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习与评价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练习题
一、课内语段阅读
(1)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3)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5)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 (方位 ) ,百草园的(名称) ,百草园的 (变迁 ),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 (乐园 ) 。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1)-(4)句所介绍的内容(1)位置(2)名称(3)下落(4)景物。
4.从第(5)句可以看出“我”对园子的感情(热爱)(怀念)
5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二、 课内语段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 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
3.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 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 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声响)。 “这里“指(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7. 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写出两条即可。
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8. 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分层 第二层景物描写主要围绕(趣味)一词来写的。
10.“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四件童年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11.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2 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碧绿)(紫红)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肥胖)(轻捷)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13,这段景物描写动物,其中用“伏”写黄蜂的(静)态,用动词“窜”“喷”写(叫天子)(斑蝥)的“(动)态。
14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
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也为下文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进行对比。
15这段景物描写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
详写泥墙根一带,略写整个园景,以面烘托点,又以点照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具体生动。
三、 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2·作者写“美女蛇“故事的目的:(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机关:秘密
4·高枕而卧:放心大胆的睡觉,比喻不加警惕,无忧无虑。
四、课内语段阅读: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 :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6·这段写了三件事: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7这段的中心: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六、课内语段阅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 第一段描写,写出了(d )
A. “我”对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
B. 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
C. 表现了对书塾生活的厌恶。
D. 写出了“我”对要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表现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和惜别之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作者把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百草园里有无限乐趣,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热切追求知识的思想感情,写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流露出作者的不满情绪,这样对比着写,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 第一段文中有三句,把“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并列在一起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4.(1)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
(2)第一段文字中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 拟人
(3)文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正确的一项(b)
A. 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C. 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5. 第二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分心),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厌恶。(2分)
6.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那样憎恨是因为(c)(3分)
A. 他当时年纪小,不知道学习的重要,认为学习限制了他的自由。
B. 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教学方法也不好,用戒尺、罚跪来对付学生,他很反感。
C.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少年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古书堆中,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革旧的封建教学制度。
7 两个“Ade”作用: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中动植物的依恋之情,同样的告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蟋蟀”和“覆盆子”后面为什么加“们”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9·作者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照,其目的是: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10·这篇散文的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地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 幼稚,欢乐地心情。
11·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散文),鲁迅,本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Ⅱ 学习与评价七年级上语文
题目:自荐担当志愿者 要求: 招募人员要事先明确有关专服务项目的工作要求及相关知属识;自荐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自荐人要重点述说自己的愿望和能力,也可以说说自己对做好莫项工作的初步设想,招募人员提的问题要与工作有关,不要大而空的问题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Ⅲ 学习与评价 语文 七年级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的答案
