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考语文怎样上100
提高语文成绩,有以下几点建议:
1、工具书的应用:所谓的工具书,指的是字典专、属辞典、成语典或网络资源等。平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若遇到生难词语就要动手查工具书。这样可以立即解决疑难,又能增加对该字词的认识,进而加深印象,永难忘怀。
2、广泛的阅读:有人说:多读书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阅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有一定的质量。
3、勤于写作:文字不单要知道它的意义,还需懂得它该如何应用。将新认识的文字、词汇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作文或造句)当中,比死记死背要来得好,如此不单可以让自己精准掌握文辞的意义以及词语应用的能力,驾驭文字的功力也会增强。
4、阅读各种书籍或书报是绝对的必要;否则只学习课本,就想让语文能力增强,就想要拥有好成绩,那实在是非常困难了。所以能够养成好的阅读的习惯,增进语文的能力,实在是让语文能力提高的好办法。补充一些课外的文章及学生自发性的阅读课外书籍,才是让语文能力增强的关键。
❷ 高考语文100练2013第七版10-20练答案
高
❸ 高考语文百题大过关 病句修改100题答案
《2012百题大来过关:高考语文(古诗文自鉴赏100题)》主要内容:丛书具有四大特点:一、丰富性。丛书涉及的内容囊括了小升初及中、高考所有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二、层次性。题目排列杜绝杂乱无章和随意性,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精选历年来的相关考题;第二,难度稍小的训练题;第三,难度稍大的训练题。这样编排既能让读者了解近年来小升初及中、高考的命题特点及其走向,又能得到渐次加深的足够量的训练。三、指导性。为了方便使用本丛书的老师和同学,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丛书不仅提供参考答案,还力求作最为详尽的解说,目的在于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学们有了这套书,就等于请回了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四、权威性。丛书的编写者都是国内名校骨干教师,有些还是参加国家教育部“名师工程”的著名特级教师,在各地享有盛名。他们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为本丛书在同类书中胜人一筹打下扎实基础。
❹ 高考100练语文 答案 前20练
到网络文库看看,或者是豆丁文档,莫非是假期作业?那就去书店看看有专没有
http://hi..com/supermichael/album/%B8%DF%BF%BC%D3%EF%CE%C4100%C1%B7%B4%F0%B0%B8
这个,看看是属不是,语文试题对照答案做,可以看看答题技巧,这样对你也有提高,抄的话就没有意义罗
❺ 2009修订第三版高考语文100练答案(一小部分
榖山笔尘
三、1.B(指:通“旨”,意图)
2.B(我认为此答案错误,应该是C。①按照,介词。②因为,介词。③和④把,介词。⑤、⑥凭借,介词。)
3.D(不出的应该是“皇帝”或“朝廷”)
4.AB(“下”和“籍”都是名词动用,在文中分别是“相互忍让”和“记录”的意思。 C.“奇”形容词名用,奇特的事情。 D.“面”名词做状语,当面。 E“平”形容词动用,服气。)
5.C(不是让太宰具疏弹劾,是让大司马具疏弹劾。)
6.略(见“参考译文”)
(62)
三、1.D(推辞)
2.A(A.副词,本来 B.被,介词 / 在,介词 C.通过,介词/趁<机>,介词 D.凭借,介词/和、跟、带着,介词)
3.C(顾左右无人的是太子,不是田光。)
4.D(①表现秦王残暴及其后果 ②是鞠武向太子推荐田光 ③表现太子迎接田光时礼贤下士的情形 ④岁是太子对田光所言,但表现太子尚有猜疑的心理 ⑤是太子对荆轲所言,希望听到荆轲对救燕国的意见 ⑥中的“顿首”“固请”都表现了太子的礼贤下士,即对荆轲的看重。)
5.B(原文为“太傅谏太子急遣......”,也不是“借匈奴之手杀掉樊将军”,而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
6.略(见参考译文)
(63)
三、1.D(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
2.A(A.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 B.两个“以”,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C.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后者相当于“对”。D.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他<代孔子>;后者为助词,的。)
3.C(这里应该表假设关系,补出“如果”。)
4.B(②孔子政绩的威力 ④季桓子临死前的叮嘱 ⑥子赣对孔子的理解。)
5.C(不是没有重用,是“用之不终”。)
6.略(见参考译文)
(64)
三、1.B(详细地)
2.B(A.两个“而”均为连词,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B.两个“于”均为介词,向。C.两个“焉”,前者为形容词词尾,后者为兼词,于之。D.两个“其”均为代词,前者“它”,代所问之事;后者“自己”。)
3.D(前后应为转折关系,补出的应为“然”。)
4.A
5.D(本文未论及“尊师重道”。)
6.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译文:所说的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自己的家人不能够管好,而能管教别人的,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出家庭,却能够实教化在国内施行。孝敬,是用来侍奉君主的;恭顺,是用来侍奉尊长的;慈爱,是用来支使民众的。)
(65)
三、1.C(除,任命官职)
