇怜春、惜春的细腻感情,做到了贴切又深刻,又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用日暮、溪亭、花等词语,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荷塘日暮图。又用“回”、“误入”、“争渡”、“惊起”等词组,渲染迷离动荡的悦氛围,把景、物、人、情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整首词都是人人易懂的浅近语言,却表现得清新隽永、自然天成。
有人称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返朴归真,李清照的语言无疑达到了这个境界。她的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的语言在其词中比比皆是,如“渐一番风,一番凉”(《行香子》);“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物是人非事事休”(《武陵春》)……李清照词淡雅自然这一特色,在她的《永遇乐》中体现得更典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情调低徊抑郁,愁苦凄凉,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和盛衰的感慨。在语言风格上是淡雅自然的,如“落日”是平常而自然的,“熔金”则雅;“暮云”是平常而自然的,“合璧”则雅;“融和天气”是平常而自然的,“香车宝马”则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是平常而自然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则雅。凡此种种,都说明李清照能把自然朴实的口头语言与色彩雅丽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浓淡相宜的淡雅自然风格,显示了女词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清照善于从平常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其高深的艺术造诣,浅近中显现精美的文采。李清照词中的语言看起来寻常,实际上却颇具功力;读起来似乎朴素,但却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酒精太浓,不能饮用,而白开水,也淡而无味,李清照的语言却浓淡相宜,将清新与朴素,自然与淡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李清照词语言艺术的可贵之处和魅力所在。
2,追求韵律美,富于节奏感
在李清照的《论词》六条标准中,批评前人苏轼等作词为:“皆句读不葺之诗而,又往往不谐音律者。”[3]即她自己认为协律是主要的一条,在她的词作中也充分地表现出这个特征。
她的《如梦令》词的用韵,抑扬相间,传情而动听。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哪怕在这方面她也用心炼字,做到上去递换使用,像“骤”、“酒”、“旧”、“否”、“瘦”,抑。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作中,运用叠字的句子约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摹形状景物的,如“寒日萧萧上寒窗”(《鹧鸪天》),“淡云来往月依依”(《浣溪沙》),“萧萧两鬓生华发”(《清平乐》)
另一类是抒情表意的,如“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等。尤其是《声声慢》中运用的叠字,达到了奇绝的妙境。为了便于分析,现将全词引录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一开头连用 14 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女词人用有限的文字,抒发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显现了她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其中“寻寻觅觅”四字是由舒徐的音调转入急促的音调,“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0 个字,又由舒徐转入急促,从而形成高下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把人物感情上的波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作者似乎是特意运用这种吞啮抽泣的音调描写忧郁恍惚的心情;同时让这种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以烘托这种心情。真可以说是深得音律之妙。
“寻寻觅觅”,突兀而起,反映了她后期孤独寂寞、精神恍惚的情态。女主人公像丢了什么珍爱的东西一样,东寻西觅。这“东西”可能是她前期的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可能是她心爱的文物书画,也可能是昔日中原的盛世气象。“寻”、“觅”两字作重叠,家国衰亡的双重打击的剧痛和不堪忍受的哀伤、孤寂,便极其概括、形象、委婉、含蓄地全部表现出来了。词人似乎想“寻觅”回一点什么来慰籍孤痛的心,但环顾四周,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由外而及内,仿佛内心也无依无靠、倍觉冷清,因情取景,因景生情,情与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委婉含蓄、曲折蕴藉。“凄凄惨惨戚戚” 六字纯粹是写内心的感受,“凄”、“惨”、“戚”三字的涵义本来很相近,再加上各自重叠构成一句,则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加强了抒情性。环境的凄、冷、清,内心的凄、惨、戚,种种心理情绪一泻如注,真是声声泪,字字血,一字千钧。以上十四字七组重叠,一气呵成,细腻婉曲而又浑成一体,构成心理描写的绝唱!浓厚的悲凉氛围一开头就笼罩全篇。词的下阕结尾处,又用叠词“点点滴滴”,与开首十四字遥相呼应,气势贯通。遣词造句精炼,准确,传神,并且富有节奏感,音律美。
在李词中以叠字、重笔来描述环境,表现心境的不在少数,不仅有利于展现其难以言表的情怀,更有使词自然流动,增加了词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如《行香子·天与秋光》中“凄凄惶惶”,“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都有着同样的艺术效果。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概而言之,其声调特点约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加倍衬写自己的感情。如开头的十四叠字及后面的“点点滴滴”,都很形象而准确多层次地展现了自然景象以及作者的情怀。