我没有
Ⅳ 跪求:【语文新课程教与学目标评价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答案】
你运气太好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6分)
1.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从小就学会了,你这学期肯定又有进步,试试看!(4分)
(1)贪婪( ) (2)莴苣( )( )(3)干涸( )
(4)倔强( )( )(5)栖( )息 (6)哭泣( )
2.在所给的横线上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2分)
(1)玷污 笼罩 忍俊不禁 (2)诀别 辜负 小心翼翼 (3)堕落 厄运 津津乐道 (4)嘹亮 盛名 害人听闻
3.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4分)
(1)获益匪浅:
(2)慧心未泯:
(3)花枝招展:
(4)温故知新:
4.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4分)
(1)这也真够滑稽,但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滑稽: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响晴: (老舍《济南的冬天》)
(3)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烘托: (朱自清《春》)
(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
虐杀: (鲁迅《风筝》)
5.写出下列各句的意思。(2分)
(1)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6.填空及默写。(共10分)
(1)明月别枝惊鹊, 。 ,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2)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客路青山外, 。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孤山寺北贾亭西, 。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问渠哪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7)《论语十则》中论述个人修养的名句是:(只写一句)“ , 。”
(8)《春》的作者是 ,文中写花竞相开放的语句是: ,
, , 。
(9)《世说新语》是 朝 组织编写的。选文《咏雪》中东晋才女谢道韫的一句咏雪词:“ ”被广为传诵。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7-11题(17分)
童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 )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 )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 )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 )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将答案填入文中括号。(4分)
8.按照出现的顺序抄出文章中的两个成语,按要求解释。(5分)
(1)成语 在文章中的意思是
在白话文中的意思是
。
(2)成语 意思是
9.作者在第(2)、(3)、(4)段中记述了哪些“藐小之物”?(2分)答:
。
10.第三段中作者描写“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2分)
11.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1)郭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吐。
。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8题。(16分)
风筝
(1)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2)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4)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5)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枣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6)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7)“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8)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12.“我”对风筝十分厌恶,又哪两种具体表现?(2分)
答:
。
13.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2分)
答:
。
14.联系上下文看,“精神的虐杀”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
。
15.第五段中“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生”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
16.“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7.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答:
。
18.当“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留她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时,小兄弟有什么表现?请展开想象,用100字左右描述出当时的情景。(2分)
答:
。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9-23题。(11分)
不要脚的朋友
老皮匠的眼皮垂下来了,一双木头脚立刻从他拿着的鞋子里跳出来。它想找一个新主人,不像老皮匠那样,总是把它关在鞋子里,要能够常常带它到街上去蹦蹦跳跳的。
它看见一条蛇睡在草堆里,木头脚在它的周围走了两圈,看了又看,这家伙的身体倒是挺长的,可惜没有脚。木头脚可乐了,它想:“请它做我的主人吧。”
等蛇醒来,它就问:“没有脚的朋友,你要不要脚?”“脚?”蛇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要脚。”
“难道你不想走路吗?”木头脚很失望。
蛇把它的长身子向左右摆动,长肚子一伸一缩,身子就向前走了。
木头脚很奇怪地问:“没有脚你怎么能走路的?”
“因为我有着比脚更好的‘脚’哩!在我的肚子底下,有许许多多鳞片,它们会动,会像小脚一样地推着我在地上爬。”蛇说时很快地又在草地上爬了一圈,然后向着正在发呆的木头脚说:“木先生,谢谢你的好意,我不想要什么脚了,因为我的鳞片,能够帮助我走路的。”
“你们要不要脚?”木头脚一边继续向前走,一边高叫着,它很像一个贩子。
小鸡从鸡棚里走出来看它,黄狗从狗窝里奔出来看它,它们都是有脚的,要木头脚做什么呢?木头脚很失望地看了它们一眼,再向前走,高叫着:“你们要不要脚?”
它看见泥土上有一条蚯蚓躺着。
“可怜的东西!”木头脚想,“它是多么需要两只脚啊!”
木头脚很快地走过去说:“蚯蚓弟弟!我给你送脚来了。”
“……”
木头脚再喊得响一点:“蚯蚓弟弟,你要不要脚?”
木头脚为了想使它听见自己的话,就更走近一步,哪知它仍是理也不理,原来蚯蚓不但是个聋子,而且是个瞎子哩!
木头脚于是踢踢蚯蚓的头,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没有脚的蚯蚓在泥土上爬动了,而且爬得很快,像溜冰一样。木头脚想看看它是不是穿着溜冰鞋?就把蚯蚓夹住,仔细地看它贴在地面上的肚子,没有脚,没有溜冰鞋,只看见几丛硬毛。
“算了吧!用硬毛当作脚的朋友!我才不希罕你呢!”
木头脚恨恨地朝前走,又高叫着:“谁要脚啊?”
“是什么脚呀?”一个细小的声音在河里响。
木头脚立刻有了新的希望,它要去碰碰运气,走近河边去。
“哦!你是一双木头脚!”小鱼浮起在水面上说。
“是的,我是一对可怜的木头脚,你愿意做我的主人吗?”
“哦!”小鱼吐了两个水泡说,“我是用不到脚的呀。”“又是一个不要脚的朋友!倒霉——那么你是怎么走路的?”
小鱼摇动着肚子旁边的鳍,摆摆尾巴,在水里兜了一个圈子,说:“我不是像一只小船吗?尾巴是我的舵,鳍是我的桨,划着,划着,小船开了。你想小船要不要脚呢?”
木头脚懂得小鱼的意思了,它又难过又疲倦,走到大树底下,哭得很伤心:“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要脚的朋友啊。这样看来,我永远找不到一个好主人了!”
它的话被正在晒太阳的乌龟听见了,它抬起了头,爬到大树底下,把头和脚缩进壳里,说道:“你想找一个主人,那么容易!”
木头脚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它惊奇地问:“你要脚?”
