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05年佛山中考语文真题,如上所说,最好有答案的。就缺05年的。
像这种,一般学科网什么的都有的
⑵ 求2000、2001、2002、2005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阅读(58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8分)
(一)默写(8分)
1.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从下列A、B两组中佳选一组默写(不能两组都做)
A组: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2)越明年,________________,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3)王维的《山居秋膜》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B组:
(1)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5.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
6.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 )
7.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三)阅读下文,完成9—10题(8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于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品行的追求,对__________世风的厌恶。(4分)
(四)阅读下立,完成11—13题(8分)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立,完成14—19题(14分)
奥林匹克新格言
①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程,人们会有很多感慨,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是怎样的?对此,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给我们作了近乎完美的描迫,“更千净、更□□、更□□”。这一描述就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②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全人类的道德文明。它的形式外壳是竞技搏戏,而其思想内核是美与尊严。在此,道德是规范体系的核心,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③记得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的入口处有用对贿赂者的罚金铸成的宙斯铜像,上面镌刻着这样的警句:“在奥林匹克,只能以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围绕使用兴奋剂和反兴奋剂的斗争愈演愈烈。仅悉尼奥运会就有76名运动员在赛内和赛外药栓中被查出使用了兴奋剂而被禁赛。人类源于游戏的竞争,一种表达人类童心的天真无邪的竞争被蒙上了功利的色彩。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岂能让这些杂色玷污?
④今天,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从20世纪初狂热地追求物质利益,到这个世纪向人的发展回归。这就对竞技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不再是工具,竞技运动要回到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运动员将成为具有自我意识和完美人格的主体。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不断地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美国诗人庞德认为“人是目的”。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人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倡导“人文奥运”,高扬“更人性”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
⑤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民族纷争和恐怖主义滋生仍将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现代体育运动始终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潮流,从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赛的首届奥运会,到199个国家与地区的10200名运动员参加的27届奥运会,这期间现代奥运会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和壮大,五环旗问烁着团结的光芒。奥运会应当是“人类团结的重要节日”,奥运会期间,“地球村”的村民们载歌载舞、尽情狂欢,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交融。不仅如此,它还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行进节奏。奥林匹克运动以它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和平理想,在化解民族矛盾、援和战争冲突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罗格先生在他的就任宣言中指出:“保持奥林匹克内部的团结将是我在任期内最重要的任务。”
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奥林匹克运动曾光荣地举起“更快、更高、更强”的旗帜,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奥林匹克新格言将引领着奥林匹克运动向文明、进步、团结的方向前进。
14.奥林匹克新格言是:更干净、更 、更 。(2分)
15.第③段画线的“这些杂色”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是罗格先生的话,从本段文字看,罗格先生说这段话的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7.第⑥段画线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出自《__________》一文(写出篇名),作者是______________。(2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博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6—24题(16分)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⒃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⒄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20.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2分)
24.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分)
第二部分写作(62分)
25.写作第一题(10分)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读了现代文阅读(二)《成全一棵树》后,你有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
(2)读了现代文阅读(二)《成全一棵树》后,请就文章的写作特色,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
26.写作第二题(52分)
题目:我想唱首歌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
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200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阅读(58分)
一、文曹文阅读(共28分)
(一)(8分,每空1分,错、漏、添、改一字均不得分)
1.总把新桃换旧符。2.皆若空游无所依。3.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4.A组:(1)留取丹心照汗青;(2)政通人和;(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B组:(1)为有源头活水来;(2)峰回路转;(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4分,每空1分)
5.边、极限。6.平。7.使牛出汗。8.亲自。
(三)(8分)
9.(4分,各2分)(1)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而不受沾染(污秽)。(2)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10.(4分,各2分)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追名逐利。
(四)(8分)
11.(2分,各1分)(1)慢;(2)看。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4分)
14.(2分,各1分)人性、团结。15.(2分,各1分)贿赂、使用兴奋剂。16.(4分,各2分)(1)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还存在着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宁的因素。(2)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团结的传统,并积极影响人类社会的行进节奏。17.(2分,各1分)《少年中国说》;梁启超。18.(2分)奥林匹克新格言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19.(2分)要点: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例如:共同打造绿色奥运、把诚信写上五环旗。(有下列情况者酌情扣分:游离主题、机械模仿、句子冗长、错字语病。)
(二)(16分)
20.(6分,各2分)(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21.(2分)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22.(2分)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等得1分。23.(2分)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24.(4分,各2分)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第二部分写作(62分)(略)
⑶ 如果回答得好,追加15分!!寻找2005年各地中考化学,语文试卷及其答案!!!
化学http://www.hbjy.net/2005/6-27/16481814122.html
http://www.sdjcjyw.com/wenjian/jiaoyu/zhongkaolikezonghe/jxzk1.htm
http://www.jyzxw.net/Soft/ShowSoft.asp?SoftID=1929
http://zg.51zk.net/Software/Latenew_1.html
http://www.etest8.com/html/zhongkao/321163/etest8Info5678.htm
http://www.c3h3.com/Soft/zk/zkfxst/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230/8509/8511/20020628/763409.html
http://www.zxhxw.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61
http://www.cxsz.net/qianxingyuan/index.htm
http://www.chemsky.net/Soft/Chu31/quan/zhongkao/
http://www.wenx.org/huaxue/down/2006314204462037/
http://zxhxw.com/article.asp?articleid=3786
http://www.huaxue.com.cn/down/web_682.html
http://cdahx.lye.com.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1
语文网http://www.hjjy.net/gkzf/show.asp?id=830
http://www.teachcn.net/zxyw/html/2003/1740.htm
http://www.ydgz.com/yw/xxsj/cs/List_18.html
http://www.ywzy.net/test/test/
http://download.zxxk.com/list.aspx?id=8
综合网站各门课应有尽有http://www.supe.com/Index.html
http://www.gjgx.com/shijuan/Index.html
http://www.xinkb.com/St/hx/32609.shtml
http://www.hgsj.net/Soft_Show.asp?SoftID=2044
http://www.lme.com.cn/
http://lphuaxue.upweb.net/
http://www.wh111.com/Index.html
http://xkc.xe.net/down_view_65850.html
http://www.njkl.net/Index.asp
http://www.people.com.cn/GB/index.html
http://www.789book.com/index.php?channelID=1
http://www.studa.com/
⑷ 求2006年广州市中考题和答案
2006广州中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共100分)
一、听力(略)
二、语言知识与运用 (共20小题,20分,每题1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6. ---Hello. May I speak to Mrs White?
---Sorry. She is out right now. Can I ______ a message?
A. carry B. take C. leave D. give
17. If you don't _______me by two o'clock today, it means I won't be coming.
A. hear B. hear of C. hear from D. hear about
18. ---How much did this CD _______ you, Sally?
---I got it for 5 dollars.
A. use B. spend C. take D. cost
19. Sue got up very late this morning and that was ______she was late for school.
A. why B. what C. where D. whether
20. ---Would you mind _______me a sweater? I feel a little cold.
---Of course not. I'll go and get it right now.
A. to get B. get C. getting D. will get
21. I've had ______bad headache all day, so I think I'll go to _______bed early.
A. a; 不填 B. 不填; the C. 不填 ; 不填 D. a; the
22. ---Could you lend me your dictionary? I left _______ at home.
---Certainly.
