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
四课时
三.教学重点
同上一
四.教学方法
1.传统讲读法。
2.网络资源辅助法。
3.计算机媒体实用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之一
(一)导课问题设计
1.笔名叫鲁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树人的人,他的笔名是什么?
2.请给鲁迅先生的身份一个合理的定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3.《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将近八十年,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
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
具体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三)回答问题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这时候,…………
全体诵读。体悟与点拨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全体诵读。体悟与点拨。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哦,我记得了。…………
所有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都能读出什么信息来?
原来至少那时的社会还是比较令人过得去的。故乡好,故乡的人也不赖。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之二
今天我们来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应当变得更好,然而却不然。是什么原因?请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阅读
(一) 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学习。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集
1. 打开网上语文课堂
2. 查找《故乡》专题
3. 进行阅读
4. 进行思考:小说的技巧何在?价值何在?
对比。加深印象。
(另见局域网:网上邻居。)
5. 练习解答。
(二) 小结
小说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开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2. 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比方法的运用。
第四课时媒体操作
(一) 问题设计
上一节课已经把《故乡》的有关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这节课请用Word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篇普通的叙事文章。
(二) 操作过程指导
1. 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语言训练专用表(表1、表2)。
2. 选中,复制。
3. 粘贴到一个新的Word里。
4. 存盘到D区。
5. 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原文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题》)
6. 选中,复制。
7. 粘贴到表格的后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适当的段落中间补上适当的连接词,使它们成为一篇新的《故乡》。
10. 把两篇《故乡》进行对比。
11. 同学诵读。
12. 得出结论:
适当地运用对比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 练习处理略。
故乡》教案2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
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3、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注: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生字词(略)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结构
1、回故乡(1--5) 少年闰土
2、在故乡(6--77) 杨二嫂
3、离故乡(78--结尾) 中年闰土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看提示,请问本文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
2.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为什么?故乡发生了变化。
4.那么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下面我们就通过“我”的见闻来具体分析故乡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情绪。
二.变化
(一)景
1. 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2. 这幅“萧索的荒村”图让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么“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神异的图画(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对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结: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让我感到悲哀?
“横着”进一步体现萧索和没有活气,反映了故乡的荒凉和冷落。
第二节写“我”初回故乡所见到的萧索、衰败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惨的氛围,揭示了 “我”的悲凉心情,为主人公闰土展示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的典型环境。
(二)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描写:健康可爱:外貌描写
淳朴:初见,离别时的表现 小英雄
聪明勇敢:捕鸟、刺猹
和我的关系:好朋友
中年闰土:——木偶人
描写:苍老贫困、迟钝、麻木、愚昧
和我的关系: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本义为阻隔的墙,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严重的隔膜)
闰土四次称我为“老爷”,并认为先前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这表明善良的农民不仅为饥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产生了震惊、同情、悲哀。
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反映迟钝、麻木,无法尽情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与少年闰土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
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小英雄变为了一个木偶人,使两个情同手足的好伙伴变为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明确: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封建等级观念,是社会的折磨
(三) 杨二嫂
1.分角色朗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哈,这模样了……出去了”
2.根据作者的描写语句说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肆、泼辣
外貌:精瘦、放肆(“圆规”: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征)
语言:尖酸刻薄、虚伪
行为:明讨暗偷、顺手牵羊
3.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杨二嫂虚伪奉承、尖酸刻薄的话,顺手牵羊、明讨暗偷的行为,说明她已经从20多年前招揽顾客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潦倒无聊的可鄙女人。
着重语言及动作描写,前后对比,衬托主要人物闰土,也反映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下层人民。
(四)小结
从这两个人物、三个形象中可以体会到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作者在《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了景与人的变化。
景: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人: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 豆腐西施 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与闰土 好朋友 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当我离开故乡时,我不留恋故乡的山水,是因为故乡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与童年好友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高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见了。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希望
关于“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你找到了吗?