2.A(A.均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已经”或“......以后” B.两个“乎”,前者为语气助词,吗;后者为介词,相当于“于”,在。 C.两个“何”,前者为疑问代词,怎么;后者为副词,多么。 D.两个“所”,前者与“为”一起表被动;后者使所字结构。)
3.D(补出的应为“为上所厚着”。)
4.A(⑤写李林甫在官员队伍管理工作中,安于常规,埋没人才,不是“为人阴险,玩弄权术”。⑥是从侧面表现李林甫玩弄权术的程度,不是“直接写”。其他项,均符合题干要求。)
5.C(根据文意,“闭塞人主视听”,使皇上耳目不聪,以便把持朝政,才是李林甫这样做的真正目的。)
6.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注:括号里的可画可不画。
(66)
三、4.A(让,责怪)
5.D(A中两个“乃”,前者为副词,于是,就;后者表判断动词,是。B中两个“而”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然而、可是;后者表修饰,地。C中两个“其”,前者为副词,表反问语气,岂,难道;后者为代词,他的。D中两个“以”均为连词,用来。)
6.D(前后为转折关系,补出的应为“但是”。)
7.B(A.前句是伍员的忠言直谏,后句是吴王的使者公孙雄向越王求和的话。C.前句是太宰向吴王进谗言的话,后者是范蠡的忠言直谏。D.前句是伍员失信于吴王之后所说的话,是对吴国前途的一种预测,非谏言,后句是范蠡在越王犹豫时所说的话,时犯颜直谏。)
8.B(吴王并非自始自终听信太宰噽的谗言,太宰噽等进谗言“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后听说伍员“托子于鲍氏”,才大怒。)
9.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抃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参考译文: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在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忧虑。过了三个月,乙卯日才下了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还是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下了大雨,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建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67)
三、1.D(致,招来)
2.B(A.两个“以”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表目的连词,来。 B.两个“既”均为副词,......以后。 C.两个“因”均为介词,前者为趁着;后者为通过。 D.两个“及”,前者为连词,等到;后者动词,到。)
3.A(补出的应为“斛斯政”。)
4.B(⑤是高士廉促进教化鼓励学习之举。⑥是高世廉受到皇帝格外信任及所为政事的情况。其他项,均符合题干要求。)
5.B(“丘和要匆忙迎战”是错误理解,文中“和欲出门迎之”,是丘和要出门迎接宁长真,有投降之意。从高世廉的话也可推知此意。)
(68)
三、1.B(谢,向众人道歉,谢罪)
2.C(A.两个“以”,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表目的连词,来。 B.两个“而”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转折。 C.两个“所”均为介词均为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前者是“所总领的(职务)”,后者是“所拜访的(人)” D.两个“者”均为助词,前者为“......的人”,后者用在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
3.A(补出的应为“吴蜀双方”。)
4.C(③表现诸葛亮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与才智谋略无关。④叙述诸葛亮选用马谡“督诸军”,这一决策导致了战役的失利,不能表现他才智过人,多谋善断。)
5.C(“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是以偏概全。建兴七年一役,诸葛亮并未“因缺粮而退兵”,而是取得了胜利。)
6.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参考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69)
三、1.A(离开)
2.B (A.两个“以”均为介词,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原因。B.两个“而”均为连词,表顺承。 C.两个“乃”均为副词,前者“竟然”,后者“于是,就”。D.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代词,他。)
3.D(补出的应为“许劭”。)
4.C(②从侧面说明许劭对人洞察入微,不是“直接表现”。④许劭与耿介刚直的李逵产生矛盾,不能说明他善于知人,而是有引人非议之处。)
5.D(被称赞“平舆渊有二龙”的是许劭与许虔。)
(70)
三、1.C(A两个“以”均为介词,因为。B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C两个“举”,前者为动词,考取;后者为介词,拿。D两个“按”均为动词,查究。)
2.B(A.②表明王义方不攀附权贵。C.①治理地方的措施②为人。D.①孝顺②守信)
3.C(错在“皇上认为他是一片忠心”。)
4.略(参考答案见译文。)
5.因为在发放救灾粮之前,赵公募集富人捐献的粮食和收集僧人道士吃不了的余粮达到四万八千余石,所以粮食足够支持救灾之用。
(71)
三、1.C(谨,认真地。)
2.D(A两个“计”均为动词,分别为“估计”“计算”。B两个“为”,前者为动词,用;后者为介词,替。C两个“以”,前者为介词,把;后者为连词,来。D两个“之”都是代词,都代指人。)
3.D(A项,原为的意思是赵公在越地救灾,并未提及外地在民涌入的事情。B项,原文说赵公采取的实际办法是男女分别隔日领取,每次领两日的粮食。C项,原为的意思是担心灾民流亡,就在城市郊野设立救灾点,并且告诉大家,离开家乡的人不能领取救灾粮。