A. it B. yours C. one D. mine
23. My aunt will arrive in Guangzhou _______the morning of July 15.
A. at B. on C. in D. till
24. As usual, Meihua _______at 6:30 this morning by her mother to get ready for school.
A. has woken up B. woke up C. wakes up D. was woken up
25. The bus _______ suddenly when a group of students ran onto the road.
A. stops B. stopped C. has stopped D. is stopping
26. My uncle used _______ a very good football player, but this was a long time ago.
A. to being B. being C. be D. to be
27. ---My car has broken down.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ride tomorrow?
---I'm sorry I ________. I'm leaving for London tonight.
A. can't B. mustn't C. couldn't D. shouldn't
28. ---Is _______true that Americans eat hamburgers and hot dogs every day?
---No, that's not true, but they are both very popular foods in America.
A. this B. anything C. it D. something
29. ---I _______to get to the South Mall. Could you tell me which bus I should take?
---Just catch the No. 10 bus from here. It's the 4th stop.
A. am trying B. would try C. tried D. have tried
30. ---How well did you do in the maths exam?
---Better than before. I think it was _______ difficult than the last one.
A. more B. less C. much D. very
31. ______Mrs Wilson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all the children welcomed her.
A. Whether B. As well as C. If D. As soon as
32. Liz is kind to others and she has always found it easy to _______ at school.
A. make friend B. make friend with C. make friends D. make friends with
33. _______weather we had on our holiday!
A. What a good B. How a good C. What good D. How good
34. We didn't have enough chairs, _______some of the students had to sit on the floor.
A. but B. so C. or D. and
35. There was a fire in the street last night, but the firemen _______within twenty minutes.
A. took it out B. brought it out C. worked it out D. put it out
三、完形填空(共10小题,10分,每小题1分)
先通读下面短文,掌握大意,然后从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可以相应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I have always been interested in clowns (小丑). The earliest thing I can remember, as a child of three, is seeing a pair of clowns ---one very fat, and the other very 36 . A traveling circus (马戏团) came to our town and my parents took me to see it. When we arrived at the circus, everyone was laughing at the clowns. I didn't understand why they were laughing, 37 I laughed too.
While I was 38 , the fat clown came and sat down next to me. “Shall we dance?” he asked, then 39 me up and began dancing. I felt frightened and began to cry. 40 then I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clowns. They make me laugh a lot, although they still make me a bit 41 too.
In life, we sometimes laugh at things that 42 us. We often laugh most at people who make us nervous. When we laugh, we relax and 43 ourselves. People who never laugh can become worried and ill. Laughter is like medicine and a clown is like a 44 .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nd there will always be clowns, because people need to laugh. Laughter is the best kind of 45 in life.
36. A. happy B. thin C. kind D. lucky
37. A. and B. so C. or D. but
38. A. dancing B. eating C. laughing D. crying
39. A. picked B. threw C. hung D. pushed
40. A. Before B. Since C. By D. From
41. A. tired B. silly C. afraid D. sick
42. A. trouble B. surprise C. interest D. frighten
43. A. play B. love C. enjoy D. understand
44. A. doctor B. nurse C. friend D. teacher
45. A. dream B. medicine C. care D. color
四、阅读理解(共20小题,4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5篇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A
It was a great day for a picnic and a picnic was a great day to start the summer holiday. Fred brought his classmates John and Betty to a wonderful picnic place.
After lunch, John said they should play football. When the ball came to Fred, he locked it into some long grass. “I'll get it.” he said and hurried off to find the ball. Moments later there was a shout and out came Fred holding his leg, “I've bitten by a snake!”
As the others rushed over to help. Fred began laughing. “Ha! I'm not really hurt.” But Betty didn't laugh, “I can't believe you did that, Fred. I was really frightened for you.”
The friends then decided to go for a swim. John and Betty jumped into the water. Fred was standing on a long rock by the riverbank and said, “Watch me jump.” They shouted excitedly as he went under the water, but as the seconds passed he didn't come back to the top. The friends became worried. Suddenly they heard Fred's laugh, “Won't you ever learn? I swam behind this tree when I jumped.”
“Very funny, Fred?” said John angrily. “Anyway, I'm feeling tired and I'm going for a sleep.” Betty joined him.
Fred, however, moved to a narrow part of the river and jumped in. Although he was a good swimmer, the water there was moving much faster and Fred found himself dragged away. He managed to catch hold of a tree, but he was very tired now and with the water still moving very fast, couldn't pull himself out.
Back at the picnic place, as Betty and John were preparing to sleep, they heard Fred's cries for help, John looked at Betty and said, “Does he really think we're so foolish? Wake me up in an hour. It'll be time to go back home then.”
46. What happened when Fred went to get the football?
A. He was bitten by a snake. B. He fell and cut himself.
C. He called for the others to help him. D. He let out a frightening shout.
47.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why didn't John and Betty go to help Fred?
A. They didn't believe that Fred was really in trouble.
B. They thought Fred was a good swimmer.
C. They couldn't hear his cries for help.
D. They were too tired and needed to rest.
48. The underlined word “dragged” means “_______”.
A. pulled B. held C. guided D. gave
49.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story?
A. It is important for a person to tell the truth.
B. You should know how to swim if toy want to play in the river.
C. You must watch out for snakes in the countryside.
D. Picnics can often be dangerous for children.
B
50. If you want to buy breakfast on your way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where should you go?
A.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B. Sichuan Restaurant and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C. Harry's Hamburger House. D. Sichuan Restaurant and Harry's Hamburger House.
51. You and your friend want to go out to a restaurant for dinner. It is Monday evening and you have a total of $50 to spend. Where will you go?
A. Sichuan Restaurant or Harry's Hamburger House.
B. Sichuan Restaurant or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C.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D. Harry's Hamburger House.
52. Which restaurants are open seven days a week?
A. Sichuan Restaurant and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B.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and Harry's Hamburger House.
C. Sichuan Restaurant and Harry's Hamburger House.
D. Sichuan Restaurant, Harry's Hamburger House and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5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A. It has cheaper food than the other restaurants.
B. It is open earlier than the other restaurants.
C. It is the only restaurant that allows take-away.
D. It is a great place for children to get together.
C
During his life Dr James Naismith worked as a doctor, taught P.E and wrote several books. While he never thought it very important, Dr Naismith is today best known for one thing. He was the inventor of basketball.
Dr James Naismith was born in Canada in 1861 and his first job was at a special sports school in the USA. One day the school principal told James he was having a problem with the students. Because of heavy snow, the students could not go outside. He told James that they needed a sport the boys could play indoors and gave the teacher two weeks to think of something.
It was on the very last day that James came up with his idea. The “birth of basketball” is said to be on December 21, 1891, when two teams from the school played the first game. It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basketball games of today. It had 9 players on each team and footballs were used instead of basketballs. Soon after, the game changed to 5 players on each side, using special “basketballs” through nets.
Although Dr Naismith did not live to see basketball become the worldwide game it is today, in 1936, just three years before his death, basketball became an Olympic sport at the games in Berlin.
5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hings did Dr James Naismith NOT do?
A. Teach P.E in school. B. Write some books.
C. Work at hospital. D.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55. In which season did Dr Naismith invent basketball?