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释原文。
“无所谓”——“说不上”。
2. 你认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与否,作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隐藏在这句话里?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
前后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实、有力。
3.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辅导。
4. 小结:罗列观点,其实在这句话中,重要的并不是希望的存在与否,而是后面关于“路”的论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阐明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
2. 只有走了,才会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三.扩展阅读
这样类似的句子,这样的思想,在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如:关于“希望”——《祝福》《《呐喊》自序》《药》
关于“走”——《过客》
建议同学们在课后,或放假时把这些文章读一读,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把这个作为一个课题,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下这种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Ⅱ 余映潮老师《故乡》一教案中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哪些
余映潮老师《故乡抄》一教案中体袭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哪些原则?
1、以人为本的制作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素材精选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余映潮老师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让语文教学呈现新的生机.下面请看余映潮老师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并执教的《故乡》.
Ⅲ 说说家乡的习俗作文怎么备课指导
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Ⅳ 余映潮老师《故乡》一教案中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哪些…
1、以人为本的制作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素材精选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版“阅读权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余映潮老师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让语文教学呈现新的生机。下面请看余映潮老师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并执教的《故乡》。
Ⅳ 小班识字教案《故乡》认识“故乡”
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 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 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 标第 一网
2. 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
3. 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 :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本文的情节相对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为主。)
4.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20年)
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
(主要可能有2种意见:(1)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2)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2种意见都正确,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阅读课文。
(一)记忆中的故乡
1.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记忆里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闰土月夜刺猹的鲜活画面,也有雪地捕鸟的无穷乐趣,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寂静而富有动感。
记忆里的故乡有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小英雄闰土,有“终日坐着”,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2.结合具体的语段,对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
Ⅵ 音乐新教师怎样上好第一堂课
1.避免过严。如,有些新老师一开始就想树立自己所谓的威信,认为学生是欺软怕硬的,上第一节课时就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沉着一张无表情的脸走上讲台,一副拒学生千里之外的感觉,如果有学生吵闹课堂,就大着噪门警告:以后谁也不准乱插嘴乱说话,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其实正因为这些做法就把自己的威信降低了,学生可能当面不反驳,但心里想:我就不喜欢你这样装腔作势,你能怎样不客气呢?。因为教师的威信不是靠阴沉的表情、刻薄的语言等换来的,而是靠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心,靠自己的人品学识和业务本领来感染引导学生的。 2.避免过松。这种情况一般出在那些性格比较温和、甚至柔弱的教师身上,他(她)们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师生平等理解比较肤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我曾经听过一位来我校面试的新老师的课,她站在讲台上笑容可掬,自我介绍后便很温柔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别紧张哦,我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别把我当作是你们的老师,这样太生疏了,就把我当成是你们的姐姐就行了。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下面调皮学生小声接话:不喜欢),我愿做大家的知心朋友(又有调皮学生小声接话:我不愿意)。