4.略(参考答案见译文。)
(72)
三、1.B(偷取,暂且取得。偷,苟且。)
2.A(A项,前一个“其”,为副词,表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后一个“其”为代词,代自己。B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用。C项两个“虽”均为连词,即使。D项两个“则”均为连词,那么。)
3.D(前后语句间的关系是并列,不是递进,补出的应该是“而是”。)
4.B(②J句是舅犯劝晋文公跟敌军交战时用欺诈手段,并非直接议论。③句是雍季的观点,他认为不可以用诈伪手段。⑥句是作者笼统谈战争取胜的意义,认为如果交战取胜,那么国家就会安定,君王地位也就稳定;不涉及诈伪手段。)
5.B(雍季未提到战争用不用诈伪手段的问题,只是强调不能用欺骗的手段对待百姓,欺骗只能得到一时的好处,以后就不能了。)
(73)
三、6.C(备:完全,全都。)
7.D(A两个“或”都是不定指代词,前者是“有时”,后者是“有人”。B两个“于”均为介词,前者表比较,比;后者表被动,被。C两个“则”均为连词,前者与“若”一起表假设,那么;后者标顺接关系,就。D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8.C(补出的应是“长孙皇后”。)
9.D(①主要表现张孙皇后处理后宫事物进退有分寸。④表现长孙皇后生活节俭。⑤表现长孙皇后的贤惠。⑥表现长孙皇后识大体,顾大局。②③均表现长孙皇后的“仁爱”。) [注意:此题选全都不是表现长孙皇后的“仁爱”的一组]
10.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参考译文:齐桓公去见一个叫稷的小吏,一天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侍从说:“有万辆马车的国君,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没被允许见面,也该停止了。”桓公说:“有才能的人轻视爵位俸禄,当然也就轻视他们的君主;君主如果轻视其他霸主,自然也会轻视他们有才能的人。即便稷敢轻视爵位和俸禄,我难道敢轻视其他霸主吗?”就这样,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稷。天下人听说了,都说:“齐桓公也不轻视平民,何况国君呢。”于是一起来朝奉,很少有不到的。)
(74)
三、1.B(让:责备。)
2.B(A两个“初”均为副词,前者为“当初”,后者为“才”。B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C两个“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来。D两个“之”均为助词,前者取独,后者表提宾。)
3.D(A学习谋略 B使动用法 C因:趁<机>,而:表修饰。)
4.A(B苏秦的舍人 C苏秦 D苏秦)
5.A(从文中最后一句话看,不是“提醒”,是警告。)
6.C
(75)
三.1、C(因犯......罪)
2、C(A.亡—无 B.内—纳 D.被—披)
3、D 即使(A.两个“以”,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介词“按照”。B.两个“之”,前者为助词
“的”;后者为代词指代“太子”。C.两个“于”,前者为介词“与”,后者为介词“从”。)
4、D(A.前:走上前;名词动用。B.上:交给;名词动用。C.会议:开会商议;名词动用。)
5、A(①②③⑥)
6、翻译(略)
【参考译文】
霍光,字子孟。元平元年,汉昭帝病逝,没有儿子继位。霍光当天就秉承皇太后的意旨,迎请昌邑王刘贺。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他继承了帝位,但行为淫乱。霍光忧愁愤懑,单独召来与自己亲近的老部下大司农田延年问话。田延年说:“将军您是国家的柱石,既然已看出昌邑王不配当皇帝,为什么不把您的意见告知皇太后,另选贤人立为皇帝呢?”霍光说道:“我正想这么做,却不知古代是否有此先例?”田延年说:“当初伊尹做殷朝宰相时,曾将太甲废黜以安定国家,后代都称伊尹为忠臣。将军如果现在也能像伊尹一样的话,那就是汉朝的伊尹了。”霍光于是便将田延年加官给事中,私下又和车骑将军张安世筹划安排,然后召集丞相、御史大夫、诸位将军、列侯、中二千旦以上大臣及诸位大夫、博士在未央宫开会商讨废黜之事。霍光说:“昌邑王昏聩淫乱,这样下去的话汉朝天下难保,大家说说怎么办好呢?”参加会议的人一听,个个都吓得变了脸色,谁也不敢表态。田延年一看站了起来,离席前行,手按着宝剑说:“先帝所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将军,把天下托付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贤兼备,能确保刘家天下不丢失。但现在天下臣民人心不稳,汉家统治动摇,况且汉帝谥法之所以要用孝字当先,就是要长久统治天下,使祖宗的亡灵得到祭祀。如果汉家的祭祀断绝,江山不保,将军即便死了,又有何面目去面对先帝呢?今天讨论废黜的事,必须即刻做出决断,群臣哪一个敢彷徨迟疑,我请求将军允许我当场把他斩杀!”霍光谢罪说:“九卿对我的责备很对。现在在天下局势动荡,我霍光理当受此责难。”于是,大家纷纷跪下,边磕头边说:“天下百姓的命运都由大将军您来把握,我们一切听从大将军的指挥。”
霍光立刻率领诸位大臣朝见了太后,向他详细陈述了昌邑王不堪为帝的种种表现。皇太后听完就乘车来到未央宫的承明殿,传令各处禁门,不许放进昌邑群臣。昌邑王入朝见皇太后,扑空而归,正要乘辇回温室去,中黄门的宦官在宫门两边扶着门扇,昌邑王刚一进来立刻关上大门,把昌邑群臣都隔在门外。霍光把昌邑群臣统统赶到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张安世率领羽林骑兵将这二百多人全都捆绑起来,押送到廷尉诏狱看管。霍光命令原先在宫中侍奉汉昭帝的宦官看守昌邑王,对他们说:“要小心看护,要是他突然死亡,或是自杀,我就要背上弑上杀主的恶名,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了。”不一会儿,皇太后召见昌邑王的诏书到了,皇太后穿了件缀有珍珠的襦衣,着朝服端坐于武帐之中,几百名侍从都手持兵器,期门武士们执戟守卫在廊陛之下。朝廷大臣以品秩为序先后步入大殿。皇太后让昌邑王俯伏座前听候诏令。霍光和诸大臣联名上书控告昌邑王,皇太后下诏说:“同意大臣的意见。”