其二是舌音与齿音交相重叠,自然的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迷茫。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未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其三是特别的韵位安排: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感情的起伏变化,轻重缓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抵隔句压韵,韵位排得均匀的它所表达的感情都比较舒缓:句句压韵或不断转韵的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共协八平,首句“觅”,后面的“第”共协二仄,作为主韵;“清”、“心”、“窗”、“昏”共协四平,“损”加协仄音;“侯”、“酒”、“雨”换协三仄。这首词韵位非常复杂,对划分起伏,调节情感,起着极大的作用。因主韵的韵位大多隔句压韵,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舒缓,而平韵也宜于表现幽咽感伤的情绪。宾韵就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以影响于整体的幽咽哀怨,若断若续的愁苦心情。
3,善用经典故实,写景含蓄,抒情蕴深
李清照在《论词》里曾批评贺铸的词里少典重,说明她自己正是自觉地追求以典重为美的风格。事实上,李词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
《小重山》中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长门”和“长信”一样都是汉宫名,在诗词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金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词,而相如为文,以语主上,陈皇后复得幸。”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此典的由来和寓意。
赵明诚远游,分别两三年,李清照引薛词首句入文意在以冷落的“长门宫”隐喻自己曾经寂寞独守空闺。虽然李清照并非因妒被打入冷宫,然而赵明诚的出游使她深闺独居,其寂寞、愁闷与悲凄是有相同之处的。又一度春草青,红梅开,在这个洋溢着盎然春意的美好时节,抒情主人公苦闷孤寂的心情也开始明朗起来。她现在似乎得到了明诚归来的信息,就像春汛一样令人振奋,欣慰。清照引全句入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一面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早春景象,一面隐含独处索居的寂寞愁思,真是妙趣横生,更饶风趣。
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下阕“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人”源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此特指离家远行之人——赵明诚。“烟锁秦楼”即烟雾封锁秦楼之意。《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风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尾。公为做风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去”。全句是说心爱的人已经远离家乡,烟雾封锁了我的住处,红妆空帷,孤凄难耐。曾经的夫妻和鸣已经成为梦中故事。此处用典,使爱情更具浪漫色彩,表情益加绵婉。
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以《鹧鸪天》为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自是花中第一流”道出了其内涵的隐情。李清照曾因感于项羽伟人气魄写下了“尘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诗,这虽然是表达了其对南宋朝廷在劲敌面前软弱、退缩、卑下,屈膝求和的政治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但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她的人生观。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她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做一个英雄豪杰,万世流芳。
李清照对花卉的欣赏同样反映出她的审美观。桂花隐于叶丛几乎不可见,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绰约的姿态,然而它浓郁的芳香足以让行人止步,去追寻它的芳踪。李清照观人赏花的标准不甚注重外表之美,却很重视内在的因素或灵魂之美。她之所以极力赞美“桂花”,不是因为它的绰约娇艳,而是因为它永存特殊浓烈的芳香,这也是其本人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作品通篇没有写明其的人生目标,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桂花的“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香留”既而推测“傲雪寒梅”“斗霜秋菊”也因略逊桂花一筹,对之妒,为之羞。“妒”“羞”本是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情。梅、菊本无情感,其采用一种拟人手法,表现出居心叵测的人对精忠报国,有所建树的人嫉妒,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大的人,也会感到自惭形秽。“花中一流”者众,“冠中秋”者寡,桂花不仅因淡雅轻柔的芳香居花中一流,更是仲秋开放,居群芳之首,用语精确严密。
最后以议论收束全篇,对桂花未被文人骚客称赏而鸣不平。通过议论赞美花,使主题深化,并有余音绕梁之感,耐人寻味,意味深远。
4.巧妙构思,造境新奇
李清照词作的构思独具风格,奇巧曲折,含蓄委婉。她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小词先写昨夜风雨袭来,闺房中酒醒的女主人担心庭院中的海棠花已经遭到了风雨的摧残,于是急忙询问来为她卷拢珠帘的小侍女: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呢?可是小侍女的态度却十分的淡漠:大概没什么事情吧,海棠花依旧还是老样子。这当然不是女主人心里所想,她自然难以心平气和了。语气十分紧迫与不满,从中也曲折地透露了女主人对海棠花的十二分怜惜与珍爱之情。
再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事事休。
词人晚年,国破家亡,流离颠沛,晚境是十分悲凉的,她想找个人来倾吐衷肠,可是,还没有开口便先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终于没有说出口来,想去双溪泛舟,借景消愁,却只恐借景消愁愁更愁,更加难以排遣心中这些惆怅了,“真是欲语难语!欲游难游”,凄婉哀绝,波澜跌宕,极尽吞吐之能事,收到了曲折跌宕的艺术效果,正如司空图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4]
