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年级上册语文优化设计18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找出词语所在的语句将其完整地读出来:
(shòu) (háo) (xiāo) (jié lüè)
狩猎 哀号 喧嚣 劫 掠
(yīn yǎ)(kù) (xī sū) (mù)
喑 哑 酷爱 窸 窣作响 和睦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庞然大物)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3.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动物——绿色蝈蝈。
三、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解决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明确:蝈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朗读:描写蝈蝈外表和叫声的段落。[教师指导]
四、质疑释疑(合作讨论)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何效果?(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解决难点: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五、探究交流(出示幻灯片)
阅读下面这段短文,你更喜欢哪种语言风格?
蝈蝈儿:昆虫的一种,身体绿色或褐色,腹部大,翅膀短,善于跳跃,雄性能发出独特的声音,叫声各异。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茎叶、花果,也会捕食小昆虫。人工饲养容易,食性很杂,素食吃植物的嫩叶和花,荤食可用蛋黄、肉泥、肝粉等混合喂养。有的地区称”叫哥哥”。
六、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
1.作者笔下的蝈蝈是如此招人喜欢,那么他是通过什么办法了解蝈蝈的?
2.请将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设计意图),感受作者严谨求知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七、小结(出示幻灯片)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的确,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感知课文,进而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为此,我通过四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
一是重视让学生做好预习,对作者、作品的有一定的了解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是通过感知、朗读、品味、感悟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文本,独立阅读。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交流和讨论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是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文艺性说明文主要是让要求学生多朗读,从中感知其语言特色并得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
四是设计观察训练。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Ⅱ 七年级优化设计语文上册10课论语十则的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
编辑本段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编辑本段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编辑本段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编辑本段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Ⅲ 优化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答案11课答案
自己5比较好
Ⅳ 五年级上册语文优化设计答案
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Ⅳ 创新优化学习语文七年级上册答案(北京教育出版社)
杜甫号称
Ⅵ 七年级上册语文优化设计的参考答案全部,谢谢
第三课
Ⅶ 优化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答案
柘城圧夺夺
Ⅷ 志鸿优化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 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 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4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 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 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 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 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 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