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语文集体备课应该如何备
集体备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最重要的载体,是实施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抓手。集体备课如果只注重了形式的完善,而忽视了实际的效果,最终失去的恐怕绝不仅仅是备课这一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是整个教学的全部。所以,有效教学应该从有效备课抓起。通过长期的摸索研究,笔者以为,有效的集体备课必须扎实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集体研读教材。集体研读教材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关于研读教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段话堪称经典,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铭记。于老师如是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所以,要想课堂高效益,教师就必须在研读教材上花大力气。只有把教材研读透彻,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教师真正读进教材,教师才能找到处理教材的入口,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能读进教材,读懂教材,读通教材,只是以己之昏昏,欲使学生之昭昭,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学校抓语文集体备课应该从抓备课组集体研读教材开始。 要抓好集体研读教材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利用每年寒暑假,学校可以分学科按年级组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研读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体例,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研究每篇课文每个章节的解读,研究教材的处理,交流研究的体会。第二步,按教材单元,将备课组分成若干小组,研究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单元中每篇课文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单元集体备课的初步方案,然后在备课组内再进行集体讨论。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分工落实任务,利用寒暑假期,争取形成全册教材的一个初步的教案,并统一打印分发到备课组的所有教师,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 二是抓好集体研讨教案。集体研讨教案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环节。集体研读教材,形成初步的教案只是为集体备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不意味着集体备课已经结束。而对形成的教案的进一步研讨,才是集体备课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集体研讨教案也不能就教案研讨教案,而是,首先要明确一名教师在一个班级进行试上,备课组其他教师集中听课,听课之后,根据课堂实施情况,目标达成情况,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再对教案展开研讨,做到有的放矢,讨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教学目标定位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流程如何更加合理,教学难点突破有没有更好更新的办法,教学课件需要进行怎样的修改完善等等。通过集体听课之后对教案的深入研讨,使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做到不仅心中有案,而且心中有课。 三是抓好个人的二次复备。个人的二次复备是提升集体备课质量的保证。各个班级有各个班级不同的学情,各个教师有各个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性,所以,即使再完美的教学案也不能完全照搬,还必须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个人的二次复备。在二次复备过程中,一要重视对班级学情的分析,真正做到备课不仅备教材教法和学法,更要备学生;二要重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和准备,让课堂在预设中顺利前行,在生成中绽放精彩,使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三要重视对学生课堂质疑的研究和准备,努力使课堂探究不浮光掠影,能够抓住实质,不断引向深入,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文本之后的东西,使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要重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的不同的作业和练习设计,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练习中有收获,有成就感。五要记下备课感受和听课研讨的心得体会,形成教师自我的教学反思。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最终将集体备课之后形成的个人二次备课的教案再交备课组长审阅签字,教师拿着签阅的教案再走进课堂,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定会大大提升。
❷ 怎样进行电子备课和集体备课的有效整合
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一、集体备课的好处
①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
②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③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④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⑥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⑦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节减学校培训经费。
二、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一)确定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参加人员
(二)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四定、七备、六统一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七备”:备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
3.“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统一单元检测试题。
(三)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
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反思。
基本流程:
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讲)人(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跟踪)——课后交流、反思——二次——资料保存
(四)个人初备:
基本要求:脑中有纲(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
具体要求:1.备思想:2.备教材:“八点备课法”——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1)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准确备出单元、章节的重、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
(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3)备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来于教参,又高于教参)。
(4)备出章节之间知识的过渡、衔接、拓展和深化。
(5)备问题的预设及设计意图
3.备学生:
充分了解学情,备出不同层次及不同要求。
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备出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案。
4.备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备学法:预习法、指导法、设疑法等,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
6.备教学手段:要详细列出教学手段,包括课前准备,课后巩固等。
7.备教学过程:
(1)引入(2)教学环节(3)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
(4)总结(5)板书设计(6)练习设计(课堂和课后)
(五)集体研讨
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说课。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说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处理。
2.说学生:
①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说学生在本章、本节、本课的知识积淀。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等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②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③说教案的可适性。
3.说教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及其教育理论依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和学生实际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4.说学法: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学习能力。具体要说清: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③学法指导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
5.说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要有多样性、可选择性,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要有具体要求,如课前准备、学生资料收集等。