A. Summer. B. Winter. C. Spring. D. Autumn.
56. Why is December 21 thought to be the birthday of basketball?
A. It was on this day that Dr Naismith came up with his idea for basketball.
B. It was the day on which Dr Naismith was born.
C. It was the day on which Dr Naismith was asked by his boss to invent a new game.
D. It was on this day that the first game of basketball was played.
57. At the time of Dr Naismith's death,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true?
A. Basketball was already a worldwide game.
B. Basketball was played with 9 players on each side.
C. Basketball was an Olympic sport.
D. Basketball was still played using footballs.
58.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story?
A. History of Basketball B. How Basketball Has Changed
C. Father of Basketball D. Happy Birthday, Basketball
D
We have always been interested in the moon. 2000 years ago people already knew it moved around the earth and where it would be in the sky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year. At that time, everything about the moon was learned by watching it carefully in the sky.
When scientists could use telescopes to study the moon more closely, their ideas began to change. They could see the moon was made of rocks. Most scientists thought moon rocks w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on Earth. This wa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e moon had once been a planet that had been caught in the earth's gravity (引力) millions of years earlier.
In 1969 moon rocks were finally brought to the earth and studied. Much to their surprise, scientists found that, except for water, the moon and the earth were made of the same things. Once again new ideas were needed for this new information.
After years of study, most scientists now think that the moon was once part of Earth. They believe very early in its history, maybe 4 million years ago, something about the size of Mars hit Earth. This sent billions of rocks into space around our planet. These rocks slowly joined together and after many years became the moon.
In the future, even though our ideas about the moon may change again, we will still be interested in it.
59. 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in the passage?
A. Wh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the moon.
B. How ideas about the moon have changed over time.
C. Where the moon came from in the past.
D. That people have finally learned the truth about the moon.
60. Before 1969 most scientists thought the moon was ________.
A. part of the earth billions of years earlier B. older than the earth
C. a planet caught by the earth's gravity D. made of the same things as the earth
61. From this passage we can learn that ________.
A. scientists in the past were not clever B. the earth was once part of the moon
C. new information brings new ideas D. we now know everything about the moon
第二部分(共35分)
五、句型变换(共5小题,10分,每小题2分)
根据各个句子的要求变换句型,在填写答题卡时,只要求写出空格部分的内容。
1. She said to me, “Don't write the letter with a pencil.” (改为间接引语)
She told me __________with a pencil.
2. We should water the young trees every two days. (改为被动语态)
The young trees _____________ every two days.
3. They haven't decided where to build the new hospital. (改为同一意思的复合句)
They haven't decid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new hospital.
4. Tom is very pleased with the painting. Kate is very pleased with the painting, too. (合并为同一意思的简单句)
______Tom _______ Kate are very pleased with the painting.
5. The boy in white is Sue's child. (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in white?
六、综合填空(共10格,10分,每格1分)
根据短文内容填入适当的单词,使短文的意思完整,每格限写一个单词,要求首字母与所给的字母相同,在填写答卷时,要求写出完整的单词。
David goes to school in New Zealand. When he was at primary school, he didn't have any 6 h to do. He only had to read for 15 minutes very evening: that's all! His school had a huge sports field that was 7 b enough for four football fields. He loved to run around with his 8 f . His teacher was nice, too. Sometimes she would say, “9 S your maths work please, children. It's a beautiful day outside. Let's go out and play a 10 g !”
Things have changed since David started high school. He still 11 p a lot of sports, but the work is a bit harder. He has to do some homework, but not too much, only one hour each night.
But the 12 b thing David loves about his high school is all the sports he can play. The sports ground has a running track, a 13 s pool and four football fields. David plays sports every day after school.
David is looking forward to 14 g to university. After he has finished his studies, he wants to 15 t around the world. He dreams and hopes that day he can.
2006广州中考答案
一、听力(共30分)
二、语言知识与运用(共20分,每小题1分)
16---20. BCDAC 21---25. ADBDB 26---30. DACAB 31---35. DCCBD
三、完形填空(共10分,每小题1分)
36---40. BDCAB 41---45. CDCAB
四、阅读理解(共40分,每小题2分)
(A)46---49. DAAA (B)50---53. CDCA (C)54---58. DBDCC
(D)59---61. BCC (E)62---65. BBDA
五、句型变换(共10分,每小题2分)
1. not to write the letter
2. should be watered by us
3. where they will/should build
4. Both, and
5. Whose child is the boy
六、综合填空(共10分,每格1分)
6. homework 7. big 8. friend(s) 9. Stop 10. game 11. plays 12. best
13. swimming 14. going 15. travel
⑸ 200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的答案
200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答案(非实验区用)
---------------------------------------------------
2005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非实验区用)
说明:1、主观题答案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与下面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该判为正确。
2、主观题答案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3、除特别说明的题目外,答案(包括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4、附加题给分应从严。
卷面分4分 分值 4分 3-2分 1分 0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10分
①、(1分) 古道西风瘦马
②、(1分) 道阻且长
③、(2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2分)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4分)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以上每小题,错、漏、多1字均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2、4分