面对调皮学生的接话并表现的十分不敬,这位老师依然笑容满面地说:你们这样说不好吧,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现象哦!可想而知,这样毫无智慧、毫无教育意义的做法,留给学生的就是:这位老师很松,在她的课堂上可以随便点。 3.避免重知识轻组织。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对于刚走出校门的音乐艺术高材生,专业理论不在话下,上课开始,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照本宣科、侃侃而谈,学生面对深奥的音乐理论和单一的讲授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讲小话的。课堂纪律非常差,而新老师竟然坦然面对一切,于是出现了讲台上教师讲,讲台下学生讲和玩的场面,可想而知今后的课堂秩序将很难进行。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在新教师身上很容易出现的现象,但同时这三种做法又是不值得提倡的,第一种过严,第二种过松,第三种是把知识传授与教学组织分开,这三种做法的共同点是没有和学生约法三章。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第一节课不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说明某些新老师缺乏对学生实际的接触,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明白制度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新老师来说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科学易操作、宽严适当的课堂要求和学生一起遵守,对上好第一堂课是很有帮助的。 二、要留意的几个方面 应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他们自己的专业性和趣味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音乐教师的第一节课除了拉近学生的距离,还应该培养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而让学生对你所任教的音乐学科产生兴趣,要留意教师个人形象魅力,个人音乐专业魅力和音乐学科魅力三个方面的体现: 1.留意教师个人形象魅力。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校园里听到两个学生的对话,其中一个说,他们班今年的音乐教师非常年轻漂亮,很会打扮,任何时候给学生都很阳光、很整洁的样子,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另一个说:别提了,我们的音乐老师虽然也漂亮,但经常打扮得怪怪的,而且上课一直板着脸,我们都不喜欢她。所以音乐老师的第一节课一定要留意自己个人形象,第一节课的一亮相,几十双眼睛就会从头到脚的打量你,如果你不修边幅、或穿奇装异服、或浓妆艳抹、或披金戴银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音乐新教师在上第一节课前,最好修饰一下自己,让自己显得干净利索,也显得对学生的尊敬,假如你长得很帅、很美,多少会让你拿到不少印象分,假如长得没有什么特点,那么至少要休息好,稍作修饰,做到精神焕发,有气质。 2.留意个人音乐专业魅力。记得来自深圳的刘宏伟老师到京剧的故乡选择《唱脸谱》作为展示教学内容时,首先有人感觉到她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可是当她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地开口范唱《唱脸谱》时,全场的听课老师和学生都被她浓厚的演唱功底而折服,接下来的教学自然非常入情入景,因此我认为音乐教师个人扎实的专业魅力展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引领学生进入音乐,因为那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高境界。所以,新教师上课之前要自己简单疏理自己的专业强项,有个好嗓子,可以唱出美妙的歌声;有一副好身材加好的舞蹈技巧可以有醉人的舞姿;会一种或多种乐器,可以让本无生命力的乐器设备在你面前变得魅力无穷;润物有声,育人无痕音乐新教师在第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要展现自己的音乐专业魅力方式也不能太过直接,给学生卖弄自己的感觉,而是要巧妙地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设计和学生的生动竞赛表演等环节。如,你是一位有声乐和扬琴特长的教师,你就可以通过和学生的唱歌接龙,和你弹奏扬琴学生猜曲目环节来巧妙地展示自己的个人专业魅力。 3.留意音乐学科魅力。音乐学科是最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学科,它蕴含着巨大的魅力。既能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想象力等。那么音乐新教师的第一课呈现方式非常关键,既不能是单一的唱,单一的欣赏,单一的舞蹈创编等,而应该是一堂较综合的音乐课,精选音乐学科较为精彩和常用的方式。如,拍击节奏、律动表演、歌曲演绎、创编歌词、打击乐伴奏歌曲等方式,加上引导体验,让学生觉得音乐课堂丰富多彩,一下子就喜欢上音乐课,如果教师人为地造成音乐课让学生感到比数理化等学科还要枯燥、还要艰难那么学生厌烦音乐课则是必然的,更谈不上音乐学科魅力了。 三、要做的几个准备工作 音乐新教师的第一节课课前要准备的工作有很多,但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即使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上课前也要认真备好课,何况是新老师的第一节课,所谓的备课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教材就是深入钻研教材,对教科书的内容达到懂、透、化的程度,但新教师的第一节课可以不要涉及太多教材上的知识,如首先,教师做个精彩简短的自我介绍,将能展示自己特长和优势的地方介绍给学生,其次是,个人专业魅力和音乐学科魅力的渗透环节的设计,同时,对本期的学习内容、学期目标、自己的教学计划、自己的讲课特点及课堂要求向学生做介绍并对学生提出一些相对应的要求;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因为新老师对学生是陌生的,所以课前就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可通过原班主任、原科任教师以及自己找学生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尽可能多与学生接触以便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备教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的特点是比较直观,更倾向感性经验,因此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尽量直观、活泼,多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的环节。备教具就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用有新意学生喜欢的教具。 2.写详案。我们听新老师的第一堂课经常会感觉到教学语言方面非常有欠缺,有的是一句话总重复讲,有的是语言不流畅通顺,有的是对授课内容表达不清。引起这些现象主要是教师对自己不够自信和准备不充分,所以新老师的第一节课一定要写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