乌龟从壳里伸出脚来,使木头脚抽了一口冷气,乌龟接下去说:“有一个木头人,他烤火的时候,不留心把两只脚烧掉了,他很悲哀地呆在家里,不能走路,他多么希望有一双新的木头脚呀,希望你去,因为你们都姓木,还是自家人哩!”
“天哪!我的运气来了。”
木头脚实在很疲倦,好心的乌龟就驮着它去。
一路走去,木头脚想,当我遇见可爱的新主人时,第一要讲故事给他听,我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老皮匠的眼皮垂下来了……”
19.这段文字的体裁是 ,其主要特点是:
。(2分)
20.这篇知识性的故事告诉你哪几点知识?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答:
。
21.木头脚向蛇、蚯蚓、鱼几次问要不要脚,而对鸡、狗,并不问它们要不要脚,只是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为什么?(2分)
答:
。
22.故时的最后,乌龟为木头脚介绍了个新主人,并且说:“你们都姓木,还是自家人哩!”
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什么?(2分)
答:
。
23.读完此文后,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答:
。
三、作文(30分)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已经过去。回想开学初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上了中学,我们结识了许多老师、同学、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技能,我们沟过了许多欢乐、难忘的时光。请以‘上了中学以后’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在500字以上,要写出真实感。
期末测试卷参考答案:
1.lán wō jù hé jué jiàng qī qì
2.决改诀 害改骇
3.非,不 灭 迎风摆动 知道、了解
4.(动作语言)引人发笑 (天空)晴朗无云 衬托 残暴的伤害
5.这怎么就不是福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吾日三省吾身 朱自清 桃树 杏树 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南朝 刘义庆 未若柳絮因风起
7.观察 比做 想 抬 同“僵”僵硬 慢慢 把 山谷
8.(略)
9.蚊虫 丛草 土砾 草丛间争斗的小虫
10.以从草为林 以虫蚊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11.(略)
12.一是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是可笑可鄙的,而是踏扁小兄弟做的风筝。
13.有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动手能力。
14.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将小兄弟做的风筝折断踏扁。
15.一指脸上条纹的形状县嗯条纹的形状像“生”的字形,二指生活的艰辛体现在了他的脸上。
16.表现我想不过又无法不过的内疚。
17.儿童的心一旦被伤害,是很难补救的。
18.略,符合情境即可。
19.童话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
20.(略)
21.鸡狗都长着能看到的脚。
22.每种动物都有适宜生存的条件和本领,木头脚的归宿应在相应的木制品中。
23.略,能扣紧主体,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资料:看看有没有用
Ⅳ 创新优化学习语文七年级上册答案(北京教育出版社)
杜甫号称
Ⅵ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学习与评价答案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物外之趣”非物本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细致观察,善于发挥想象,才会获得因物而产生的乐趣。
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充分的发挥想象,才能获得更多的“物外之趣”。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的的物体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很好。
(2)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 :形容体积的东西。
(4)夏蚊成雷 :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很响,打雷一样。这是夸张比喻的手法。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Ⅶ 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与评价的答案是什么啊!
往事依依》教案
预设目标
1 整体学习,理清思路
2 欣赏优美典雅的语句,提高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从《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学生交流自己和文学的一段难忘往事,引入课文,简介作者.
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不明白意思的词语.
(师生讨论解决)
2、分组讨论.
(1)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已的哪些往事? (一句话概括)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2)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3)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
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一起朗读)
三. 品味语言,明确主旨,欣赏背诵.
1、生默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交流讨论)
2、生齐读第四段,再背出一两句读过的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
3、根据课文第五段描写的情景,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学生表演,评价,集体背诵)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新诗<<南归>> (教师作指导)
2、体会作者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位老师讲课时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写好后全班交流评价)
3、考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教师明确)
(1).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2).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4、说说自己课外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学生交流)
四.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2、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拓展资料
1、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等等.
2、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Ⅷ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与评价答案
P12
1)让孩子们趟街上的雨水;帮助孩子们堆枕头玩游戏
2)插叙 一 能使读者产生一种专真实、亲切的感觉属
3)共同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不矛盾
P15
1)C
2)座-坐 彩-采 经-径
3~6 D D A C
7)如离群的大雁 孤孤单单 没有动力(例子)
Ⅸ 求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手册七年级下册 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评价手册第24课答案
Ⅹ 学习与评价语文七年级上答案70-72
你可以去你们那边的书店买一本,肯定就有答案了