(1)在“当作”前面加上“被”(或“被人”)
(2)把“即使”改为“虽然”
(3)删去“避免”后的“不”
(4)删去“表示”;或把“至歉”改为“道歉”(或“”歉意)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3、2分 C
4、4分
(1)2分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2)2分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5、2分 惧有伏焉
6、2分
(1)1分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分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7、3分 空气的温度对花香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8、3分 花香的浓淡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还会受其它环境因数(如风力、湿度)的影响。
9、2分 (1)大多数 (2)不断
10、4分 一方面气温升高,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后所形成循环气流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
11、3分 太多的欲望;没有恒心;不能分辨是非
12、3分 人人可以读;时时可以读;处处可以读。(每个要点1分)
13、3分 意在论证人们的欲望太多,因此读书人必须澄静。
14、3分 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
15、2分 A稚嫩 B 粗糙
16、4分 “谜”主要指小八哥是如何飞走的。(2分,多答“究竟飞到哪里去了”不扣分) 可能的迹底:一是大八哥用翅羽扶托着小八哥走的,二是小八哥自己飞走的。(2分,)
17、3分 开始是好奇喜欢,后来是担忧,最后是对八哥怀着敬意和歉疚。
(每个要点1分)
18、2分 声音、外貌(1分)
生动描绘了八哥的形象,流露出“我”对八哥的喜爱。(1分)
19、4分 (1)作者在知道八哥一家飞后的失望、伤心。(2分)
(2)寄托了“我”对小八哥的祝愿,也暗含了我对八哥一家的歉疚。(2分)
20、3分 参考示例:①、突然的灾难往往使人更早直面人生,炼就坚强的意志。比如说文学家胡适,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在贫寒中苦读,终有所成。
参考示例:②、自然界中,动物们有极强的生存和应变的能力,如提早离窝的小鸟也能搏击风雨,壁虎断了尾巴又会再生。。。。。。面对这些动物朋友,我们应该充满敬意并与他们和谐相处。
(可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答题,言之成理即可。谈出启示,1分;结合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2分。)
四、作文(50分)
21、
作文等级 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45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
(44—40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
(39—30分)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
(29—15分)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
(14—0分)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5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1、立意深刻; 2、构思独特; 3、语言优美; 4、有个性。
附加题(10分)
(一)、共6分
①、1分 神探(或:破案高手)
②、3分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说出两点依据大意给2分,说得清楚给3分)
③、2分 捉 送 县/ 有 顷/ 驴 主 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二)、4分
评分要点:(1)能抓住事物特征;(2)有合理的联想或想像;(3)表达某种情感;(4)语言形象精练。(每点1分)
⑹ 广州市语文中考历年古文试题
[07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余幼时即嗜学。謇贫,无从致书以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婴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寓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08年] 三、(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惩山北之塞 B.聚室而谋曰
惩前毖后 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亡羊补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08答案]
9.(3分)B(商量。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
10.(4分)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答对得分点,语句通顺则可满分。
10(1)(2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
“差不多”(1分);“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1分)。
2分示例:(翻译出得分点“且”“面”,则可得2分。)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面对着大山居住。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快到九十岁,对着山居住。
*北山有位长者叫愚公,年龄差不多九十岁了,面对山而住。
1分示例: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刚好九十岁,面对着山来住。(错译“且”)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将近九十岁,居住在山的对面。(错译“面”)
0分示例:
*已经九十,居住在背对着山的地方。(错译“且”,“面”)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九十岁了,住在山的对面。(漏译“且”,错译“面”)
10(2)“遂”,可以翻译为“于是”,“就”,“于是就”(1分);“率”可以翻译为“带领”,“率领”,“领着”,“带着”(1分)。
2分示例:(翻译出得分点“遂”“率”,则可得2分。)
*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愚公就带领子孙能扛重担的三个人。
*于是率领儿子孙子能挑担的三人。
*于是率领儿子孙子和挑担人三人。
1分示例:
*带领着子子孙孙三个人去挑石头。(漏译“遂”)
*因此带领着儿子孙子三个人挑着担子。(错译“遂”)
0分示例:
*叫他的儿子孙子用担子挑担(漏译“遂”,错译“率”)
*让子子孙孙担走这两座山(漏译“遂”,错译“率”)
11.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1分示例:
*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是一样的,都是在质疑愚公能否把山移开。
*都是向愚公提出疑问,能否真的把山铲平,都认为愚公不可行。
0分示例
*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愚公妻和智叟都是在劝告愚公不要挖山。
*不能削平这两座大山。
*对愚公的行为感动疑惑。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2分示例:
*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1分)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1分)
*妻子的话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关切,是善意的提醒;(1分)智叟的话是讽刺和挖苦的嘲笑,没有善意。(1分)
1分示例:
*妻带有商量的语气,向愚公提出见解,希望愚公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法使他更有把握。(0分。因为没有点明是情感上的,所以不给分。)智叟觉得愚公的行为非常不聪明,看不起他。(1分)
*愚公妻是怀疑的态度,(0分)而智叟则是带着讽刺的口吻,(1分)两者是不同的。
*愚公妻说话委婉,流露出她对愚公的关心和鼓励,(1分)智叟却说话狂大,对愚公移山给予否定。(0分)
0分示例
*让愚公不要再费力气去移山了,这是不可能削平这两座山的。
*他们都是说智叟年纪老,不能挑动石头了,说明智叟老了,已经无能为力了。
*因为愚公妻的话中,带有劝说的意思。(只是意义上的,不是情感上的。)智叟的语言色彩是坚决反对,没有留一点委婉的语气。
⑺ 广州历年中考作文题目是什么(2005
【导语】:在各类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所占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虽然“得作文者得天下”这句话有点过,但是更显得作文在语文成绩中的重要性。广州中考语文题量较大,对于读写能力非常高,所以不少考生在考试前都要对作文进行一番“恶补”,并且有很多学生会进行猜题。 历年广州中考作文题目及满分作文汇总2012年广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写作要求: 请以“改变一点点”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0字以上。 美文赏析: 改变一点点 小时候,家里老屋拐角处的屋檐底下,镶着一块青石板。每逢下雨的时节,雨水会顺着屋檐汇集而下,滴在青石板上。 那年月,没有电视、报纸,可阅读的书籍也很少,除了教科书之外,几本搜刮来的小人书早已滚瓜烂熟。没有喜欢的娱乐消遣的时候,坐在小板凳上发呆,也是一项可以反复运用的消遣方式。 发呆并不需要十足的场景。你只需把心收拢,把眼光投向一个固定物,或者射向那遥远的未知,一切便安然就绪。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对着天空发呆。而在这样的一个雨季,足不能出户,又无一件饶有兴趣的事可做,那么,发发呆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雨,时常会搅扰我的静默。雨点们就像一只只小蝌蚪一样,挤进我的视线。屋檐下的地面,经过雨点的多次击打,已经形成了一条细长的沟壑。而那块青石板,似乎没有丝毫的损伤。雨点掉落在它的表面,又被无情地弹射回来。“滴水穿石”忽然跃入我的脑海。如果可以,那又需要经历多少岁月的敲打呢?我暗自思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石板依旧完好如初。因为求学,我离开了家乡。在那些离乡背井的日子里,我的心变得浮躁与忙碌。渐渐地,故乡远离了我的视线,同时远离的还有那些发呆的日子里的一个个遐思。 多年之后,我忽然想起了那块青石板。只是不知道它是否一如从前那样完好无损。于是,借着一次探亲的机会,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青石板还在原地。只是在雨水“滴答”的地方,明显出现了一些“凹”痕。 很多时候,仅凭我们的肉眼,并不能立即看不出事物的某些细微变化,但是时间就像是一架高倍显微镜,让我们能清晰地感知事物任何最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反映在事物的表面,也体现在事物的内在特质上。 记得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担心他在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于是,规定他上学之前,先跳绳十分钟。刚开始的时候,他跳得相当笨拙。一个、两个就会绊住,最多时也只能跳三个。孩子觉得跳绳很难,以为自己并不具备跳绳方面的天赋。他生气地扔下跳绳。他想要放弃。 “如果你每天能多跳一个,就是进步。”我告诉他。 “真的吗?”孩子天真地看着我,觉得这应该很容易做到。于是,他捡起地上的跳绳,重新跳了起来。这一次,他跳了六个。 “妈妈,我有进步了,我跳了六个!”孩子兴奋的叫起来。我分享着他的成果,与他一起欢呼! 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坚持了下来。 因为坚持,他现在的跳绳水平在学校的排名已是遥遥领先。 时间会改变一切!如果你制定了目标后,能够坚持脚踏实地,纵然是蜗牛的脚步,也能抵达金字塔顶。 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的每一次小小的努力虽然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积土成山,集腋成裘”,量变的过程中必定会迎来质的飞跃。广州中考数学考试解题方法全攻略