霍光让昌邑王起来拜受太后诏书,昌邑王说:“我听说,如果天子身边有七位诤臣的话,即使他是无道之君,也不会失掉天下。”霍光说:“皇太后已经下诏将你废黜了,还自称什么天子!”说罢就上前抓住昌邑王的手,解下他身上的玺和组,捧着交给皇太后。然后又挽扶昌邑王走下宫殿,群臣跟随送行,来到金马门外。大将军霍光将昌邑王送到昌邑邸,然后向昌邑王道歉说:“大王您是自绝于天下,臣等既无才又胆怯,不能杀身以报答您的恩德。臣宁可有负于大王,不敢有负于国家。”说完就流着眼泪离开了昌邑邸。昌邑群臣因为没有尽到辅佐之责,致使昌邑王犯下罪行,霍光全都处死了他们,共二百多人。
(76)
三.6、B 相当(的食宿费用)
7、B 用来(表凭借)(A.两个“其”,前者为代词“他的”,后者为代词“他”。C.两个“惟”,前者为副词,只,仅仅;后者为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D.两个“于”,前者为介词“被”;后者为介词“在……中”
8、C(“皆待人力而后完也”这句的主语应该是上文“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9、B(A.C.D.)
10、A(王承福并未做官,所以他放弃的只是官勋。做泥瓦匠卑贱只是一种社会认识,并非王承福的认识。)
11、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
(我)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馒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然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馒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有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面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证实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的话有能警戒我的地方,因此我给他立传,自己引以为借鉴。
(77)
三.1、D憎恶,痛恨
2、C 全都(A.两个“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来,以便”。B.两个“辄”,前者为副词“总是”;后者为副词“就”。D.两个“为”,前者为介词“因<此>;后者为介词“给”)
3、B(补出的应为“海瑞”。)
4、A(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③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人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
5、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与原文“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不符。)
6、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考中乡试,被委任为南平县教谕,调任淳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仍在地上,对身边的臣子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把红门改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因海瑞来减少了车马随从。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豪富兼并的,海瑞全部夺回来交还原主。他推行政令雷厉风行,负责(所属、所管)官吏战战兢兢,奉行不悖,以至有能力的豪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海瑞又裁减节约驿站供给费用,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多得不到奉献之物和止宿之地,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对皇帝议论海瑞,说他拘泥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建议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许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于是告病还乡。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朝政的人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都御史。各主管官员向来苟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则矫正弊端。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勉挽留,不同意他退休。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任上。追认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78)
三.1、B(赠送、送给)
2、B 副词“于是、就”(A.两个其,前者为代词“它”;后者为副词,表反问语气。 C.两个“于”均为介词,前者为“给”;后者表被动“被”。 D.两个“为”,前者为介词“替”;后者为动词“担任”。
3、C 遂得以归(秦国)
4、D(①表现的是子楚的生活态度。 ⑥表现吕不韦对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高度自信。)
5、C (秦昭王在位的时间并不短,在位时间极短的是安国君和庄襄王子楚。)
6、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参考译文】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
❻ 谁有高考语文100练-海淀区四大附中内部资料精粹-2013第七版的答案 请求。。。。
我很需要这本资料的答案,紧急,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