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答案

发布时间:2021-01-08 23:43:01

❶ 2014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第五课答案

不会吗 你老师好恨 答案都收了

❷ 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五课

《黄河颂》塑造了黄河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坚不可摧内的无畏形象。容

诗人开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黄河形象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点明“歌颂黄河”这一主题。之后是“望”中所见,描绘了黄河波涛澎湃、“浊流宛转”、浩浩荡荡的气势。接着分三个层次赞颂黄河: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赞颂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地域宽广,泽及众生,并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接下来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可以说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为下文的“颂”作了很好的铺垫。

❸ 初一语文下册第五课书后题!!!!!!!急需!!!!!!!!!!!!!!谢谢!!!!!!!!!!!!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答案来自回答者: xy36987 - 三级 2009-2-16 20:16

❹ 初一下册语文作业本第五课答案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回答者: 491103879 | 二级 | 2010-5-19 19:2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参考资料:课本 回答者: 954231491 | 一级 | 2010-5-23 17:12
1.伤:哀伤,叹息 2.民:平民百姓 3.世:世代 4。隶:属于 5.耕:耕田 6.生:生长到 7.年:岁 8。未:不 9.尝:曾经 10.识:认识 11.书具: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等) 12.忽:忽然 13.啼:出声地哭 14.求:要 15.之:它们,代书具 16.异:对……感到诧异(惊奇) 17.焉:此 18.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其:自己的 26.名:名字 27.其:这 28.以:把 29.养:赡养 30.收:团结 31.为:当做,作为 32.意:意思 33.传:传送 34.一:全 35.观:观看 36.自:从 37.是:此 38.指:指定 39.作:写作 40.立:立刻 41.就:完成 42.其:它,代诗 43.文:文采 44.理:道理 45.皆:都 46.可:值得 47.观:观赏 48.者:……的地方(方面) 49.邑人:同县的人 50.奇:对……感到惊奇 51.之:他,代仲永 52.稍稍:渐渐 53.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54.其:他的,代仲永的 55.或:有的人 56.以:用 57.乞:求取 58.之:它,代诗 59.利:认为……有利可图 60.其:这 61.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同“攀”,牵,引 64.环:四处(全,遍)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 69.之:它,代这件事 70.从:跟随 71.还:返回 72.于:在 73.令:让 74.作:写 75.称:相当 76.时:时候 77.之:的 78.闻:传闻 79.还:返回 80.自:从 81.复:又,再 82.问:询问 83.泯:完全消失 84.然:……的样子 85.众人:常人 86.矣:了 87.之:的 88.通:通达 89.悟:聪慧 90.受:承受 91.之:它,代通悟 92.天:先天 93.之:它,代天资 94.贤:胜过 95.于:比 96.材:同“才”,才能 97.远:差距大 98.卒:最终 99.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100.为:成为 101.则:就是 102.其:他,代仲永 103.于:被 104.者:不译 105.至:达到 106.彼其:他(彼:他;其:他;同意复合词) 107.如:像 108.此:这样 109.其:不译 110.贤:贤明 111.之:它,代后天教育 112.且:尚且 113.今:现在 114.夫:不译(那些) 115.固:本来 116.得:能够 117.已:停止 118.耶:吗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具(笔墨纸砚)。有一天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渐渐地,人们便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并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比较。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❺ 7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第5课《伤仲永》答案人教版

1. 属于 完成 (感到)诧异 给予

2.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泯然/众人矣

3. 立即写版了四句诗,并权且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同县的人)渐渐以宾客之礼款待仲永的父亲

4.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 笔、墨、纸、砚 仲永 仲永的诗 仲永的才能

6.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五岁时忽提求书具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学能书 不学能诗

8.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仲永学习,使他后天的教育达不到标准

9.酷爱 完成

10.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11.学习要勤奋刻苦

12.天资聪颖后天不学小神童沦为普通人

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课后习题答案

伟大的悲剧么

一:设计意图有两点,①是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②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的含义。
二:①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②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③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在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④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这与现实的严酷性成了鲜明的对比。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⑤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尚的赞誉,意思是虽然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做为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剩下的那题就不打了,因为打得累死了,望采纳啊~

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的课后题

LOVE326493794 | 二级
嗜:极端,非常喜爱 立:完成

翻译:
如是者六七始已。
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启示:
告诉我们做人要勤奋,要不懈地努力,才能收获甘甜的果实

❽ 7年级语文《名校课堂内外》第五课答案

首先,你很懒,遇到问题不想着解决,而是等着,靠着,其二,你态度不好,不懂为人,你要问问题,最起码题目要给出来啊……

❾ 七年级下语文作业本第五课答案

5伤仲永
1.(1)属于(2)完成(3)感到诧异(4)给予2.(1)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2)泯然/众人矣3.示例: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4.(1)指书具(2)指仲永(3)指诗句(4)指作诗的才能(或:仲永)5.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6.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不学而能书;不学而能诗;“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8.示例:天资聪颖后天不学小神童沦为普通人
单元复习
1.萌稚郁笼2.(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3)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3.(1)《童年》(2)安徒生(3)普希金4.示例:当今中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正确的道德观,能自强自立,是积极向上的一代人。5.示例:一碗馄饨/“视而不见”的亲情/大爱无言6.第一次是对老婆婆的感激,以及与母亲吵架后的伤心委屈等;第二次则是感受到母亲的爱之后的感动、惭愧,对母亲的理解等。7.示例: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因为熟悉了、习惯了,我们往往忘记去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要学会体会并珍惜父母之恩。8.示例:妈妈,对不起。我没有好好体会您的爱,以后,我会珍惜您的付出的。9.(1)承受(2)胜过、超过(3)最后(4)达到10.A11.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12.后天学习对一个人是否能成才是至关重要的。13.略
浙教版

阅读全文

与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