⑻ 2005年至2010年佛山中考的语文的试题,邮箱:[email protected].谢啦
赏析:佛山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詹火滥
佛山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2002年新课改实验后第一次的招生考试,也是佛山市全市主要高中实行统招的第一次考试。它担负着科学测评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科素养,区分学生的能力层级,为学校的招生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它还担负着为课改保驾护航,引导课改向良好方向发展。
从试题的结构和考查要点看,2005年佛山市中考语文试卷与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本质的变化与创新。试卷的立意较多的从知识与能力单一目标设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乎没有体现。对学生的读书广度的考查几乎没有。选文和题目设置较为粗糙。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第9题:作者在第5段写到“古仁人”,选出其真正用意的一项。
A、让“迁客骚人”向“古仁人”学习。
B、借“求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歌颂“古仁人”的高尚情操。
D、教育我们年轻一代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忧国忧民,具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分析:答案为B:题干的“古仁人”与选项的“求古仁人之心”,概念不一致,偷换了概念。同时“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述不准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在抒发自己追求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不是说自己已经具有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10题: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岳阳楼记》叙事简明,描写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融记事、描写、抒情和理论于一体。
B、第5段中的议论是全文的重心,前面记事、写景和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C、第3段与地4段进行对比,写出了迁客骚人和滕紫荆面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象,都产生了或悲或喜两种感情。
D、文章运用了两种修辞方法,将洞庭湖的景物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答案为C。
C项的表述有商榷之处,第5段全部是议论,所以“第5段中的议论”表述不确切,应省去“中的议论”。“重心”应为“中心”,同时“前面记事、写景和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铺垫”之后应加“的”字。
《阳光的伤疤》
(1)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阳光。这阳光是那么真切,离开乡村多年,只要一想起,背上仍残留着一种阳光暴晒留下的辣痛。
(2)夏历六七月间是收割稻子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钟,树叶就耷拉下来,叶子皱巴巴的,像被什么揉皱了,如果树会出声,大概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痛来。土埕上的石凳已经被太阳焐得发热,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3)从五点多起床干到这时,我早就腰酸腿软,晒了几个钟头的太阳,我的背部仿佛被什么动物的利爪子挠过一般,热辣辣地疼。回家吃早饭,我扒拉几口就再也吃不下,只一杯接一杯地灌冷开水,直到肚子发胀,还觉得口干舌燥。我想对父亲讲让自己歇一会儿,但看着他黧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我把冒出来的话连同唾沫都咽进肚里,提着镰刀跟在父亲的背后又上田去了。
(4)九点的阳光将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与父亲的距离只有两三步路,有好几次,我的影子与父亲并肩而行了。但当我回头,发现父亲的身影黑黝黝的,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有好几次我的步伐动摇了,我想:也许我再向前几步,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踩在父亲的影子上,说实在的,我当时感到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
(5)父亲没有回头,也许他的眼中只有那波浪起伏的谷子。
(6)他背上的汗水和那个少年的我的脸上的汗水淋漓地流在我多年之后的记忆中。
(7)刚才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此时变成一个大得可怕的白炽灯,我再也不敢抬头与之对视。走进稻田,刚弯腰,炎热的阳光早巳透过粘在背上的衣服扎进肌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汗水淋漓地流出来,后来就没有了,被太阳“蒸”干了,抬头看父亲的背影,背上的衣服泛出一层盐渍。多年以后,远离乡村阳光的我很煽情地把自己弯腰俯向庄稼的身影比做一柄“新镰”,把炎热的阳光比做铸炼钢铁的熔炉,把汗水比做淬火的水。其实自从我开始写矫情的诗歌始,乡土和阳光早已变成我手上的一捧展览品。远离乡村的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就炫耀自己经历过的痛苦!
(8)我们的乡村当时长得最多的是苦楝树,诗歌在庄稼中是完全没有生长的空间的。
(9)土生土长的农人。土生土长的庄稼。但没有土生土长的诗歌。
(10)我的腰弯得更低了,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减少太阳照射身上的面积,至于这样做会更累的感觉早已麻木了。酸软的手臂和腰肢变得僵硬,特别是臂部的肌肉有点肿胀起来的感觉。但我不敢停下来,怕一停下动作,自己就会被炎热的太阳“压倒”。热原来也有“重量”,久处炎热阳光下的人才会真切体会到。
(11)嘴里已经没有一点唾沫,舌头像板硬的石板,我无力将它推动。
(12)水分被蒸发干了,只剩下干涸的眼神,望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庄稼。
(13)没有一丝风,听得到空气在谷穗上热烘烘地作响……
(14)多年以后,我重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有异样的体会。农人爱惜米粒,那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15)那一天夜里,我从噩梦中惊醒,背部仿佛失火一般,又热又痛,只好趴在床上,任冷汗从额上、背上淋漓流出。也许是我睡梦中的呻吟声吵醒了母亲,她来到我房间,看情形一下子明白了,去厨房拿回一点花生油,用手细细地抹在我通红的背上。
(16)几天后,背部结出一大块黑色的疤痕。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如父亲一样变成一块铁,再毒的阳光就不会再伤害我了。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①“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钟,树叶就耷拉下来……”
分析:“喊起热来”后应为句号。前一句写的是天未亮的时候,后一句写的是上午九点钟树叶的情状,两个句子表达的是两种意思。
②“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分析:本句本是描写天气炎热,但表述不清,究竟是狗淌汗还是狗舌头淌汗呢?产生歧义。 “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拧出的那种是什么?形状如何?不得而知。由“拧出的那种”往前推,应该写的是狗的舌头,狗的舌头是红色的,但“苍苔”是“青苔”,是青色的。
③“看见他黧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
分析:“黧黑”后应加“的”作为定语修饰“脸”。
④“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
分析:“一个”应为“一口”。
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
分析:本句是要描写温度的逐渐升高对身体的感觉,但是由于比喻的不恰当,层次并不明显,“荆棘上的尖刺”和“细小的针尖”刺在身上,哪一种更痛苦,说不清。同时,由于有前面的三个不同的比喻,已在表达温度的逐渐升高,人感觉到非常的痛苦,所以“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就显得累赘。
本文段题目与答案商榷之处
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我”感受“阳光”后的三种不同态度。
答案:怕被阳光暴晒,想远离阳光;阳光成了我的写作素材,感谢(歌唱)阳光;意志得到锻炼,不怕阳光。
分析:从全文看,答案要点中的第一二点是从文章出发,答案的第三点游离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写毒辣的阳光,写不怕暴晒的父亲,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在歌颂阳光的毒辣呢?还是在对农民的同情?
第13题:第(4)自然段“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的恐慌和悲哀”一句中,“我”感到“恐慌和悲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怕被阳光暴晒;担心自己重走父亲的老路或重复父亲的命运;担心未能摆脱被阳光暴晒的困境。
分析:答案的设置扩大了对语句的理解,脱离了具体语句中的具体语义。“我”感到“恐慌和悲哀”是在看到父亲黑黝黝的身影,自己的身影快与父亲的身影重叠的一瞬间所产生的想法和感觉。并且这种想法一直深植于作者的心中,使作者充满了远离阳光,离开乡村的想法。所以从根本上说,答第二点就足够了,文章主要说的是怕重走父亲的老路。
第14题:联系文中画线的句子思考:“父亲”的形象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困苦的,脸色黝黑,衣服布满盐渍,肤色如铁,这样的形象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如果硬是要“任何成果的获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活劳动的艰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那么“父亲”的成果是什么呢?“父亲”的成果就是不怕晒,不怕晒能给人这样伟大的启示。
第15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可删去。
《生命需要月台》
(1)《於陵子》中曾写过这样一只蜗牛:它想干一番事业,于是给自己定下“宏伟”的目标——先东上泰山,再南下江南。当它估计出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与自己仅为一天的寿命一比,当下悲愤致死,“英年”早逝。这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在短暂的生命中,怎样才能实现诸多的理想?