6.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要求做到:
①说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预习、教学、训练、复习的安排。
②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进行新课学习、如何巩固新课成效,以及如何过渡衔接。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法设计。
④说板书的设计,包括板书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的关系。板书设计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⑤说作业设计:A、说每一个作业(练习)题设计的意图和目的。B、说学生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先期解决(预见性)。C、说不同层次的作业及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D、在下次集体备课或教研会上,说反馈后的巩固训练。
⑥说教学反馈,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六)修正教案
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1.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2.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3.教案上要有圈点、修改、补充、拓展和教后反思等记录。
(七)教学实践(重点跟踪)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八)课后交流、反思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九)资料保存
保存资料,供以后研究和参考。
三、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活动应遵循的七个原则:
1.合作性2.实效性3.研究性4.创新性
5.统一性(辩证的统一)6.超前性7.完整性
(二)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2.整体意识3.超前意识4.反思意识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四)集体备课要克服四种现象: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大杂烩”。
现象二: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剽窃.”。
现象三:集体备课成了“一言堂”。
现象四:集体备课成了“木偶戏”,缺乏个性。
(五)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
(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❸ 怎样学习高二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
d到 http://gaokao.hujiang.com/ge/yuwen/p73357/
和 http://www.xkb1.com/yuwen/gaozhongyuwen/gaoeryuwenjiaoan/ 看一看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
⑴ 3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⑵ 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⑶ 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
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4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5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
“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 》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客观实境秋景的描绘秋味 (五种)故都秋之美
静
悲凉 主观情感秋关系议论沉郁、寡淡心绪
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湖南省首次使用的课改教材,其中必修五主要是文言文和小说,以阅读鉴赏为主,重点学习名著《陈情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小说欣赏能力;选修内容要突出写作及修改技法指导、古诗文赏析训练,为高考服务。
基本情况:
本期所教两个班级均为文科班,每班人数都达75人以上,人数多,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学生普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字写得潦草而不规范,卷面不合格者比比皆是;厌学厌写作者亦不在少数。学生语文积累不够,涉猎不多,知识面狭窄……总之,所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语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母语,树立科学的写作观、口才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锻炼胆量、口才和笔才。
措施和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领会大纲精神,把握大纲要求,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认真组织、开展好课前五分钟活动和作文竞赛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充分运用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道德素质。
5、结合学生实际,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努力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让社会生活走进语文教学,努力实现大语文教学目标。
6、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努力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服务水平。
7、强化训练和批改,注重技巧和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8、深入学生实际,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探究,及时处理反馈信息,让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进度安排:
1——2周: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
3——4周: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5——6周: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7——8周:必修五第四单元(说明文),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9——10周:复习必修五,选讲基训及有关训练卷。
11周: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讲评。
12——13周:诗歌部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4——15周:诗歌部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散文部分: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16——17周:散文部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章的修改与完善。
18周:散文部分: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19——20周:期末考试复习。
21周:期末考试与试卷讲评。
相关贴子
公司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国土局办公室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全年工作计划
街道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经典推荐版)
技术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销售部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2014年技术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我是一名翻新轮胎公司的业务员,现在要写一份工作计划书,那位大虾可以帮下忙?
汽车4S店销售经理如何制定工作计划书
求酒店采购部年度工作总结和2013年采购部工作计划书范文
❹ 如何做好语文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
随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大家一致认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根本。如何精内致备课容是教学环节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教师必须抓好集体备课和个人的二次备课,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谋划教学,以期全面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呢?一、做好集体备课前的准备集体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教材大家共同备课,汲取教师个体的闪光点,教师们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在集体互相影响推动中生成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为了更好地探索内涵、挖掘教材,寻觅方法达成最佳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个参加的个体都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参加集体备课的各位老师在集体备课之前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在集体备课中,发表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到达集体智慧的巅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文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不同,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尤其是教学名著节选的课文时,更应该通读名著,提高自身宏观把握文本的能力,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