李词除却南渡前少有的几首反映青春生活的词篇外无不贯穿着“愁苦”与“思念”。巧妙的构思,为其表情达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武陵春》为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景,然此景非往景。狂风扫百花,尘中有余香,一副凄惨衰败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此刻什么样的心境已可见一斑。“日晚倦梳头”主人公出现在大家面前,太阳已经高挂天上,慵懒无聊蓬头乱发的中年妇女,何事忧伤?“物是人非事事休”,直抒胸臆,这是“欲语泪先流”的原因。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发出“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委婉含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换头一转,但笔断意未断,如此浓愁何不借春光美景来驱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锋又转,恐怕双溪春光明媚,撑船泛游也难遣自己的情愁。一个物化的“愁”字,变精神为物质,并赋予它重量,使人感觉更强烈。
此词上片景中有情,缘情布景。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一副惨景、一种悲情起句;缘何悲,愁何状接承;下片换头一转,笔断“经”未断,欲借景驱愁,末两句又一转“愁”,清浓郁无法驱散。波澜跌宕,吞吞吐吐,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5,女性视角,感伤情怀
李清照多选与女性相通或相关的事物入词,表现这些题材时,又往往使景物体现主人公的眼光。其中歌咏花卉的词作十多首,是因为花卉与女性不论从外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像写梅的《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咏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菊花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咏桂花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这些花卉入词,浸注了女词人观察事物、摄取对象的审美情感。她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写到:“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以女性的敏感怜惜梅花难以经受风雨践踏摧损,在她看来,梅花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于是对花一般的必然命运的深切同情成为她关注的焦点。
李清照在写这些花时,喜欢以人喻花或以花比人,使花富于女性美的特征,使人具有花的神韵《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柳眼梅腮”,以少女喻梅花,引人遐想;《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首句:“红酥肯放琼苞碎”,用形容女性的字眼来写梅花花苞的美好。
除过选择题材,表现题材的角度除了对花卉情有独钟外,值得一提的是她词中涉及许多闺中妇女的服饰,穿戴及起居细节,通过这些东西的描绘,透露出词人心灵的信息《点降唇》 (蹴罢秋千)中的“袜划金钗溜”,传递出惶促不安的微妙心理。《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中的“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通过衣上花绣抒写念旧情怀;《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写烛光照映下她头上插戴的凤钗以及凤钗上的装饰物的美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些生活服饰的细节描写,很充分地体现李清照词的闺阁气。
李清照的哀国词感伤意味更浓。“靖康之变”对于很多宋代词人来讲,是件颇为“突然”的事。因此,在缺乏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这一猝然而沉重的打击,他们所发出的呻吟之声,便是十分痛楚而低咽的。其时,最能表达这一时代所普遍存在之哀伤情绪的词人,就非女词人李清照莫属。这些词虽然同时伴随着善于概括富有哲思的特色,但作品的感伤色彩却并未冲淡,反而酿出了更强的感染力量。如下列词句: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永遇乐》)
这些词句多写亡夫丧国后的悲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恋,但这里面更包含了许多超出个人之外的对于国势的忧伤,对于乡关的思念。这些“感伤”正是她内心深处爱国思想的一种隐约而自然的流露。这种“感伤之音”表现最为充分的便是她的那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里写元宵节时的感受,将“中州盛日”与“如今”对照,饱含沧桑之感和家国沦亡之痛。上片运用侬丽的词语,描绘了一个辽阔深邃的场景,用以表现苍茫愁惨的情怀。下片回忆中州盛日的欢乐情景,细加描绘,以乐衬悲。又以苦涩语结尾,既表现词人坚强的生活意志,又因强作欢态而愈显悲哀。往事容易唤起人们深切的追忆,美好的回忆更能萦人心怀,而因祖国沦丧而葬送的美好生活更是使人揪心难忘。血泪的词章,凄楚的忧伤,反映出时代动乱、社会衰败沉积在内心中的戚苦。而这恼人的痛苦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甚至跨越人的有限之生,怎能不惹人伤感万分呢?于是哀国的痛苦激起了感情的洪波,创造了具有悲剧美的意境。
哀别、哀情、哀国是体现李词感伤美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这些词风格沉郁悲凉,具有浓厚而又含蓄的意境,较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的晏殊和“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柳永来说,其思致情调都是决然不同的。李词的感伤是建立在事件的基础上,择取凄厉哀婉的意象,寄寓强烈而又外露的情感,合成一种能冲击读者感性体验的感染力量,而表现出具有感伤美的感伤内涵。
总之,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她的某些思想品格也至今仍有光彩。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但作者从自己的个人经历、情感脉搏中,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从其词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李清照由于自身独特的天然禀赋、家庭熏陶和曲折经历,使她的词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正是由于如上所述的,其鲜明高绝的艺术表现力。
zhua zai
Ⅶ 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
《声声慢》来(李清照)
寻寻觅觅,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Ⅷ 语文题目李清照的《声声慢》。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
所以“‘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满地”是不正确的
应该是菊花已经凋零了 残花堆积在院中 不是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