(2)其实,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理想,能否实现,关键要看它是否合理,是否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就像征程中的月台一样,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更促进人们奋勇拼搏。有了月台,在生命的赛场中,就会让人拥有旺盛的斗志,不会因前途未卜而消极倦怠。它给人以希望,它给人以信心。
(3)真正的理想,就应像月台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挥洒汗水才能到达的。
(4)然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定下过于庞大的目标,认为只要目标高,就有了可贵的志向,那么必然干劲十足。孰不知,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故事中的那只可怜的蜗牛,不就因此而“夭折”了吗?它一心想闯天下,其登泰山、下江南的志向固然可贵,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当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为时已晚。远大的目标已成了它心中不可动摇的丰碑,潜在地走有它。于是乎,仅为一天的生命也因此留不下半点痕迹,甚至为此而缩短。
(5)难道这仅是蜗牛的悲剧吗?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想“流芳百世”,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那些不惜付出沉痛代价,甚至铛锒入狱者,没有遗臭万年便已算得上大幸了。
诸多的事事都在告诫人们:生命需要月台,理想要切合实际,目标不要过高过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短暂”的行程中写下光辉的篇章,留下深深的足迹。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原文发表于1998年第11期的《中学生作文指导》,作者是陕西西安89中学生刘阳。上海建平中学特级教师程红兵将之收进他的著作《创新思维与作文》一书中,作为第七章《训练提示或范文》中的参考范文。原文的(2)(3)段合为一段。
作为学生作文,从学生的程度考虑,此文有可取之处,理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但作为考试卷来命题,特别是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试卷来命,则显得太稚嫩,不规范。此文语言不精炼,语病甚多,论证不严谨,结论仓促。
第一段:“当它估计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与自己仅为一天的寿命一比,当下悲愤致死,‘英年’早逝。”
分析:本句首先是无主句,“当它估计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是状语,再次“当下悲愤致死”的“当下”与“一比”重复。其次“悲愤致死”不当,应为“悲愤而死”或者“因悲愤致死”。最后,蜗牛的寿命不是一天,这是知识性错误。
第二段:“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就像征程中的月台一样,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分析:把月台比喻为合理的目标,比喻不恰当。文中的“月台”应该是站台,是火车出发或到达的站台,站台怎么能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第三段:“真正的理想,就应像月台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挥洒汗水才能到达的。”
分析:本句的“月台”与上一段的“月台”的比喻意不同,上一段的“月台”是指能给人明确指示,本段的“月台”是指“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
第四段:“然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定下过于庞大的目标,认为只要目标高,就有了可贵的志向,那么必然干劲十足。孰不知,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
分析:“庞大”修饰目标不当,“庞大”修饰的应该是形体、组织、数量,与句后的“目标高”不一致。“只要……就……那么”这是复杂的条件关系复句,“只要……就”第一个条件复句,“只要……就……那么”第二个条件复句。但是二个条件不是产生结果的必然条件,所以“那么”不当。
“孰不知”应为“殊不知”表示竟然不知的意思,起转折作用。
“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语言罗索。
“自己”与“人”对象不一致。
“如果……不仅……”关联词语不对应。
第四段:“它一心想闯天下,其登泰山、下江南的志向固然可贵,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当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为时已晚。”
分析:“其”多余,可删去。“可贵”后应为句号。“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表述罗索,语法有错。“实际情况”包含了“自身条件”。此句可改为“但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才能与“这一点”对应。
第5段:“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想‘流芳百世’,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分析:“不可磨灭”本指功业、事迹或道理永远不会消失,用在此处,不当。“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此处省略号错用。“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观点错误。不是国家容不下这么多名流,而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名流。并且偷换了论题。
第5段:对于那些不惜付出沉痛代价,甚至铛锒入狱者,没有遗臭万年便已算得上大幸了。
分析:此句转换话题,与前句论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流的无关,而是论述为想成为名流付出代价、投机取巧者的下场。
本文段题目商榷之处
第16题:综观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人生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意思对即可。答文中“生命需要月台,理想要切合实际,目标不要过高过远”亦可)
分析:“人生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与文章论述观点不相符合,文章论述的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要切合实际”,而不是人生需不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所以答案应该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要切合实际”。
第19题:请举出一个能证明第(2)段中“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的事例,并对所举事例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举出事例(2分),分析(1分)。
分析:答案没有任何的可操作的要求和示例,给评卷老师造成很大的困难。学生答卷所举例子如毛泽东、周恩来、牛顿、爱迪生这些名人的例子,很难证明他的理想与目标就是合理,但是他们都成功了,这给评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误差。同时从阅读的功能来说,写论据与分析不属于阅读的考察范围,它应该属于写作的范畴。
科普说明文
计算机模拟表明很多疾病会随着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生。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
现在几乎没有科学家怀疑大气变暖这一事实了。并且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大气变化的结果具有日益加剧的破坏性。甚至中学生都会对可能产生的结果列举一二:海洋将会变暖;冰川将会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会淹没许多地势较低一带海岸附近的民居。同时适合耕种的区域也会变化。气候形势会变得更加反复无常,暴风雨也会更加猛烈。然而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计算机模拟预测出全球变暖和由此引起的其它气候变化会使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和分布扩大。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预测正在逐渐变成事实。
大气升温能通过好几种渠道影响健康。最直接的是,它能造成更多、更强烈、更炎热的热浪。如果夜晚也不能凉风送爽的话,这就会变得特别危险。不幸的是,夜间也不凉爽似乎已是注定的事实;大气升温是不均衡的,夜间、冬天以及纬度高于50度的地区气温上升得最高。在有些地区,由热浪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到2020年预计会翻一番。持续的高温也提高了烟雾的产量和过敏源的散步。这两个结果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全球变暖还会通过以下方式间接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幸福:不断地加速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通过引起水灾和旱灾的剧烈变动以及天气的变化来改变天气形势。因为大气在上个世纪已经变暖,所以干旱地区的旱灾也持续得更长久,集中的降雨量也更加常见。除了淹溺和饥饿造成的死亡之外,以上这些灾难通过各种方式刺激了传染病的发生、再生和传播。
这种前景非常不妙,因为传染病就像神话故事中召来的妖魔一样很难再收回到瓶子里去。传染病一次性猛烈的爆发造成的死亡也许没有一次狂怒的洪水或者一次长期的旱灾吞噬的人多,但是它一旦在一个地区生了根,就难以根除并会蔓延到其他地区。
由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水灾和旱灾也可能以其它形式破坏人体健康。它们会损害庄稼,使庄稼易受虫害和杂草的影响和侵袭,因此引起食物供应不足和潜在的营养不良。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第1段:计算机模拟表明很多疾病会随着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生。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
分析:“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预测”后应加上宾语“疾病”。“麻烦”用词不当,应是“困难”。
第2段:大气变化的结果具有日益加剧的破坏性。
分析:表示坏的方面的最后的结果一般用“后果”。
第2段:然而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
分析:“然而”转折错误,文段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在举例说了三种大家熟悉的后果之后,再说明大家不熟悉的结果的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所以“然而”应改为“另外”。
默写题目商榷之处:
第24题的第(5)题。答案只要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可以了。因为从整个句子来说:“妈妈因此说小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加上“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显得拗口,特别是语气词“也”,使整个句子语气混乱,语意不通。
⑼ 佛山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下载:http://www.shijuan.cn/Soft/ShowSoft.asp?SoftID=74475
赏析:佛山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詹火滥
佛山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2002年新课改实验后第一次的招生考试,也是佛山市全市主要高中实行统招的第一次考试。它担负着科学测评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科素养,区分学生的能力层级,为学校的招生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它还担负着为课改保驾护航,引导课改向良好方向发展。
从试题的结构和考查要点看,2005年佛山市中考语文试卷与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本质的变化与创新。试卷的立意较多的从知识与能力单一目标设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乎没有体现。对学生的读书广度的考查几乎没有。选文和题目设置较为粗糙。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第9题:作者在第5段写到“古仁人”,选出其真正用意的一项。
A、让“迁客骚人”向“古仁人”学习。
B、借“求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歌颂“古仁人”的高尚情操。
D、教育我们年轻一代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忧国忧民,具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分析:答案为B:题干的“古仁人”与选项的“求古仁人之心”,概念不一致,偷换了概念。同时“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述不准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在抒发自己追求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不是说自己已经具有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10题: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岳阳楼记》叙事简明,描写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融记事、描写、抒情和理论于一体。
B、第5段中的议论是全文的重心,前面记事、写景和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C、第3段与地4段进行对比,写出了迁客骚人和滕紫荆面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象,都产生了或悲或喜两种感情。
D、文章运用了两种修辞方法,将洞庭湖的景物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答案为C。
C项的表述有商榷之处,第5段全部是议论,所以“第5段中的议论”表述不确切,应省去“中的议论”。“重心”应为“中心”,同时“前面记事、写景和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铺垫”之后应加“的”字。
《阳光的伤疤》
(1)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阳光。这阳光是那么真切,离开乡村多年,只要一想起,背上仍残留着一种阳光暴晒留下的辣痛。
(2)夏历六七月间是收割稻子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钟,树叶就耷拉下来,叶子皱巴巴的,像被什么揉皱了,如果树会出声,大概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痛来。土埕上的石凳已经被太阳焐得发热,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3)从五点多起床干到这时,我早就腰酸腿软,晒了几个钟头的太阳,我的背部仿佛被什么动物的利爪子挠过一般,热辣辣地疼。回家吃早饭,我扒拉几口就再也吃不下,只一杯接一杯地灌冷开水,直到肚子发胀,还觉得口干舌燥。我想对父亲讲让自己歇一会儿,但看着他黧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我把冒出来的话连同唾沫都咽进肚里,提着镰刀跟在父亲的背后又上田去了。
(4)九点的阳光将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与父亲的距离只有两三步路,有好几次,我的影子与父亲并肩而行了。但当我回头,发现父亲的身影黑黝黝的,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有好几次我的步伐动摇了,我想:也许我再向前几步,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踩在父亲的影子上,说实在的,我当时感到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
(5)父亲没有回头,也许他的眼中只有那波浪起伏的谷子。
(6)他背上的汗水和那个少年的我的脸上的汗水淋漓地流在我多年之后的记忆中。
(7)刚才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此时变成一个大得可怕的白炽灯,我再也不敢抬头与之对视。走进稻田,刚弯腰,炎热的阳光早巳透过粘在背上的衣服扎进肌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汗水淋漓地流出来,后来就没有了,被太阳“蒸”干了,抬头看父亲的背影,背上的衣服泛出一层盐渍。多年以后,远离乡村阳光的我很煽情地把自己弯腰俯向庄稼的身影比做一柄“新镰”,把炎热的阳光比做铸炼钢铁的熔炉,把汗水比做淬火的水。其实自从我开始写矫情的诗歌始,乡土和阳光早已变成我手上的一捧展览品。远离乡村的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就炫耀自己经历过的痛苦!
(8)我们的乡村当时长得最多的是苦楝树,诗歌在庄稼中是完全没有生长的空间的。
(9)土生土长的农人。土生土长的庄稼。但没有土生土长的诗歌。
(10)我的腰弯得更低了,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减少太阳照射身上的面积,至于这样做会更累的感觉早已麻木了。酸软的手臂和腰肢变得僵硬,特别是臂部的肌肉有点肿胀起来的感觉。但我不敢停下来,怕一停下动作,自己就会被炎热的太阳“压倒”。热原来也有“重量”,久处炎热阳光下的人才会真切体会到。
(11)嘴里已经没有一点唾沫,舌头像板硬的石板,我无力将它推动。
(12)水分被蒸发干了,只剩下干涸的眼神,望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庄稼。
(13)没有一丝风,听得到空气在谷穗上热烘烘地作响……
(14)多年以后,我重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有异样的体会。农人爱惜米粒,那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15)那一天夜里,我从噩梦中惊醒,背部仿佛失火一般,又热又痛,只好趴在床上,任冷汗从额上、背上淋漓流出。也许是我睡梦中的呻吟声吵醒了母亲,她来到我房间,看情形一下子明白了,去厨房拿回一点花生油,用手细细地抹在我通红的背上。
(16)几天后,背部结出一大块黑色的疤痕。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如父亲一样变成一块铁,再毒的阳光就不会再伤害我了。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①“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钟,树叶就耷拉下来……”
分析:“喊起热来”后应为句号。前一句写的是天未亮的时候,后一句写的是上午九点钟树叶的情状,两个句子表达的是两种意思。
②“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分析:本句本是描写天气炎热,但表述不清,究竟是狗淌汗还是狗舌头淌汗呢?产生歧义。 “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拧出的那种是什么?形状如何?不得而知。由“拧出的那种”往前推,应该写的是狗的舌头,狗的舌头是红色的,但“苍苔”是“青苔”,是青色的。
③“看见他黧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
分析:“黧黑”后应加“的”作为定语修饰“脸”。
④“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
分析:“一个”应为“一口”。
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
分析:本句是要描写温度的逐渐升高对身体的感觉,但是由于比喻的不恰当,层次并不明显,“荆棘上的尖刺”和“细小的针尖”刺在身上,哪一种更痛苦,说不清。同时,由于有前面的三个不同的比喻,已在表达温度的逐渐升高,人感觉到非常的痛苦,所以“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就显得累赘。
本文段题目与答案商榷之处
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我”感受“阳光”后的三种不同态度。
答案:怕被阳光暴晒,想远离阳光;阳光成了我的写作素材,感谢(歌唱)阳光;意志得到锻炼,不怕阳光。
分析:从全文看,答案要点中的第一二点是从文章出发,答案的第三点游离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写毒辣的阳光,写不怕暴晒的父亲,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在歌颂阳光的毒辣呢?还是在对农民的同情?
第13题:第(4)自然段“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的恐慌和悲哀”一句中,“我”感到“恐慌和悲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怕被阳光暴晒;担心自己重走父亲的老路或重复父亲的命运;担心未能摆脱被阳光暴晒的困境。
分析:答案的设置扩大了对语句的理解,脱离了具体语句中的具体语义。“我”感到“恐慌和悲哀”是在看到父亲黑黝黝的身影,自己的身影快与父亲的身影重叠的一瞬间所产生的想法和感觉。并且这种想法一直深植于作者的心中,使作者充满了远离阳光,离开乡村的想法。所以从根本上说,答第二点就足够了,文章主要说的是怕重走父亲的老路。
第14题:联系文中画线的句子思考:“父亲”的形象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困苦的,脸色黝黑,衣服布满盐渍,肤色如铁,这样的形象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如果硬是要“任何成果的获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活劳动的艰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那么“父亲”的成果是什么呢?“父亲”的成果就是不怕晒,不怕晒能给人这样伟大的启示。
第15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可删去。
《生命需要月台》
(1)《於陵子》中曾写过这样一只蜗牛:它想干一番事业,于是给自己定下“宏伟”的目标——先东上泰山,再南下江南。当它估计出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与自己仅为一天的寿命一比,当下悲愤致死,“英年”早逝。这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在短暂的生命中,怎样才能实现诸多的理想?
(2)其实,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理想,能否实现,关键要看它是否合理,是否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就像征程中的月台一样,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更促进人们奋勇拼搏。有了月台,在生命的赛场中,就会让人拥有旺盛的斗志,不会因前途未卜而消极倦怠。它给人以希望,它给人以信心。
(3)真正的理想,就应像月台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挥洒汗水才能到达的。
(4)然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定下过于庞大的目标,认为只要目标高,就有了可贵的志向,那么必然干劲十足。孰不知,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故事中的那只可怜的蜗牛,不就因此而“夭折”了吗?它一心想闯天下,其登泰山、下江南的志向固然可贵,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当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为时已晚。远大的目标已成了它心中不可动摇的丰碑,潜在地走有它。于是乎,仅为一天的生命也因此留不下半点痕迹,甚至为此而缩短。
(5)难道这仅是蜗牛的悲剧吗?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想“流芳百世”,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那些不惜付出沉痛代价,甚至铛锒入狱者,没有遗臭万年便已算得上大幸了。
诸多的事事都在告诫人们:生命需要月台,理想要切合实际,目标不要过高过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短暂”的行程中写下光辉的篇章,留下深深的足迹。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原文发表于1998年第11期的《中学生作文指导》,作者是陕西西安89中学生刘阳。上海建平中学特级教师程红兵将之收进他的著作《创新思维与作文》一书中,作为第七章《训练提示或范文》中的参考范文。原文的(2)(3)段合为一段。
作为学生作文,从学生的程度考虑,此文有可取之处,理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但作为考试卷来命题,特别是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试卷来命,则显得太稚嫩,不规范。此文语言不精炼,语病甚多,论证不严谨,结论仓促。
第一段:“当它估计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与自己仅为一天的寿命一比,当下悲愤致死,‘英年’早逝。”
分析:本句首先是无主句,“当它估计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是状语,再次“当下悲愤致死”的“当下”与“一比”重复。其次“悲愤致死”不当,应为“悲愤而死”或者“因悲愤致死”。最后,蜗牛的寿命不是一天,这是知识性错误。
第二段:“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就像征程中的月台一样,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分析:把月台比喻为合理的目标,比喻不恰当。文中的“月台”应该是站台,是火车出发或到达的站台,站台怎么能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第三段:“真正的理想,就应像月台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挥洒汗水才能到达的。”
分析:本句的“月台”与上一段的“月台”的比喻意不同,上一段的“月台”是指能给人明确指示,本段的“月台”是指“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
第四段:“然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定下过于庞大的目标,认为只要目标高,就有了可贵的志向,那么必然干劲十足。孰不知,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
分析:“庞大”修饰目标不当,“庞大”修饰的应该是形体、组织、数量,与句后的“目标高”不一致。“只要……就……那么”这是复杂的条件关系复句,“只要……就”第一个条件复句,“只要……就……那么”第二个条件复句。但是二个条件不是产生结果的必然条件,所以“那么”不当。
“孰不知”应为“殊不知”表示竟然不知的意思,起转折作用。
“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语言罗索。
“自己”与“人”对象不一致。
“如果……不仅……”关联词语不对应。
第四段:“它一心想闯天下,其登泰山、下江南的志向固然可贵,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当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为时已晚。”
分析:“其”多余,可删去。“可贵”后应为句号。“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表述罗索,语法有错。“实际情况”包含了“自身条件”。此句可改为“但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才能与“这一点”对应。
第5段:“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想‘流芳百世’,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分析:“不可磨灭”本指功业、事迹或道理永远不会消失,用在此处,不当。“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此处省略号错用。“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观点错误。不是国家容不下这么多名流,而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名流。并且偷换了论题。
第5段:对于那些不惜付出沉痛代价,甚至铛锒入狱者,没有遗臭万年便已算得上大幸了。
分析:此句转换话题,与前句论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流的无关,而是论述为想成为名流付出代价、投机取巧者的下场。
本文段题目商榷之处
第16题:综观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人生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意思对即可。答文中“生命需要月台,理想要切合实际,目标不要过高过远”亦可)
分析:“人生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与文章论述观点不相符合,文章论述的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要切合实际”,而不是人生需不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所以答案应该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要切合实际”。
第19题:请举出一个能证明第(2)段中“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的事例,并对所举事例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举出事例(2分),分析(1分)。
分析:答案没有任何的可操作的要求和示例,给评卷老师造成很大的困难。学生答卷所举例子如毛泽东、周恩来、牛顿、爱迪生这些名人的例子,很难证明他的理想与目标就是合理,但是他们都成功了,这给评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误差。同时从阅读的功能来说,写论据与分析不属于阅读的考察范围,它应该属于写作的范畴。
科普说明文
计算机模拟表明很多疾病会随着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生。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
现在几乎没有科学家怀疑大气变暖这一事实了。并且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大气变化的结果具有日益加剧的破坏性。甚至中学生都会对可能产生的结果列举一二:海洋将会变暖;冰川将会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会淹没许多地势较低一带海岸附近的民居。同时适合耕种的区域也会变化。气候形势会变得更加反复无常,暴风雨也会更加猛烈。然而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计算机模拟预测出全球变暖和由此引起的其它气候变化会使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和分布扩大。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预测正在逐渐变成事实。
大气升温能通过好几种渠道影响健康。最直接的是,它能造成更多、更强烈、更炎热的热浪。如果夜晚也不能凉风送爽的话,这就会变得特别危险。不幸的是,夜间也不凉爽似乎已是注定的事实;大气升温是不均衡的,夜间、冬天以及纬度高于50度的地区气温上升得最高。在有些地区,由热浪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到2020年预计会翻一番。持续的高温也提高了烟雾的产量和过敏源的散步。这两个结果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全球变暖还会通过以下方式间接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幸福:不断地加速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通过引起水灾和旱灾的剧烈变动以及天气的变化来改变天气形势。因为大气在上个世纪已经变暖,所以干旱地区的旱灾也持续得更长久,集中的降雨量也更加常见。除了淹溺和饥饿造成的死亡之外,以上这些灾难通过各种方式刺激了传染病的发生、再生和传播。
这种前景非常不妙,因为传染病就像神话故事中召来的妖魔一样很难再收回到瓶子里去。传染病一次性猛烈的爆发造成的死亡也许没有一次狂怒的洪水或者一次长期的旱灾吞噬的人多,但是它一旦在一个地区生了根,就难以根除并会蔓延到其他地区。
由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水灾和旱灾也可能以其它形式破坏人体健康。它们会损害庄稼,使庄稼易受虫害和杂草的影响和侵袭,因此引起食物供应不足和潜在的营养不良。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第1段:计算机模拟表明很多疾病会随着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生。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
分析:“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预测”后应加上宾语“疾病”。“麻烦”用词不当,应是“困难”。
第2段:大气变化的结果具有日益加剧的破坏性。
分析:表示坏的方面的最后的结果一般用“后果”。
第2段:然而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
分析:“然而”转折错误,文段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在举例说了三种大家熟悉的后果之后,再说明大家不熟悉的结果的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所以“然而”应改为“另外”。
默写题目商榷之处:
第24题的第(5)题。答案只要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可以了。因为从整个句子来说:“妈妈因此说小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加上“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显得拗口,特别是语气词“也”,使整个句子语气混乱,语意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